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朝代更替教训
得民心者的天下
历史的真谛:得民心者得天下“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刘欢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
数千年来古今中外,朝代更替一次次印证了这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千年前,洪水泛滥,淹没良田,冲毁家园。
夏禹历经十三年的艰辛,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大禹”的名字也就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商汤、周文王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要求臣下有功于民,关心百姓,重视生产,从而成为开国君王为人们世代敬重。
西汉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提倡节俭以德化民,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亲身经历亡隋战争的唐太宗李世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他常常用“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教育太子。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俭”,改革吏治,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
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尊称为“天可汗”。
中国共产党自她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
老百姓是水,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长征中,茫茫草地上,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一粒粮食。
红军战士谢益先把自己唯一的口粮全让给了一名丈夫被害、房子被烧的母亲和两名面黄肌瘦的孩子,而自己却饿死在草地上。
西安事变后,为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抛弃了个人恩怨,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终于迎来了团结抗战。
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冒着生命危险来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中,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广大翻身农民踊跃报名参军,数以万计的民工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支援着前线。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上海市区之夜,人民解放军露宿街头,上海人民第一次看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无不肃然起敬。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我们特别是文科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
可是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知识点,一条规则记在心里,有多少大学生能够领悟这九个字中的内涵。
今天第一次上党课,在教授的详细讲解中才有点体会其中的意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源,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力量之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根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是我党永葆先进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础。
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纵观我党发展历程,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之所以能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反,苏联的解体就是失民心的最好的印证。
在当今社会中正确处理好党和人民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为人民大众的解放和幸福而建立的。
每个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都应为实现党的根本宗旨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共产党同其它政党的根本区别。
《共产党宣言》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党没有同无产阶级不同的利益”。
工作报告我们党的章程也明确宣称“党除了工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从成立那天起到现在都是十分明确的,总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
所以党的事业是正义的,而正义的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是必胜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
也是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她的胸怀、她的智慧、她的力量,就像海洋一样浩瀚博大的历史。
她率领全国人民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倒了三座大山,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巨大困难,以大无畏的气概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虽然我们现在不是党员,但是我们既然坐在党课这个教室里,我们应该以党的宗旨要求自己,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培养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的智慧,它表达了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要想取得长久的稳定和成功,必须赢得人民的心。
下面是对这个话题的论述:
1.民心是政治成功的基础:古代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要取得人
民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实行仁政,关注人民的福祉。
他们认
为,只有赢得人民的心,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如果失去人民的心,即使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权力的扩张,最终也会导致失败。
2.民心是道德权威的来源:古代中国的思想家认为,一个君主或
统治者是否有道德权威,取决于他是否赢得了人民的心。
如果人民认为统治者是公正和仁慈的,那么他们就会尊重统治者并愿意服从他的统治。
相反,如果统治者失去了人民的心,他的道德权威也会消失。
3.民心是军事力量的保障:古代中国的战略家认为,人民是国家
的基石。
如果人民支持统治者,他们就会愿意为统治者提供军事力量,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全。
如果人民反对统治者,他们可能会提供军事力量的对手,导致国家的衰落。
4.民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古代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人民是经
