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园艺植物、园林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植物生产技术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植物保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作物、园艺植物及园林植物生产等专业素养及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岗位需求,围绕农业生产上常见的植物生产与管理等具体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农业生产上常见植物种类识别、用地的选择、繁殖方式、栽培管理等的综合运用为主线,将植物生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主要农作物、园艺和园林植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与植物生产相关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具备植物生产的操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掌握常见植物的种类,能识别常用的植物品种。

2.熟练掌握植物播种、育苗与定植及栽培管理等技术。

3.掌握主要植物各生育时期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4.具备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和创新意识,有安全、环保、生态观念,有市场分析、风险防控和成本控制意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植物生产与环境【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农艺专业【学制】三年【建议学时】102学时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农学专业和土地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按经济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现代农艺技术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课程结构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以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为背景,体现现代农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论,反映农业化思想。

以“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农业概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农业宏观管理,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学活动设计以案例说明概念及知识点,理念先进,贴近实际,生动易懂。

重点突出实际的培养,同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相关基本技能。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重点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能阐述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2)能描述五大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以及其他主要生长物质的生理作用;(3)能描述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细胞吸水原理、根系吸水过程;(4)能描述影响植物生产的气象要素:气压和风;(5)能描述植物的感温性和植物的温周期现象;(6)能描述植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等温度指标。

2.2能力目标(1)能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展开农业生产情况调查;(2)能借助显微镜认识根尖结构,区别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异同;(3)能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4)能收集完成当地降水量的资料并正确进行空气湿度的观测;(5)能正确进行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6)能正确进行土壤自然含水量的测定;(7)能正确进行一般条件下光照环境的调控。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建设初探发布时间:2022-11-30T03:48:13.33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5期作者:任学坤殷微微[导读]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政元素也是课程教学的载体。

任学坤殷微微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要: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政元素也是课程教学的载体。

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进行探索实践,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与授课相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三农情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继而开启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化改革。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纲要》中还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要求高校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农林教育的创新发展应兼顾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高校农科类专业应立足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和传承脉络,紧密结合课程实际,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一、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属性课程思政是将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的授课相融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灌输。

课程思政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接班的人使命和初衷,也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程思政突出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和灵魂。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设计课程教学时,教书育人的中心目标有所变化,把育人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它融汇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知识。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与收获器官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掌握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掌握各种环境因子的观测技术、调控技术,制定有效防御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能描述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

2.具有利用和调节环境资源、改善作物生产环境条件的能力。

3.具有正确使用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用仪器、设备、工具的技能。

4.具有植物环境因子观测能力、分析和评价测定结果的能力。

5.具有对土壤理化性质判定能力和主要营养成分的简易测定能力。

6.具有认识各类肥料和科学施肥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136学时四、课程学分8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发育与调控象(3)了解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4)理解种子发芽出苗过程,发芽、出苗标准(5)掌握种子发芽出苗条件(6)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如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7)了解植物衰老的机理与表现(8)掌握植物生长相关性的基本知识与应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相关性,主茎与分枝生长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关性(9)理解植物的再生现象、极性现象及其应用(10)了解植物的抗逆性(11)掌握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的主导因子、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12)掌握植物春化作用和光周期现象类型(13)掌握植物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应用(14)了解生态区、生态型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15)理解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6)掌握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措施(17)掌握人工控制环境条件如光、温度、水分、二氧化碳和氧气等的方法系(2)能根据所学知识,确定作物播种技术措施(3)能解释壮苗先壮根原理、整枝修剪原理、调节植物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关系等(4)能解释南麻北植能增产、冬小麦不宜春播、甘薯短日照处理诱导开花进行杂交育种等(5)会根据作物生产实际,制定调节环境条件的措施(6)能根据生产实际,选择和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5 植物生产与肥料(1)了解植物营养、营养元素的概念(2)理解植物营养元素的基本知识,如灰分元素、气态元素、判断营养元素的标准、营养元素的作用及特点、肥料三要素等(3)理解植物吸收营养元素的基本原理(4)理解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5)掌握植物叶部营养的特点及注意事项(6)掌握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和营养元素缺素症,氮素营养过多的生理效应,氯离子对忌氯作物和土壤盐碱化的影响(7)理解土壤氮素存在形态、含量、转化方式及其影响条件(8)掌握氮肥的分类、种类、性质和施用要点(9)掌握氮素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10)了解土壤中磷素的存在形态、含量及固定方式(11)掌握磷肥的种类、性质、施用要点及磷肥的合理分配施用技术(12)了解土壤中钾的存在形态及含量(13)掌握钾肥的种类、性质及施用技术(14)了解微量元素肥料种类及施用技术(1)会诊断作物营养元素缺乏症(2)会化学肥料的物理性质观察、化学肥料的保存方法(3)会土壤速效氮、磷、钾测定(4)能进行土壤养分测定、进行各种作物配方施肥18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

