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四讲 数列求和
高中数学专题讲解 数列求和常用方法 优质课件
B 专项能力提升
2.已知数列 2 008,2 009,1,-2 008,-2 009,…,这个数列的特点
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后两项之和,则这个数列的
前 2 014 项之和 S2 014 等于
A.2 008
B.2 010
C.1
D.0
(B )
解析 由已知得an=an-1+an+1(n≥2),
【解析】(1) 同时除以
,得到
………………………………..2分
即: 所以 是首项为
………………………………….3分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4分
…………………………5分
(2)
…………6分
两式相减得:
………………………9分
…………………11分 …………………12分
感觉如何?再来一个吧!
1.若 Sn 是公差不为 0 的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且 S1,S2, S4 成等比数列. (1)求等比数列 S1,S2,S4 的公比; (2)若 S2=4,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3)在(2)的条件下,设 bn=ana3n+1,Tn 是数列{bn}的前 n 项和, 求使得 Tn<2m0对所有 n∈N*都成立的最小正整数 m.
(2)令 bn=n+n+212an2,数列{bn}的前 n 项和为 Tn, 证明:对于任意的 n∈N*,都有 Tn<654.
(2)证明: 由于 an=2n,bn=n+ n+212a2n 则 bn=4n2nn++122 =116n12-n+1 22.
Tn=1161-312+212-412+312-512+…+n-1 12-
∴f(x)+f(1-x)=4x4+x 2+2+2 4x=1.
S=f(2 0115)+f(2 0215)+…+f(22 001145),
《数列求和》课件
数列求和 PPT课件大纲
介绍
数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将探讨数列的定义和性质,以及数列求和的意义与公式
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公式,能够根据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求和。
2
推导与应用
探究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学会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实例演练
通过实例演练,加深对等差数列求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深入推导斯特林公式,掌握其原 理和推到过程。
应用示例
探索斯特林公式在数学和科学中 的实际应用,并解决相关问题。
零阶贝塞尔函数
1
定义与性质
学习零阶贝塞尔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了解其在数学和物理领域的重要作用。
2
公式推导
深入推导零阶贝塞尔函数的公式,掌握其基本原理。
3
应用案例
研究零阶贝塞尔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加深对其应用场景的理解。
总结
数列求和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掌握各种数列求和公式的区别和应用, 能够进一步拓展数列求和的研究方向。
等比数列求和
定义与公式
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公式, 能够根据公式计算等比数列 的求和。
推导与应用
探究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 导过程,并学会利用公式解 决实际问题。
实例演练
通过实例演练,加深对等比 数列求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斯特林公式
定义与定理
学习斯特林公式的定义和定理, 了解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推导过程
数列求和 离散数学
数列求和离散数学【原创实用版】目录1.数列求和的概念2.数列求和的方法3.离散数学简介4.离散数学与数列求和的关系正文1.数列求和的概念数列求和是指将一个数列中所有的数相加得到的结果。
数列可以是有穷数列,也可以是无穷数列。
求和的结果可以是有限数,也可以是无限数。
数列求和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数学分析、离散数学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2.数列求和的方法数列求和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 S=n/2(a1+an),其中 n 表示数列的项数,a1 表示数列的第一项,an 表示数列的最后一项。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 S=a1(1-q^n)/(1-q),其中 n 表示数列的项数,a1 表示数列的第一项,q 表示数列的公比。
(3)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斐波那契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1+sqrt(5))/2)^n - ((1-sqrt(5))/2)^n / sqrt(5),其中 n 表示数列的项数。
3.离散数学简介离散数学是研究离散对象及其性质的数学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整数、有限集合、离散结构等。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理论、优化理论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4.离散数学与数列求和的关系离散数学与数列求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离散数学中,数列是一种重要的离散结构。
