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讲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题:再别康桥

学院:汉语言文学

班级:文新学院2009级3班

*名:***

学号: *********** 指导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感知本诗的三美。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掌握诵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联想法: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

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人一生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需用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淹《别赋》有語: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古代无数的诗文华章中,文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文章背景

1、阅读注释①康桥是什么,地处何方,以及与诗人又有什么的关系?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代表诗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拓展: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了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应和,新月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因此此文,我们也将从闻一多的三美来剖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欣赏名家的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体会、找差距

4、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教学流程

(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赏析诗歌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寻找出本诗的七个画面,来看看诗人构建出的本诗的绘画之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

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挥手作别云彩图金柳。柳,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为何是新娘,而不是姑娘或者是女郎?想象一下迎亲的场面,新浪看到穿着新嫁衣的娇艳可人的新娘,是何等的惊喜呀!诗人此番虽是再别,却睹旧如新,心中有一种初见乍逢的甜蜜感觉。

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金柳”,这个意象到底是不是金柳呢?

应该是“波光里的艳影”,金柳已经不是实物,不是客体,而是投影,是幻象,或者不如说,是时光流逝后遗留在诗人心头的旧影,然而它依旧美丽、浓艳、似真似幻,往往复复,抹之不去。

——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荇:“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能不能换成“逍遥”?

逍遥是似萍无根,似自在飞花,天地任闯。招摇是扎根泥土,自在安闲。“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扎根,所以甘心。

——青草水底招摇图“天上虹”。将清澈的潭水拟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

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梦”原是“天上虹”,是“天上虹”的“沉淀”。“虹”是美丽而又短暂的,虽然短暂,却能幻化为永恒,因为她会在“潭”中“沉淀”,也就是会在时光中永存。为什么“梦”会被“揉碎”?揉碎了的梦该不该去重温?注意一下,在“寻梦”的后面,出现的是一个问号。显然,诗人是再回康桥,原是为寻梦而来,但是到了就要重温旧梦的时候,他却犹豫了。美丽的梦,为什么不能或者不敢去重温?:就如同诗人轻轻地来,生怕破坏了校园的宁静一般,这是是不愿破坏美好的梦境。

——榆荫浮藻清潭图进一步来说,重拾或者重温旧梦,一定会很愉快么?鲁迅曾说过如果梦,或者回忆,使得“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那又有什么意味呢”?从诗人决定“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看来,那是一趟让人心动的精神之旅,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多少师友,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觉得漫天星辉都落到了船上,禁不住兴奋地要放歌。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已沉醉于旧梦之中,可是他竟又忽然警觉:“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因为怕惊醒了那个美梦,醒了就要面对现实。因此,对前面的要不要“寻梦”,该不该再去重温那往日的美丽的梦,诗人犹豫了,最后,他做出了决定:悄悄的离别。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撑篙漫溯寻梦图“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