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
后感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点评!
提起曾国藩,我想中国人应该是都知道的。记得在初中近现代史书中有写:此人创建湘军,消灭
太平天国,挽救大清于将倾。说起那会儿的历史书,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历史中的皮毛的皮毛,可如何能在初高中短暂的六年时光里,在还有其他重要学科的前提下让历史书面面俱到呢?应该也是没有办法的吧。曾国藩这个人物,在近几年我是真的好奇的,似乎在网上,在书店总是会出现他的名字,也就好奇此人何以在百余年时间过去后还“声名远播”。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书,并不知道其他书籍里是以何种角度如何讲述的,只此书,我便明白,为何此人如此不凡。
本来这应该是比较深刻,有哲理的一个话题,原以为的是,整理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完美的框架结构,以一本小书或者文章模样呈现出来。但最近似乎讨厌拖延以及担心未来不可知因素太
多,所以恰逢周日无聊就写写吧,当然,对于这样的大人物大话题,未来还是想再仔细斟酌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张宏杰的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正面和侧面为核心和框架,分别从正面和左右两个侧面的角度描述这一伟人的人生和事迹,虽有重复交集,但条理清晰明确,人物描述立体感强并且较为客观,还是很值得欣赏学习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
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平平资质,却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通过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恒”字成就了他。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更多地从人物的细节琐事着手,较为真实地为大家还原了人物形象,中间同时夹杂着许多作者对于主人公的人物评述。
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观其一生,始终离不开“有恒”二字。这本书中曾国藩“有恒”的性格特征无疑是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曾国藩读书有“恒”,他推崇“读书不二”,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去读另外一本。除了读书有恒,用兵打仗亦是若此,在做其他事情,他还是以恒为最高准则。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这样求恒,自然是极为痛苦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熬不下去怎么办?熬不下去也要熬,用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当极倦怠之时,他都会在日记中进行自省,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于懈怠无恒的行为零容忍。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3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3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3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张宏杰编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有些费心费时,因为书中引用了大量曾国藩的日记、家书、书信,这些文言文难度比较大,晦涩难懂,而且时不时还会冒出几个生僻字,这些都需要去查它的读音或意思。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写得确实很好,读者很容易被曾国藩的经历所吸引,更会被他的精神所折服。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首先他的资质较差,无论是智商还是身体状况,与常人相比都处于弱势,这估计是和基因与环境有关,曾国藩的家乡至今还是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带,那个地方的人自然也不怎么聪慧,曾国藩的父亲在家教十分严厉的条件下,仍然连考了十七次秀才均以失败而告终,曾国藩本人也如此,十六年寒窗苦读,六次考试均落榜,还受到了考官的当众讽刺,然而也正是这次耻辱,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曾国藩竟咬牙发奋,第七次终于成功,从此开启了自己飞黄腾达之路。
曾国藩一生经历过五次耻辱,分别是:刚才所说的参加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金銮殿中向皇帝奏折,为解释清楚画了一张图表,但”画图甚丑”遭同事讥笑;因不满官场的恶俗风气及皇帝的浑浑噩噩,公开批评皇帝并被“京师权贵唾骂”;由于治军手段太过强硬,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还有最后的,由于触及了当地官员的利益而引发的江西之困。
曾国藩为什么会遭受这么多挫折?其实他的心确实是好的,一直想维护大清朝的长久统治,一直想为百姓谋福利,但在真正做事时却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也就是咱们今天常说的“愤青”,而且总感觉,自己是圣人那么别人也要有圣人的品质,自己是忠诚的,那么反对自己的人必定是不忠于大清王朝的,这个逻辑就很危险,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之”。这很可能会触犯到很多人,或损害到很多人的利益。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心得体会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
文/李菲
