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的分级
实验动物学重点解读
一、实验动物学绪论1.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的分类按遗传学控制分类:①近交系②封闭群或远交系③杂交群按微生物寄生虫控制分类:①普通动物②清洁动物③无特定病原体动物④无菌动物3.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的区别4.国家层面法规:1988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现国家科技部)颁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5.管理体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现国家科技部)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厅、局)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如恒河猴/食蟹猴),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需要出售、收购、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7. 实验动物发生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办理。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实验动物的尸体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8. 许可证从事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保种、繁育、生产、供应、运输和有关实验动物商业性经营的组织或个人应当向市科委申领《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使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进行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药品及生物制品、检验食品及化妆品等工作的组织或个人应当向市科委申领《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实验动物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9.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是指从事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科技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10.军队从事实验动物科技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总后勤部负责管理全军从事实验动物科技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
(完整word版)实验动物学复习题 (2)
一、名词解释1.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指生物医学研究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及相关实验材料。
2.自发性动物模型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
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
3.实验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毒使动物患相应的传染病,又如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
4.实验动物以实验动物为对象,实验研究为目的,而专门进行驯养,繁殖,培育成具有明确的微生物学控制和遗传背景的动物。
5.实验用动物指所有以科研、实验、生产、文字教学等为目的而使用的动物。
可包括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
6.近交系动物又称纯系动物,指连续的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达20代以上的动物,基因的纯合度在98.6%以上的。
7.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三个英文单词的字头。
替代是指使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活体动物,或使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试验,并获得相同实验效果的科学方法.减少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在动物实验时,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的科学方法,减少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而是在用最小的动物达到所需要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动物的一种保护.优化是指在必须使用动物进行有关实验时,要尽量减少非人道程序对动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可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避免减少或减轻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或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已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康乐,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可靠性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的科学方法,8.刺激性排卵雌兔每两周发情一次,每次持续3~4天,发情期间,雌兔卵巢内一次能成熟许多卵子,但这些卵子并不排出,只有经雄兔的交配刺激后隔10~12小时才能排出。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控制
第四节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简称CL动物)
定义: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 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 来源:SPF动物扩群 应用:各种科研、教学用大小鼠
清洁级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
物和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 物除肉眼观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 脏器、组织无论是肉眼观看还是病理组织 切片均应无病变。
(1)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要大5-6倍。 (2)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 (3)肝脏重量下降。
