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七章:无私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成人达己:以无私的心帮人,自己亦受益》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成人达己:以无私的心帮人,自己亦受益》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成人达己:以无私的心帮人,自己亦受益》原文及鉴赏【导语】:成人达己:以无私的心帮人,自己亦受益原典天长,地久。
道德经原文加经典译文
道德经《道德经》的内容涉及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等等,它体现了老子对世性的洞察和精微的思索。
《道德经》受到极大的推崇,后来被誉为“万经之王”。
它对中国的古典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和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共五千字左右,分为八十一章,这是由道家“九九归一”指的是“周而复始”、“归根到底”的意思,体现了一个“道”字包含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的意思。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分别为《道经》和《德经》。
“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载体和体现。
《道德经》中的智慧涵盖面极为广阔,不论年轻的学生还是成熟的学者,不论政府官员还是商界精英,甚至于普通的老百姓,都能从那里吸取滋养。
《道德经》即可以为成功者敲响警钟,又可以给失意者带去慰藉。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约前571年—前471年),字伯阳,又称老聃,楚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思想是玄奥的,而他的生平也颇具神秘色彩。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老子的称呼比较特殊,其他诸子都以姓称呼,比如孔子姓孔,庄子姓庄,孟子姓孟。
唯独老子姓李却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这里又有一个传说,相传老子的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才从腋下产下老子,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一种传说,由于缺乏史料,现在还无法考证“老子”这一称呼的来源。
老子出关时所著的《道德经》与《易经》、《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的思想全部包含在这部《道德经》中。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说出来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能表述出来的概念,不是永恒的概念。
不能称呼的(世界原初状态),是天地的开始;能称呼的(世界状态),是万物的根源。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老子《道德经》全文.doc
⽼⼦《道德经》全⽂.doc⽼⼦《道德经》全⽂第⼀章原⽂: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译⽂:可以⽤⾔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个⼈经常保持宁静⽆欲的⼼态,就可以深⼊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深远的极处,便是产⽣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盈,⾳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弗辞,⽣⽽弗有,为⽽弗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如果世间的⼈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产⽣于相互对⽴,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
因此,长和短显现于相互⽐较,⾼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后出现于相互对⽐。
所以圣⼈所做的事就是顺其⾃然,不主张⼈为。
圣⼈的教育就是顺应⼈⼼⽽不倡导⾔语教化,随任万物⽣长⽽不加以限制,孕育了万物⽽不占为⼰有,帮助了万物⽽不依赖它们,建⽴了功劳⽽不倨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原⽂: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译⽂:不尊崇贤能的⼈,使百姓不争邀功名;不珍藏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夺利;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贪⼼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混杂迷乱。
因此圣⼈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焦虑⽽使他们能温饱,削弱百姓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体质。
《道德经》第07章 天长地久 原文释义解读
第07章天长地久【原文】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②!故能成其私③。
【注释】①以:因为。
②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③私:在这里指个人利益。
【译文】天地永远都存在。
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远都存在。
因此,有道的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
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反而能够成就自身吗?【导读】天地万物皆由道生,但道在天地之中又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自然之道,有养生之道,有处世之道,有耕植收获之道....老子在此以天地无穷无尽之道来论述为人处世之道,提出“无私长存”、“后其身而身先”等道理。
他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和利已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己,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积极的意义。
【解析】在本章里,老子认为,天地是永恒存在的。
而天地之所以能永恒存在,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变化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为,正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生养万物而独不生自己,反而得到了长生。
因此,老子希望圣人能从中悟出这个道理。
如果圣人也效法天地的这种德行,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也会像天地一样“长生”。
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即有道之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都把自身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
结合老子其他章节来看,老子对人之生命的见解是很透彻的,并不仅限于肉体的生命,而是把生命推广到灵魂的范畴。
如果一个圣人,能谦居人后,以天下为先,那么他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也会永远留在百姓心中,从而得到与道一样不灭的长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认为,圣人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没有私心,而是为了成就他最大的私心,那就是得以长生。
故此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人最大的私心莫过于实现长生,所谓长生,就是能让自己的灵魂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百姓感觉到圣人的好,就希望他能够永远存在,他的生命与灵魂在百姓心中就永远都不会消失。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道德经》全文和译文《道德经》全文和译文第一章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高下相倾)、音声相和(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不尚贤(不刻意招贤),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道冲(道似一个器皿),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渊兮(它浩瀚无边啊),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第一章(序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局限了呢?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
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称?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
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
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
(比如杯子设计了“无”才能装水,房子空出来才能住人,作字画时要留白、谈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而“有”呢?并非就无用了,我们可以用已经定义的“有”去扩展,去寻找更大的边界,这样的话,框起来的“有”就被激活了。
在生活之中,“有”和“无”其实会经常一同出现,只是我们往往看的到“有”,却发现不了“无”罢了(比如我们常追求胜、强、进、大、多、高、增、有、得、美,却很少去观注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
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无”的存在,那就已经很“玄”了,如果他能发现“无”的存在之后,还专门去研究“无”、利用“无”,那么这个人,真可称得上“玄之又玄”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胜的同时看得到败;在追求强的同时看得到弱;在追求进的同时看得到退;在追求大的同时看得到小;在追求多的同时看得到少;在追求高的同时看得到低;在追求增的同时看得到减;在追求有的同时看得到无;在追求得同时看得到舍;在追求美的同时看得到丑,然后利用好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的力量,那就基本上天下少有人可以匹敌了。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7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7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道德经》第七章的原文及一种常见的译文:
原文(《道德经》第七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一种常见的译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依然深远而无可名状。
虽然它看似微小,却是天下万物无法超越的。
如果君王能够守持这个道,万物将自然而然地归于和谐。
天地间的一切都会得到滋润,而人民也会在不受强制的情况下自我调适。
初时,给事物以名,名既存在,人们就能够知道何时应该停止。
了解什么是适可而止的,是不会有危险的。
比喻道在天下的作用,就像江海之间的川谷。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如下:
上德的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
下德的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
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
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
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
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
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原文注音】
tiān cháng dì jiǔ tiān dìsuǒ yǐnéng cháng qiě jiǔ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
zhě yǐqíbùzìshēng gùnéng cháng shēng
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shìyǐshèng rén hòu qíshēnér shēn xiān wài qí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
shēnér shēn cún fēi yǐqíwúsīyé gùnéng chéng qí
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
sī
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白话译文】
自古及今,天还是这个天,地还是这个地。
天地所以能永存的原因,是由于它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生存。
圣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常把自己的事放在脑后,但是他的收获却远超出他的本意。
这还不是因为他遇事无私,故而才能成就他的大私吗?
