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7c65b7caaea998fcc220e7d.png)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一、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2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4先秦时期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二、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分期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音乐、舞蹈、绘画、歌谣以及雕塑艺术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这和后来有文字记载的对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局面,为多种文艺思想派别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成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两派,分别从文艺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方面,为后来两千多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一)文学的起源1.最初的文艺的产生是与人们为取得生活资料的努力奋斗和丰硕收获分不开的,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17章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17章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239336367ec102de2bd89be.png)
17.1复习笔记一、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一)龚自珍及其文学思想1.龚自珍龚自珍,字尔玉,号定盒,是一位开近代风气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
2.文学思想(1)他对以乾嘉学派为代表的汉学脱离现实颇为不满。
他赞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反对文人只钻故纸堆或空谈义理心性,要求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的社会政治密切结合起来,提倡经世致用,从单纯的训诂考据中走出来,重在借古论今议论政事。
(2)要求文学能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改革现实社会的弊病发挥应有的作用。
龚自珍强调文学创作是人内心思想感情不得不发的产物,他特别强调要“尊情”,重视情的不得不发的真切自然的表达。
(3)他认为文学和时代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文学,这是他强调文学要表现时代的忧患意识的理论根据。
(4)龚自珍在诗歌艺术上强调自然美而反对人为造作,主张创新而反对模拟因袭。
(二)魏源及其文学思想1.魏源字默深,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与龚自珍、林则徐是好友,思想上颇受他们的影响,编撰著名的《海国图志》,并在序中提出了“以夷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
2.文学思想(1)他和龚自珍一样,也要求诗歌能充分体现诗人的忧患意识。
(2)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要求文学必须为救世济时服务,使之成为挽救时局危机、振兴国家民族的重要工具。
二、姚莹的文学批评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一)姚门四弟子桐城派自姚鼐之后,比较重要的有方东树、姚莹、管同、梅曾亮,称为姚门四弟子。
(二)方东树字植之,别号副墨子,是姚门弟子中特别重视义理心性、提倡程朱理学的人物,曾撰写著名的《汉学商兑》。
(三)姚莹字石甫,号明叔,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
(四)姚莹的文学思想1.在桐城派文学思想的发展中成就突出。
(1)强调文章的经世致用价值,要有益于“经济世务”“关乎人心风俗之盛衰”。
(2)强调“诗之与文,尤无二道”,以文论诗,在桐城诗学发展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2.姚莹论文的中心是在强调“载道”,但“道”并非抽象的义理,而是“见天地之心,达万物之情”的、能解决现实具体问题的“道”。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5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5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https://img.taocdn.com/s3/m/5e553d7d5022aaea988f0f83.png)
5.1复习笔记一、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一)文学观念的变迁1.背景(1)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是从汉末开始的,它的标志是儒教的衰落。
(2)汉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摧垮了汉代封建帝国,在农民起义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后,全国陷入了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作为大一统思想支柱的儒家学说也丧失了其统治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3)中小地主阶层力量发展起来,要求实现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稳定与繁荣,也要求有合乎他们需要的思想学说。
(4)曹操掌权之后,注重刑名法术思想,提倡“唯才是举”,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即使道德上有缺点也没有关系。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5)思想的解放带来了文学的解放,文学创作开始从儒家经学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展,文学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2.表现(1)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①汉代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创作主题大都是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了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②人们的思想从儒家经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觉察到独立的人的意义与价值,他们为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感到悲哀,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到作为独立的人的生活与幸福。
③他们的作品不再是封建礼教的传声筒,而变成对个人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歌唱和真实而自然的诗人内心的独白。
(2)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重视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①从文学创作状况来看,汉末魏初作家作品中的个性都十分鲜明。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慨多气,七子的个性也在各自的创作中体现得很清楚。
②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以及随之兴起的玄学家重自然、轻名教的思想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价值,反对用共性来扼杀个性,要求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③魏晋名士不受名教束缚,放浪形骸,率性而为,任其自然,实际上起着一种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新变化。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14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14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d8b5627bceb19e8b8f6bafa.png)
14.1复习笔记一、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一)明末清初文学理论明末清初对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提倡以抒写性灵为中心的文学思想,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1.立足于前后七子,倾向复古,不赞成公安、竟陵的文学主张,但又不是简单地承袭和延续七子的老路,而是吸取了公安派提倡抒写真情的方面,反对其在内容上和文辞上的鄙俚、浅俗,提倡学习秦汉之文和盛唐之诗,但又反对模拟因袭,要求文学起到积极的社会教育作用。
实际上对这两派,采取了扬长避短的态度,以陈子龙为代表。