无菌动物特点
• 循环系统
(1)心脏变小 (2)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
• 免疫系统 免疫机能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1)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良
(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
• 3、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无菌动物体内既无抗原也无特异性抗体,处于 一种“原始状态”,很适合用于各种免疫功能 的研究。 如,无菌动物暴露于微生物,先产生α球蛋白,
再产生β球蛋白,最后产生γ球蛋白。
常用无菌动物进行免疫抑制剂试验研究。
4、肿瘤学研究 (1)制备人体肿瘤模型需要免疫抑制
动物,而普通动物给予免疫抑制剂后常 继发感染死亡,所以可以应用无菌动物。
SPF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清洁动物 屏障系统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普通动物 开放系统 微生物情况不明确
二、对科染病 无
无
无 未知
寄生虫 无
无
无 未知
试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用动物数 少 少
较少 多或大量
统计价值 很好 可能好 较好 不准确
动物实验伦理品系级别
动物实验伦理品系级别实验动物分级: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的等级,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普通动物这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要求最低的实验动物。
要求动物不携带主要的人兽共患病、自身的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体外寄生虫,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详细的规定。
普通级实验动物一般是在开放环境下饲养,要达到上述要求,也应在饲养管理中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包括建立消毒防疫制度、建立并遵守动物房操作规程等。
动物饲养和实验设施要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最新颁布的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普通级取消,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等级只有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和无菌级。
豚鼠和兔仍保留四级。
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无特定病原体级共两级。
清洁级动物这是根据我国实验动物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比普通动物要求高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控制等级。
要求动物不带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及常见的体内寄生虫,实验动物国家标准有具体的规定。
清洁级动物的引种应来源于更高等级的动物,应在温、湿度可控的屏障系统中,进行饲养、繁殖生产或使用。
所使用的笼具、垫料、器具、饲料和饮水等,应当实行灭菌处理,动物设施应分区域设置,设计应符合人流、物流防止交叉感染和方便工作的原则,要建立严格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清洁级动物已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质量控制等级的动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新药研制和安全评价等领域的动物实验之中,发挥了清洁级动物,易于质量控制,非实验因素干扰少,有较好的敏感性和可重复性的优点。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在清洁级动物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要求动物不携带可能干扰实验的进行或结果的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这类实验动物称之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即SPF动物。
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剖腹产动物,在屏障系统中进行保种、饲育及使用,按国家标准,严格实施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动物的繁殖、生产和动物实验等设施,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建设和管理,并应进行经常性的质量监测。
从事繁殖、生产和动物实验的人员,应当接受实验动物学的专门培训。
实验动物
8、易获性原则
9、重现性、均一性原则
10、经济性原则
(二) 各系统研究所使用的典型动物
1、 高血压的研究最常用的是犬和大鼠;
2、 犬有发达的消化系统,且与人类消化过程相似,适用于做消化系统的慢性实验,如食道瘘、胃瘘等;
3、 大鼠和马没有胆囊,适合做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大鼠胆管与十二指肠相连,适用于胆管插管;大鼠的肝脏,再生能力强,适合做肝脏移植实验;大鼠可用于实验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的研究;大鼠有抗体IgE,关节炎的研究;
《实验动物学》复习资料
一、 实验动物定义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对其质量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及产品生产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能够用于科学实验所有动物,实验用动物不仅包含了实验动物,而且还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家畜等。由于野生动物和经济动物及家畜与实验动物相比其生物学特征、遗传背景、微生物控制状态等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用这些动物进行科学实验其结果往往出现较大差异,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信程度。
二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人、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减少 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在动物实验时,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的科学方法,减少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成本,而是在用最小的动物达到所需要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动物的一种保护。
