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当性法律解释(一)
司法判决的正当性分析
司法判决的正当性分析司法判决的正当性分析司法判决是指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诉讼案件进行的裁定结果。
司法判决是确保法治社会稳定和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因此,司法判决的正当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正当性是判决是否合法和公正的关键指标,其涉及的方面较多,以下分别从法律基础、程序保障和实质正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法律基础司法判决的正当性主要源自于法律规范的保障。
法律是一切判决的基础,只有合法的法律才能产生正当的判决。
在司法实践中,判决必须符合常识、伦理、法律等多个方面的标准。
例如,法官依照无证据原则作出的不利于被告的判决就是不合法的。
除了立法在司法判决中的作用外,法律实践的误解及不当运用也可能影响司法判决的正当性。
例如,在审理张三涉嫌走私案时,法官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而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裁定张三有罪,这个判决就不是正当的。
程序保障程序保障是判决正当性的重要保障。
司法程序对于诉讼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
法院需依据合法程序实现裁判的正当性。
程序保障包括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当事人权利等多个方面。
例如,法庭审理时必须公开、公正,以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如果法官不满足这个原则,判决就是不合法和不正当的。
实质正义实质正义是司法判决正当性的重要标准。
即使程序正当,若在实现正义上失败,也不属于正当的判决。
实质正义包含了平等、公平、公正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认定国家有罪的诉讼程序中,当事人应该有足够的被告辩护权。
如果法院对受害人的陈述不予考虑,那么它就不能体现实质正义。
以下是三个案例,以帮助我们了解司法判决的正当性:案例一:卡洛斯·高恩案(Carlos Ghosn Case)在日本,前日产汽车公司主席卡洛斯·高恩在保释期间逃走后,在黎巴嫩被发现。
卡洛斯·高恩表示他是无罪的,并批评日本的司法程序和法院不存在正当性,因为被监禁的时间很长,而且在没有公开审判的情况下就被逮捕了。
他还表示,他被多次审问并向钻探公司支付了超过900万元日元的检控损害赔偿,因此认为他不得不离开日本。
法理中的正当性和必然性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郭忠
法理中的正当性和必然性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郭忠法理即法的一般原理,它阐述的乃是法律实践的普遍性理由,并以此指导法律实践。
法律实践的理由又可分为两类:正当性理由和必然性理由。
正当性理由是来自目的层面的理由。
必然性理由来自手段层面的理由。
前者的方法是哲学的,后者的方法是科学的。
由于这两者的界分,从而产生了法律哲学和法律科学之分。
在西方历史上,法学便深深地打上了哲学的烙印。
在承袭希腊文化的罗马法学中,哲学便是法学的根源。
西塞罗认为,法学是从哲学最深层的秘密中推演出来的,它要探究的是真正的法律,这种法律是植根于自然而永恒不变的正义。
在罗马法学家那里,正义总是法律最根本的属性,正如塞尔苏斯所言:法乃善良公正之艺术。
因此,如何认识正义才是法学最根本的问题。
由此可见,西方早期法学家对法律实践之理由的论证不是科学的,而是哲学的,是对法律实践的正当性目的的论证。
在他们看来,法律的正当性目的不是人任意确定的,而是来自于万物之本原——自然,因此它是永恒的。
通过人的理性,就可以发现“法”这种永恒不变的特性。
理性确实有助于将法律实践之理由上升到普遍性层面。
在人们对法律进行主观价值判断的时候,可能出现多种不同的价值主张,而这种不同的价值主张如果都被认可的话,则是非理性的,是自相矛盾的。
理由要获得普遍认可,则需要达成统一,这种统一就需要理性出场。
理性就意味着和矛盾律不相违背,而矛盾律是哲学家们眼中的最为深层、最为基本的理性原则。
通过对立和统一的矛盾运动,对法律之理由的认识将上升到更普遍的高度,法律的正当性理由将在此获得更普遍的认同。
只有达成了这种认同,才能回答人们关于法律为什么有效的疑问。
然而,诞生于古希腊的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
真实的东西被认为是在流变的万物中始终不变的存在,靠人的感官无法认识,只有依靠人的理性才能认识感官经验背后的真实。
为了寻求这种真实,近代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认识论肯定了天赋观念的真理性、普遍性,然后通过演绎的方法得出可靠的结论。
实现正当性立法需坚持三个“一以贯之”
实现正当性立法需坚持三个“一以贯之”【摘要】在实现正当性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三个“一以贯之”的原则。
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坚持第一“一以贯之”的重要性,即要坚持法治原则,确保立法符合法律规定。
要坚持第二“一以贯之”的原则,确保立法过程透明公开,让公众了解并参与其中。
要坚持第三“一以贯之”的原则,即要保持立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立法不受外部干扰。
只有坚持这三个原则,我们才能实现正当性立法,为社会带来稳定和公正。
在实现正当性立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一以贯之”的原则,才能保证立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正当性立法、三个“一以贯之”、重要性、内容、制定、法律体系、合法性、公正性、实施、保障、社会稳定、国家发展1. 引言1.1 概述正当性立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础。
要实现正当性立法,必须坚持三个“一以贯之”。
要坚持一以贯之的重要性。
正当性立法关乎国家法律体系的公平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石。
要坚持一以贯之的内容。
正当性立法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要确保法律的制定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要坚持一以贯之的重要性。
正当性立法不仅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为了建设法治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坚持这三个“一以贯之”的原则,才能确保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正文2.1 第一“一以贯之”的重要性第一“一以贯之”的重要性在实现正当性立法过程中至关重要。
坚持一以贯之能够确保立法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始终坚持一致的原则和方向,才能有效避免立法中的混乱和矛盾,确保法律的执行和实施的有效性。
一以贯之也能够增加公众对于立法的信任和参与度。
通过始终如一地坚持一致性原则,可以增强公众对于立法过程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从而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和信任感。
坚持一以贯之还可以提高立法的效率和质量。
在立法过程中,如果频繁地改变方向或是缺乏一致性原则,会导致立法的混乱和低效,影响立法效果和质量。
何谓合宪性解释-性质、正当性、限制及运用(1)论文
何谓合宪性解释-性质、正当性、限制及运用(1)论文关键词: 合宪性解释/法律解释/司法自制/宪法/司法内容提要: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是指法律有两种甚或多种解释可能时,择取其中与宪法不相抵触的解释。
合宪性解释是一种法律解释方法,更是一项法律解释要求。
此种解释方法对于维护国家法秩序的统一与稳定不可或缺,其正当性源于权力分立原则下的司法自制理念。
合宪性解释有其运用上的限制,对于字义本身违宪之法律适用合宪性解释是对此种解释方法的滥用与误用。
在美国、德国等实行宪法审查国家,合宪性解释方法在其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具有实效性的宪法审查制度在我国尚未真正建立,合宪性解释方法在我国的司法裁判中有无适用空间值得商榷。
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是一种愈来愈受到我国法学界关注与重视的法律解释方法。
然而,检阅我国关于合宪性解释的研究文献则不难发现,我国学界对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方法的认知其实不无片面和肤浅,甚至存在着重大误解。
