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 环境医学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电大《环境医学》期末复习资料及答案(1-4)

电大《环境医学》期末复习资料及答案(1-4)

电大《环境医学》期末复习资料及答案(1-4)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环境医学:是环境科学和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医学研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以及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包括生活质量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利的环境因素,消除和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立法、卫生监督以及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空间以及各种因素、介质,从我们身边的的生活环境到宇宙环境。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其中自然环境中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因素,社会环境中包括教育、社会学、经济、文化以及医疗保健等因素。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相互形成的有机综合体。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综合体,在其内部各组分之间,依次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当这三种活动处于流通顺畅、自动调控运转自如的状态,则该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公害:凡影响三人以上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振动、恶臭等以及妨碍公路上行人的行为等均视为公害。

2. 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特征(1)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环境因素的剂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可以从轻微的生理或生化改变到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

剂量越大,效应越严重,环境因素的剂量与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称为剂量效应关系。

在某一群体中,相同剂量的环境因素对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效应,从无健康损害?代偿性损伤?亚临床状态?疾病?死亡。

各种效应在人群中占的比例不同。

环境因素的剂量不同时,各种效应的比例也就相应地改变。

这种随剂量不同在人群中某种效应发生率不同的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是制订卫生标准的理论基础。

(2)敏感人群根据作用剂量或强度的不同,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的效应可表现为感觉不适、生化改变、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改变、临床症状,甚至死亡等。

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

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

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医学课题研究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则是影响研究结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医学课题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获取相应的数据和信息。

观察法常用于医学领域中的现状研究,如疾病的发病率、分布和特征等。

观察法也有助于发现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内,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和变量,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和操作,以获得相应的结果和数据。

实验法常用于医学领域中的因果推断,如药物疗效、手术效果和干预措施等。

实验法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能够清晰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问卷、电话、网络等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统计,以获得相应的数据和信息。

调查法常用于医学领域中的病因研究,如危险因素、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

调查法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能够覆盖大样本人群。

4.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相关信息,分析疾病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较准确地评估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程度,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5.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因素进行分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之间结局的差异。

队列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6.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以评估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

随机对照试验能够减少偏倚和混杂因素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可信度。

7.系统评价系统评价是对多个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收集、筛选、分析和综合多个研究的结果,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

系统评价可以用于评估某种治疗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或者评估某项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

