最新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精品
关于《春秋繁露》五行诸篇的考察
第 5期
衡 水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e n g s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1 7 . NO . 5
0c t .2 0l 5
2 0 1 5年 1 0月
D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5 . 0 5 . 0 0 3
只 是 应注 意 的是 ,这 个 五 德 终始 说 里面 ,五 德所 配 置 的颜 色 和 数量 等 ,和 《 吕氏春秋 》十 二纪 首 篇 的 篇
来自百度文库
章 包含 着共 通 的要素 。可 见五 德 终始 说和 《 吕氏春 秋 》 十二 纪首 篇 的五行 要 素 ,都 同样 以五 行为 基础 。 再 次 ,在 五德 终 始 说形 成 时 ,还 存 在着 《 尚书 》 中 的 《 洪 范》 篇 ,这 篇 文章 里 陈 述 的五 行 思想 ,我认 为 也 应 该和 当 时 的其 他 学说 同步 。换 言之 ,大 致存 在三 种 五行 思想 ,这 就 是根 据相 胜 的顺序 来 讲王 朝之 德
原载 1 9 6 9年 《 集 刊东洋 学》二二号。
第 5 期
田中麻 纱 巳
记 ・月令 篇 》所 采 用 。 《 尚 书 ・洪 范 》 的 五 行 的 思想 , 则 被 《 尚书 》 系 统 的 学 者运 用 于 灾 异说 。这 在 《 汉书 ・ 五 行 志 》里 有 着 总 结性 记 载 ,那 些 被称 作 “ 传日” “ 说 日 ” 的文字 ,应 该就 是 汉 武帝 时候 的 东
《春秋繁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春秋繁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我最喜欢的哲学著作《春秋繁露》作文
我最喜欢的哲学著作《春秋繁露》作文
英文版
One of my favorite philosophical works is "Chunqiu Fanlu", which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written by the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Dong Zhongshu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is work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ethics, politics, metaphysics, and cosmology.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 love "Chunqiu Fanlu" is because of it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Dong Zhongshu's discussions on the importance of virtu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my own ethical beliefs and principles. His emphasis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eaven, earth, and humanity has also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春秋繁露》中“春秋笔法”探析
《春秋繁露》中“春秋笔法”探析
作者:程帆娟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04期
摘要:孔子修订《春秋》以来,对“春秋笔法”的探讨代不乏人,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此的解释可谓另辟蹊径。本文主要从“通权达变”和“论事重于志”两方面看《春秋繁露》如何描述“春秋笔法”。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笔法”
源自《春秋》经而来的“春秋笔法”,又称为“春秋书法”、“春秋义例”等,是指孔子修订《春秋》时的相关书写原则。《春秋》先后经由《左传》、《公羊传》、《史记》、《春秋左转集解》等的诠释注解后,逐步形成了诸如“微言大义”、“尚简用晦”、“以“一字为褒贬”等的写作笔法,即一种通过委婉文辞以表达惩恶劝善目的写作方式。
一、“通权达变”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通权达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是言语修辞的转换,其二是不违背道义的灵活处理。
(一)通达之变
“《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之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夫庄王之舍郑,有可贵之美,晋人不知其善,而预击之;所救已解,如挑与之战,辞无善善之心,而轻救民之意也,是以贱之,而不使得与贤者为礼。”
作者以至邲之战这个例子论证了“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这个观点。《春秋》的通常措辞是只给华夏部族礼遇,而不予夷狄为礼,可《春秋》在记载至邲之战时却反了过来。这是因为虽为华夏部族的晋国,其行为却如同夷狄一样无力,不懂得以善待善的心意,反过来攻击楚国。虽为夷狄的楚国为了民众之意却舍弃了郑国,其做法如同君子。所以《春秋》轻视晋国,不让他与贤者一样受到礼遇。由此董氏认为《春秋》没有固定不变的措辞,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只要掌握了精神实质,就不必拘泥于语言文字,应该客观地记录所发生之事。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2.为人臣者应该绝对忠于君主。《春秋繁露·王道》曰:“观乎鲁隐、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吴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根据《公羊传》记载,鲁隐公代桓而立,始终有还政之意;祭仲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惜冒骂名危险,以郑国大局为重;卫叔武在卫君被逐期间代君位,卫侯复国而还政;宋孔父、仇牧和晋荀息,都是在国君遭遇危险时,不惜杀身成仁,为主捐躯。《春秋》在记载中对此有褒扬之意,董仲舒认为,这些都是真正忠诚的行为。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大义;阴阳理论;西汉政治