2.立足于公安派的性灵说,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模拟主张,但也反对竟陵派的幽深孤峭,而又强调要学习古人的长处,以钱谦益为代表。
3.赞同公安派抒写真实性情之说,而又不同意对性情不加规范地任其自然发展,主张文学要描写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真实性情,这是对公安派的一种改革,但又带有传统的诗教烙印,以黄宗羲为代表。
(二)王夫之及其诗学思想1.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主要有《诗广传》《楚辞通释》《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外编、《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
2.王夫之的诗歌理论:(1)作用:一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上一些有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重要见解,开清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先河,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2)中心: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3)重大历史贡献:比较科学地总结了情理之争,能够充分地吸取两派之长,扬弃其所短,从而对诗歌的本质和特征作了比较深刻而精辟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新见解。
①诗歌是人的“心之元声”的体现。
他强调文学应当是人内心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反对死法定法,主张要有独创性。
他企图把抒写性灵和温柔敦厚调和起来,主张一种高雅的性灵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15章 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15章 清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a197e37149649b6648d747b6.png)
15.1复习笔记一、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和清代其他小说理论批评(一)金圣叹的《水浒》评点1.金圣叹名人瑞,又名喟,号圣叹,江苏吴县人。
他性格狂放怪诞,思想带有封建社会后期激进文人的思想特点,对封建王朝还是忠诚的,但是又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非常痛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叛逆性。
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六部书的评点中,被他称为六大才子书,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水浒传》和《西厢记》的批评。
2.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1)他对《水浒传》的批评是其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最集中表现。
(2)有些评点违背了作者原意,是强加给施耐庵的。
经过他的修改,在文字表达、艺术水平上有提高,但是他有些改动是不恰当的,特别是他为了否定农民起义而给水浒英雄硬加了一个斩尽杀绝的结局。
(3)他对《水浒》的倾心,并不只是因为其艺术之高超,也是由于《水浒》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对贪官污吏的尖锐揭露和批判,对当权统治者昏庸无能的谴责和鞭挞。
他对农民起义的态度是矛盾的:①一方面维护皇权,不赞成农民起义。
②另一方面认为农民起义遍地皆是,并非农民不安本分,而是酷吏赃官逼迫出来的。
(4)金圣叹评点《水浒》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说创作的艺术理论上。
他对《水浒》的艺术分析善于把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美学和小说创作的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成果,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到了最高峰。
(5)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一》中提出的文章“三境”说,是他评价《水浒传》的基本美学指导原则。
①“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指心能自由地指挥手,手能适应心的要求,这从“人工”的角度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故曰“圣境”。
②“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指心没有完全想到的,手也能神妙莫测地表达出来了。
这种境界比“人工”要高出很多,已经有了某种非“人工”所能达到的水平,但还没有完全与自然相合,也就是庄子所说的还是“有待”的,故曰“神境”。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45e68bcfaf1ffc4fff47ac86.png)
第11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1.1 复习笔记一、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一)南宋文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比较重视对文学特征的探讨,并对违背艺术本身规律的错误倾向,展开了比较尖锐、比较激烈的批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二)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的新发展1.在北宋南宋之交,江西诗派有了新的发展,由比较规矩、死板的诗法论变为比较自由、灵便的“活法”论,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发展了“悟入”说。
其代表人物是吕本中。
2.吕本中所提出的“悟入”说,虽并非他的发明,而是对江西诗派悟人说的发挥,但也有其新的特点,他的“悟入”是针对“活法”提出来的。
他主张的“悟”,不全是顿悟而是在渐悟基础上的顿悟。
(三)南宋道学家的诗论南宋道学家的文学思想也比北宋前期道学家的文学思想有所进步,不再对文学采取贬斥和否定的态度,也注意到了文学本身的特征。
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朱熹的文学思想上。
1.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是南宋最有名的理学思想家。
2.朱熹的文学思想(1)朱熹主张文道一贯,文即是道。
(2)朱熹在诗论方面也要求把体现义理放在首位。
他充分肯定诗歌的抒情特点。
并能脱开汉儒以美刺释比兴的框框,对比兴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解释。
他认为“兴”和“立像以尽意”相似,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意藏于象中,这正是文学的美学特征。
(四)陆游和杨万里陆游和杨万里扩大眼界,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生动具体地再现生活的真实,以自然天成为最高审美标准。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从实际创作中体会到要注重诗歌的社会内容、真实抒写自己感情。
他提出“工夫在诗外”,而不是在诗内。
诗人要写好诗不能只在具体的艺术技巧上下工夫,而必须重视文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把自己的切身遭遇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有高昂强烈的爱国激情,疾恶如仇的鲜明爱憎,满怀“愤世疾邪之气”,这才是写好诗的关键。
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从而获得创作的冲动和不可抑制的激荡,这才是真正的诗家“三昧”。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https://img.taocdn.com/s3/m/1ad6df4f55270722182ef729.png)
第12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12.1 复习笔记一、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一)复古主义文学思想1.原因:朱元璋是在恢复汉制的号召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的,所以明初在文化思想上竭力推崇汉唐盛世,复古思想较为浓厚。
2.特点: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比较推崇汉魏盛唐,在文学理论上没有多少新的特色。
3.明初文学理论批评上比较重要、影响又比较大的是高棅(1)高棅,字彦恢,后来改名廷礼,号漫士。
他是明初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编的《唐诗品汇》是明初诗歌创作上复古崇唐思潮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对后来前后七子文学思想有直接的启导作用。
(2)高棅的诗学思想①对严羽《沧浪诗话》以盛唐为法作了进一步发挥,确立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以盛唐为正宗的思想,并强调了辨体的重要性。
a.辨体的目的:为了正确认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精粗邪正,长短高下”。
b.辨体标准:提倡“盛世之音”,在艺术上崇尚“雅正冲淡”,并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为典范。
