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复习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苏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一:苏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1.七上《论语十则》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 n) ]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 i) ]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 i) ]有害。

[诲(hu ) ]教,教导。

[知(之) ]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 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 ) ]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 ) ]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 [女]同汝,你。

[(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 [说] 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古文整理- 论语十则(精编)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古文整理- 论语十则(精编)

七年级上册古文整理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习:复习,实习

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而:却

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说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态度属个人修养.........................

②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是不是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三:多次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吾身:我自己为:替

谋:办事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交:交往习:复习

说明:古代治学者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温习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理会,就可以当老师了。”重点字词解释: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习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理会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

可:可以以:凭

矣:了

说明: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

08文言文阅读鉴赏

古文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高兴。

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知”通“智”,智慧。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二.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一、原文

①子.曰:“学而时习

..⑸乎.⑹”(《学..⑴之,不亦说.⑵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⑶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⑷,不亦君子

而》)

②曾子曰:“吾.⑺日.⑻三省

..⑼吾身.⑽:为.⑾人谋.⑿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⒀乎传.⒁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⒂故.⒃而知新

...⒄,可.⒅以.⒆为.⒇师矣.(21)。”(《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2),思而不学则殆.(23)。”(《为政》)

⑤子曰:“由,诲.(24)女.(25)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26)知.(27)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

....(28)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29)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30),任重而道远,仁以.(31)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32)后知松柏之后凋.(33)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34)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二、重点词句注释

子.:先生⑴时习

..:时常地复习。⑵说.:通“悦”,愉快。⑶亦.:也。

⑷愠.:生气、发怒。⑸君子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⑹乎.:吗。

⑺吾.:人称代词,我。⑻日.:每天。⑼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⑽身.:自己。⑾为.:替、给。⑿谋.:谋划,指办事。⒀信.:真诚,诚实。

⒁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细讲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非常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

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

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

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

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七上《论语十则》必考知识点

七上《论语十则》必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知识点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

..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8、涕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

小升初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小升初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通假字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山市》)

“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7、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8、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整理

【重点句子翻译】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 邪说的)危险。 ⑸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⑹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 毛病。 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整体把握】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
译:子贡问孔子说: ”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 ”大概就 是‘恕’了! 自己讨厌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重点注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 , 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

论语十则文言文知识点

论语十则文言文知识点

论语十则文言文知识点

1. 论语十则文言文总结

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

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复习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

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

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2022初中语文常考知识点:《论语十则》

2022初中语文常考知识点:《论语十则》

2022初中语文常考知识点:《论语十则》

本店铺整理了关于2022初中语文常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通假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形容词用作名词。

3、传: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三、古今异义

1、朋: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一般的朋友。

四、一般实词

1、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愠(yùn):生气,发怒。

3、日:每天。

4、谋:谋划,指办事。

5、忠:尽心竭力。

6、交:结交,交往。

7、信:真诚,诚实。

8、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9、殆(dài):有害。

10、弘(hóng)毅:刚强,勇毅。

11、已:停止。

12、其:大概。

13、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14、欲:想,希望。

15、勿(wù):不要

16、施:加。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知识点」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知识点」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二、背诵课文

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子曰:“其恕乎!,。”

三、句读停顿:

1、学/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 / 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 君子乎?

2、温故 / 而知新,可 / 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 / 则罔,思而不学 / 则殆。

4、诲女 / 知之乎!知之 /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 知也。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6、仁/以为己任,不亦 / 重乎?死 / 而后已,不亦/ 远乎?

四、重点词语解释

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时:时常习:复习“说”同“悦”,愉快

有朋自

..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朋友自:从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不亦君子

..乎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日三省

...吾身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交往信: 诚实,真诚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 复习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去时常的复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时习:时常地去复习。时,按时。

(2)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3)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8)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9)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0)自:从。

(11)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复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探讨学问,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知识点

★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又称《周易》)、《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重点字词释义

学而时习

..之:时习,时常地复习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三省

..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故,旧有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新,新的理解与体会(或“新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诲女

..知之乎:诲,教诲。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

..也:是,此、这。知,通“智”,聪明,智慧。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凋谢。

★一词多义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

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接连词

日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能张目对日太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天

其其恕乎大概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们”

细察其纹理代词,指“藐小之物”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

知.之为知之明白,知道,懂得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道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为可以为师矣成为

以虫蚁为兽当做

项为之强因为

★出自《<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传不习乎。

5、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门人要

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课文内容理解

本文所选十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品德修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和个人品德修养。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这则讲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这一则讲的学习态度,强调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则都是讲的学习态度,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这一则讲的思想品德修养,曾子的这一番话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这一则讲的思想品德修养,这里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这一则讲思想品德修养,强调要待人宽厚、仁爱。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