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偏差做纠正

合集下载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纠错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纠错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纠错教学法”作者:巴桑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年第07期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握、调控整个教学过程,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辩证发展的最佳状态。

高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此,笔者着重谈谈这种单元地理纠错教学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效能。

传统的地理纠错教学中教师虽然也常常会通过作业、考试等形式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然后对这些错误做“大众化”的分析,分析的方式和过程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其结果会出现一种怪现象:教师讲过几遍的知识、题目,部分学生照错不误,而教师更多地采用反复训练的法宝,而其实际的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状态。

单元地理纠错教学法就是在单元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一次次地出错的原因、类型等信息加以收集归类、分析整理,重新组织教学,变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双向信息互动”,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有所创新。

一、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结构效能1.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教学结构,构建了师生间全方位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教学过程实际是信息传递转换过程。

教师与学生们以怎样的信息传递方式相联系,取决于教学的根本目的,规定着教学结构。

传统地理纠错教学法虽然也是第二次组织教学,但由于传递的信息通常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加上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能与教师完整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相提并论,导致学生单方面“接受”的地理知识偏离了科学的理解和想法,进而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建构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不是简单地“输入、储存”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其基本方式是同化和顺应。

高中地理课堂对话行为偏差及矫正策略(560K) - 镇江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课堂对话行为偏差及矫正策略(560K) - 镇江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课堂对话行为偏差及矫正策略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李金国课堂对话,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对话行为不仅是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师生沟通、合作、共建的互动交往过程,是师生之间分享信息、观念与观点或者共同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

让对话交流走进地理课堂,用互动对话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诉求,不少教师也曾做过有益的探索。

然而,由于缺乏对对话内涵的科学把握,缺乏对课堂对话的精神的真正理解,缺乏对有效对话的方法的掌握,导致课堂对话行为出现种种偏差,并因此而形成低效、甚至无效课堂。

如何针对目前地理课堂对话行为的各种偏差,采取行之有效的矫正策略,使地理课堂教学走上正确的有效对话之路,这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对话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1、对话主体之间关系不平等、课堂话语权失衡现象依然存在。

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地理课堂中师生关系有所改善,传统的“独白”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毋庸讳言的是,目前不但常态地理课堂,即使有些公开课教学中,对话主体之间关系不平等、课堂话语权失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这种失衡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师生之间话语权不平等,教师掌控话语霸权,主宰着学生的声音。

我们曾对本校8位地理教师的8节课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对8节课中的课堂话语进行统计和定量、定性分析。

教师的话语强势、学生的话语弱势地位从表1中一览无余。

话语强势不同学生的话语地位失衡,小部分“明星”学生主宰弱势群体的声音。

在一次本校老师开设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公开课中,我们曾选择学生课堂话语次数这一研究视角,进行课堂观察,表2中的数字为该座位学生的话语次数,很显然,(1,2右)、(4,4左)、(1,4左)即是那种反应敏捷、知识面较广、口齿清晰、表达容易到位的“明星”学生,他们往往抢到很多话语权,并表2 学生课堂话语次数统计表被遗忘的角落,如本节课以(4,3左)、(4,2左)、(5,2右)、(5,3右)形成的矩形区域。

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调控策略

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调控策略

地理教学中的误区及调控策略【摘要】当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课程的逐步使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与新课改的前所未有,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尽快把握新课标的操作要领,尽量减少课堂教学过程中矫枉过正的错误行为,积极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新课标;地理教学;误区;调控新的地理课程标准颁布后,许多教师把新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让人感到一种全新的气息。

然而,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导致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1.自主学习视为自由学习,由“注入式”变为“放羊式”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便不顾学生的实际,片面地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自由学习,打着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旗帜,实际上进行的是“放羊式”教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部让学生自由驾驭,教师则“高高挂起”做起旁观者。

表面上看来。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不到位,根本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支持发挥。

可见,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必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不失时机地启迪学生的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做文章,不断开创教改工作新局面。

