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教育与教育学

合集下载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口诀:法国仪式)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1763年)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Ⅰ 、教学时间安排:2 课时Ⅱ 、教学目标: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确认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及指导思想;3、说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作名称、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4、对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做出说明;对学习教育学产生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Ⅴ、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诉人们: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1/ 3事实说明,教育学对于教师来说,就好比是学医的人的一门临床医学,不学好教育学而从教,可能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适应过程,且不能准确、全面、高效、优质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对于教师来说,在求职之初,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的一门课程,到后来,教育学就是实施自主劳动的必备工具。

我们通过几个实例,体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功能。

案例 1:陈景润失业记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曾记录了青年陈景润鲜为人知的一件事。

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是全国著名大学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

四年大学课程,他仅学三年,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数学课教师。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教育教育学则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旨在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的关系,以及教育教育学的重要性。

一、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的关系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活动,目的是传递知识和塑造人的品德。

而教育教育学则是对这一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教育教育学通过分析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为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教育学既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外在保障。

教育与教育教育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教育学的理论指导,而教育教育学的研究则需要借助实践的教育活动来验证和完善。

教育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的科学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育教育学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效果教育教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的效果。

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教育更加有效。

2. 优化教育过程教育教育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教师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使教育过程更加平衡和顺利。

3. 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为培养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教育教育学,未来的教师能够获得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4. 推动教育改革教育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教育教育学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教育与教育教育学是紧密相关的。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概述 (4)1.1.1教育概念 (4)1.1.1.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

(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41.1.2.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1.1.3.词源 (4)1.2.2教育要素 (4)1.2.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 41.2.2.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41.2.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41.2.4.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多样的教育形态。

(4)1.3.2 教育形态 (4)1.3.1.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4)1.3.2.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5)1.3.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6)1.4.1教育属性 (6)1.4.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 (6)1.4.2.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6)1.5.3基本规律 (7)1.5.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7)2.教育发展 (7)2.1.1 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爱劳动) (7)2.1.1.神话起源 (7)2.1.2.生物起源 (7)2.1.3.心理起源 (8)2.1.4.劳动起源 (8)2.1.5.需要起源 (8)2.1.6.生活起源 (8)2.2.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8)2.2.1.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8)2.2.2.古代中国 (9)2.2.3.古代西方 (11)2.2.4.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口诀:街道专刻象)122.2.5.近代现代教育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生产劳动由分离到结合)(口诀:公义世法) (13)2.2.6.20 世纪后期教育/现代特点:(口诀:全民多现身) (13)2.3.3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3)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4)3.1.2 教育学概述 (14)3.1.1.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143.1.2.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14)3.1.3.研究任务(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 按形式和施教方式分:脱产教育、函授教育、 电视广播教育、网络教育等。
❖ 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原始社会的教 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互为主客)
教育者
学习者
(主)
(主)
(客) 教育资源 (内容、场所、手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 1、教育者 ❖ 2、学习者 ❖ 3、教育资源 (二)教育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 1、教育者和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2、学习者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3、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主要)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资源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 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传承社会文化、传 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实现 的。
第二节 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程
❖ 本节要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 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 教育从产生到现在的整个历程中有哪些
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 未来的教育将出现哪些特征?


封建社会
的教育
中国:夏有学校,“六艺”、“四书五
经”为内容。私学起于春秋,孔子。
古 代 古印度: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 教 佛教手中。
育 简 介
古代埃及: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古希腊、罗马:7-12岁的地位低下
阶层子弟入私学,贵族子弟聘家教。
❖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
❖ 人性反神性,科学理性反蒙蔽主义,个性解 放反封建专制,平等友爱反等级观念,重视 肯定现实生活,反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 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节 教育概述
❖ 本节要解决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分三个小问题探讨: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的本质2.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3.明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4.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5.明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可有人却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到底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与教师职业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本章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教育学就是教育之学,是关于教育的学问。

要认识和了解教育学,就要先认识教育。

而且一个人要想将工作做好,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地认识。

本节就从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中国,“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象形字,意指儿童在成人执棒监督之下学习。

“育”字见于小篆,也是个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儿童。

后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先秦古籍中,“教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很少出现,大多只单用一个“教”字。

如:“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因此,从词源上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意是指培养人,旨在使人作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是“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与教育学试题一

教育与教育学试题一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试题一、选择题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A )。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职业教育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 B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C语言的形成D学校的出现3.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前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 D )。

A生物起源说B模仿起源说C游戏起源说D教育起源于劳动4.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 C )。