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从另一个人开始---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个不朽标准的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孔子,孔圣人无可厚非。王阳明从小就树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而经常和王阳明比较的有一个人物,就是曾国藩。他们两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没有可比性的。为什么要把他们放在一起作比较呢?这个点让我内心极度渴望的想要了解曾国藩,借着公司的借阅机会,我阅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翻开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曾国藩参加了7次考试才中了进士。年轻时的他愤世嫉俗,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这些导致了他的仕途特别不坦荡。40岁时开始转变,变得虚伪、麻木、圆滑、机诈,也就有了之后“老奸巨猾”的骂名。曾国藩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建立了湘军,期间经历很多次挫败,最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此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多次失败,终于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他的用人之道也为异于常人,他用人的宗旨:“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宁可领山农,不肯用官卒。他信奉的“拙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巧”,这一点正好推翻了后人对他“谋权”的误解。
看完曾国藩,感觉我的性格跟他很相似,既然是相似,肯定还有不同的之处。小时候的我成绩非常好,年年是学习委员,就从那时候开始慢慢的有了内心无比强烈的优越感。刚步入深社会工作时,这种优越感莫名的带动我看不惯身边很多的人和事,经常用现在很流行的网络词“怼”来用于和别人的沟通,可以说是“怼天、怼地、怼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一生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一生收入与支出;如何看待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等。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清廉、智慧的“圣人”形象的曾国藩,一个矛盾、挣扎的深嵌体制核心的职业官员。透过曾国藩,读者可窥见中国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中国特色体制的独特生存哲学。
本书作者张宏杰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曾任《百家讲坛》主讲人,目前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张宏杰专注于历史文化的研究,所著《大明王朝的七章面孔》在业界多次引起反响,这本书是张宏杰研究偶像多年的倾力之作。
一、天下第一笨人
曾国藩是古往今来的大人物当中,最笨的一个人。智商不高。
个人要成功,天赋很重要。但是曾国藩却没什么天赋。过去科举考试,第一步是考秀才。这是最好考的一步。一般读书好一点的人,都是考一次就考过去了。曾国藩考了几次呢?七次。从十四岁考到二十三岁,整整九年,这在大人物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千古第一完人
1.“经商得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
中国人都是官本位,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有一个最直观的标竿,
那就是官做的多大。曾国藩曾任一品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被封为一等侯爵,官居天下汉官第一。
2.镇压太平天国,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
书生出身,没当过一天兵的曾国藩。弃文从武,赤手空拳,练出了一支一万人的湘军。一点一点的把极盛时上百万的太平军,一口口吃掉,楞是把大清王朝从灭亡的边缘又救了回来。可以说,如果没有曾国藩,清朝就已经亡了,曾国藩扭转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
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
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
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
国藩。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
出来,非常难得。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
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
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令
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一)
文/李菲
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
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
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文|郭怀亮
偷得浮生半日闲,随手捧上一本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品读了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张宏杰先生此书别于大街小巷中的曾国藩“成功学”,一般写曾国藩的书,读来气势恢宏,多数详述了曾国藩如何取得成功,几乎全是励志之言,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神一般”的存在。
然而,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点滴细节入手,更是通过对曾国藩进行普通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一生,整本书读下来,给了读者更多的代入感,让我们感觉,这仿佛正是在写我们自己。