2.合作学习等同合伙学习合作学习既是现代教育的精华,也是新课改中体现新型学习状态以及培养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合作学习以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探讨和研究为基础,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合作精神,加强自我反思。

浅析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和对策

浅析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和对策

浅析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无效教学行为和对策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行为要紧扣教学目标而展开,否则,脱离了目标,课堂时间就会被浪费,从而影响教学效率。

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教师很多时候的行为是多余的,需要改进。

文章就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无效行为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情境无效――重情境轻启发案例:认识区域情境创设简析:我们的生活和区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我们的家乡在某省某市,也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术语,那么,什么是区域呢?接着课件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引导学生分析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四个干湿区,学生自主概括区域的概念。

分析:在该案例中,教师以导语来引出问题,然后再利用地理图引导学生分析,表面上看通过情境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但实质上没有很好地突出区域这一概念。

学生在分析图后对区域概念没有形成直观认知。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直观形象的材料来促进学生形成直观感知,以问题为媒介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的问题,这样的情境才会更加有效,否则,只注重情境而忽视在情境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情境创设无效。

解决办法:教学中先问学生在哪个省?哪个区?以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出苏北、川东、川西,北方地区等术语,指出这些都是指一个区域,追问“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然后出示甘肃降水量分布和干湿区划分图,提出问题“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干湿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概念。

二、提问无效――重问题轻目标案例: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提问过程简析:幻灯出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图,小组观察,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水带走的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给农业造成什么影响?”“水带走的泥沙流向什么地方?会给黄河带来什么问题?”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然后讲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反思调查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反思调查

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反思调查认识当前地理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是进行地理高效课堂探索与创新的基础。

通过对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反思和对其他地理教师的调查,归纳总结认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行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备课低效,1、是备课程低效。

尤其集体备课没能真正开展起来。

表现在课堂上,老师对教材理解不深,处理不当,把握不住教材的要点。

上课显然缺乏计划,缺乏设计,随意性很强。

这种缺乏准备的教学,成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缺乏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茫然,或不知所措,或回答不准;对待某一问题只有一种答案,当学生回答偏离预设的范围时就无法驾驭,导致教学质量大大折扣。

有的教师不备课就上课,认为自己是多年的老教师,全凭经验进行教学。

也看了老师的教案,问题比较大。

大部分教案,只考虑老师怎样讲,很少涉及学生怎样学。

极个别的老师,没有教案。

向他要教案,只交来十几张耍单片的纸,每张纸有三五道题。

这几道题是课堂上讲的,还是课后作业,也没有什么说明。

备课处于这种状态,用什么去保障课堂的教学质量呢。

这次听课发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有部分老师备课不认真、不充分,这也是出现无效教学的主要原因。

改革并加强备课这一环节,是今后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

2、是备学生低效。

不能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本节课的了解程度、学生的预习状况,如学生预习不充分,课前预习只是走马观花,了了从事,就不能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部分学生没有预习习惯,这样他们进入课堂情景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导致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效率低下。

3、教学设计的低效性教师对地理教材不能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在把握上拘泥于教材;教材处理单调、形式化,一般就是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学什么,教材顺序怎样教学顺序就如何,设计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学流程机械、模式化,一般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阅读教材—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设计缺乏探究性、生活性和创造性。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误差分析与改进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误差分析与改进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误差分析与改进策略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地理实验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然而,当前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方法不当、实验误差较大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误差分析1.仪器误差实验仪器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实验器材的质量、精度和稳定性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此外,仪器的保养和维修不及时,也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操作误差实验操作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读数不准确、记录数据不完整等原因,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此外,教师对实验操作的指导不够充分,也会导致学生操作不当,影响实验结果。

3.环境误差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实验室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实验室的噪音、灰尘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三、改进策略1.加强实验仪器的管理学校应该加强对实验仪器的管理,确保仪器的质量、精度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

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实验仪器的采购和管理,确保仪器的数量和质量满足教学需求。

2.规范实验操作流程教师应该规范实验操作流程,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实验操作指导。