②《唐诗品汇》中已初步体现了格调说的思想。
(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1.明代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近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模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主要地位,这是明初以来文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2.前七子及其理论(1)成员: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还有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并称为前七子。
(2)文学思想的核心:复古(3)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①他主张古体学习汉魏,近体学盛唐,其目的是要取法乎上,学习古代最优秀的作家、作品。
②他指出宋诗之不如唐及唐以前古诗,其根本问题是在以理易情,以理语代替形象,专在文辞上下工夫,这就和诗歌的艺术特征相违背,而和非文学的一般实用文章没有区别了。
(4)李梦阳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https://img.taocdn.com/s3/m/b19f71f2168884868662d617.png)
张少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https://img.taocdn.com/s3/m/f743336358f5f61fb636664b.png)
第8章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8.1 复习笔记一、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一)齐梁文学概况1.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
2.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1)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
(2)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忽视。
(二)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1.对齐梁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1)这一派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为代表,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把产生华靡淫丽文风的根源一直追溯到以屈原作品为主的《楚辞》。
(2)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主张一切文章,都要以“教化”为本,认为“诗、书、礼、乐”乃“道义之门”,学习六经以为文,可以实现“家复孝慈,人知礼义”的目的。
①他虽然也指出了六朝文学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缺点,但其持论极端偏激,不能正确反映六朝文学发展的实际。
②他指责的六朝文学的重缘情、重艺术,恰恰是六朝文学发展中的优点和有价值的贡献。
③他这种儒家复古主义文学观,直接影响到隋末唐初的王通,并对中唐以后的文艺思想发展有较大影响。
(3)王通的文学思想是对李谔的进一步发挥①王通在《中说·天地篇》中强调“文”必须“贯乎道’,“济乎义”,合乎“雅”而“及理”。
诗歌也必须“上明三纲,下达五常”,和汉儒一样把文学当做经学的附庸。
②从这个标准出发,王通对南朝诗人从人品到创作都给予了否定评价,抹杀了南朝重要诗人对文学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极不公允的。
③王通肯定颜延之、王俭、任防等,都只擅长于非艺术文学的一般文章之写作,而在诗歌等艺术文学创作方面则成就一般。
(4)王勃的文学思想是对王通的继承①王勃,字子安,是王通的孙子。
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在诗歌创作上为唐诗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eaf9d785022aaea998f0fc6.png)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16.1 复习笔记一、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一)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概况1.康熙时代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朱彝尊和王世禛,被称为南朱北王。
从文学思想上说,朱彝尊重学问,王世禛重性情。
2.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四个主要流派:以王世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二)朱彝尊及其思想1.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人。
在诗文词的创作和理论上都很有成就。
2.朱彝尊的文学思想(1)朱彝尊的文学思想核心是重道、宗经、博学,提倡“诗言志”的传统,同时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内心之“不得已”。
(2)其论诗的基本思想和论文一样。
从大的方面看,他主张以言志为中心的“诗教”传统,这和他论文之本道宗经思想相一致的。
(3)从“本乎自得”的思想出发,他批评复古派的主张,认为诗歌创作必须要从诗人内在的心性出发。
(4)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诗歌创作,朱彝尊都认为要以博学作为基础。
有深厚渊博的学识,才能在创作上自由驰骋。
(5)朱彝尊对诗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明代诗歌的发展,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他在充分肯定前后七子成就的同时,指出了他们在创作上模拟蹈袭的错误。
他在肯定公安派理论的核心价值时,着重批评了他们忽视传统、陷入空疏浅俗的弊病,而对竟陵派则和钱谦益一样,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二、王世禛的神韵说(一)王世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康熙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与朱彝尊并为当时文坛主要人物,称为南朱北王。
有诗论著作《渔洋诗话》(二)王世禛的神韵说1.王世禛诗学思想与朱彝尊的差别(1)朱彝尊是主张宗经明道重学的,诗歌创作上则提倡“言志”传统,强调“自得”,要有不得不发之情,故诗皆“类发乎心性所得”,同时肯定“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
所以要求诗人要有深厚的学问。
(2)王世禛则偏重于诗歌的艺术方面,要求诗歌创造超脱空灵、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传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4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e30402984868762caaed5ee.png)
4.1复习笔记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1.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
他在《吊屈原赋》中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为人,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谗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的过于执著与“自沉”的选择。
2.淮南王刘安从儒道结合的角度,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评论并给予了极高地位(1)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2)他赞扬了屈原与统治者不合作、寻求超脱现实的朴素纯真的美好理想世界,这也是合乎道家的人生处世态度的。
(3)他对《楚辞》的艺术成就也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运用了寄托深远的比兴手法,说明《离骚》虽然写的是花草鸟兽、神话传说,但都包含有重大的社会现实内容,这就接触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同时也可看出《离骚》对《诗经》艺术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3.《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更加突出了《离骚》的“怨”的特点。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实录精神1.“发愤著书”说(1)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2)“发愤著书”,在司马迁看来,主要是为了达意通道。
①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施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述往事,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
②作者的志向就是要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的理论观点,写“成一家言”的著作。
