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古文翻译
初一古文翻译
![初一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1ff9c1d6c175f0e7cd1377b.png)
初一古文翻译原文:《赵普》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音翻译: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登岳阳楼全文: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词语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词语](https://img.taocdn.com/s3/m/44d4bb2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e.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词语
1. 蒂:本义是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这里指花或瓜果下面的部分。
2. 梗:本义是植物的枝茎,这里指紫藤的枝茎。
3. 伶仃:孤独无依的样子。
4. 忍冬:这里指金银花,它的花长在冬季,故名。
5. 苞蕾:未开的花;花骨朵。
6. 风致:风采、景象。
7. 沉静:沉稳安静。
8. 悠然:形容心情舒畅的样子。
9. 浑然:完整无缺的样子。
10. 融泄:流畅。
11. 终极:终点、末梢。
12.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13. 仙露琼浆:形容美酒。
14. 蜂蝶:指昆虫中的蝴蝶和蜜蜂等。
15. 缠绵悱恻:形容内心痛苦悲伤,感情难以排遣。
16. 希冀:希望。
17. 慰藉:安慰、抚慰。
18. 忍冬:这里指忍冬藤,又名金银花、双花、二宝花等,为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叶对生,卵形,有柔毛,花成对腋生,花冠唇形,有香气,初开为白色后变黄色,黄白相映,故称金银花。
一年级上册语文拼音跟读第七课
![一年级上册语文拼音跟读第七课](https://img.taocdn.com/s3/m/7c03e8c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e.png)
一年级上册语文拼音跟读第七课第七课是《破土者》。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片田地上一棵被人们忽略的小草的故事。
小草努力地使自己破土而出,顽强地生长着,最终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勤奋和毅力的重要性。
小草低低地躺在土里,听着四周的声音,闪烁的阳光,飘落的风,欢快的鸟叫。
它看着附近的花朵和其他大草,心里很羡慕,渴望自己也能变成一株高大、美丽的大草。
于是,小草决定要努力破土而出。
它用根部撑起自己,用力向上伸展。
开始的时候,小草觉得很难,每一寸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力气。
但是,小草并没有放弃,它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经过数天的辛苦努力,小草终于破土而出了。
它高兴极了,觉得自己成功了一半。
可是,小草发现自己只是一根细细的柔弱的小草而已,离变成大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草并不气馁,它继续努力地生长着。
它用心感受阳光的温暖,灌溉和大地的滋养。
它努力地吸收养分,长出了葱绿的叶子,并且渐渐地长高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草渐渐地变长变高了。
当它看到自己的变化时,对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感到非常自豪。
小草不再羡慕周围的大草,因为它已经变得和它们一样高大、美丽了。
小草的成功离不开它的勤奋和毅力。
通过努力,小草不仅成功破土而出,还成长为一株高大、美丽的大草。
小草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篇课文教会了我很多,首先是勤奋。
小草通过努力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勤奋,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是毅力。
小草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下来了。
这教会了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是珍惜。
小草在成长的过程中,珍惜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不再羡慕别人。
这告诉我,要珍惜自己的成果和所拥有的,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这篇课文,我明白了小草的故事教给我们的道理。
我会把这些道理铭记在心,努力做到勤奋、毅力和珍惜。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7上7.杞人忧天(共44张PPT)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7上7.杞人忧天(共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846c1def5335a8103d22024.png)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7.杞 人忧天 (共44 张PPT)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五、 重点解析 1.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种人? 讽刺了那些忧心忡忡、顾虑无穷而又无
所作为的人。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7 上7.杞 人忧天 (共44 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C.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
D.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这句话揭示了杞人无根据地瞎担心。
(题目是编者加的,不是原来就有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模拟题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的一项是 ( D )(3分) A. 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 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 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 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 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忧:担忧,发愁。此处是为动用法,意为 “为……担忧”。晓:告知,开导。积气:聚 积的气体。若:你。第二人称代词。行止:行 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评析:杞人终于释怀,劝者也很高兴,皆大欢 喜。】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去开 导他。 (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是没 有空气的。
上一页 下一页
古诗文阅读一本全
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分)
A.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原来就 有的。
B.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 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 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笔记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623c7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8.png)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笔记:
一、战国七雄
1. 形成:经过春秋近300 年的纷争,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1. 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 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 时间:公元前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 内容:
-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都江堰
1. 修建: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
2. 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 影响: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必修上册第七课古诗:原文、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
![必修上册第七课古诗:原文、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https://img.taocdn.com/s3/m/dbe700880912a2161579293c.png)
必修上册第七课: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教材古诗文目录:第7课一、短歌行/曹操二、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一、《短歌行》/曹操备课习题资料【原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课下注释】①选自《曹操集·诗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诗的题目是汉乐府旧题。