数列求和是离散数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离散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集合论、图论、逻辑论等,都可以应用于数列求和中,为解决数列求和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数列求和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在离散数学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数列求和方法总结
02
方法描述
将数列正序和与倒序和对角线上的元 素相乘,再求和,即可求得数列的前 n 项和
03
例子
以等比数列为例,已知首项 a1,公比 q,项数 n,则前 n 项和为 Sn = \frac{a1(1-q^n)}{1-q}
03
间接求和方法
裂项相消法
总结
裂项相消法是通过将数列的每一项拆 分为两个部分,然后利用相邻两项相 消的方式,达到求和的目的。
倒序相加法
适用范围
适用于数列正序和倒序相加的情况
方法描述
将数列正序和与倒序和相加,再除以 2,即可求得数列的前 n 项和
例子
以等差数列为例,已知首项 a1,公差 d,项数 n,则前 n 项和为 Sn = \frac{n}{2}(a1 + an) + \frac{n}{2}(d)
错位相减法
01
适用范围
利用计算机程序简化求和
01
适用场景
当数列项数较大,且需要多次求和时
02
原理
编写计算机程序可以减少重复计算,提高效率。
03
方法
①将数列各项存储到一个数组或列表中;②编写一个循环,逐一将数
组或列表中的各项相加,并输出结果。
06
数列求和的推广
数列求和与计算机科学
算法设计与优化
数列求和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算法设计和优化的经典案例,如快速排序、归并排 序等算法都可以通过数列求和进行优化。
分组求和法
要点一
总结
分组求和法是将数列中的项按照某种 规律分成若干组,然后将每一组的和 相加得到最终的和。
要点二
适用范围
适用于数列中各项之间没有明显的递 推关系,但是可以将数列中的项按照 某种规律分成若干组的情况。
数列的求和与数列的性质
数列的求和与数列的性质数列是由一系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
在数学中,数列的求和是指根据数列的规律,将其中的每一项相加得到一个和。
数列的性质则是指数列中的数之间所具有的一些特定特征或规律。
本文将围绕数列的求和和数列的性质展开讨论。
一、数列的求和数列的求和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通过求和可以得到数列中各项数值的总和。
数列的求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值都相等的数列。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是通过数列的首项、末项以及项数来计算的,其公式为:"公式:Sn = n * (a1 + an) / 2"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n表示数列的项数,a1表示数列的首项,an表示数列的末项。
2.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比值都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通过数列的首项、末项以及项数来计算的,其公式为:"公式:Sn = a1 * (1 - q^n) / (1 - q)"其中,Sn表示数列的和,n表示数列的项数,a1表示数列的首项,q表示数列的公比。
3.部分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计算数列的前n项的和,而不是计算整个数列的和。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部分和的方法,通过将数列的前n项相加来求和。
二、数列的性质数列的性质描述了数列中的数之间所具有的一些特定特征或规律。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数列性质:1.通项公式通项公式是指数列中任意一项与其位置索引之间的关系式。
通常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
2.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指数列中后一项与前一项之间的关系式。
递推公式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差值或比值的规律来得到。
3.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具有以下性质:- 任意一项与公差之和等于相邻两项的和;- 中项等于首尾两项的平均数;- 等差数列的和与项数成正比,公比为项数的一半。
4.等比数列的性质等比数列具有以下性质:- 等比数列中,任意一项与公比的幂之和等于相邻两项的比值之差;- 等比数列不存在公差,只存在公比;- 等比数列的和与项数成正比,公比为项数的一次幂。
数列求和的知识点总结
数列求和的知识点总结一、数列求和的基本概念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一组数,数列中的每个数被称为该数列的项。
数列一般用{}表示,其中n是数列的下标,表示数列的第n个项。
2. 数列的性质(1)有限项数列和无限项数列数列的项的个数有限时,称为有限项数列,否则称为无限项数列。
(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是常数的数列,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是常数的数列,其通项公式为an=a1*q^(n-1)。
3. 数列求和的基本概念数列求和指的是将数列的各项相加的操作,可以分为有限项求和和无限项求和。
有限项数列的求和可以用公式进行计算,而无限项数列的求和需要通过取极限的方法进行求解。
二、数列求和的常用公式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在等差数列an=a1+(n-1)d中,前n项和Sn的计算公式为Sn=n/2*(a1+an)。
2.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在等比数列an=a1*q^(n-1)中,前n项和Sn的计算公式为Sn=a1*(q^n-1)/(q-1)。
3. 平方和与立方和公式在数列1,2,3,4,...,n中,平方和S(n^2)=n*(n+1)*(2n+1)/6,立方和S(n^3)=[n*(n+1)/2]^2。
4. 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的每一项是前两项之和的数列,其前n项和Sn的计算公式为Sn=F(n+2)-1,其中F(n)表示斐波那契数列中的第n项。