济发展的主体。
如果人民对统治者充满信心和支持,他们就会愿意投资于经济活动,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如果统治者失去了人民的心,投资和经济增长可能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赢得人民的心。
这是中国古代的智慧,也是现代社会应该借鉴的重要原则。
【议论文】得人心者得天下_1500字
【议论文】得人心者得天下_1500字得人心者得天下天下治乱之道,全赖于得人心与否。
得人心者,得天下也;失人心者,失天下也。
这是一个道理深刻而又广为人知的道理。
在中国的历史中,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现代的政治家,都深刻认识到得人心的重要性。
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处理差事,都必须要以得人心为先,才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从而使社会得到稳定和发展。
得人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明智而公正的统治。
统治者必须要具备睿智的头脑和公正的手腕,能够明辨是非,正确的制定政策。
只有以明智和公正来治理国家,才能够让人民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支持统治者的决策。
如果一个统治者贪图私利,走私权力,徇私舞弊,那么无论他如何伪装,也必然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明智与公正是得人心的关键。
统治者还必须要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品德。
统治者的权力是来自于人民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是建立在统治者对人民的同情和爱心之上的。
一个有同情心的统治者,不会忽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并且会竭尽全力为人民谋福祉。
同样道理,一个善良的统治者,不会滥用权力,欺压人民,而是会运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和帮助人民。
只有以同情心和善良的行为来对待人民,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和信任。
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需要秉持诚信和责任的原则。
诚信和责任,是统治者必须要具备的重要品质。
承诺是一种庄重的承诺,一旦承诺就要付诸实践。
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如果无法遵守自己的诺言,无法履行自己的承诺,那么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
统治者必须要以诚信和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承诺,以信守诺言的行动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治乱之道的要领。
一个明智而公正,有同情心和善良,诚信而负责任的统治者,一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来统治国家,才能够赢得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现代的政治家,在处理政事和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都必须要紧紧抓住得人心这一要点,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精选】
得民心者得天下【精选】得民心者得天下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希望能够搏得大家的意见与批评。
古往今来,王朝的覆灭,国家的兴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王朝覆灭的原因却是统治不得民心。
没有人民的支持,再强大的国家也终将灭亡:反而,民心所向,即使有微薄之力也会铸就辉煌。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下丰功伟业,却残暴的统治百姓。
苛税兵役。
肆建宫殿,弄得民不聊生的统治。
本以为千万世相传的秦朝,只经历二世便不复存在。
原因就是失去了民心。
最终王朝覆灭,沦为历史的遗迹。
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就说明了民心的重要。
得到了人民的援助,比任何强大的军队都有效,国家为人民而存在,失去了人民,国家也只是一只无用的躯壳,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
当凯撒征战归来,即便是统治罗马的庞培也不能阻止人们欢迎凯撒,只能撤离罗马:当法国大革命结束,即便是曾经的皇帝路易十六也会被送上绞刑架:当蔡锷以云南一省之兵向袁世凯发起讨伐时,即使袁世凯有全国之兵也最终惨遭失败。
为人民谋取利益与幸福,人民便会拥护这个政权,从而长盛不衰;而狠心地剥削压迫人们。
政权就不会长久,只会渐渐走向毁灭,无数的史实证明了得到民心,方可获得天下,人们都希望成为国家的主人,而统治机构就人民的首领。
只有取得民心,才能走向成功。
赢得天下!谢谢大家,我的演讲结束了。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得民心者得天下论证
得民心者得天下论证得民心者,得天下。
显而易见,这是一句广受人们认同的古话,意思是一个政治家或领袖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就可以稳固地掌握政权。
但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这个问题。
首先,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政治权力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机制来获取的。
例如,一些国家采取选举制度,民众通过选举来选择领袖和政府。
而另一些国家则采取继承或加冕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领袖是由建立在传统或家族纽带上的固定集团来选定的。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领导一个国家或地区,领袖的合法性和地位都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
如果一个领袖没有民众的认同,他或她就会在政治角逐中败下阵来。
其次,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一个领袖才能真正地推行自己的政策和掌控政权。
一个领袖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他或她推行的政策就会面临困难和反对,甚至可能被废止。
同时,如果领袖缺乏民众信任和支持,他或她面临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就更容易发生,比如政治动荡、社会斗争、内乱等等。
再次,一个领袖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他或她的政府就会缺乏稳定性。
一个政府如果无法稳固地掌握政权,就不可能实现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同时,一个缺乏稳定性的政府会给人民带来感受到不安和恐慌,从而进一步加剧政治和社会风险。
最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不仅可以增加一个领袖的权威和地位,也可以使其政治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如果一个领袖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他或她的政府就会更加注重民生和发展,同时会更加积极地推动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有效推动国家的发展进程。
总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
