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发展方向研究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随着国家对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
本文通过对乡镇经济现状及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应对措施,旨在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调研方法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开展调研,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乡镇经济现状人口分布根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乡镇地区人口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向城市迁徙。
这样的人口结构导致的乡镇市场需求偏低,对国内外市场的产品需求也不强烈。
基础设施乡镇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市区,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关键领域,非常欠缺。
这样影响了乡镇地区对各类产业的吸引力,同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生存乡镇企业存在很多生存问题,包括缺乏市场竞争力、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畅通等。
此外,许多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就遭遇到了各种难题,无法顺利运营。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在市场竞争方面,乡镇企业与城市企业存在显著的差异,乡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低,经济收入较为不稳定。
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是:•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制定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提高乡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多元化经营,让企业不只停留于单一产品的开发销售,而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展,寻找更多产品或服务相互补充的机会。
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在乡镇企业的技术能力方面表现一般,普遍面临着专业技能不足、研发资金缺乏等困境。
•在政策上,针对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推进行动计划要进一步落实,对于创新的项目加大投入;•在教育上,加强高校与乡镇科技合作,结合农村产业的实际需要,为乡镇人才的技术水平提升提供保障;•在培训上,加强培训机构与乡镇企业的合作,将实际工作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一般,往往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员管理混乱、市场营销策略滞后等方面的问题。
转型中的北京市“二道绿隔”规划实施方案探索——以朝阳区金盏乡为例
转型中的北京市“二道绿隔”规划实施方案探索——以朝阳区金盏乡为例尹慧君摘要: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是实现北京城乡减量发展,遏制城市“摊大饼”,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城乡发展转型的关键性区域。
本文对北京“二道绿隔”试点乡——金盏乡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总结一道绿隔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城乡接合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反思北京绿隔建设过程中在实施方式、农村城市化、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结合金盏乡特点,提出了转变思路、空间管制、增减挂钩、捆绑实施、政策保障的规划策略。
提出新型城镇化时期的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建设应在空间布局上守住底线,明确管控内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在土地利用上建立国有用地与集体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流转计划,提高集体建设用地效率,保障农民利益;在实施机制上划定实施单元,做好分期捆绑实施计划,明晰责权;在政策保障上,创新财税政策、多部门统筹,形成政策合力。
关键词:二道绿隔空间管制增减挂钩实施捆绑政策保障为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形成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生态屏障,北京在1958年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城市绿化隔离带的思想。
随着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变化与重构,绿化隔离地区1以其特殊的土地利用、人口结构、产业特征、景观形态、管理政策等特点成为北京城乡建设情况最复杂、发展最活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北京的绿化隔离地区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目前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一道绿隔)的农民回迁房建设、绿化实施、劳动力安置等城乡一体化任务已完成约50%,但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以下简称二道绿隔)由于发展阶段差异、区位差异、缺乏实施导向和配套政策等复杂因素,该地区整体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呈现出城进绿退、生态恶化、人口集聚、产业低端、用地粗放、无序发展等问题,二道绿隔面临着比一道绿隔更加繁重和复杂的实施任务,既要保护环境、为区域坚守生态底线,又要维护农民利益,留住乡景乡愁,确保城乡发展动力……但具体从操作上却面临目标不明、路径单一、资金不足、政策缺失等困境,城乡规划因此陷入“非保不可,要保不易”的两难境地2。
北京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需要提 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缓解就业压力。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北京将加强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广清洁能源,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
可持续发展
北京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
案例二
北京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案例四
北京生态保护与修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布局和用地性质。
交通规划
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高交通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城市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北京城市化进程
目录
• 北京城市化进程概述 •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核心问题 •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与措施 •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未来展望 •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案例研究
01
北京城市化进程概述
城市化的定义与特点
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 过程,伴随着城市人口和地域的增长 ,以及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提升。
未来展望
未来,北京将继续推进城市化进 程,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 城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 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 市。
02
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核心 问题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滞后
北京的城市规划相对滞后,未能跟上快速的城市 化进程,导致城市发展无序。
试析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试析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乡镇经济是指乡镇地区的经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