A生产劳动B家庭活动C交往活动D社会现象5.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 A )。

A学校B家庭C集体劳动D职业教育6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 C )。

A家庭的再现B部落的形成C学校的出现D专职教师的出现7.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各种服务中,占中心地位的是( B )。

A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B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C为社会稳定服务D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8.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是一种( A )A非形式化教育B形式化教育C制度化教育D大众教育9.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 B )。

A学校的出现B学制的建立C教师的出现D教育机构的建立10.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在( A )。

A二战以后B二战以前C中世纪开始D16世纪以后1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B )。

A学校教育B义务教育C学年教育D基础教育12.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占世界国家总数的近( C )。

A二分之一B三分之二C三分之一D四分之一13.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 D )。

A就业为主B人的发展为主C技能训练为主D升学为主14.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 A )A职业教育B义务教育C普通教育D双轨制教育15.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 A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特岗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资料《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选择题100题附答案

特岗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资料《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选择题100题附答案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项选择题。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体现了()A.教育与文化B.教育与科技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2.学校教育产生于()教育阶段。

A.古代B.原始C.近代D.现代3.柴老师退休后还坚持去老年大学学习,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4.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教育思想的根本是()。

A.智育B.美育C.德育D.体育5.“活到老,学到老”反映的现代教育的特征是()。

A.终身性B.公平性C.大众性D.未来性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手中。

A.印度教B.伊斯兰教C.佛教D.基督教7.“太学”是我国古代中央官学,其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官学制度的奠基和发展。

“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出现于()。

A.唐代B.汉代C.秦代D.宋代8.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卢梭9.认为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A.洛克B.卢梭C.康德D.杜威识的思想家是()。

A.洛克B.卢梭C.康德D.杜威10.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

A. “泛爱”B. “泛智”C. “泛美”D. “泛德”11.下列选项中,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成就对应错误的是()。

A.孟子一一创办私学B.董仲舒一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D.朱熹---- 集宋代理学之大成12.以下著作主要体现了绅士教育思想的是()。

A.《爱弥儿》B.《巨人传》C.《教育漫话》D.《理想国》13.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

A.康德B.杜威C.赫尔巴特D.拉伊1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

A.《雄辩术原理》B.《民主主义教育》C.《爱弥儿》D.《理想国》15.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思想的著作是()。

2019年最新-教育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精品文档-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教育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精品文档-精选文档
类生命:人类的发展主要依靠间接经验、 间接知识,文化进化 ◎ 人类的双重生命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2. 人类教育产生的社会前提 人类社会的诞生
劳动——标志着动物的本能活动已经转变为 人类自觉的劳动
劳动的技术结合——制造和使用工具、传递 经验、自我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 个体经验的类化
主体—客体 = 生产活动(对象化活动) 主体—主体 = 教育活动(交往性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动物界是否存在教育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1. 勒图尔诺、沛西·能(法)的“生物起源说”
传递经验的形式。
—— 王守恒《教育学教程》
教育起源于为传递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
的以生产劳动经验为主的超生物经验的需
要。
—— 陈焕章《教育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1. 人类教育产生的生物前提 教育的必要性
种生命:与动物既相同又不同,不同之处 表现为人的未特定化、未完成性 教育的可能性
动。
——陈焕章《教育原理》
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社会性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
广义定义
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形成人的 品德的活动。
日常含义
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狭义定义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终身教育
教育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是终身性的。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育改革与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研究和实践,推动教 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 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全 面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 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 提供优秀人才。
定义
教育学理论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 育实践的系统化、概括性的认识,
它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指 导。
目的
教育学理论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 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构成要素
教育学理论由概念、范畴、原理和 规律等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理论 体系。
传统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 学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01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教育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人们无论是从事教育理论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将工作做好,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的认识。

学习教育学就是从不同方面帮助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者形成这种全面的认识。

本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学习者认识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教育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对教育概念的分析侧重于从理念上来认识;对教育要素的剖析侧重于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

一、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

这些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再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与用法教育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因而关于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教育的西文起源Educare ←educere→e+ducere↑教育引导儿童达到完满↓引出←出+引导教育的中文词源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人,因而关于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教”、“育”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从词源上看“学”与“教”是统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

“教”在甲骨文中,像有人在旁执鞭演卜,训导小孩学习的形象。

“育”在申骨文中像妇女育子之形。

在先秦古籍中,大都只用一个“教”字来论述教育的事情。

(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见得就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