医学类详细中图分类号

医学类详细中图分类号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哲学、宗教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 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业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H机械、仪表工业TJ武器工业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TU建筑科学TV水利工程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综合性图书R-0一般理论R-1现状与发展R-3医学研究方法R1预防医学、卫生学R2中国医学R3基础医学R4临床医学R5内科学R6外科学R71妇产科学R72儿科学R73肿瘤学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75皮肤病学与性病学R76耳鼻咽喉科学R77眼科学R78口腔科学R79外国民族医学R8特种医学R9药学R-0一般理论R-01方针、政策及其阐述R-012中国R-013外国R-02医学哲学R-05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R-052医学伦理学R-055医学行为学R-09医学史R医药、卫生R-3医学研究方法R-33实验医学、医学实验R-331实验方法与设备R-332医用实验动物学R医药、卫生R1预防医学、卫生学R11卫生基础科学R111卫生生物学R112卫生生物物理学、卫生物理学R113卫生生物化学、卫生化学R114卫生毒理R115卫生检验R117卫生微生物学R118清洁卫生用具与设备R12环境卫生、环境医学R122气候卫生与大气卫生R122.1空气的分析与检验R122.1+1化学分析R122.1+2生物检验R122.2空气与卫生R122.2+1气温R122.2+2气压R122.2+3湿度R122.2+4气流R122.2+5太阳辐射R122.2+6气象条件对机体的影响R122.4电磁波与卫生[R122.7]大气污染及防治R123水与给水卫生R123.1水的卫生标准和水的卫生监测R123.2地面水卫生[R123.3]污水的处理与卫生R123.5给水卫生R123.6水的净化与消毒R123.7水库卫生R123.8工业给水卫生R123.9农村给水卫生R124土壤卫生与废弃污物卫生管理R124.2粪便卫生管理R124.3垃圾卫生管理R125尸体的处理R126城市居住卫生R126.1区域规划卫生R126.2城市规划卫生R126.4公共场所卫生R126.8居民区卫生R126.9城市的噪音、振动的卫生标准与管理R127农村卫生R128交通卫生、旅行卫生R128+.1铁道运行卫生R128+.2公路运行卫生R128+.3内河运行卫生R129灾害医学、灾害卫生R13劳动卫生R131劳动生理学R132劳动卫生组织与行政R134生产环境卫生R134+.1劳动卫生条件及标准R134+.2室内(厂矿)作业卫生及野外作业卫生R134+.3异常气压、气温作业卫生R134+.4厂房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及其容许浓度R135职业性疾病预防R135.1生产性毒物及职业中毒R135.1+1铅中毒R135.1+2苯中毒R135.1+3汞中毒R135.1+4有害气体中毒R135.2生产性粉尘及尘肺R135.3高温中暑R135.4振动病R135.5潜水病(潜涵病、减压病)R135.6高山病与高空病R135.7职业性皮肤病R135.8职业性耳聋R135.91职业性鼻炎R135.92职业性眼病R135.99其他R136生产劳动安全卫生措施(劳动保护措施)R136.1一般性安全卫生措施R136.2物理性毒害的安全卫生措施R136.3化学性毒害的安全卫生措施R136.3+1无机化合物R136.3+2有机化合物R136.3+3油类R136.3+4酸类R136.3+5碱类R136.3+6有毒气体R136.3+7爆炸性物质R136.4生物性毒害的安全卫生措施R136.9其他[R137]厂矿卫生各论R139农业劳动卫生[R139+.1]生产环境保护R139+.2农业劳动疾病及其预防R139+.3农业中毒{R139+.4}职业性疾病R139+.5农业劳动损伤与防治R14放射卫生R141规章制度R142防护方法R142+.1一般方法R142+.2物理方法R142+.3化学方法R142+.4生物方法R143防护用具和设备R144放射性的测量和剂量R144.1辐射剂量学[R145]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护[R146]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R147]对各种放射性物质的防护及处理[R148]放射劳动卫生R149战备卫生R149+.1军事野营的卫生与防护R149+.3防空工程的卫生与防护R149+.5三防、战地卫生与防护R15营养卫生、食品卫生R151营养学R151.1营养生理学R151.2营养生物化学R151.3食物营养与食物化学R151.4合理营养R151.4+1营养与健康R151.4+2营养调查R151.4+3营养素R151.4+4热能R151.4+5公共膳食营养的要求R153各类型人群的营养R153.1妇女营养R153.2儿童、少年营养R153.3老年人营养R153.4特种工作人员营养[R153.5]运动员营养R153.9其他人的营养R154食物的调配、烹饪、运输、保藏与营养R155饮食卫生与食品检查R155.1饮食习惯与食品选择R155.3饮食中毒与饮食性疾病的预防R155.3+1细菌性食物中毒R155.3+2食物中毒和动物组织中毒R155.3+3金属和类金属中毒[R155.3+4]食物性传染病R155.5食品卫生与检验R155.5+1食品的化学毒物系统检查R155.5+2谷类食品卫生R155.5+3豆类食品卫生R155.5+4蔬菜、水果卫生R155.5+5肉类、鱼类卫生R155.5+6蛋品卫生R155.5+7奶及奶制品卫生R155.5+8食用油卫生R155.5+9糖果、饮料卫生R155.6饮食业卫生与检查R155.6+1菜场R155.6+2屠宰场、肉类联合加工厂R155.6+3饮料厂、酒厂R155.6+4食品商店R155.6+5食堂、饭馆卫生与检查R155.7炊事员卫生R16个人卫生R161一般保健法R161.1健身法、健脑法R161.5青年卫生R161.6中年卫生R161.7老年卫生R163生活制度与卫生R165文体生活卫生R166身体清洁卫生R167性卫生R168个人卫生防护用品使用R169计划生育与卫生R169.1宣传教育与管理R169.4计划生育方法R169.41避孕方法R169.42中断妊娠R169.43绝育方法R169.49其他R17妇幼卫生R172妇幼保健事业与组织R173妇女保健与卫生R174婴幼儿保健与卫生R174+.1初生儿保健与卫生R174+.2生理卫生R174+.3生活习惯卫生R174+.4哺育与护理R174+.5清洁卫生R174+.6疾病预防R174+.7残废儿童的卫生与照顾R175托儿所、幼儿园卫生R179儿童、少年卫生R18流行病学与防疫R181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与方法R181.1基本理论R181.11流行条件(环境)R181.12流行过程R181.13流行因素R181.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R181.2+1流行病学测量指标R181.2+2描述流行病学方法R181.2+3分析流行病学方法R181.2+4实验流行病学方法R181.2+5理论流行病学方法R181.3流行病学各论R181.3+1职业流行病学及预防R181.3+2临床流行病学及预防R181.3+3遗传流行病学及预防R181.3+4环境流行病学及预防R181.3+5药物流行病学及预防R181.3+6血清流行病学及预防R181.3+7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及预防R181.3+8代谢流行病学及预防R181.3+9其他R181.8疫情管理R181.8+1疫情调查与分析R181.8+2疫情报告与登记R181.9防疫器械与设备R183传染病预防R183.1季节传染病预防R183.3呼吸道传染病预防R183.4消化道传染病预防R183.5虫媒传染病预防R183.7接触传染病预防R183.9其他传染病预防R184防疫措施和管理R184.1环境传染防止措施R184.2植物传染防止措施R184.3动物传染防止措施R184.31灭蚊R184.33灭蝇R184.35灭鼠R184.38灭钉螺R184.39其他R184.6对传染病患者及其接触者的措施R185检疫R185.1检疫条例R185.2检疫组织R185.3检疫各论R185.3+1陆上检疫R185.3+2船舶、海上检疫R185.3+3飞机航空检疫R185.3+5国境检疫R186预防接种、计划免疫、药物预防R186+.1种痘R186+.2结核素(卡介苗)接种R186+.3预防注射R186+.4服药预防R187消毒R187+.1药剂消毒R187+.2化学消毒R187+.3机械消毒R187+.4光线消毒、紫外线消毒R187+.5热力消毒R187+.7电力及超声波消毒R188医学地理学R188.11热带医学R188.12寒带医学R188.13极地医学R188.2/.7疾病的地区分布R188.8医药气候学R19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R19-0方针、政策及其阐述[R19-019]卫生保健法令R192卫生医务人员R192.3医生R192.5保健员、卫生员R192.6护士R192.7助产士R192.8药剂员R192.9其他R193卫生宣传教育R193.2组织与方法R193.3医药卫生的群众运动R193.8卫生教育馆R194卫生标准、卫生检查、医药管理R194.2卫生检查设备、仪器R194.3健康检查(体格检查)R194.4清洁检查R194.5医药卫生用品检查R194.7日用商品卫生检查R195卫生调查与统计R195.1卫生统计学R195.2身体发育的调查与统计R195.3寿命的调查与统计R195.4疾病的调查与统计R197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R197.1医疗服务制度R197.2卫生防疫组织R197.2+1卫生防疫站R197.2+2工业卫生组织R197.2+3卫生防疫队R197.2+4群众性卫生防疫组织R197.3医院、综合医院R197.31规章制度R197.32组织与管理R197.321组织领导R197.322行政管理R197.323业务管理R197.324医院自动化管理R197.38医院设备与卫生设施R197.39医疗器械与设备R197.4中医院R197.5专科医院R197.6其他医疗卫生机构R197.61保健站、卫生所、急救站R197.62农村医疗卫生机构R197.63工矿企业医疗卫生机构R197.64妇幼保健站R197.65各科疾病防治所、防治站R197.7疗养院、休养所、康复医院R197.8医疗队R199各国卫生保健事业概况R医药、卫生R2中国医学R2-0中国医学理论R2-03中医现代化研究R2-031中西医结合[R2-09]中医学史R2-5中医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R2-52全书R2-53论文集R21中医预防、卫生学R211预防、卫生R212养生[R212.7]老年保健R214气功R22中医基础理论R221内经R221.1素问R221.2灵枢R221.3素问、灵枢分类合编R221.9难经R222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R222.1本文合编R222.12注解(附本文)R222.13发挥(不附本文)R222.14辑要分类汇编R222.15杂论R222.16方论R222.17歌括R222.18图谱R222.19研究R222.2伤寒论R222.3金匮要略R223中医生理R223.1脏腑学说R223.1+1五脏R223.1+2六腑R223.1+3奇恒脏象R223.1+4津液气血R223.7骨度R224经络、孔穴R224.1经络R224.2孔穴R224.3子午流注R224.4经穴图谱R226中医阴阳五行、运气学说R228中医病理R229其他R24中医临床学R241中医诊断学R241.1脉学R241.11脉经R241.13脉诀R241.19其他R241.2四诊R241.24色诊R241.25舌诊R241.26腹诊R241.29其他R241.3八纲辨证R241.4病因辨证R241.5六经辨证R241.6脏腑辨证R241.7经络辨证R241.8营卫气血和三焦辨证R241.9其他诊法R242中医治疗学R243中草药治疗学(八法论治)R243.2中草药麻醉R244外治法(物理疗法)R244.1推拿、按摩、捏积R244.3拔罐疗法R244.4刮痧、拧痧R244.5割治、挑治R244.8埋藏疗法R244.9其他外治法R245针灸学、针灸疗法R245-0一般理论与方法R245-3研究方法R245-33针灸用器械与仪