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 环境医学研究方法
6.环境卫生学教案
6.环境卫生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是《环境卫生学》第X版,由XX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系统介绍了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强调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内容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中职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共有学生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环境卫生学已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和理论知识。学生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但部分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仍需加强。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卫生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环境卫生学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五、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知识,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知识;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环境卫生学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
为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活页教材、教学视频、教学器材、教学课件等。其中,教材和活页教材用于系统的讲解环境卫生学的知识;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实际案例和操作方法;教学器材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环境卫生学
水传播疾病
2001年7月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发生大规模饮用自来水中毒事件,需住院治疗者1800多人,20多万人受到 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资料表明,当前发展中国家有10亿多人受到介水传染病的威胁,每年 有500多万人死于水传播疾病。截止2003年8月7日,流行于全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有8422多人患病(其中中国内地有5327人患病),919人死亡, 病死率近11%。因此,对生物性污染引起的疾病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仍然是环境卫生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 一。
影响情况
改造的影响
灭绝物种
改造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 燃料消耗急剧增加,地下矿藏被大量开采和冶炼,化学工业高度发达,促进了工农业的大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 大的财富。同时,由于自然资源遭受不合理的开采及工农业大发展而生产和使用大量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品, 造成大量生产性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性废弃物不断进入环境,严重污染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 境,使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 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 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痛痛病)等。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 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帕博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 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 核电站爆炸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10多年来因这次 事故已造成约6000人死亡。从上世纪初以来,全世界发生公害事件60多起,公害病患者达40万~50万人,死亡10 多万人。在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危害越来越严重,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的情况下,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显得日 益突出,其中主要的有:①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所致,气 候变暖除造成冰川积雪融化,海平面升高(每年约2。6mm)等生态环境破坏外,在医学方面气温增高可使啮齿动 物,病媒昆虫的活动范围扩大,繁殖力增强,导致相关疾病如疟疾,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发生率增 高。
浅析环境医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与展望
Ard 干rn环na 测 oig i En io me t监 ntrn v旱 境 lMo i
. 25
Ⅳ0. 2
Jn.2 1 u .0 1
浅 析环 境 医学在 环 境 保 护 中 的应 用 与展 望
周梦春 , 仲新华
( 疆环境监测总站 , 新 新疆 乌鲁 木齐 80 1) 30 1
通 过 开 展 环 境 健康 评 价 ,在 制 定 建设 项 目 发 展计 划 时 , 分考 虑项 目实 施后 可能 对人 群健 充 康 的影 响 , 环境公 害 主要是 过 去不适 当的经 济开 发 活动 和缺 乏 污 染 防 治 措施 造 成 的。环 境 健 康
卫 生 战 略 中最重要 的组 成 部 分 , 保 证 2 世 纪 是 1
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l。例如 , 3 】 流行病学调查结
果 显 示 , 污染 与 消 化道 系统 癌症 有 一 定 关 系 。 水
人类健康的关键。环境 医学的 内容涉及到环境
据对广西南宁地 区 l 个 县( 调查发现 , 4 市) 饮用
各种 动 物实验 提供 设计 依 据 。 2 亚 急 性 毒性 试 验 : 过 这 种 试 验 , 以初 步 ) 通 可
估计环境污染物 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和 中毒阈剂 量, 确定作用的靶器官 , 并为设计 慢性毒性试验
环境卫生(预防医学)课件
加强环境卫生监测与预警体系的建设
建立和完善环Fra Baidu bibliotek卫生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
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因素的监测,以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和 运行。
加强监测数据的集成和共享
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环境卫生监测数据共享,促进数据的应用和开发。
完善环境卫生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
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法律法规
精细化发展
环境卫生和预防医学需要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不 断提高和改进,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和发展。
信息化发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 现环境卫生和预防医学数据的快速收集、处理和 分析,提高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