5. 其他数列求和公式在一些特殊的数列中,如等差中项数列、调和数列等,也可以根据数列的特性推导出对应的求和公式。
三、数列求和的运算方法1. 直接求和法在有限项数列的求和中,可以直接将数列的各项相加得到结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项数较少或者数列的规律明显的情况。
2. 差分法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列,可以通过差分的方法将其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然后利用相应的求和公式进行求解。
3. 递推法递推法是指通过给定的递推关系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常用于斐波那契数列等递归定义的数列。
数列求和及其推导
数列求和及其推导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以一定的规则依次排列的一组数的总称。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被称为项,项之间的规则通常被称为公式。
数列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等。
其中,数列求和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本文将围绕数列求和及其推导展开探讨。
一、等差数列求和首先,我们来看等差数列求和。
对于一个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其前n项的和为Sn = n * [2a1 + (n-1)d]/2,其中a1为首项,n为项数。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逐项相加得到,也可以通过推导得到。
推导过程如下:首先,将该数列反转,将首项变为末项,将末项变为首项,同时将正向公差变为负向公差。
[模板公式]S=a1+aN+a2+a(N-1)+......+a(N-2)+a3+a(N-1)+a2+aN+a1将式子两边相加,得到2S = (a1+aN) + (a2+a(N-1)) + ... + (a(N-2)+a3) + (a(N-1)+a2) + (aN+a1)2S = (n/2) * [a1 + aN]即S = n * [a1 + aN]/2其中,a1为首项,aN为末项,n为项数,公差d在推导中被省略了,因为反转后它的符号会改变。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各种等差数列的和,例如1, 3, 5, 7, 9的和为25,而-2, -5, -8, -11的和为-26。
等差数列求和是数学中一个很基础的概念,它的推导非常简单,但却很有用。
二、等比数列求和接下来,我们来看等比数列求和。
对于一个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其前n项的和为Sn = a1 * (1 - q^n) / (1 - q),其中a1为首项,n为项数,q不等于1。
这个公式同样可以通过逐项相加得到,也可以通过推导得到。
推导过程如下:由于公比不等于1,因此我们可以将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乘以公比q,得到一个新的数列:a1, a1*q, a1*q^2, ..., a1*q^(n-1)。
将原数列和新数列相减,得到[模板公式]S - qS = a1 - a1*q^n即S = a1 * (1 - q^n) / (1 - q)其中,a1为首项,n为项数,q为公比。
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递推公式
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递推公式一、数列的求和公式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末项为an,公差为d,项数为n,则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 = n/2 * (a1 + an) = n/2 * (2a1 + (n -1)d)。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q≠1),项数为n,则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 = a1 * (1 - q^n) / (1 - q),当q=1时,S = n * a1。
3.斐波那契数列求和公式:设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项和为S,则有S =F(n+2) - 1,其中F(n)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4.平方数列求和公式:设平方数列的前n项和为S,则有S = n(n +1)(2n + 1) / 6。
5.立方数列求和公式:设立方数列的前n项和为S,则有S = n^2(n + 1)/ 2。
二、数列的递推公式1.等差数列递推公式:设等差数列的第n项为an,首项为a1,公差为d,则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a1 + (n - 1)d。
2.等比数列递推公式:设等比数列的第n项为an,首项为a1,公比为q(q≠1),则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为:an = a1 * q^(n-1)。
3.斐波那契数列递推公式:设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为F(n),则有F(n)= F(n-1) + F(n-2),其中F(1)=1,F(2)=1。
4.线性递推公式:设数列的第n项为an,首项为a1,公差为d,则线性递推公式为:an = an-1 + d。
5.多项式递推公式:设数列的第n项为an,首项为a1,多项式系数为c1, c2, …, cm,则多项式递推公式为:an = c1 * an-1 + c2 * an-2 + … + c m * an-m。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习题及方法:1.等差数列求和习题: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3,末项为20,公差为2,求该数列的前10项和。
数列的求和与平均
数列的求和与平均数列是指由一系列按照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的序列。
