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教案教学设计共3
篇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教案教学设计1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服装风格以及服饰所
代表的含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了解到
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服装风格及特点,包括汉朝、唐朝、
宋朝、明朝等。
2. 中国古代服饰所代表的含义,包括冠带、箭袖、披肩等等。
3. 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包括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历史起源和庆祝方式。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服装风格及特点,讲解服饰所代表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课堂互动
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你认为中国古代的服饰设计有哪些特点?
(2)你喜欢哪个朝代的服饰风格?为什么?
(3)冠带、箭袖、披肩等服饰所代表的含义你了解吗?
4. 拓展延伸
通过网上资源、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受益之处。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讲课教案
清朝衣服
• 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 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 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 饰一律泾渭分明。汉族妇 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 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 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 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 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 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 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 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 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 “旗装”,梳旗髻(俗称 两把头),穿“花盆底” 旗鞋。
民国的衣服
• 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 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 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 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 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 逐步过渡的趋向,女 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 多彩,出现了普及旗 袍的趋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唐朝衣服
•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 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 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 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 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宋朝的衣服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但与唐 朝服装相比,宋朝服装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 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寒的服装,这是最原始服装的雏形。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始服饰 编辑前,动物的毛之材料。在距今25000年周口店山顶洞中发掘出的骨针足以证明, 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正是中国服饰的起源期。那时的人们已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用兽牙、 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饰进行装扮。再晚一些时候,又出现了石和陶制的纺轮,说明了除兽
中 国传统服饰教案
中国传统服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传统服饰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类型,如汉服、唐装、旗袍等。
(2)传统服饰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如色彩、图案、款式所代表的意义。
2、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服饰与当时社会背景、文化观念的紧密联系。
(2)引导学生将传统服饰的审美理念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传统服饰的实物和穿着效果。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段古代电视剧的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剧中人物的服饰,
提问学生对这些服饰的感受和初步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中国传统服饰。
2、知识讲解(20 分钟)
(1)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介绍商周时期的“上衣下裳”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秦汉时期:讲解秦汉时期服饰的特点,如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
魏晋南北朝:阐述这一时期服饰受胡服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隋唐时期:重点介绍唐代的华丽服饰,如襦裙、半臂、披帛等。
宋元明清时期:讲述宋代的简约素雅、元代的蒙古服饰特色、明代的端庄典雅以及清代的满汉服饰融合。
(2)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类型
汉服:解释汉服的基本特点,如交领右衽、宽袍大袖等,并展示不同形制的汉服图片。
唐装:介绍唐装的款式和特点,强调其对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承和创新。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大纲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
大纲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中西服装发展史总论 第一 二章
(3)任务 ①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科技及战争等 各种社会因素,对服装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 ②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变革的真正原因,为今天的 服装研究寻找科学依据,提供有益的借鉴; ③通过服装发展的东西方文化比较。探寻人类服装发展的共性模式。
(4)课程教学目标 ①了解中外服装在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 基础状况、历史背景以及主要特 点,认识服装变迁的一般规律,了解中西服饰文化。 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处理“传统与现实”、 “民族与时代”的关系。 ③批评的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拓展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
征意义或标以功能的。人类用颜色鲜艳、便于识别或稀有的物体装饰 自身,用以象征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如猛兽的牙齿、贵重的玉石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标记性物体逐渐引起审美的感觉,发展 为装饰品。
正如现代女性手戴的戒指,用来装饰或表明身分、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冠服制度,规定只有帝王一人穿黄色衣服 ,并且帝服:绘日、月、星辰等图案,象征着可以主宰整个世界。
(三) 纤维织物时期 1 时间:1万年-5千年前 中石器时代 2 野蛮时代的发展:发明农业和畜牧业时期,人们学会了生产,对动
物进行圈养等等。 3 使用纤维:基于简单的生产力水平,人们开始掌握制造皮革,以及
纺织棉麻毛等织物。 带有麻织物印痕的碗底
1.1.101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教师团队
• 我们课程教师成员学历均为硕士,职称为副教授或讲师,并 且大都是在高等院校从事一线教学10年以上的骨干教师成员 ,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课程介绍
教材
• 课程选用清华大学博士贾玺增编著,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中外服装史》,十三五规划教材。
课程介绍
中国服装的五次变革
• 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
•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
•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
一时风尚。
Fra Baidu bibliotek
•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
• 5.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
击了中国传统服饰。
课程介绍
中西服装区别
• 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 衣文化。
•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 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
•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 观原因。
课程介绍
教学内容
• 1、分析中外服装历史发展脉络和风尚变迁; • 2、分析中外各历史时期典型服装款式与着装特点; • 3、阐述中外服装文化要素及其创新设计途径; • 4、举例名师大牌历史主题时装设计案例; • 5、例举将历史素材转化时装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教学设计1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课程
《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
适用对象
八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贾泽静
所属单位
陇县东南中学
教学背景