②【对酒当歌】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
当,也是“对”的意思。
③【几何】多少。
④【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⑤【慨当以慷】即“慷慨”。
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当以,没有实义。
⑥【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这里代指酒。
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子,对对方的尊称。
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
衿,衣服的交领。
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⑧【沉吟】沉思吟味。
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⑨【呦呦鹿鸣,食野之草。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诗经·小雅·鹿鸣》。
苹,艾蒿。
《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⑩【掇】拾取,摘取。
一说同“辍”,停止。
⑪【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⑫【枉用相存】屈驾来访。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
存,问候、探望。
⑬【契阔谈䜩】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䜩,同“宴”。
⑭【三匝】三周。
匝,周、圈。
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是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课本古文翻译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课本古文翻译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992502f7ec4afe04a1dfa9.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课本古文翻译整理1“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渠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译文】: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于是,他就拿着图到处游说求见州官,州官也认为是好事,便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2狂人之细布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
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及指控示曰:“此是细缕。
”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译文】:从前有个狂妄的人,命令纺织师织丝绸,命令他要织得非常精细美好。
纺织师特别用心地织,纤细得好像微小的尘粒,狂妄的人还不满意,嫌太粗。
纺织师很怒恼,就指向天空让他看:“这就是细微的丝缕。
”狂妄的人说:“为什么看不见?”纺织师说:“这丝缕非常细微,我们纺织工匠中最优秀的师傅尚且看不见,何况是一般的人呢?” 狂妄的人非常喜悦,因而赏谢了纺织师。
(南朝《高僧传(初集)》)(注释:绩师:纺织师加意:特别用心地织恨:不满意,嫌)3预防风灾沈括原文江湖间唯畏大风。
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盈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
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
第七课 古文翻译
![第七课 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8fb0d17fad6195f312ba61c.png)
1、景公所爱马暴死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公曰:“可。
”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齐景公让养马人饲养他喜爱的马,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命人拿刀肢解养马人。
这时,晏婴在旁边侍立。
手下的人拿了刀上前,晏婴叫住了他们,问景公说:“尧舜帝肢解人,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开始的?”景公脸色惊恐,四处张望说:“尧舜帝不肢解人,肢解人是从我开始的。
”于是就不肢解养马人。
景公说:“把他关进监狱。
”晏婴说:“这么做的话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就死了,我来替您列举他的罪状,让他知道自己的罪,然后再把他关到监狱去。
”景公说:“可以。
”晏婴就列数他的罪状:“你有三大罪状:景公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判你死的第一条罪状。
你又养死了景公最喜爱的马,这是死罪第二条。
你让景公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会怨恨我们的君王;诸侯听说了,一定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
你养死了景公的马,却使得老百姓对景公积聚怨恨,使兵力被邻国削弱,这是叛你死的第三条罪状。
现在把你关进监狱。
”景公感慨地叹道:“您放了他吧,您放了他吧!不要损害我的仁爱之心啊。
”2、景公出猎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人教版七上英语第七课课文
![人教版七上英语第七课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7da7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b.png)
人教版七上英语第七课课文The seventh lesson in the seventh grade English textbook of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s a story about a boy named Zhang Peng. The story is about Zhang Peng's experience of helping a foreigner find her way in Beijing. The story is not only about helping others but also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a diverse society.The story begins with Zhang Peng on his way to school when he comes across a foreigner who is lost and unable to communicate in Chinese. Zhang Peng takes the initiative to help her and uses his limited English skills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This shows Zhang Peng's kindness and willingness to help others, despite the language barrier.The foreigner, Mrs. Brown, is grateful for Zhang Peng's help and invites him to her home as a gesture of appreciation. This encounter not only helps Mrs. Brown find her way but also opens up a new world for Zhang Peng. Hegets to experience a different culture, language, and way of life, which broadens his horizons and teaches him the importance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The story also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n a diverse society. It shows that even with language barriers, people can still find ways to connect and help each other. 