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复习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五、出自《<论语>十则》的成语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见贤思齐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三人行,必有我师 (6)任重道远 (7)死而后已 (8)己所不欲,勿失于人
六、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 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 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 两则。
乎?
交:交往,
9、学而不思则通罔“智”聪明信、:智慧真诚、诚实
10、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
11、诲女知之乎!
殆:有害
诲:教导 诱导,女:通“汝” 人称代词,“你”, 知:知道、懂得
12、是知也。 是:这、此,知:通“智”聪明、智慧
13、见贤思齐焉
贤:贤人,思:想着、希望, 齐:看齐
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zhì,通‘智’)也。”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 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 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有没有 跟他相似的毛病."
欲:喜欢,施:施加、强加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 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 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要点一、词语积累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诲]教,教导。

[知]知道。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

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 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想,希望。

[勿]不要,[施]加。

1.通假字:[女]同“汝”,你。

[知]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成语[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1.第一则: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论语》十则复习要点

《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论语》十则知识点及常见试题

《论语》十则知识点及常见试题

《论语》十则知识点及常见试题《论语》十则作为高考语文常考文言文,考生需要深刻记忆与了解,为了帮助考生顺利度过这个难题,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论语十则知识点以及论语十则常见试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论语十则知识点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解: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复习一、原文①子.曰:“学而时习..⑸乎.⑹”(《学..⑴之,不亦说.⑵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⑶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⑷,不亦君子而》)②曾子曰:“吾.⑺日.⑻三省..⑼吾身.⑽:为.⑾人谋.⑿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⒀乎传.⒁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⒂故.⒃而知新...⒄,可.⒅以.⒆为.⒇师矣.(21)。

”(《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2),思而不学则殆.(23)。

”(《为政》)⑤子曰:“由,诲.(24)女.(25)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26)知.(27)也.。

”(《为政》)⑥子曰:“见贤思齐....(28)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29)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30),任重而道远,仁以.(31)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⑨子曰:“岁寒,然.(32)后知松柏之后凋.(33)也。

”(《子罕》)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34)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二、重点词句注释子.:先生⑴时习..:时常地复习。

⑵说.:通“悦”,愉快。

⑶亦.:也。

⑷愠.:生气、发怒。

⑸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⑹乎.:吗。

⑺吾.:人称代词,我。

⑻日.:每天。

⑼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⑽身.:自己。

⑾为.:替、给。

⑿谋.:谋划,指办事。

⒀信.:真诚,诚实。

⒁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⒂温.:温习。

⒃故.:旧知识。

⒄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⒅可.:可以。

⒆以.:凭⒇为.;做,当。

(21)矣.:了。

(22)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3)殆.:有害。

(24)诲.:教诲。

....(2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七上《论语十则》必考知识点

七上《论语十则》必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知识点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则知识点归纳

《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二.词语解释1、时习:经常地复习。

2、说:同“悦”,愉快。

3、愠:生气、发怒。

4、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人称代词,我。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8、信:真诚,诚实。

9、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1、殆:有害。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故,旧的知识。

13、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4、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

15、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齐:相同16、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17、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三.填空并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去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又领悟到新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完整版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完整版

《论语》十则复习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一、填空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子曰:“其恕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由,诲女知之乎。

通意思是:3、是知也通意思是:三、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④是知也2、故①温故而知新②既克,公问其故3、思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见贤思齐焉4、任①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⑵不亦说.乎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⑸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⑥吾日.三省.吾身⑺为人谋.而不忠.乎?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⑼学而不思则罔.⑽思而不学则殆.⑾诲.女知之乎!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⒀见贤思齐...焉⒁择其善.者而从.之⒂士.不可不弘毅..⒃任.重而道远⒄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⒅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⒆其恕.乎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解释下列语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知识归纳