乡镇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乡镇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农业生产模式单一乡镇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业,但目前很多乡镇的农业生产模式比较单一,以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缺乏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
2. 乡镇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乡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乡镇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导致乡镇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3. 乡镇基础设施落后很多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足、医疗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4. 乡镇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乡镇经济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为了提高乡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需要加强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值。
2. 发展乡镇特色产业在促进乡镇经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推动乡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提升乡镇产业竞争力。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了促进乡镇经济的稳步发展,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交通、水电、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乡镇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
4. 加强人才培养和留用为了解决乡镇人才流失的问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留用工作,引导和激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为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5.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乡村工作的总抓手、总纲领,乡镇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乡镇经济的腾飞。
在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中,只有不断更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留用,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实现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
本文将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空间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有机衔接,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例如,市中心地区是商业和行政中心,住宅区位于市区的周边,工业区域则一般远离市中心等。
这种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空间规划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域和绿化带,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有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城市拥堵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空间规划需要解决人口分布不均衡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还需要与其他规划领域进行协调,如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
这需要各个领域的规划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以确保城市空间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空间规划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
例如,在快速城市化阶段,空间规划需要关注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增长,以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需要依赖有效的空间规划来提供支持和保障。
例如,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土地和合理的布局,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有可靠的空间规划作为基础。
因此,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需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协同发展,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良性互动。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及路径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其发展方向和路径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治理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一、城市规划方向城市规划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工作。
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需要加强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性,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避免城市过度拥挤和不均衡。
其次需要提高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低碳、环保、智能、新型、共享等理念,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
二、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方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指引。
新型城镇化需要符合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三大方向。
首先,新型城镇化要实现现代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为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信息化,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构建城市智能化、数字化的生态系统。
最后,新型城镇化要推进绿色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低碳城市,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城市治理方向城市治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治理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参与,充分发挥市民自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同时,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的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治理要注重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的平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方向。
首先,需要推进城市精细化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优化,实现由量性增长红利向质量效益的转变。
其次,需要加强城市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创新促进城市发展,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
再次,要推进城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要注重实现城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共享经济”理念。