一、《春秋繁露》的创作背景
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建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思想文化方面,武帝时期相对宽松,广开献书之路,使大批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藏起来的典籍得以再现;大批隐退于民间的学者得以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汉武帝讲文治,修武功,举贤良对策笼络人才。董仲舒围绕天人关系和大一统问题,回答武帝策问,颇得汉武帝的赏识。由此,奠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模式,使儒学为统一的中央集权服务。董仲舒以阐发孔子《春秋》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也应运而生,并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春秋繁露》中。
《春秋繁露》对早期儒家道德传统的重构与汉道的开端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23, 11(3), 278-28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nc https:///10.12677/cnc.2023.113044
《春秋繁露》对早期儒家道德传统的重构与 汉道的开端
李宗盛
内江市委党校(内江市行政学院),四川 内江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30日
摘
要 本文以董仲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春秋繁露》在儒家道德传统中的开端性地位。一方面,《春秋繁露》开篇从楚庄王等历史事件入手,重申了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人伦关怀,表现为君臣父子的秩序关系;但另一方面,通过还原《春秋》微言大义的修辞方法,并借助先秦诸子思想,董仲舒又重构了以礼治为基础的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批评了法家以强者的力量来构建伦理秩序。他进而提出了以天道、王道、德教为基础的普遍法则,其确立的汉道平息了儒法之争,并引领西汉正统思想回到春秋的开端。本文旨在揭示《春秋繁露》在儒家道德体系发展中的关键角色,以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春秋繁露,微言大义,礼治,汉道
The Reconstruction of Early Confucian Moral Tradi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Han Dao in the “Luxuriant Dew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春秋繁露》通经政用思想解读
学 报
F e b . 2 0 1 3 N o 1《 Se r i a l No . 9 6
《 春秋繁露 》通经政用思想解读
孔 令 柱
( 山东师 范 大学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摘要 : 《 春秋繁 露 》全 面、系统阐发 了董仲舒 的宇宙观和政 治哲学、伦理 思想等等 ,现今我们要探 究 董仲舒儒 家 “ 通经政 用” 思想 当从 解读 《 春秋繁 露 》思想着手。从个人修 身、 家庭伦理 、社会道德 和 国家 行政 四个维度 来理解和把握 《 春秋 繁露 》通 经政 用思想不失为一种更加合 理的方式 。在 个人修 身维度 ,董
论基础 。 他 的著作 主要 汇集 于 《 春秋繁露 》 一书 ,《 春 秋繁露 》全 面 、系统 阐发 了董仲舒 的宇 宙观和政 治 哲 学 、伦理 思想等 等 ,因而 现今我 们要探 究董仲 舒
到对 人的本性 的解 读 : 《 深察 名号 》云 : “ 身之 名
取诸天 , 天两有 阴阳之施 , 身亦两有贪仁 之性 ”,“ 仁 贪之 气 两在身 ”。董仲舒 用天有 阴 阳来 比附人性 ,
从而教化万民 。 “ 性三品”中最下等的是斗 筲之性 ,
道 德 力量的 无形运 转息息相 关 ,政 治机构 的运转 则
离不开特 定 的治 国方略和 思想方 针的 指引 。因此 , 从个人 修身 、家庭伦 理 、社会道 德和 国家行 政 四个 维 度来理 解和把 握 国家的 内涵不失 为一种更 加合理 的方式 。 《 春秋 繁露 》作为 “ 通经政 用 ”的典范 ,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
《春秋繁露》与董仲舒的儒学政治思想作者:孔蕾
来源:《商业文化》2019年第19期
《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其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他主张,西汉王朝应当放弃汉初以来的黄老之治,改弦易张,推行儒术,走出西周以后的社会动乱,弘扬王道。实现王道的基本方法是礼乐教化。他通过对《春秋公羊传》的阐释,突出大一统观念,以
微言大义的方式,把阴阳五行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以灾异儆戒作为判断尘世是非的标准,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真正做到不与民争利,移风易俗,重建社会伦理。他强调历史的进程是三统更替循环,孔子作《春秋》是为汉代立法,论证了孔子的改制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培养人才,改变选官制度,由此形成了他的政治儒学体系。