2.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

3.掌握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

4.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

5.了解常见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6.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知识。

7.会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的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

8.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

9.会农药合理、安全使用技术。

10.具备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11.了解与植物保护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参考学时102学时四、课程学分6学分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教学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和选用(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或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

(2)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本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的原则,侧重实践操作,要将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信息及时纳入教材,使之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教材应充分体现实施对象植物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植物上虫害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编写要结合当地行业发展特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案例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互动性,内容展现应将植物上病虫害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描述结合,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1)采用项目教学法,辅以演示、实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多方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正确利用信息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立足于坚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工作情境,应用标本、挂图、视频、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形象的认识昆虫的形态特征、病害的症状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科学植物与环境(配套课件)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

小学科学植物与环境(配套课件)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

小学科学植物与环境(配套课件)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小学科学植物与环境】小学科学植物与环境是六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学生将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生长发育,同时释放氧气。

这种过程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键循环。

此外,植物还能调节环境温度,保护土壤和水源,并提供给人类食物、纤维和药物。

二、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实等多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生长环境需求不同,学生需要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变化。

例如,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光照,而开花结实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温。

三、植物保护环境植物在维护环境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植物能够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

同时,植物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和土壤。

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这些生态功能,并学习如何保护植物和生态环境。

四、实践活动与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测量光照强度、调查校园中的植物分布情况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提高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可视化的教学工具,例如配套课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

配套课件可以包括图片、图表、实例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从直观的视觉感知中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植物与环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植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植树造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提高其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教案第十二周星期三第一节 20XX年11月19日执教老师:邓汝标授课班级:农艺1301班黄金凤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课教师通过数据统计表、相关图片、小实验等,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与分析,获得相关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全班的交流合作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互动学习中获得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造性学习和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目的。

教学对象分析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弱,但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已有较大的发展,但仍需要具体的感性知识作支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

导入新课时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的质疑:“为什么绿色植物的生物需要水?水和植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教学过程中利用小实验和一些相关的图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性学习,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教师应让理论的知识形象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水影响植物的分布的资料分析部分,该资料分析由四幅图构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原因2.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2.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勤于思索,乐于探究重点和难点水对绿色植物的作用及其对绿色植物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14
5,能进行当地降水量资料的收集整理:
6.能正确进行空气湿度的观测。
植物生产的水分调控
L理解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细胞吸水原理、根系吸水过程:
2.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指标及影响因素,熟悉植物蒸腾的调节方法:
3.理解植物需水规律,熟悉合理灌溉指标:
4.熟悉植物水分调控的有关措施;
5.能正确进行植物蒸腾强度的测定:
各项指标均优秀
81-90分
良好
各方面表现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成果
学习态度表现非常积极
71-80分
合格
各方面表现合格,大部分达到了预期教学成果
学习态度表现为积极
61一70分
基本合格
各方面表现一般,总体达到最基本预期教学成果
学习态度表现为一般
60分以下
不合格
各方面表现不足,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学习态度不积极
4,能正确进行设施栽培条件下光照环境的调控。
植物生产的温度环境
植物生产的温度条件
1.了解土壤的热性质:
2.熟悉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3.熟悉植物生长的二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积温等温度指标:
4.能正确进行土壤温度的测定:
5.能正确进行气.能说出土壤温度和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E
3.基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建议根据当地农事季节、天气情况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生产需要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时序和空间配置。可采取周课时与实训周相结合的办法,统筹、交叉安排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严格执行工作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6.评价应紧扣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结合课程特点,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重视发现、分析与解决植物生产环境调控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达成。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农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测报与防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质量检验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植物保护技术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测报与防治等专业素养及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作物植保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植物保护技术的关键能力,反映植物保护技术工作的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植物有害生物的识别、测报、防治为主线,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识别、测报、防治主要农作物常见的有害生物,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了解农业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防治的关系,能识别常见的农业昆虫。