本微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社会习俗的变化》中第一个标题《剪发辫,易服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史实:
基本技能:
(1)解读历史图片,学会从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大背景中去探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表现
出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等图片。简介上述服饰的由来,进而指出: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山装日渐成为中国男子的礼服。旗袍样式的不断更新,深得女性的青睐。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借助动画归纳总结我国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Biblioteka Baidu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
教学总结
本节微课的设计主要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我都是围绕着这个主旨来进行。
首先,借助动画讲解近代中国服饰发生变化的背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好的基础。
接着展示图片,再现近代以来的物质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并且通过讲解中山装的由来增添课堂趣味性。
初中设计历史衣服教案大全
初中设计历史衣服教案大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时期不同服饰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历史时期不同服饰的特点;
2. 分析不同服饰风格的原因;
3. 进行历史时期服饰的设计创作。
三、教学内容
1. 古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2. 中世纪服饰的特点;
3. 近现代服饰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图片资料展示;
2. 学生讨论分组研究;
3. 设计绘画活动。
五、教学过程
1. 授课导入:通过图片资料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引导学生讨论服饰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2. 学生分组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研究一个历史时期的服饰风格,分析其特点和原因;
3. 设计创作:让学生根据所研究的历史时期服饰风格,进行设计创作,可以是服装设计稿或手绘模特造型等;
4. 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六、教学评估
1. 学生的设计作品创新度和表现力;
2.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表现出的对历史服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于历史服饰发展规律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
1.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服装秀活动,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
2. 可以邀请专业设计师或历史学者来讲解历史服饰的发展过程。
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将会在了解历史服饰的基础上,培养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设计思维。
《中国古代服饰》课程教学设计 (2)
《中国古代服饰》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变迁。
2、了解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书籍和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主要参考书目:《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朝《木兰诗》里,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始归。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我们知道什么是花黄吗?
诗中花木兰所贴的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
色,渐成风习。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如卢照邻诗:“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皮日休诗“半垂金粉如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郑史诗“最爱铅华薄薄妆,更兼衣着又鹅黄”,经过五代到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如宋彭汝励诗:“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古时还时兴过由额黄发展而成的佛妆,张芸叟《使辽录》中所说:‘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但这种潮流并未大范围的在汉地流行。
二.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进程
1原始社会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2商周衣裳之始
形成上衣下裳的服饰制度,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3.周代,
分封制确立后,等级制度也成形。中国的冠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贵贱有别,衣冠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
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
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China-Foreign Clothing History
学时:60学时
先修课程:装饰色彩、服装材料学、纸样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一、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
中外服装史作为服装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具体地考察服装
的发展状况与变迁的规律。
本课程属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
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
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服装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
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了解中外服装在各个时期的形象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代表形象。
(二)了解促使各个时期服装演变的内在原因,掌握服装演变的规律。
(三)了解中外服饰文化的差异。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服装发展史课程
第一节:服装发展史课程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服装发展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第二章:服装的起源第一节:服装的始创
第二节:服装的起源
第三章:上古服装
第一节:原始社会服装
第二节:中国服装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第三节:春秋战国的服装融合。第四章:秦汉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三节:女子服装与佩饰
第四节:秦汉时期服装的材料和工艺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装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服装与佩饰
第三节:女子服装与佩饰
第四节:军戎服装
第五节: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第六章:隋唐服装
第一节:唐代女子服装
第二节:唐朝男子服装
第三节:唐代多彩的服装材料和精湛的染织工艺
服装发展简史教学教案 -回复
服装发展简史教学教案-回复
以下是一份关于服装发展简史的教学教案。
主题:服装发展简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服装发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节点;
2. 分析不同时期的服装设计和时尚潮流;
3. 探索服装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和时尚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介绍服装发展的历史背景(300字)
服装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最早的衣着是根据环境和气候的需要而制作的。原始社会的人们将动物皮毛和植物叶子编织在一起,制作出最简单的覆盖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的功能逐渐由简单的保护性覆盖物扩展到具有象征意义、身份认同和审美价值的物品。服装逐渐演化为一个向世界展示个人身份、地位和个性的方式。
第二步:重要节点和时期(800字)
2.1 古代时期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有着具有象征意义的服装。希腊和罗马的时尚风格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服装以华丽、富丽堂皇著称,丝绸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2.2 中世纪
中世纪的服装设计被基督教和封建制度的条约所影响。这个时期,衣服的设计和制作都非常繁琐和复杂。鲜艳的颜色和各种华丽的装饰成为贵族阶级的标志。
2.3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艺术家将人体与服装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新款式和创新的出现。意大利成为了时尚和顶级服装制造业的中心。
2.4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服装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纺织机械的引入使得服装生产的速度大大提高。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众化的服装制造业兴起,服装变得更加普遍和实用。
第一篇中国服装史 ppt课件
• 2 襦裙
常服,上衣下裳制
上衣为襦, 长至腰间的短衣, 衣身窄而合体, 衣袖多为宽袖. 下裳裙上窄下宽, 长垂至地, 无缘裙
• 3 佩饰 流行发髻 其中堕马髻 高髻盛行 假髻 步摇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 第一节 概述 • 1 政治
朝代更迭频繁,多变,曲折。 文明新发展为隋唐文明奠定基础 • 2 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统治者对汉文化的重视与提倡, 使传统的冠冕被保存,延续至明代。
3履 足服,古时鞋的通称
舄:绸面木底,配祭服。 履:丝、葛、麻,高头或分叉歧头状。 屡:汉以前的称法,多指草鞋, 居家薄 底鞋, 燕服。 屐:木制,底装二齿,出门行路 靴:皮革,高筒,由胡服传入.