浅论当代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当代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乡镇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人民生活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差距的日益加大,乡镇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解决途径。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人口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镇的人口纷纷外出打工甚至将家庭迁往城市,导致乡镇人口大量减少,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2. 产业结构单一:许多乡镇经济过度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乡镇经济发展受阻。
3. 基础设施滞后:许多乡镇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比如道路、交通、水电等,并且缺乏现代化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4. 农产品销售难题: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许多乡镇的农产品销售面临困难,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直接影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1.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乡镇创业就业,以推动乡镇经济发展,保障乡镇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2. 多元化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家发展,推动乡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乡镇经济的发展动力。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乡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潜力。
4.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发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探索建立乡镇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借助互联网打通市场,提高产销对接效率,推动乡镇农产品销售。
三、解决方案展望以上对策只是在当代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当代乡镇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土地流转、金融支持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途径,积极加以解决。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作者:张卓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2期内容摘要:北京市正处于高度城市化阶段,在因地制宜地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进程中,已经进入了建设首善之区的重要历史转折期,如何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本文在探究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新型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并针对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具有普遍性意义问题和作为发达的大都市区所存在的特殊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内涵阶段性特征问题及对策北京市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北京市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涵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大都市区之一,北京市经历了完整的城镇化过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市新型城镇化有其作为首善之区的特殊内涵,集包容性、扩散性、分区性、生态性于一体。
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包容性。
在满足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约束条件限制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对于农村、本地对于外来、国内对于国际的包容增长。
城市对于农村的包容,是要在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本地对于外来的包容,是要在人口规模总量可控的前提下解决外来人口市民化的问题,促进非原住居民融入北京,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要素的优势。
国内对于国际的包容,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人才,加大重要领域的对外投资力度,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
北京市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扩散性。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优质公共资源、产业与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布局的空间特征非常明显。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实施,北京市的城镇化已经结束了向心集聚的阶段,进入了离心扩散的阶段。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点将向外围转移,相应地,新城、重要城镇组团、小城镇,乃至农村地区将更多地分担由中心城区疏解出来的城市功能。
通过离心扩散,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变中,缩小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发展差距,空间布局将更加均衡、更加有序,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也揭示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口过于集中、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新的城镇化路径,以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1.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传统的城镇化路径往往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未来应该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乡村振兴。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充满绿色植物,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时还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城市。
大力发展绿色城市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未来应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使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着重发展数字化经济:数字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创造、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以及加工和传统工业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形态。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大量新型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激发城镇化转型升级的潜力。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在乡村学校、医疗等方面加强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愿景交流,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利益互惠、共同发展。
2.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导向性、补贴力度、税收优惠等,以此鼓励各个行业的绿色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在绿色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
