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朝代更替教训
夏商周的更替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 家天下: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一家的私有财产,进行统治,世代相传 。
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答: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随生产力发展而产生 。
夏朝建立后,设置了哪些国家机器?实质是什么?
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筑城 墙,建立奴隶制国家机器。实质是为了维护奴 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夏王朝遗址:二里头遗址。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
“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
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 夏朝
A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 “夏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的是哪种更替首领的制度?列举一个用此 制度选出的首领名称。 禅让制。尧、舜、禹。 (2)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是从谁开始的?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启。 (3)材料三描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最高统治者被称为什么?实行的目的是什 么? 分封制。天子。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020年山东潍坊中考历史重要考点:七年级上册部分(人教部编版)
3.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社会处于新旧更替之中。政治上,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
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上,私学兴起,产 生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2) 重要学派及思想:
源自文库
代表
学派 人物 著作
(3)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 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 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 点 六:丝绸之路
说明: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 外交流中的作用。
1. 陆上丝绸之路 (1)开通:在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 (2)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 亚,再到更远的欧洲。 (3)交流内容: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 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 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 歌舞等传入中原。 (4)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用
2. 丝绸之路开通的古今意义 (1)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中西的经济文 化交流,沟通了中西文明。
(2)对汉朝的兴盛起了积极作用。 (3)在我国当今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 用。
考点七、两汉科技文化
说明: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传播 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得民心者的天下
历史的真谛:得民心者得天下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刘欢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数千年来古今中外,朝代更替一次次印证了这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千年前,洪水泛滥,淹没良田,冲毁家园。夏禹历经十三年的艰辛,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大禹”的名字也就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商汤、周文王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要求臣下有功于民,关心百姓,重视生产,从而成为开国君王为人们世代敬重。
西汉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提倡节俭以德化民,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亲身经历亡隋战争的唐太宗李世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他常常用“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教育太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俭”,改革吏治,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被尊称为“天可汗”。
中国共产党自她诞生那一天起,就始终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老百姓是水,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长征中,茫茫草地上,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一粒粮食。红军战士谢益先把自己唯一的口粮全让给了一名丈夫被害、房子被烧的母亲和两名面黄肌瘦的孩子,而自己却饿死在草地上。西安事变后,为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抛弃了个人恩怨,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终于迎来了团结抗战。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冒着生命危险来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中,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翻身农民踊跃报名参军,数以万计的民工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支援着前线。“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上海市区之夜,人民解放军露宿街头,上海人民第一次看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无不肃然起敬。
谈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
谈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
《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孟子所说的“民”、“社稷”和“君”的关系,乃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民为邦本”的政治文化概念。自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间,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秦汉以后,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并没有把民本思想排除在官方意识之外。不仅一些儒学思想家、政论家经常宣扬民本思想,不少皇帝也公开承认“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
以唐太宗为例,他曾经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君道、政体》)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一带蝗虫为害,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尽被吃光。有一天,唐太宗出来视察灾情,看到百姓颗粒无收的惨状,非常痛心,就捉了几只蝗虫,对虫祈祷说:“百姓靠谷物来维持生命,可你们却把谷子吃光了。我宁愿你们来吃我的心,也不愿你们伤害百姓的粮食。”说着举手要把蝗虫吞下,左右急忙劝谏说:“虫儿有毒,吃下兴许会生病的。”太宗说:“我心甘情愿为百姓承受灾难,还怕什么疾病呢!”于是把蝗虫一口吞吃了。(《资治通鉴〃唐纪八》)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的智慧,它表达了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要想取得长久的稳定和成功,必须赢得人民的心。下面是对这个话题的论述:
1.民心是政治成功的基础:古代中国的统治者认识到,要取得人
民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实行仁政,关注人民的福祉。他们认
为,只有赢得人民的心,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如果失去人民的心,即使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权力的扩张,最终也会导致失败。
2.民心是道德权威的来源:古代中国的思想家认为,一个君主或
统治者是否有道德权威,取决于他是否赢得了人民的心。如果人民认为统治者是公正和仁慈的,那么他们就会尊重统治者并愿意服从他的统治。相反,如果统治者失去了人民的心,他的道德权威也会消失。
3.民心是军事力量的保障:古代中国的战略家认为,人民是国家
的基石。如果人民支持统治者,他们就会愿意为统治者提供军事力量,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全。如果人民反对统治者,他们可能会提供军事力量的对手,导致国家的衰落。
4.民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古代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人民是经
济发展的主体。如果人民对统治者充满信心和支持,他们就会愿意投资于经济活动,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统治者失去了人民的心,投资和经济增长可能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赢得人民的心。这是中国古代的智慧,也是现代社会应该借鉴的重要原则。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以及世袭制、分封制的建立情况。
2.通过学生的阅读和分组讨论,理解更替的规律,感悟朝代兴衰的原因以及重大制度建立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时间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讨论、讲述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夏、商、西周的兴亡充分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为后来者应吸取经验及教训,从中汲取营养,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2.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了解国家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促进了国家制度逐步完善。【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分封制。
二、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块内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彼此之间是以历史事件的时间为序,反映了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更替,是历史的渐进发展过程,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
夏、商、西周是我国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开始了以世袭继承王位为特征的“家天下”。从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可知,夏都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
1、夏朝建立: 禹,公元前2070年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启 公天下 家天下 3、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 城堡、宫殿、军队等。 4、末代暴君: 桀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 载很多,如刘向《列女传》说 他:“昏乱失道,骄奢自恣, 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 者,笑之以为乐。”还说他 “自比于日”,自夸说:“天 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 哉?日亡吾亦亡矣。”因此, 百姓们才骂他:“时日曷丧! 予及汝皆亡。”(《史记· 殷本 纪》与《尚书· 汤誓》)后一句 译成白话意为:“什么时候你 这个太阳灭亡啊,我们愿意与 你同亡!”
第一,暴政引起民愤。 第二,商汤和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 民心。 第三,重用贤臣。
启示有:
第一,成由勤俭败由奢。
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西周分封制
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对象: 亲属、功臣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必 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交纳贡品,平时 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周天子打仗。
作用:开发边远山区,巩固统治, 维护了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商朝
1、商汤灭夏: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 2、盘庚迁殷:疆域不断扩展,
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末代暴君: 纣
wk.baidu.com
1、残暴统治
2、政治腐败 3、残害忠良 4、赋税沉重 5、连年征战 6、荒淫无度 7、贪财好利 8、贪图享乐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得了民心,不一定能得天下,相反的是,很多得了民心的人,反而还
失了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个千古谬论,误导了我们很多年。
对中国自秦朝以后朝代更迭、乱世兴亡的历史研究下来之后我发现,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心”来,影响着天下更替兴亡的,是地主阶级的心,也就是掌控土地的那群人的心,得地主心者得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顺着汉朝以后的典型朝代更迭情况看,就会明
白了。
汉朝的建立其实是分为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起义的农民军(陈
胜吴广)以及各个战国旧贵族的势力反扑,灭亡了秦朝。
秦朝灭亡以后,天下重新进入了乱世,这个时候刘邦开始辗转腾挪,
逐渐壮大势力,最后演变成楚汉相争的局势。
项羽在政治上比较单纯,他认为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天下,但二世而亡,还不如春秋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来得长久。如果我们没有汉朝之后2000
多年的史学知识积累,站在项羽那个时代看过去和未来,会发现,项羽这
么想,也是特别有道理的,因为他之前的春秋战国,各个诸侯贵族确实存
在了几百年,而秦始皇虽灭了六国,重新使天下一统,却的确是二世而亡。
在那个时间点上,你真的很难分辨出来,到底是天下一统的郡县制更好,还是各地诸侯的分封制更好。
项羽认为,还是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比较好,他只愿做一个诸
侯王之首,如春秋五霸那般成为最强的王就行,各国还是由各国的人自己
管最好。
所以他没有灭刘邦,而是班师回彭城。
由于秦朝的改制,当时中国已经产生了不少的地主,新形成的地主阶
级开始替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阶级,成为基层土地的拥有者和管理者,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课堂任务清单答案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课堂任务清单
※学习目标
1.记住夏、商、西周三代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灭亡的啥时间、人物
2.记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国人暴动等事件名称。
3.从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等角度解释分封制。
4.说出夏桀、商纣王、周厉王的暴政,分析国家衰亡的原因得启示。
※学习过程
Ⅰ、知识梳理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概况: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
2、国家机器:军队、刑法、监狱等
3、重要制度:禹之子启继承王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4、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5、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6、灭亡:桀(jie)的暴政---不修德行、伤害百姓
二、商朝
1、建立概况:建立者:汤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亳(bo)→殷(盘庚迁殷)
2、武王伐纣:公元前1056年,武王联合其他势力,与商军战于牧野,商军倒戈,商朝灭亡。
3、灭亡:商纣王的暴政—酒池肉林,炮烙之刑.