而司法裁判过程中个别法官对我国宪法规范条款自觉或自为地引用甚至解释,其实亦不像有些学者所判断的那样,属于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方法在个案裁判中的运用。
有鉴于此,笔者就不揣谫陋,拟就法律的合宪性解释进行一番较为全面系统的检讨,以抛砖引玉。
本文内容涉及合宪性解释方法的涵义、性质、正当性、适用限制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实例等。
针对我国学界对合宪性解释的研究现状,本文重点检讨了合宪性解释方法的性质、理论根基以及适用上的限制。
一、何谓法律的合宪性解释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法律的合宪性解释,其名称可谓五花八门,其内涵界定彼此之间更有天壤之别。
关于名称,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称之为“符合‘宪法’的法律解释”,黄茂荣则以“法律解释之合宪性”命名,苏永钦称其为“合宪法律解释”,陈新民多用“法律合宪解释”定之,而杨仁寿直接以“合宪解释”呼之。
不过,更多学者如我国大陆的梁慧星、周永坤、台湾的吴庚以及德国的拉伦茨(Karl Larenz)、魏德士(Bernd Rüthers)等都称其为“合宪性解释”。
法律解释的正当性
法律解释的正当性花永红【摘要】法律的生命在于理解、解释和应用,法律的本身具有的开放性、概括性与案件的丰富个性产生的冲突,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之间出现的矛盾等都需要运用法律解释来协调.正当性又是现代法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律解释的正当性尤其重要.法律解释的正当性问题应当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法律解释的形式正当性包含有权解释的主体和解释的程序两个方面,法律解释的实质正当性则是指法律经解释后所得到的解释内容的正当性问题.【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2【总页数】6页(P35-39,61)【关键词】法律解释;法律解释的形式正当性;法律解释内容的正当性【作者】花永红【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财务处,江苏,盐城,224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0.5自从法律产生,被人们确定为日常行为规范时,法律解释也就因司法、法律适用而随之产生了。
事实上,法律也是通过法律解释而存在和发展的。
法律的生命在于理解、解释和应用,法律本身具有的开放性、概括性与案件的丰富个性产生的冲突、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之间出现的矛盾等,都需要运用法律解释来协调。
法律的解释历来是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妥当回答对一个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相当重要的。
正确回答法律解释的正当性这个问题对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法律解释法律解释存在于法律的产生、实施和发展的全过程。
所谓法律解释,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由不同主体依不同目的在不同场合对法律规范进行不同效力的解释。
立法机关就其制定的法律所做出的立法解释,司法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对法律规范作出的司法解释,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有关法律规范所做的行政解释,法学家对法律所作出的学理解释等等都可以称之为法律解释。
但是,我国只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才具有普遍效力。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法律基本知识:法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导言:法律作为社会的基本规则,是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而制定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本文将探讨法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以帮助读者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影响。
一、法律的合法性合法性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它确保了法律的权威和效力。
法律的合法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立法过程的合法性法律的制定通常由立法机关进行,例如国家的议会或国会。
立法过程必须按照制定法律的程序和程序规定进行,确保了法律的合法性。
例如,在民主国家中,立法过程通常包括议会的讨论、争辩和投票等环节,以确保法律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2. 法律的权威性法律的合法性要求法律应该以合适的权威方式制定和实施。
法律的权威性源于其代表国家或社会的意志,人们普遍接受法律并遵守。
法律的权威性使它能够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和约束人们行为。
3. 法律的合规性法律的合法性还要求法律内容与其他法律规定相符合。
法律在制定时应该尊重现有的法律框架和条文,并与其相协调。
这样可以确保法律体系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避免法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正当性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和合理性,它是法律行为合法性的实质和目的。
法律的正当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平等与公正法律的正当性要求法律的实施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不歧视任何特定个体或群体。
法律应该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并确保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2. 受众参与法律的正当性要求法律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意见和权益。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公众听证会,即便是在立法座谈会上,法律的受众和相关专家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法律的制定过程更加全面和客观。
3. 法律的实际效果法律的正当性还要求法律的规定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并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法律的实施不仅要考虑道义与伦理,还要注重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效果。
结论:法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是法律存在和实施的基本前提和要求。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正当法律程序
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正当法律程序在法理学领域,正当法律程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关乎着司法体系的公平性和合法性,对于保障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正当法律程序的定义、原则以及其在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中的相关讲义。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定义正当法律程序是指在法律体系下,对于个体和团体而言,进行法律审判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定。
这一概念强调了在司法过程中的合法性和公平性,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获得公平的待遇。
正当法律程序的核心原则包括:1. 公平听证:每个人都有权被听取和陈述自己的意见,以确保案件审理的公平性。
2. 独立和中立的法官:法官应该在审理案件时独立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确保公正判决。
3. 公开审理:法庭程序应该在公众面前进行,以保证透明度和监督。
