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诊断学绪论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位女施灸家。
唐代的《外台 秘要》记载了 消渴病患者的 尿液是甜味的, 以及如何通过 尿液诊断黄疸。
唐代创立 了世界上 最早的国 家医学专 科学校: 太医署。
唐代,颁 布了世界 上第一部 国家药典 《新修本 草》。
宋代,成立了 世界上最早的 国家卫生出版 机构:校正医 书局。
病房髹[xiū]漆浅蓝、浅绿
病房髹漆浅蓝、 浅绿,宗《冯 氏锦囊秘录》: “青禾绿草, 可以养目”之 旨。
高足病床
高足病床,亦 遵《寿世青 编》:“凡人 卧床,当令高, 则地气不及” 之遗训。
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
为《汉书•杨雄 传》第一次道 破。之后《方 言》之“兽之 初生,谓之鼻。 人之初生,谓 之首”。《正 字通》:“人 之胚胎,鼻先 受形”。
再往回数两个甲子,2038减去120,是1918, 那么1918年到1919年这两个连续的太乙天符年 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西班牙流感”横扫全球,感染了10亿人,夺去了 2千万到4千万人的性命,当时世界人口才17亿。
对瘟疫的诊断
明朝末年,姑苏洞庭山有个老先生,姓吴, 字又可。那个时候也有疫病流行,吴老先 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流行的疫病 和传统讲的伤寒不同。
基本原理

基本原则

发展简史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整体审察 四诊合参 病证结合
学习方法
绪论
望、闻、问、切、检测
分析 判断
诊 诊察 了解

辨证 辨病
治疗
诊断的概念:
诊断就是通过多病 人的询问,检查, 以掌握病情资料, 从而对病人的健康 状态合病变的本质 进行辨识,并对所 患病、证作出概括 行判断。

绪论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 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

绪论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理 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

辨病与辨证各自从不同的侧面 来考察疾病的本质, 来考察疾病的本质,辨病有助于提高 辨证的预见性、简洁性, 辨证的预见性、简洁性,辨证又有助 于辨病的具体化、针对性; 于辨病的具体化、针对性;辨病重在 全程,辨证重在现阶段。因此, 全过程,辨证重在现阶段。因此,辨 病与辨证必须相结合,不可偏废。 病与辨证必须相结合,不可偏废。
§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以 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 南宋施发的 图示脉,颇具特色; 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 图示脉,颇具特色; 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取诸 家脉学之精华,详述二十七脉; 清代张登所辑《 家脉学之精华,详述二十七脉; 清代张登所辑《伤寒舌 载有舌图120幅; 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温病 鉴》载有舌图 幅 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的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的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温病的三焦 辩证。 辩证。
4.病案:即病历,是临床 有关诊疗等情况 .病案:即病历, 的书面记录。 的书面记录。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整体审察: 整体审察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 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在病理 情况下亦相互影响。 情况下亦相互影响。人与环境亦是一个有 机整体, 机整体,整个人体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的影响。 境的影响。必须把疾病看成是病人整体的 病变, 病变,并把病人与其所处环境结合起来综 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只顾 一点,只看局部的变化。 一点,只看局部的变化。
1.诊法:主要包括望、 1.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 诊法 法,它们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 料的基本方法。 料的基本方法。 望诊:是察看病人的神、 h望诊:是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 舌象以及排出物等, 舌象以及排出物等,发现异常表 以了解病情。 现,以了解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言、 h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 音及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 音及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以 辨别病情。 辨别病情。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疖 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三)以常衡变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 《素问·玉机真脏论》
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原理:以健康人体的标准或状态去衡量病人,
发现病人异常之处及病变之所在
中医诊断学
四、中医诊断的原则
(四)因发知受
发: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反应。 受: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状态。
二、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二)主要内容
4.病案
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病人诊治情况的书面 记录。病案是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三)病、证、症三者的关系
病是独立的临床单元,它涵盖了从发病、发展及结 果等病变全过程。
证是病所处某一阶段的变化反映,是病在这一阶段主 要的变化。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整体观念 普遍联系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
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丹溪心法》
望面色
听声音 问二便
病人的外部表现
司外
揣内
切脉象 触肌肤
体内的病理变化
中医诊断学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二)见微知著
局部的、微小的变化
整体的、全身的病变
酒糟鼻 肺胃湿热侵入血络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应是我国最早的病案学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为纲辨伤寒,以脏 腑为纲辨杂病,奠定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三)晋唐时期
•西晋王叔和: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确定寸关尺 三部诊脉部位,明确24脉名称,提出相类脉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歌”、“二纲六变”、“脉神章”。 • 清·汪宏《望诊遵经》 •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 陈泽霖《舌诊研究》 • 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中医诊断学绪论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还要融汇贯通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要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
中医诊断学绪论
•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十怪脉。 •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提出“十问
歌”、“二纲六变”、“脉神章”。 •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27部脉。 •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 • 明·周学霆《三指禅》
中医诊断学绪论
• 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提出“十问
几个概念
• 症状 • 体征:阳性体征、阴性体征 • 症、候 •证 •病 • 辨证 • 论治
中医诊断学绪论
症状:病人主观不适或不正常感觉。 体征:医者或病人通过感官觉察到的客观
异常表现。分为: 阳性体征 阴性体征 病:即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每一种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 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病往往有一 列的证所组成。
中医诊断学绪论
(四)动静结合
▪ 病证既具有一定阶段相对稳定的 一面,又不断发展变化。
▪ 需要动态把握疾病,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守方、调方、变方)
中医诊断学绪论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 《扁鹊传》:“切脉、望色、听声、写 形”,而“言病之所在”。
❖ 《黄帝内经》:望神、察色、闻声、问 病、切脉;内外;辨证学;病证结合。
阶段性病机本质
中医诊断学绪论
常用的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病案
又称病历,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
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 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古代医案是学习中医临证经验的有效途 径。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司内揣外: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脏
的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 外的征候。 见微知著: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 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包含这整体的生理、病理 信息。 以常达变: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 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程度。 中医望色、闻声、切脉以诊病,皆属此理。
诊病
诊病又称辨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
得出病名的诊断。
辨证
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
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 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 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辨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的判断,是以八 纲辨证为纲领,脏腑辨证为核心的多种 辨证方法的综合。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多临床、多实践
学会和正确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其它有关概念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当代中医
学对于“证”的约定:是对疾病过程中所 处一定阶段(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 病性、邪正盛衰以及病势等多种病理因素 所作的概括。 证候:为证的外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 具有内在联系的证状、体征。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 证,可称为证型。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
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对收集到的真实资 料必须做到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诊法合参: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资料。 病证结合:辨病有利于从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 病的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 病变的位置和性质。两者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 面有所不同。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共62页

