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一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赏析:
《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教案_12
高三语文导学案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类别。
2、熟悉每种类别的诗歌包含了哪些情感。
3、掌握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的答题范式。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1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郡斋
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注:金虎署,指刑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曾在刑部声名显赫,次句写如今出守邢州,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失意之情。B.“折腰”句写出了当时官场奴颜婢膝膝的丑态,“白眼”句则道尽了官场的人情淡薄。C.本诗的第三联诗人在慨叹知音难觅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D.作为咏怀诗,本诗用语率真质朴,自然流畅,情感亦丰富,包含了愤慨和感伤等情感。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四首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黄遵宪《今别离》四首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二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班班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三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妄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四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妄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今别离 其一 》 课件
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 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 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 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 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 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 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 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古人出行,坐车乘船,速度
高二一班 有限,行止自由,行者送客,
痛不忍别;近代以来,火车轮
船 别之,风际驰,电情—掣何,以—来堪去!胡无景情,琨离
————(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 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 形势变化较多,语言也叫通俗。
诗歌鉴赏
④万钧 柁斤⑥重几打的万头 船风舵迎。面 ⑧万吹倏钧来,疾的 形速风容,,分忽逆 量重然风或 力量大。
今别离其一
(一) 操 作 方 法
戊戌变法期间辅佐湖南巡抚陈宝箴大力推行变革,倡立的湖 南保卫局,将近代警政引入中国。1898年8月,被任命为出 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 的维新乱党,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 辞职还乡。 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 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 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 极兴办新学堂。晚年黄遵宪在墙上悬挂兴中会会员谢缵泰画 的《时局全图》。1904年冬,即黄逝世前一年,他在《人 境庐诗草》最后一首诗《病中纪梦述寄梁任父》中写道: “……君头倚我壁,满壁红模糊。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 图……。”1905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 年五十八岁。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长恨歌
无心鞭马,任马前行 (7)东望都门信马归 ________________ ...
天色微明的样子 (8)耿耿 星河欲曙天 ________________ .. 美好轻盈的样子 (9)其中绰约 多仙子 ________________ .. 曲折绵延 (10)珠箔银屏迤逦 开 ________________ .. 纵横 (11)玉容寂寞泪阑干________________
③上穷碧落下黄泉
④其中绰约多仙子 ⑤行宫见月伤心色
六、名句默写 ①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________________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 秋雨梧桐叶落时 桃李花开夜, ________________ 。西宫南苑 多秋草, ________________ 落叶满阶红不扫 。 ②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________________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 在地愿为连理枝 愿 作 比 翼 鸟 , ________________ 。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________________
《丰富的单纯》
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 纯。这大致上属于一种极其健康生长的情况:一方面,始终保 持儿童般的天性,所以单纯;另一方面,天性中蕴涵的各种能 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丰富。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伟 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 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与此相反的境界是贫乏的复杂。这是那些平庸的心灵,它 们被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算计占据着,所以复杂,可是完全缺 乏精神的内涵,所以又是一种贫乏的复杂。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也许还有贫乏的单纯,不过,一种单 纯倘若没有精神的光彩,我就宁可说它是简单而不是单纯。有 没有丰富的复杂呢?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颗魔鬼 的心吧。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精品导学案
第3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
王国维曾经把诗人分成“主观之诗人”和“客观之诗人”,他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但即便是最为纯粹的诗人,其主观之情也往往带有强烈的客观现实的影子。
我们学习这几首诗词,要注意结合作品中的描写,体悟诗人表达的感情,注意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体会作品的艺术成就。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其代表作。
阮籍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他所处的东晋社会,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寒门庶族则遭到无理的压制。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他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杂诗十二首》即创作于此时,反映了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
陶渊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后来,诗人李白游览越中,有感于此事而作《越中览古》。
李白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后来赵明诚因官外出,李清照对他无限思念而作了这首《一剪梅》,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6课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6课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
(其一)
一首首经典的诗词,演绎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展示着一幕幕动人的场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着对人生的理解。请同学们以客观的态度走近这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
1.作家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忧惧苦闷的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博览群书,“尤好《庄》《老》",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竹
林七贤”之一。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
险恶的社会现实和隐曲的诗歌创作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其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期间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进行着尖锐的斗争。阮籍处在两大集团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阮籍这种避世远祸的政治态度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就形成了《咏怀八十二首》。这组抒情诗,主要抒写作者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嫉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曲折隐晦.
《杂诗十二首》(其二)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
“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高中选修语文今别离【清代】黄遵宪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 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 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 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 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 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 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 离别的匆匆。
全诗为什么要突出这 么一个“快”字?
• 现代火车和轮船 具有古时不可能 有的快速度,因 此会加倍增生人 的离愁别绪。
• 运用对比手法。 •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 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 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 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
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如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今别离》其一导学案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导学案
1.孟郊《车遥遥》
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
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輈。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2.比较阅读
教材第20页,教材编者评价用韵和句意均从孟郊《车遥遥》而来,饶有新意,请同时结合柳永《雨霖铃》,比较异同。
3.问题探究
(1)梁启超说:“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由于梁启超的高度赞赏,此诗历来被视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之作。你如何看待梁启超的评价?
(2)黄遵宪在《杂感》一诗中大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黄公思想在这首诗中有何体现?在今天你如何看待这一诗学理论?