书中的曾国藩,是一个同你我一样的人,既有“正面”,也有“侧面”。书中描述道:曾国藩也有一些“小毛病”,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他也面临日常生活的窘迫:在做穷京官时,成天为钱发愁,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祖父生日宴会时多收一点“份子”,他未雨绸缪地加大了社交力度。在打仗时候,他经常自己算卦,中年之后的曾国藩常常将“天命”挂在嘴边。正如张宏杰先生所言:“细节中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我甚是喜欢此书之处在于书中的曾国藩如此真实,可以看到曾国藩同你我一样,在遇到困难时,也彷徨,甚至“听天由命”。但是,更多看到的是不屈的意志,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能够将“书生气”转化为处世之道,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透过书中的曾国藩,看到现在的'我们,我们在工作中,不时遇到难题、挫折,一切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要看到梦想、努力和希望,通过自我努力去争取、追逐、奋斗。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那一篇《年少不读曾国藩,读懂时已不再少年》,看了以后,我真的很想了解曾国藩。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初中历史书上那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除此之外,我一概不知。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来读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感受颇多。我懂得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读曾国藩。曾国藩资质平庸,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诵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都会了他还是不会,然后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
他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是这一生却不平凡。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我觉得他就是靠着自身的这股笨劲,才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朝廷大乱,当时的朝廷,完全没有一支军队可以跟太平军与之抗衡。曾国藩认为,想要拯救这个国家,必须得练出一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军队。这太难了,他一个文人,没有经验,完全赤手空拳啊,他说,“打掉牙和血吞”,为了国家,在种种困难下,他终于练成了湘军,让这个即将衰亡的国家有了一丝希望。
曾国藩打仗靠的是笨拙精神。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
曾国藩一生清廉。他不贪图小恩小惠,甚至把自己的收入的一部分都用在了军队上。他穿衣节俭,他对家里人也比较严苛,堂堂一个总督府,过的生活跟乡下的人差不多,他说,人穷才会懂得努力,他不想让儿女们觉得他们富有,不用努力就可以拥有一切,所以他一直都是要求家人勤俭节约。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名人,其一生经历和思想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我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深感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性。他是一位理
想追求高尚,思维敏锐,行动果断,励志向上的人。
正面看曾国藩,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胸怀大志的人。曾国藩自小聪明好学,十分勤奋,用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院试状元。他既未庸俗,更未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
而是一直心系国家未来,不断为国家的发展努力着。他十分重视教育,始终坚持儒家思想,并且在官场上实践了儒家思想。同样,他对经济和商业的痴迷也促使着他在改善当时的农
业和商业发展中勇为先锋。他还在同侪中鼓励激励,培养忠诚且才能卓越的下属,为国家
留下无数贤才。曾国藩始终如一地坚守信仰,这种品质在当时尤显难能可贵。正是这种正
直精神和道德修养,让他成为了儒林巨匠和伟大的政治家。
侧面看曾国藩,我们会看到他的刚毅和果敢。曾国藩在官场上一直坚持原则,不屈于
权贵的压力和诱惑。他勇敢地迎接挑战,并洞察事态发展,及时采取行动。曾国藩的政治
生涯并不一路顺遂,但他始终不改初心,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他不气馁,不退缩,始终
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果敢而又坚毅地走向前方,创造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业绩。他尤其
重视军事和民族团结,因此他倡导训练士兵,提升军队的素质;他还积极参与民族意识的
鼓舞,为中国团结一心,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阅读后,我深感曾国藩的品格和情操是一种历史财富。他的正义感让人感到安心,他
的理想追求又让人感到振奋。他的人生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他开始从学生时代就服从自己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原来世间还真有同流合污而不失清廉之人,就如同双鱼图一般阴阳相容。
我从未见过如此刚强之人,一生经历多次耻辱却不曾屈服,反而更加迎难而上:我从未见过如此坚毅之人,一生患病无数,却没有丝毫对自己松懈:我从未见过如此清廉之人,家境贫寒却不受不义之财,统领湘军却待百姓如家人骨肉一般。
我敬曾国藩的刚强,与他那不愿逆来顺受的精神,这也是我所缺乏的精神。曾国藩虽然一次次的经历失败,一次次的被人孤立,一次次的被人侮辱,一次次的被皇帝所不信任,但曾国藩却一次次的站起身来尽管心中已打过无数次的退堂鼓,这是因为他的心中有拯救大清于水火之中的志向,因为他的心中有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即使面对困难他也不会害怕,面对困难他也不会逃避,尽管被打脱牙齿他也会和着血吞下,埋头做正事最终去赢得胜利。他不畏权贵尽管曾徘徊于生死线边。他立志做圣人对自己的要求十分的严格为改去自己多年的陋习,每日反思从不间断。