董仲舒认为,人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为善,而教化由王者通过国家组织进行,其行为应当根据天意展开。可以说,《春秋繁露》的诞生是在大一统王朝的背景下对儒学治国理念的新解释。后世的人性学说、谶纬学说、德主刑辅观点,都从董仲舒这里延伸。在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董仲舒的思想是由在野到在朝的转折标志,外王开始压倒内圣,直到宋代理学问世后才有了新的变动。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四库全书总目》云: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义不可解。《中兴馆阁书目》谓“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亦以意为说也。此书篇名与《汉书·艺文志》及《双书·董仲舒传》的记载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只言《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汉书·董仲舒传》所载“《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皆为所著书名,数十篇,十余万言;今存《玉杯》、《竹林》则为《春秋繁露》中之篇名,因此,后人疑其不尽出董仲舒一人之手,宋儒程大昌攻之尤力,但《四库全书总目》却认为,书虽未必全出仲舒,但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仲舒在书中极力推崇《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封建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沟通起来,为“王权神授”制造了理论根据。同时,又以阴阳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神密化,理论化,作出各种牵强比附,建立“天人感应”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神学体系。如仲舒创造的“人副天数”说,将人身的骨节、五脏、四肢等等,比附为一年的日数、月数,以至五行、四时之数,人身五脏与五行符、外有四肢与四时符,从而得出“为人者,天也”的理论,认为人类自身的一切都由天所给予。用天有阴阳来比附人性,谓“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意即天道兼备着阴阳两种作用,人身也兼备着贪仁两种本性等等。概括而言,仲舒的神学体系包括“三纲”、“五常”、“三统”、“三正”、“性三品”诸说。在《基义》篇里,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之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综合前论,即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并把“仁、义、礼、智、信”五种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相比附,则为“五常”。“三统”与“三正”实际上是仲舒的历史观。秦汉以前古书记载有夏、商、周三代,仲舒遂认为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改朝换代只不过是“三统”的依次循环,只是“改正朔,易服色”,在历法和礼仪上作形式上的改换。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三代的正月在历法上规定不同,故被其称作“三正”,在仲舒看来,一个新王朝出现,无非在历法上有所改变,衣服旗号有所变化,此即为“新王必改制”,表示一新个王朝重新享有天命。从“三统”、“三正”论中不难看出,仲舒否认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迭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却是绝对不变的。所谓的“性三品”,即是圣人生来性善,小人生来性恶,中人之性,则可善可恶,性善圣人则是天生的统治者,中人之性则可以教化,逐渐变善,至于小人则是“斗筲之性”,只能接受圣人的统治。总之,
读书心得——《春秋繁露》中的易医思想研究
读书心得——《春秋繁露》中的易医思想
研究
《春秋繁露》为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政治哲学著作。“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天人感应和大一统论是其主要哲学思想所在。对于董仲舒的学术思想,两汉时期的学者已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司马迁说其为学三年“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力行则“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王充甚至直接将其与孔子齐观,“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由此得之其学力精纯,至诚专一,欲为万世立法开太平的“拳拳之心”是何其恳切真挚了。
《春秋》推天施而顺人理,与《周易》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思维方式相一致。董仲舒本人亦言:不明乎《易》,不能明《春秋》。《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至隐;《易》以天道下济人事,《春秋》以人事反之天道;实则隐显不二,天人一理。故《易》与《春秋》者,圣人之全体大用也。《春秋》始元终麟,犹《易》之首《乾》《坤》而终《既》《未》也。由此得之,《春秋》即《易》也。若能合而参之,则于天道与人事可穷幽洞微,知本达末,明乎不二之旨也。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为易学与中医学的角度,从人副天数、循天之道、天人合德三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具体阐述,以求全新的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1 人副天数——求天之数,莫若于人