在实验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了解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优化实验环境学校应该为地理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确保实验室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符合实验要求。

同时,学校还应该减少实验室的噪音、灰尘等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例如,可以在实验室安装隔音设施、净化空气等设备,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浅谈如何改进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浅谈如何改进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浅谈如何改进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行为改进》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为什么要研究课堂教学行为;二是课堂教学中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三是关于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程对新课标中关于地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进行了解读,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课程比较详尽地讲述了言语行为、指导行为、呈示行为、规约行为、互动行为的内涵要点,分析行为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成为了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增强教学行为改进的意识一、什么是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往往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先进的地理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个性、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教学实践本领与地理课堂实践智慧,在具体地理课堂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操作方式。

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的教学要求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正如有学者言,“衡量一个变革的成败,最根本的是要看课堂中、教室里发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发生的变化。

”即地理课堂教学行为。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主要行为有哪些( 1 )能够说清教师言语行为的具体要求。

( 2 )基本学会呈示行为应用的要领。

( 3 )能够掌握指导行为的应用范畴及基本要求。

( 4 )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规约行为的作用。

( 5 )了解互动行为的内涵,掌握引发学生提问的技能。

三、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1.课堂教学行为形式化CheckBox1首先,部分教师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其次,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关注的学生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

2.课堂教学组织随意化有的教师在安排讨论式学习时,没有进行精心的组织。

使课堂教学存在有形无神、主体游离等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高中地理教师微课教学行为的偏差及其矫正

高中地理教师微课教学行为的偏差及其矫正
中 国微 课 网是 国 内最 具 代 表 性 的 中小 学 微 课 资 源平 台 。截 止 2017年 ,该 网站 共收 录 了来 自全 国 一 线 中小 学教 师 的获奖 微课 作 品 2478个 。其 中 ,高 中学 段 地理 学 科 的微 课 作 品有 28个 。这 些地 理 微 课 作 品涵 盖 了高 中 自然 地理 、人文地 理 的主要 内容 。
关 键 词 高 中地 理 地 理 微 课 师 生 互 动 教 学行 为
“互 联 网+教 育 ”时 代 ,微课 日益 受 到 基 础 教 育 领域 的关 注 ,有 着 广 阔 的发 展 空 间 。地 理 学是 一 门 区域 性 、综 合 性 、实 践 性 很 强 的学 科 ,地 理 景 观 、地 理 事 象 和地 理演 变等 不仅 需 要 理论 阐释 ,更 需 要 学 生 感 知 。基 于 教学 需 要 ,地 理微 课 资 源也 在 不 断 丰 富 。但 是 ,根 据 已有对 地理 微课 的研 究文 献显 示 ,中 学 地 理微 课 教 学 中仍存 在 不 少 问题 。其 中 ,最 为 突 出 的问题 表 现在 ,设 计 理 念上 以“教 ”为 主 的模 式仍 占据 主 导 ,自主 学 习 型 微 课 比例 较 少 ,内容 上 大 多 以视 频 呈 现 的陈 述 性 知 识 为 主 ,缺 乏 评 价 、活 动 和 数 据 的关 联 ,形 式 上 ,缺 乏建 立 与学 生 之 间 的联 系 与 交流 ,对 翻转课 堂 的支撑 不 足Ⅲ。由此 ,引发 了“微 课 是 电子 灌 输 工 具 ”的 质 疑 圈。从 师 生 互 动 角 度 人 手 ,地 理 微课 堂 中存 在什 么样 的偏 差 行 为 ,如 何 在 教 学 选题 和课 程 设 计上 进 行矫 正 ,是 实 现 地 理微 课 教学 目标 的关 键 问题 。本 文 即 以 中国微 课 网高 中阶 段 地理 微 课作 品为案 例 ,对 高 中地 理 微 课 师 生互 动 行 为偏差 及其 矫 正做探 讨 。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纠错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纠错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单元纠错教学法”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握、调控整个教学过程,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辩证发展的最佳状态。