清
第二节 女子服装与配饰
• 以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常服,
以发髻为主,高髻,头带步摇。
• 1 深衣 汉代妇女礼服 . 以曲裾为主,多为单层, 下裳裁成12片; 缠绕层多,下摆呈喇叭状, 衣长曳地,行不露足.腰身紧裹, 袖口有宽窄,有镶边. 领口低, 露出里面的多件衣领, 得名“三重衣”
• 2 其他 (1)小衫:身量短窄,袖子宽大 (2)短襦:窄袖,短袄 (3) 长裙,肥裤配套 上俭下丰
3 首服 (1)巾,帻 (2)冠 小冠上加以笼巾,漆纱笼冠
第三节 女子服装与配饰
• 1 深衣
上俭下丰, “杂锯垂萧”,右衽,袖子肥大,
服装史教学大纲
《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01031319
2.课程名称:服装史
3.英文名称:Clothing History
4.课程简介:“服装史”课程主要讲述各个时期不同的服装与服饰样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服装史》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中西服装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各个时期的设计要素来进行现代服装设计;
(三)素质目标:
具备服装专业审美能力,使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在学生的专业设计中得以体现。2.先行课程:无
3.周课时、总学时:周课时2、总学时28
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5.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6.考试方法:平时作业、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
7.实验、实习、作业:
8.教材:《中西服装史》(第1版),张祖芳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9.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都基斯中国服装史教案
都基斯中国服装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风格及代表作品
3. 认识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2. 夏商周时期的服装特点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风格
4. 秦汉时期的服装演变
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和代表作品
2. 难点: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风格及代表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服装展览,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中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概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服装特点和代表作品
3. 分析:分析中国服装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中国服装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5.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服装展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4.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
高一历史主题二第10课服饰教学设计2
高一历史主题二第10课服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道服饰的类别、构成和功能;理解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对服饰及生产力的限制以及生产力对自然环境的突破、文明交流对服饰的影响以及对生产力的促进及与文明其他要素之间在历史中的交互影响;理解服饰作为等级结构的重要内容,是社会阶层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服饰等基本物质生活的需求促进生产力的变化并从而造成社会结构的改变。
2.通过教师对服饰的类别与功能的示范讲授与学生的模仿归纳,使学生初步掌握史学分类归纳的方法;通过教师对自然环境等文明要素与服饰之间历史的、发展的交互关系的分析讲授,使学生初步掌握以文明史的分析方法理解历史中的文明现象;通过教师对史料的分析讲授,使学生初步理解“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学归纳方法。
3.理解服饰的历史是人类在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求生存、求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人类的每一处微小的进步都要通过复杂的历史变迁与艰苦的努力取得,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历史、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并通过对中国古代服饰的丰富灿烂的文化、贡献、成就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文明要素对服饰在历史中变迁的交互影响。
难点:各种文明要素对服饰的交互影响在历史中的变迁。
说明:
1.服饰并非受到单一要素的影响,而是处在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作用在历史中具有时代差异;服饰又对这些文明要素具有反作用,或是通过某些文明要素对另一些文明要素发生间接的作用。理解各种文明要素对服饰在历史中变迁的交互影响为本课的重点。
2.自然环境在服饰出现的初期有着近于决定性的影响。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不同地区间交流的增加、服饰开始逐步变得多样化,自然对服饰的约束逐步减小;人类在步入等级社会之后,服饰成为社会阶层差异最突出的表征,其标识功能增强,历史文化也赋予服饰更多的内容,服饰本身也成为等级社会下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社会对服饰的需求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终于使人类社会得以突破等级社会结构并进入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服饰保留了历史赋予的功能与类型,但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如何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为本课的难点。
《中西服装史》课程教学标准
《中西服装史》课程教学标准
(2020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属于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其任务是:通过对中外服饰历史的整体了解,掌握现代服饰的历史发展脉络,熟知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设计特点、重要设计思想和历史经典作品。全面提高自身设计史论知识和审美修养。
后续课程有《服装色彩设计》、《服装图案设计》、《服装设计基础》