一个领袖只有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才能真正地稳固其政权,实现长期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必须始终注重依法治国、民主参与和社会公正,才能不断提升人民对其的信任和支持。
只有通过秉持这些原则,一个领袖才能真正地赢得人民的支持,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团结和更加繁荣的未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临沂革命老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面内战爆发前,国共两党的军队的人数之比为430万人对127万,武器装备国民党军也是大大强于共产党。
对于打一场全面战争,蒋介石和他手下的军事将领曾经有过充分的自信。
可是经过短短的不到三年的时间,国民党军便土崩瓦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在沂蒙老区的考察学习,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共产党得到了民心,国民党失掉了民心。
在沂蒙革命老区实地考察期间,我们处处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对于共产党那种无怨无悔的支持。
有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有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有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更有那不知名字的千千万万的支前大军。
在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陈毅同志曾感叹道:“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
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是他们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革命老区对于共产党的支持,只是全国所有解放区情况一个缩影,人民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节节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共产党关怀民生、实行民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
在旧中国人民群众的主体就是农民,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最大的民生。
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实行了减租减息运动,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了土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要跟着共产党走,就可以保住土地,而如果国民党胜利,就可能失掉土地。
为了拥有自己的土地这一美好的前景,农民当然会倾其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来支持共产党。
再就是在解放区实行了民主政治,人民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十分艰苦的战争环境,通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当家作主的好处,从而赢得了民心,为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斗争,为争取革命胜利奠定了最雄厚的群众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案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案例
在历史的长河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真的是被反复验证啊!比如说那秦始皇,他一统六国,那可真是厉害得不得了!他建立起强大的秦朝,按理说应该能长久统治吧?可他施行严刑峻法,劳役百姓去修建长城、阿房宫等等大工程,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不就是典型的失了民心嘛!老百姓都盼着秦朝倒台呢,结果秦朝没多久就灭亡了。
这难道不是民心的力量吗?
再看看唐太宗李世民,他就深知民心的重要性啊。
他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关心百姓疾苦,广纳谏言。
他和大臣们那关系处得,就跟朋友似的。
有一次,他和魏征争论起来,魏征那是直言不讳啊,要是换了别的皇帝,可能早发火了,可李世民呢,他不仅没生气,还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
这就赢得了民心啊,老百姓都爱戴他,唐朝也因此变得繁荣昌盛。
这不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吗?
还有那刘备,人家虽然一开始势力不大,可他仁德啊,对老百姓那是真心好。
他带着百姓一起逃跑,不离不弃。
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觉得他是个可靠的主公。
而那袁绍呢,虽然势力强大,可他高傲自大,不把下属和百姓
当回事。
最后不也是失败了嘛!这就好像是一艘大船,民心就是水,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看看这些例子,哪一个不是深刻地说明了得民心和失民心的后果呢?民心真的是至关重要啊!它就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可以成就一个王朝,也可以摧毁一个王朝。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想要成功,就必须要赢得民心啊!因为只有老百姓真正支持你,你才能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啊!。
得民心者得天下案例
1111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以下是其中一个:少康是夏朝的帝王,他尊重民意,愿意与百姓交流,使得夏朝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因此他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死后,百姓为他举行了高规格的祭奠仪式。
与此相反,夏桀作为夏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不仅经常搜刮民脂民膏,还不修民事,不维护与平民之间的关系,终日与妹喜在宫殿中寻欢作乐,不顾百姓的生活,最终导致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各诸侯国也不愿臣服于这样的君王,纷纷伺机谋反。
这个例子说明,统治者只有真正关心百姓的需求,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得民心者得天下事件写一篇议论作文
得民心者得天下事件写一篇议论作文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超级重要的事儿!咱们先来讲讲古代的那些皇帝们。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就特别明白要得到老百姓的心。
他减轻百姓的赋税,让大家能吃饱穿暖,还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老百姓们都很喜欢他,愿意为国家努力干活,国家也就越来越强大啦。
再看看秦始皇,他老是让老百姓干很重很重的活儿,还收很多很多的税,老百姓过得苦哈哈的,心里能不恨他吗?最后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班长要是只想着自己威风,不关心同学们的想法,大家肯定不愿意听他的,对不对?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个地方闹饥荒,当官的不仅不帮忙,还贪污救济粮。
老百姓们没办法,最后都造反了。