(3)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极其愤激的特点,表现了儒道结合的倾向。
(4)他提倡“怨”和“发愤著书”不受儒家那种不能过分的“中和”思想的局限,表现了极大的批判精神与战斗精神,强调作家在逆境中也应当奋起,而不应消沉,是中国古代具有民主精神的进步文学传统的突出表现。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e32bb50912a21615792917.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真题详解(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真题详解(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02b497128ea81c759f57851.png)
第18章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18.1 复习笔记一、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近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开始了中西文学思想的直接交流和融会,而梁启超和王国维则是这方面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梁启超及其文学思想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人物,是开一代新风气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2.梁启超的文学思想(1)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是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
(2)“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后,于1899年所写的《夏威夷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输入中国,改造中国传统的诗歌,使之具有“新意境”、“新语句”,但是又不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具备这样三条,就可以成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
“诗界革命”,就是要运用诗歌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的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旧风俗,提倡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政治体制,以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备受欺凌面貌。
(3)梁启超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小说界革命”,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发表于他所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1902)上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一篇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著。
①突出地强调了小说在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彻底改革中之重要作用。
②十分具体地分析了小说特有的高强度的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a.“熏”和“浸”,都是指小说的艺术熏陶力量,不过前者是从空间上说的,后者是从时间上说的。
“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其整个精神为小说境界所支配;“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
b.“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熏”、“浸”的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100e549e87c24028905fc335.png)
第13章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13.1 复习笔记一、明代的小说评点和李贽对《水浒》的批评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有关文言小说的比较少,主要是对白话小说的理论批评,它自明代中叶开始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一)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方式1.对作品的评点。
2.为小说写序或跋。
3.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断记载和评述。
(二)评点1.评点的作用(1)评点是一种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可以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使读者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意图。
(2)阅读优秀的评点作品,会感到好像有一位非常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人,在随着读者阅读逐字逐句逐段逐回地进行讲解,使读者对作品思想和艺术都能有清楚、透彻的了解。
(3)评点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故事的进程,一步步地揭示出作者创作目的和艺术表现方法,“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无不拈出”。
(4)它还提醒读者注意作者前后描写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比较,了解作者有意布下的伏线,及其对后面描写所起的作用。
2.评点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以一两个字来提示其思想意义或艺术特征;有的则可大段发挥其中的深层含意。
3.评点的方法:十分灵活,或是眉批,或是行间夹批,或是插入行文中间评述,或是回前总评,或是回后总评,乃至全书总评,均可视评论内容多少和如何更有利于发挥评点效果而自由选择。
4.评点的最大特点: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5.缺点:它往往受一部作品或作品中某一部分的限制,不能从理论上进一步展开,作比较深入的全面、系统分析,有时显得很零碎。
(三)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1.他首先开始点评白话小说,并且把小说批评和社会批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小说批评来宣传反道学、反传统的叛逆思想。
对历来被政通文人看不起的小说和戏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水浒传》、《西厢记》等为“天下之至文”,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小说戏曲的地位。
2.目前所存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的《水浒传传》主要有两种本子:一为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一为袁无涯刊刻、杨定见《小引》中称为他所收藏、题李卓吾评的《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另一种《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本,为芥子园刻本,基本上和袁无涯本同。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09e9cd8d647d27284a73510d.png)
第10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一)理学与禅宗之学1.由于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人民苦难的加深,佛教特别是禅宗之学,也有了大的发展,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3.理学把文学当做宣传礼教的工具,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重道轻文,甚至只讲道而不讲文;禅宗则和庄学相结合,追求超脱现实、玲珑透彻的艺术境界,特别强调含蓄深远的艺术美的创造。
这两种文学思想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遂成为宋元明清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北宋时文与古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重政教还是重艺术的不同主张的分歧。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
“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它是与“古文”相对而说的,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这是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美文体。
2.随着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的深化,提倡古文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对西昆派诗文的激烈批评。
