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梳理(隋唐至唐)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中心词提示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中心词提示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中心词提示版)

线索:中国古代王朝(隋唐——清1840年前)顺序。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夏金、元、明、清

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589年,隋灭陈朝,统一全国。

2、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三点、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五河)。

评价大运河:①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②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③开通后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3、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称之为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科。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改善了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把选官权利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4、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号为“贞观”,其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革新措施有: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用人上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5、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杰出的政治家。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所以她的统治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或有“贞观遗风”)。武则天还发展了科举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 盛唐气象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 北宋的政治

-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金与南宋的对峙

- 宋代经济的发展

-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元朝的统治

-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 闭关锁国政策

- 明清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的创新

隋朝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

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于公元610年开始修建大运河。大运河的全长超过两千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条河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然而,大运河的开通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完善,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灭亡的原因。618年,隋朝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即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

1.唐朝的建立:

(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

(1)出现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最著名的谏臣:魏征)

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14页第一段)

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

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提纲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提纲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4.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长度和地位: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了约1300年。

三、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征发大批劳动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驰道等。

②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1.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朝代是:___隋朝____。

2、隋朝开通运河的目的是:____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____“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_大运河__

3、唐太宗_____“贞观之治”_;“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描绘的盛世局面是:__开元盛世_;统治者是:唐玄宗_

4.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民众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合并州县)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④扩充国学,完善科举⑤开明民族政策、开放对外政策。

5.唐朝时期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6.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是隋炀帝时;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了和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

7.科举制的影响有:①改善用人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教育和文学事业的发展③对后世和世界影响深远④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8.唐朝的对外政策:_开放_;唐朝的民族政策:_开明_

9.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史实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

①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今新疆地区设置最高行政军事机构,加强管辖。

②唐与吐蕃和亲的表现: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10.唐朝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高僧是:_鉴真_;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学习外来文化的是:_玄奘,他还将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今天研究中亚、印度级新疆的重要典籍。

11.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2019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2019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2019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

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

了基础。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

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

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

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

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及背景: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知识点整理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素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知识点整理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素材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朝对外交往概况

1.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表现: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3.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对外开放政策)4.外贸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5.影响::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唐朝与各国的关系

(一)与日本的关系

1.日本使臣来华:隋朝时,日本使臣开始来华;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代表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化改新)2.唐朝文化对日本影响:

(1)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政治方面)

(2)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文化方面)

(3)在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服装、茶道、节日等)3.鉴真东渡

(1)时间:唐玄宗时期。

(2)经过: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

(3)影响: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4)精神:学习鉴真不辞劳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11课)(填空式 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11课)(填空式 无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一)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都城,他就是。

2.统一:589年,灭,统一全国。

3.意义:结束了,顺应了。

4.措施:发展,,统一和制度;加强,提高。

成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

2.条件:;。

3.时间:605年起,开通。

4.概况:以为中心,北达,南至。

四段(自北向南):渠、渠、、江南河。

连接五大水系:河、河、河、、。(见下图)

5.地位: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的运河。

6.作用:加强了、和。

7.认识:,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成为我国的大动脉。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但过度役使民力,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1.雏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诞生: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制度的正式确立。

3.影响:加强了;扩大了,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灭亡

1.原因:。

⑴表现: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修筑

和。②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多次巡游。

③屡次发动战争:。

⑵影响。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被部将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3.认识:;。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618年,称帝,建立,定都。

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知识点

历史七年级下册主要知识点

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统一:隋文帝采用分兵攻打的方式,成功统一南北。

“开皇之治”: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使得国家繁荣昌盛,为后来的唐朝盛世打下基础。

隋朝的灭亡:隋炀帝过度暴政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加上自己挥霍无度,使隋朝在农民起义中灭亡。

二、唐朝的建立与繁荣

唐朝的建立:隋朝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李渊在太原起兵,最终建立唐朝。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均田制等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时期的政策,发展经济,使国家更加繁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遗风”。

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即位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使得国家进入开元盛世。

三、唐代的对外关系

唐代与吐蕃的关系: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朝时期与吐蕃进行多次战争和交流,最终通过文成公主和亲达成和平协议。

唐代与新罗的关系:新罗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唐朝时期与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往来。

唐代与天竺的关系:天竺是古代印度半岛的称呼,唐朝时期与天竺进行多次往来和交流,玄奘法师西游天竺取经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四、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唐朝中期,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导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黄巢起义:唐朝后期,农民起义不断,黄巢起义规模最大,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和河东地区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称为“十国”。五代十国的更迭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19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2019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2019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

发展。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

了基础。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9、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

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

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

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

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及背景:隋炀帝的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复习提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统一

1. 隋朝的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隋的特点:繁盛而短暂,与秦朝类似)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3.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二、开通大运河(隋炀帝605年)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

隋炀帝下令从605年开始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由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注意地图)。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三、开创科举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贵族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注重门第忽视才能。

2.萌芽:隋文帝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3.创立:隋炀帝时候,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4.意义(影响):

科举制的建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直到清末(1905年)才废除,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建东都,开运河,筑长城,修驰道,三征辽东。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害,隋朝灭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一、知识要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隋唐科举制度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直到清末科举制才被废除。

8、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9、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10、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5、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18、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的统一

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2.统一:

(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3.隋文帝巩固统治:

(1)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7.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

(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 300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605年--610年

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灭亡

灭亡原因:

1、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

2、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3、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因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爆发农民起义,618年隋朝统治被推翻。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称为“贞观之治"。

4、唐太宗统治时期形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大臣魏征敢于纳谏。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杜(如晦)断。

>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改国号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武则天统治的影响: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

唐玄宗,年号“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力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任用贤能姚崇和宋璟。

>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盛唐气象

经济的繁荣

农业方面:

垦田面积扩大,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还兴修水利工程。

曲辕犁筒车

手工业方面:

纺织业品种多,其中蜀锦闻名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刑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商业方面:

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商业大都市。长安城内出现了市(商业区,有东市西市)和坊(居民区)

长安城平面图

民族交往与交融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唐蕃和亲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的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主要表现为:

> 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等活动。

> 衣食柱形方面多受西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几个事例:

1、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唐使来华。对日本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路线图

2、鉴真东渡:

在唐朝与日本的交流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鉴真像

3、玄奘西行:

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称为佛学大师。主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贡献。

玄奘像

知识延伸

唐朝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

651年,遣使与唐通好。此后148年中,先后遣使来唐36次。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的很多,不少人在中国定居落户,有的还参加唐朝科举考试,在朝供职。中国瓷器、丝制品及造纸、丝织、金银制作等手工业技术也传人阿拉伯,又由阿拉伯传人非洲和欧洲。909年,阿拉伯帝国一分为三:阿拔斯朝称为东大食或黑衣大食;伍麦叶朝称为西大食或白衣大食;法蒂玛朝称为南大食或绿衣大食。各朝仍与中国有友好往来。

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诗题材多样丰富,风格多样,传世五万余首。最著名的代表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李白:有“诗仙”美誉。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

※时间:755年

※借口:安禄山借口朝廷有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叛乱。

结果:唐玄宗逃跑,李亨北上灵武被拥护为帝,即唐肃宗。在西北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763年被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矛盾尖锐。中央权力衰弱,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难。

※起义领导人:黄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