2.了解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相应病原物的形态结构,能诊断植物的病害。

3.了解杂草的为害,掌握除草剂选择性的原理,能有效防治农田杂草。

4.能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进行调查测报和综合防治。

5.了解农药的毒性及对环境的污染,会配制和安全使用农药。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植物保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应与《植物生产与环境》同时开设,以强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农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

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植物虫害及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

本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正确诊断植物病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的人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植物病虫害的诊断及防治。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102,其中实训课时数70,共计6学分。

2.课程目标1.能识别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昆虫,能正确诊断植物虫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2.能正确诊断植物常见病害并能进行正确防治;3.能进行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4.能识记农药的基本知识并能安全合理使用农药;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和选用(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现代农艺技术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标准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标准

《园林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其任务要求学生在掌握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的前提下,掌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技法,科学合理运用各种植物营造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创造宜人园林景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1.素质目标:(1)具有诚实守信、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2)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4)具有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能遵守职业道德规范;(7)具有知识、技术及时更新及追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2.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概念;(2)掌握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3)掌握园林植物的选择原则;(4)掌握花坛花卉植物种植设计;(5)掌握草坪植物的配置的色彩、季相与装饰;(6)掌握园林中不同水体的植物种植设计;(7)掌握不同类型的道路的植物种植设计;(8)掌握建筑室外环境的植物种植设计。

3.能力目标:(1)能完成不同类型的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能力;(2)能完成植物种植设计图绘制的能力;(3)能完成园林中不同水体的植物种植设计;(4)能完成不同类型的道路的植物种植设计;(5)能完成建筑室外环境的植物种植设计。

(三)参考课时32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充分利用多媒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现场参观、社会调查、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互动,以小组活动为载体,开展课余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价方法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
(1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


2.教材编写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编写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以实践性、实用性内容为主,尽量做到文字描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3)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当地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将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及时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具有
2.学生作
3.
4.。

《植物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基础》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种植类、生物技术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先行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主要研究植物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规律和植物的应用,是种植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全面认识植物、学好各相关专业知识和开拓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

课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园艺、园林、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穿插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重点讲授、认真观察、系统比较,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与发育的表现规律和本质,为后续有关课程(植物生理学、栽培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育种学等),以及从事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五年制农学、园艺、设施农业等专业(高职),规定总学时60学时,采用任务驱动式设计教学,每4学时连上,理论和实验穿插进行,实验项目12项,现场教学4学时,实训4天,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1、能理解该课程的性质、地位、研究范围和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2、能理解植物基础的基本知识、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3、会运用植物基础的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具体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1)能叙述出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功能;(2)能用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识别植物界的各大类群;2、能力培养目标(1)会植物实验的一般技术(徒手切片、水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2)能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解剖结构;(3)能进行植物分类与鉴定、会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能准确识别当地常见植物。

3、素质教育目标(1)具有热爱自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2)具有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3)具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4)具有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和不断进取的学习能力;(5)具有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和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标准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植物遗传育种知识、组织培养、农业微生物、食用菌栽培的基本知识,具备快速繁殖、微生物培养的工作能力,能胜任蔬菜快速繁殖、食用菌培育等一线岗位。

本课程应与《植物生产与环境》同时开设,以强化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生产理念。

(二)设计思路农业生物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神经中枢,是负责在生产上进行植物的快速繁殖、食用菌的培养、农业病菌的分离与培养。

生产部作为农业类企业的一线部门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组培生产、食用菌培养等重要的工作岗位。

因此,本课程在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能按照农业生物技术的理念,规范、准确、熟练地完成植物的快速繁殖、食用菌的培养等生产任务的人才。

立足这一目的,本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农业生产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依据生产部的主要生产内容共制定了四条课程目标。

这四条目标分别涉及的是植物遗传育种理论知识、组织培养、微生物培养、食用菌培养等生产的主要方面。

教材编写、教师授课、教学评价都应在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工作任务、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三个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使课程内容更好地与植物繁殖育种要求相结合。

共划分了植物遗传育种知识、组培室的设计、芹菜的培养、酵母菌的培育、平菇的培养五大工作任务,知识与技能内容则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确定。

分析过程中尤其注意了整个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知识与技能的相关性。

本课程是一门以植物、微生物、食用菌培养技能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其教学要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方法,并尽量把概念、操作程序、操作标准、培养理念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教学可在真实的农业快繁繁殖生产情境中进行,也可在学校实训中心通过实训的方式进行。