4. 适当的法律援助:个人在司法程序中应该有权获取法律援助,以确保公平的法律代表。
5. 合法证据:证据应该合法获取并根据法律规定使用。
6. 判决的可上诉性:个人应该有权上诉判决,以确保法律错误可以被纠正。
二、正当法律程序在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中的重要性在2016年国家司法考试《法理学》的讲义中,正当法律程序被广泛讨论和强调。
考试的目的之一是确保未来的法律从业人员理解和尊重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
以下是一些与正当法律程序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原则,这些内容可能在考试中涵盖:1. 《法理学》的角度:正当法律程序如何与法理学的其他概念相互关联,包括法治、公平正义、法的威严等。
2. 案例分析:在讲义中,可能包括一些法院判决的案例分析,以便考生理解正当法律程序如何影响法院的决策和判决。
3. 法的权威:正当法律程序如何维护法律的权威,以确保法律得到尊重和遵守。
4. 宪法保障:在宪法中如何保障正当法律程序的原则,以及宪法如何为公民权利提供保障。
5. 法律体系的角色:正当法律程序如何确保法律体系的公平性和可信度,以便个人能够信任并参与其中。
理解民法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区别
理解民法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区别在民法领域中,合法性和正当性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法律实践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民法中的作用。
一、合法性的概念与要求合法性是指行为或行为结果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性。
在民法中,合法性通常与法律文件、法律行为和法律权益等相关。
合法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首先,行为或行为结果必须符合法律的明文规定。
民法是以法律为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各种行为或保护权益时,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其次,行为或行为结果应遵循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
合法性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法律,还需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以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最后,合法行为或行为结果应该不违反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民法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任何行为都不应损害到他人的权益。
二、正当性的概念与要求正当性是指行为背后的动机或目的符合社会认可的合理标准。
正当性的要求可以从民事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考量,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当性要求行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法律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规定,以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
其次,正当性要求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合理性是指行为在相关环境下的合理性和合理期望,必要性则是指行为对于实现一定目的的必要性。
最后,正当性还要求行为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公平正义是民法中的基本价值观,要求在行为中尽量避免不公平行为,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区别合法性和正当性虽然都与法律相关,但它们在概念和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合法性是以法律为基础,要求行为或行为结果符合法律规定。
而正当性则更注重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要求行为符合社会认可的合理标准。
其次,合法性主要关注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而正当性更注重行为是否具有合理性、必要性和公平正义。
最后,合法性是一种依法行动的要求,合法行为的主体必须依照法律来执行。
法律程序的正当性标准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法律程序的正当性问题。
各种程序理论都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法律程序是否正当的标准,但是,这些判断标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们应该根据法律程序的各个组成要素来判断法律程序的正当性。
关键词法律程序正当程序理论法律程序源于何处,由谁最先使用,已经不可考证,至少在我国的权威工具书中都没有该词的出处和用法的记载。
在英语世界中,法律程序是一个复合词,由法律和程序构成1或。
法律是修饰性定语,包含由法律予以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可以用法律评价的,由法律保护的意思在内。
为了法学理论研究的需要,我国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法律程序下过不同的定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法律程序应该就是由法律规定的特定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对相应行为予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
[1]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公共权力的行使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与控制,公民的人权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护。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不仅关心公共权力的行使是否符合法律程序的规定,更关心公共权力机关所遵循的法律程序本身是否正当合理。
同时,英美法系国家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及其在司法实践中所起的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
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正当的法律程序与英美法系国家所说的是不同的。
根据我国权威工具书的解释,正当有两个意思。
一是合理合法的,二是人品端正。
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所说的正当的法律程序实际上指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水平的法律程序,而是有其特定的含义的第一,就法律文本而言,它是指美国宪法修正案中关于正当法律程序条款;第二,就具体内容而言,它实际上是指两个基本的司法原则任何人都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
到底什么样的法律程序才是正当的法律程序呢?理论上有各种各样的判断标准。
一、根据法律程序的运行结果进行判断这种评价标准是工具主义程序理论对法律程序是否正当的评价标准。
这种评价标准的特点是利用外来的参照物来评价法律程序的正当性。
何谓合宪性解释——性质正当性限制及运用
何谓合宪性解释——性质正当性限制及运用合宪性解释是指在宪法解释过程中,法官或其他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性质、正当性、限制和运用,对宪法中的各项规定进行解释和适用的过程。
下面我将从性质、正当性、限制和运用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合宪性解释的性质。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的性质决定了合宪性解释应该是保护和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合宪性解释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确保宪法的核心原则不被侵犯和篡改,使宪法成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其次,合宪性解释的正当性。
