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件潘多拉效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效应大全PPT课件

心理学效应大全PPT课件
接物待人灵活之 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 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
20
异性效应“。这种现 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 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 特 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 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 外,只不过 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 性注意,男性 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 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 过 ”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 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 当,在异性 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 到某一目的, 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 德了。
.
14
8、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
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 留下第一印 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 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 触时,在心理上 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 势,从而影响到 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 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 中收集正确 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 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 或是坏 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 解、分析。
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 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 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 块糖,如 果你能坚 持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 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 等这 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 就能得一块!”这对4 岁的孩子来 说, 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 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 想马 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
5
3、齐加尼克效应:
起源——
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
做的一次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
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其
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
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
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PPT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PPT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
一、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的含义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 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 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蝴蝶效应说的就 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像只动了 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类活动,往往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 盘皆输”. 蝴蝶效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 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 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 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羊群效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四、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 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 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 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 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 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 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 “鲶鱼效应”。
二、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 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 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 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 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 块木板。木桶效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三、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 见现象。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 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 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 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 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2024年度心理学效应ppt课件2024全新

2024年度心理学效应ppt课件2024全新

02
员工在工作中追求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包括生理、安全、社
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
霍桑效应
03
关注员工的情感、态度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可以提高员工的工
作满意度和绩效表现。
15
04 心理学效应与营销策略
2024/3/24
16
价格锚定策略
2024/3/24
定义价格锚点
通过设定一个参照价格,影响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感知和判断。
19
05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领域的 应用
2024/3/24
20
教师期望效应
1
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
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信心和学习成果。
2 3
如何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潜力,设定合理的学习目 标,并通过鼓励、支持和及时反馈来帮助学生实 现目标。
避免教师期望的负面影响
研究现状
目前,心理学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吸引了大量研 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不断发现和验证各种心理学效 应,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
2024/3/24
5
心理学效应的意义
揭示心理规律
心理学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 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和特点,深 化我们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认识
及时正面反馈
对员工的良好表现给予及时、具体的 正面反馈,提高员工对成功的可得性 感知。
2024/3/24
设定挑战性目标
为员工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激发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其对成 功的渴望。
提供成长机会
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和发展机会, 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能力,实现个人 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发展。

2018年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文档资料

2018年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文档资料

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帝宙斯,一次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

在交给潘多拉魔盒时,宙斯叮嘱她万万不能打开盒子。

然而,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得打开魔盒,结果,盒子里装有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摘自《希腊神话故事》教育实例一:一年级学生刚来学校上课,什么都不懂,为了早日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也为了让孩子们远离危险,所以一开学我就响应学校的号召,警告学生不得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到学校操场上的活动区去玩,那里有单杠、双杠还有爬竿等,虽然下面是沙坑,但是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够,为防止他们受到意外的伤害,班主任老师总是三令五申:要学生不准去玩,说那里没什么好玩的,只是几根竿子而已。

如果不当心还会摔下来,曾经有个学生就是因为没听老师的话,顾自己跑去玩,所以摔下来跌断了胳膊。

虽然每天都在耳提面命的强调,苦口婆心的教导,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反复重复”的后果是激起了更多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还是经常有学生偷偷的跑到那里去玩,而小事故也就经常不断发生。

教育实例二:贝贝是小学三年级(1)班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最令人气愤的是,他的脾气很倔强。

在家里从不肯自己完成作业,如果妈妈让他做作业,他就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人,妈妈越是要他怎么做,他就偏偏的妈妈对着干;在学校里,他经常说粗话,骂人,还打架,如果老师批评他,那么这一天我就别想听见他叫你一声老师,相反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告状贝贝又闯祸了。

对于这个学生真的好令人头痛呀!如今,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就会不可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心理平衡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使人倾向于做出反面的行为。

这里我们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现象”。

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我发现这些表现的出现和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由此我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潘多拉效应营销案例

潘多拉效应营销案例

潘多拉效应营销案例我的方法就是利用儿童心理学上的“潘多拉效应”,又被称为禁果效应。

从取名我们也能看出,潘多拉效应是利用禁止的反作用力去影响孩子的行为。

该理论由上世纪瑞典心理学家提出,其诞生机制来自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类似指东往西。

想必很多家长也发现了,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孩子好逸恶劳的天性被展示的淋漓尽致,想让孩子主动写作业几乎难于登天。

在孩子不肯读书的时候,强迫他们去完成只会起反作用,得到的将会是一个拖延症儿童,这就是潘多拉效应的负面效果。

想要多重运动这个心理学效应,我们就要逆向推断,反之利用。

具体做法非常简单:堵不如疏,只要反向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达到让孩子主动学习的目的。