对于生命的构造与来源及其价值,一直是古往今来众多哲学家苦苦思索与不断探求的问题之一。“认识你自己”是镌刻在古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一句著
名箴言,目的是在告诫世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人之为人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本有的价值与神圣的使命。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董仲舒思想在《春秋繁露》中的表达及其社会影响
摘要:董仲舒作为西汉最著名的公羊经师,其思想集中体现于《春秋繁露》中。他继承了传统的公羊学说,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许多独特阐释,提出了天道阴阳等诸多理论。所有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西汉中期封建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汉武帝继承了汉初的法治政策,以尊“公羊家”为口号创造了“霸王道杂之”的政策模式。他出师征伐,变更制度,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使全国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整合,帝业臻于鼎盛,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大义;阴阳理论;西汉政治
一、《春秋繁露》的创作背景
秦政成功的经验为汉政所继承,秦政失败的教训为汉政所吸取。汉初对外和亲避战,对内平定外姓藩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时刑罚大省,用贤纳谏,轻徭薄赋,在此基础上,武帝强化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建立中朝、地方设立刺史制度,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在思想文化方面,武帝时期相对宽松,广开献书之路,使大批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隐藏起来的典籍得以再现;大批隐退于民间的学者得以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汉武帝讲文治,修武功,举贤良对策笼络人才。董仲舒围绕天人关系和大一统问题,回答武帝策问,颇得汉武帝的赏识。由此,奠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模式,使儒学为统一的中央集权服务。董仲舒以阐发孔子《春秋》理念为核心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也应运而生,并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春秋繁露》中。
二、《春秋繁露》中的“春秋大义”
董仲舒根据孔子观点归纳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春秋大义”,在《春秋繁露》中主要为:(一)为臣之义在于忠诚无僭越
董仲舒《春秋繁露》考辨 - 国际儒学网
董仲舒《春秋繁露》考辨
黄朴民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
(原文刊载于《衡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摘要:董仲舒为西汉儒学的代表性人物,被时人推尊为“群儒首”,所谓“文王之文在仲尼,仲尼之文在仲舒”。他的思想学说,主要保留在《春秋繁露》一书之中。文章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春秋繁露》的真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其书非后人所依托,而当为董仲舒本人所著,是我们今天讨论董仲舒学说的最基本资料。《春秋繁露》一书的体例虽然杂芜,内容也不纯醇,但是依然有其内在逻辑可以寻绎。
关键词:董仲舒;《春秋繁露》;真伪辨析;文献价值;体例结构
作者简介:黄朴民(1958-),男,浙江绍兴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专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期间为《春秋》博士,“下帏讲诵”,以课徒讲学为业。汉武帝时期,上著名的“天人三策”,为汉代“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指明了方向。对策之后,董仲舒先后出任江都、胶西地方诸侯国的国相,尝试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落实到地方的治理上。晚年的董仲舒致力于讲学著书,学生中著名者有褚大、吕步舒、殷忠等,后来大多数成为西汉王朝的一些重要管理人才。
在学术上,董仲舒最擅长《春秋》之学,为两汉最著名的公羊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东汉后期的何休),“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的思想,对于两汉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作用于后世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我们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正确评说其地位与价值,就离不开对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是汉代重要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没有《春秋繁露》书名。《汉书·董仲舒传》说:"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现存《春秋繁露》中有《玉杯》、《竹林》等80余篇。没有《闻举》、《蕃露》、《清明》、等篇。"蕃露"与书名"繁露"相近。今本有"精华"篇而无"清明"。