三、西周
1、建立概况: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hao)京
2、分封制
(1)目的: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封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诸侯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调兵。受封者可在领地之内再分封
(3)作用: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
(4)周朝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3、灭亡: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
周幽王的腐败----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
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
天
下
故得到人民拥戴,对夺取天下是一种资本,但不是一种规律。 仅仅靠民心,是得不来天下的。长期以来,由于‚得民心者得 天下‛这一错误的规律性表述,似乎得天下者必得民心。以至 点击添加文本 为了迎合这一错误规律,而主观忽略历史的真相,得出错误的 历史认识。在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事例,似乎只是历史 较为模糊的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更替最为典型,之后的朝代,很 难说谁得到天下主要是靠了民心。也许夏商周以后的历史是一 个更加充满着杀戮、阴谋、伪诈的历史,得天下恰恰不是靠的 这个。而且历代皇朝动辄就喜欢把自己的行为与夏商周最早的 点击添加文本 三代王朝相对照,无形地在意识里认为一个政权只有‚上应天命, 下应民心‛才具有合法地位,因此也就热衷于‚民心论‛。其实民 心如水,水虽有狂暴之时,但不遇大风大力,大多时候是木然 沉静的,谁又能确保民心怎样呢?
天
Fra Baidu bibliotek
下
点击添加文本 看一看清明上河图吧,大宋治下的百姓们是多么阳光幸福, 经济高度发达,生活绝对富足,歌舞升平,莺歌燕舞。但树欲 静而风不止,晴天起霹雳,金人、蒙古人的铁骑一路踏来, 踏碎了天下儒雅之士西湖畔边的风流梦。尤其是成吉思汗 与他的子孙们,驱虎狼之师,横欧亚大陆,一路杀过去, 顺我者亡,逆我者还亡,除了屠城就是血洗,除了暴力还 点击添加文本 是暴力,哪管什么之乎者也与道德仁义?野蛮征服了文明, 暴力摧毁了秩序。
得民心者得天下
河南省第六届历史小论文评选题目:得民心者得天下
黄河中学:杨雪菁
辅导老师:徐红伟
2008年9月24日
得民心者得天下
乌江情,霸王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项羽,这颗历史天空中的流星,稍纵即逝。对于他的消失,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而我则认为,并非天要亡他,而是他失去了民心。刘邦进咸阳,废秦苛政、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项羽随后进入则大肆杀戮,火烧阿房宫,大伙三月不息。历经秦朝的苛政,长期的战乱,老百姓渴望安居乐业。但是,面对项羽的所做所为,他们失望了。我想,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至于不会用人,不会用兵,优柔寡断,宠爱虞姬,这些都不过是加速战争失败的因素罢。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数千年来,朝代更替一次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制服洪水。商汤,周文王任用贤人,要求臣下有功于民,关心百姓,重视生产,从而成为开国君王为人们世代敬重。西汉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亲身经历隋末农民战争的唐太宗李世民深深感受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他常用“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教育太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俭”,改革吏治,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他对少数民族也一视同仁,被尊称为“天可汗”。
当然,历史也一次次印证了“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
夏桀,商纣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无休止地强迫百姓服劳役,施用炮烙之刑,镇压人民,这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牧野之战商军阵前倒戈,商纣自焚而死,身败名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看一看秦始皇陵兵马俑,今天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秦军的威武与强大。但是,率领疲弊之卒的陈胜,斩木为兵,揭杆为旗,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如此强大的秦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秦朝的暴政失去了人心。秦王朝每年役使七十多万犯人和奴隶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再加上修长城,修驰道等,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多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土地,而农民仍然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的刑法单死刑就有十多种。竟然出现了鞋子没人买,拐杖抢手的怪现象。天下苦秦久矣!强大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就像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里一闪而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含反思、说课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
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
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教学目标
1.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认识奴隶制的残酷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CAI多媒体课件(附后)
五、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四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暴君是桀
商朝为殷商。
7. 商朝最后一个暴君是:商纣王
9.武王伐纣中商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是牧野之战,商纣自焚而死。
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分封制产生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11.