器[R245.2]经络与孔穴R245.3针法R245.31各种针刺疗法R245.31+1毫针(体针疗法)R245.31+2三棱针(放血疗法)R245.31+3皮肤针R245.31+4皮内针R245.31+5温针R245.31+6火针R245.31+9其他R245.32区系针刺疗法R245.32+1头针R245.32+3耳针R245.32+9其他R245.8灸法R245.81艾灸R245.82药灸R245.9穴位疗法(经络疗法)R245.9+1穴位埋藏疗法R245.9+3穴位刺激结扎疗法R245.9+5穴位注射疗法R245.9+7穴位电流疗法R245.9+9其他R246针灸疗法临床应用R246.1内科R246.2外科、针刺麻醉法R246.3妇产科R246.4小儿科R246.5肿瘤科R246.6神经精神病科R246.7皮肤病、性病科R246.8五官科R246.81耳鼻咽喉科R246.82眼科R246.83口腔科R246.9其他R247其他疗法R247.1食养、食疗R247.3外功R247.4导引、气功R247.9中医康复医学R248中医护理学R248.1内科护理R248.2外科护理R248.3妇产科护理R248.4儿科护理R248.9其他R249医案、医话(临床经验)R249.1医案、医话汇编R249.2/.7个人医案、医话[R249.8]专科医案、医话R25/278中医各科及中医急症学01预防和控制02病理和病因03免疫04诊断05治疗06并发症07预后08诊疗器械09急症R25中医内科R254外感病证R254.1伤寒R254.2瘟病R254.2+1暑瘟R254.2+2湿瘟R254.2+3风瘟R254.2+4冬瘟R254.2+5春瘟R254.3瘟疫R254.4秋燥R254.5疟疾R254.7霍乱R254.8鼠疫R254.9其他R255一般病证R255.1内伤发热R255.2中风R255.3眩晕R255.4消渴R255.5虚劳R255.6痿证、痹证R255.7血证R255.8痰饮R255.9其他R256脏腑病证R256.1肺系病证R256.11咳嗽R256.12哮喘R256.13肺痈R256.14肺胀R256.15肺痿R256.16失音R256.17劳瘵R256.19其他R256.2心系病证R256.21心悸、怔忡R256.22胸痹(真心痛)R256.23失眠、健忘R256.24昏迷R256.28百合病R256.29其他R256.3脾胃系病证R256.31呕吐、呃逆R256.32噎膈、痞满R256.33脘腹痛R256.34泄泻R256.35便秘R256.36虫证R256.39其他R256.4肝胆系病证R256.41黄疸R256.42症积、臌胀R256.43胁痛R256.44痉病R256.46颤证R256.49其他R256.5肾、膀胱系病证R256.51水肿R256.52淋证R256.53癃闭R256.54遗尿、尿失禁R256.55遗泄R256.56不育(男子)R256.59其他R259现代医学内科疾病R26中医外科R261痈疽R262疔毒R263瘰疠R264创伤R265瘿瘤R266肛门病R268其他R269现代医学外科疾病R271中医妇产科R271.1妇科病R271.11经病R271.11+1月经失调R271.11+2闭经R271.11+3痛经R271.11+4逆经R271.11+5月经前后诸症R271.11+6绝经期综合征R271.12崩漏R271.13带下R271.14不孕R271.19其他R271.4产科病R271.41胎前(妊娠)R271.42临产R271.43产后R271.44乳病R271.9现代医学妇产科疾病R272中医儿科R272.1新生儿疾病R272.2痘疹、麻疹R272.21痘疹R272.3惊风R272.4疳积R272.5小儿时疫R272.6小儿杂病R273中医肿瘤科R274中医骨伤科R274.1骨折R274.11上肢骨折R274.12下肢骨折R274.13躯干骨折R274.19其他R274.2脱位R274.21上肢关节脱位R274.22下肢关节脱位R274.23躯干关节脱位R274.29其他R274.3软组织损伤R274.31上肢软组织损伤R274.32下肢软组织损伤R274.33躯干软组织损伤R274.34腰部损伤R274.39其他R274.9现代医学骨伤科疾病R275中医皮科R275.1疥癣R275.2麻风R275.3梅毒R275.9现代医学皮肤病、性病R276中医五官科R276.1耳鼻咽喉科R276.7眼科R276.8口齿科R277中医其他学科R277.5中医泌尿学R277.7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R278中医急症学R28中药学R281本草R281.2本草经R281.3综合本草R281.4地方本草R281.5食物本草[R281.6]本草各论R282中药材[R282.2]药用植物的栽培[R282.3]药用动物的饲养R282.4药材的采集、加工R282.5药材鉴定[R282.6]生药化学R282.7各类药材R282.71/.77各类药材02采集、加工、炮制03鉴定05药理、药性07临床应用R282.71植物药R282.74动物药R282.76矿物药R282.77海洋药物R283中药炮制、制剂R283.1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R283.2炮制的辅料R283.3炮制方法R283.4炮制各论R283.6剂型R284中药化学R284.1化学分析与鉴定R284.2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R284.3有效成分的化学合成R285中药药理学R285.1中药药性学R285.5中药实验药理R285.6中药临床药理R286中药品R286.0药品鉴定R287各科用药R288中药药事组织R289方剂学R289.1方论R289.2医方汇编R289.3各代医方R289.4方歌R289.5验方与单方R289.6外治方R289.9其他R29中国少数民族医学R医药、卫生R3基础医学R31医用一般科学R311医用数学R312医用物理学R313医用化学R314医用仿生学R318生物医学工程R318.0一般性问题R318.01生物力学R318.02生物的质量传递R318.021生物膜R318.03生物的能量传递R318.04生物信息、生物控制[R318.06]移植免疫学R318.08生物材料学R318.1人工脏器与器官R318.11心脏血管系R318.12造血器官、淋巴系R318.13呼吸系R318.14消化系R318.15内分泌腺R318.16泌尿生殖系R318.17运动器官R318.18感官R318.19其他R318.5生物医学工程的其他分支R318.51光、激光生物医学R318.52低温生物医学R318.6仪器、设备R319其他科学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R32人体形态学R321人体胚胎学(人体胎生学、发生学)R321-3人体胚胎学研究方法R321-33实验人体胚胎学R321.1生殖细胞R321.2受精、卵裂R321.3植入(着床)R321.4胚层、胎膜、胎盘的形成R321.5人体部位胚胎学R321.6畸形学R322人体解剖学R322-3人体解剖学研究方法R322-33解剖学实验R322-34解剖标本制作技术R322-6解剖学参考工具书R322-64解剖学图表R322.1心脏血管系R322.1+1心脏R322.1+2血管R322.1+21动脉R322.1+23静脉R322.1+3毛细血管R322.2造血器官、淋巴系R322.2+1脾R322.2+2副脾R322.2+3血淋巴管R322.2+4脾囊R322.2+5淋巴结(淋巴腺)R322.2+6淋巴管R322.2+7各部位淋巴结及淋巴管R322.3呼吸系R322.3+1鼻R322.3+2喉R322.3+3气管R322.3+4支气管R322.3+5肺R322.3+6胸膜[R322.3+7]纵隔R322.4消化系R322.4+1口腔R322.4+2咽R322.4+3食管R322.4+4胃R322.4+5肠R322.4+6肛门、括约肌R322.4+7肝R322.4+8胆R322.4+91胰腺R322.4+92腹膜、腹膜腔R322.4+93网膜R322.4+94系膜R322.5内分泌腺R322.5+1甲状腺R322.5+2甲状旁腺R322.5+3胸腺R322.5+4垂体R322.5+5松果体R322.5+6肾上腺R322.5+7胰岛R322.6泌尿生殖系R322.6+1肾R322.6+2膀胱R322.6+3输尿管、尿道R322.6+4男性生殖器R322.6+5女性生殖器R322.6+6女性乳房R322.7运动器官R322.7+1骨R322.7+2关节R322.7+3韧带R322.7+4肌肉R322.8神经系R322.8-3神经解剖学研究方法R322.8-33神经解剖学技术R322.81中枢神经系(脑、脊髓)R322.85周围神经系(脑神经,脊神经,内脏传入、传出神经)R322.9感官(感觉器官)R322.9+1眼R322.9+2耳(听觉器及位器)R322.9+21外耳R322.9+22中耳R322.9+23内耳R322.9+3位平衡器(前庭)R322.9+4嗅觉器R322.9+5味觉器R322.9+6触觉器R322.9+7深部知觉器R322.99皮肤R322.99+1表皮、真皮R322.99+2粘膜R322.99+3皮腺R322.99+4指(趾)甲R322.99+5毛发R323局部解剖学R323.1头颈部R323.2胸部、胸廓部R323.2+1胸壁R323.2+2纵隔R323.2+3乳房R323.2+4锁骨部R323.2+5胸骨部R323.3腹部、腰部R323.3+1腹壁R323.3+2腹股沟R323.3+3腰区R323.3+4骨盆底R323.4躯干R323.4+1背R323.4+2肩R323.4+3腰骶部R323.4+4臀部R323.4+5骨髋部R323.4+6骶尾部R323.5骨盆R323.6会阴部R323.7四肢R323.7+1上肢R323.7+2下肢R324解剖生理学(功能解剖学、机能解剖学)R329人体组织学R329-3人体组织学研究方法R329-33组织学技术R329.1人体组织胚胎学(发生学)R329.2人体细胞学R329.2+1细胞的形成及演化[R329.2+3]细胞遗传学R329.2+4细胞形态学R329.2+5细胞生理学R329.2+6细胞生物化学R329.2+7细胞生物物理学R329.2+8细胞生物学R329.3人体组织生理学(机能组织学)R329.4人体器官组织学(显微解剖学、组织解剖学)R33人体生理学R33-3生理学研究方法R33-33生理学实验和技术R331血液与循环生理R331.1血液R331.1+1物理性质R331.1+2血液总量R331.1+3血液的呼吸机能R331.1+4血液细胞R331.1+4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R331.1+42白细胞R331.1+44淋巴细胞R331.2造血机能(网状内皮系统的机能)R331.2+1脾的机能R331.2+2骨髓的机能R331.3血液循环R331.3+1心脏的机能R331.3+2血管的机能R331.3+3动脉的机能R331.3+4静脉的机能R331.3+5微循环R331.3+6心血管的调节R331.3+7局部的血液循环R331.3+8心电生理学R331.4淋巴及其循环R331.5其他体液生理R331.5+1体液的酸碱平衡R331.5+2体液的分布和调节R331.5+3组织间隙液R331.5+4脑脊髓液R331.5+5各种体腔液R331.5+6眼房水R332呼吸生理R332.1呼吸运动R332.2呼吸器官生理R332.3呼吸调节[R332.8]声学生理(语言与发音的生理)R333消化与吸收生理R333.1口腔内的消化R333.2胃的消化R333.3肠的生理R333.4肝脏的生理R333.5消化与吸收R333.6新陈代谢R334排泄生理R334+.1肾脏生理R334+.2输尿管生理R334+.3膀胱生理R334+.4尿的生成和排泄R334+.5皮肤的生理R335内分泌生理R335+.1垂体R335+.2甲状腺R335+.3甲状旁腺R335+.4肾上腺R335+.5性腺R335+.6胰岛R335+.9其他器官内分泌生理R336骨及骨骼生理学R337肌肉生理学R337.1肌肉的新陈代谢R337.2肌肉的收缩R337.3神经的传导R337.4神经肌肉的兴奋和抑制R337.5肌电生理学R338神经生理学R338.1神经原生理学R338.1+1神经纤维的生理R338.1+2树突生理R338.1+3突触生理R338.2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R338.2+1脊髓的机能R338.2+2延脑、中脑、网状结构的R338.2+3小脑的机能R338.2+4丘脑的机能R338.2+5大脑皮层的机能R338.2+6边缘系统的机能R338.2+7下丘脑的机能R338.3感觉的中枢活动规律R338.4运动的中枢活动规律R338.5植物神经系统活动R338.6高级神经功能R338.61条件反射R338.62大脑皮质的抑制R338.63睡眠和催眠R338.64记忆R338.7末梢神经系统生理学R338.8神经电生理学R339.1感觉器官生理学R339.11皮肤感受器R339.12嗅觉R339.13味觉R339.14视觉R339.14+1眼的生理R339.14+2生理光学R339.14+3眼球光学R339.14+4视色素的光化学R339.14+5视知觉R339.14+6视觉系统神经生理学R339