中医诊断学电子书,共62页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辩证,辨病,病历书写。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黑箱理论)、见微知著(生物全息理论)、以常衡(达)
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5.整体审察:指诊断疾病时,应重视患者整体的病理联系以及外界环境等对人体病变的影
响。

6.整体审察原理:人是有机整体,人体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病证的产生体现整
体的失调。

7.四诊合参:指医生临证时必须综合运用四诊,并将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判断。

8.辩证: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疾病当前阶
段的病理本质,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中诊具有整体、动态、个体化特色。


9.症(即四诊资料/病情资料)分析判断证(中医诊疗是针对证治的)
10.体征:由望闻切三诊得出的(直接、客观)
症状:由问诊得出的(间接、主观)
11.证:对疾病发展当前阶段病因、病势、病位、正邪关系等的概括,是当前阶段疾病的本
质反应。

(是主要矛盾,有利于针对当前阶段提供高效治疗)
12.病: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人体正邪斗争的全过程。

(是基本矛盾,有利于对疾病发展有整
体认识)
13.证与病之间的关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证是疾病本质,病是疾病全过程,只有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即病证结合)才能抓住疾病本质。

14.
四小经典:《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赋》。

中医诊断-绪论

中医诊断-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病案又称病历(主要包括门诊病案、住院 病案),古称诊籍,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 况的书面记录。
❖ 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 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病 案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法律意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 (一) 司外揣内 ❖ (二) 见微知著 ❖ (三) 以常衡变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诊——看

闻诊——听、嗅 诊法
问诊——询问
圣 诊

中医诊断学
切诊——按、切脉 巧 辨证——断 辨病 病案书写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诊——看

闻诊——听、嗅 诊法
问诊——询问
圣 诊

中医诊断学
切诊——按、切脉 巧 辨证——断 辨病 病案书写
问题1
❖ 四诊当中,有一种诊法与其他三诊有显著区 别,是哪一种?为什么?
❖症
如头痛、麻木、头晕、恶心等
❖ 体征---医生检查发现的病理资料。

如舌红苔黄脉数等。
问 题2
❖ 症状主要是通过哪些诊法所获知的? ❖ 体征主要是通过哪些诊法所获知的?
症状:问诊 体征:望、闻、切诊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 证——疾病当前阶段的病理本质,包括病 因、病性、病位、邪正力量对比等。如风 寒表实证。
中医诊断学
基础医学院 中医诊断系
绪论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 的基础课、主干课,是中医学理 论到实践的桥梁。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 情、辨别病证,为防治疾病提供根 据的一门学科。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望诊——看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
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专论诊法
对脉学极为有益
滑伯仁的《诊家枢要》
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
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
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
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
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 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四诊合参
从病辨证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二、诊断学原则
四诊合参
(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
从病辨证
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 目录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中医诊断学》—目录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黄帝内经》和《难经》
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病人自诉发热,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 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初起,检查是否脉浮、舌苔薄 白等,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证发热 若是外感表证发热,还要进一步辩证到底是外感风热,还 是外感风寒。假如有舌红、口渴、脉浮数、发热重、恶寒 轻,就可知其发热为外感风热证,从而为治疗指出方向。