这当官的不就是没得到民心,所以才倒霉了嘛!我问爸爸:“爸爸,那怎么样才能得民心呢?”爸爸说:“要为大家着想,做对大家好的事情。
”就像咱们的老师,对我们特别好,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就特别喜欢老师,听老师的话。
还有啊,现在咱们国家的领导人总是想着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建好多学校、医院,让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大家都很爱我们的国家。
小伙伴们,你们想想,如果一个国王或者领导人,只想着自己享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那大家能支持他吗?肯定不能呀!得民心就像种一棵大树,要给它浇水、施肥,它才能茁壮成长。
如果不管它,它能长得好吗?咱们班上次选班干部,那个被选上的同学,就是因为平时经常帮助大家,大家才选他的呀。
所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可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小伙伴们,难道你们不觉得是这样吗?我们以后长大了,不管做什么,都要记得得民心,这样才能成功哟!你们说对不对?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得民心或者失民心的故事呢?快来和我讲讲!。
《夏商周的更替》朝代兴衰社 会制度的变迁史
《夏商周的更替》朝代兴衰社会制度的变迁史《夏商周的更替:朝代兴衰社会制度的变迁史》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夏商周的更替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展现了朝代的兴衰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迁。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世袭制朝代,拉开了华夏文明早期国家的序幕。
传说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因治水有功而备受尊崇,最终成为了天下共主。
夏朝的政治制度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世袭制传承王位。
在中央,设立了一些官职来协助君主管理国家事务;在地方,则通过分封诸侯来进行统治。
然而,夏朝的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人们主要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器进行生产劳动,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都比较有限。
夏朝的存在时间长达约四百多年,但在其后期,统治阶层日益腐败,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不断加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夏桀作为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更是暴虐无道,穷奢极欲,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就在夏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之时,商汤崛起,他率领部众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商朝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朝代。
在政治方面,商朝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机构,实行内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间接统治。
商朝的政治权力更加集中,君主的权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经济上,商朝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青铜铸造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青铜不仅被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还被制作成精美的礼器和艺术品,反映出当时高度发达的手工业。
商业也逐渐兴起,人们开始进行商品交换,货币开始出现。
但商朝的统治也并非一帆风顺。
到了商朝后期,纣王继位,他同样荒淫无道,沉迷酒色,滥用酷刑,致使民心思变。
这时,周武王率领的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朝的军队,建立了周朝。
周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重大的创新,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地内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宗法制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之间的等级关系和权力继承制度。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设计说明随着禹建立夏朝,我国王朝产生并开始发展。
为了维护统治,国家的统治者建立了统治人民的机构、军队,制定了法律和制度。
这些制度与世袭制、分封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的学生刚步入初中,缺乏系统的历史学科学习思维与方法,还不具备通过史料初步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借助史料等资源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基本史实。
2.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了解夏、商、西周王朝灭亡的原因,初步认识人心所向是朝代兴衰和更替的关键。
重点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史料研读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封神演义》(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封神演义》,说一说他们眼中的商周王朝,然后引导学生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同时提醒学生,本节课我们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来着手学习。
二、预习检查1.夏、商、西周王朝建立及灭亡的时间。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三字经》中有关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夏、商、西周王朝是如何更替的。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学生回答:商王汤灭夏朝,建立商朝。
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
教师过渡: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夏、商、西周王朝的相关史事。
4.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商
约公元前 1600年
西 周
约公元前 1046年
暴 动
约公元前 841年
灭 亡
约公元前 771年
东 周
约公元前 770年
夏商西周大事年
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
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建立 汤灭夏,商朝建立
禹 商王汤
约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约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周武王
课前导入
耳熟能详的朝代歌中,你都 知道那些朝代? 你能否找到最早的朝代?