有人认为曾国藩经江西之困后已不为原来的曾国藩了,他也开始于一些官场之人同流合污,但如果这样妄下断言也是对曾国藩的误解,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而不是做清官。因为这几千年的封建官场之风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将其改变的,既然不可改变,那就学会适应。若是一味的恃才放旷,唯我独尊,以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思想来支配行动,那并不是正直,英明:相反的,那是愚蠢和幼稚的。只要不失自己心中的明灯,不被磨灭自己心中的意志,那么混于黑暗之中默默地达成自己的目标才是强者中的强者。
若要胜利先置自身于不败之地,一步一个脚印才是制胜的关键。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立大捷打奇仗,但却不崇拜稳扎稳打的方法。靠“稳”来打仗虽然耗时长,但却也是克制各种奇袭的有效方法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也亦是如此。若我们也能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来,那么无论遇上怎样的狂风暴雨,也依然可以顶风而进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范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范文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范文1
刚读完第一章,最大的感受是曾国藩在自我反思前后的变化,反思前曾作为读书人出生,是一个典型的清高直率眼中容不得一丝苟且的读书人形象,愤世嫉俗,刚正不阿,对咸丰皇帝,对同僚,对亲朋好友,都是如此。
正是因为如此,虽然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天国,却并未得到相匹配的嘉奖,而在这之中更是得罪了湖南江西几乎所有同僚和京城天子。所幸在居家戴孝的几年里,反思自己为人处世中的性格缺陷。重出剿灭太平天国军队过程中与皇帝示弱,与同僚交好,以入世随俗的态度对待所有人,表面老奸巨猾老练圆融,内心仍是质朴刚正初心不改,竟在复杂的清末环境中如鱼得水建功立业。
联想到自己平日里也有那种出自读书人本身的自以为的清高孤傲和极端自信自负,遇事盛气凌人,也开始调整自己待人接物方式。另一点是想到成电学子仿佛都有这类似臭毛病,从技术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成电学子总是难以成为一家公司的管理核心,与此种氛围不无关系,他们大多埋头苦干,执着于技术而缺少处事的圆滑,不屑于技术以外任何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范文2
昨天听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真真是被震撼到了。
曾国藩一生中能够被保留下来的文字,就有万之多。
一个人或许能够做到一时勤奋,但是如果能将勤奋贯彻终生,是该有多么了不起!
而曾国藩就是一个将勤奋持续了一生,他笔耕不辍,时时勤勉,虽然天资不算太好,但是他足够勤奋,也不自傲,会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比如他创建了湘军,并亲自培训,以思想教育加强管控的同时,开展技术性训练。在曾国藩的训练下,成为一只纪律严明和战斗力强的队伍,并一举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
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平太平天国、剿捻军、办洋务,立下赫赫功勋,功臣伟人形象,令人遥不可及。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学。
但是张宏杰先生经过严密地考证,运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资质不高,年轻时还非常激进暴躁,骂同僚、骂皇帝,被众人排挤,最终却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书中用非常细致,甚至琐碎的日常材料,构造出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曾国藩,多了真实的味道。
我觉得,曾国藩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和恒。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但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有时候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伟人小时候就是天才。但事实上,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天分并不高,科举连续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李鸿章评价自己的老师“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但是曾国藩极其勤奋,酷爱读书,为官一生没有其他财物,除了衣物就是书。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不惜花光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百两回家路费、典当自己的衣服,只为购买一套《二十三史》。回家后闭门不出,每天圈点十页,发奋苦读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认为书才是治疗病痛的药,写下“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1
这本书对曾国藩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没有像之前很多曾国藩成功学那样神化他,读完对文正公有了新的认识,也非常喜欢前面柴静的序和后面刘瑜的《跋》。
张宏杰的高明之处在于:先耻辱后高大,先贪污后清廉,先迷信后务实。曾文正极高明而道中庸,其智慧及高级品质有深入且独特的见解,尤其对左宗棠的关系处理颇感敬佩,也深深懂得了曾国藩的这句话,“合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功”。