目前,减少动物使用量常用的几种方法:①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包括以前已获得的实验结果及其他信息资源等);②实验方案的合理设计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③替代方法的使用;④动物的重复使用(这应根据实验要求和动物质量寿命来决定);⑤从遗传的角度考虑动物的选择,如在生物制品效力学毒性测定中,测定结果不仅受所使用实验小鼠微生物状态以及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即反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基因型使用国际标准小鼠可以确保测定结果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同时可达到减少检验中使用动物数量;⑥严格操作,提高试验的成功率;⑦使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证试题库---微生物学控制
微生物学控制1、对实验动物进行等级分级的原因是A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对动物生产有影响、使实验被迫中断,造成钱财的浪费B 对动物生产有影响、使实验被迫中断,实验的准确性有质疑、造成钱财的浪费C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对动物生产有影响、实验的准确性重复性有质疑、使实验被迫中断。
D对动物生产有影响、使实验被迫中断、实验的准确性重复性有质疑、拖延研究的时间2、我们国家实验兔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A 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悉生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B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C 一级清洁动物、二级动物、三级悉生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D 二级清洁动物、三级动物、四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
3、普通动物的概念应该包括A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携带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B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寄生虫、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实验干扰大的病原C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原、不携带对实验干扰大寄生虫的病原D 不携带所规定的对动物危害大的病原、不携带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4、为了保持普通级动物的健康必须A对动物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病、对动物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到有动物合格证的单位去购买动物。
B对动物使用药物预防疾病、对动物生活的设施要主要防虫、到有动物合格证的单位去购买动物。
C到具有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去购买动物、在具有动物使用许可证的环境下实验、接种各种疫苗D到具有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去购买动物、在具有动物使用许可证的环境下实验、犬、猴、兔可以接种一些指定的疫苗。
5、普通级实验动物的用途A 教学示教之用;科学研究之用;生产所用;B教学示教之用;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之用;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C 教学示教之用;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生产所用;D 科学之用;检定之用;教学示教之用;生产所用;6、对实验人员有威胁大的人兽共患病的病毒有A狂犬病、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猴疱疹病毒B 狂犬病、鼠流行性出血热、猴疱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C 狂犬病、鼠流行性出血热、兔出血症、沙门氏菌D 狂犬病、鼠流行性出血热、鼠痘、结核分枝杆菌7、符合清洁级动物概念的是A根据我国情而设定的等级动物、种群来源于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在屏障系统、目前我们国家使用广泛B 根据我国情而设定的等级动物、种群来源于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在隔离系统、目前我们国家使用广泛C 二级动物、种群来源于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在隔离、国际通用的动物D 二级动物、种群来源于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在屏障系统、国际通用的动物8、动物的概念应该包括A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的寄生虫及病原、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的微生物与寄生虫、不携带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微生物与寄生虫B 不携带清洁级以下已经排除的病原体及寄生虫、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寄生虫及病原、不携带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寄生虫及病原C 不携带清洁级以下已经排除的病原体及寄生虫,不携带人兽共患的寄生虫及病原、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寄生虫及病原D 国际通用的实验动物等级、不携带人兽共患的寄生虫及病原、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寄生虫及病原。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和相关法规
实验动物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被广泛应 用于药物、疫苗、生物制品和化学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
通过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药物或治疗方法的试验,可以初步 评估其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实验动物的分类与分级
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和寄生 虫学特征,实验动物可分为近 交系、封闭群和杂交群三大类
。
根据对微生物的控制程度,实 验动物又可分为普通级、清洁 级和无特定病原体级(SPF级)
。
SPF级实验动物是最高级别,其 体内无特定病原体,适合用于 对生物环境要求较高的研究。