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for students to learn, especially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where interactions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are common.Furthermore, the story emphasizes the value of kindness and empathy. Zhang Peng's willingness to help a stranger in need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compassionate and considerate towards others. It teaches students that small acts of kindness can have a big impact and can make a difference in someone's life.In addition, the story promotes the idea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By visiting Mrs. Brown's home and experiencing her way of life, Zhang Peng gains a deeper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earns toappreciate diversity. This encourages students to be open-minded and respectful towards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fostering a sense of global citizenship.Overall, the story of Zhang Peng's encounter with Mrs. Brown is not just a simple tale of helping a lost foreigner. It carries important message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communication, empathy,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t serves as a valuable lesson for students, teaching them to be kind, open-minded, and empathetic individuals in a diverse and interconnected world.。
2018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参版古文翻译
![2018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参版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31f07a8f01dc281e43af0c5.png)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下册教参版古文翻译4课《孙权劝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12《卖油翁》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人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人,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16课《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鲜长到台阶上,石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6课《爱莲说》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五年级上册古文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2565504e53a580216fcfed4.png)
1.蝉[ 唐 ]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中心思想《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2.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中心思想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3.示儿[ 宋 ]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注释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6.九州:指宋代的中国。
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古文字词句翻译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基础古文字词句翻译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c09d8baa00b52acfc7ca5e.png)
古文字词句翻译第四课《孙权劝学》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权谓.吕蒙曰()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4、但.()当涉猎..()5、蒙乃始.()就.学() 6、自以为大有所益.()7、及.鲁肃过.寻阳()() 8、见.()往事..()9、肃遂.拜蒙母() 10、非复..吴下阿蒙()11、即.()更.()刮.()刮目相待......()12、大兄()何见事....()为博士..之晚乎()12、岂.()欲卿治经()邪.()13、孰.()若.孤()14、大.()惊曰:“卿今者才略..……”()二、翻译下列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____(体例)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1362年间的历史。
一年级语文第七课课文
![一年级语文第七课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1b6f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6.png)
一年级语文第七课课文提醒:根据题目要求,我无法提供整篇文章,而是可以帮助你梳理一年级语文第七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请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扩充和创作。
一年级语文第七课课文概述一年级语文第七课的课文主要介绍了小麻雀儿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根据小麻雀儿飞不进屋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探讨了楼房窗户形状的教育意义,启发了孩子们对于不同形状的认知和发现。
课文内容一:小麻雀儿的好奇心小麻雀儿在楼房外面一直徘徊,想要进入楼房中探索。
这里可以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描绘小麻雀儿的鲜明形象,比如"小麻雀儿羽毛黄黄的,眼睛黑黑的,喙尖尖的"等,以增加可读性。
课文内容二:小麻雀儿的尝试和思考小麻雀儿先尝试从楼房的顶部进入,但是发现顶部有一个小小的孔洞。
然后它又尝试从墙上的窗户进入,但发现窗户的形状和自己的身体不符。
最后,它在楼房底部的洞里发现了能够进入的缝隙。
可以逐一描述小麻雀儿的尝试过程,同时强调每一次尝试给小麻雀儿带来的收获或困惑,并自然过渡到下一次尝试。
例如,描述小麻雀儿探索顶部孔洞的情景,再描述小麻雀儿观察窗户的过程等。
课文内容三:窗户形状与教育意义通过小麻雀儿的探索,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窗户的形状,从而引发对不同形状的认知和好奇心。
可以从长方形、正方形等窗户形状的描述开始,逐渐引入窗户形状与不同物体的关联,如桌子、门等形状。
同时,可以结合课文中小麻雀儿的尝试和思考,以启发学生对于形状的思考,如为什么小麻雀儿能从洞口进入,却无法从窗户进入等问题。
课文结束:对于世界的探索精神通过小麻雀儿的探索和思考,课文强调了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总结小麻雀儿的经历,并对学生提出思考题,如"你有没有遇到过探索的困惑?你是如何解决的?"等。
结语以简短的结语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课文的教育意义和启发,并鼓励学生们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积极探索和认识世界。
请根据上述内容进行适当扩充和完善,确保整篇文章的语言通顺、流畅,并注意使用准确的词汇和语法。
四年级下册第七语文第七课课后习题第一题答案
![四年级下册第七语文第七课课后习题第一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ea48f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0.png)
四年级下册第七语文第七课课后习题第一题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处分(chù)称职(chèng)B、占卜(pú) 瑰丽(guēi)C、逡巡(qún) 账簿(bó)D、蜷曲(quán) 妯娌(zhóu)(正确答案)2、1演讲又称演说或讲演。
它是指演讲者面对听众,就某一个问题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社会活动。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翻译是: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1“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与原文一致。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自怨自艾”“方兴未艾”中的“艾”字读音相同。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出自柳永的《雨霖铃》。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下一句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1“今宵酒醒何处?”的下两句是“杨柳岸,晓风残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0、《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曾两次结诗社,下列人物与其诗社的别号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贾宝玉——护花使者(正确答案)B.林黛玉——潇湘妃子C.史湘云——枕霞旧友D.贾探春——蕉下客11、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吮吸shǔn 翘盼qiáoB、花蕊xī静谧bì(正确答案)C、睥睨nì缥缈miǎoD、走廊láng 萌生méng12、5.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狡辩捶击纷至沓来风云变换B.驰骋羁绊目眩神迷轻歌慢舞C.抉择懈怠名副其实戛然而止(正确答案)D.浮燥污蔑海枯石烂震耳欲聋13、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春季五年级讲义第七课