(3)随着西方思想精神大量输入中国,《今别离》旧瓶所装之新酒渐失“新奇”的魅力。而在日寇进逼下,儿女思愁让位于国耻创痛,《今别离》不如感事诗有救亡之助,自然淡出时人的视野。你怎样看待以上现象?
(4)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诗论纲领,指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意思是诗歌创作要为事而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诗人应在诗歌中抒发对时代社会的深切感受,表现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和性情。结合下面诗歌谈谈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赠梁任父同年
黄遵宪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写作背景:诗人面对腐败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甲午海战输给了东瀛小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再次割地,心怀悲愤并写下这首诗。
今别离其一.
诗歌主旨是什么?
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
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 的离愁别绪。
课堂小结
Biblioteka Baidu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 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 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 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 国的诗歌复兴。
今别离 (其一)
黄遵宪
知人论世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 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 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 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 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 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 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 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 师”之称。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单从题目来分析, 是一首游子思妇
这是一首什么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 么样的感情?
诗,抒发的是一 种离情别绪。
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 意象(常表达留恋、安慰、嘱 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题旨)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 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10今别离其一教案4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
一.三维目标
1.了解黄遵宪及其诗歌特点。
2.培养学生借助意象,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革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形式。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方法;赏读结合,探究讲析相互结合。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朝诗人王维有一首诗,题目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选取了柳等意象,表达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中写离别多用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手法,写送别时的惜别之情和别后的思念。再举例分析。
今天我们学习晚清诗人黄遵宪的一首写离别的诗歌《今别离》(其一)。
(二)知人论世:(展示幻灯片)
1.黄遵宪(1848一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的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走近诗歌:
学生诵读诗歌;
教师明确学习重点:在学习《今别离》这首诗时,重点要体会诗中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诗人在表达离情别绪的新意。
(四)诗歌赏析:
(一)理解重点词语
分组交流,明白诗歌大意。
(二)对比赏析(展示幻灯片)
1.古代诗人总是借助意象,描绘意境来表达情感,同学们说说,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
景常用哪些意象?
师生交流,展示幻灯片。
黄遵宪的这首《今别离》选用了哪些意象?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生交流,明确:诗人笔下的意象是十九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诗人认为,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诗中围绕今人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古人乘坐车舟的不同进行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观念打破了,人们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今别离-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今别离-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原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清代〕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译文:
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生人的离愁别虚。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注释:
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并立:合力,一起
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今别离》课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今别离》课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③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教材简说:
《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课件:咏怀八十二首 今别离 (共26张PPT)
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突出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 。
聚散迅疾更添难堪---离情愈浓 来去无情离愁更甚---愁情愈烈
说教学过程 (六)引——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别具一格 独特新奇 诗歌创新之处
多媒体展示诗中提到的一些古今“送别”意象图片。
点拨法——设问提示
课堂教学在学生有疑问之处,教师点拨,师生互动,实现教 学资源共享。
比较法——对比鉴赏
比较分析“古别离”、“今别离”意象与意境的不同;对比 鉴赏现代诗人木心《从前慢》,开放性谈谈你喜欢哪篇的理 由。
教法与学法
(二)学法
诵读法。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作品的韵律美、节奏美。 悬念解疑法。在有疑之处,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自主探究法。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2、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前进,诗歌也要变革。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 继承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创新。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试着写一首反 映我们当代社会与生活的小诗,要求原创。
这样设计的目的体现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和不同学习需求”的新理念,也起到了学语 文、运语文、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作用。
说板书
•
说教学过程 (七 )补——诗歌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注意: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 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 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 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 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比如《今离 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 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 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 话》)。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 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其一) 教学设计
黄遵宪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离别往往成为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你能背出表达离愁别绪情感的诗句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今别离》。
二、听读诗歌,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诵,自由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概括大意并分层
3、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三、诗歌赏析
1、师生共同解疑字词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疾速,忽然
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
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2、学生概括大意并分层
一层(1-4句):眼见轮船启动,更增加了心中忧愁。
二层(5-22句):通过乘舟车离别的今昔对比,表现新式交通工具给人带来的不同离愁感。
三层(23-26句):希望乘坐更快的交通工具归来的美好愿望。
3、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4、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这些意象给人什么感觉?怎么描写这种感觉的?
意象:船轮,舟与车,万钧柁感觉:快
怎么描写:①对比手法。诗中将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古人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②动词: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
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
5、同样表现离情别绪,这首诗与古代同题材的诗歌主要有哪些不同?
①选取意象不同:古人写离别常选用柳树、长亭、南浦、酒、月等意象。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②描写手法不同: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比较典型的是《雨霖铃》,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③表达情感的程度不同,有两种观点,你同意哪种?
A/:诗里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B/全篇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表现了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人们的离愁别绪
6、知人论世,了解作家,探究本诗与古诗不同之因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比如:“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
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
7、名家评价,你同意吗?
梁启超认为是诗界革命大旗,写轮船、火车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
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
泰斗王闿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王闿运因袭传
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
空帷"等等。
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
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
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
《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钱仲联等: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
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
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在很大
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
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5.结语: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立足现实,结合当代,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
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今天我们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借飞机、高铁、微信等意象
来写今别离,会是怎样的韵味,请同学们课余仿写一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