合宪性解释的正当性要求宪法解释机关在解释过程中应该公正、公开、合理、透明,并且要尊重公民的权益和自由。
宪法解释机关要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意志的干扰,确保宪法解释的结果是客观、公正、合理的。
再次,合宪性解释的限制。
宪法解释机关在进行合宪性解释时受到一些限制。
首先,宪法的文本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宪法解释机关不能凭借个人意志随意解释宪法。
其次,宪法解释机关在解释过程中应当遵循宪法的一般规则和原则,不能违背宪法的基本价值观。
最后,宪法解释机关要尊重宪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能脱离国家的特定历史和现实情况解释宪法。
最后,合宪性解释的运用。
合宪性解释不仅仅是在宪法解释过程中进行,也应该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宪法解释机关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通过宪法的合宪性解释来维护公民的权利,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合宪性解释也可以成为法律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使宪法的规定能够更好地得到恰当的实施和运用。
总之,合宪性解释作为一种宪法解释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既是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的需要,也是保障公正和正义的需要。
合宪性解释的质量和效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宪法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因此宪法解释机关应该充分意识到合宪性解释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运用好它。
这样才能够实现宪法的理念和目标,达到法治国家的要求。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界定与应用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界定与应用在社会生活中,法律规范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规则体系,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法律规范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界定和应用常常引起争议。
本文将讨论法律规范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内涵,并探讨在具体情境下如何界定和应用。
首先,法律规范的合理性涉及规则本身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法律规范必须建立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以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合理的法律规范应符合人类普遍价值观念,如保护人的尊严和权益、维护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等。
此外,法律规范应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既能被人们认同和遵守,又能在实践中被有效执行和保障。
然而,对于法律规范的合理性,人们的观点往往存在差异。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和历史的演进,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对于"合理"的理解亦有所不同。
比如,在某些国家,尽管某些行为在其它地区已被废止或认为不合理,但在当地仍被认为合法。
这种差异导致了国际法与国内法之间的冲突,加大了对于合理性的界定的复杂性。
其次,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关乎规范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法律规范必须以合法的方式建立和运行,否则就会陷入违法性的困境。
合法性强调依法制定、依法执行,遵循法律程序和规定。
而合规性强调依规遵守,不得违反法律文本和判断标准。
然而,在现实中,法律规范的正当性也存在挑战。
一方面,法律的正当性受到制定人的权威性和民众的认同程度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废除某项法律并非易事,尽管它们在公众中存在争议或不合理,但由于历史、传统等原因,废除它们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法律规范的正当性也受到人们的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制约。
有时,法律规范与某些伦理观念相冲突,如在一些国家实行死刑的法律规范与人权观念之间的矛盾。
这种情况下,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就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审视。
在具体情境下,如何界定和应用法律规范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也需要谨慎思考和权衡。
一方面,需要考虑法律规范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以及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综合考虑。
浅论法律解释的基本问题、正当性和有效性
有着 强制 力 的, 论 可能产 生 怎样的 矛盾 , 无 都可 能 由于其 他因素 将其 抵 消尽管理 论会告诉 我 f那将 是在 道德 、 辑 , 至是 法律 『 J 逻 甚
本身 的争 议性相 矛 盾和抵 触 的。
文 章编 号 :0 90 9(00 I一9・ l 10-5 22 1)l 00 2 用 , 么这样 的解释 的合 法性 的存在 又有 什么 样 的意义 呢 ? 那
谈 到有 效性 , 是对于解 释产 生效 力的属性 的 讨论 , 对于 效力 ,
文 章 中的主要 内容 应 当说都 是关涉 法律 解释 的, “ 而 解释 的
L g l y t m d S cey e a S se An o it
2_ U年 1 1I I 1月 ( ) 上
{ 缸会 I } I
浅论法律解释的基本问题 正当性和有效性
张 辰
摘 要 解释 作 为 当今 法 学界的 一个 重要 的理论 范式 , 不断 的被讨 论和研 究 , 以看 出, 于解 释 的讨论 意义重 大。解 在 可 对 释 在 广泛意 义上可 以被认 为是 一种很 普遍 的存 在 , 不管是 法律 本 身, 还是 法律 解释 , 学 术讨论 。在 本丈 中 , 及 法律 还是 将提 解 释 的一些基 本 问题 , 当性 和有 效性 的讨论 , 正 以及 对 于法律 解释理 论讨 论 的一 些疑 惑和 尝试 。 关键词 法律 解释 中图 分类号 : 9 D0 法律 文 本 正 当性 有 效性 文献 标识 码 : A
的。 实, 其 只有 先“ 自明” 方可“ 明”这里我们 看到 的解 释的两 个 持存 其 有效 性 。 他 : 层 面: 是说清 楚, 解释主题 能够使其 解释合 理成立 , 以 ’理 一 可 破 解 ; 是“ 二 听清楚” 这是 以解释主 体的角度 钊对解释 对象而 言的 , , 即解 释应 当被 理解 , 则解释就 达不到其最 终的 目的 了。 否 其 实 , 释本 身是通 过其 作用 被看 到的 。与其 抽象 地述 说, 解 生 活中 的生 动例子 就 可 以解 释 很清 楚:解 释是 无 处不在 的 。由 此, 切入正题 , 如开 篇那 句话所 说 。法律解 释 闲谈 是对于某 类 文 与 正 当性 的讨论 一样 , 于有 效性 , 关 也应 当考 虑到 不 同类 型 解释 次序选 择 的有 效性 问题 的探 讨 。不管 是解 释类 型 次序选 择
正当程序的概述
正当程序的概述(一)正当程序的内涵正当程序在法理学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它既可以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观念,又可以体现为明确的法律条文。
正当程序起源于英国的“自然正义”,它是英美法系中一条重要的法治理念和宪法原则,源于1215年的英国《自由大宪章》。
正当程序又称正当法律程序,发展到现在,各国学者对正当程序做了一些研究,比如英国丹宁《法律的正当程序》中描述了程序性正当程序[1],我国学者季卫东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对正当程序的概述,让我国正当程序的研究进入高潮。
我国王名扬提出“基于正当法律程序在美国的分类,实质性的正当法律程序在于要求国会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公平和正义,如果国会所制定剥夺个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的法律,不符合公平与正义的标准时,法院将宣布这个法律无效。
