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共33页共35页
《有无相生》
译: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 斯:就。 生:生成。 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 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 成:促成。 形:比较。 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 盈:补足。 和:应和。 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 随:跟随。 恒:永恒的。 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
相相 互互 转依 化存
他 敢 剪 吗 ?
有 无 相 生
走近老子:
老子 ,字伯阳,谥号聃,又 称李耳。是中国最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 尊为教祖。老子的思想主张 是“无为”。
守柔
寡欲 善为下 居后不争
第1则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小结: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
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 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
小结:不可忽略小的事物或问题,大的事情或问题都是从小开始
的。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7则
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 柔弱:柔软。 坚强:僵硬。
徒:类。 兵:军队。 灭:被消灭。 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因此坚强 强:刚强。 折:被折断。 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所以军队逞强就会 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 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 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有无相生PPT优秀课件
•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少了一只 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 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英国民谣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
•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 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 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托尔斯泰
翻译: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
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
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
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
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
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
来的。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
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
了。
20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做事有预见, 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及时处理好事件, 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 累,要有毅力,能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 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 百里者半九十”。
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翻译: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 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 (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 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是一 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相 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有无相生
1、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③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④埏植:埏,和;植,土。
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⑤户牖: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无相生》公开课剖析 共29页
有无相生 《老子》
专题目标
1.阅读选文,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辩证的思考; 3.学习老子的论证技巧,批判地吸收老子的 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思想家,道家 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 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 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 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 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 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 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 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 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 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是个谜!
• 为什么称“老子” 而不称“李子”?
有学者认为: 称“老子”说 明老子哲学的 深邃,思想的 老道
• 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 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sǎng )、长耳、大目、 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 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老子出生的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 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 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
失①;要做注事意情事要在物它的尚萌未芽发状生态以,前就防处患理于妥未当然;,治未理国雨政, 要绸在缪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 于②细高小远的的萌目芽;标九完层成的于高点台滴,积筑起累于.(严每一重堆后泥果土形;成千里 的于远细行微,之是处从脚) 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人们做事情, 总也③是要做在像事快 开要要 始善成 时功 那始时样善失慎终败重,,,持所就之以没以当有事办恒情不。快成要的完 事成 情的 。时候,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共33页
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
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
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
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
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作家作品:
•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 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 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 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 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 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 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 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 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 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 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 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 的循环往复。
• 第2则来制
只有
• 三十辐造,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来建 造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
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
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
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
•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 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 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 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 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 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 “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对我们的启发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 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 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 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 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 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 累,还要持之以恒。
• 第 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 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 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天下大事难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 “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 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 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 易”。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 的 还
你 能 找 到 几 张 脸 ?
能? 脸 张 几 到 看 能 你 你
故事 有一个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 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 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 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 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 成了。 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 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 产生了“有”。