02
环境卫生监测与评价
环境卫生监测
空气监测
对空气中的微粒、有害气体、 微生物等进行监测,以评估空 气质量,预防空气污染对健康
的影响。
水质监测
对水源、自来水、游泳池水等水 质进行监测,以保障用水安全, 预防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土壤监测
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 等进行监测,以评估土壤质量,预 防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因素的监测与评价
空气质量评价
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空气质量评 价,判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 地方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促进健康理念与环境卫生的关系
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环境医学
实验方法:采用合适的实验技术, 如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
数据分析: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 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毒 理学与环境医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方法:动物 实验、细胞培养、 分子生物学等
研究进展:发现 了许多新的毒物 和污染物
研究挑战:如何 应对不断出现的 新毒物和污染物
健康教育与健康 促进策略的实施: 通过多种途径, 如学校、社区、 媒体等,进行健 康教育和健康促 进策略的实施
健康教育与健康 促进策略的效果 评估:定期评估 健康教育与健康 促进策略的效果, 以便及时调整和 改进
汇报人:XX
毒性作用机制:生物转化、生物累 积、生物放大等
环境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和心理因素 环境医学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预防和控制措施 环境医学与毒理学、公共卫生学、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空气污染物: 包括颗粒物、 气体和生物污
染物
水污染物:包 括重金属、有 机物和微生物
动物实验:通过动物实验 来研究毒物的毒性和作用
机制
细胞培养:通过细胞培养 来研究毒物对细胞的影响
和作用机制
生物化学分析:通过生物 化学分析来研究毒物的代
谢和毒性机制
毒理基因组学:通过毒理 基因组学来研究毒物对基 因表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环境医学_精品文档
环境医学
环境医学是研究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日益紧密,环境因素造成的疾病越来越多,因此,环境医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环境医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环境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会导致人体健康问题。例如,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水污染会导致肝肾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环境医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食品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如导致食物中毒、呕吐、腹泻等疾病。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3.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有多
方面的影响。例如,噪音污染会导致听觉受损、血压上升,长期噪音污染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例如高温天气会导致中暑等疾病。此外,环境因素还包括紫外线辐射、电磁辐射、工业化、生活方式等一系列因素。
4.环境卫生工程:环境卫生工程是环境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负责处理污染物和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环境卫
生工程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饮用水处理、空气净化等方面。
5.环境医学实践:环境医学研究的成果需要通过实践应用到社会中,为人类健康提供实际的保障。例如,在制定相关的法规标准时,需要将环境医学的研究成果考虑进去,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在卫生防疫等方面,也需要运用环境医学的研究成果,加强卫生防疫工作。
总的来说,环境医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环境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
第五章 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 反映在动物整体状 态下环境污染物的 各种生物学效应。
• 多用于检测外源化 学物的一般毒性。
• 调查研究: • 以已有试验结果、
已有知识为基础, 采用医学流行病学 的调查方法。
• 人群调查结果的评 定与试验研究进行 综合分析,才能得 出正确结论。
5.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植物 微生物 非哺乳类动物 哺乳动物
图 8-5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 3.狗:狗静脉注射多选前肢内侧皮下头静脉(图 8-6)或后肢小隐静脉(图8-7)注射。注射前由 助手将动物侧卧,剪去注射部位的被毛,用胶皮 带扎紧(或用手抓紧)静脉近端,使血管充盈, 从静脉的远端将注射针头平行刺入血管,待有回 血后,松开绑带(或两手),缓缓注入药液。
要制成不同的剂型,水溶液、混悬液、油剂、乳化剂、软 膏、糊剂等。
• 作为溶剂或助剂的物质应满足条件:
1.其本身毒性要小,LD50一般应大于15000ppm 2.不与受检毒物产生增毒或减毒作用 3.不影响毒物的吸收 4.无特殊的应激性或气味
三、生物材料的采集和制备
(一)血液的采集
• 采血方法主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所需血量以 及动物种类进行选择。
刺入皮下。皮下注射部位一般狗、猫多在大腿外侧,豚鼠在后大腿的内侧
或小腹部;大白鼠可在侧下腹部。兔在背部或耳根部注射。蛙可在脊背部
环境医学名解
1.环境医学:研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以及心理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包括
生活质量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利的环境伊苏,消除和改善不利的环境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立法、卫生监督以及环境保护工作。
2.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对人群的机体和精神状态产生了直接的、间接的或者潜
在的有害影响;或者在很大范围内妨碍了各种生物的生活,使环境条件恶化,影响了生态平衡,称为环境污染。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
或缺乏,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又称为地方病。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内分泌功能有干扰作用,称为环境
内分泌干扰物
5.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呈现某种生物学反应的关系,其反应
强度可被定量测定,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6.剂量反应关系:是指接触某一化学物的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反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
比例的关系,其所占比例可以%或比值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