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一书认为《春秋繁露》是伪书。这种说法不为学术界承认。日本学者田中麻纱已从《春秋繁路》论五行的九篇中发现前四篇与后五篇的思想是抵触的,因此怀疑这些文章可能不是董仲舒的著作。这些问题还需要讨论。学术界董学研究者一般还是认为《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所著,是研究董学的基本可信的资料。董仲舒作为经学大师,下帷讲经,学者云集。他颇有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培养的学生很多。通五经,为博士,任梁相的有褚大;精通《春秋》的有吕步舒。任长史,奉命处理淮南狱,以(《春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另一学生吾丘寿王从董子学《春秋》后,高材通明。在汉武帝面前出谋划策,汉武帝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在朝廷上曾驳公孙弘,违群僚议,都得到汉武帝的赞赏。还有赢公"守学不失师法",在昭帝时任谏大夫,授徒传业,成为名师。学生为郎、谒者、掌故者有一百多人。董氏子孙"皆以学至大官"。学生成才,证明董仲舒教育的成功。在《春秋繁露》中,教育思想比较丰富,约有以下八个方面:
西汉中期董仲舒作春秋繁露,较系统地阐述
董仲舒《春秋繁露》简析《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蕃”与“繁”古字相通。《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繁:多;露:润。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一、《春秋繁露》的创作初衷
作者董仲舒是汉代的经学大师,他不仅博学多识,担任过朝廷的大官,而且“居庙堂之高则思其民”,决心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促进国家的强盛。而且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人民因为战争而终日慌乱不安的心也终于平静。
经济得到发展,政治上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急需一种理论体系来巩固,于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应运而生。
董仲舒在当时的社会上不仅是远近闻名、人人尊重的大学者,而且他做官理事的能力又非常出色,他曾两任汉朝分封国的国相。因此,有这样一位能力不俗,又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为汉代武帝出谋划策,皇帝当然会欣然接受。《春秋繁露》作为董仲舒的代表作,主张在以往儒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集权统治,这样的思想正是汉武帝想要的。
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之所治”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之所治”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人莫欲乱,而大抵常乱,凡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选自董仲舒《春秋繁露》)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体例)史书,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
“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春秋》中所体现的“仁”和“义”的原则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2.编年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3.“仁”的原则即爱他人,不在爱自己;“义”的原则即端正自己,不在端正别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这段话是说“《春秋》研究的,是别人和自己(的关系)。用来研究别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是仁和义。用仁安定别人,用义端正自己”,依据两个“也”断开两处,再依据两个“……者,……也”的判断句特点,断开一处;依据句式断开“以仁安人”和“以义正我”。最后再依据要求,检查是否是5处即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读后感
董仲舒春秋繁露读后感
一、简介
《春秋繁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史哲学家董仲舒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共分为三十篇,是对《春秋左传》的注释和解读,探讨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道、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春秋繁露》这部经典著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读后感。
二、内容概述
1. 人与天地之关系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强调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与天地相合而不违背。只有当人们合乎天地之理时,才能够得到福祉。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和丰富。
2. 君臣之道