3.加强数字化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数字化经济的政策,创造更为灵活的创业环境,鼓励大型和中小企业加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重发展数字化人才,扩大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入调研和研究,推进数字化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定了研究目的。
在分析了城市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和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在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解决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新时代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城市化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案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经济衰退和农村社会结构变动。
传统的农村社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增加、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为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旨在实现以人为本、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社区的转型升级。
而在实际操作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难题、农民素质培养不足、产业发展不均衡等。
需要探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关注和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
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农业发展探析
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农业发展探析摘要在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木渎镇的农业现状,并提出了木渎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
关键词城市化;现代农业;现状;规划;江苏苏州;吴中木渎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1-0294-03中央1 号文件在全面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无论是保障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防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这一要求的提出明确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农业发展要走现代化农业之路。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农村工作客观趋势符合古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1现代农业的含义1.1现代农业的概念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1.2现代农业的特征与传统农业相比较,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设施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
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
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控检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现代农业是领域广泛的农业。
对城市化进程中村镇景观生态建设的探析
作者简 介: 邢学树 (9 4 , , 17 一) 男 l 东德州人 , l J 讲师 , 事建筑学 、 从 城市规划教学工作 。
28 0 贵 州 工 源自业 大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0 08年
( ) 乡居 民经济 收入 和文化教 育差别 不断缩 小 , 3城 价值观 念 、 生产 生活方式 趋 同等 。
要: 农村城 镇化是 我 国城 市化进 程 中的 重要 环 节 , 同时也 是 小城 镇 建设 的主要 目标 , 发 对
展 社会 经济具 有重要 的 意义 。从 我 国现 阶段 城 市化 进 程 的特 点 、 农村 城 镇 化 主要 形 式和 存在
的问题入 手 , 结合景观 生 态 学的 原 理 , 农村 城 镇 化研 究 的 基础 上 引入 景 观 生 态 学思 想和 方 在
2 现 阶段农 村城 镇 化 的主 要 形 式 及 存 在 的 问题
由于我 国在 城市 之外还 存 在着相 当数 量 的镇 和小城镇 的概 念 , 村人 口向小 城镇 转移 , 农 而不 是单 纯地 向
大中型城市转移, 在我国城市化 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农村城镇化的实质 内容实际上可以概括为农村劳动力 转化 、 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
第3 卷第5 7 期
20 年 5月 08
贵 州 工 业 大 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J URNAL OF GU Z O I HOU UNI RST F T C VE I Y O E HNO OG L Y
Nau a ce c iin t r lS i n e Ed to
在 以下 几个方 面 。 () 1 城镇建设 与管 理混乱 、 城镇 规划质 量较低 。
在 城镇建 设时 , 了追 求“ 、 、 、 ” 规 划 脱离 实 际 , 为 高 大 新 全 , 大拆 大建 , 建设 成 本据 高 不 下 , 导致 土地 资源 浪费 , 加 了保 护基本 农 田的压 力 。有些 地 区 , 增 尤其 是偏 远 山区 , 是规划设 计缺 乏指 导性 , 则 不注意 合理利 用 地形 , 镇 内部 工业 、 城 商业 、 住宅 功能分 区不 明确 , 镇基 础设施 薄弱 , 城 镇容镇 貌差 。建设 管理 机制 混乱 、 制 法 不健全 、 乱搭乱 建现 象普遍 存在 。 () 2 城镇生 态环境 质量 下降 人 口的大 量聚集 , 时间 和空 间构 成上密 度很 大 , 成城镇 生态 环境 的快速 恶化 。这个 问题 尤 以乡镇 企 在 造 业发达 地 区最 为严重 。在 这些地 区 , 乡镇企业 一般 布局 分散 , 规模 小 , 缺乏人 力 、 力 、 力 进行 统 一 有效 的 物 财 污染 治理 , 因此 环 境污 染程 度严 重 , 多地 区造 成 了不 可逆 转 的生 态污 染 。20 很 07年 太湖 水 域 的蓝藻 事件 就 是环 太湖 流域 众 多乡镇 企业没 有及 时有效 进行污 染治理 的结果 。 () 3 城镇 及城镇 周 围 自然 景观退 化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农村资源逐渐荒芜、农田撂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下降,这些问题加速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农民迁徙、农村资源衰竭和公共服务缺乏三个方面,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市,许多农村居民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城市或他处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从而造成了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意味着农田的闲置和农业产值的下降,进而造成了农村资源的衰竭。
农村地区的资源匮乏使得原本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渐荒芜,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给农村空心化问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农村空心化问题还与公共服务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政府投入的医院、学校和社区等基础设施相对减少,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农村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快速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导致农民的离乡背井和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这使得农村居民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剧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便利性和农产品的运输效率,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其次,农业的发展也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对农田的保护和管理,鼓励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鼓励农村居民采取创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乡镇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乡镇经济的发展潜力,也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乡镇相对城市来说发展阶段较早,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不少。