![春季五年级讲义第七课](https://img.taocdn.com/s3/m/69b65582daef5ef7ba0d3c53.png)
第七课国文阅读一、诗词过华清宫绝句唐·杜牧长安回访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公元828年(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注释: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
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
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4、次第: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5、一骑(jì古代读ji,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6、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7、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新唐书·李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唐国史补》:“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
”按:此或为写意之作,意在讽刺玄宗宠妃之事,不可一一求诸史实。
在唐代,岭南荔枝无法运到长安一带,故自苏轼即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
而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必不在骊山。
玄宗每年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即回长安。
《程氏考古编》亦辨其谬,近人陈寅恪亦复考证之。
8、知是:一作“知道”。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七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上的重点古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寒假作业上的重点古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2eb772d482fb4daa58d4bc5.png)
寒假作业上的重点古文翻译20页翻译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富和贵,是人所想要的啊;不用他的道得到它,不要啊。
贫和贱,是人所厌恶的啊;不是他的道得到它(贫贱),不去掉啊。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要行动起来,然后再说。
《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意思是说,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译文】"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
"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
" (暮春三月春服已经换上约上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再一路歌唱而归。
)40页古文翻译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九岁就能撰写诗文。
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
岐王非常看重他。
王维将要参加科举考试,岐王对他说:“你的诗清秀拔俗,可抄录几篇,配上琵琶新乐,能谱写一支曲子,我们一起到九公主府第。
”王维按照岐王的话去做。
这一天,几个伶人簇拥王维独奏新谱的曲子,九公主问是什么曲名,王维回答说:“这是《郁轮袍》。
”王维于是拿出诗卷。
九公主说:“这些都是我经常诵读的(诗作)。
我以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啊!”于是请王维到上座说:“京城能得到这个读书人作解元,实在荣幸啊!”九公主因此全力推荐王维。
国学第七课
![国学第七课](https://img.taocdn.com/s3/m/03b02cb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a.png)
国学第七课
国学第七课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
仁爱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追求和谐共处。
1. 仁爱的内涵:仁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它要求我们关心他人的福祉,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仁爱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还包括对陌生人、动植物和自然界的关爱。
2. 仁爱的表现形式:仁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关心他人的生活、帮助有困难的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3. 仁爱与社会责任:仁爱观念强调个人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4. 仁爱与道德修养:仁爱观念要求我们在道德修养上不断提高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
5. 仁爱与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通过关心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总之,国学第七课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2c62d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2.png)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思想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出现什么新气象?二、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的生平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老子老子主要活动路线图名字:名耳,又名老聃(dān)时期:春秋后期国别:楚国人经历: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学识渊博著作:《老子》(《道德经》)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2.老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制人片,取史信息研名言,理蕴张制的卡片,提历史信息研名言,概的张世影响研读史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主张:1.核心思想:道,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三、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生平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阅读教材,总的张,对育的影响讲事,会、子学习、以恒精神研读史料、结合所学、理解、孔世影响表百中派人张、著作小组合作,研读史料,理名的墨反代特征结合材料,理解、百的意义齐读感悟孔子名字:名丘,字仲尼时期:春秋后期国别:鲁国人经历: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中年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著作:《论语》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2.孔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有何积极意义?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公所爱马暴死》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原文】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其知罪,然后致之狱。
”公曰:“可。
”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译文】
齐景公派一个养马的人饲养所爱的马,马得急病死了,景公很生气,命令人拿刀肢解养马的人。
这时,晏子在景公面前陪着,身边的人拿着刀进来了,晏子制止他们,然后问景公说:“古时候尧、舜肢解人,从躯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恐地说:“尧、舜不肢解人,肢解人从我开始。
”于是不肢解养马的人了。
景公说:“把他关进监狱。
”晏子说:“这样做使得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行就死了,我请求替您历数他的罪行,使他知道自己的罪行,然后把他送进监狱。
”景公说:“可以。
”晏子一件一件地列举说:“你的罪行有三条:景公要你喂马而你让马死了,是判处死罪的第一条;你所饲养死的马又是景公认为最好的马,这是判处死罪的第二条;使得景公由于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了后,必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听了后,必定轻视我们齐国。
你饲养死景公一匹马,使百姓对景公积聚怨恨,使军队被邻国削弱,这是判处死罪的第三条。
现在把你关进监狱。
”景公感慨地说:“您把他放了吧,您把他放了吧,不要损伤我的仁爱之心了!”