《春秋繁露》中详细阐述了君臣之道,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只有德行高尚、品德兼备的君主,才能够获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董仲舒提出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观点,强调了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3. 修身养性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还论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够真正达到与天地相合、与人伦相符的境界。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来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读后感
《春秋繁露》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董仲舒对于人与天地关系、君臣之道以及修身养性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首先,在人与天地之关系方面,董仲舒强调了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他认为只有合乎天地之理,才能够得到福祉。这种观点让我想起了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之相合而不违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
在学术上,董仲舒最擅长《春秋》之学,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春秋繁露》考辨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董仲舒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和理论家,专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期间为《春秋》博士,“下帏讲诵”,以课徒讲学为业。汉武帝时期,上着名的“天人三策”,为汉代“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指明了方向。对策之后,董仲舒先后出任江都、胶西地方诸侯国的国相,尝试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落实到地方的治理上。晚年的董仲舒致力于讲学着书,学生中着名者有褚大、吕步舒、殷忠等,后来大多数成为西汉王朝的一些重要管理人才。
在学术上,董仲舒最擅长《春秋》之学,为两汉最着名的公羊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东汉后期的何休),“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的思想,对于两汉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作用于后世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我们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正确评说其地位与价值,就离不开对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
一、《春秋繁露》传本的真伪问题
董仲舒的着述,除了传世的《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中有阙篇)之外,只有《汉书》本传所收录的着名“天人三策”以及《汉书·食货志》所载的《限民名田说》等等(后人曾依据上述的内容,编成《董胶西集》二卷)。他们是董仲舒学说的集中反映,也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和评述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根本依据。“天人三策”与“限民名田议”的内容比较可靠,而对《春秋繁露》一书的重要性与真实性,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争论。直到今天,学术界仍有人表示自己的怀疑观点,认为《汉书》中有关董仲舒的记载应该打上折扣,而《春秋繁露》则是一部“存在疑问的着作”,唯有《史记》才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可信史料(参见张志康《董仲舒建立新儒学质疑》,刊《中国史研究》1991 年第 3 期)。笔者认为,要充分论证董仲舒儒学理论的内容与意义,首先要对《春秋繁露》一书作比较深入的考证,从各方面证实他确实是董仲舒思想的集粹,然后方可进一步讨论其他问题。
我们认为,《春秋繁露》的体例和内容虽然存在着经过后人整理的某些痕迹,但是总的说来,它的确是董仲舒本人的作品,是研究其学说的第一手材料。
第一,从其着录的情况来看,它的基本内容在汉代即已存世并流传,而正式冠以今天的书名,则最迟于初唐时就为公私目录书以及正史有关志典所着录了。考《汉书·艺文志》,其《六艺略·春秋类》着录“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又《诸子略·儒家类》着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这充分表明,在东汉中叶,《春秋繁露》一书的名称虽尚未正式出现,但是董仲舒本人有着述传世,而且规模不小,却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汉书》本传尚云:“仲舒所着,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繁)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这条记载,明白地告诉我们,《汉书·艺文志》所着录的百二十三篇,原先与传《春秋》者无涉,传《春秋》者自有《闻举》《玉杯》《竹林》《清明》等篇。而且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着述在当时的数量比流传于今的要多得多,其着述在历史上是有严重散佚的。另外,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汉书》本传中《竹林》《玉杯》等与《蕃(繁)露》为并列关系,而在今传本《春秋繁露》之中,它们之间却成了从属关系,《玉杯》《竹林》《清明》均成为其书中的篇名。