02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
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基础
实验动物遗传学基础的概念
实验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实验动物遗传规律、基因组结构和遗传性状的学科。
能力和操作技巧。
实验动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效学评价
实验动物是药物研发中重要的 药效学评价工具,通过观察药 物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药效,为
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安全性评价
实验动物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 进行安全性评价,以ຫໍສະໝຸດ 估药物对 机体的潜在危害和副作用。
药物筛选
实验动物可用于大量候选药物的筛 选,以找出具有开发潜力的药物。
标准制定
制定实验动物产业的各项标准,包括生产标准、 质量标准、使用规范等。
质量控制
建立实验动物产业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实验动 物的质量和可靠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实验动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生物学研究
实验动物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细胞培养、基因敲除等技术的 研究。
环境监测
实验动物可用于环境监测领域,通过对动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繁殖 等指标的观察,评估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北医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实验动物学2017.11.10 LHQ一、名词解释Chapter1 绪论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泛指用于各类实验的所有动物,即用于实验的动物(animal for research)。
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其他动物。
3.实验终点发生在达到科学目标和目的后。
4.仁慈终点是指实验中动物的疼痛或不适得到阻止、终止或缓解。
Chapter 2 遗传和微生物1.近交系(inbred strain)在一个动物群体中,任何个体基因组中99%以上的等位位点为纯合时定义为近交系。
经典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或亲代与子代交配)培育而成,近交系数大于99%,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2.近交系数群体中某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3.亚系是育成的近交系在培育过程中,由于杂合子基因的分离、基因突变的产生以及抽样误差导致部分遗传组成改变而形成遗传差异的近交系动物群。
4.封闭群(closed colony)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血缘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封闭群动物。
5.Hardy-weiberg定律一个足够大随机交配群体中,如果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则该群体每一世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总是保持不变。
6.杂交群(hybrids)由两个不同近交系杂交产生的后代群体。
子一代简称F1。
7.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不携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
8.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 CL)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体。
9.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简称SPF级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我们国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
我们国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级划分是根据动物所承载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级别进行管理,旨在保障实验动物及其环境的健康和安全,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下面是我们国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的详细介绍。
一、SPF级实验动物SPF级实验动物即特殊病原体自由级实验动物,是指在无菌条件下繁殖的实验动物,它们身上没有任何可病原性微生物的存在,其健康状态优良,自由呼吸自由饮食。
SPF级实验动物常用于各种基础和应用研究,作为实验结果的参照。
常见的SPF级实验动物有SPF级小鼠、SPF级大鼠、SPF级兔子、SPF级斑马鱼等。
二、特殊病原体感染自由级实验动物特殊病原体感染自由级实验动物也称为特殊病原体自由感染级实验动物,是指在有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下繁殖的实验动物。
这些实验动物不仅具有自然自由呼吸、自由饮食的状态,而且其体内的病原体种类和数量均符合该类动物病原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验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影响的情况。
常见的特殊病原体感染自由级实验动物有肥胖型病原体感染自由级小鼠、流感病毒感染自由级小鼠等。
三、载病毒、感染细菌级实验动物载病毒、感染细菌级实验动物又称为感染级实验动物,是指在实验过程中特意感染某种病原体的实验动物。
这些实验动物在实验室环境下,确诊病原体存在,且通过特定感染途径或感染剂量实施感染,以达到所需的实验效果。
通常情况下,这类实验动物需要进行一定的隔离,以控制其病原体的扩散和影响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健康。
常见的载病毒、感染细菌级实验动物有猪流感感染小鼠、脑膜炎球菌感染小鼠等。
自由细菌感染级实验动物也称为自由感染级实验动物,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自然接触或不特别隔离的实验动物,其体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较为复杂,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类实验动物往往在实验过程中,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的克服或新的病原体的感染而体现出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从而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实验动物学资料