15.
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7.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有哪些?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18.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概括: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设计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新课标: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二、核心素养
1、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夏商周时期历史发展线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夏商周时期相关史实。(史料实证)
3、通过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解释)
4、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学生清楚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夏商周政权更替材料解读,认识夏商周的更替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暴政,使学生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唯物史观)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千年前夏朝建,征服三苗都阳城;启承父业家天下,禅让终结世袭沿。
二里头遗址宫殿,手工作坊墓葬群;阶级分化等级显,桀驾人车特暴戾。
商汤起兵灭夏桀,建立商朝都在亳;水患不断又内乱,盘庚迁殷始稳定。
最后暴君名为纣,征伐重赋用酷刑;武王伐纣顺民意,牧野一战成英明!
血缘功劳来分封,授民授土权务分。
朗读上述诗句,提问学生:诗句中提到的朝代有哪些?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几个王朝,板书课题: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二)、新课讲授
师生探究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自主阅读课本P20~22内容,完成第1~3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临沂革命老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会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面内战爆发前,国共两党的军队的人数之比为430万人对127万,武器装备国民党军也是大大强于共产党。对于打一场全面战争,蒋介石和他手下的军事将领曾经有过充分的自信。
可是经过短短的不到三年的时间,国民党军便土崩瓦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在沂蒙老区的考察学习,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共产党得到了民心,国民党失掉了民心。
在沂蒙革命老区实地考察期间,我们处处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对于共产党那种无怨无悔的支持。有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有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有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更有那不知名字的千千万万的支前大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陈毅同志曾感叹道:“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是他们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革命老区对于共产党的支持,只是全国所有解放区
情况一个缩影,人民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节节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共产党关怀民生、实行民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
在旧中国人民群众的主体就是农民,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最大的民生。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实行了减租减息运动,在解放战争时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了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要跟着共产党走,就可以保住土地,而如果国民党胜利,就可能失掉土地。为了拥有自己的土地这一美好的前景,农民当然会倾其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来支持共产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训背后的教训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然而斗争中和斗争背后,有多少惨痛的失败教训,有多少被欺凌的过程,又签订了多少对我们国家不公的条约,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教训,依然在近代历史中重演着,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们,就是统治者不肯记住历史给我们的教训。
最不该忽视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腐败的政治和民心的涣散。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批侵华英军共计海军战舰16艘,地面部队4000人,海陆合计7000左右。后续舰队9艘(其中战舰三艘)。且不论当时的军事实力怎样,单说当时的中国人口,就接近四亿。四亿人,面对这么一小撮侵略者,吐一泡口水也能把它淹死。但是,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只把民众作为奴役的对象,他们关心的是民脂民膏的搜刮,他们无视的是民众的生存,他们害怕的是民心的凝聚。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民众,也基本上是一盘散沙。当民众是一盘散沙的时候,统治者自然是懦弱的。可以说,外国侵略者敢于对一个怏怏大国耀武扬威,无非是摸准了中国的死穴。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一直在告诫我们这些华夏子孙的教训啊,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在于清政府不得民心,压榨百姓,欺软怕硬。腐败的政治和民心的涣散,导致国家的灭亡的教训,历史上笔笔皆是,秦统一六国后,大肆修建宫殿和陵墓,将无数百姓当成苦力,民生哀悼,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以致“天下丁男被甲,丁女被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老百姓到了无以生存的绝境,社会矛
盾迅速激化。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到了隋炀帝更是不顾百姓死活,徭役并重,兵革不断,举国上下一片破落:黄河以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广大人民如置身水火,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最终走向灭亡。
古人说得好,民心向背,天下存亡。任何一个政权或者国家,如果执政者不注意体察民情,不顾及老百姓的死活,不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来惩治腐败,非要用种种苛政,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天下的老百姓往绝路上逼,使得天下百姓,因为生活难继,不得不铤而走险,进而,国家政府和百姓离心离德,那么,不管有没有外敌入侵,不管有没有大的不可抗拒的灾疫祸患发生,这个国家或朝代必然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