在数学中,求和与平均是常见的数列操作。
本文将介绍数列的求和公式和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一些例子加深理解。
一、数列的求和公式数列的求和是指将数列中的所有元素相加得到的结果。
对于常规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存在一定的求和公式,便于快速计算。
1.1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等差数列,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是常数,称为公差。
若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则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n = (a1 + an) * n / 2其中,an为数列的最后一项。
比如,对于等差数列1, 3, 5, 7, 9,其中首项a1=1,公差d=2,假设我们需要求前5项(即n=5)的和Sn,可以按照公式计算:Sn = (1 + 9) * 5 / 2 = 10 * 5 / 2 = 25因此,该等差数列前5项的和为25。
1.2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等比数列,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是常数,称为公比。
若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q(q≠1),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则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n = a1 * (1 - q^n) / (1 - q)其中,n为项数。
例如,对于等比数列2, 4, 8, 16,其中首项a1=2,公比q=2,假设我们需要求前4项(即n=4)的和Sn,可以应用上述公式计算:Sn = 2 * (1 - 2^4) / (1 - 2) = 2 * (1 - 16) / (1 - 2) = 2 * (-15) / (-1) = 30所以,该等比数列的前4项的和为30。
二、数列的平均值计算数列的平均值是指数列中所有元素的算术平均数,通常用符号X表示。
计算数列的平均值需要先求出数列的总和,并除以元素的个数。
对于数列a1, a2, a3, ..., an,其中n为项数,数列的和S为:S = a1 + a2 + a3 + ... + an则平均值X为:X = S / n例如,对于数列1, 2, 3, 4, 5,首先求和:S = 1 + 2 + 3 + 4 + 5 = 15然后除以元素个数n=5:X = 15 / 5 = 3所以,该数列的平均值为3。
数列求和7种方法
数列求和7种方法一、求等差数列的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 = a1 + (n-1)d ,其中an 表示第 n 个数,a1 表示首项,d 表示公差,n 表示项数。
1.直接求和法:根据数列的首项 a1、末项 an 和项数 n,直接相加即可。
例如: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 a1 = 2,公差 d = 3,项数 n = 5,求和公式为 S = (a1 + an) * n / 2 = (2 + 2 + 4 * 3) * 5 / 2 = 35 2.公式法: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 = (a1 + an) * n / 2例如: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2,公差d=3,项数n=5,代入公式即可得到结果。
3.递推法: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a(n)=a(n-1)+d,可得到递归式,通过递归累加求和。
例如: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2,公差d=3,项数n=5,则S(n)=S(n-1)+(a(n-1)+d)=S(n-1)+a(n-1)+d。
二、求等比数列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 = a1 * q^(n-1),其中an 表示第 n 个数,a1 表示首项,q 表示公比,n 表示项数。
4.直接求和法:根据数列的首项 a1、末项 an 和项数 n,直接相加即可。
例如: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a1=2,公比q=3,项数n=5,求和公式为S=(a1*(q^n-1))/(q-1)=(2*(3^5-1))/(3-1)=2425.公式法: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a1*(q^n-1))/(q-1)。
例如: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a1=2,公比q=3,项数n=5,代入公式即可得到结果。
6.迭代法: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a(n)=a(n-1)*q,可得到递归式,通过递归累加求和。
例如: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a1=2,公比q=3,项数n=5,则S(n)=S(n-1)+a(n-1)*q=S(n-1)+a(n-1)*q。
三、其他数列的求和方法:7.利用数列的递归关系:对于一些特殊的数列,可能没有通项公式,但可以根据数列的递归关系利用递归求和。
数列求和知识点和典型例题
数列求和知识点和典型例题数列求和是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常常出现在学习数学的初中和高中阶段。
掌握数列求和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对于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数列求和的基本概念、求和公式和典型例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数列求和的基本概念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求和即为对数列中的数进行加法运算得到的结果。