高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此,笔者着重谈谈这种单元地理纠错教学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效能。

传统的地理纠错教学中教师虽然也常常会通过作业、考试等形式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然后对这些错误做“大众化”的分析,分析的方式和过程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形式单一,其结果会出现一种怪现象:教师讲过几遍的知识、题目,部分学生照错不误,而教师更多地采用反复训练的法宝,而其实际的教学效果达不到最佳状态。

单元地理纠错教学法就是在单元知识结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一次次地出错的原因、类型等信息加以收集归类、分析整理,重新组织教学,变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为师生“双向信息互动”,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而掌握所学的内容并有所创新。

一、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结构效能1.地理单元纠错教学法的教学结构,构建了师生间全方位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教学过程实际是信息传递转换过程。

教师与学生们以怎样的信息传递方式相联系,取决于教学的根本目的,规定着教学结构。

传统地理纠错教学法虽然也是第二次组织教学,但由于传递的信息通常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加上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往往不能与教师完整的知识系统和思维方式相提并论,导致学生单方面“接受”的地理知识偏离了科学的理解和想法,进而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建构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不是简单地“输入、储存”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其基本方式是同化和顺应。

可见,错误的清除,正确观念的建立是学习者的个人行为,教师只能启发,却无法包办,所以,只有当学生自己真正意识到白己的错误之处时,才会产生清除错误的动机和兴趣,才会刨根问底。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失误的控制及策略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失误的控制及策略

2012-10方法交流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觉得很主要的一个办法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参与教学,自觉地做课堂的主人。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角的表象,我设计了许多小游戏:说说角、找找角、比比角,其中我自认为最得意的是一个用手势表示角的方法———伸出右手的食指,与左手食指末端相抵,就形成了一个角。

学生兴趣盎然地用手势比画着,有的同学甚至在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

在对答如流的课堂交流中,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研讨中,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看着孩子们喜形于色的面孔,我窃喜:“学习的积极性这么高,说明效果一定非常好,接下来的反馈练习,就瞧好吧!”可是,当练习时,问题出现了:当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时,居然有80%的同学说有两个角。

仔细问了问原因,才知道:他们把两条边各算成了一个角,合起来不就是两个角了吗?这岂不气死我也!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呢?一、没有认真分析孩子的心理,只图表面上的“独特”并不是所有的独出心裁都是有用的。

用手势表示角固然新颖,可是,孩子们基本上被这个新颖的手势给“迷惑”住了,根本没有按照“先找顶点再找边”的方法来做,这样就严重地阻碍了他们对角的理解。

二、没有抓住孩子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强烈的刺激使孩子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而好奇又能激发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氛围,唤起学生的兴趣,拨动探求知识的心弦。

例如,本节课我完全可以从周围的众多物体中找到角,先看一看,再摸一摸、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这些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了解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我不用,偏偏选用了自己认为新颖的办法,岂不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哎,真是自作自受!三、没有用孩子的方式去表示孩子们心中的“角”只能用两根食指才能表示角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偏差与纠正--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

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偏差与纠正--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

越学研究中云讫理教学参考352019年第10期•上地理问题式教学应用偏差与纠正——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张家林/江苏省海门中学摘要: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2017版课标建议使用的教学方式。

文章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为例,剖析地理问题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纠正教学偏差的路径,即确定教学主题、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和应用情境、设计教学问题。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应用偏差与纠正;地理教学《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教师“重视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围绕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教学程序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提岀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地理解决方案及展示评价四个部分。

⑴实际教学中,部分一线教师将问题式教学简化为“情境铺垫加问题链的提出和解决”并进行模式化教学,出现了教学低效现象。

下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公开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尝试对当前地理问题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纠偏策略。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的教学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提岀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展示评价(如图1所示)。

何积极、快速、有效开展自救互救等,这些基本常识和技能技巧是避免悲剧发生的根本。

围绕台风成因、台风的利弊开展主题学习,既落实了气旋的知识,又教给了学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探索,学生掌握了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的知识与方法,提升了地理实践力。

