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下13.古诗两首第1课时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_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_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1.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 描述的景象,注意运用积累的词语。 2.我会组词语。
紫( 紫色 )
疑( 疑问 )
尺(尺子)
绝(绝句)
返回
返回
三年级语文·下 【苏教版】
13. 古 诗第 一 两课 时 首
导入 作者 自学 字词 听读 感知 小结 作业 封底
1.我们背诵过许多古诗,李白、杜甫可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你会背诵他们写 的哪首诗?最好不要重复。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
李白 白游泾县桃花潭, 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一个“挂”字把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 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的壮观景 象就表现出来了,我们仿佛听见了震耳欲 聋的声响,看到了一泻千里的水流。
为什么瀑布让作者产生了“银河落 九天”的感觉?
“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 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当作者看到凌空而出的瀑布,从陡峭的岩 壁喷涌飞泻,那种壮观的景象使他产生了 怎样的想象?
返回
1.学会生字“紫、尺、疑、绝”、多音字 “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反复朗诵古诗,抓住重点字展开想象,感受 古诗描绘的生动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所 描绘的景象,初步感知诗句“动静结合、形 象比拟、夸张渲染、虚实结合”的用词之妙。
返回
吴 含 窗 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wú
hán
chuāng
太阳照射香炉峰升起淡淡的紫烟, 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悬挂在山的前面。 飞速流淌的瀑布足足有三千尺, 令人怀疑那是银行倾落于九天。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1课件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1课件
9、古诗两首
我会认: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fé ng
jiā
促 忆 异 逢 佳
bâi chā shēn yáo biàn
倍 插 深 遥 遍
你知道叶绍翁吗?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 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 本。著《四朝闻见录》,叙宋高宗、孝宗、光 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 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一阵阵 吹动 , 发出 的声音, 让人感觉 , 江上的秋风使 不 禁 。
一阵阵 秋风 吹动 梧 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 让人感觉 孤独郁 闷 , 江上的秋风使 客游在外的诗人 不 禁 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 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 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 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这幅图景令诗人感到亲切,也 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 童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人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 阳节就更加( )。我想远方 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 上都佩戴了茱萸,只是少了一个人。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1、长城和运河第1课时〔自主检测〕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中华民族的祖先〔自能拓展〕秦兵马俑圆明园北京故宫拉萨布达拉宫赵州桥敦煌莫高窟第2课时〔自能拓展〕瞧,那透亮的蓝绸带是什么呀?哦,原来是京杭大运河。

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有1700多千米长呢!阳光照在河面上,像撒上了一层金子。

一艘艘大货船连接在一起,威风凛凛地驶向远方。

看着滚滚的运河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群劳动人民,是他们一锹锹,一担担挖出了这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这一奇迹,真了不起啊!2、美丽的南沙群岛第1课时〔自能拓展〕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第2课时〔自主检测〕一、1、丰富丰盛丰满 2、辽阔宽阔广阔二、2、海洋生物矿产资源海洋动力“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自能拓展〕南沙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

她水产种类繁多,有浮游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

站在海边,你会看见龙虾穿梭,燕鱼飞跃,海龟漫游,令你目不暇接。

3、庐山的云雾第2课时〔自主检测〕二、1、一刹那顿时一眨眼随即一瞬间 4、庐山的云雾,刚刚还是一棵参天的大树,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荷花。

〔自能拓展〕夏日的夜晚,亚细亚广场的喷泉美不胜收。

这些喷泉千姿百态,有的像矮墩墩的蘑菇,有的像陡峭的山峰,有的像盛开的莲花……它们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4、微笑着承受一切第1课时〔自能拓展〕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坚强不息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积极乐观第2课时〔自主检测〕1、治疗制造志气专心致志甚至位置智慧 4、桑兰姐姐,你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可你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但你并没有掉一滴眼泪。

你惊人的毅力和坚强乐观的精神令人敬佩。

你启迪了我:面对困难、挫折,不要畏惧,不要退缩,要勇敢面对;不管前途多凶险,都要用微笑去承受;自信、自强是战胜命运的两大法宝。

〔自能拓展〕千磨万击还坚劲5、雪儿第1课时〔自能拓展〕1、火红银灰杏黄天蓝 2、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吞吞吐吐 3、千变万化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丝万缕第2课时〔自能拓展〕我趴在阳台上,双手轻轻托着雪儿。