[逐句译文]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场景解释]
天地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是“道”所产生并依“道”的规律运行而生存,从而真正地体现道。
老子赞美天地,同时以天道推及人道,希望人道效法天道。
在老子的观念中,所谓人道,既以天道为依归,也就是天道在具体问题上的具体运用。
这一点,是老子书中经常发挥的观点,在本章里,他就表达了这种观点。
接下来,老子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
圣人是处于最高地位的理想的治者,对他而言,人道既要用于为政治世,又要用于修身养性,而且要切实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
对天地来说,“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对圣人来说,“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其中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不自生故能长生;不自私故能成其私,说明对立着的双方在互相转化。
通俗地讲,老子所赞美的圣人能谦居人后,能置身度外,他不是对什么事都插手,而是从旁边把事情看清了再帮一把,反而能够站得住脚。
这种思想,有人认为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以无争争,以无私私,以无为为;也有人指责老子学说中多讲诈术,尤其是“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一句,常被人们引用为论据,认为圣人想保住自己的权位,却用了狡诈的方式,耍了一种滑头主义的手腕,等等。
仁智互见,在《道德经》书的许多观点来讲都是如此。
对各种解释可以姑且存之,经比较研究,终究可以找到切合实际的观点。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吗)。
[读后感想]
“大公无私才是真正的自私”
大公无私不代表无私,刘少奇说过“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是辩证法的关系,凡事打工无私的人,他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处处为别人着想,换个方式来说,就是别人在他那里得到了实惠,当大家都得到了实惠,而他还是也没有得到时,大家还会袖手旁观么?当大家都来帮助他时候,他得到的还会比别人少么?中国有句古话也是老子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就是这个道理了~现代的白话表示就是,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还别人心愿如还已心愿。
无私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引申到企业管理就应该把一句传统的商业名词“竞争对手”改为“竞争伙伴”。
竞争就是帮助别人提高,同时也是激励自己提高。
只有通过不断的竞争,才能使全行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全行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是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我们不能把竞争简单的理解为“你死我活”,而应该理解为“互利互惠”“共创辉煌”。
所以“竞争对手”应该改为“竞争伙伴”。
中国的市场经济时间不久,企业中还存在“龙蛇混杂”的现象,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企业间互相拆台、互相诋毁,市场竞争没有做到共利共荣,相反还出现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来得及共同面对,内部就已经先打起来了,结果让外商坐享渔翁之利了,同时还有损了国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市场规则会限制住不平等竞争,那种共利、共荣、共发展的良性竞争,必然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流。
全国人民都在“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中受益了。
早十几年,手拿“大哥大”就是身份的象征,今天如果有人手拿“大哥大”,在大街上大声打电话的话,可能要被人笑掉大牙。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一对竞争伙伴,在给全中国人民带来实惠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全中国人民都为中国的汽车工业捏着一把汗。
那
时候,中国的老百姓还认为家用汽车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望。
几年过去了,中国的汽车工业,非但没有自生自灭。
恰恰相反,还得到了飞速发展。
四通八达的公路上,飞速奔驰的是95%的国产车。
“一汽”、“二汽”、“上汽”这三个代表中国汽车工业主流的竞争伙伴,在竞争中茁壮成长起来了。
蒙牛总裁牛根生深谙竞争与合作的道理。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他时问道:“您怎样理解伊利和蒙牛的市场竞争,一定得分个输赢还是讲和为好?”牛根生答道:“竞争只会促进发展。
你发展别人也发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双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
一个地方因竞争而催生多个名牌的例子国内外都有很多。
德国是弹丸之地,比我们内蒙古还小,但它产生了5个世界级的名牌汽车公司。
有一年,一个记者问‘奔驰’的老总,奔驰车为什么飞速进步、风靡世界,‘奔驰’老总回答说‘因为宝马将我们撵得太紧了’。
记者转问‘宝马’老总同一个问题,宝马老总回答说‘因为奔驰跑得太快了’。
”
在牛根生的办公室,挂着一张“竞争队友”战略分布图。
牛根生说:“竞争伙伴不能称之为对手,应该称之为竞争队友。
以伊利为例,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因为草原乳业是一块牌子,蒙牛、伊利各占一半。
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品牌,但我们还有一个共有品牌‘内蒙古草原牌’和‘呼和浩特市乳都牌’。
伊利在上海A 股表现好,我们在香港的红筹股也会表现好,反之亦然。
蒙牛和伊利的目标是共同把草原乳业做大,因此蒙牛和伊利,是休戚相关的。
”
我所在的行业,市场竞争还停留在低级竞争阶段,由于我总结出了“集体营销”“合同评审”的营销理念,和“品位服务”的服务理念,在市场竞争中体现了明显的优势。
企业家应该明白,竞争不是坏事,竞争就意味着推陈出新,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应该感谢那些勇于创新的竞争对手,他们才是促进我们企业发展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