7.易感人群: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反应是存在差异的,即使暴露剂量和时间完全相同,
在人群的个体中反应是不相同的。通常把易受环境损伤的人成为敏感人群
8.公害:由于事业活动和人类的其他活动产生的相当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
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以及恶臭,对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损害
9.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某一特定人群中健康状态或事件的分布规律及
环境卫生学
就会在土壤中残留,这类污染物是土壤主要污染物,是重点防制 对象。
⒌ 土壤的环境容量:该地区土壤对某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七、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一)慢性镉中毒 ─ 痛痛病 1. 污染源:含镉工业废水灌溉农田,镉进入稻米─ “镉米” 2. 高危险人群:多为40岁以上多胎生育妇女 3. 潜伏期长,最短2 ─ 4年 4.主要症状:初为腰背、膝关节等大关节痛,继而全身刺痛,极易骨折 5.病因: 镉损坏肾小管、损伤肾的重吸收功能,使机体丢失钙、磷、骨质脱 钙;尿中可见尿镉升高,尿β2微球蛋白升高,尿钙升高。营养不良者更易 发病。 6. 治疗:止痛药无效,无特效药治疗 7. 结局:病人疼痛难忍,长期卧床,极度虚弱,死于合并症,病死率很高
七、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一)环境流行病学 1. 环境流行病学特点 四条、重要、见教材P.40 2. 暴露:外暴露、内暴露 暴露测量: 环境监测 生物材料监测 3. 健康效应测量 4. 环境流行病学的基本用途 ①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危害 ②出现了危害,找病因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第六章 土壤卫生
4.健康效应谱(P.20) 5.易感人群和高危险人群 ⑴ 易感人群又称敏感人群;对环境中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比普通人群更
为敏感,易受伤害。 ⑵ 高危险人群,是指处在高危险环境中的人群。例如高暴露人群。 6.基因多态型
寻找易感基因对发现和保护易感人群十分重要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新疆医科——【卫生综合资料】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专科班可参考执行)
新疆医科大学
2011年修订
新疆医科大学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供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专科班可参考执行)
Ⅰ前言
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它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在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运用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环境科学及有关分支学科的新成就、新方法来系统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因素与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消除和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因此,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的数量变化和人体的负荷,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生物学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卫生学评价,为制定环境卫生决策、加强环境卫生监督与管理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技术并重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为从事环境卫生及其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_杨林生
32
地理科学进展
wenku.baidu.com
29 卷
问题列入其21 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并将全球 变化对健康影响列入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USGCRP),将城市流行病及其趋势列入城市减灾计 划,同时开展环境基因组计划(EGP)并列入人类基 因组计划(HGP)[2]。
国际地理联合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名称 变更过程, 是医学地理学逐步成长的一个典型例 证。 该组织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医学地理学不 仅研究疾病, 也应更突出研究人群的健康问题,因 此,1976 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 23 届国际地理学大 会期间,决定在该联合会下设立“健康地理学”工作 组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考虑到社会 经济发展对 健 康的重大影响,该组织更名并升级为“健康与发展” 专业委员,突出了发展对健康的影响;至 20 世纪 90 年代,更名为“健康、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环境的健 康影响受到了重视;2000 年更名为“健康与环境”专 业委员会,突出考虑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目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的主要研究内容包
表 1 世界范围内因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 主要不良健康风险的人口估计[12]
Tab.1 The estimated numbers of people, globally, at risk from selected major examples of the adverse health impact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12]
环境医学研究方法-PPT精品课件
5.特殊毒性试验
(1)致突变试验
目的是确定化学物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能力, 确定其致突变与对哺乳动物的影响,对可遗传损伤、 致癌性以及其它有关损伤进行评价或预测。
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A.基因突变: 碱基置换:转换、颠换 移码突变
B.染色体畸变:
a.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型畸变:裂隙、断裂、缺失、倒位、 易位、重排、重复和插入 染色单体型畸变:姐妹染色体交换
Ⅱ段试验:孕鼠器官形成期对雌鼠单独染毒; Ⅲ段试验:对分娩和出生后发育影响观察,妊娠最后
三天及整个授乳期对雌鼠染毒
2.行为致畸实验研究 反射和运动;情感;识别功能;社会行为;生殖功能
3.体外致畸试验 全胚胎培养;器官培养和细胞培养
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一、基本内容与方法
1.危害鉴定:
目的是确定化合物是否具有对健康的损害效应以及固有的毒性特征 及类型。 (1)致癌性 (2)致突变性 (3)致畸性 (4)器官/细胞病理学损伤
二、环境卫生标准制订的原则:
1.对人体健康无直接损害; 2.对人的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对人体健康无简介危害; 4.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 5.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
三、环境卫生标准制订的方法:
1.制订一般环境卫生标准的方法 (1)对大气、水体感观性状影响的研究方法 (2)对地面水、土壤自净过程影响的研究方法 (3)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 (4)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为本的,研究人的生存环境、卫生问题和卫生保障体系的一门学科。人类的生存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人口聚集区、城市、乡村等,包括房屋、食品、水源、空气等方面。而环境卫生则是指保障人类生存环境的卫生水平,预防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类的危害,达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稳定发展的目标。
一、环境卫生学的概念
环境卫生学是以环境卫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建立和发展现代的环境卫生理论和技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环境卫生包括环境和人类卫生两个方面,是指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它主要通过对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交通环境等进行科学的定量研究,建立和发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技术,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卫生学的基础
环境卫生学的基础包括环境科学、卫生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等。其中,环境科学是环境卫生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变化规律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卫生学则是环境卫生学的应用基础,主要研究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因、流行病学、预防措施和卫生教育等问题。社会医学和预防医学是环境卫生学的补充基础,前者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对人
类健康的影响,后者则主要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环境卫生问题
环境卫生问题是指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的威胁和影响。环境卫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环境:水是人类生命必需的物质之一,但是在水源污染、水生态退化、水资源匮乏等方面,会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困扰。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环境与健康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
1.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
人类主要生活于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划分为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动植物活动的生态系统(又称为生物圈)。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
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由
于长期进化过程而逐渐地建立起了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得
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关系,这称为生态平衡。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纽带和渠道
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即在生态环境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
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锁链关系。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
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而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又彼此交错构成食物网。食物链对环
境中物质的转移和累积有重要影响。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
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即在高
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如果与环境中的浓度相比,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达千倍、万倍,从而损害人类的健康。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境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都与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关。
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环境医学(整理版)
环境医学
环境卫生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一次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理化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而随之增强的相互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而随之增加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是环境化学物暴露与健康变量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核心。
阈值化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呈S型或抛物线型,通过应用未观察到的有害效应计量(NOAEL)或最低观察到有害效应计量(LOAEL)来计算和推导出参考计量(RfD)。有害效应计量(NOAEL)只是一个试验剂量值,它
受每组动物数、试验组距等因素的影响。
必需微量元素的剂量—反应曲线呈U型。
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分5级:1、生理负荷增加;2、生理代偿性变化;3、胜利反应异常;4、患病;
5、死亡。临床所见疾病患者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
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的因素:1、非遗传因素:年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2、遗传因素;性别、种族、遗传缺陷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健康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重点笔记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随着医学与环境科
学的进步,环境卫生学在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阻碍的发生、进展规律和充分利用有利
的环境因素,操纵不利的环境因素方面。担负着特定的使命,并逐步进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能够说,环境卫生学是由预防医学与环境科学相互结合的产物。
环境卫生学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阻碍及人体对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反应〔即环境一机体相互作用〕,这是环境卫生学的差不多任务。
环境一样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人类生存和进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那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成。
环境介质是不依靠于人们的主观感受而客观存在的实体,一样是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常见的物质形状存在;