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一)欧阳修及其理论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是北宋前期文坛领袖。
2.欧阳修的理论:“穷而后工”(1)“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
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壮志,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2)他在主张“道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
“工”,就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他既肯定内容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注意形式的重要性及其相对的独立性(二)梅尧臣及其理论1.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e2871813186bceb18e8bb40.png)
第9章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9.1 复习笔记一、自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一)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1.白居易(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位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诗歌理论批评家。
他代表了和殷璠、皎然等重艺术一派不同的另一派文艺思想,其核心,是强调文艺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
与他这种文艺思想一致的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
2.社会学派(1)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主要成员,形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他们以乐府诗形式写现实的时事,并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2)“新乐府”诗创作与以韩、柳为代表的“古文”创作之繁荣,都是中唐儒学复古思潮的产物。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1.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这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主导思想。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对他前期所写作的讽谕诗的一个理论总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①“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
②“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2)白居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诗歌主张,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强烈地表明了他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
它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发挥其应有功效。
(3)从唐代诗歌的发展来看,这是对以杜甫为代表的关心国计民生、表现社会政治内容诗歌的创作经验之总结,也是他和其他新乐府诗作者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2.白居易在他的创作实践中,非常清楚地体现了这一文学思想(1)他坚决反对掩盖现实矛盾、粉饰太平的歌功颂德之作。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202060b4daa58da0114a57.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就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就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就是合乎她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与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瞧,就就是提倡一种“中与”之美。
她赞美《关雎》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就是一种“中与”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就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6章 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圣才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名校笔记 第6章 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圣才出](https://img.taocdn.com/s3/m/064168b3a216147916112825.png)
6.1复习笔记一、刘勰的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一)刘勰和其思想形成1.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祖籍东莞莒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早年家境贫寒,笃志好学,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
2.刘勰思想的形成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兼有佛道思想。
(1)刘勰在贫寒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政治上追求仕进的“儒家思想”,很自然地成为他青年时代思想的主流。
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社会里,像刘勰这样的“寒士”,要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很困难。
为此刘勰有许多牢骚和不满。
(2)他长时间从事佛经整理,精通佛理,曾为许多名僧写碑文。
因此,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
(3)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佛教徒也都精通玄学,老庄道家思想也十分流行。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推崇自然之道,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说明他也深受老庄玄学思想影响。
(二)《文心雕龙》的基本情况1.《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它既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文章学著作,是一部文学史、各类文体的发展史,而且还是一部古典美学著作。
大家把对《文心雕龙》的研究,称为“龙学”。
2.《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共五十篇,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是一部“体大思精”、有完整科学体系和严密组织结构的文学理论巨著。
二、刘勰的文学本体论(一)《原道》——以“道”为“本”的文学本体论1.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原道》中。
(1)《原道》篇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就是对文的实质的说明。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2)对“德”字的理解,研究者有不同解释,从《原道》的基本思想来看,“德”就是“得道”之意。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a918612bcc22bcd127ff0c93.png)
第3章道家的文学观3.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一)关于“象”“象”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
1.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3.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4.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关于“无”和“有”1.老子强调了“无”和“虚”的作用,“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2.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三)关于“虚静”“虚静”是从心理多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1.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3.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