二、课时
44课时。
三、学分
2.75学分。
四、课程目标
(一)课程思政目标
(1)通过对中外服饰历史的整体了解,特别是中国服装史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中式服饰审美和文化自信。
(2)通过对历史服装的赏析,培养学生服装制作技艺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中外服装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和中、西方服饰的特点。
(2)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及艺术风格对服装的影响。
(3)能正确认识服装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掌握服饰的艺术风格特点。
(三)综合素质目标
通过对历代服饰的特点及结构特征的了解,掌握历代服装设计特点,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能指导自身服装款式设计,提高设计水平。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
六、教学实施
(一)教学团队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研组
(二)教学策略
本课程围绕每一历史阶段的艺术特点、男装、女装特点及配饰特征等内容展开叙述。通过较为系统的介绍,展示每一历史时期服装的具体特点,能够使学生全面的认知服装。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认识服装发展过程,本课程以西方与中国的每一发展阶段为
历史背景,结合当代的艺术风格特点,讲述服饰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范例式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服装史学图片授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本
科目中国服装史总课时10课时
讲师都基斯
班级31班
授课计划& 教学进度表
填报时间:2013年9月2日
教学过程
课程安排:1周,每天2课时,共5天。
课程工具:A4复印纸、铅笔、橡皮、针管笔、彩铅等。
第一天: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服饰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服饰(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
第一节中国服饰的起源
服饰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大约在900万年以前,猿的一支——拉玛古猿开始向人类演化。4-5百万年前,猿人→直立原人→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现代人,智人阶段人类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服饰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节中国新石器时期服饰
1、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
麻布布毛织品
2、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
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服饰(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第一节原始信仰对服装观念的影响
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的。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为五礼之首,成为吉礼。
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
礼制是周代形成的一套典章制度,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在礼的约束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及其严格的规,由此产生了关于服装的典章制度。
礼服制度,通常称为冠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行政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冕服主要有六种:(1)大裘冕(2)鷩[bì]冕(3 )希冕(4)衮冕(5)毳[cuì]冕(6)玄冕此外,六冕与大带、革带、韨[fú] 、佩绶、赤舄[xì]等相配。周代的国王除了六种冕服还有四种弁[biàn]服: (1)皮弁(2)爵弁(3)韦弁(4)冠弁
十二章纹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yí] (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fǔ] (斧形)-取其决断;
黻[fú] (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一般服装
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
襦[rú] :短衣,短袄。
袍:襦的加长。
禅衣:无里层,后写作单衣,即指女子锦衣之外的单层罩衣。
裳:人类最早的服装,由原始社会的兽皮、树叶制成的“遮羞布”发展而来。裳的主要功能是蔽体。商周时裳是男子成人所服的下衣,形如后来的裙。
袴[kù] :商周时期男女下衣是一种原始的形制,仅为两条套腿的裤套,又称为“胫衣”,外再着裳,成为一套下衣服装。由胫衣到有裆不缝合而以带系缚,即开裆,称为“穷袴”,继而缝合成一裆,即合裆,又叫做“裈” [kūn] 。
舄[xì] 、屦[jù] :都是鞋的古名。舄是夹层的底,屦是单层的底。舄全用兽皮制成,屦则有皮质和质
的两种。所以舄贵而屦贱。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
服装款式:
(1)袍: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胡服
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胡服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武灵王胡服骑射>
主要容就是,学习胡人骑射的长处,在穿着和武器方面进行革新,大力发展骑兵,改变以往以步兵和甲兵为主的作战态势。“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服饰革命,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带钩:
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佩饰:笄
古时,女子到了成年时必须接受一种名为“笄礼”的仪式。女子尚未行过笄礼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作成“垂髫[tiáo]或丫髻[jì] ”。
作业:
任选十二章纹中的任意两种,运用到现代的服装款式中。规格:A4,2。
第二天: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第四章汉时期的服饰(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汉代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男子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