中国人应该都听说过“三苏”威名,指的是历史上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他们才华出众、颇负盛名,后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而青史留名。

然而,在苏轼和苏辙小时候,他们一样是不爱读书的孩子,每天只会想着玩。

于是苏洵就利用了孩子浓烈的好奇心,以此“诱惑”他们对书籍产生兴趣。

做法就是故意看书,但在孩子凑过来的时候把书本藏起来,这样苏家兄弟就对书籍产生了极大执念。

苏洵越不让他们看,他们越喜欢把书籍偷出来细读,短短不到一个月,兄弟俩都爱上了读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就与潘多拉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当年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只不过在细节上有所改变。

比如,在孩子询问我在看什么时,我会故意把《红楼梦》藏起来,说这要等到你上高中了才能看,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孩子在偷偷读红楼。

同样的,在帮他检查作业时,我会刻意说这个公式只有初二的孩子才会,你不用学,那孩子就一定会主动预习。

类似的方法有很多,总而言之,都是要求家长利用反向禁止来达成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目的。

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效应

1.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2.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伯特伦·福勒)3.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乔治·埃尔顿·梅奥)4. 南风效应(South Wind Law)也叫做“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温暖胜于严寒。

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这样,下属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5.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或称为“蔡戈尼效应”、“契可尼效应”,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即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6. 出丑效应意指精明的人无意中犯点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更使人觉得他具有和别人一样会犯错的缺点,反而成为其优点,让人更加喜爱他。

比如,学生眼中的老师,老师眼中的领导,老百姓眼中的大官等。

这些貌似完美无缺的人在不经意中犯个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让人觉得他和大家一样有缺点,就因为他显露出平凡的一面而使周围的人都感到了安全。

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PPT课件全

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PPT课件全
• 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 (Henry K. Beecher) 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安慰剂效应
• 医务人员可以利用安慰剂,以激发病人的安慰剂效应。当 对某种药坚信不移时,就可增强该药物的治疗效果,提高 医疗质量。
•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可以随疾病的性质、病后 的心理状态、不适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评价,以及医务人 员的言行和环境医疗气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就出现了 安慰剂效应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的现象。 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 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 效应。也正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 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2024/10/18
15
•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 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 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 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 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 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 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 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 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 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 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狂热地爱上 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 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 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 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 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 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 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 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 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 星过早地陨落。
•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 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 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 大的成功和进步。

潘多拉魔盒PPT课件

潘多拉魔盒PPT课件
观点:语言反应和身体其他反应都是一些肌肉群的收缩。 反应组合形式中有无语言反应参与,只能使反应组合 发生
复杂程度的差异,而不能发生性质的差异。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产生条件:
1.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2.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坚持华生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反对极端简单化的观点和 方法
3.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1.对理论术语给予操作性界定;2.将理论以一组理论公式表述 出来,由此导出预测;3.从事实验,检验这些预测;4.根据观 察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
惩罚性条件反射
❖ 四,涉足自杀领地
❖ 预防自杀的两种方法:培养积极反应;改变生活环境
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 五,儿童行为教育
❖ 《婴儿与儿童的心理护理》 ❖ 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反对体罚、反对溺爱 ❖ 体育锻炼、性教育
❖ 六,心理学界的普罗米修斯
❖ 应为运用心理学而学习心理学 ❖ 临床人格学
评价
❖ 1.面对责难
❖ 1、决定一般的行为级的测验 ❖ 2、特殊才能的测验 ❖ 3、测验中探讨的和统计的工作
❖ 五、社会实验法
❖ 1、改变或操纵社会情境 ❖ 2、实验盲目进行,反应已知
行为主义的方法论
❖机械主义方法论
❖ 研究原则: ❖ 客观主义、还原主义、决定论
❖华生心理学体系:
❖ 3个范畴和内容,本能、情绪、思维 ❖ 2个概念和问题,习惯和人格
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
❖ 华生将心理学定性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纯粹客观的 实验的分支,主张心理学不能以研究不可捉摸, 不可接近,不能直接观察的缥缈无凭的意识为满 足。他设定了另一种研究对象,即看得见摸得着 的外显行为。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 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宣称行为主义 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

利用潘多拉效应教育

利用潘多拉效应教育

利用潘多拉效应教育“双差生”古希腊神话中,描写了一位潘多拉的女侍在一次传递魔盒时违背了主人叫她万万不能打开盒子的叮嘱,反倒克制不住好奇与探究心理,于是她不顾一起地打开魔盒。