3下1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

3下1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
教学
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古诗,借助插图和课件,理解诗歌,体悟诗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
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朗读能力,动手能力。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
生回答问题。
生练习说话。
“诗中有画”,让学生在配音朗诵中感受诗中的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感受诗的美、景的美。
理解诗意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此处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抓住描绘的景物特点,利于学生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画面。
三、
由画入诗,突破难点。
1.出示诗句,引导朗读。
2.“绝句“这是古诗的一种格式,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只有四句,每句是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就是五言绝句,七个字就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几言绝句?
抓住这首诗的特点,即数字和颜色,分别体会数量和颜色传达出的意境。
理解诗的虚指是一个难点,此处只要了解不必深究。
初步体会虚指所带来的夸张的效果。
通过形象的方法,更解“窗含”的意思,突破难点。
四、
吟诵诗句,体悟诗情。
1.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
2.那么,这句中的“万里船’真是指从一万里外来的船吗?而是指什么?
二、
由诗入画,观赏画面
1.配乐,师朗诵《绝句》。
2.大家从诗中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引导发现)
3.同学们,画面上是一幅什么季节的美景?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 你真细心,(出示“翠柳”)“翠柳”就是绿色的柳树,春天到了,柳树穿上绿色的衣裳,诗人正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写这首诗的。(指导“翠”、“柳”二字的写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夜书所见》中的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学习重、难点: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导学:活动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活动任务:初读,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初读,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2、自主学习: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勾画古诗中的生字、词。

3、小组讨论:组内成员依次交流讨论后形成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全班同学分享。

5、梳理提升:教师引导梳理“这首古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活动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活动任务:思考“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再读古诗,思考“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2、自主学习: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3、小组讨论:小组内依次进行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全班同学分享。

5、梳理提升:师生梳理,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

活动三:诵读诗文,品味诗蕴活动任务:说说“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说说“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2、自主学习: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心情.3、小组讨论:小组内依次进行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4、展示分享:请一个小组展示并组织全班同学分享。

5梳理提升:作者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心情,也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活动四:拓展阅读活动任务:想一想“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活动流程:1、明确任务:想一想“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背一首试试!2、自主学习:自己回顾,找出几首自己背一背。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备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3.《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古诗,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和学的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见附件)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的朗读磁带。

3.搜集有关庐山瀑布的资料。

4.课件及投影片。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他们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读音。

紫川尺疑绝瀑布银河黄鹂白鹭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2)指名读,全班读。

(3)交流其中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1)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画出停顿。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1、复习学古诗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二、用"四步法"学习《望庐山瀑布》课堂交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1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第1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2.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重点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方法背诵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古典乐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既有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也有秀丽奇妙的南方美景,让我们一起来参观。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所展现的不同风光。

(一处是辽阔壮美的草原,一处是秀美动人的西湖。

)3.古代的诗人们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描写和赞美这些各有特色的美丽景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是怎样描写的呢?4.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新课学习学习第一首古诗《敕勒歌》:(一)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二)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

3、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能解释诗中带点词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山行》。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山行》的意思。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反复诵读,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感悟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

教具学具: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师: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杜牧的,一首张继的。

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教师在刚才学生说的基础上做简要补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

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四、检查自学效果1、认读生字“径”“霜”。

2、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1)为什么称为“寒山”?(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2、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公开课课件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公开课课件
惠崇《春江晓景》
作者: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苏轼是北 宋文坛巨匠,唐宋八 大家之一。书画、诗 词、散文俱佳 。
这首诗是苏轼为 惠崇画的《春江晓景》 题的诗。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ຫໍສະໝຸດ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竹林之外。 鸭先知:鸭子最先知道。
竹林外开着三两枝鲜艳的桃花, 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和了。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蒌蒿满地:蒌蒿长得很快,满地都是。
欲上时: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 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 到春江的时候。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

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

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一课《古诗三首》注释及译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和两首宋诗。

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古诗原文、注释及译文。

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指春天。

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宋]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译文】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29、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乞、霄、”2个生字;理解古诗内容。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一、以民间故事导入从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的古诗说起。

师引发阅读期待:大家说了很多,七月初七古时又称七夕,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乞巧。

板书:乞巧请大家读题。

二、初读感知1、师简介诗人: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林杰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除此以外,他更是精通书法和棋艺。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注意读准诗句中的两个生字。

2、指名读。

3、正音识字: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和霄,用点号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一起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一起读古诗)。