多看几眼美女回家要检讨,夫妻房事也要检讨,诸如此类的检讨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就是有病,所以我们都做不了圣人。曾国藩天资平平,七次才考中秀才,三次自杀,女儿们婚姻生活都很不幸,,,那又怎样?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曾国藩的立德、立功、立言,看到了一个为人称颂的圣人,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憎的活生生的曾国藩。
刘瑜说:一想到在那样无望的时代,曾国藩还奋发图强,对他的钦佩不禁如滔滔江水。转而又想到,即使是以他的奋发图强,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违,却从未抬头观望天窗外的璀璨星空,又觉得个人面对历史,还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2
作者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读《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感(通用20篇)
读《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感
读《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感(通用20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感篇1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拿到手到读完,仅用了3天的时间,很有收获。以前很多有关书籍都是从曾国藩的成功史、尽孝、军事才能等去说的,这本书的视觉是从他的点滴、从他不成功走向成功、好的与不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等方面描述的,更近距离、更客观的勾勒出了曾国藩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圣人。这正如书中所说: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从他的自我完善、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对官场中人的宽恕以待、他与左宗棠一生的关系、包括他的从严治军等等,我感悟颇多:
一、从曾左关系学待人之道:
书中所说,左对曾一生有两个情结:科举情节和喻亮情节。左对曾的书呆子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急智,左对曾多批评少赞赏,而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而时间往往沉淀一切,对曾左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他的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只知进取,不能静处。相比左宗棠,曾国藩的为人“全面”得多。这个“全面”一词评价得入木三分。
曾左早期合作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而左宗棠一生所有的注意力都贯注于事功,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是圣贤,而左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
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我是在读完《曾国藩的正门与侧面》后到网上随便搜搜,才
知道这书原来是一套,共有三本。
第一本上没有标注“1”,差点让我错过后两本。
我读书通常是几本不同种类的书一起读,床头、桌上、抽屉、甚至乡下都放着未读完的书。只要手头没事,就摸起来看上几页。所以单本书的阅读进度会很慢,但每年都会读很多书。
这套书梳理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讲述了曾国藩与家人、朋友、同僚、敌人的关系。作者很少谈感受和议论,而是引用了大
量资料和引注,书中很多资料来自于曾国藩的亲笔书信,可信度
很高。
在书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一个有烟火味的曾
国藩。该书把曾国藩这一生的挣扎、纠结、冲突、成长都展示了
出来,非常难得。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一层对晚清的政治和社会
的了解,古今对比,感触良多。
一、不要迷信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现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曾国藩是治家典范,曾家的后人有
出息,全赖这些治家哲学,所以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值得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因为研究曾国藩,接触到一些曾氏后人。令
人惊讶的是,这些曾氏后人对曾国藩并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他们的成长年代里,曾国藩是家族耻辱。那些年,曾氏家族里有个默契,互相不提曾国藩。
原来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被人坑了),毁坏了他在民间的良好形象,被人称做“汉奸”“卖国贼”。改革开放之后,曾国藩的形象又逐渐好起来,很多关于曾国藩的东西又浮出水面。
所以流传的说法并不靠谱,曾氏后人很长一段时间有意跟他划清界限,他们发展不靠曾国藩的治家哲学。
二、曾国藩的治家哲学如何?
从曾国藩这一辈和下一辈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非常糟糕。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族中长孙,是家族责任最重的一个人。他的弟弟中(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曾国潢当了一辈子乡绅,曾国荃成为封疆大吏,曾国华战死沙场(自己作死),曾国葆病死军营。
曾国藩的几个儿子中,最大一个夭折,二子儿很有出息成为著名外交家,三儿子虽在数学上有造诣,但却深受科举之害,郁郁早死。几个女儿,除了最小的那一位,其余个个命运凄惨。
就曾的几个兄弟的人生经历来看,曾国藩的教导没起到作用,只有曾国荃晚年的时候接受了他的部分思想。曾国藩几个女儿的悲惨命运更是与他的教导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这么个情况,曾国藩的治家处事之道就没有用,甚至
是错的?
