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知识点题库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与应用GZSW301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一、种群的概念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每种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比如我们常见的麻雀,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所有的麻雀就构成了一个种群。
种群,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点需要注意。
首先,“同种生物”意味着它们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比如说,草原上的绵羊和山羊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它们不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其次,“全部个体”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个体。
二、种群数量的特征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得先了解种群有哪些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想象一下在一片森林中,每平方千米有多少只野兔,这就是野兔种群的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则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果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减少。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迁入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一个地区的候鸟种群,在迁徙季节就会有明显的迁入和迁出,从而影响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种群数量未来可能会增加;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量多于幼年个体,种群数量未来可能会减少。
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人工控制性别比例的方法来提高产量的例子并不少见。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了解了种群的特征,接下来我们看看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
2016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2016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2016新人教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
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 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3.K值与K/2的应用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 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K值(环境最 大容纳量)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 境,减小环境阻力,增 大K值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 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 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 敌等),降低K值
1.“S”型增长曲线中K值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 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 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 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 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3)调查过程中,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 会_____偏__大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如果动物被捕获并标记后
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 密度相比可能_____偏__大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误将部分未标
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 会____偏__小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
连续观察7天,统计 数目
(5)绘图分析
将所有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 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 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 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1973年 3750吨 1983年 370吨 2001年 271吨 2010年 80吨 2011年 12吨
长 江 刀 鱼
◇ ◇◆
◇ ◇◆
松墨天牛在湖南张家界市各地 相继爆发
湖南省林业厅(2006年8月)
7月上旬,慈利县江垭 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有 近6000亩松林被松墨天 牛所害,有虫株率达20% 以上,重灾面积超过 1000亩,个别严重林分 有虫株率达90%以上,已 导致大批松树枯死。
鱼类的捕捞
2.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鼠害的防治
◇ ◇◆
如何才能拯救濒危的长江刀鱼种群?
◇ ◇◆
下图表示松墨天牛害虫的活动时间,要防治此 害虫,最佳的灭虫时间为哪个时段?
种 群 数 量
◇ ◇◆
小结
种群是能自我调节、动态稳定,有其发展和 消亡规律的同种生物构成的群体。 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特征,其数量变化具有一 定的规律性。 加强对种群的研究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天敌捕食
种群密度越大环境阻力越大 ◇
◇◆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 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 验,结果如下:
大草履虫数量增长过程如何?
◇
◇◆
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
大约在1800
年,人们把
绵羊引入澳
大利亚塔斯
马尼亚岛以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 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 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 敌,等等。
◇ ◇◆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在生物学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高二生物学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的基本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空间中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组生物个体。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的过程。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1.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
出生率高意味着新个体的加入,死亡率高则意味着个体的减少。
2. 迁移:个体的迁移可以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迁入个体数多于迁出个体数,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将减少。
3. 竞争与资源:个体之间的竞争与资源的可获得性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竞争激烈时,种群数量可能减少;资源充足时,种群数量可能增加。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1. 等时间间隔增长:某些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增加的数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呈现出直线的增长模式。
2. 对数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初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慢,形成对数曲线。
3. 饱和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资源的可承载极限后不再增加,形成平台状的增长模式。
4. 周期性变化:某些种群的数量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兔子和狼的数量相互影响,形成周期性的变化。
四、环境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是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几个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个体的繁殖和生存状况,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生物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会影响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对生物个体和种群造成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
五、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重要因素,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增长率:(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③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J”型曲线增长率:由于“J”型曲线的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看斜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方法:(3)“J”型曲线增长率:持续增加。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空间有限 环
种内斗争
境 阻
种间竞争 力
天敌捕食
种群数量增长趋缓
种群的出生率 = 死亡率
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趋于稳定
资源有限条件下的种群增长
环境容纳量(K值):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 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 量,又称K值。
K值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 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的数量控制 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时,此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 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当种群的数量大于1/2K 时,种群增长的速度将开始下降,当过度猎取导致种群数量小于1/2K 时,种群的增长速度将减慢,获取的资源数量将减少,而且还会影响 资源的再生。
同种生物(一个物种); 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种群是生物进化、繁殖、生存的基本单位。
问:如果这个养鱼池中的鲫鱼群体中有鱼苗、小
鱼、和大鱼,那么是否鱼苗、小鱼、和大鱼各自组 成了不同的种群?