中医诊断学:绪论共81页文档

中医诊断学:绪论共81页文档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医诊断学:绪论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病--反映其全程全貌中的基本矛盾。 证--反映其具体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 证和病对疾病本质描述的侧重点不同,相结 合构成完整的病理本质。
症、证、病的辩证关系
证:当前阶段 症
病:全过程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感冒 同病异证 风热 风寒 其 表证 表证 它
咽痛、鼻塞、流黄涕 恶寒发热、口渴、汗 出、咽部色红、舌红 苔白腻、脉浮数等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
看一看 望
X光
MRA
CT 听一听 闻
问一问 问 拍一拍 切
实验 室 化验
特点
诊察病症上,强于直观,弱于仪器。 判断病类上,详于辨证,弱于辨病。 是五千年基于人体实验的经验总结。 ?与西医诊治的区别,优劣,如何改善?
优: 五千年人类医学经验的总结,有自己完善且有效的诊病 体系(整体观、系统论,宏观水平);
萌芽阶段
战国 秦汉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的诊断专书 展现了辨证论治的雏形
战国 秦汉
黄帝内经 难经
奠基阶段
奠定了诊法与辨证的理论基础
1.望闻问切=神圣工巧 2.提出“独取寸口”,简化了 脉诊程序 首次提出了“奇经八脉”, “无形三焦”,“肾与命门的 关系”
发展阶段
西汉 淳于意《诊籍》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成熟阶段(二)
明 吴又可《温疫论》
首创“戾气”致病的病因说
清 叶天士《温热论》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清 吴鞠通《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条辨》
创立了三焦辨证
明 卢之颐《痎(jie)疟论疏》
疟疾专著
清 白喉专著 1.《时疫白喉提要》 3.陈葆善《白喉条辨》
清 麻疹专著 1.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 3.滑寿《麻证新书》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西晋----王叔和《脉经》
10万多字 10卷 98篇 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
隋朝-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分类67门 证候论1739条 阐述疾病的病因、 病理、证候 病源和证候的专著
宋代----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约1120-1200)-寒凉派 张从正(约1156-1228) -攻下派 李东垣(1180-1251) -补土派 朱丹溪(1281-1358) -滋阴派 《四库全书总目· 医家类》: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证 症
病 区别与联系
3.病案与辨证思维方法 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临床思维的规律 教学 医疗 科研 重要资料 管理 司法
二、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达便
1.司外揣内 视其外部 以查内脏 变化
2.见微知著 • 局部变化 包含整体的 生理与病理 信息
3.以常达变 从对比中找出异常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 李时珍《濒湖脉学》 吴又可《瘟疫论》 清代----林翰之《四诊抉微》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建国以来---- 四诊客观化 辨证规范化
五、 学习方法
1.掌握基本理论 2.不断临床实践 3.培养辨证思维
小结
• 1.中医诊断学的学科特点、学术 • 地 位、主要内容以及学科发展 •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 4.了解学习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辨病、辨证?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四、发典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目的要求]
熟悉诊断、诊法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2.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
诊并重的道理。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0.3020.10.3012:3612:36:2912:36:29Oc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12时36分29秒 Friday, October 30, 2020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302020年10月 30日星 期五12时36分 29秒20.10.30
12
症状:病人主观不适或不正常感觉。 体征:医者或病人通过感官觉察到的客观
异常表现。分为: 阳性体征 阴性体征 病:即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 ,每一种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 及发生、发展规律,一种病往往有一 列的证所组成。
13
❖病
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条件下,机体内出 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 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 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
歌”、“二纲六变”、“脉神章”。 •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27部脉。 •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 • 明·周学霆《三指禅》
34
• 清·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 清·林之翰《四诊抉微》提出“十问
歌”、“二纲六变”、“脉神章”。 • 清·汪宏《望诊遵经》 •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 陈泽霖《舌诊研究》 • 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位、病因病性、病势等病理概括,是 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 综合,也是疾病的本质。
19
20
(四)病 案
➢病案,又称病历、诊籍,是临床有 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要求详细而如实地记录患者的病情、 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21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因发知受
17
(二)诊 病
❖ 诊病:即诊断疾病,是判断病种,给予恰 当病名的诊断。
❖ 病名: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 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 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 白喉、园翳内障等。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 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18
(三)辨
▪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病
量的量变参数对疾病作出诊断。
➢ 客观、精确---规范化、社会化
➢ 缺点: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和规律
---只见病不见人
忽视个体的特殊性---易于千篇一律
2020/10/30
37
➢ 中医诊断学---整体发病学诊断 以整体观和系统论为思想基础,利用直观 思辩的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握疾病的本质 和规律,注重外在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使用逆 向推理的思维方式推断病因、病机,从而对疾
• 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病人体内 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辨别病情。
9
问诊
• 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平时 的健康状况、自觉症状及疾病的发 生、发展和诊疗情况等。
10
切诊
• 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触按身体有关部 位,掌握病体的变化情况。
• 症状 • 体征
11
几个概念
• 症状 • 体征:阳性体征、阴性体征 • 症、候 •证 •病 • 辨证 • 论治
谢谢大家!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3020.10.30Friday, October 30,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2:36:2912:36:2912:3610/30/2020 12:36:29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3012:36:2912:36Oc t-2030- Oct-20
14
证:
症状、体征
具体 感性
分析综合