综上所述,灾害地理教育主题学习是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包括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伦理性实践过程。

其在内容上突破了狭隘的学科束缚,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书本知识,使灾害地理知识进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

主题学习突岀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具有目标明晰性和现实指向性的学习方式,它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重在探究、表达水循环中水的物质状态如何变化?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并转化为哪些能量?水循环包括哪些环节?展示评价内涝现象?城市内涝?“海门怎样避免城市为什么会出现变海”提出解决创设情境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方案短时间降水量大地势低、地形平坦地表水下渗量有限地表水量大地下管网流量有限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增加城市绿地比重疏浚河道,增大管网流量优化地下管网布局垫高新城地势管道雨污分流图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程序和交流,重在过程、体验和共享,引领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高中地理课堂师生对话行为偏差及其矫正

高中地理课堂师生对话行为偏差及其矫正

高中地理课堂师生对话行为偏差及其矫正作者:李金国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年第03期课堂对话,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对话行为不是狭隘的语言交流,而是师生沟通、合作、共建的互动交往过程,是师生之间分享信息、观念与观点或者共同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

让对话交流走进地理课堂,用互动对话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诉求,不少教师也曾做过有益的探索。

然而,由于缺乏对对话内涵的科学把握,缺乏对课堂对话的精神的真正理解,缺乏对有效对话的方法的掌握,导致课堂对话行为出现种种偏差,并因此而形成低效、甚至无效课堂。

如何针对目前地理课堂对话行为的各种偏差,采取行之有效的矫正策略,使地理课堂教学走上正确的有效对话之路,这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高中地理课堂对话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1.对话主体之间关系不平等、课堂话语权失衡现象依然存在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地理课堂中师生关系有所改善,传统的“独白”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毋庸讳言,目前不但常态地理课堂,即使有些公开课教学中,对话主体之间关系不平等、课堂话语权失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这种失衡现象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师生之间话语权不平等,教师掌控话语霸权,主宰着学生的声音。

我们曾对本校8位地理教师的8节课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对8节课中的课堂话语进行统计和定量、定性分析。

教师的话语强势、学生的话语弱势地位从表1中一览无余。

话语强势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处于核心地位,进而可能演变为话语霸权。

二是生生之间话语权不平等,不同学生的话语地位失衡,小部分“明星”学生主宰弱势群体的声音。

在一次本校老师开设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公开课中,我们曾选择学生课堂话语次数这一研究视角,进行课堂观察,有几个学生反应敏捷、知识面较广、口齿清晰、表达容易到位,他们往往抢到很多话语权,并因助推课堂教学,尤其使公开课“顺畅”而成为老师的“最爱”;而有些学生则很难获得话语权,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教师教学行为的偏差及矫正-精选文档

教师教学行为的偏差及矫正-精选文档

教师教学行为的偏差及矫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一系列的教学行为组成的,有些行为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些行为却偏离了教育教学规律,甚或背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从而引发其教学行为的偏差,此类行为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亦有消极影响。

一、教师教学行为偏差的表现(一)教学技术类行为偏差所谓教学技术类行为偏差,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在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选用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此类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教学时间利用低效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计划不系统、备课不充分等原因而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低效利用,使原本紧凑的课堂教学时间在对教师的“静默等待”中隐性流失。

2. 课堂评价的单一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从学业成绩出发,以成绩作为划分学生等级的唯一标准,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导致学生唯分数至上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合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过于依赖现代化教学设备。

这样不仅不会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还会导致教师教育教学技巧的下降。

(二)课堂管理类行为偏差课堂管理类行为偏差主要指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此类行为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亦有影响。

1. 权威压制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过程中享有绝对的“权威”,致使其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将学生当作待“驯化”的对象,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尊重信任学生,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声音出现,这种行为虽然可使学生很好的服从自己,但是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青年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青年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青年地理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廖书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每年都有很多新人职的地理老师,怀着理想和激情走上讲台。