《论语》十则知识归纳

可以为师矣。
可以:可以凭借。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 知:领悟,知道。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 知:知道
重点文言虚词: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之,代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之,助词,无意,不译。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译,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 译为“然 死而后已。 后”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可译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却”或 学而不思则罔…… “可是”、 任重而道远。 “但是”
表并列。“而且”、“并且”
文言代词:
吾日三省吾身。 吾,人称代词,我。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之乎 通“汝”,你 是知也 通“智”,聪明智慧
古今异义
君子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在高位的人 今:对人的敬称 古:这,这个,这样 是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 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 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欲:愿意,想要。施:施加。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项为之强。 为,因为。 (wè i)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以丛草为林……。 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wé i) 可以为师矣。 为,做。 知之为知之…… 为,是。 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复习一、重点词义1、学而时习..之:时: 时常;习: 复习,温习;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3、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反省;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5、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9、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恕: 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 想;施: 施加;11、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12、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13、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快。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三、成语死而后已\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择善而从四、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有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比五经多《乐经》译文参考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一、关键词1标点以下内容:愠yùn三省xǐng吾身论lún语罔wǎng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时:时常。

(2)不亦说乎说: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三:多次。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⑼不亦君子乎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是知也。

是:此,这。

⑾其恕乎其:大概,也许。

⑿勿施于人施:施加。

⒀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3、找了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

说,悦的古字,愉快。

⑵诲女知之乎。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⑶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

4.请写出几个出自本课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

二、关键句子记忆知识列表:1.用原文填空。

(1)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填空,并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论语》十则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基础知识1、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2、通假字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

活用现象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3、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4、重点词语⑴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 ) 4人不知而不愠( )5不亦君子乎( ) 6吾日三省吾身( )(7为人谋而不忠乎( ) 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9传不习乎( ) 10温故而知新( )11可以为师矣(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 14诲女知之乎( )( ) 15是知也( ) 16见贤思齐焉( )( )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 18死而后已( )19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1其恕乎( )( ) 22己所不欲( )23勿施于人( )( )5、“而”的用法“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三、课文理解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论语》十则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二、基础知识1、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2、通假字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

活用现象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3、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三、课文理解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论语十则》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论语十则》

【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论语十则》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论语十则》,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论语十篇》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尝试总结文章中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子: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不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默学习/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

3、理解背诵
① 《论语》中解释学与思关系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失,思而不学则危。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 孔子用这个话题来教导他的弟子要勤奋好学。

这句话是:快速、渴望学习,不羞于提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

不知道就不能假装理解的句子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 孔子感叹时间飞逝,鼓励自己和学生珍惜时间和学习。

这句话是:时间像这样日夜流逝。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一、入门知识点:论语的背景与作者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著。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提出了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思想体系:仁、礼、义的核心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

仁指的是人类之间的情感关系、道德修养以及行为规范。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强调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来服务社会,实现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

2. 礼: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规范、仪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 义: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包括道德义和法律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准则和观念。

通过遵守义理,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运行。

三、教育观:以“学而时习之”为核心1.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才能和修养,实现个人的追求和价值。

他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快乐和知识,同时也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2.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主张要以德治国,并通过儒教经典的学习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论语》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好学则仁慈,知识然后审,审然后知,知然后定,定然后能。

能然后可以任生。

孰不素餐终日,葫芦管上砥柱。

”3. 教育方法:孔子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调学生应该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不以问问题为耻。

四、家庭伦理观:亲兄弟,明也不可无义孔子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并强调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自己,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同门的师兄弟。

(6)乐: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 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3)不:表判断。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翻译曾子曰:吾(w )日三省(xǐng)吾(w )身:为(w 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 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知识点
★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又称《周易》)、《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重点字词释义
学而时习
..之:时习,时常地复习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三省
..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故,旧有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或“新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诲女
..知之乎:诲,教诲。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是知
..也:是,此、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凋谢。

★一词多义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
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接连词
日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能张目对日太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天
其其恕乎大概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们”
细察其纹理代词,指“藐小之物”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
知.之为知之明白,知道,懂得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道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为可以为师矣成为
以虫蚁为兽当做
项为之强因为
★出自《<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传不习乎。

5、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鼓励门人要
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课文内容理解
本文所选十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品德修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和个人品德修养。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这则讲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这一则讲的学习态度,强调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则都是讲的学习态度,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这一则讲的思想品德修养,曾子的这一番话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这一则讲的思想品德修养,这里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这一则讲思想品德修养,强调要待人宽厚、仁爱。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