部编版2024秋版本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封建社会的过渡
4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奴隶制下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基本特点,体会早期王朝 更替的历史规律,感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夏商周的更替,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了解 西周诸侯国的基本分布情况。 3.史料实证: 认识夏商周更替过程中的重要史实。 4.历史解释:了解分封制出现的背景,理解其在社会变革方面所起的 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夏商周的更替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 下的道理。
暴政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
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 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酷刑法,导致 民不聊生。
三、西周的兴衰
一、西周的建立
合作探究: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地点、 结果分别是什么?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地点: 牧野 结果: 商朝灭亡
一、西周的建立
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并解答问题,西周 建立者、建立的时间是?定都哪里?
一个千古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一个千古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咱们从历史课本上学习到的至理名言,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对世事感悟的加深,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对历史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后,我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
得了民心,不一定能得天下,相反的是,很多得了民心的人,反而还失了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个千古谬论,误导了我们很多年。
对中国自秦朝以后朝代更迭、乱世兴亡的历史研究下来之后我发现,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心”来,影响着天下更替兴亡的,是地主阶级的心,也就是掌控土地的那群人的心,得地主心者得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顺着汉朝以后的典型朝代更迭情况看,就会明白了。
汉朝的建立其实是分为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起义的农民军(陈胜吴广)以及各个战国旧贵族的势力反扑,灭亡了秦朝。
秦朝灭亡以后,天下重新进入了乱世,这个时候刘邦开始辗转腾挪,逐渐壮大势力,最后演变成楚汉相争的局势。
项羽在政治上比较单纯,他认为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天下,但二世而亡,还不如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来得长久。
如果我们没有汉朝之后2000多年的史学知识积累,站在项羽那个时代看过去和未来,会发现,项羽这么想,也是特别有道理的,因为他之前的春秋战国,各个诸侯贵族确实存在了几百年,而秦始皇虽灭了六国,重新使天下一统,却的确是二世而亡。
在那个时间点上,你真的很难分辨出来,到底是天下一统的郡县制更好,还是各地诸侯的分封制更好。
项羽认为,还是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比较好,他只愿做一个诸侯王之首,如春秋五霸那般成为最强的王就行,各国还是由各国的人自己管最好。
所以他没有灭刘邦,而是班师回彭城。
由于秦朝的改制,当时中国已经产生了不少的地主,新形成的地主阶级开始替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级,成为基层土地的拥有者和管理者,并且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主导着中国社会的治乱兴衰。
楚汉争霸的时候,整个中国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战国时代、秦朝末年上百年的战乱,整个社会满目疮痍,生产力被严重破坏,人们渴求一个安定的环境。
明明知道失民心者失天下 为何古代的各个王朝不吸取教训
明明知道失民心者失天下为何古代的各个王朝不吸取教训明明知道失民心者失天下为何古代的各个王朝不吸取教训的主要原因如下:一、部分皇帝智商弱智,以致大臣争权不是每一个朝代都跟清朝一样,有着那么严密的培养、选拔继承人方式,一个朝代到了末期后,大臣逐渐掌握了权力,他们为了篡位称帝的目标,就会扶持一些弱智的人当皇帝,引发一系列的斗争。
这时,像“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痴呆儿晋安帝司马德宗,他们连自己生活都照顾不了,如何处理得了朝事?又怎么懂得“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如此一来,权臣当政,相互之间倾轧,江山就陷入了动荡不安中,即使有些贤臣们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他们也无能为力了,以致王朝步入灭亡。
二、皇帝认知具有局限性、骑虎难下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不然也不会有“甜豆腐脑好吃,还是咸豆腐脑好吃”的争论了。
崇祯一心想要中兴大明,继位之初就杀掉了阉党魏忠贤等人,每天都勤勤勉勉处理政务,可明朝还是避免不了灭亡。
这样一位皇帝难道不知道”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吗?他当然知道,但他也知道后金在山海关外频频叩关,对明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要不断摊派任务,组织人员防御。
于是,边关不断告急,崇祯不断给老百姓增加任务,老百姓越来越活不下去了,干脆也起兵造反。
内乱越来越多,崇祯只好又摊派更重的任务,于是激发更多起义,使明朝疲于奔命,最终覆灭。
三、皇权缺乏约束,容易不知不觉中失去民心一个好皇帝是怎样的?对于大臣来说,皇帝每天按时上朝,对大臣们的谏言能听进去;对百姓来说,今年的税能少一点,家里有余粮,这就是好皇帝。