环境因素那么依靠于环境介质的运载作用〔如能量或物质的转运〕,或参与前者的组成,直截了当或间接与人体发生关系。
具体地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环境因素那么是介质中的被转运体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环境介质具有能坚持自身稳固状态的特性,环境介质对外来的干扰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然而,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与频率超过了环境介质的承担能力时,环境介质的结构、组成乃至功能就会发生难以复原的改变。
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样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特殊毒性试验
(1)致突变试验
目的是确定化学物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能力, 确定其致突变与对哺乳动物的影响,对可遗传损伤、 致癌性以及其它有关损伤进行评价或预测。
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A.基因突变: 碱基置换:转换、颠换 移码突变
B.染色体畸变:
a.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型畸变:裂隙、断裂、缺失、倒位、 易位、重排、重复和插入 染色单体型畸变:姐妹染色体交换
常规检查指标: 血液学指标;肝、肾功能指标;
病例组织学指标;毒物分布、代谢、排泄指标。
4.慢性毒性试验
目的试评价受试物在长期小剂量作用的条件下对机体 产生的损害及其特点,确定其慢性毒作用阈剂量和最大 无作用剂量,为制订最高容许浓度(MAC)提供依据。
(1)试验动物 (2)试验期限 (3)剂量分组 (4)观察指标
b.染色体数目异常:
试验方法遵循《化学品测试准则》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和实施。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
1.研究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分布规律,揭示环境因素的 健康效应;
2.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其对健康的影响; 3.出现健康异常,探寻环境病因; 4.健康危险度评价,提出防治措施。
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
(一)暴露测量 1.环境测量 2.生物检测
(二)健康效应测量 * 选择早期敏感指标 * 针对敏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环境医学研究方法
胡前胜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huqsh@mail.sysu.eBaidu Nhomakorabeau.cn
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征:
区域性、多因素、弱效应、长期性、非特异性、潜隐期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 引起急性中毒和死亡; 2. 慢性危害: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慢性病、慢性中毒; 3. 致癌作用; 4. 遗传影响:胎儿性水俣病;酞胺胍啶;2,4,5-涕事件;氯乙烯 5. 其他:精神状态、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过敏反应
实验研究:
1.毒物提取
2.动物试验验证
病因流行病学研究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1.描述性阶段:
(1)确定“病例”的定义; (2)描述病的分布及特征; (3)当地动物疾病的流行情况。
2.形成病因假设阶段:
(1)患者组织样品的检查; (2)环境中可能的线索调查; (3)考虑可能的暴露途径。
3.检验病因假设阶段:
2.蓄积性和耐受性试验:
(1)蓄积性试验:蓄积系数 固定剂量法 递增剂量法 二十天试验法
(2)耐受性试验
3.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
目的是在急性试验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受试 物对机体的主要毒性作用及其靶器官,探讨敏感的观测 指标和剂量-反应关系,为慢性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动物选择 (2)试验期限 (3)剂量分组 (4)染毒方式 (5)观察指标 :一般性指标、 特异性指标、
举例:
原子弹爆炸与白血病的关系调查
研究方法:定群研究(前瞻性研究) 研究对象:暴露组:距离爆炸中心<2500m
对照组:距离爆炸中心>2500m 暴露监测与估计: γ射线和中子射线
以T65剂量估计分<1rad,1-99rad和≥100rad 健康效应:发病率、死亡率(死因) 结果:剂量-效应关系:
<1rad白血病发病率增加1-2倍; ≥100rad与<1rad比,RR增加37.5倍; 时间-效应关系:以五年为观察周期递减
(1)查阅世界各地类似的发病事件报告; (2)确定化学物质的暴露和毒性效应的特意性
生物学标志; (3)确定实验室检查分析方法; (4)确定收集到的流行病数据的范围和类型; (5)组织专职人员作出现场调查的决策; (6)制订动物毒理学研究的计划。
4.验证病因假设阶段的追踪性研究
(1)普及宣传,精确评价疾病流行范围和严重程度; (2)确定特定人群的污染来源和引起暴露的决定因素; (3)采取相应措施去除病因因子或减少高危人群的暴露。
(二)已知疾病,探索病因
1.一种新的疾病的突然暴发流行 2.一种地方性疾病的连续发生和反复流行 3.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加
举例:水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经过
事件发生:动物
人
流行病学特征:
1.时间分布:
2.空间分布:
3.人间分布:1-70岁都发病,无性别差异
推论:1.不是传染病
2.与鱼贝类有关
3.是食物中毒
环境毒理学研究
环境毒理学研究内容:
1.环境毒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2.环境毒物对机体的影响及毒作用机理; 3.环境毒物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条件和影响因素; 4.环境毒物及其转化产物的毒性及其评定方法; 5.制订环境卫生标准
环境化学物
摄 入
胃肠道 (吸收)
肝脏
胆汁
吸 入
肺脏
接 触
皮肤
门脉血
血液和淋巴
(分布) 组织
(贮存)
靶器官 (损害)
粪便
肾脏 尿
肺脏 分泌腺 (排泄)
呼出气 分泌物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组织蓄积 排出
无 生 环境化学物 物 转 化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 结合反应
Ⅰ相反应 排 出
Ⅱ相反应
环境毒物的毒作用类型:
1.变态反应 2.特异体质反应 3.速发或迟发毒性作用 4.可逆和不可逆毒作用 5.局部和全身毒作用
影响环境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1.毒物因素 2.接触条件 3.实验动物因素 4.环境因素
环境化学毒物的毒性评定方法:
1.急性毒性试验: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试验物质
毒性大小,为其它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急性致死毒性试验 LD100 与 LD50
(2)急性非致死毒性试验 急性阈剂量(浓度)的测定 局部刺激试验: 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急性眼刺激试验
三、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
(一)现况调查 (二)病例-对照研究 (三)队列研究
前瞻性队列研究 回顾性队列研究 (四)实验验证研究(干预试验)
四、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一)已知环境因素,探究健康影响 1.确定暴露人群,选择合适对照
可比性、代表性、随机性
2.暴露监测及暴露估计 3.健康资料的收集 4.健康损害指标的统计分析
环境毒物的联合作用类型:
1.独立作用: 2.相加作用: 3.协同作用: 4.拮抗作用:
(1)功能拮抗 (2)化学拮抗 (3)配置拮抗 (4)受体拮抗
环境毒物毒作用的一般机理:
1.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 2.干扰膜功能 3.干扰细胞的能量产生 4.与生物大分子结合 5.钙稳态失调 6.选择性细胞致死作用 7.体细胞非致死遗传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