对于有限项的数列求和可以通过逐项相加的方法得到,而对于无限项的数列求和则需要根据数列的规律进行推导得到求和公式。
二、数列求和的公式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指的是一个数列中任意两项之间的差值都相等。
对于等差数列,其求和公式为:Sn = (a1 + an)*n/2,其中Sn为数列的前n项和,a1为首项,an为末项。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将数列从首项到末项排列,再从末项到首项排列再相加得到。
2.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指的是一个数列中任意两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
对于等比数列,其求和公式为:Sn=(a1*(1-q^n))/(1-q),其中Sn为数列的前n项和,a1为首项,q为公比。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将数列前n项与公比相乘得到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并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计算得到。
3.平方数列求和公式平方数列指的是一个数列中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平方。
对于平方数列,其求和公式为:Sn=1^2+2^2+...+n^2=n*(n+1)*(2n+1)/6、这个公式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进行推导得到。
三、数列求和的典型例题1.求等差数列1,3,5,7,...的前100项和。
解: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a1=1,an=2n-1,n=100。
代入公式得到Sn = (1 + (2*100-1))*100/2 = 5050。
2.求等差数列2,5,8,11,...的前50项和。
解: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a1=2,an=3n-1,n=50。
代入公式得到Sn = (2 + (3*50-1))*50/2 = 14753.求等比数列1,2,4,8,...的前10项和。
数列求和复习课件
错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错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混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的求和公式
忽略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条 件
裂项技巧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形式 裂项技巧在数列求和中的运用 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正确运用裂项技巧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错位相减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错位相减法的计算步骤和注意 事项
错位相减法中常见错误类型及 原因分析
数列求和的方法: 有多种方法可以 用来求数列的和, 如公式法、裂项 法、错位相减法 等。
数列求和的应用: 在数学、物理、 化学等领域都有 广泛的应用,如 计算序列的极限、 解决一些数学问 题等。
适用范围:适用于已知数列的 通项公式或求和公式的题型
定义:公式法是指利用数列的 通项公式或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的方法
递推数列:由任意的初始项和递推关系式构成的一类数列。
周期数列:具有周期性规律的数列,即数列中每一项都可以表示为若干 个固定项的重复。
分数数列:各项都是分数的数列。
混合数列:由整数、分数、小数等不类别的项构成的数列。
数列求和的定义: 将数列中的所有 项加起来,得到 一个特定的和。
数列求和的意义: 通过求和,可以 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如计算总和、 平均值等。
注意事项:在应用错位相减法时,需要注意公比是否为1,以及首项是否为1。如果公比不为1且首 项不为1,则需要先进行适当的变形,再进行错位相减。
定义:将数列分 成若干组,每组 内各项相加得到 一个子数列,再 将各子数列的项 相加得到原数列
的和
适用范围:适用 于项数较多且每 组内项数相加容
易计算的情况
具体操作:将数列 按照一定规律分成 若干组,每组内项 数相加得到一个子 数列,再将各子数 列的项相加得到原
(整理版)数列求和
数列求和概述:先分析数列通项的结构特征,再利用数列通项揭示的规律来求数列的前n 项和,即求和抓通项。
1、直接〔或转化〕由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思路:利用以下常用求和公式求和是数列求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方法。
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1(11)1()1(111q q q a a qq a q na S n nn ;③)1(211+==∑=n n k S nk n ; ④)12)(1(6112++==∑=n n n k S nk n ;⑤213)]1(21[+==∑=n n k S nk n 。
2、逆序相加法思路:把数列正着写和倒着写再相加。
〔即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的推广〕例1:设函数222)(+=x x x f 的图象上有两点),(),,(211121y x P y x P ,假设)(2121OP OP OP +=,且点P的横坐标为21。
〔1〕求证:P 点的纵坐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2〕假设;求,),()3()2()1(*n n S N n nn f n f n f n f S ∈+⋯+++=3、错位相减法思路:设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b 是等比数列,那么求{}n n b a 的前n 项和n S 可用错位相减法。