乡镇的道路、桥梁、水电等基础设施设备老化,设施不完善,这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乡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设备,提升乡镇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次,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
许多乡镇经济依赖传统农业或个体工商业发展,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这导致乡镇经济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丧失了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乡镇发展新兴产业,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第三,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流失。
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缺乏吸引力和发展机会,许多高素质人才选择到城市就业或创业,导致乡镇人才流失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乡镇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便利条件和发展机会,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打造良好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和氛围。
第四,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服务不足。
乡镇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机构的数量和服务范围有限,缺乏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乡村居民难以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乡镇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进驻乡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满足乡镇经济发展的需求。
最后,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乡镇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这不仅损害了乡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保投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北京农村集体土地合理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换 来保障农 民就业 ,解 决了城市 需要空 间 、农村需要 服务 、
北京 地 区在新 型城 镇化 过程 中 ,农村土 地 问题尤 为突 农 民主体 需要利 益的迫切要求 ,进一步消 除了城 乡对 立的局 出。通过 集体土地利 用模式 的制度 比较 ,有助 于积 累经验 , 面 ,促进了社会和谐 ,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
更好地实现北京经济社会 的可持 续发展 。同时转变经济发展
但是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新型城镇化 的发 展仍然是
一
方式亟需新型城镇化 的实质 陛进展 ,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
项艰 巨的系统工程 ,尤其是新型城镇化要有 别于以往的城
谐 发展亟需推进新型城镇化 。北京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取得 了 镇 化 ,应该 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 ,按照 新型城镇化的 较为显著的成绩 ,但存在 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于受长期存 发 展趋 势 ,农村地区要根据北京城镇规划体系 和功能区的要 1 )列 入城市 规划范 围的农村 地 区 , 在的城乡二元体制 的影 响 ,农村在经济 、社会 、文化等诸 多 求 ,向三 个方 向转变 :( 要 逐步完成向城市社区的转型 ,最终 融入 城市社会 。( 2 )在 方面与城市差距 明显 ,有些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 ,成 为制 约
集体土地 合理利 用
土地利用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最后提 出新 型城镇化进程 中北京农村集体土地利 用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新 型城 镇 化
一
、
村庄 体系规 划 ( 2 O 0 6 —2 O 2 O )》 ,北 京市 计划在 新 型城 镇化 对 北 京社会 经济 发 展 的 重要 意 县编制 的 《 未来只保 留2 0 7 5 个行政 村 ,涉及 6 3 万农户和 1 6 4 4 万农村人
阐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集镇治理的作用
阐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集镇治理的作用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现代文明的进步。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新四化”重要内容,要求首先发展我国中小城镇。
1、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1.1尊重农民意愿,尽可能满足农民需求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发(2010)47号文件精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收益权和监督权。
充分听取当地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做到整治前农民同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
对土地调整互换使用、房屋拆迁、住宅设计、农田整理方案等涉及农民财产权益的问题,提供多种选择并举行公告、公示、听证、论证,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搞强拆强建。
1.2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由于农村居住人口分布不均,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性大,乡村建设规划布局混乱,给新农村基础设施建造增加困难。
农民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难以提高、公共用具较少使用、建设用品不齐全,导致城镇化发展受到制约。
推进乡村集镇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打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约束,促使城乡一体化。
1.3改善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乡村集镇化发展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经济水平落后的现状,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城乡之间的人口、文化、经济、政治交流,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
城乡交流还可以促进农村的政治发展、产业类型、农民的就业情况,为农村的小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农民的精神文明得到发展,农村的小康生活得以实现。
1.4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农村城镇化建设能够改变农民分散的居住格局,可以使耕地更加集中,便于科学的种植管理,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农民更加富裕;其次,开发建设集镇,可以使乡镇企业,特别是农民企业得到大力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农村的人口和土地之间的问题。
1.5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措施防止居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融合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求贤村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融合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求贤村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城郊融合类村庄的空间发展策略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这类村庄位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汇地带,既受到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又保留着乡村的特色与魅力。