.16听觉R339.17内感受器R339.17+1机械感受器R339.17+2化学感受器R339.17+3肌肉与肌腱感受器R339.17+4前庭器官(迷路)R339.19其他感受器R339.19+1红外线感受器R339.19+2侧线感受器R339.19+3渗透压感受器R339.2生殖(性)生理R339.2+1男性生殖器官生理R339.2+2女性生殖器官生理R339.2+3乳腺的机能R339.3发育及年龄生理R339.31儿童、少年期、青年期R339.33中年期R339.34老年期R339.3+5发育(生长)R339.3+6长寿R339.3+7机体再生R339.3+8衰老R339.3+9死亡[R339.4]运动生理R339.5特殊环境生理、生态生理R339.5+1风土驯化R339.5+2热带气候与人类的关系R339.5+3干燥及沙漠气候与人类的关系R339.5+4高山气候与人类的关系R339.5+5寒冷气候与人类的关系R339.5+6潮湿气候与人类的关系R339.5+7辐射线的生理作用R339.6能量代谢与体温[R34]人体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R35]人体生物物理学R36病理学R361病理解剖学与组织学R361+.1病理解剖学R361+.2病理组织学R361+.3细胞病理学R362病理化学R363病理生理学R363.1病因学R363.1+1机械性因素R363.1+2物理性因素R363.1+21放射线R363.1+22光能R363.1+23温度R363.1+24电能R363.1+25气压变化R363.1+3化学因素R363.1+4生物因素R363.1+5精神因素R363.1+6环境(社会)因素R363.2发病学R363.2+1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原理R363.2+2机体的防御机能和代偿作用原理R363.2+3疾病的分期与转归R363.2+5遗传在病理学上的意义R363.2+6体质在病理学上的意义R363.2+7机体的反应性R363.2+71神经因素R363.2+72体液因素R363.2+73年龄因素R363.2+74外界因素R364病理过程R364.1循环障碍R364.1+1充血、淤血R364.1+2组织的贫血R364.1+3出血R364.1+4休克、晕厥、虚脱R364.1+5血栓形成R364.1+6溃疡R364.1+7梗塞R364.1+8淋巴循环障碍R364.1+9体液循环障碍—水肿R364.2物质代谢和营养障碍R364.2+1萎缩R364.2+2组织营养障碍R364.2+3色素沉着R364.2+4变性及浸润R364.2+5结石R364.2+6坏死R364.3组织生长病理学R364.3+1肥大及增生R364.3+2硬化R364.3+3病理性再生R364.4窒息、缺氧R364.5炎症R364.6体温调节的障碍、发热[R364.7]免疫病理学R365临床病理学(系统及内脏病理学)R366疾病的分类与命名R37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R372病原微生物分类与鉴定R373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R373.1呼吸道传染性病毒R373.1+1疹病R373.1+2痘病R373.1+3流行性感冒R373.1+4感冒(伤风)R373.1+6流行性腮腺炎R373.2肠道病毒与肝炎病毒R373.2+1传染性肝炎R373.2+2脊髓灰(白)质炎R373.2+3柯克萨基(Coxsackie)族R373.2+4人类肠道细胞病变(ECHO病毒)R373.2+5流行性胃肠炎R373.3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虫媒病毒)R373.3+1脑炎(脑脊髓炎)R373.3+2流行性出血热R373.3+3登革热R373.3+4白蛉子热R373.9其他病毒R374衣原体属R374+.1沙眼衣原体与淋巴肉芽肿衣原体R374+.2鹦鹉热衣原体R374+.3其他R375支原体属R375+.1唾液支原体R375+.2肺炎支原体R375+.3其他R376立克次(Ricketts)氏体属R376+.1斑疹伤寒R376+.2恙虫热R376+.3斑疹热R376+.4Q热R376+.5战壕热R377螺旋体属R377+.1梅毒R377+.2回归热R377+.3雅司R377+.4奋森(Vincent)R377+.5钩端螺旋体R377+.6鼠咬热病原体R378病原细菌R378.1球菌R378.1+1葡萄球菌R378.1+2链球菌R378.1+4肺炎双球菌R378.1+5脑膜炎双球菌R378.1+6淋病双球菌R378.2肠道杆菌R378.2+1大肠杆菌R378.2+2沙门氏菌属R378.2+3伤寒杆菌R378.2+4副伤寒杆菌R378.2+5痢疾杆菌属(志贺(Shiga)氏菌属)R378.3弧菌R378.4嗜血杆菌属R378.4+1嗜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R378.4+2百日咳杆菌R378.4+3杜克雷(Ducrey)氏嗜血杆菌(软性下疳杆菌)R378.4+9其他嗜血杆菌R378.5流产菌属(布鲁氏(Bruce)杆菌)R378.5+1马耳他布鲁氏杆菌R378.5+2流产布鲁氏杆菌R378.5+3猪布鲁氏杆菌R378.6巴斯德(Pasteur)氏杆菌属R378.6+1鼠疫杆菌R378.6+2土拉轮杆菌R378.6+3马鼻疽杆菌R378.7需氧芽胞杆菌属R378.7+1白喉(棒状)杆菌R378.7+2炭疽杆菌R378.8梭状芽胞杆菌属(厌氧杆菌)R378.8+1破伤风(梭)杆菌R378.8+2气性坏疽杆菌R378.8+3肉毒(梭)杆菌R378.91分枝杆菌属(抗酸性杆菌)R378.91+1结核分枝杆菌R378.91+2麻风分枝杆菌R378.99其他R378.99+1蓝(绿)脓假单胞菌R378.99+2乳杆菌R378.99+3念球状链杆菌R378.99+4单球核增多性、李斯特氏菌R378.99+5红斑丹毒丝菌R378.99+6肺炎克雷白氏杆菌R379病原真菌(霉菌)与放线菌R379.1放线菌R379.2皮肤丝状菌R379.2+1小芽胞癣菌R379.2+2毛发癣菌R379.2+3表皮癣菌R379.3芽生菌R379.4念珠菌R379.5隐球菌R379.6曲菌R379.9其他R38医学寄生虫学{R381}临床寄生虫学R382医学原虫学R382.1变形虫(阿米巴)R382.2鞭毛虫R382.2+1毛滴虫、梨形鞭虫R382.2+2利什曼(Leiskman)氏原虫R382.2+3锥虫R382.3孢子虫R382.3+1疟原虫R382.3+2球虫R382.3+3腹孢子虫R382.3+4肉孢子虫R382.4纤毛虫R382.5弓形体R382.9其他原虫R383医学蠕虫学R383.1线虫R383.1+1蛔虫R383.1+2蛲虫R383.1+3钩虫R383.1+4鞭虫R383.1+5旋毛虫R383.1+6丝虫R383.1+7东方眼虫R383.1+9其他线虫R383.2吸虫R383.2+1姜片虫R383.2+2肝吸虫(中华分枝睾吸虫)R383.2+3并殖吸虫R383.2+4血吸虫R383.2+5后睾吸虫R383.2+6片形吸虫R383.2+9其他R383.3绦虫R383.3+1裂头绦虫R383.3+2带绦虫R383.3+3细粒棘球绦虫R383.3+4囊尾蚴R383.3+5裂头蚴R383.3+6膜壳绦虫R383.3+9其他R384医学昆虫学R384.1蚊、白蛉R384.2蝇、虻R384.3虱、臭虫、蚤R384.4螨、蜱R384.5蚋、蠓R384.9其他R392医学免疫学R392-3研究方法R392-33免疫学技术、设备及实验方法R392.1免疫生物学R392.11免疫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R392.12免疫细胞生物学R392.13免疫分子遗传学R392.2免疫遗传学R392.3免疫病理学R392.31免疫病理解剖学(免疫组织病理学)R392.32免疫病理生理学R392.4移植免疫学[R392.5]免疫药理学R392.6内分泌免疫学R392.7免疫血清学R392.8变态反应及过敏性反应R392.9其他医学免疫学R394医学遗传学R394-3遗传学研究方法R394-33遗传学实验(实验遗传学)、实验方法及设备[R394.1]发育遗传学(发生遗传学)、生理遗传学[R394.2]细胞遗传学[R394.3]分子遗传学(生化遗传学)[R394.4]免疫遗传学[R394.5]群体遗传学R394.6药物遗传学与遗传毒理学[R394.7]辐射遗传学R394.8医学遗传工程R395医学心理学、病理心理学R395.1医学心理学R395.2病理心理学[R395.3]神经病与心理[R395.4]精神病与心理[R395.5]心理治疗法R395.6心理卫生R395.9其他R医药、卫生R4临床医学R44诊断学R441症状诊断学R441.1疼痛R441.2眩晕R441.3发热R441.4心动过速R441.5咳嗽、咳痰R441.6呕血、黑便R441.7咯血R441.8呼吸困难R441.9休克R442.1厌食、恶心、呕吐R442.2便秘、腹胀、腹泻R442.3肝脾肿大R442.4黄疸R442.5腹水、水肿R442.6痉挛R442.7出血R442.8综合征R442.9其他R443物理诊断学(体检诊断)R443+.2触诊R443+.3叩诊R443+.4听诊R443+.5体温、血压测定R443+.6呼吸检查R443+.7反应检查R443+.8物理诊断仪器与设备R444电诊断R445影像诊断学R445.1超声波诊断R445.2核磁共振成像[R445.3]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R445.4]放射线诊断[R445.5]放射性核素成像[R445.6]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显像R445.7热成像R445.9其他R446实验室诊断R446.1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R446.11血液学检验R446.11+1血液一般(常规)检验R446.11+2血液生物化学检验R446.11+3血液细胞学检验R446.11+9其他R446.12尿液检验R446.12+1尿液一般(常规)检验R446.12+2尿液生物化学检验R446.12+9其他R446.13粪便检验R446.13+1粪便一般(常规)检验R446.13+2粪便寄生虫检验R446.13+3潜血试验R446.13+9其他R446.14脑脊髓液检验R446.19其他R446.5微生物学检验R446.6免疫学检验R446.61免疫学检验方法R446.62免疫物质测定R446.63细胞免疫功能测定R446.69其他R446.8组织学检验R446.9其他R448机能诊断学R449预后及劳动鉴定R45治疗学R451处方法及剂量学R452投药法、用药法R453药物疗法、化学疗法R453.1磺胺类药物疗法R453.2抗生素疗法R453.3维生素疗法R453.4锑剂疗法R453.9其他化学制剂疗法R454物理疗法、自然疗法R454.1电疗法、磁疗法R454.2光疗法R454.3声疗法R454.4机械能疗法R454.5冷热疗法、水疗法R454.6气候疗法、自然疗法R454.9其他R455体育疗法(医疗体育)R456生物疗法R456+.1发热疗法R456+.2种疟疗法R456+.3酶素疗法R456+.4蛋白质休克疗法R457血液疗法R457.1输血疗法R457.1+1血型R457.1+2血库R457.1+3输血反应R457.1+4血浆R457.2血清疗法、免疫疗法R457.3放血疗法R457.3+1水蛭疗法R457.3+2吸血疗法(杯疗法)R457.7骨髓移植R457.9人工充血法R458组织疗法(器官疗法)R458+.1甲状腺、甲状旁腺制剂及其疗法R458+.2垂体制剂及其疗法R458+.3肾上腺皮质制剂、肾上腺素及其疗法R458+.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疗法R458+.5胰岛素、胰腺制剂及其疗法R458+.6淋巴腺制剂及其疗法R458+.7性激素及其疗法R458+.8胎盘及脐带浸出液及其疗法R458+.9肝浸剂及其疗法R459.1激素疗法R459.2封闭(庇护)疗法、脱敏疗法R459.3饮食疗法、临床营养学R459.4综合快速疗法R459.5透析疗法R459.6氧疗法、高压氧疗法R459.7急症、急救处理R459.9其他疗法R47护理学R471护理学基础科学R472护理一般技术R472.1消毒法和保管法R472.2护理急救法R472.3手术室护理操作R472.4保护具的使用R472.5架类及沙袋的使用R472.6隔离技术R472.9诊疗技术R472.9+1胃肠道的处理R472.9+2泌尿器的处理R473专科护理学R473.1卫生保健护理学R473.2社区护理学R473.3理疗科护理学R473.5内科护理学R473.6外科护理学R473.71妇产科护理学R473.72儿科护理学R473.73肿瘤科护理学R473.74神经病、精神病护理学R473.75皮肤病、性病护理学R473.76耳鼻咽喉科护理学R473.77眼科护理学R473.78口腔科护理学[R473.82]军队护理学R48临终关怀学R49康复医学R492社会康复R493医学康复(康复疗法)R494教育康复。