一个池塘里的鱼构成一个种群。 华二的所有学生构成一个种群。
上海市所有的市民构成一个种群。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A、实验条件下; B、一个种群刚迁移到一个 新的适宜环境中。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环境因素 气候、食物、天敌等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增加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实验:高斯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培养液中,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验,结果 如下:
存在环境阻力,资源有限。(生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环境负荷量 K/2
大于K/2时 减缓期 种群数量增长速度逐渐减缓 K/2时 高峰期 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
高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高二生物课上学习了许多与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知识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物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增减情况。
以下将介绍几个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种群增长模式:1.指数增长模式指数增长模式是一种理想化的种群增长模式,假设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很小或者没有限制。
在此模式下,种群呈指数增长,即呈现出"J"型曲线。
典型的指数增长模式可以在无人干扰的环境中观察到,如岛屿上的某些物种。
2.对数增长模式对数增长模式是种群增长的一种实际模式,种群增长初期迅速,后期逐渐趋于饱和。
在此模式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加,但增长速率逐渐减缓,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
这是由于资源有限、竞争压力增加和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
3.周期性波动某些种群的数量会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这是由于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天敌的变化或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例如,河流中的鱼类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波动。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控因素:1.种群密度依赖性调控种群密度依赖性调控是指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种群密度的影响。
当种群密度较低时,资源相对较丰富,种群数量会增加;当种群密度较高时,资源相对不足,种群数量会减少。
这是一种自然调控机制,有助于维持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稳定。
2.非密度依赖性调控非密度依赖性调控是指种群数量变化受到非种群密度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干预等。
例如,自然灾害如洪水或地震可能导致某些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测定方法:1.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测定种群数量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适用于移动缓慢的动物,例如蜗牛、田鼠等。
研究者会在种群中标记一部分个体,然后释放它们回到自然环境中。
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捉种群中的个体并记录下标记的个体数量,通过对标记和重新捕获个体的比例进行计算,推算出整个种群的数量。
2.线路法线路法是一种适用于群居生物的测定种群数量的方法,如鸟类、昆虫等。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何意义?
(1)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2)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 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3)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害虫的 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野猪的保护 封 山 育 林
长 江 增 殖 放 流 全力防蝗减灾
一、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 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 林内的杨树。
细菌的数量/个
某海岛上环颈雉种群 数量的变化
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 增长的推测曲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
在理想条件下, 种群数量增长的形 式,如果以时间为 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 来表示,曲线大致
按照此曲线发展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 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 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 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西伯利亚的故事
旅鼠 白鼬 北极狐 雪鸮 长尾贼鸥 金斑鸻
呈“J”型。
时间
理想状态—— 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J”曲线的应用
例: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人口统计 数据如下:
年份 1393 1578 1764 1849 1928 1982 1990
亿 0.6 0.6 2.0 4.1 4.7 10.3 11.6
以上人口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
西伯利亚的故事
西伯利亚的故事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一、种群的概念在我们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之前,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种群。
种群啊,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比如说,一片森林里的所有麻雀,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这都能称之为种群。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它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比如种群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等。
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呢?这得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这两个因素可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增加还是减少的关键。
新个体出生得多,种群数量就可能增加;要是死亡的个体多,种群数量就可能下降。
其次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比如说,一个地区的某种鸟,从其他地方迁入的多,而迁出的少,那这个地区这种鸟的种群数量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
还有就是环境因素。
像气候、食物、天敌、疾病等等,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比如说,遇到干旱的年份,植物生长不好,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种群数量可能就会减少;要是突然来了一种厉害的天敌,那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会受到打压。
另外,人类活动也不可小觑。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对生物的捕杀和保护,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
三、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接下来咱们聊聊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