实际上,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

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

第一讲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讲教育和教育学

第⼀讲教育和教育学第⼀讲教育和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常⽤法⼤体分为三种:作为过程的教育;作为⽅法的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其中第⼀种是基础。

在中⽂和西⽂背景下对教育进⾏词源考察发现:在中国古代主要使⽤“教”和“学”这两个词述说教育。

在甲⾻⽂和⾦⽂中,“教”的左下⽅表⽰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左上⽅表⽰作为教的内容的占⼘活动,右下⽅表⽰⼿,右上⽅表⽰鞭⼦或棍⼦,是教的过程和⼿段,整个字就像有⼈在旁执鞭督促⼩孩学习。

“学”的左上⽅和右上⽅表⽰两只⼿,上⽅中间表⽰占⼘的活动,中间表⽰学习地⽅的房间,下⽅表⽰孩⼦,整个字就是孩⼦在房⼦⾥学习有关知识。

“教”和“学”是从不同⾓度对教育进⾏描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词取代了“教”和“学”。

在西⽂中,英⽂、法⽂德⽂中的教育⼀词均由拉丁⽂educare⽽来,表⽰“引出”的意思。

关于“教”的意思,《中庸》解释为“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教的⽬的是帮助⼈踏上⼈间正道,⾛正确的⼈⽣道路。

“学”的含义,《礼记·王制》中解释为:“学者,觉也,以反其质” 。

“反”同“返”。

“觉”指使⼈从⽆意识状态进⼊到意识状态,促进⼈清醒、理智。

“质”即指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

《礼记》中“学”的意思表明学的⽬的是让⼈学习历史⽂化典籍以朝⼈性的⽅向发展。

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教育关注⼈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的是使⼈学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主义和⼈道主义。

“教”与“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说⽂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使作善也。

”教学:知识传授;教养:养育⼈才;教育:授道与做⼈,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部分定义(1)《学记》中曾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也者,长善⽽救其失者也”;(2)《中庸》⾥说:“修道之谓教”;(3)《荀⼦》中说:“以善先者谓之教”;(4)在汉语中,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的⼈是孟⼦,他有⼀句名⾔就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存在、建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合理性教育理论的科学。

3.教育事件: 则是将教育事实进行有效还原后生成的关系性、情境性的实在,表征着教育的极端复杂性,往往不能用既定的教育规律来解释和说明,在教育事件中蕴藏着真实的教育问题。

二、填空
1.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以将教育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3.根据教育系统的层次,可以将教育划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4.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5.教育学的科学化就是教育学的(合理性)。

三、简答
1.立足中西文教育的不同词源分析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答:通过对中西文教育词源的考察进行对比可见,西方对教育的理解围绕儿童的内在潜能和需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儿童身心自由与和谐发展,提倡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将其内在的东西展现出来,然后逐渐加强和丰富。

而中国对教育的理解主张按照成人既定的计划,在成人的严厉监督、鞭笞与惩罚下,强制要求儿童被动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知识、智慧、美德等,表现出事先所希望表现出来的素养。

教育意识影响教育行为,中西方对教育理解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相应的教育观念以及行为上的巨大分野。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孔子等教育家的思想中有启发性的教育教学,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整个中国教育传统中强制和灌输的特点。

西方教育中尽管强调启发、引导和激发,但也有强制和灌输的一面。

只不过,西方更注重从儿童本身引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质,而中国更注重强制和灌输。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以往常常将教育学研究任务规定为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这种理解突出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忽视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和追求。

因为教育
规律不是为人服务而是为人选择,但人们选择什么教育规律和怎样选择教育规律,都与教育目的紧密相关。

所以教育学不仅要认识教育规律,更要认识教育目的。

对教育目的认识的困难在于,在规律层面认识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非表明就有了明确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人是什么,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怎样形成,教育就怎样培养人。

建构合理性的教育学理论首先要研究人是什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是研究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怎样发展和进行。

教育发展本身就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教育学研究就是要探求这种合理性的历史轨迹、现实需要和未来追求。

这构成了教育学研究任务的合理性。

四、论述
1.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观。

答:理解和把握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首先需要通过更新理解教育本质的思维方式形成对教育本质本身的新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教育和学习的内在关联为出发点,探求教育本质的复杂意蕴。

(一)对教育本质本身的新认识
合理区分教育本质与教育本体并着力研究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对教育本质本身的新认识。