但皇帝心中可不是这样想的,你们这群大臣天天要我上朝,想想几十年都要过这样的日子,就害怕。
偶尔还是要偷偷懒的,一次,两次,数次之后,皇帝就越来越容易做失民心的事情,隔天选个民间女子入宫、隔几个月盖个宫殿之类的,民心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失去了。
四、民心具有相对性,皇帝容易被人蒙蔽民心,看不见摸不着,靠感觉,可每个人对“民心”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典故
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典故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叫春申君的政治家,他在战国时期为楚国辅政,一度使楚国强大起来。
然而,春申君最终却因为失去了民心而失去了楚国的统治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君主或政治家如果失去了民心,就注定会失去天下。
春申君本是楚国的重臣,他聪明智慧,富有政治手腕。
他通过改革,提倡农业发展,推行法治,加强军事力量,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崭露头角。
楚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渐渐地,春申君开始迷失了方向。
春申君在位时,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开始变得独断专行,不再听取他人的意见。
他以个人的意志来决定重要的国家政策,而不是根据民众的需要和利益来决策。
他的统治方式变得残酷和专制,民众开始感到不满和失望。
春申君也开始贪图享乐,沉迷于酒色之中,忽视国家大事。
他对政务不再关心,对民生不再关心,甚至对国家的安危也漠不关心。
民众看到君主如此放纵,自然也就对他失去了信任和支持。
在春申君失去民心的同时,其他诸侯国也看到了楚国的软弱,开始对楚国发动攻击。
春申君虽然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保住自己的统治,但是由于失去了民心,他的军队没有了士气和战斗力。
最终,楚国在外敌的入侵下土崩瓦解,春申君也被推翻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君主或政治家如果失去了民心,就等于失去了统治权。
民心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了民心,君主或政治家再有才华再有能力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政治家应该时刻关心民众的疾苦和需求,听取民意,制定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民心,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典故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
当一个企业失去了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员工就会失去对企业的忠诚和热情,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落。
同样,一个政党如果失去了选民的支持,就无法在选举中取得胜利,失去政权。
因此,不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商业领域,都需要时刻关注民众的需求和利益,赢得民心才能取得成功。
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典故
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典故“以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典故源自《孟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国君因为心怀私欲,无视民众的疾苦而导致国家衰亡的故事。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领导者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统治整个国家的基础。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今天,这句话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个领导者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统治整个国家的基础。
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今天,这句话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古代,有许多国家因为国君的暴虐和专横而遭受灭亡的命运。
比如中国的秦朝,秦始皇统治下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堪重负,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又比如罗马帝国,贵族统治下的普通人民饱受压迫,导致了内乱不断,最终罗马帝国土崩瓦解。
这些都是因为国君失去了人心,导致国家走向衰亡的典型例子。
如今,在现代社会,领导者仍然需要时刻牢记“以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教训。
一个领导者如果只顾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和感受,必然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导致政权的崩溃。
例如,一些腐败的政府官员,为了谋取私利,滥用职权,漠视人民的呼声,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又如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员工的权益和感受,必然会导致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
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时刻牢记“以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的呼声,关心人民的疾苦,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祉。
只有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和繁荣的国家。