病因、病位、病性
邪正力量对比

综合性的高度概括
抽象 理性

15
举例:感冒:风寒证、风热证等 温病:卫、气、营、血等
可见,病是对证的进一步概括和升华。
认识层次: 症状 体证


16
辨证
简而言之,就是辨识、确定证。 是把四诊所得有关疾病的各种资料,运用 中医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综合、推理 、判断,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是对疾病 感性认识的飞跃。
28
(二)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
切四诊并重,诸法相参,方能见 病知源。
29
(三)病证结合
▪ 病证结合,系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的原则。 ▪ 中医治疗疾病,既要对疾病作出确
切的诊断,又要辨明疾病所表现的 证候,才能进行整体论治。
30
(四)动静结合
▪ 病证既具有一定阶段相对稳定的 一面,又不断发展变化。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3020.10.3012:36:2912:36:29October 30,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30 日下午1 2时36 分20.10. 3020.1 0.30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30日星期 五下午12时36分29秒12:36:2920.10.30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35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还要融汇贯通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要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
36
中西医诊断学比较
➢ 西医诊断学---还原病因诊断
以还原论为思想基础,利用实验和分析的
方法,从宏观到微观,探索疾病发生规律,注 重实质性病因和机体形态功能的改变,依靠大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12时36分29秒下午12时36分12:36:2920.10.30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0.3020.10.3012:3612:36:2912:36:29Oc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12时36分29秒 Friday, October 30, 2020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2:36:2912:36:2912:36Fri day, October 30,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3020.10.3012:36:2912:36:29October 30,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30 日下午1 2时36 分20.10. 3020.1 0.30
▪ 需要动态把握疾病,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守方、调方、变方)
31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 《扁鹊传》:“切脉、望色、听声、写 形”,而“言病之所在”。
❖ 《黄帝内经》:望神、察色、闻声、问 病、切脉;内外;辨证学;病证结合。
❖ 《难经》:望闻问切,尤重独取寸口。 ❖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下午12时36分20.10.3012:36October 30,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0月30日星期 五12时36分29秒12:36:2930 Octo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12时36分29秒下午12时36分12:36:2920.10.30
病作出诊断。
➢ 因人因地因时,揭示疾病整体反应状态。 ➢ 缺点:
表面、主观、笼统、模糊--难以规范化、社会化
2020/10/30
38
中医诊断思维逻辑方式
➢ 由外揣内,由表及里 ➢ 援物比类,由此及彼 ➢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 揆度奇恒,以常达变 ➢ 明辨标本,分清主次 ➢ 辨别真假,抓住本质
2020/10/30
22
司外揣内
《灵枢·论疾诊尺》:”从外知内” 《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
内脏,则知病矣”
23
见微知著
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
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24
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 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39
课后试题
1、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解释:症、症状、体征、病、证、辨病、
辨证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4、中、西诊断思维有何区别? 5、查阅中医诊断和黑箱理论的文献,写出一篇论文。
2020/10/30
40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3020.10.30Friday, October 30, 2020
4
中医诊断学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5
(一)诊 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7
望诊
• 通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 头面、四肢、皮肤毛发、五官九窍以及 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 情,测知脏腑病变。
8
闻诊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0.302020年10月 30日星 期五12时36分 29秒20.10.30
谢谢大家!
中医诊断学
许文学 教授 2014-03-04
绪论
一、主要内容(掌握) 二、基本原理(掌握) 三、基本原则(掌握) 四、发展简史(自学了解) 五、学习方法(掌握)
2
诊断
3
中医诊断过程
诊断——对病人询问检查,掌握病 情资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对 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 对病人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