第一章绪论1.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它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实验动物: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实验动物一般具有的特点:1)遗传学要求:必须是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2)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监控要求:实验动物繁育全程必须严格监控其所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我国根据对微生物、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划分为4个等级,即普通级动物(CV)、清洁级动物(CL)、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SPF)、无菌级动物(GF);3)应用要求:实验动物主要应用于科学实验。
4.动物实验:是应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5.英国的动物学家Russell和微生物学家Burch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科学、合理、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的理论。
该理论核心便是“3R”原则,即替代、减少和优化原则:1)替代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2)减少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3)优化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6.动物福利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也就是为了使动物能够健康、快乐、舒适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给动物提供的相应外部条件。
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学1.实验动物的分类:包括动物学的分类和实验动物学的分类两部分。
按动物学分类可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按实验动物学分类则分为品种和品系。
品系包括近交系、封闭群和杂交群等。
2.近交系动物的特点:1)基因纯合性;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3)表现型的一致性;4)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6)遗传组成独特性;7)背景资料可查性;8)国际分布广泛性。
实验动物考试集锦
一、名词解释1.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鉴定、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2.近交系动物:是指至少经过20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其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鼠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
3.杂交优势:杂种一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寿命较长,容易饲养,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近交衰退现象的优越性。
4.封闭群动物: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5.诱发性动物模型:是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或形态性结构方面的病变,即人为地诱发动物产生类似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6、免疫缺陷动物:是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的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缺陷的动物。
7、转基因动物:基因组中稳定的整合有以转基因技术导入的外源性或特定DNA片段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8、动物实验:是以科学实验研究为目的,在动物福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对动物进行各种处理,获得新的、科学的实验数据。
9、重组近交系动物:是由连个近交系杂交以后,经过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育成的近交系。
10、无特定病原体动物: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治病和对科学试验干扰的大的病原。
这一类动物饲养在屏障系统中11、实验动物模型(laboratory animal model):是指用于正常生物和行为学研究或病理过程研究的动物模型,其研究内容至少有一方面是与人类或其他动物时相似的。
11、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指为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生机理及建立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制作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实验动物。
12、动物福利是指人为地给动物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和采用的行为方式,要保证动物在健康舒适的状态下生存,使动物处于生理和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共49张PPT)
Lyphocytic choriomenin gitis
virus
狂犬病 (Rabies)
Rhabdo virus
小鼠、仓鼠
类 似 流 行 性 感 冒 的 症 状 ,接 触 感 染 ( 接 触 小 鼠 头痛、肌痛、发热、恶 粪便和尿液);吸入; 心 、 呕 吐 、 喉 痛 、 畏 光 。咬伤,或由节肢动物
如蚊子、蟑螂传播
所有哺乳类
头痛、肌痛、发热、恐 咬伤、皮肤伤口或黏
水、狂妄、抽搐、昏厥、 膜感染含狂犬病毒的
死亡
唾液
细菌性疾病
疾病
病原
媒介动物
人类临床症状
传染途径
全身性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s)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
犬 Brucdla Canis 、 猪 Brucella suis
正常菌群
a. 正常菌群受内外环境变化发生菌群失调,将产生数量和位置的改变, 由非致病菌变为致病菌。
3. 真菌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病原真菌大多为人兽共患病原,病原性弱,为慢性过程,以慢性增生性炎
症为主。
真菌孢子飞扬,污染环境,威胁动物和实验、饲养人员。
4. 寄生虫感染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掠夺宿主的营养