程序性的正当法律程序旨在要求一切权力的行使在剥夺个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当事人具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2]笔者认为王名扬先生的观点表明解释正当程序要从程序性和实体性两方面来说。
从程序性上讲,正当程序指的是为了限制肆意妄为采取的方法,这个方法要合乎法律和道德;从实质性讲,正当程序是一种在法律中要体现公平正义的观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正当程序是一种规范公共权力、保障权力的行使者与被行使者按照公平正义运用法律、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程序。
(二)正当程序的基本特征1.程序中立性季卫东教授在《法律程序的意义》一书中提出“法律程序是我国社会制度化最重要的基石”[3],批判了将程序法作为实体法的辅助工具的思想,他文章中的程序观念被我国很多学者认为点明了程序的中立性价值,表明中立性是法律程序不可或缺的。
程序的中立性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在制定时要中立,程序中立必须是事前制定的,也就是事前程序保障,应该尽量避免事后程序保障。
意思是预先设定好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而不是事后出了错再弥补。
其次内容上要中立,即我们所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双方当事人在法律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谁能在法律面前享有特权,法律更不会因为钱权对他人妥协。
知识产权的正当性
知识产权的正当性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开发与创新的智力成果而获得的权利。
它包括了版权、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等各种形式。
知识产权的正当性是指在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内,对于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合理保护与合法运用的合理性与公正性。
本文将从法律原则、社会伦理与经济效益三个角度分析知识产权的正当性。
一、法律原则知识产权的正当性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
在法律制度下,知识产权的存在与保护是得到明确规定的。
例如,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均明确规定了知识产权的取得方式、范围与权利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知识产权的正当性也要求拥有者在运用自己的知识产权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与约束,不得侵害他人的权益。
从法律原则上看,知识产权的正当性是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来确保的。
法律的存在为知识产权提供了法律的保护,使拥有者得以合法享有其创新成果的利益。
同时,法律也对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进行了限制,以保护公众的权益。
因此,知识产权的正当性是在法律的保护与限制之间达到平衡的。
二、社会伦理知识产权的正当性还涉及到社会伦理的层面。
知识产权的存在与保护,旨在鼓励与推动创新与发展。
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而知识产权的正当性在于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与创造中来。
同时,知识产权的正当性也要求拥有者在运用其知识产权时,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知识产权的滥用可能导致垄断、不公平竞争等问题,从而阻碍其他人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知识产权的正当性要求拥有者在运用其权益时要遵守公平与诚信的原则,不得挤压其他人的权益。
三、经济效益知识产权的正当性与经济效益是紧密相关的。
正当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鼓励创新,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其能够通过创新获得经济回报。
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与产业的升级,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
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产权的正当性。
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法律界定研究
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法律界定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推进,合法性和正当性成为了法律界定义律的重要问题。
合法性指的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而正当性则是针对特定背景条件下的合法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伦理等要求。
在法律界定义律的过程中,合法性和正当性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合法性是法律界定义律的基本准则。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必须具备明确的适用对象和相应的约束力才能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合法性是法律规范具备约束力的前提,只有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才能认定为合法的行为。
法律界定义律中的合法性准则,主要基于法律的起源、法律的制定程序等方面。
然而,仅仅遵守法律并不能完全满足法律界定义律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面临合法行为合乎道德伦理的正当性问题。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某些国家中,虽然法律允许使用死刑来惩罚某些犯罪行为,但是这种行为是否符合正当性的要求却存在争议。
因为死刑涉及到生命权的最高价值,必须经过慎重的权衡和考虑,因此行使死刑的正当性不仅仅要求符合法律规定,还需要符合人民的意愿、国际人权标准以及社会公正等方面的要求。
为了解决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法律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讨论。
他们提出正当性的概念,并调整了传统的法律界定义律中对合法性的理解。
正当性从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合法性的范围,使得合法性不仅仅是指行为的合规性,还包括了行为的道义性。
在法律界定义律中,正当性的要求可以体现为法律的合理性、公正性和效果性等方面。
这样一来,法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可以同时成为法律界定义律的评判标准。
然而,合法性和正当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实践中,二者经常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合法性是法律的基本要求,没有合法性的行为是无法具备正当性的。
同时,正当性也可以对合法性产生影响,正当性的要求可以使得合法行为更加符合道德、伦理的标准,从而使之更加合理。
因此,在法律界定义律的过程中,合法性和正当性往往需要综合考虑,相互补充。
为了进一步明确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法律界定,法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法学中的正当性原则研究
法学中的正当性原则研究一、引言法学中的正当性原则是法律审查的重要标准之一,其研究旨在探讨法律是否符合公正、公平和合理的要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正当性原则的内涵与作用、研究方法以及在法理学和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旨在进一步拓宽对正当性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二、正当性原则的内涵与作用正当性原则是法学领域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法律规定和行政决策符合公正、公平和合理的要求。