教育本体是教育本质的本质,是古今中外教育的必然、内在、普遍和稳定的联系,是不变、永恒和纯客观的;教育本质是教育现象的本质,其形成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过程和结果,是抽象和设想的过程和结果,是主客观的统一,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以教育本体为基础,作为教育实践的教学成人是教育的本体,它作为教育本质生成的终极根据和终极目标是抽象的、不变的、绝对的,教育的本质是在教育本体的基础上变化的,是教育本体的展开、丰富、现实化和具体化。

(二)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教育与学习具有内在联系,学习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学习的规范和效率的提高。

学习和教育是人的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和普遍现象。

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是“凭借经验产生的、按教育目标进行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

”人有学习的巨大潜能和持续不断的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提升能力、形成合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自身发展成为真正的人,因而学习是成人之本。

教育的根源在于学习,学习未必就是教育,但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教育,教育必定是一种学习。

学习效率和水平、层次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但不论从教育的直接目的还是就教育教学过程说,教育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习,教育的目的是学习,指向学习层次的提升。

(三)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教育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指导学习,这是教育的自本质,指导学习就是教学,是教育的本体,是教育与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人类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区别。

而指导学习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又有各自特点和类型,体现出教育本质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教育本质的这些不同类型是教育的类本质,它们共同反映了教育的自本质。

简而言之,指导学习这一教育的自本质包括上所施、下所效的等级和不平等色彩强烈的指导学习、反映农业社会思维的培养人的指导学习、反映工业社会思维的塑造或造就人的指导学习、反映学习化社会思维的主体间指导
学习等不同的教育类本质。

因为本质是规律的本质,规律是本质的规律,形成什么样的本质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就形成什么样的本质,所以培养人、造就人和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本质不同遵循的规律也不同。

(四)学习化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广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广义的教育的规范和效率的提高。

学习化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系统的指导学习。

教育的指导性表明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育的系统性则既规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知识、课程和教材的逻辑性,也表明学校教育教学的计划性、组织性特征。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具有以下丰富内涵:第一,学校教育目标的系统性,学校教育应该使学习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宗旨;第二,学校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系统性,既要根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人需求特点,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条件、需求全面系统设定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实现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等;第三,学校教育组织制度和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要求处理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关系,处理好国家、地方和社会管理学校的不同关系;第四,学校教育评价的系统性,要处理好课程评价、学业成绩评价、教师评价、办学和管理评价的复杂关系。

2.如何理解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合理性?
答:(一)教育学方法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有密切关系合理认识教育学研究对象是确定合理的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关键,对对象的认识不同对研究方法的认识也就不同。

教育学研究既包括对自然、社会物质世界存在、客观精神世界存在和主观精神世界存在的认识,也包括主观精神世界的自我反思。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方法的综合性。

教育学与哲学自古就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在当代人类认识的科学视野由自然转向社会文化,由事实转向价值,由认识转向评价,由存在转向行动,由描述转向规范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教育学产生实质性影响,哲学方法和方法论也从根本上影响着教育学的方法。

现代社会教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业已建立起密切联系。

采用实证方法认识教育事实和客观规律与采用哲学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教育价值和主体追求规律,对建构合理性教育理论和教育学的科学化都是重要的。

(二)教育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有密切关系
教育学研究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相似多于差异。

人文科学作为研究人的本性的学科,其研究方法必然受到人的本性的制约。

由于人文科学以人为的价值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而同时又由人的认识活动来思考,所以人文科学处于既把人当作施行主体又把人当作对象主体这样一个特殊的地位,这自然会引起一系列既特殊又困难的问题,使得科学实证意义上的客观性更加难以达成。

教育学借鉴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要把人当作具体的人来研究,避免形成这样的认识:当教育学把人当作人和具体的人研究时,认为它是不科学的;当教育学把人当作物(自然人)和抽象的人研究时则认为它是科学的。

现代解释学认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特点,人文科学具有明显的理解和解释的特点,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不完全是对客观事实的“价值中立”的反映,在一定程
度上也有解释性和理解性。

(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教育学研究需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确定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偏概全,把任何一种具体的方法当作教育学研究的全部方法。

强调实证和实验并不是说教育学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都要实验和实证,达到数学化的精确程度。

重视思辨和形而上学的方法也绝不是要求教育学的每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都要研究教育本体、本质等形而上学问题。

为了教育学的科学化,即使某些人用主要精力以教育思想为对象不是以教育实际为对象,研究“脱离实际”的元教育学问题,也不会有多大危险,真正危险的是完全忽视理论和实践(实际)研究的照本宣科和拍脑瓜办事以及照抄照搬的所谓研究。

教育研究的方法,只要有利于教育和社会及其人的发展,从总体说正像费耶阿本德主张的那样“怎样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