结果,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这虽说是一则神话故事,但说明了一个浅而易见的道理,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充分理由讲明禁止的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设想与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心理学上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对于班主任而言,适度运用“潘多拉效应”有利于差生的转变,下面我的一段教育案例很能说明问题。

学生:李岩是一位外地生,也是一名“双差生”。

时间:2013年5月的一天下午少先队活动课。

场景一:T:拿出一本工作手册边看边讲本周所发生的一些事,并加以点评。

(下课后)S:走过来问老师,这本子上有没有写到我?T:当然有,你们中的大多数我都写到了。

李:这不用说了,上面肯定写了我许多问题咯。

T:李岩说的一点不假,你的问题还不少呢!(故意很神秘地说)不准“偷看”场景二:(周一上午)T:故意提醒学生,我现在要开会去了,王老师的本子有李岩保管。

你不准他人随便看,行吗?(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李:行,保证完成任务。

T:故意躲在门外看着。

李:四下看看,没人注意他,于是翻开“教师手册”看。

(几分钟后)T:走进教室问李某某:“有人看过我的手册吗?”李:我看过了,你写了我的很多优点。

T:你为什么要看?李:(伸了一下舌头)你不让我看,我就越想看。

T:看了后又有什么想法?李:我要表现得更好。

以上二个场景也证明了潘多拉效应在教育上是很有效。

教师适度地赞扬能使学生有自己的满足感、重要感和成就感。

光是他们自己感觉到还不满足,还需要外界的认同,在认同中感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存在。

所以,赞扬可以奇迹般地激励人,使人在生理、心理上都振奋起来。

根据这一普遍的心理特点,教师在与这些“差生”沟通过程中,也要多用赞扬,少用批评。

美国著名教授斯金纳说过:“当批评少到最低程度,赞扬得到加强时,人们的优良行为就会增加,不良行为因不受到注意而减少。

《潘多拉之盒》:人类贪欲与希望的永恒对峙

《潘多拉之盒》:人类贪欲与希望的永恒对峙

《潘多拉之盒》:人类贪欲与希望的永恒对峙1. 引言1.1 概述潘多拉之盒是一个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其象征着人类贪欲与希望的永恒对峙。

这个神话故事讲述了潘多拉打开一个被禁锢的盒子,释放出众多灾难性的疾病、劫难和幽灵等不幸。

然而,在所有灾祸之中,唯独希望留在了盒子里。

这个故事提醒着人们贪欲会导致不幸和痛苦,但同时也带来了希望与寄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探讨潘多拉之盒的起源与含义,包括其在希腊神话中的描绘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所象征的意义。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人类贪欲,并分析其体现和影响,探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贪欲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为了平衡人类贪欲与希望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希望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并提出如何激发和维持希望来减缓贪欲对希望的挤压效应。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强调平衡人类贪欲与希望的重要性,并探讨教育和文化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作用,以及个人责任与社会共同努力的必要性。

1.3 目的通过研究潘多拉之盒这个象征性故事,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类贪欲与希望之间的对峙关系,并寻找平衡二者的方法。

我们希望引起读者对于贪欲所带来的后果以及重塑人类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同时探索如何激发和维持希望从而创造更加可持续、美好的未来。

本文也意在呼吁个人和社会共同关注并行动起来,致力于实现人类永续发展。

2. 潘多拉之盒的起源与含义2.1 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之盒在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是宙斯为了惩罚人类而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女人。

宙斯将她赐予了美丽、智慧和各种优点,还赋予了她一个盒子,并告诉她永远不要打开这个盒子。

然而,由于好奇心驱使,潘多拉最终还是忍不住打开了盒子。

当她打开盒子的瞬间,所有神秘和疾病降临到人间,把人类从幸福中引向苦难。

唯有希望还留在盒子内部,在世界一片黑暗之时给予人们最后一线光明。

2.2 对潘多拉之盒的解读和探讨关于潘多拉之盒的含义存在着诸多解读和探讨。

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故事象征着人类固有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它提醒着我们需要谨慎处理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贪欲和欲望。

几个心理学效应

几个心理学效应

潘多拉效应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

“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

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

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

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与其他类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于人们的好奇机制。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这种禁止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同样也存在着“潘多拉效应”。

比如,越是禁止学生看的书,学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学生参加的活动,学生越想参加等等。

登门槛效应所谓“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个实验,用以验证“登门槛效应”。

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被试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

研究的第二步,两周以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主试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竖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写“谨慎驾驶”。

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竖告示牌,而没有签过名的同样情况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师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登门槛效应”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但要想实施得恰到好处却不那么容易。

首先,必须考虑这个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间隔的时间不能太近,以免给学生有“得寸进尺”的感觉;最后,对所提的每一个要求都必须严格执行,切实检查,这样才能保证更高的要求得以实行。

越阻止越要做,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是时候了解“潘多拉效应”了!

