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地震预报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网络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网络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还可以导
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网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网络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善,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
一、前期建设
在建设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网络之前,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早期的地震台网,分布
在全国各地。这些早期地震台网虽然有一定的功能,但更多的是连接性较差,协同性欠缺。这使得地震预报的准确性难以得到提高。
为了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中国地震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地震台站和
地震监测设备的网络建设,同时建立了国家地震信息网,这标志着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网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网络建设与发展
随着网络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网络逐渐变得越来越完善。
首先,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地震科学数据中心网络,
实现了地方台站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同时,还建立了互联网应急数据中心,保障了数据接收、传输、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在人员方面,我国逐步建立了一支由专家组成的地震预报队伍,并采取
了多种手段加强对预报科技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了人员素质。
此外,我国还在地震监测设备的更新和改进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例如地震观
测卫星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覆盖范围。
三、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网络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要继续增加地震台站的数量,完善现有的网络。例如在地震活动频繁的
地区建设更多的台站,提高监测的覆盖范围,以便更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
Academic Forum
442《华东科技》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
刘 骅
(盐津县防震减灾局,云南 盐津 6575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刺激着国内众多行业的发展。在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的信息保障。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不仅为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带来了便利,同时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也为其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近些年来,国内的地震频率相比往年有明显的上升,因而地震的监测预报工作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往的地震预测受到各种技术层面和信息收集方面的限制,无法及时并且有效的对于即将发生的地震发出预警,对地震疏散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目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地震监测预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导致地震监测预报的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监测预报的必要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地震监测预报;存在问题;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信息发达所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便利,在特定的环境下,还能对于某些事物或事情做出一些预测和判断,从而帮助人们提前的进行预防或者干预,及早的做出应对的措施,并且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在各种意义上都有良好的价值。我国由于属于内陆国家,以往对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随着唐山大地震以及汶川地震以来,人们对地震的思考发生了转变,开始对地震监测重视了起来[1]。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基础信息的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国内地震条件与地壳运动规律相结合,借助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有助于提高地震监测的整体水平。 1 地震监测预报的必要性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在古代也被称为地动,是指地壳发生激烈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而在其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地面的深处位置以及大海深处,其中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而随着对地球资源的开采,对环境的不断破坏,使得全球的地震出现概率有明显的上升,因此对地震的监测显得愈发重要[2]。国内在地震研究这一块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单纯对于地震监测这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因为以往地震的数据资料不多,因而对地震的相关信息的收集和研究,与部分发达国家以及沿海国家相比显得缺乏优势,在地震发生时,往往由于信息不足,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进而导致地震过后的损失惨重,对社会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所不利。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效的弥补了国内对与地震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对于地震案例的研究,为国内地震研究做出了信息上的支持,在对地震研究上,还能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以帮助及时的为人们对即将发生的地震进行预警,让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地震有一个心理准备,促使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避难和救援准备,从而帮助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的保障地震发生地区居民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也为国家健康长远的发展提供了保障[3]。 