(Rabies)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Germfree animal GF
三、微生物、寄生虫潜在感染对实验研究的干扰
1. 实验动物病毒对动物和实验的干扰
鼠痘病毒
a. 实验性结核、X射线、化学毒素、组织移植、肿瘤、运输可使隐性感染病毒激
活。
b. 大量内毒素或切除脾脏可改变吞噬细胞功能,而增加小鼠对病毒的易 感性。
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实验动物的管理,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及安全,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我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从事动物实验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以及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养、繁殖,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需对其所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教学、科研、医疗、检定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职责第四条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工作由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是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五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主要职责:(一)负责组织制定实验动物管理办法,指导相关单位制定本单位的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并监督制度的执行,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
(二)负责管理、监督、检查实验动物的储存、使用及处置等各项工作,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督促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及时整改。
第六条各单位职责:(一)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实验动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实验室工作的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实验动物安全日常管理工作,各实验室负责人是本实验室实验动物安全管理工作直接责任人。
(二)开展实验动物相关工作,实行许可证制度,包括: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动物实验技术人员资格认可证等。
(三)各单位要加强实验动物安全管理,防止实验动物安全事故发生,突发实验动物安全事件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使用第七条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的合格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应来源于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并附有动物质量合格证明书。
第八条使用实验动物应遵循“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尽可能用别的方法或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
实验用动物的级别是怎样区分的
实验用动物的级别是怎样区分的按遗传学控制方法,根据基因纯合的程度,把实验动物分类为:近交系、突变系、杂交群、封闭群四类,其规定要求各不相同,而杂种(Mongel)是未经遗传学控制而进行无计划交配繁殖的动物1.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animals):近交系动物一般称为之纯系动物。
是采用兄妹交配(BXS——brother sister)或亲子交配(PXO——parent xoffspring,父母与子女交配),连续繁殖20代以上而培育出来的纯品系动物。
一般以小鼠为典型代表。
所以把啮齿类动物同胞兄妹连续交配达20代以上的品系称为近交系,其近交系数可达99.8%,亦可用亲子(父女、母子)连续交配20代以上达到近交目的,其近交系数可达99%。
但必须用年轻的双亲同其子女交配,而且亲子交配不能同兄妹交配混用。
很多学者认为,较大动物的纯种培育很难获得成功,因为成功率低,往往成为经济上的学生负担。
例如犬和猫连续兄妹交配20代需经20年左右。
鸡和兔亦也花费较长时间。
但目前毕竟因研究上的特别需要,已培育出兔、犬、猫、鸡、羊、猎等的若干近交系。
有些学者提议:禽类和兔的血缘系数达到80%以上时(相当兄妹交配四代),即可称为近交系。
2.突变系动物(Maiant strain animals)是保持有特殊的突变基因的品系动物,也就是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品系动物。
生物在长期繁殖过程中,子代突变发生变异,其变异的遗传基因等位点可遗传下去,或即使没有明确的遗传基因等位点,但经过淘汰和选拔后,仍能维持稳定的遗传形质。
这种变化了的能保持遗传基因特性的品系,称之为突变品系。
在小鼠和大鼠中,通过自然突变和人工定向突变,已培育出很多突变品系动物。
3.杂交群动物(Hybrid animals)也称杂交一代动物或系统杂交动物。
是指两个近交品系动物之间进行有计划交配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
简称F1动物。
一般只用子一代F1,有时也用子二代F2。
简述饮水实验分级标准
简述饮水实验分级标准
饮水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毒理学实验,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实验动物的急性毒性。
饮水实验的结果根据动物的生存情况和体重变化进行评估,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级。
下面是一般情况下使用的饮水实验分级标准,供参考:
1. 无毒性:动物在实验期间没有发生任何死亡或明显异常行为,并且体重没有明显减轻。
2. 低毒性:动物在实验期间出现轻度的异常行为或体重减轻,但没有导致死亡或明显的毒副作用。
3. 中毒性:动物在实验期间出现明显的异常行为或体重减轻,但没有导致死亡,并可能出现一些轻度的毒副作用。
4. 高毒性:动物在实验期间出现严重的异常行为或体重急剧减轻,但没有导致死亡,并可能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5. 极高毒性:动物在实验期间发生死亡,或者出现严重的异常行为和体重急剧减轻,并伴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饮水实验分级标准可能因不同的实验设计、动物种类和具体毒物而有所变化。
此外,饮水实验的分级标准还应结合其他实验指标和数据进行综合评估,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毒性评价结果。
因此,在具体的实验研究中,应根据相关指南和实验方案制定相应的饮水实验分级标准。
国标实验动物 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