例2:在数列{}n a 中,1112(2)2()n n n n a a a n λλλ+*+==++-∈N ,,其中0λ>。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4、裂项相消法思路:这是分解与组合思想在数列求和中的具体应用。
裂项法的实质是将数列中的每项〔通项〕分解,然后重新组合,使之能消去一些项,最终到达求和的目的。
一般地,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且公差不为0,首项也不为0,∑∑∑=++==+-⋅=-=n i i i i ini ni i i a a d a a d a a 111111)11(1)11(11。
数列与数列求和
数列与数列求和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系列数的集合。
数列中的每个数称为该数列的项,用a₁, a₂, a₃, ... 表示。
数列可以是递增的,递减的,或者以其他规律进行变化。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aₙ = f(n),其中 n 是项的位置索引,f(n) 是数列项的公式或规律。
数列的求和数列的求和是指将数列中所有项相加的操作。
求和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列的总体趋势、特性以及预测数列的未来发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保持恒定。
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 a₁,公差为 d,项数为 n,则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ₙ = (n/2)(2a₁ + (n-1)d)其中 Sₙ 表示数列的和。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比保持恒定。
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 a₁,公比为 r,项数为 n(不包括首项),则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为:Sₙ = (a₁(1 - rⁿ))/(1 - r)其中 Sₙ 表示数列的和。
数列与数列求和的应用数列与数列求和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数学和物理领域,数列的概念和求和方法经常被使用。
数列也常常出现在金融、经济学等领域中,例如用于分析股票、债券的收益等。
除了数列的求和公式外,还有其他求和方法,如利用递归关系和累加法进行数列求和。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根据数列的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求和方法,以获得所需的结果。
数列与数列求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描述和分析数学和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工具。
通过掌握数列的定义和求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项相消法中,“裂项”是手段,“相消”是目的, 所以应将每一项都“分裂”成两项之差,或“裂”成一个 常数因子与两项差的积,例如分子为某一常数,分母是由 等差数列的相邻项乘积形成的分数数列其求和一般选用裂 项相消法.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例 2】 已知数列{an}是首项为 a1=1 的等差数列且 满足 an+1>an(n∈N ),等比数列{bn}的前三项分别为 b1=a1 +1,b2=a2+1,b3=a3+3. (1)求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1 (2)若数列{cn}满足(an+3)cnlog2bn= , 求数列{cn}的前 2 n 项和 Sn.
(
答案:A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1 1 1 1 1 2.(教材改编题) + + + + 等于( 3 15 35 63 99 10 A. 11
)
5 12 6 B. C. D. 11 11 11 1 1 1 1 1 解析:原式= + + + + 1×3 3×5 5×7 7×9 9×11 1 1 1 1 1 1 = (1- + - +…+ - ) 2 3 3 5 9 11 1 10 5 = × = . 2 11 11 答案:B
( )
1 n - )= . 2n+2 4(n+1)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点评:使用裂项相消法,要注意正负相消时,消去了 哪些项,保留了哪些项;你是否注意到由于数列{an}中每 一项an均分裂成一正一负两项,所以互为相反数的项合并 为零后,所剩正数项与负数项的项数必是一样多的,切不 可漏 写未被消去的 项,未被消去的项 有前后 对称的特 点.实质上,正负项相消是此法的根源和目的.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3. (教材改编题)数列 9,99,999, …的前 n 项和为( 10 n A. (10 -1)+n 9 B.10 -1 10 n C. (10 -1) 9 10 n D. (10 -1)-n 9
n
)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n(n为奇数) ) n(n ∴Sn= n(为偶数)
.
(
方法二:当 n 为奇数时, Sn =[-1-5-9-…-(2n-1)]+[3+7+11+…+ n-1 n+1 [-1-(2n-1)] [3+(2n-3)] 2 2 + (2n-3)]= 2 2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4)倒序相加:例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 法.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走 ຫໍສະໝຸດ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8)an=Sn-Sn-1(n≥2).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易错知识 一、利用公式求和不注意项数易出错 1.S=1+2+22+23+…+2n=________. 答案:2n+1-1 二、不注意分类易出错 2.S=a+2a2+3a3+…nan(a∈R)=________.