正当性原则在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正性:即法律规定或行政决策应当确保公正,不偏袒某一方,避免任意歧视或滥用权力。
2. 公平性:即法律规定或行政决策应当确保公平,依法平等对待各方,保障各方权益的平衡。
3. 合理性:即法律规定或行政决策应当符合合理性标准,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实现合理的目的。
正当性原则在法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为法律规定和行政决策的评判提供了准则,确保其公正、公平和合理。
其次,正当性原则是司法决策的依据之一,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通常会参考正当性原则进行论证和判断。
三、正当性原则的研究方法正当性原则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法理学研究和实证研究。
1. 法理学研究:法理学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正当性原则进行剖析和阐释。
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法律文献、比较不同学派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等方式进行研究。
2.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调查和分析实际案例,验证正当性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从而得出结论。
以上两种方法在正当性原则的研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有助于揭示正当性原则的内涵和作用。
四、正当性原则在法理学中的应用正当性原则是法律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法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立法:正当性原则为立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在制定法律时,应当考虑到正当性原则的要求,确保法律的公正、公平和合理。
2. 司法审查:正当性原则常常被法院用来审查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论正当性法律解释
但是 , 正如“ 有光 的地方 , 就有 阴影 ” 当某 种价值获 得 的同时 , , 即意味 着其他 价值 的丧失 , 法律 所具 有 的稳
一
、
问题 的 由 来
价 值的 多元化 是 当代社 会 的主要 特征之 一 。在 整个 社 会 没有 一 种 统 一 的道 德信 念 加 以整 合 的情 况
下, 社会 秩序 的维持 越来 越依 赖于 法律 的可 预见性 和 司法 的公正 。我 国经 过 3 0年的 全 、 不完 善转 变为 司法 不 公 和 司法 效率 低 下 问题 , 法学 研 究也 随 之 由对 制 度 建设 的关 注转 向对 制度运 行过 程及结 果 的关注 。在 这一 法治进 路 和法学 研究 范式 转换 的背 景 下 , 于 法 关 律 方法 的研究 渐渐成 为人 们关 注的焦 点 , 法律 解释 ① 也随之 成为 法学 理论研 究 的主要 论题 之一 。 1 法律解释 的 必要性 。法律 的根 本 目的在 于 确认 和 协 调各 种 利 益 。 因为法 律 能够 正 确 划定 引 起 矛 . 盾和 冲突 的各种利 益 的合理 界 限 , 确其范 围 和在社会 中的位 置 , 而确 定对其 是 否保护 、 护 的范 围 和 明 从 保
・ 77 ・
() 1 法律 解释 能够克 服法律 的滞后 性 。“ 法律 所具有 的保守 且侧 重过去 的特点 , 保证 了某 种程 度 的连
续性 、 可预 见性 和稳定性 , 这使 人们 有可能 在安排 他们 的活动 时依赖 一些业 已确立 的 、 行告 知 的行 为规 先 则 , 使人们 能够 避免 因缺乏对 人 的行为 方式 的预 见 而与 他人 发 生 冲突 ” _ 如 果 法律 不具 有 稳定 性 , 并 。 l 朝
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法律规范的正当性
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法律规范的正当性法律基本知识:什么是法律规范的正当性法律规范的正当性是指法律规范所具备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是衡量法律规范是否合法、有效和可行的标准。
正当性是法律规范得以实施和维护的基石,它确保了法律的权威性和信仰力,并为人们提供了公正的法律保护。
一、法律规范的合理性法律规范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
合法性是指法律规范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得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内容和原则。
合法性保证了法律规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保护了公民和组织的法益,防止法律的滥用和任意性。
合理性是指法律规范应当符合人们对于公正、合理和公平的价值追求,以和谐社会的利益为导向,保障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和正义。
合理性要求法律规范不仅要符合普遍的道德标准,还应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现实需求。
二、法律规范的公正性公正性是法律规范必须体现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是法律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强调的关键点。
公正性要求法律规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公平、客观、中立和无歧视的原则,对所有人平等适用,保证个人权利和社会公益的平衡。
公正性确保了法律规范的公信力和正义性,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原则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原则是指法律规范制定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透明性原则要求法律规范的制定过程应公开、公正、透明,确保社会各界对法律规范的监督和参与。
合理期待原则要求法律规范应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合理期待,体现对公民和组织的等值保护。
效力原则要求法律规范必须具有约束力和可执行性,能够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权威性。
结语法律规范的正当性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它体现了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合理期待和保护。
只有当法律规范具备合理性和公正性,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实现法律的公信力和威慑力。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提升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法律事务,共同建设一个公正、和谐、法治的社会。
什么是法律的效力正当性
什么是法律的效力正当性在法学领域中,法律的效力正当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法律规定的权威和合法性,以及人们对法律的普遍认可和尊重。
法律的效力正当性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正与公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法律的效力正当性,以及如何评估和维护其正当性。
I. 法律的效力与正当性法律的效力指的是一种约束力,即法律对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力量。
法律规定了各种行为的权利和义务,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法律的效力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是法律得以实施和执行的基础。
法律的正当性是法律效力的一种基础。
它表明法律规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人们对法律规定的认可和遵守程度。
正当性是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只有当法律的效力具备正当性,才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