国标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的科学性,对实验动物中的寄生虫进行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国家标准对实验动物的寄生虫学等级和监测方法进行了规定,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国家标准对实验动物的寄生虫学等级进行了分级,分为3个等级:0级、1级和2级。
0级实验动物是指从出生起就未感染任何寄生虫,或者是经过严格检测后证实没有任何寄生虫的实验动物。
1级实验动物是指在生产、饲养、运输和实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寄生虫感染,如果出现了寄生虫感染,也要通过药物治疗和其他适当措施控制其传播和复发,使得寄生虫感染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且不影响实验结果。
2级实验动物是指已经发生严重寄生虫感染,或者无法控制寄生虫感染的实验动物。
这类实验动物不能用于细胞或组织培养、病毒或遗传材料制备、免疫学实验和药物代谢等与寄生虫有关的研究。
1. 外观检查法外观检查法是最直观、简便、经济的监测方法。
实验动物的皮肤、尾部、肛门、鼻孔和口腔等处常被常见寄生虫感染,通过肉眼观察这些部位是否有寄生虫,能初步判断实验动物的寄生虫感染情况。
2. 镜检法镜检法是利用显微镜检查实验动物粪便中是否有寄生虫卵、幼虫、成虫等留下的痕迹,是一种常用监测寄生虫的方法。
通过此方法的监测数据可及时判定实验动物中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和疫情。
3.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测定(RIA)和免疫胶体金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实验动物血清样本或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感染寄生虫的实验动物,对于发现患病实验动物和繁殖寄生虫传染的实验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4.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原位杂交和DNA测序等。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在传统方法中存在的寄生虫或病原体,还能够检测到一些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微生物。
但使用这些方法需要相应的设备和专业技术支持,因此使用受限。
三、结语综上所述,实验动物的寄生虫学等级和监测方法是确保实验动物健康和实验科学性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
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
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
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
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
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 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
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 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
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 半屏障系统
放宽对屏障系统中人及物出入房间时的管理,平面组成大致与屏障系统相同。
D 层流架系统
笼具放在洁净的水平层流空气中。
常用于小规模饲养,但在一般房间进行饲养、操作和处理时有被污染的危险性。
可用于半屏障的补充。
E 开放系统
是对人、物、空气等进出房间均不施行消除污染的系统,但通常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清洁管理。
下列出了各种系统对实验动物环境指标的要求:
◆项目指标开放系统(CV)简易屏障系统(CL)屏障系统(SPF)隔离系统(GF,GN)◆温度/℃18~29 18~29 18~29 18~29
◆日温差/℃8 3 3 3
◆相对湿度/% 40~70 40~70 40~70 40~70
◆换气次数/(次/h) 10~15 10~15 10~15
◆气流速度/(m/s)0.18 0.18 0.18
◆压差/Pa 20~50 20~50 20~50
◆洁净度/级 10万1万 100
◆菌落数/[个/(皿?h)] 12.2 2.45 0.49
◆氨的质量浓度/(mg/m3)14 14 14 14
◆噪声/dB ≤60 ≤60 ≤60 ≤60
◆照度/lx 150~300 150~300 150~300 150~300
达到动物房环境指标的净化措施有:
A.空气净化系统
因为动物房是实验动物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室内不可能在饲育条件下经常用薰蒸冲洗的方式灭菌,一般只能用药力较弱的消毒液檫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微生物侵染,保证空气净化则是首要条件;
B.全新风
防止交*污染和除臭是两个难题,为此,净化空调系统大部分必须采用全新风方式,但由于净化系统换气次数大,又是全新风,所以能耗问题突出;
C.除臭
这不仅是对外部环境和工作人员所必须,而且也是实验动物本身所必须。
因为室内除外界微生物污染外,动物本身排泄物和微生物二次转化生成的氨、硫化氢、醇等气体,也是重要的污染物质,这些气体臭味愈浓烈,说明动物本身的洁净度愈低。
目前还无臭气允许值的定量资料和测定方法,但对于氨浓度应进行控制。
除臭一般有增加新风和活性炭吸附两种方法。
二.动物房一般环境因子控制范围
(1) 温度目标值为21~27℃。
药典规定为17~28℃。
可因动物品种而不同。
(2) 湿度 45%~55%。
卫生部规定为40%~60%。
(3) 气流速度 10~25cm/s。
避免直接吹风。
(4) 换气次数 6~15次/h。
新风为2/3。
(5) 气压洁净区正压,感染区负压。
(6) 环境洁净级别一般动物饲养室大于100000级。
(7) 照明 150~300lx(人工照明)。
(8) 噪音 40~50dB(无动物时),有动物时为60 dB,卫生部规定小于70 dB。
(9) 臭气氨20ppm。
三.动物房设计的基本要求
(1) 选址僻静、卫生
(2) 布置分为准备区、饲养区、实验区。
要求人流、物流、动物流分开(单向流程);要求净化、灭菌、防虫。
(3) 建筑要求有洁净走廊,饲养室,污染走廊以及其他各室。
(4) 空调系统有可控制的温度和湿度、气流速度和分布,有一定的换气量和气压。
(5) 照明无窗动物房使用荧光灯,有窗动物房可安装玻璃窗,以滤去紫外线。
要求12h亮,12h暗。
(6) 供水有饮用水和精制水。
四.动物房的设置
根据不同种类和不同级别实验动物的需要,建立相应设施的动物房、活动场所和相应的辅助用房。
场址应选在能保持安静、清洁、无不良外界影响的地方。
动物房必须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地面整洁,不积水;顶棚、墙壁要易于清洁、消毒;外墙、屋顶、顶棚、门窗及通外面的管道等必须杜绝外界动物、蚊蝇及其它虫害钻入。
室内温度控制在18~29℃,相对湿度40%~70%,噪音60 dB以内。
笼内动物密度不能太大,要有送风、排风、降温及保暖设备。
必须有专用的排污、排水设施,防止病原扩散。
各种笼具要定期清洗消毒,垫料须经高温高压或药物消毒并及时更换,使室内氨浓度在15 mg/m3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