浅析环境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

浅析环境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

S alw ay g p i t n a d Ou o kn fE vr n n a e ii e i vr mn n a r t c o hl o An l ̄- Ap l a i n U o i g o n io me t l c o M d c E i o e t l o e tn n nn P i
危害 。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都面临着环境 问
题的威 胁 , 如在世界 的贫穷地区, 与环境有关的 疾 病 每 年夺 去 11 万儿 童 的生命 。 0 0 通过 这 些 科学的调查分析 , 引起了全社会 的广泛注意 , 为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可靠 的依据。
2 在 环 境 医学 中开 展 环境 毒 理 学试 验 研 究 , 为 制定 卫 生标 准 、 环境质 量 标准 以及预 防环境 污染 物对 人体 健 康 的损 害提供 毒 理学依 据
的。
因素 、 切断流行环节 、 保护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
据 H 。由此 , 境 医 学 的 发 展 方 向 和 应 用 有 许 ] 环 多 , 我 国 , 境 医学 的发 展起 步很 晚 , 境 医学 在 环 环 在 环境 保 护 的应 用 方 面 还 是 一 门新 兴 的前 沿 学 科 , 发 展 的前 景也是 非 常看 好 的。本 文就 环境 其
测污染物对 发病率影响 的范 围和程度。在污染
与疾 病 相关 性 的调 查 中 , 过 回归分 析 、 通 定群 调
查或病例对照研究等调查 , 进行病 因多 因素分
环境毒理学主要有以下 3 项任务 : ①研究环 境污染物对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 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 ; 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 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 ; ③定量评定有毒
Z O eg hn ZIN i u( i i gE vom n l non ee l t o ,rm i i i g 30 1C i ) H UM n —cu ,I G Xn—haXn a ni n et i r gG nr a n U u q Xn a 0 1, h a - O jn r a Mo ti aS t i jn 8 n