但是到了《隋书·经籍志一》里,唐朝初年之学者就明确着录了:“《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胶西相董仲舒撰”,其卷数且与今所见《春秋繁露》的卷数相吻合。自此以降,历代正史《经籍志》或《艺文志》以及有关公私目录书均有着录,不曾更改。有人所宣称的《隋书·经籍志》“未见此书名”的说法,显然是治学空疏,未曾翻检覆核《隋书》所致(参见张志康:《董仲舒建立新儒学质疑》,刊《中国史研究》1991 年第 3期),是史实征引上的一则笑话,不足为据。
第二,我们对《春秋繁露》考证研究的结果,可以充分证明其书的真实可信,对它的种种怀疑不能成立。
由于《汉书·艺文志》的着录中没有《春秋繁露》数目,而《蕃露》《玉杯》《竹林》《清明》在本传中皆系“说《春秋》事得失”之书名,而今本则不然,因而使得一些人对其书的真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疑虑:“故《崇文书目》颇疑之,而程大昌攻之尤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九)宋代《崇文书目》怀疑其书为后人所“取而附着”:案其书尽八十二篇,义引宏博,非出近世,然其间篇第已舛,无以是正;又即用《玉杯》《竹林》题篇,疑后人取而附着云。
宋代着名目录学家晁公武,在其着作《郡斋读书志》中,对《春秋繁露》一书的形成由来,则无可奈何地表示“皆未详”。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指出,传本《春秋繁露》一书问题很多:“今其书才四十篇,又总名《春秋繁露》者,失其真也。”“乃知董生之书流散而不全矣。”(《六一先生〈春秋繁露〉书后》)程大昌《秘书省书〈繁露〉书后》更是进一步否定了其书传本的真实性。理由是,1) “辞意浅薄”。“臣观其书,辞意浅薄,间掇董仲舒策语,杂置其中,辄不相伦比,臣固疑非董氏本书。”2) 与《汉书》本传所着录之书名不相符合:“《玉杯》《蕃露》《清明》《竹林》各为之名,似非一书,今董□进本,通以《繁露》冠书,而《玉杯》《清明》《竹林》特各居其篇卷之一,愈益可疑。”3) 书中的内容颇有出入:“他日读《太平寰宇记》及杜佑《通典》,颇见所引《繁露》语言,顾今本皆无之。”程大昌本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臣然后敢言今书之非真本也。”
另外有些人对于判断《春秋繁露》传本的真伪问题表示了无能为力。例如,北宋庆历年间的楼郁声称:“本传称《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今其书十卷,又总名《繁露》,其是非请俟贤者辨之。”(《春秋繁
露·序》)但是也有不少人对程大昌等人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认为:“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极要理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也。”然而其所列举的理由,尚不免是大胆臆测,显得比较单薄和主观,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不过,南宋的楼钥却有力地考实了《春秋繁露》的可信性,它的肯定性结论建立在认真分析、仔细比较、翔实征引、客观论证的基础上,发隐烛微,提玄钩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于《〈春秋繁露〉跋》中写道:他开始也信从程大昌的意见,认为《春秋繁露》一书纯系后人摘抄依托而成,“遂以为非董氏本书,且以其名,谓必类小说家”。后来因为机缘凑合,见到胡仲方所刻的罗氏兰堂本,又访得一潘氏善本,遂改变了原先所持的看法。楼钥进而征引许多具体史料来论证《春秋繁露》“其为仲舒所着无疑”:余又据《说文解字》“王”字下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许叔重在后汉和帝时,今所引在《王道通三》第四十四篇中。其本传中对越三仁之问;朝廷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问之;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三策”中,言天之仁爱人君,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故王者任德教而不任刑之类,今皆在其书中。则为仲舒所着无疑,且其文词亦非后世所能到也。
楼钥这种以参照“天人三策”等内容的途径,来论定《春秋繁露》传本系董仲舒着作真实可靠,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科学的,值得我们信赖的。因为“天人三策”等资料没有疑问,真切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假如《春秋繁露》的主要观点和文字与其相一致,那么其书的真实性程序,也就比较可信从了。更何况《春秋繁露》中涉及的董仲舒的生平活动,又同《汉书》本传所记载的完全吻合呢!
除了楼钥所指出的《春秋繁露》与《汉书》本传的记载相一致外,两者间相同之处尚有很多。例如,《重政》篇云: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始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这在《汉书》本传的“对策”中是: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以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又如两者都高度强调社会政治生活中教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把教化视为治国为政之要务。本传“对策一”有云: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为人者天》则云: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悌)也。此威势之不足独恃,而教化之功不亦大乎!
关于“更化”“改制”问题,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区别。《楚庄王》篇有云: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礼,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继前王而王也……故必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