II. 评估法律的效力正当性的标准评估法律的效力正当性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1. 合法性:法律规定应该基于合法的立法程序,符合宪法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
合法性是法律的基本要求,确保法律规定不会与更高级别的法律相冲突。
2. 公平性:法律的制定应当体现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保障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法律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不偏袒特定的个人或群体。
3. 可操作性:法律规定应当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它们应该清晰明了,不模糊或含糊不清,并且可以被司法机关和其他有关方面有效地执行和实施。
4. 社会认可度:法律的效力正当性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遵守。
法律规定只有在被人们普遍认可和遵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约束力和实施效果。
III. 维护法律的效力正当性的措施为了维护法律的效力正当性,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1. 透明立法程序:确保立法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公众能够了解和参与到法律的制定中。
透明立法程序有助于增加法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2. 法律教育与宣传: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人们对法律的重要性和合法性的认知,从而增强法律的正当性。
合法性、正当性、合理性
合法性、正当性、合理性作者:dgllh7675 2011-09-01 15:00 星期四晴在法律的理论讨论中,常常有三个不太明确的概念:合法性、正当性和合理性。
下面是我个人的理解。
合法性,这个概念最复杂,原因在于我们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合法性这个概念。
在英文中,也有两个合法性的对应词汇,一个是Legality,另一个是Legitimacy。
Legality通常被认为是与法律规定相一致的合法性,而Legitimacy除了被译为合法性之外,又可以被译为正当性。
所以,有时合法性(中文)指的是和法律相一致,有时指的是正当性(或者正统性),至于具体指的哪一个,则要看上下文以及使用该词汇的领域判断(如果是法律实践领域或者法律实证领域通常合法性指的是合法律性,如果是法律理论领域或者法律政治学、法律社会学领域,则合法性一般指正当性或法统性。
正当性,这个概念的英文为Legitimacy,又译正统性或合法性,它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政治概念,通常指作为一个整体的政府被民众所认可的程度。
鉴于以上两个概念的交叉关系而所致的在中文理解上的困难,有人建议合法性专门对应Legality,也就是合法律性,而正当性专门对应Lagitimacy。
PS:卡尔施密特有一本著作,英文名就叫Legality and Legitimacy。
合理性,在中文中我们能看到两种不同认识,一种将其当作是合乎理性的简称,一种认为合理性并不等同于合乎理性。
其对应的英文也可以有两种,一个是Reasonable,另一个是Rationality。
前者指的是理性的,或者合乎理性的,而后者则指的是理性计算的。
比如,我们认可的所谓普世价值中的正义就属于Reasonable,而我们根据自己对当下情势的判断,放弃追求正义而选择非正义就属于Rationlity,这两种解释不能互换。
现在从翻译角度说,通常不会将Reasonable翻译成合理性(但有些中文作者却常常用合理性当作合乎理性的同义词,这就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正当性法律解释(一)论文关键词:正当性法律解释司法制度程序保障论文摘要:司法适用中,将作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涵慑于作为大前提的一般法律规范的过程中,其关键环节在于司法人员对法律的解释。
由于法律语言的“空缺结构”和法律解释的主体性等原因,一个法律规范存在一组法律解释结论,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案件,只有一个结论是最佳的,即具有合法性又是最合理的,这个最佳的结论就是正当的法律解释。
获得正当性法律解释需要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保障。
一、问题的由来价值的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整个社会没有一种统一的道德信念加以整合的情况下,社会秩序的维持越来越依赖于法律的可预见性和司法的公正。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已经由法制不健全、不完善转变为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低下问题,法学研究也随之由对制度建设的关注转向对制度运行过程及结果的关注。
在这一法治进路和法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背景下,关于法律方法的研究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律解释①也随之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
1.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确认和协调各种利益。
因为法律能够正确划定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各种利益的合理界限,明确其范围和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确定对其是否保护、保护的范围和顺序,进而促进或限制某种利益,协调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防止和减少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法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
但是,法律由于本身的保守取向和形式结构中固有的刚性因素,法律自身存在一些缺陷②。
在司法适用中,法律解释是弥补法律局限性必不可少的方法。
(1)法律解释能够克服法律的滞后性。
“法律所具有的保守且侧重过去的特点,保证了某种程度的连续性、可预见性和稳定性,这使人们有可能在安排他们的活动时依赖一些业已确立的、先行告知的行为规则,并使人们能够避免因缺乏对人的行为方式的预见而与他人发生冲突”。
1]如果法律不具有稳定性,朝令夕改,则法律就缺失了可预见性,人们将无所适从,所以,法律的稳定性①使人们获得了一种安全感。
但是,正如“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当某种价值获得的同时,即意味着其他价值的丧失,法律所具有的稳定性使它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方面呈现出局限性。
再者,立法的程序是复杂的,立法过程往往缓慢而棘手,一项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往往一项新的法律通过时已不适应正在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
因此,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在司法适用中,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就必须根据法律的精神和原则灵活地解释法律,使现行法律能够解决社会冲突。
因此,法律解释是解决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之间矛盾必不可少的一种法律方法。
(2)法律解释能够克服法律的僵硬性。
法律的形式结构具有僵硬性,这使它难以应对各种情况,这是因为法律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是针对一般情况制定的。
由于法律规范的抽象性与案件事实的具体性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司法人员的目光往返于事实与规范之间。
即使一个可以直接适用法条的简单案件,其真实的推理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并不是一个三段论推理所能解决的。
在进行真正的三段论推理之前,司法人员需集中精力做很多准备工作。
一方面,司法人员依照法律条文的指引,将具体的案件事实抽象化、类型化为法律事实,使其逐渐一般化,实现事实向规范靠拢;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考虑具体案情的基础上,对抽象的法律规范进行解释,使其逐渐具体化,实现规范向事实的靠拢。