2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存在的问题 2.1 对地震监测的重视程度不足 国内近几年虽然地震发生的频率有所上升,但未发生地震的地区,在对于地震监测方面还没有引起重视,并且缺乏科学的地震监测预报机制,造成在实施大数据分析时,不能对这些地区的地震信息得到全方位的收集,影响了地震监测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这部分地区对地震监测的重视程度不足,还会造成相关地震监测工作人员没有对地震的风险重视不够,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若是一旦发生地震,会因准备不足,导致对这类灾害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 2.2 对大数据的观念落后 部分地区对大数据认知不足,仅仅把相关技术应用到经济发展与改善人们生活等方面,而在其它方面的应用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念和思维,造成无法将大数据时代与地震监测所结合,无法有效的发挥地震监测的效果。与此同时,由于对大数据的认知不足,造成在地震监测时,无法根据相关的地震信息,对于地震可能发生情况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缺乏实际的效果,难以使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发挥作用。 2.3 相关地震监测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
地震预测及其可行性分析
地震预测及其可行性分析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危害性的一种,地震发生时,不仅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等财产损失,更会造成人员伤亡,使人们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因此,预测地震已成为科学家、政府、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但是,预测地震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实现地震预测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和研究成果,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部分:地震预测的可行性分析
1.地震预测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地震预测不是凭空瞎猜、胡乱猜测,而是基于对地震的相关性现象、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探索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以此预测可能发生的地震活动。地震预测的主要目的包括:一、向社会提供更加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帮助人们尽早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地震预测的可行性和问题
虽然地震预测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
解决。首先,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还不完全清楚,即便有大量的数据和科学方法,也难以进行准确
的预测。其次,地震预测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支持,需要完备的
设备、数据和专业人才,这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还有待提高。此外,还需要进行公众教育和意识建设,提高公众对地震预测的
认知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实现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防治。
第二部分:地震预测的技术方法和现有研究成果
1.地震预测的技术方法
目前,地震预测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地震监测技术、地球
物理探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地学模型和地震预报模型等。其中,地震监测技术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采用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1. 引言
1.1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
大数据时代的背景指的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海量数据的快速产生、传输、处理和分析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在这个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它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在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大数据时代意味着监测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都将大幅增加。传统的地震监测手段往往面临数据规模过大、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困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对海量地震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的规律和特征,为地震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大数据时代对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1.2 地震监测与预报的现状
地震监测与预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任务,旨在实现对地震活动的及时监测和准确预报。目前,地震监测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地震台网和地震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只能提供有限的监测范围和监测精度。对于地震预报,传统方法主要基于地震学理论和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报精度不高,存在较大的误差。
现有的地震监测与预报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监测范围有限、监测精度不高、预报准确性不足等。地震监测与预报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地震监测与预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今后地震预报工作的建议
2 )由于 情 况 复 杂 , 我们 要 对 地 震 的 时空 分
布 按震 级 大 小 分 解 研 究 ,看 哪 些 不 随 机 ,哪 些 与外 因 有 关 ,同 时 按 空 间成 分 分 解 ,看 哪些 与
4 7 设 立 某 些 “ 用 基 础 研 究 开 放 试 验 室 ” 保 . 应 , 证 和 稳 定 地 震 预 报应 用 基 础 研 究
如 前 所 述 ,除 以 组 合 已有 成 果 实 际 应 用 为
目的 的 大 兵 团攻 关 和 鼓 励 广 泛 自由探 索 的 基 金 制 外 ,似 乎 还 应 针 对 地 震 预 报 中 的某 些 科 学 基 础 问 题 ,设 置 一 些 “ 用 基 础 研 究 开 放 试 验 应
要 对 预 报 丧 失 信 心 。还 要 多 找 可 操 作 性 、 简 单
面 对 此 问题 的研 究 提 些 建 } 义。
1 )要 以 在 自 然 中 观 测 研 究 地 震 和 地 震 预