然而,如何在保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实现与城市的有机融合,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北京求贤村为例,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融合类村庄的空间发展策略。
文章对求贤村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从规划引领、产业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求贤村空间发展的具体策略。
文章总结了城郊融合类村庄空间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为类似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求贤村的案例研究,本文旨在为我国城郊融合类村庄的空间发展提供一种可操作、可复制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共同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二、求贤村现状分析求贤村位于北京市城郊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影响,目前求贤村在空间发展上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求贤村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年轻劳动力外流现象明显。
经济发展上,虽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求贤村的经济总量有所增长,但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和低端服务业,缺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在土地利用方面,求贤村的土地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土地被城市扩张所占用,村庄的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空间布局上,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村庄内部的道路、住房、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分布不均,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求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道路、排水、供电、通信等方面,与城市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对城市化进程中撤村建居的调查与思
调查研究总第238期26农村经营管理2022.12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城市规划区内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不少行政村建制被撤销,新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建立起来,传统乡村实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成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
据统计,2004年,全市共有乡镇184个、村委会3985个、街道办事处127个、社区居委会2445个、城市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到2019年,全市乡镇减少到181个,村委会减少到3891个,街道办事处增加到152个,社区居委会增加到3231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469平方公里。
在城市化背景下,撤村建居已成为村庄转型的重要路径。
最近,笔者在海淀、朝阳、大兴、丰台、通州、顺义等区调查发现,各地在撤村建居过程中虽然有不少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但也存在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加以系统性地解决。
一、撤村建居存在的突出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撤村建居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未落实,仍然实行征地农转居或整建制农转居。
2004年7月实行的《北京市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以下称148号令)第19条规定,“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相应的农村村民应当同时转为非农业户口”,这就是“逢征必转”的户口政策。
这是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尚未改革情况下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政策。
但是,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2016年9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都已明确规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依据新的城乡统一的户籍政策,不再存在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因而不能再实行征地农转居的旧政策了。
但各地至今仍然依据148号令中的“逢征必转”规定习惯性实行农转居或整建农转居政策,这就显得极不合时宜。
例如,海淀区东升镇八家村2015年完成第一批整建制农转居1003人,2017年完成第二批整建制农转居40人,两批次共办理整建制农转居1043人,其中儿童47人、劳动力551人、超转人员(年龄超过转工安置年限人员)445人。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镇志编写——以《北七家镇志》为例
2020/2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作为国家战略得到全面推进,对大城市郊区形成剧烈冲击,一些乡镇历史风貌几乎荡然无存,传统乡土文化逐步消亡。
这些变化为大城市郊区乡镇志的编纂带来了挑战和难度,也激励地方志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大城市郊区乡镇志的编纂,既要充分反映城市化给乡镇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要客观反映对乡镇历史风貌及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既要抓住乡镇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和发展的特点特色,全面展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也要客观反映乡镇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痛点和难点。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城市化进程中乡镇的现状,发挥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2019年由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组织编纂、方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镇志之一的《北七家镇志》,就是大城市郊区乡镇志编纂的一个典型代表。
本文以该志为样本,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镇志编纂进行个案分析。
一、遵循存真求实原则, 客观记述小城镇建设历程北七家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南部,新中国成立前为农业区,改革开放后,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重点区域。
1999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在小城镇建设的拉动下,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至2018年底,北七家镇占地面积56.8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59万人,常住人口33.7万人。
小城镇建设无疑是北七家镇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也是《北七家镇志》记述的重点。
但是,北七家镇的小城镇建设与全国其他的小城镇一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北七家镇志》的编纂遵循了存真求实的原则,客观地记述了小城镇建设历程。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镇志编写——以《北七家镇志》为例◎ 王铁鹏(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北京100088)提 要: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北七家镇志》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镇、经济特色名镇志书,突出体现了大城市郊区乡镇的城市化发展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发展方向研究