《景公出猎》
【原文】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
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齐国的景公出去打猎,上山时看见老虎,到沼泽地看见蛇。
回去后,叫来晏子问他道:“今天我出猎,上山看见老虎,到沼泽看见蛇,大概是所说的不祥吧?”
晏子说:“国家有三种不祥(的情况),这个不在其中。
就是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一不祥;知道(贤能)但是不用,二不祥;用但是不委以重任,三不祥。
所谓不祥,就是象这种情况。
今天上山看见老虎,(那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泽看见蛇,(那沼泽)是蛇的巢穴。
去老虎的家,去蛇的巢穴,看见它们,何来什么不祥呢?”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
【原文】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
景公不说,召而免之。
晏子谢曰:“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
”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
景公说,召而赏之。
景公问其故,对曰:“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急门闾之政,而淫民恶之;举俭力孝弟,罚偷窳,而惰民恶之;决狱不避,贵强恶之;左右所求,法则予,非法则否,而左右恶之;事贵人体不过礼,而贵人恶之。
是以三邪毁乎外,二谗毁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
今臣谨更之,不筑蹊径,而缓门闾之政,而淫民说;不举俭力孝弟,不罚偷窳,而惰民说;决狱阿贵强,而贵强说;左右所求言诺,而左右说;事贵人体过礼,而贵人说。
是以三邪誉乎
外,二谗誉乎内,三年而誉闻于君也。
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今所以当赏者宜诛,是故不敢受。
”景公知晏子贤,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
【译文】
景公即位,派晏子到东阿(今山东东阿县西)主持政事。
三年后,从东阿传出许多诽谤晏子的话;景公想罢免晏子。
晏子请求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会让东阿的百姓称赞他。
三年未到,晏子在当地的声誉已备受赞扬,景公非常欣慰,就要赏赐他,晏子却推辞不受。
景公很讶异,询问原因,晏子说:「我第一次治理东阿的时候,推行政令非常严格,绝不接受权贵的请托,一切依法办理,结果得罪了很多人。
这次我再次治理东阿,就改变了作风,放宽了法令,尽量保护权贵的利益,所以这些人争相夸赞我,自然你也听到我的好名声。
其实三年前,当我遭到诽谤时,是应该受到赏赐的;而今天你要赏赐我,倒是我最该接受处罚的时候。
」景公听了这段话,非常感动,觉得晏子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臣,於是任命他为宰相。
《晏子为齐相》
【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译文】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
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
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晏子的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
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
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
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
”后来,车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
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原文】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
”晏子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窃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故对曰:“踊贵而屡贱。
”公愀然改容。
公为是省于刑。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其是之谓乎!”
【译文】
起初,齐景公要为晏子更换住房,说:“您的住房靠近集市,低湿窄小,喧闹多尘土,不能居住,请更换到高爽的房子里去。
”晏子辞谢说:“君王的先臣在这里客身,下臣不足以继承先人,住在这样的房子对下臣已经是过分了。
而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哪里敢给里旅(旅是众的意思)添麻烦?”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知道物品的贵贱吗?”回答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当时景公滥用刑罚,有出卖假腿的,所以晏子回答说:“假腿贵,鞋子贱。
”……景公为此减省刑罚。
君子说:“仁人的话,它的利益多么广大啊!晏子一句话,齐侯就减省刑罚。
《诗》说:‘君子如果喜悦,祸乱差不多就会停歇。
’说的就是这个吧!”
等到晏子去晋国,景公更换他的住宅,回来,就已经完成了。
晏子拜谢以后,就拆毁了它而建造邻居的房屋,都像它原来的一样,让原来的住户回来,说:“俗话说:‘不是住宅需要占
卜,惟有邻居需要占卜。
’这几位已经先占卜邻居了。
违背占卜不祥。
君子不去碰不合礼的事情,小人不去碰不祥的事情,这是古代的制度。
我敢违背它吗?”最后还是要恢复他的旧房子,景公不同意。
通过陈桓子请求,景公才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