1.环境医学概论

1.环境医学概论

概念
1. 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s): 是指对 环境危害因素易感并具有较高接触风险的人群。 2. 敏感人群: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 人群。 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发育程度、健康 状况、生理营养状况、免疫状态和遗传因素。
(五)微量元素的健康效应
1.宏量元素:碳、氢、氧、氮、硫、钾、钠、磷、 钙、镁、氯等11种元素,占人体内化学元素总量 99.95%。 2.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正常含量小于人体体重 0.01 %,包括锌、铁、铜、氟、碘、等。
心理
人类健康
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一)、人群健康反应谱 个体对环境异常改变将经历以下几个反应过程: 1. 正常调节 2. 代偿状态:从预防医学角度认为,处于代偿状 态的机体不能认为是“健康”的人,而应看做是 疾病临床前期。 3. 代偿失调 4. 患病 5. 死亡
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剂量 死亡 患病
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环境中能引起传 染病和寄生虫病 的生物病原因子
旧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
(四) 社会心理因素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
政治制度 经济水平 文化程度 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
原生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火山爆 发、地震
地方病:氟中毒、 碘缺乏病、克山病
次生环境问题——公害病***
1.
2.
3. 4.

5.
6. 7. 8. 9.
10.
大气污染问题 酸雨问题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平流层中臭氧层破坏 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 土壤资源破坏与生态恶化 全球森林危机 生物多样性资源锐减 海洋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越境转移

环境医学_精品文档

环境医学_精品文档

环境医学环境医学是研究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

环境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日益紧密,环境因素造成的疾病越来越多,因此,环境医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环境医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环境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会导致人体健康问题。

例如,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水污染会导致肝肾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环境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食品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如导致食物中毒、呕吐、腹泻等疾病。

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3.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

例如,噪音污染会导致听觉受损、血压上升,长期噪音污染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

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例如高温天气会导致中暑等疾病。

此外,环境因素还包括紫外线辐射、电磁辐射、工业化、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因素。

4.环境卫生工程:环境卫生工程是环境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负责处理污染物和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环境卫生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饮用水处理、空气净化等方面。

5.环境医学实践:环境医学研究的成果需要通过实践应用到社会中,为人类健康提供实际的保障。

例如,在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时,需要将环境医学的研究成果考虑进去,以保障公众的健康。

在卫生防疫等方面,也需要运用环境医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总的来说,环境医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环境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

环境医学的基本概念与环境健康管理

环境医学的基本概念与环境健康管理

实验性研究
通过人为控制环境因素的暴露条 件,观察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验证环境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因果 关系。
毒理学实验方法
体内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暴露于环境污 染物的情况,观察污染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其 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体外实验
利用细胞培养、组织切片等技术手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环境污染物对 生物体的直接毒性作用。
环境医学的基本概念与环境 健康管理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5
目录
• 环境医学概述 • 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 • 环境医学在环境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 环境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
目录
•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问题 • 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01
环境医学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环境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 影响及其机制的医学分支学科。
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
暴露生物标志物
检测人体暴露于环境污染物后的内剂量或外剂量,如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血液、尿液等生物样品中的浓度。
效应生物标志物
反映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指标,如氧化应激、DNA损伤、免疫应答等。
风险评估技术
危害识别
确定环境污染物是否具有对人体健 康的潜在危害。
暴露评估
02
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
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
01
呼吸道疾病
长期吸入污染空气,特别是颗 粒物和有害气体,可导致呼吸 道炎症、哮喘、慢阻肺等疾病

02
心血管疾病
空气污染中的细微颗粒物可进 入血液循环,引发血管炎症和 动脉硬化,增加心脏病、中风
等风险。
03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环境卫生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研究环境中不良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有益因素,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原则和措施。

因此,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环境污染的数量变化和人体负荷,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效应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评价,为制定环境决策,加强环境管理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学时分配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习课40学时。

章节内容学时合计讲授实习第一章绪论11第二章环境与健康33第三章大气卫生141630第四章水体卫生101020第五章饮用水卫生61016第六章土壤卫生44第七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66 第八章城乡规划卫生22第九章环境质量评价246第十章家用化学品卫生22合计504090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环境的定义。

2、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熟。

3、熟悉环境卫生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和今后的任务。

[讲授内容]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熟。

3、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授课时数]1学时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目的]1、掌握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2、熟悉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熟悉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4、熟悉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5、掌握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规律。

6、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7、了解健康危险度的基本组成和应用。

[讲授内容]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环境卫生学z

环境卫生学z

1.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通常把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看做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是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生态系统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表现出能维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保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

2.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称之为环境应答基因。

3.食物链food chain即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锁链关系。

4.细颗粒物fine particle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细颗粒物。

它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某些较细的组分还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

更易于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5.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化剂如高明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它是测定水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和还原无机物的总量。

测定方法简便快速,适用于快速检测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情况。

6.细菌总数bacteria coun t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经37℃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

它可以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程度,水体污染愈严重,水的细菌总数的愈多。

7.腐殖质humus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是土壤特有的有机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腐殖质通常带有电荷并具有较强的吸收、缓冲性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

环境医学名解

环境医学名解

1.环境医学:研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以及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包括生活质量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利的环境伊苏,消除和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立法、卫生监督以及环境保护工作。

2.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对人群的机体和精神状态产生了直接的、间接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影响;或者在很大范围内妨碍了各种生物的生活,使环境条件恶化,影响了生态平衡,称为环境污染。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又称为地方病。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内分泌功能有干扰作用,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5.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呈现某种生物学反应的关系,其反应强度可被定量测定,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6.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的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反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其所占比例可以%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7.易感人群: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即使暴露剂量和时间完全相同,在人群的个体中反应是不相同的。

通常把易受环境损伤的人成为敏感人群8.公害:由于事业活动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产生的相当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以及恶臭,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损害9.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某一特定人群中健康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及与该人群生活环境中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并用其来控制和预防这些危险因素的一门学科。

10.暴露:当某一个体接触了一定浓度的某种环境物质并达到一定的接触时间时,这个过程就叫做暴露,可分为外暴露、内暴露和局部暴露11.效应:机体功能或健康状态在暴露环境有害物质后所表现出的任何变化均称之为效应12.混杂因素:当研究暴露于某一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时,由于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因素密切相关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些影响称之为混杂,而外来因素称为混杂因素13.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环境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机制的学科。

环境医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医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医学知识点总结环境医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病因、环境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环境医学检测与评价等内容。

第一部分: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健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因素。

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三个方面。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气污染:空气中的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会对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及其他脏器产生不利影响。

它们可引起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2. 水污染:饮用受污染的水会导致各种水源性疾病,如霍乱、痢疾、肝炎等,还包括发展中国家中毒性腹泻、血吸虫病、低氟等。

3.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化学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可通过作物进入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导致慢性中毒。

第二部分:环境病因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空气、水和土壤污染,还包括电磁辐射、噪声、气候变化等因素。

环境病因的主要内容包括:1. 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接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可导致职业性疾病,如肝病、肺病等;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可导致食物中毒等。

2.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噪声等。

电磁辐射可以导致细胞变异、免疫功能下降等,并与白血病、癌症等疾病有关;噪声可以导致听觉损伤、心血管系统紊乱等。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动植物等生物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可导致传染病,如霍乱、疟疾、流感等;动植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和动物媒介传播的疾病。

第三部分:环境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环境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环境医学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是预防环境疾病发生的关键。

其中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工作。

2. 控制措施:一旦环境疾病发生,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医学]第三章环境卫生学