幼儿园绿色家园:植物课程安排与实施方案

幼儿园绿色家园:植物课程安排与实施方案

幼儿园绿色家园:植物课程安排与实施方案概述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

在这一过程中,环境教育作为培养幼儿责任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愈发受到重视。

而植物课程作为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在幼儿园绿色家园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幼儿园植物课程的设定、实施方案与实际效果进行深度探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园绿色家园建设的重要性与方法。

植物课程设定1. 课程目标:根据幼儿各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

比如在认知水平较低的幼儿园阶段,可以主要以“认识身边的植物”为目标;而在认知水平较高的幼儿园阶段,则可以拓展至“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保护意义”等更深层次的目标。

2. 课程内容: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设计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包括植物起源、生长规律、常见植物图鉴、植物知识渗透到各种主题课程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故事、观察实验、户外实践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要注重启发性思维,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植物课程实施方案1. 教学环境创设:借助幼儿园环境布置和装饰,打造植物课程的学习氛围,如设置植物角、植物标本柜、植物种植区等。

这将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植物学习氛围,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植物,潜移默化地学习。

2. 教师培训:提供专业的植物课程培训,让教师了解植物知识、儿童心理、教学方法等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实施植物课程。

3. 课程实施:按照设定的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植物课程的实施,既能满足幼儿的认知需求,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实施效果由于绿色家园植物课程的实施,幼儿园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幼儿对身边的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他们不仅增加了知识,还培养了责任感和爱护自然的意识。

植物课程的实施也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这一系列的植物课程实施,真正落实了绿色家园教育理念,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植物生长与环境”融入课程思政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植物生长与环境”融入课程思政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21,27(01)“植物生长与环境”融入课程思政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李秀霞(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科技分院,新疆昌吉831000)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技能,以专业理论需求为导向,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讨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设计主线的“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项目化教学。

用典型的“识别植物形态结构、识别与分类植物、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与物质代谢、制定配方施肥方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控植物生长环境”等项目,设计一体化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过程。

实践表明,实施融入课程思政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后,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思政素养实现了有机结合,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项目化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思政;考核方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1)01-0168-03为了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园艺技术专业“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贯穿“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项目化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始终。

通过调研和走访熟悉园艺行业技术领域新变化,适应园艺技术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研究修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融入课程思政的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5年来在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现状1.1专业课程基础需求园艺技术专业的高职教育在于培养符合园艺生产、管理和销售、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等一线岗位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植物生长与环境”作为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服务果树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4门专业核心课程和植物组织培养、园艺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园艺设施技术等多门专业拓展课程所需的基础理论,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理论基础。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我校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一门技能选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影响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分析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学习植物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

学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环境、水分、温度、养分之间的机理和关系,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小气候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能力目标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100种,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描述、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术,植物制片技术、植物绘图方法;了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解剖构造;掌握光合、水势、呼吸等重要生理指标的测定;掌握土壤评土、培土技能;掌握作物缺素症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三、参考学时105学时四、课程学分6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学做一体化,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及本门课程的特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实物观看、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学校农场基地的优势教学资源,进行现场讨论教学。

尽可能做到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价方法通过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测评,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

通过对互动环节中学生提问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和自评情况。

(三)教学条件目前有先进的校内教学实训室、实训基地,能很好地落实“教学做一体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1.实训室2.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有全自动智能温室1000平方米,连栋大棚1500平方米,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生产设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了基础。

其任务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掌握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环境因子的特点、变化以及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学会用仪器对各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并能对各观测结果做出分析评价。

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使用仪器观察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结构和形态的能力。

(2)具备环境因子观测与测定仪器的使用、调试、维护能力。

(3)具备观测与测定植物环境因子的能力。

(4)具备分析和评价植物环境因子观测与测定结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2)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植物生长环境的基本知识,并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实操项目,创设条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模型、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植物生长环境的前沿科学与先进技术。

(4)教学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人深,将总结性的知识放在最后,各章节的安排要注意整本教材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注意教材横向、纵向的关系。

(5)注重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教学成果的共享,使先进的、可行,的、适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能在各学校间快速推广。

2.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应将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典型的教学活动,按工作
任务的需要,结合培养职业技能组织教材内容。

通过活动设计,根据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内容,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材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

并立足于植物生长环境的发展现状,将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及时编人教材,并关注最新农业技术措施,使教材更贴近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学习结果评价手段,注重学生表现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因为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所以以学习过程评价为主,最后的成绩主要是各个任务评价成结之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