越阻止越要做,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是时候了解“潘多拉效应”了!

越阻止越要做,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是时候了解“潘多拉效应”了!昨天晚上我还没回到家OK爸就电话追过来了,问我什么时候到到家,与此同时,就听到后头有OK的尖叫+呜咽声:“爸爸,你为什么不给我看电视......为什么只能明天给我看,今天不给我看,明天我要看3集……“我大体可以估摸出家里“鸡飞狗跳”的样子,我问OK爸,你干嘛不让他看啊?OK爸说,每天都在看,今天一天不看怎么了?看看看,眼睛都要看瞎了!以后都不准看!不想让OK觉得我会“袒护”他,虽然我内心觉得让他看一集没啥的,所以我在电话里没再说啥。

晚上OK睡着后跟OK爸聊起这事,我说,你这样暴力的禁止只会带来副作用,你看之前,我们和他约定好看一集的时候,他看完会主动自己关了,现在你强行不让,那么他就有着报复性的反弹,大声说明天要看3集,可怕不?一直压抑他,那么原来只是想看1集,后面就会想要看3集、5集、10集,甚至满脑子都是想要看电视!娃的坏习惯,为啥越禁止越无效?心理学家曾对一群孩子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准备好十个不透明的杯子,将杯子放在一个显眼的地方,这时候,没有一个孩子去看向杯子。

紧接着,工作人员在其中一个杯子里放上一颗糖,然后说道:“你们千万不要看杯子里有什么。

”随后,工作人员佯装离开,其实是找一个不容易被孩子发现的地方站好。

就在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跑过去看,放了一颗糖的杯子里到底有什么。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潘多拉效应。

而心理学家之所以把这个概念用“潘多拉”来命名,正是取其来自于潘多拉古希腊神话——宙斯给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诫她绝对不能打开,但潘多拉越想越好奇,终于还是忍不住把盒子打开了,只不过盒子里并没有装了什么稀世珍宝,而是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虽然以神话命名,但潘多拉效应在心理学的研究上有相当多经典案例都在反复证明,探究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

对一件事物的简单禁止,会引起各种推测和想象,当人们感到禁止的理由不充分时,心理上就会朝着违反禁止的方向倾斜,最终做出违反禁止的举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多拉的神话:
天神宙斯给一个叫潘多拉的
少女一个盒子,并告诉她千 万不要打开。由于潘多拉好 奇心很强,再加上宙斯的警 告,她就更想知道盒子里装 的是什么了。于是她打开了 盒子,使得盒子中装的所有 罪恶都释放了出来。
潘多拉效应定义:
在管理心理学中,把越是禁止的行
为(或东西)越容易被诱发的逆反 心理现象,称为潘多拉效应。
社会中有一种消极心理,认为禁止的、 批判的、批评的东西是最好的广告。
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
逆反心理重,因此,学校育人中不宜有 硬性禁止的东西,以防止潘多拉效应。 我们作为未来教师,更应该了解应对潘 多拉效应的策略。
应对潘多拉效应的策略:
首先,要对潘多拉效应有一个正确
的估计。
潘多拉效应有好有坏,应趋利避害。一 方面不要把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成“魔 盒”;另一方面,可以把别人不喜欢而 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魔盒”以 提高其吸引力。
潘多拉效应的例子:
在法国,马铃薯曾被称为“魔鬼的苹果”。
农学家巴蒙蒂埃在推广马铃薯种植,一直不 被人们接受。后来他采取了一个计策即潘多 拉效应术:他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植马铃 薯,并要求国王派兵把守,白天守卫,一到 傍晚就撤兵。于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们 开始在晚上偷偷把马铃薯挖去,种到自己的 菜园里,就这样,马铃薯很快在法国传播开 了。
其理由。
潘多拉效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禁止的 理由不充分。应进行规定的具体化工作、 意义化工作,使规定的理由充足,使学 生自觉的接受。
参考文献:
任顺元 《心理效应学
说——新课程下“导学 育人”新对策》 浙江大 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 一版
引起潘多拉效应的原因:
一是禁止的好奇心作用。
新异的对象、反常的现象、禁止的东西 等,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欲 望。
二是禁止的资源与信息的有限作用。
“物以稀为贵”;被禁止传播的信息易 被人打探偷听。
三是与一个人的自尊心有关。
人有自尊需要,并力求得到满足。
四是社会心理的传染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