[医学]第三章环境卫生学

3
第一节
环境卫生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验卫生学阶段——18世纪以前 实验卫生学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 现代卫生学——十九世纪末以来
4
经验卫生学阶段
指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引起 健康损害的一些状况的感性认识阶段。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公元前460~377年):论空气、水、土壤

古罗马在公共卫生方面有较高的水平,修
建了城市的水道、下水道和浴场。
5
经验卫生学阶段

古人卫生习俗---讲“风水” 、凿井而饮,《礼
记》“鸡初鸣,咸盥漱”

《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
应也”

《左传》“土薄水浅,其恶易覯。……,土厚水
深,居之不疾。”
6
实验卫生学阶段
时间:18世纪至19世纪末
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产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在医学科学中形
成了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学科,给环境卫生学提 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手段。
由于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造成环境严重污染,传
染病、职业病广为流行。人们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阐明空
气、水、土壤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逐渐形成劳动卫生、 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等分支学科。
36
4.环境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 :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类 化妆品卫生标准类 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水产品的标准类 室内外空气污染物卫生标准类 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类 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判定标准类 住宅卫生标准类 环境射频辐射卫生标准类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医学预评价标准类 土壤及固体废弃物卫生标准类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类和生物监测技术规范, 等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卫生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如何A、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与健康的关系B、控制不利环境因素C、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D、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健康的关系E、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正确答案:E2、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A、致癌、致畸、致突变B、慢性中毒、致癌作用C、急慢性中毒、三致作用D、慢性中毒、致癌作用E、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正确答案:C3、污染的土壤化学性污染来源不包括()A、矿山采掘废水B、化工厂工业废水C、生活污水D、钢铁厂工业废水E、屠宰场污水正确答案:E4、石油化工基地,石油燃烧废气污染所致A、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B、印度博帕尔事件C、美国洛杉矶事件D、美国伦敦事件E、四日市哮喘正确答案:E5、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中,环境卫生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是A、现况调查B、理论性研究C、前瞻性调查D、回顾性调查E、实验性研究正确答案:A6、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着床期B、胎儿期C、着床前期D、器官形成后期E、器官形成期正确答案:E7、太阳方位角A、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和水平面所成的夹角B、日出后各个时期观测点与太阳连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线和观测点与正南方向连线所夹的角C、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接阳光照射与墙壁形成的角D、室内工作点与对侧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E、一日内各个时期观测点与太阳的连线和地平线间所夹的仰角正确答案:B8、水体自净是指A、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B、水体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少C、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好于污染前的状况D、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无限降低,水质越来越好E、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没有改变,但水体可以使用正确答案:A9、住宅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点A、主要是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学习、工作B、主要是影响小气候C、主要是影响日照、采光、噪声、绿化和空气清洁状况等D、主要是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慢性、潜在性和功能上的不良影响E、主要是对新迁入居住的家庭成员的健康产生影响正确答案:D1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对各类旅客客房的以下指标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A、空气细菌总数B、一氧化碳C、有效温度D、二氧化碳E、有效湿度正确答案:C11、氮磷等污染物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氧气导致水体恶化,水生物死亡,这种转归形式称为A、污染物的迁移B、有机物腐殖质化C、水体富营养化D、污染物的转化E、生物富集正确答案:C12、天然土壤中存在的致病菌为()A、金黄色葡萄球菌B、肠道致病菌C、噬菌体D、破伤风杆菌及肉毒杆菌等E、大肠杆菌正确答案:D13、上列哪种饮水消毒方法属于物理方法A、氯B、紫外线C、氯胺D、二氧化氯E、臭氧正确答案:B14、室内小气候包括A、气温、气湿、热辐射、空气离子B、气温、气湿、气压、热辐射C、气温、气湿、气流、气压D、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E、气温、气湿、气流、空气离子正确答案:D15、什么情况下需加助凝剂A、大肠菌值高B、有异臭味C、水中碱度不足D、以上都不是E、溶解度低正确答案:C16、环境有害因素导致机体反应的临界值A、是生物半减期B、是剂量-反应关系C、是“阈值”D、是拮抗作用E、是剂量-效应关系正确答案:C17、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规定,严禁捕捞、网箱养殖、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取水点周围半径为()A、100mB、10mC、50mD、500mE、1000m正确答案:A18、生活饮用水标准中增加三氯甲烷与四氯化碳指标,其理由是A、这两种物质可损害肾脏,引起人群中毒B、这两种物质在加氯消毒时,可与原水中存在的有机前体物形成氯化副产物C、这两种物质可以影响混凝沉淀和消毒效果D、这两种物质可使水的感官性状变化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19、农业污水主要含有A、氮、磷、钾等化肥B、砷氟等元素C、病原体及各种医疗、诊断用物质D、有机物及肠道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E、含有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和终产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正确答案:A20、各种氯化消毒剂,能在水中水解生成次氯酸离子和次氯酸。

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医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一、引言医学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类身体机制、疾病发展以及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进行的广泛的探索和实践。

在现代医学领域,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科学家们采用一系列方法和步骤来设计和执行他们的研究项目。

本文将介绍医学研究的常见方法和步骤,并探讨其重要性。

二、医学研究的方法1.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是医学领域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来评估特定干预或药物治疗是否有效。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随机分组、双盲对照等科学设计,以尽量排除其他因素对结果造成影响。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2. 临床观察法临床观察法是在真实临床环境下观察患者并收集数据,以了解不同干预手段或药物对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可以提供大量的实际临床数据,但受到潜在偏倚的影响。

3. 流行病学调查法流行病学调查法主要用于研究群体中特定疾病的发生率、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

通过收集人群样本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出与特定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4. 实证医学方法实证医学是一种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决策方法,旨在将最新的科学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该方法通过系统地评估已有文献中的临床试验结果,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和临床经验来制定最佳医学决策。

三、医学研究的步骤1. 提出问题与目标一个成功的医学研究项目必须始于明确而有价值的问题或目标。

这个问题或目标可以是为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了解某种疾病的发展机制等。

2. 设计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标和已有的方法,科学家们需要设计一个详细的研究方案来实施他们的研究项目。

这个方案应该明确阐述样本选择、干预手段、数据收集方式等关键要素。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开始实施研究之前,科学家们需要确定合适的数据收集工具,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后,通过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结果并验证假设。

环境卫生调研报告

环境卫生调研报告

环境卫生调研报告
《环境卫生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解社区环境卫生情况,提出改进意见,促进环境卫生改善。

二、调研内容
1. 社区环境卫生设施情况:包括垃圾箱、垃圾分类设施、公共厕所等;
2. 居民对环境卫生的满意度调查:包括对环境卫生设施的使用频率,对社区环境的整体评价等;
3. 垃圾处理情况:包括垃圾清运情况、垃圾分类情况等。

三、调研结果
1. 社区环境卫生设施存在一定缺失:垃圾分类设施不全,部分地区公共厕所不足;
2. 居民对环境卫生的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对垃圾处理不满意的居民较多;
3. 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导致垃圾堆放过久,环境卫生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调研建议
1. 完善社区环境卫生设施:增加垃圾分类设施,提高公共厕所的数量和质量;
2. 提升居民对环境卫生的满意度: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3. 改进垃圾处理措施:加强垃圾清运工作,提高垃圾分类意识。

五、总结
社区环境卫生是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了现有环境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环境卫生,营造整洁、美丽、宜居的社区环境。

关于环境卫的调查报告

关于环境卫的调查报告

关于环境卫的调查报告
环境卫生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环境卫生是一个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
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解地区的环境卫生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
研究。

二、调查方法
1.选择样本地点:我们选择了该地区的多个不同类型的场所,如公园、学校、医院、商场等,总共选择了10个样本点。

2.采集数据的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每个样本点的环
境卫生状况进行评估。

问卷内容包括垃圾清理情况、卫生设施使用情况、
环境整洁度等。

3.数据分析方法:我们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
分析。

三、调查结果
1.垃圾清理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样本点中大部分地区的垃圾
清理情况良好,定期进行垃圾清理,并设置了垃圾分类的容器。