1、“J”型增长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比如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种群的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这种增长模式的特点是,种群的增长率是恒定的,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是不变的。
数学表达式为:Nt =N0λt (其中 N0 为起始数量,λ 为该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t 为时间,Nt 表示 t 年后种群的数量)比如说,一个细菌种群,每 20 分钟繁殖一代,假设起始数量是 100 个,那么 1 小时后,种群数量就会变成 800 个。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环境条件几乎是不存在的,大多数种群的增长更符合下面要说的“S”型增长。
2、“S”型增长当环境条件有限时,比如空间、食物有限,种群数量会呈现“S”型增长。
高一生物种群知识点
高一生物种群知识点在生物学中,种群是指居住在同一种地理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态特征,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种群的重要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和增长规律种群数量是指生物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受到种群自身的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和种群密度的影响。
其中,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可以通过生态金字塔的结构形式以及种群大小的季节性测量来进行观察和研究。
种群数量的增长通常包括指数增长和对数增长两种模式。
当个体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会指数增长;而当个体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会达到稳态,也就是对数增长。
二、种群分布与空间格局种群分布和空间格局是指生物个体在某一区域内的分布情况和组织形式。
种群分布和空间格局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种群的群体生态学行为、种群的互相作用以及物种的生境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分布和空间格局的模式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意味着个体在空间上均匀分散,这通常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且互相竞争强烈的环境中。
聚集分布意味着个体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这通常出现在资源分布不均匀或者个体有社会性的环境中。
而随机分布则意味着个体在空间上没有规律地分布,这通常出现在资源分布随机或者个体的交互作用非常弱的环境中。
三、种群动态和环境因素种群动态和环境因素是指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种群增长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食物供应等。
种群动态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物种的适应性进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种群数量的波动受到多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食物供应和天敌压力。
当食物供应充足、天敌压力较低时,种群数量往往呈现出较快的增长。
而当食物供应不足、天敌压力较高时,种群数量则会出现下降。
这种种群数量的波动现象被称为循环动态。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讲义一、种群的概念在我们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种群。
种群,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比如说,一片森林里的所有麻雀,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这些都可以称为种群。
需要注意的是,种群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它具有一定的特征,比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这些特征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意义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研究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粮食产量。
在渔业捕捞中,清楚鱼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既能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生态保护方面,掌握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动态,能够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促进其种群的恢复和增长。
在疾病防控领域,了解病原体的宿主种群数量变化,对于预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关键作用。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这几种类型。
增长型: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时,种群数量通常会增加。
这种增长可能是指数增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J”型增长;也可能是逻辑斯蒂增长,即“S”型增长。
波动型: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
这可能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或者是种群内部的调节机制所致。
稳定型: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相近,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下降型: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时,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四、“J”型增长“J”型增长是一种理想的增长模式,通常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比如,在一个新开发的岛屿上,引入了一些兔子,且岛上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兔子的种群数量可能就会呈现“J”型增长。
其数学模型可以用公式 Nt =N0λt 表示。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三一文库()/高二〔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整理〕【关于种群的特征的知识点】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
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
大山雀在英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
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
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
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
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
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
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学习的易错的知识点】同一个人的肝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血红蛋白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内。
只有复制过程才有碱基互补配对,转录和翻译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酶都是蛋白质。
中午叶片气孔关闭是由于光照强度太强的原因。
减数*也有细胞周期。
原核生物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有丝*能发生基因重组或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用32P和35S能直接标记噬菌体。
RNA中A和U、G和C数目相等。
RNA中有T、DNA中有U。
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不一定有9种基因型。
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生物是理综考试中最简单的科目,高二学习的生物知识是高考经常考察的内容,因此必须掌握好高二生物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好高二生物知识,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二生物复习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