作者:余欧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11期
(一)城市蔓延的萌芽阶段
由于1949年七次二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将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才能巩固人民政权,因此在1957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中,对北京的功能定位是“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
按照方案的规划,北京将在远郊区域有计划地发展卫星城,并在包括通县在内的十个卫星城上安排工业。
在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北京规划局被撤销,城市建设工作陷入停顿。
因此,在这一时期,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是不稳定发展的,甚至出现了停滞。
(二)城市蔓延的成长阶段
在总体规划暂停执行期间,许多单位无序挤入市区,导致市区原本规划的分散集团是布局已经面目全非,挤成中间一大团。
市区规模发展过大,人口过分集中,住宅紧缺,供水不足,交通拥挤等问题初见端倪。
随着对北京城市定位的改变和进一步明确,城区的工业逐步向郊区转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取代了工业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性产业,工业化作用向郊区扩散,工业布局的重心转移至郊区,促进了郊区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北京郊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产业化城市化,郊区化三者力量的博弈下,城市蔓延问题逐渐凸显。
(三)北京城市蔓延的高速发展阶段
当前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城市病问题凸显。
表现在人多路堵,房价高,社会治理难度大,城市管理压力大。
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科技文化创新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人口无序过快增长,人口分布密度过大,优质公共资源过于集中,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缓慢。
密集的优质教育医疗培训机构和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形成了对周边地区明显的虹吸效应。
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垃圾污水治理难度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导致生态结构的失衡。
要解决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诸多难题,仅依靠北京自身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是无济于事的,必须着眼并依赖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实现首都核心功能与非首都功能的分离疏散。
二、城市蔓延进入疏散化阶段乡镇功能定位的必要性和趋势
大城市地区在缓解城市病所采取的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中,若延续以前那种集中建设部分重点新城的空间战略,极有可能复制中心城的问题。
重视并加强小城镇发
展,成为改善中心过度集中形成副职就病,振兴乡村活力,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路径。
大城市地区应不失时机地实现小城镇转型发展。
(一)乡镇功能定位模糊导致区域整体效能衰减
经济发展指标硬约束导致乡镇发展路径趋同,无序竞争的同时,也倒逼上级政府将有限资源分散化。
从大量的研究来看,由于以GDP和财政税收的总量或增速,进行衡量的经济发展指标应与监控,对下级政府构成了实际的硬约束,下级政府出于考核压力,产生了无序竞争现象,不仅使区域发展缺乏整体性,也使得税收收入大量流失,还让一些发展质量不高的企业占据了大量土地资源。
财政分成体制单一,难以形成特色化发展的激励,转移支付制度缺失缺位,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成体制在促进下级政府发展经济方面有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由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的税收贡献较大,那些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上有优势的地区获得了较大收益,有能力加大生产性投入,进而获得更多收益,相对落后的地区却难以进行积累,只能依靠对先进地区的原始模仿。
同时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缺位,不仅造成了乡镇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扩大,也导致乡镇无法预期收入规模,只能采取谨慎的财政支出,影响了促民生,促建设的资金使用进度安排。
发展要素缺乏流动——收益补偿机制,是资源在总量紧张的情况下,进一步出现了空间配置的结构性效率损失。
产业项目和产业项目落地所需的建设用地指标是最为重要的两种发展要素,空间配置结构也影响着发展要素的使用效率,乡镇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却难以通过跨区域流动,实现空间配置的优化,在总量紧张的情况下,造成了部分乡镇因区位等问题有用地指标,而无高质量项目落地,低质量项目占据了发展资源,部分项目有落地意向而无用地指标,只能选择周边区县。
此外,原有的农村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宜城市,城镇建设和经济活动组织,行政管理模式,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否则就会增加资源配置的交易成本。
(二)乡镇功能呈现出圈层特征和梯度更替特征
首都城市化快速推进,资源空间配置方式必然发生转变。
近三十年来,北京呈现快速城市化的趋势,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近郊地区土地级差,地租与中心地区不断缩小,环境要素等综合成本不断攀升,从客观上推动了原有产业形态升级。
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移,乡镇功能必然明显地呈现出圈层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产业的梯度式空间布局。
北京进入空间格局优化调整的重要时期,特定的城市功能和有限的资源环境,客观上要求北京必须注重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把优化功能布局和提升特大城市治理效能作为重点,立足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城市功能配置,空间布局的统筹衔接。
(三)乡镇应当呈现多中心形态,开发应采取分阶段模式
田园城市理论表明,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应当是城乡一体的多中心城镇群落结构。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最早将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进行处理,通过构造多中心的城镇群落,形成磁极之间的平衡,进而避免城市病。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表明,发展阶段和拥有要素的差异,会导致梯度化的空间结构演替次序。
由于政府干预地缘一体化,产业升级与创新,地域生产力梯度差,关联产业集聚力,空间相互作用力,横向区域协作力等空间结构重组动力的存在,以及各区域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的差异,空间结构必然呈现出如下演变模式:一低水平的阶段,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的空间结构,二级和发展阶段,以及和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三扩散阶段,由极核地带向外扩散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四级高水平的均衡阶段,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冯健,周一星,王晓光,陈扬.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城市规划,2004,03:13-29.
[2]王宏伟.大城市郊区化、居住空间分异与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建筑学报,2003,09:11-13.
[3]张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农村经济,2013,01:15-23.
[4]张强.城市功能疏解与大城市地区的疏散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03:26-30.
[5]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J].地理科学,1996,0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