这么下结论还是太武断了,让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1.当时是乱世。朝廷腐败无能,太平天国烧杀抢掠,搞得天下糜烂。曾国藩常年在外为官(作战),他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家中的其它兄弟和晚辈,只能通过一封封家书(信件)。他不在身边,就无法精确引导,很多思想未必能传达到位,家人有问题,他无法及时修正。
2.曾国藩一生经历很多打击,几次大彻大悟。他曾经赌气罢官回家;曾经两次因作战失败跳水自杀;性格也从开始方刚到后来的圆融,外柔内方。
他的思想在不断演进发展,他也在不断成长。等到他思想成熟的时候,兄弟和子女已经成年,思想已经固化。他的子女和兄弟都是在他早期思想熏陶下成长的,若用他晚期的思想来教导他们,结果会大相径庭。
3.人生经验这种东西,传授给他人,通常不会被接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智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角度和程度不一样。曾国藩的思想或许是对的,但不是所有人能领悟。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学生众多,有出息的人也不过七十二人,可见培养一个人才有多难。知道某个知识和运用某个知识之间有鸿沟,很多人就是被这条沟挡住了。
查理芒格说“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就是说很多人
不能真正运用他的知识。
好老师也需要好学生。曾国藩的幕僚集团,像个学校,曾国藩常给他们讲课,还给他们布置作业,并亲自点评。这个“学校”培养了李鸿章这样的好学生,也培养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元度。
曾国藩的治家和处事之道有没有用,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三、性格和环境之间的碰撞,铸就了人生
曾国藩的几个兄弟,文化程度不同,性格迥异,他们的人生中有相同经历,也有不同的经历。他们在面对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同是带兵作战,有人勇猛,有人懦弱,有人保守,有人冒进。真是“一样米养百样人”,哪怕出生在同一家庭。
曾国潢在几个兄弟之中,头脑最笨,读书天分最差。他自知在科举上没有出路,早早放弃了科举之路,安心去做个乡绅。曾国潢心思细腻,不怕麻烦,读书笔记愿意去管闲事。在
当时,底层社会的管理依靠乡绅,也就是一个地方有权威有势力的人来管理,包括治安、司法、救济等各方面。上级委任县官也要靠当地的乡绅配合来管理底层社会,否则就会政令不通,社会不稳。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县长和黄四郎等乡绅的关系就很典型。
因为他的兄长曾国藩在朝廷当大官,所以他不是普通乡绅,号称“湘乡第一绅士”,当地的官员和权贵都要给面子。他协助
地方官赈灾、收税、抓土匪,帮商人讨债,在家乡修祠堂,忙得不亦乐乎。出去办事,常有人宴请,估计他自己也觉得有头面。有人求他办事,就有权,有权就有钱,所以曾国潢的收入还可以。
在当时“人人尚仕”的环境,难得他能彻底放弃科举,无论是手上,还是心上。不像现在有些人,高考失败没上大学或不是自己如意的大学,就耿耿于怀,遗憾终身,成为一辈子的痛。
曾国荃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作战勇猛,直来直去,但情商不够。有一次他在阵前指挥作战,弹片击穿了他的脸颊,简单的包扎之后,他又上了战场。作为指挥官本该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却会亲自上阵砍杀敌人。他的勇猛和身先士卒,很能鼓舞士气,他率领“吉字营”战斗力很强。
相比作战,曾国荃混官场的水平就太差了,贪婪,高调,张扬,霸蛮,直来直去,不懂官场潜规则。曾国藩知道他的这些毛病,经常写信规劝他,他却置若罔闻,屡屡顶撞。
曾国荃攻下一座城池,往往要在城中大肆抢掠一番,虽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但他不懂低调,得到的财物,用大船浩浩荡荡运老家,弄得世人皆知。发财之后,他还在家乡大兴土木,建的“大夫第”九进房屋十八厅堂,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不光是外人,湘军内部也有人忌恨他,甚至有与他共事的将领恨不得杀了他。要不是曾国藩护着,他不战死在沙场,也会被人害死在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