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以民心为本,必将成为一代明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卓越的贡献。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领导者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统治整个国家的基础,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
因此,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时刻铭记“以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祉,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议论文】得民心者得天下
【议论文】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悠悠华夏五千载,每一个盛世背后的明君,都心存同一个信念;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世界说;成功比保住工作容易。
历史上有无数才华横溢的英雄,每个人都有智慧和勇气、美德和能力,但很少有人能在历史上留下来。
只有那些了解人民、得到人民支持的人,才能保持他来之不易的成就。
秦末,二世残暴专横,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农民起义,火烧阿旁宫,一举灭秦,这正是帝王的不正之举使自己丧失了民心,最终失了天下。
而后雄起的是刘邦项羽,他们二人,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人物。
然而前者成就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
二人是何等相似但得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是在意料之中。
为什么这样说呢?项羽此人,可谓是当时的皇室贵族了,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而刘邦在当时不过小混混一个,论出身背景,兵力人脉,项羽可谓是上上风,虽然在他父亲时期家道中落,但此时公然造反,民心是唾手可得。
然而,项羽此人本身刚愎自用,孤傲自负。
他没有听取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让刘邦钻了空子,而后又甚听信谗言,离间贤臣,一意孤行,终于兵败垓下。
而刘邦截然相反,他知人善任,张良、韩信、萧何得到他的重用,正是这样一位知人善任的豪杰,终于坐拥天下。
这些归根结底,也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说“圣人有自己的作品,没有限制”,他从隋朝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并在平息隋朝叛乱时认识到了民众支持的重要性。
当上皇帝后,他积极听取大臣们的意见,用文化统治世界,虚心接受建议,厉行节约,使人民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他没有歧视少数民族。
除了侵略骚扰土耳其人和使用军队外,他主要运用怀柔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开放的政策,以赢得人民的支持,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统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守攻自当仁政为先,得以民心,江山自然,屹立万古不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训背后的教训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然而斗争中和斗争背后,有多少惨痛的失败教训,有多少被欺凌的过程,又签订了多少对我们国家不公的条约,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教训,依然在近代历史中重演着,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们,就是统治者不肯记住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最不该忽视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腐败的政治和民心的涣散。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批侵华英军共计海军战舰16艘,地面部队4000人,海陆合计7000左右。
后续舰队9艘(其中战舰三艘)。
且不论当时的军事实力怎样,单说当时的中国人口,就接近四亿。
四亿人,面对这么一小撮侵略者,吐一泡口水也能把它淹死。
但是,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只把民众作为奴役的对象,他们关心的是民脂民膏的搜刮,他们无视的是民众的生存,他们害怕的是民心的凝聚。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民众,也基本上是一盘散沙。
当民众是一盘散沙的时候,统治者自然是懦弱的。
可以说,外国侵略者敢于对一个怏怏大国耀武扬威,无非是摸准了中国的死穴。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一直在告诫我们这些华夏子孙的教训啊,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在于清政府不得民心,压榨百姓,欺软怕硬。
腐败的政治和民心的涣散,导致国家的灭亡的教训,历史上笔笔皆是,秦统一六国后,大肆修建宫殿和陵墓,将无数百姓当成苦力,民生哀悼,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以致“天下丁男被甲,丁女被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老百姓到了无以生存的绝境,社会矛
盾迅速激化。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到了隋炀帝更是不顾百姓死活,徭役并重,兵革不断,举国上下一片破落:黄河以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广大人民如置身水火,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最终走向灭亡。
古人说得好,民心向背,天下存亡。
任何一个政权或者国家,如果执政者不注意体察民情,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不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来惩治腐败,非要用种种苛政,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天下的老百姓往绝路上逼,使得天下百姓,因为生活难继,不得不铤而走险,进而,国家政府和百姓离心离德,那么,不管有没有外敌入侵,不管有没有大的不可抗拒的灾疫祸患发生,这个国家或朝代必然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