但也有少
数样本点存在垃圾清理不及时、垃圾分类不规范等问题。

2.卫生设施使用情况:大部分样本点的卫生设施使用情况良好,如厕
所的卫生状况较好,洗手设施完善等。

但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学校等,存在卫生设施不足、使用不便等问题。

3.环境整洁度:绝大部分样本点的环境整洁度较高,如公园、医院等场所环境整洁度良好。

但有一些地方,如街头巷尾、小卖部周围等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四、分析与讨论
1.垃圾清理情况影响环境卫生:垃圾清理不及时和垃圾分类不规范会导致环境脏乱差,增加了卫生问题的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2.卫生设施使用情况与人群健康有关:卫生设施使用不便会影响人们的健康,如洗手设施不完善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

医学三大科学方法论

医学三大科学方法论

医学三大科学方法论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其研究方法论对其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医学研究中,科学方法论是指科学研究者在实践中所遵循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和规范。

医学的三大科学方法论,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是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论。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医学三大科学方法论。

基础医学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其方法论主要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和模型构建。

实验方法是基础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探索疾病的发生机理、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观察方法则是通过对生物样本、医疗数据等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了解病理生理过程和疾病发展规律。

模型构建则是利用动物模型、细胞模型等构建实验系统,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这些方法相互结合,构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在基础医学研究中,坚持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医学是医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向,其方法论主要包括临床试验、病例分析和诊断治疗方法评价。

临床试验是临床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病例分析则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病史、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以发现疾病的规律及诊断方法。

诊断治疗方法评价是通过对临床常用的诊断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确保其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重视实证医学的原则和临床实践的严谨性是非常重要的。

流行病学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法论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和传染病控制。

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中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调查,以了解疾病的流行规律和危险因素。

疫情监测是对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等进行监测和控制,以防止疫情扩散。

传染病控制则是通过预防接种、卫生环境改善、个人防护等措施进行疾病的控制和防治。

流行病学研究中,重视数据可靠性、样本代表性和研究设计的科学性是关键所在。

医学的三大科学方法论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它们分别对医学研究的不同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特殊毒性试验
(1)致突变试验
目的是确定化学物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能力, 确定其致突变与对哺乳动物的影响,对可遗传损伤、 致癌性以及其它有关损伤进行评价或预测。
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A.基因突变: 碱基置换:转换、颠换 移码突变
B.染色体畸变:
a.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型畸变:裂隙、断裂、缺失、倒位、 易位、重排、重复和插入 染色单体型畸变:姐妹染色体交换
环境毒理学研究
环境毒理学研究内容:
1.环境毒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2.环境毒物对机体的影响及毒作用机理; 3.环境毒物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条件和影响因素; 4.环境毒物及其转化产物的毒性及其评定方法; 5.制订环境卫生标准
环境化学物
摄 入
胃肠道 (吸收)
肝脏
胆汁
吸 入
肺脏
接 触
皮肤
门脉血
2.蓄积性和耐受性试验:
(1)蓄积性试验:蓄积系数 固定剂量法 递增剂量法 二十天试验法
(2)耐受性试验
3.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
目的是在急性试验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受试 物对机体的主要毒性作用及其靶器官,探讨敏感的观测 指标和剂量-反应关系,为慢性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动物选择 (2)试验期限 (3)剂量分组 (4)染毒方式 (5)观察指标 :一般性指标、 特异性指标、
实验研究:
1.毒物提取
2.动物试验验证
病因流行病学研究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1.描述性阶段:
(1)确定“病例”的定义; (2)描述病的分布及特征; (3)当地动物疾病的流行情况。
2.形成病因假设阶段:
(1)患者组织样品的检查; (2)环境中可能的线索调查; (3)考虑可能的暴露途径。
3.检验病因假设阶段:
(二)已知疾病,探索病因
1.一种新的疾病的突然暴发流行 2.一种地方性疾病的连续发生和反复流行 3.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加
举例:水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经过
事件发生:动物

流行病学特征:
1.时间分布:
2.空间分布:
3.人间分布:1-70岁都发病,无性别差异
推论:1.不是传染病
2.与鱼贝类有关
3.是食物中毒
举例:
原子弹爆炸与白血病的关系调查
研究方法:定群研究(前瞻性研究) 研究对象:暴露组:距离爆炸中心<2500m
对照组:距离爆炸中心>2500m 暴露监测与估计: γ射线和中子射线
以T65剂量估计分<1rad,1-99rad和≥100rad 健康效应:发病率、死亡率(死因) 结果:剂量-效应关系:
<1rad白血病发病率增加1-2倍; ≥100rad与<1rad比,RR增加37.5倍; 时间-效应关系:以五年为观察周期递减
环境毒物的联合作用类型:
1.独立作用: 2.相加作用: 3.协同作用: 4.拮抗作用:
(1)功能拮抗 (2)化学拮抗 (3)配置拮抗 (4)受体拮抗
环境毒物毒作用的一般机理:
1.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2.干扰膜功能 3.干扰细胞的能量产生 4.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5.钙稳态失调 6.选择性细胞致死作用 7.体细胞非致死遗传改变
常规检查指标: 血液学指标;肝、肾功能指标;
病例组织学指标;毒物分布、代谢、排泄指标。
4.慢性毒性试验
目的试评价受试物在长期小剂量作用的条件下对机体 产生的损害及其特点,确定其慢性毒作用阈剂量和最大 无作用剂量,为制订最高容许浓度(MAC)提供依据。
(1)试验动物 (2)试验期限 (3)剂量分组 (4)观察指标
三、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一)现况调查 (二)病例-对照研究 (三)队列研究
前瞻性队列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 (四)实验验证研究(干预试验)
四、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一)已知环境因素,探究健康影响 1.确定暴露人群,选择合适对照
可比性、代表性、随机性
2.暴露监测及暴露估计 3.健康资料的收集 4.健康损害指标的统计分析
血液和淋巴
(分布) 组织
(贮存)
靶器官 (损害)
粪便
肾脏 尿
肺脏 分泌腺 (排泄)
呼出气 分泌物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组织蓄积 排出
无 生 环境化学物 物 转 化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结合反应
Ⅰ相反应 排 出
Ⅱ相反应
环境毒物的毒作用类型:
1.变态反应 2.特异体质反应 3.速发或迟发毒性作用 4.可逆和不可逆毒作用 5.局部和全身毒作用
b.染色体数目异常:
试验方法遵循《化学品测试准则》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和实施。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
1.研究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分布规律,揭示环境因素的 健康效应;
2.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其对健康的影响; 3.出现健康异常,探寻环境病因; 4.健康危病学研究的内容
(一)暴露测量 1.环境测量 2.生物检测
(二)健康效应测量 * 选择早期敏感指标 * 针对敏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1)查阅世界各地类似的发病事件报告; (2)确定化学物质的暴露和毒性效应的特意性
生物学标志; (3)确定实验室检查分析方法; (4)确定收集到的流行病数据的范围和类型; (5)组织专职人员作出现场调查的决策; (6)制订动物毒理学研究的计划。
4.验证病因假设阶段的追踪性研究
(1)普及宣传,精确评价疾病流行范围和严重程度; (2)确定特定人群的污染来源和引起暴露的决定因素; (3)采取相应措施去除病因因子或减少高危人群的暴露。
影响环境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2.接触条件 3.实验动物因素 4.环境因素
环境化学毒物的毒性评定方法:
1.急性毒性试验: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试验物质
毒性大小,为其它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急性致死毒性试验 LD100 与 LD50
(2)急性非致死毒性试验 急性阈剂量(浓度)的测定 局部刺激试验: 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急性眼刺激试验
环境医学研究方法
胡前胜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huqsh@
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征:
区域性、多因素、弱效应、长期性、非特异性、潜隐期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 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 2. 慢性危害: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慢性病、慢性中毒; 3. 致癌作用; 4. 遗传影响:胎儿性水俣病;酞胺胍啶;2,4,5-涕事件;氯乙烯 5. 其他:精神状态、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过敏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