但由于缺乏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较高的学科教学素养,因而在诸多方面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重计划性。

教学内容处理容易失当青年教师往往受大学中学习过的《教学法》的影响,非常注重备课的规范性和全面性。

从教学目标设计到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都完完全全地体现在备课笔记当中,甚至从板书到课堂语言表达都有详细的计划。

在课堂上,他们会过分依赖准备好的设计,不能“脱稿”讲课。

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青年教师往往追求计划的落实与完成,教学过程“照章办事”,一些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性资源不能被捕捉。

例如,教师A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时,提问学生:“为什么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而夜晚多云时气温又比晴天高?”学生回答得不太完整,这时教师并没有引导其去思考,而是直接告诉其答案。

其实只要稍作引导就可让学生自己说清楚,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该知识。

二是青年教师在遇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时,往往由于没有办法按计划实施教学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例如,教师8的公开课,教室的电脑和投影出现问题,一时没有办法使用,这打乱了他的教学计划,忙活了半节课也没有修好,结果一节课草草了事,只上了三分之一的内容。

三是由于考虑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化”,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上出现“步伐零乱”现象。

如一些青年教师上课时由于紧张,语速较快,一节45分钟的课只上了30分钟就没了下文,但他们的备课笔记却是精心准备的,只是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节奏把握不到位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有很多新想法和新理念,这是他们的优势,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让课堂形式和内容新颖活泼。

但地理课堂教学本质是教师是否真正从学生出发,在求“新”的同时,更要求“实”,要多研究学生,多备几套教学方案,把教学的基础打牢,不断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从“预设”的课堂逐渐走向“生成”的课堂,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尽快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常见错误的成因及对策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常见错误的成因及对策总结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常见错误的成因及对策南京市秦淮中学李大清内容提要:对于“学生常见错误的成因及矫治”的探讨、分析是当前素养教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提中学学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削减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错误,是我们全体中学地理老师都在潜心探究的课题。

本文就学生常见错误成因及对策作一些剖析,以期从反面将地理教学引向正确轨道。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一、学生常见错误的成因(一)学问因素方面(二)心理因素方面二.对策(一)概念教学(二)审题训练(三)强化地图、图像系统的教学(四)突破思维定势(五)建立病理档案(六)养成良好的应试心态由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各不相同,加上本人理论水平、教学教化实践阅历有限,行文举例确定存在诸多不足,这里仅是抛砖引玉而已,但愿能引起专家、学者、同行的深思、重视。

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常见错误的成因及对策南京市秦淮中学李大清对于“学生常见错误”的成因及对策的分析、探讨是当前素养教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提中学学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尽量削减学生常见错误的发生,以适应高考的实力要求,是我们全体中学地理老师都在潜心探究的课题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略作一些剖析,与同行沟通。

一、学生常见错误的成因(一)学问因素方面⒈因基础学问驾驭不扎实造成的失误⑴由于概念不清,造成的答题失误地理学科中很多概念特别相近,往往不易辨别,尤其当学生对学问要点没有完全理解,仅以记忆的数量为目标死记硬背,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深刻,影响对题意的把握,导致做选择题时举棋不定、模棱两可,确定不了最佳的选项,做分析题时不管试题问什么,反正把这一部分教材内容都默出来,误认为答案必在其中,结果导致解答失误。

⑵没有驾驭学问的内涵,混淆了相近学问有些学生对学问驾驭得不深化、不精确,取得学问过程没有经过智力加工,尤其在相近学问点的考查时,由于没有理解学问的内涵,因而考试时常出现答非所问,鱼目混珠的现象,严峻地影响了答题的正确率。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策略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策略

浅谈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策略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性因素。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转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已经成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如何转变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呢?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坚持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目标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探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课程内容方面,地理课程要关照与学生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的发展。