无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 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 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 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 ……故有之 有 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很巧妙地说 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 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 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 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 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 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 ‘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 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 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 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 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 都没有了。” ——(冯友兰《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有无相生【释义】形容:事物的有中生无,无中生有的哲学思想。
有可以转化成无,无也可以转化成有。
指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涵义也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转化,互为因果的关糸。
【出处】《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四十章》)这也是道的本质决定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
老子讲的道、自然,其实就相当于基督教的上帝,造就了万物,是自然的化身。
但区别在于,道不是人格化的神,不像上帝那样有人的形体、有灵魂、有意志、有性格的最高存在。
《老子·道经·二章》的"有无相生"与《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相混。
"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
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
"有生于无"属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是老子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
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无即是有,有即是无。
"无生有"或"有生于无"是就逻辑上的先后而言,实际上无生有就是无成为有,有生无就是有成为无。
文章从"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有无相生"属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属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之"生"为生出之义、《老子·道经·二章》的结构和次序问题五个方面作了论证。
老庄二人相较,给人的感觉是老子多讲阴阳,庄子多讲有无。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
“无为无不为”的老子——《有无相生》解读【走近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太清)人,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今安徽涡阳人,汉族人,与孔子同时期而年稍长于孔子。
有人说又称老聃。
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文要点梳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老子的“有无相生”属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
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
第1则,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天道与尘世的实用哲学相反。
人所喜好的功名、利禄,天则视作束缚身心、磨灭良知的累赘。
人所厌弃的疾病、苦痛,天则视作消减罪业、砥砺心性的良机。
人所张扬的个性、自我,天则视作迷失本性、抛弃生命的愚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共33张PPT)
第二章
解释: 广泛社会大众,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 么是美、什么是丑,这会形成很不好的风气。 不是好事。
大家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善、什么 是恶,这不是好现象,社会风气会变成很不 友善。(因众人从自我好恶出发去界定美、丑、 善、恶,就会制造出很多的冲突、对立,让 民心不纯、世风日下。就会制造出种种二元 对立。)
树干大到要几人合抱的大树,
也是从小树苗开始长成。九层高 台也是从一砖一瓦积累而成。要 完成千里之行的重大功业,也是 要从眼前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 的去实行。(做人要实实在在,不 要好高远。说一丈,不如行一 尺。)
一般人做事,常常在几乎快要成功的时
候,因缺乏恒心而失败了。(做一件事情, 无论小事或大事,快要成功时就是最危险的 时候。因为快成功会使自己昏了头,一高兴, 眼前的成功反而成为“一失足成千古恨,再 回首已百年身”。)“慎终如始”,青年同 学们对这几个字要好好记在脑海里,这是一 生成功的大原则。他告诉我们,到了成功的 时候,你要保持开始时的那个态度,那个本 色。则永远没有失败,永远是进步的。
喜爱自我表现、自夸、自吹、自捧,对于道而言,
那些心态行为都是属于多余的累赘。大自然、万物 不会有那些心态行为。同样的,有道、得道之人, 也不会有那些心态行为。
(自我筑梦一场空)
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
是人生的妙哲学,做人要怎么做, 要怎么为人处世,你才会迈向真正 的成功。如果你为所欲为任性的去 做,你就会形成最后的一场空。老 子希望我们要做生命的主人,人生 的每一步要清楚地走,做真正有智 慧的人,你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幸福。
二、领会老子“有无相生,
超越二元对立”的大智慧。知道、 学道、明道,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去,运用到写作中去。
《老子》四章pptx课件(35页)
【解析】 在本章老子举了三个十分生动的例子,车毂、埏埴
与凿室,形象地说明了无的作用。老子反复讲述有与 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 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 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能看到的真相所迷糊,而忽略 了真正事实。真正的智者并非只注重所谓的“实在的 〞东西,他们知道在那些实在的东西背后有很多真正 重要,却未能显示出来的事物。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一、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学习 “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索其现实意义。 三、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 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 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 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 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 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 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 有深入影响。 史载,老子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 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 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 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之:结构助词,的 以为:动词,把··作为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 故无失。
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 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 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 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 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 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道德”为纲宗,论述修 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 “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 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 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 最多的文化名著。
写作背景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 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 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 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 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 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 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第六十三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 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 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 事情。
2022高二语文《老子》四章优秀课件35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上,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和陶土 做成,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的“无”(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 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的“无” (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车子、 器皿、房屋)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空间)起了作用。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做准备, 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
·善于把握先兆,未雨绸缪
其:代词,指事物。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兆:征兆,苗头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分散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在 乱:发生动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 “有无相生”的观点。
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 证。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 粗大。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 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 “蔂”,土筐。 为者败之:妄为就会败事。 为, 妄为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不求有所作为 ➢执:把持 ➢失:失去
6.1《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思想
在立身处世方面,老子强调“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等,主张把自己放在弱者地 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 有合理性,但它忽视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 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老子思想
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 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 “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字词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死而道长存。
课文翻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 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 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 人就是长寿。
问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
课文翻译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 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 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 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问1:阐 释 了 什 么 道 理 ? 是 怎 样 论 证 的 ?