最终使得作为小前提的案件事实明确地涵摄于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之下,为运用三段论推理准备了条件。
可见,司法人员在为每个具体案件寻找能对其进行逻辑涵摄的个案规范时,就必须对法律进行解释,使其具体化。
法律解释能够克服事实和规范之间的矛盾与紧张,从而把事实和规范有机联结在一起。
(3)法律解释能够克服语言的局限性。
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尤其是英美哲学而言,“语言学转向”是一个基本特征。
2]语言哲学重视语言对哲学的影响,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上的争论、错误产生于语言的含糊不清或者对语言的误用、滥用。
英国法学家哈特致力于法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强调要把语义分析哲学引入法学研究,以改善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哈特指出,任何语言包括法律语言都不是精密的表意工具,都具有一种“空缺结构”(opentexture),每一个字、词组和命题在其“核心范围”内具有确定的意思,但随着该核心向边缘的扩展,语言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在一些“边缘地带”,语言则根本是不确定的。
3]比如:“水果”一词,核心意义是明确清楚的,梨、杏、桃、葡萄等是水果,没有任何疑义,但是,“西红柿”处在水果的边缘地带,是水果还是蔬菜需要作出解释。
另外,由于语词在意义上具有“开放结构”,加之语词在确定由事物间联系方式所形成的意义上存在必然的偏差(甚至根本无能为力),因而语词的意义依赖于语境。
4]语言会因为语境的不同出现歧义和模糊,法律语言不可能准确地表达规范意义。
比如,我国现行刑法第263条规定,入户抢劫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关于该条中的“户”有多种理解,而何为“入户”则自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又如:我国现行刑法第267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论处,该条中的“凶器”有多种理解,自然“携带凶器”有多种解释;再如,在很多刑法条文中有“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这样的模糊字眼,“严重”与否需要司法人员根据案件事实作出解释。
这些不明确的规定恰好是法律解释需要解决的问题,解释旨在为法律裁判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
2.正当性法律解释的由来。
法律解释对法律适用非常重要,没有法律解释就没有法律适用。
但是,由于法律是关于人的行为的规范,不是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又因为法律是由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人制定的,所以法律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只有相对的客观性。
既然法律具有相对的客观性,那么对于一个法律规范的解释,可能会有一组合法的解释,没有唯一正确的结论。
另外,法律解释具有主体性,法律解释是由具有一定的法学素养、生活经验和一定的价值观的司法人员进行的,司法人员在解释法律时无法超越自己的前见①。
因为法律的相对的客观性以及法律解释的主体性,针对一个法律规范,就存在一组法律解释结论。
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案件,只有一个结论是最佳的结论,既具有合法性,又是最合理的,这样最佳的结论就是正当的法律解释。
二、获得正当的法律解释必须坚持的立场:司法克制主义只有正当的法律解释结论(合法且最合理)才能保证法律推理中大、小前提的真,才能保证获得最合理、最公正的判决,因此,怎样获得正当的法律解释就成了制约公正司法的关键因素,而立场问题是获得正当法律解释的首要问题。
只有坚持司法克制主义的立场,才能获得正当的法律解释结论。
在法律解释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司法克制主义和司法能动主义。
“司法能动或司法克制是法官在进行自由裁量时享有多大的自由或多大限制的程度问题。
司法能动主义的维护者强调的是法官要实现正义的使命,从而倾向于轻视对司法权的限制,而倡导司法克制的人则倾向于强调民主国家中对司法权应该进行限制,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
”5]能动主义属于现代解释,而克制主义属于传统解释,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传统解释比较重视文本,而现代解释则把法律语词看成是原则性的东西,相应给予了语词以宽泛的含义,注重把那些比较概括的含义应用于具体案件。
司法能动主义是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法学的一个显著特色,它的旨趣是要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便法官能自如、适时、公正地审判案件。
这种理论攻击的主要对象是法律的权威、法治的严格、司法的教条和不合时宜。
6]美国经历了几百年严格法制的时代,法治已渗入民众血液,在美国有许多法官和法学家接受了现实主义法学,所以司法能动主义几乎成了主流观点。
而我国经历了数千年的罪刑擅断、人治的历史,没有经历严格的法制时代。
而如今我国的法治建设刚刚起步,缺乏严格法治思维的熏陶,法律权威性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法治传统相当薄弱的我国,必须坚持司法克制主义的立场。
进行法律解释时,必须认真对待规范,坚持法律的精神和原则。
再者,法官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而且我国是一个熟人社会,发生了纠纷需要法律处理时,当事人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法官,使法官在判决时偏向自己,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力量特别是国家权力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7]法官不是圣人,像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也存在许多人性的弱点,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他可能受个人偏见、社会压力、情景因素和利益诱惑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法官素质有待提高的背景下,法律解释必须坚持司法克制主义的立场,认真对待规范,坚持从严解释。
这样,对于外界的干扰来说,它是对法官的保护,而对于法官在法律解释中的随意性来说,它又是一种限制。
因此,唯有坚持司法克制主义的立场,才能获得正当的法律解释。
三、获得正当法律解释的实体要求要获得正当的法律解释,不仅仅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有深厚的法律素养和崇高的司法操守,而且还需要一套必要的制度保障机制。
1.司法的独立性。
与司法的独立性密切联系的理论是分权制衡理论②,分权制衡理论揭示了划分权力和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的必要性,它是国家权力配置的重要理论依据,为司法的独立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司法独立不仅仅是指法院的独立,还应当包括法官个人的独立。
而法官的独立性是其获得正当性法律解释的前提条件。
要想保证司法公正,法官必须处于超然的地位,只能服从法律及其良心①的命令,而不受任何来自法院内部、立法部门、行政部门、地方政府、新闻传媒、甚至各级“党政干部”的非法干预、控制或者影响。
法官进行法律解释时,必须保持独立自主性,才能不受来自司法机构外部或内部的任何压力、障碍或影响,才能作出正当的法律解释。
但是,法官是人不是神,也有人性的许多弱点,进行法律解释时可能会受社会压力、情景因素和利益诱惑的影响。
因此,确保裁判者独立自主地进行法律解释,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必要的制度保障机制。
“构建制度一定要关注制度中的人,由于我们的司法制度一度忽视了制度中的人,结果是制度的运行把制度中的人的需求、人格给扭曲了。
”8]在保障法官独立性方面如果存在制度上的缺陷,法官就可能受到法院领导以及上级法官的控制,使得法官在法律解释方面依附于本法院的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甚至受制于上级法院,那么获得正当性法律解释无从谈起。
另外,法官的任职条件和任职期间应该有制度保障。
如果法官的任职、调转、惩戒、薪水等方面完全受制于某一机构或者个人,那么法官就不可能超然地、独立自主地进行裁判活动,而会出现职业服从现象。
这在中国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
“任何裁判者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履行其责任,完全的独立既不可能,也不可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