( )
b1=2,b2=4,q=2,∴bn=b1qn-1=2n. ∴an=2n-1,bn=2n.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1 (2)由(an+3)cnlog2bn= , 2 1 1 变形得 cn= = 2(an+3)log2bn 2n(2n+2) 1 1 1 = ( - ), 2 2n 2n+2 Sn=c1+c2+c3+…+cn 1 1 1 11 11 1 11 1 11 1 = ( - )+ ( - )+ ( - )+…+ ( - )= ( 22 4 24 6 26 8 2 2n 2n+2 2 2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思路探究:(1)根据Sn与an的关系求an. (2)把相邻两项结合后再求和.
1+3 解析:(1)a1=S1= =2, 2 n +3n (n-1) +3(n-1) n≥2 时,an=Sn-Sn-1= - =n+ 2 2 1, 当 n=1 时,a1=2 符合.∴an=n+1.
Sn=(-1+3)+(-5+7)+(-9+11)+…+(-2n+1)= n-1 2· +(-2n+1)=-n. 2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当 n 为偶数时, Sn=(-1+3)+(-5+7)+(-9+11)+…+[(-2n+ n 3)+(2n-1)]=2· =n. 2
+
2
4
6
2n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规律方法:1.已知数列{an}的第 n 项 an 与 Sn 的关系式 时,可以利用公式
S ,n=1 1 an= Sn-Sn-1,n≥2
求其通项公式,
但是求解过程中要注意数列首项的代入验证. 第(2)问的求 和可根据式子的特点用分组式求和法解决.一般分组后先 分别求和,再将所求和合并.
2 2
习 ·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n为奇数, n (2)∵cn= n 2 ,n为偶数.
n+1,n为奇数, ∴cn= n 2 ,n为偶数.
T2n=(c1+c3+…+c2n-1)+(c2+c4+…+c2n) =(2+4+6+…+2n)+(2 +2 +2 +…+2 ) 4(1-4n) =n(n+1)+ 1-4 4n 1-4 2 = +n +n. 3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解析:∵9=10-1,99=102-1,999=103-1,…, ∴所求数列的和为 Sn=(10-1)+(10 -1)+(10 -1) +…+(10 -1) =(10+102+103+…+10n)-n 10(1-10n) 10 n = -n= (10 -1)-n. 9 1-10
(
1 1 记 Sn=f( )+f( )+…+f(n), n n-1 1 Sn=f(n)+f(n-1)+…+f( ), n 1 ∴2Sn=(2n-1)×1,∴Sn=n- . 2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有一类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若 将这类数列适当拆开,可分为几个等差、等比或常见的数 列,然后分别求和,再将所求和合并.
*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解析:(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首项a1=1,b1 =2,b2=2+d,b3=4+2d, ∵{bn}为等比数列, ∴b=b1b3 ,即(2+d)2=2(4+2d),解得d=±2. 又∵an+1>an,即数列{an}为单调递增数列, ∴d=2,a2=3,a3=5. ∴an=a1+(n-1)d=2n-1.
(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2010·山东,18)已知等差数列{an}满足:a3=7, a5+a7=26.{an}的前 n 项和为 Sn. (1)求 an 及 Sn; 1 (2)令 bn= 2 (n∈N*),求数列{bn}的前 n 项和 Tn. an-1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n(n+1) (a=1) 2 答案: + + a-(n+1)an 1+nan 2 (a≠1) 2 (1-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 )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回归教材 1 1 1 1 1 1.数列 1 ,3 ,5 ,7 ,…,(2n-1)+ n,…的前 n 2 4 8 16 2 项和 Sn 的值等于 1 A.n +1- n 2
2
( )
4023-1 1 = ( a2010- a1)= . 2 2 4023-1 答案: 2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x 5.已知 f(x)= ,利用倒序相加法求 x+1 1 1 1 f( )+f( )+…+f( )+f(1)+f(2)+…+f(n). 1 n 2 n-1 n 1 n 解析:f(n)+f( )= + =1, n 1+n 1 +1 n
n 2 3
(
答案:D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章
数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4.(2012·原创题)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 Sn=n2.则 1 1 1 + +…+ =________. a 1+ a 2 a 2+ a 3 a2011+ a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