这样的课程理念的转换和提升,要突破狭隘的学校地理课程的疆域。

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以一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寻求学校课程、社会课程、自然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地理课程必须主动地面向社会、面向自然,寻求课程的最佳生态平衡,以达到课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这种地理课程的回归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构建,是给课程以更深广的内涵,作为进入课程的生活,并非生活的零散片段、细枝末节,而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和提炼,赋予其特定的意义,是一种课程化了的生活,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二、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离不开自身对教学的反思。

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不断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有目的的分析与再认识。

对待学生的成长上,教师就需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

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班级学情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我校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课堂教学行为基本的思路如下:1.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在地理新课程改革背景的指导下,我校的许多教师开始创新自身的教学行为,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上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堂探究的偏差与矫正

高中地理课堂探究的偏差与矫正

高中地理课堂探究的偏差与矫正高中地理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善于协作的习惯,着力培养他们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广受关注。

但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探究存在着一些偏差,致使教学收效甚微,寻求破解之道刻不容缓。

一、偏差举隅1.过于泛化课堂探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现在某些学校将是否采取探究作为评价教学和教师优劣的重要依据,并要求公开课必须开展探究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设计了很多的探究案例,如人教版必修教材设有16个“问题研究”课例,为课堂探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仅上述两点因素,就易使不少地理教师产生教学“唯探究”的误区,完全不顾教学实际,整堂课言必称探究。

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公开课《宇宙中的地球》,任课教师所提的每个问题都带有“探究”二字:“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探究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事实上,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呈现,学生通过自主归纳即可获取;最后,这位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纪录片,要求学生探究生命起源的条件。

显然,此内容超出高中生的认知范围,不符合课程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

也有老师,将课堂中未完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课后却又不闻不问、不了了之。

粗制滥造的探究,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学生失去兴趣,使探究偏离其本质。

2.过于拘泥化首先,过程模式化。

“收集、分析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结论”等环节构成探究的固式,虽体现出连贯性,但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且并非所有的探究都该采用这一程序,也并非所有环节的顺序都一成不变。

例如,在设计“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的研究课时,可以先让班中的外省籍学生讲述他们在异乡所面临的居住、学习等问题,列举出本市政府为解决他们的困难而采取的措施,接着对教材所列的前两个问题“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分析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分别展开讨论,这种逆向次序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收效更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偏差做纠正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偏差现象,采用“课例研磨”的研究形式,通过“主题理论学习一集体备课一课堂实践一课堂观察、诊断与反思一课例整改与再次设计一课堂再次实践一形成精品课例”的路径,纠正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关键词]主题式教研;课例研磨;课堂教学行为
一、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偏差现象
(一)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越来越趋向于依赖多媒体
地理板书、板画、板图等教学演示行为也是地理特色的教学手段运用得越来越少,忽略了师生的学习交流.在课堂中有时需要临时补充,这时板图、板画就显出其方便灵活的优势,可以随讲随画。

而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多媒体演示技巧,多以大量的图片满灌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学,师生交流和对话也变少了。

(二)教师完全把控地理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全员参与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地理教师只是一惯地对知识进行讲解,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情绪、情感,也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是课堂体现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读图方法的指导,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地理学习指导的方式单一
学习指导方式多种多样,有交流式、渗透式、讨论式等,调查中
发现一些教师课堂指导学生学习时,采取的方式极为单一,多为讲座式,其他力‘式甚少使用。

单一的指导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随之变得被动,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四)地理教师对讨论的指导行为不恰当
教师精心设汁讨沦问题,但不参与讨论,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也不作及时点评与反馈。

经常在地理课堂上见到轰轰烈烈的讨论,表面上是积极参与,但对目标的达成所起的成效甚微。

二、改善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
(一)倡导地理学科的“主题教研”
在教师研修方式上,改变以往的教研活动方式,着力策略的变革,扎实推进“主题教研”。

通过学科主题研修能使教研方法从实验理论为主转向以教学实践为言;使教研组织模式从专家点评为主转向以参与者的谈话交流为主,使教研活动的参与对象从骨干——“点”转向群众——“面”,使教学研究走向常态化。