(五)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提出“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雅乐比较中正,郑声不合中正平和之意,不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孟子的文艺思想(一)知言养气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所说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
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
善于养浩然之气,就能知辞之正邪虚实,接下来便引申出知言的问题。
知言是指能正确地使用语言文辞,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
而这又是建立在养气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知言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
2、以意逆志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上)指不能以个别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它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3、知人论世说:“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指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吸取教益,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而要正确颂诗读书,和古人交朋友,还须知人论世,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
三、庄子的文艺思想庄子思想中最重要是崇尚自然,反对人力;主张无为,反对刻意。
这种思想对他的文艺观产生重要影响。
(一)崇尚自然,反对人力的文艺观:1、音乐上主张“天乐之乐”: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
其中“天籁”是最高层次的音乐,是“天乐之乐”。
2、绘画上欣赏“解衣般礴”:庄子要求人在主体精神上实现与道合一,这样画出的画没有人工痕迹,而与自然一致。
(二)虚静与物化的创作论:在创作上,庄子强调虚静和物化的境界。
作者要达到与自然合一,在创作心态上首先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使心理调整到空灵,宁静,无知无欲,达到“物化”的境界。
虚静就指心灵的空明宁静,不受外物干挠。
庄子论述了一系列技艺创造故事,说明虚静的重要意义。
如梓庆削木为鐻,工倕指与物化,吕梁大夫蹈水,疱丁解牛游刃有余,佝偻者承蜩等。
(三)“得意忘言”的批评论:庄子《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他认为意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世人重视语言并联带着重视书是不对的。
他主张把语言文字当作是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用过了就可以丢掉。
《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言虽然并非意,但它可以像筌蹄帮助人们获得鱼兔一样,帮助人们“得意”。
“得意忘言”说影响了后世的“意境”论。
四、《诗大序》基本理论《诗大序》是《诗经·关雎》前面的一段文字,可视为一篇相对独立的诗歌理论专论。
其中所论及的诗歌创作、诗的功用、诗的风格等问题,对后世正统的诗歌理论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情志统一说。
《毛诗序》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
它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说明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
情志统一说对魏晋时期的“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在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二)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际,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诗大序》鲜明地提出了诗的讽谏说,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这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诗大序》还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也涉及了诗的社会作用。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又增加了“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都说明了诗的巨大功能。
《诗大序》还解释了变风、变雅的产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认为变风、变雅是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
(三)诗六义《毛诗序》提出了“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指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对于赋比兴的表现特点,《毛诗序》没有作具体分析,对风雅颂作了具体解释:“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指出是按《诗经》作品内容地域等的特点来区别风雅颂的。
(四)“发乎情,止乎礼义”。
《毛诗序》继承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说,突出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政权服务。
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以十分委婉的方式提出意见。
这种要求情感必须受“礼义”的规范和约束的观点,束缚了诗歌的发展。
五、《典论·论文》(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曹丕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二)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之关系。
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风格舒缓。
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
(三)文体论曹丕论述了文体有四科八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两体,自汉以来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
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
此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文气说曹丕的《论文》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
(五)文学价值论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
“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他把文章提到了比立德、立言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扬名后世。
六、陆机《文赋》的文学思想(一)小序对《文赋》的写作目的及其主要解决的问题作了明确的叙述。
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其中意是构思中的“意”,说明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
其研究的模式为:物──意──文,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也就是如何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二)陆机提出创作前的准备,指出要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学习前人的文章著作和酝酿感情。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学习古人是为了陶冶性情,增加知识,解决“文不逮意”的问题;此外还要解决感情的问题,感情是由感物而来。
(三)艺术想象和灵感问题当作家开始进行艺术构思活动时,即“收视反听,耽思旁讯”,就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它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无限丰富性和广阔性,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在想象的过程中,感情和艺术形象越来越鲜明,“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由此形成了意象,接下来要用语言文字将意象表达出来,“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它应当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陆机十分强调灵感的作用,他称之为“应感之会”。
灵感来临的时候,文思泉涌,文字丰富,声音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