4、小组合作解诗意师: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

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诗句是什么意思。

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结合说诗意时大致理解,不求精确,一步到位,因为以下教学时还有出现。

(a、“碧霄”是什么样的呢?b、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c、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鼓励学生互相释疑。

三、结合传说,细读品味1、师:读着这首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牛郎织女)谁能说说这个故事呢?请学生讲故事。

2、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①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②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③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④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5.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①齐读②比赛朗读(男女生)③同桌互读④齐读⑤背(提示:根据第1.2句意)a.自背b.互相抽背c齐背五、拓展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

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ppt课件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ppt课件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ppt课件课件网权威发布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两首》,更多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相关信息请访问课件网。

一、教案背景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这两首诗,能背诵更好。

2、通过读注释,能大体了解诗意。

3、教师准备春景电子图片。

二、教学课题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天的美景,有“诗画交融”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材分析2、理解并能运用比喻修辞,体会比喻修辞的生动。

教学难点:以诗句中绚丽的色彩为媒介,在脑中想象出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以诵读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是美丽的,许多诗人都在赞美春天,你们知道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找学生回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背诵中追问: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红的花、绿的叶、蓝的天、白的云,浅黄、嫩绿,鹅黄……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新诗,大家已经预习了,已经背下来的学生来背诵。

感知诗人贺知章、朱熹笔下的春天呈现出的色彩。

(二)、初读感知1、背诵的同学注意停顿,纠正字音。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多找学生反复读,读至抑扬顿挫。

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在诵读中识字。

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讲解: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阳光四步式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阳光四步式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阳光四步式课堂教学模式}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子、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酷爱春天大自然的情感,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导)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咱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路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看他们别离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出示导学提示。

自由默读古诗。

要求:(1)一边读一边将碰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诗句,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3)借助课后的注解,明白得诗句三、学生依照提示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形。

1.把诗歌读正确、流畅,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示读准“绦”、“妆”、“裁”。

3.依照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相互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诵古诗,明白得诗意,体会情感。

(议)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明白得。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⑴“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⑵“绿丝绦”指什么?什么缘故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⑶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明白得和体会。

(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⑷“二月春风似剪子”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什么缘故这么比喻?3、结合明白得,练习有情感地朗诵。

⑴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⑵指名读,师生评议。

⑶以读代讲,师生合作:教师朗诵散文,学生用适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仿佛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1[人教版]
我看着,看着,对面的广场上,一位母亲正在远处,等待着她蹒跚学步的儿子投入她宽厚的怀抱。那幼童摇晃着,伸出嫩嫩的小手,表情像个受了极大冤屈似的小老头,双眉紧皱,发出“嗯,嗯” 的哭声,就这样,想抓住什么东西,却又无能为力。pt游戏游艺 那位妇人拍着手掌,嘴里说着呢喃细语,眼光满是烁烁的期盼。幼童着急的跺着小脚,表情越发的难看,我猜想,他一定不能投入母亲的怀抱,心里不知为何,为他捏了一把汗。
最终,在妇人的鼓励下,幼童成功的走到了母亲的身边,投进了母亲的怀抱。突然间,幼童又挣扎着脱离妇人的怀,四处张望,最终朝着红球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向,站着,想迈开步伐,却又步履维艰。
此时,一番感慨在心头。小时候,是母亲的爱使我的脚丫有了奔跑的能力,长大些,当我的脚丫不能正常走路时,是父亲的坚持,使我骑着单车,来到校园的青葱之地,感受希望的存在。最终明白, 因了父母的爱,我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奔跑,才能感受奔跑带来的荣耀,才能在绝望中看到广场上的一幕。
妇人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球,红红的,有弹性,掉到地上又会弹起。
也许,就是这个球,吸引了幼童的目光,将他从软弱的依赖的天性中拔离,他笨笨的走了两步,双手依然伸向母亲的方向,目光在母亲与红球中徘徊着。
妇人突然将红球抛向远处,我猜想,那幼童会奔向哪里?妇人绽开最美的笑容,拍着手掌,嘴里说着“宝贝,加油!”。那红艳艳的球,弹着弹着,落到了广场的边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山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内容13.古诗两首
复备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绘的景象。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观看后指名回答)
师:对,夸得真好!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4、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
5、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6、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7、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读诗题,介绍作者
2、读诗句,理解诗意
3、再读诗,体会感情
4、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3、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诗歌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李白的相关资料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
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
2、学习生字,分别是庐、瀑、炉。
3、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