把高中地理教学分解形成多个主题教研模块,做到分块实施,分步达成,提高了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围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中心课题,分解成如下几个模块,列表I如下:
<img
src="/ebook2/ebooks/42-306/42-306-1104/72.jp g" />
针对以上的系列模块,下移了实践研究的重心,让所有的课例研究都紧紧围绕相应的主题开展,严格按照“课例研磨”的研究形式,
通过“主题理论学习一集体备课一课堂实践一课堂观察、诊断与反思——课堂再次实践一课例整改与再次设计一形成精品课例”的路径,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二)开展“课例研磨”
一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同构、一人异课同构、多人异课同构、多人异课异构等课例研究方法经常被应用于各种教研活动中。

但在研究中发现,基于“同课异构”的课例研讨形式比较有效,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如“两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异构”的磨课形式,是课例研究的基本有效方式。

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通过对课堂上的观察,就能很好地发现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的不同理解与创新,实践者才能在与他人比较中得到理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进。

通过比较来见真知,这与以往教研相比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深度上有了更进一步推进,课例比较是造就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方法。

(三)运用“课堂观察技术”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在课堂中充分地介入课堂观察技术,可以在定性观察的基础上,着重采取定量观察,并且,利用定量分析进行评课,能够使课堂研讨有很强的针埘性,提高了研讨效率,提升了科研含量。

在使用课堂观察技术时,要认真落实课堂观察程序:
第一,加强观课前的课堂观察技术培训。

为使教师能熟练运用“课
堂观察量表”,在每次课堂观察之前,对参与观课的老师都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记录等。

对课堂信息的及时获取和全面记录是开展教研的重要步骤。

第二,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与量表。

课堂观察是多角度的,可选择课堂时间分配、教师的提问与理答、学生参与度、师生互动频次、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等。

在地理课堂上的观察也是具有学科特色的,视角的选择要根据每次研修主题而定,如对高中地理课堂“图形化教学”的行为研究的教研中,可重点选择对图形的教学、学生参与度等角度,再根据不同的视角,选择合适的课堂观察量表。

第三,做好观察资料分析与结果呈现。

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信息还是很片面的,每位观察者必须把自己获取的课堂信息加以整理,删除一些无关的干扰因素,并加以深入分析,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汇总形成整体信息反馈。

使呈现的观察信息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促进实践者反思与整改。

(四)创设“深度对话”
课堂观察后的集体诊断环节是课例研磨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提高课堂诊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要提高教研有效性。

参与观课的每位老师必须要“有备而来”,熟悉教材,熟悉课标,交流中才会产生思维碰撞,提出智慧之见。

同时在观课前要有任务安排,如要求参与老师填写课堂诊断反馈表,可以有效地促进深度交流,杜绝无效、低率的教研。

其次,要做到交流的及时性。

在每一次“同课异构”的课堂实践
后,都要及时进行诊断与交流,比如上午上过的课不可推到下午交流,今天的课更不可推到明天来评,因为超出一定时间的期限,课堂信息容易遗忘,诊断效果就不太明显。

再次,要创设积极宽松的研讨氛围。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分为四个知识窗口:“公开区、隐藏区、盲区和未知区”,那么宽松的研讨环境,就能使每位参与者能最大限度地打开自己的隐藏区,通过交流就可缩小未知区,共同探讨盲区,能有效地提升交流效益。

(五)强化“行为跟进”
通过课堂的比较和诊断交流,还必须要进一步地行为跟进,才能凸显磨课的魅力。

根据不同参与者的反馈意见,学科教师一起讨论,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大力强化“二次备课”与“二次上课”,从而突出行为跟进式的课例研究模式。

必要时,对课堂的某些重要环节,可以播放实况录像,实行微格分析,能让观课者以及执教者发现问题,促进下一节课教学行为的改进。

通过多轮的课例研磨,改善教师教学行为,同时使部分课例走向精细化,形成精品课例,培养了教师课例研究的能力,提升了研修实效。

参考文献:
【l】夏志芳.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唐新湘.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25).
【3】沈毅.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