把握先兆
防微杜渐 , 防患于未然, 无 为 而 治 。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重点字词
动手去做的
指顺应自然,不 求有所作为。
《老子》四章+课件33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 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 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 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
……
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
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
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
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 “知其不可而为之”描述的是我,“累累若丧家之狗” 描述的还是我,我为克己复礼而周游列国,餐风露 宿,几曾丧命。“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 下太平,我就不会参与改革了!
《老子》第六十四章
做事要防患于未然
•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
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
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
产生前就处理妥当。
•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然而,过度的压力,压垮了瓦达伦。表演当天,他只做了两个难 度不大的动作,就从10米的高空坠落,一命呜呼。
《老子》第二十四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 “磨刀不误砍柴工” 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 四 十 五 章 ) “欲速则不达”
天 下 最 完 满 的 东 西 , 看 起 来 好 像 有 欠 缺 , “慢慢来比较快”
《老子》中的有与无
《老子》中的有与无“有”、“无”是老子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说这二者与“道”是并列的。
无独有偶和“道”一样,历来对“有”“无”的诠识总是飘浮不定、公婆异说的。
从古到今关于对“有”“无”的认识,有如下几个方面:(1)体用说:认为“无”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依据,兼涵万有,包容一切,“无”也就是全。
将“无”比喻为根干,将有比喻为枝叶。
改“老子”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为“有之以为利,皆赖无之以为用”。
持这种观点的以晋朝王弼为代表,他首倡此说,影响甚广。
(2)“有”“无”不相生说:认为“无”不能化为“有”,“有”也不能化为“无”。
持这种观点的以晋朝的郭象、向秀为代表。
(3)“有”“无”同源说:认为“有”“无”同源,同出于道。
此说见于一般对“老子”的注释中。
(4)真空生妙有说:认为真正的空“无”,能产生奇妙的“有”。
此说见于某些注释中。
以上种种说法都言之有据,论之成理,无不娓娓动听,趣味横生。
关于“有”“无”的不同说法,主要是在注解“老子”过程中出现的,如果依其各述已见,那就不是老子的见解而是注解者自己的认识。
因此探究“老子”的“有”“无”涵义,应以“老子”为据。
下面将“老子”的有关论述列出并分析如后:(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一章)(2)有无相生。
(第二章)(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下面将上述各条进行析,找出“有”“无”的涵义:(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将上面这句话译成白话:“以无称谓天地的开端;以有称谓万物的本原”。
从人们日常用语可知,人们在称谓某人、某物、某事未出现时为无或没有;已出现时为有。
由此可知这样的“有”“无”所表示的是人、物、事存在的状态。
“老子”这句话正是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用语,只不过这里的“有”,以万物之母来表达罢了。
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不言而喻,即意谓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所以这里的“有”“无”都是针对天地的存在状态而言。
6.1《老子》四章 课件33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句式翻译[3]
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 的明智。能够战胜别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 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 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 人就是长寿。
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句话?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 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 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 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 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句式详解[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 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①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者不彰:自己为是的不能彰显。
句式翻译[2]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 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 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4.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
含的意味?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 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 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 运用。
《老子》四章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孔子教我们高调做事
(建立功业,轰轰烈烈)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 (共34张PPT)精编课件
不移的人,才叫做有志。不丧失自身根本的人,才能
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 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
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 死而不亡
11· 思考: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 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 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老子》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也,死而不忘
者寿。
【注释】
(1)明:高明、聪明的意思。 (2)强:这是老子使用的特殊概念,含有果决的意思。
(3)强行:有人认为,"强行"为"勤行"之误;也有人认为,"强"和"勤"在古代是
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切顺其自然, 不居功自傲。
5.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
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4· 世间万物还有那些是相反想成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
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
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在道 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 官隐退西游。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
1· 同学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 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共33页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