报 为 重 点 ,其 模 式 、 预 报 方 法 和 指 标 甚 至 包 括
一Fra Baidu bibliotek
地震预测研究的几点建议
探验证 和 评价反 演 结果 。影 响观测 数据 随时 间 的变 化
由于 历史 的原 因 , 有 些 地 震前 兆 的观 测 基 本 上沿 袭 了早 期 地球物 理 和地球 化 学勘探 的设 备 和方 法 。地 球 物理 勘探 的数 据 处 理 属于 地 球 物 理 反演 , 而 地 震前 兆 的数 据处 理则 属 于广义 地球 物理 反 演 。它们 的共 同 点 是在 地 面上进 行 观测 , 而 区别在 于 , 前 者 只要求 得 到 静态图像 , 后者则 希望得到 图像随时间的变化 。地震 前 兆研 究观 测 的条件 比地 球物 理探 测差 很 多 。地 球物 理探 测 被观 测 的对 象深 度 为 几 十 米 至几 千 米 , 可 以通 过钻 探 验证 和评 价 反 演结 果 。 即使 如此 , 也存 在 多解 和不稳定的因素。地震前兆是稀疏观测 , 被观测 的对 象位 于 地下 十几 千米 至几 十 千 米 的深 度 , 不 能通 过 钻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0 - 0 9
有多种 因素, 其中非地震前 兆的信息往往大于地震前 兆信息 。为了提高观测的分辨率 , 大面积 、 有重点地改 善观测条件是必要的 , 但是 , 地震 发生 的区域大, 时空 多变 , 震源破裂区的尺度又远小于孕育区, 这些因素决 定 了这些努力尽管有所成效 , 但无法从 根本上解决问 题 。当前地 震前 兆研 究 技 术 的新 突破 是 , 在 得 不 到 高 分辨率 的静态图像和难 以分辨非地震前兆因素的条件 下, 从稀疏观测中将静态背景 以及各种非地震 因素信 号分离 出去 , 直接求得与地震前兆有关 的信息 , 找出一 定 区域 范 围 内的介质 对 外 来 扰 动 的响 应 , 这 是 地震 前 兆研 究 在理论 上 与物探 的不 同之 处 。遥感 技术 的应用 就 是很 好 的例子 , 它 为地震 前兆研 究 寻找 了新 的出路 。 8 0年代 以来 , 非线性动力学在地震学 中的应用 , 为解 释前 兆 的无 序到有 序 发 展 提 供 了全 新 的 思 路 , 但也 遇 到 物理基 础先 天不 足 的问 题 , 缺 乏相 应 的动 力 学基 本 方程 。 。 1 . 2 震 源物 理和 地震 前 兆研 究的特 点 美 国地震 界 多采 用 断 层 成 因说 , 用 岩 石 粘 滑实 验 和摩擦本构关系模拟地震 序列 , 发展 了地震破裂起始 理论 ( 有 人译 为地震 破裂成核 ) , 但对地震预测 持悲 观、 否定 态度 。美 国强震 主要 发生 在加 州 , 该 州地震 的 迁移 以及 重复 发生 与圣 安德 烈斯 等 断层 的活动直接 相 关, 但 在 圣安 德烈斯 断层 没有 发现 热流 异常 , 几次 强震 前也 没有 看到 明显 的前 兆 。这 是 因为圣 安德 烈斯 断层 属 于板块 边界 附 近的转 换断层 , 地 面多有 出露 , 它是 应 力集 中 的地 区 , 但 不 是驱 动 力 源 所在 地 。驱动 力 源 可 能在 板块 边界 海底 部分 , 由于海水 的屏蔽 作用 , 难 以测 到地 震前 兆 的热动 力异 常及 电磁异 常 。该 州 民居 多采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地震,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地震造成的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需
要做好地震预测工作,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然而,基于
目前地震预测技术的现状来看,这项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
困难。
地震预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其中,地震监测是指对地壳运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以便更好地
识别异常活动。而地震预报则是指针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未来的地震发生概率和地震过程。最后,地震预警是指在
地震发生前短暂时间内,采取行动为公众提供信息和建议以避免
可能的伤害。
目前,地震预测的最大挑战在于:地震本质上是一种随机事件,其发生概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地质构造,施工
活动,天气和气候变化等一系列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因此,地
震的预测工作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在过去,科学家们长期饱受
研究难题,一试再试,希望能掌握关于地震现象的统一规律,以
便能够进行比较精确的预测。然而,我们所取得的进展还远远不够。
如何突破这些困难,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呢?首先,我们需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地震监测,包括地震仪器、遥感
卫星、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以收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而在收集到数据之后,我们还需要运用地质物理和数学模型等计
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与此同时,地震预报科学家还需要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建立
联合研究与交流,以期建立一个更好的预测模型。例如,可以将
聚类分析和计算机视觉应用于地震预测中,以建立高精度的预测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传播的弹性波振动现象,在地壳构造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地震。地震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对地震的预测和监测工作。本文将就地震预测的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地震预测的现状
地震预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科研人员通过长期观测、数据统计和模型研究,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目前,地震预测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方法:
1. 地震监测网络
各国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通过地震仪、地磁仪、重力仪等设备对地壳运动进行实时监测。这些监测数据可以为科学家提供宝贵信息,帮助他们识别潜在的地震危险区域。
2. 地震前兆
在地震发生前,通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地表变形、电磁场异常、地磁场异常等。科学家通过观测这些前兆信号,尝试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3. 数学模型
科学家们运用数学方法建立了各种地震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地震的影响,试图找出规律性可循的线索,以实现对地震的预测。
4. 人工智能技术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地震预测领域也有了广泛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处理海量的监测数据,提高地震预警和预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震预测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虽然在地震预测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将就此展开讨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不确定性问题
地震是极为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其发生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并存在大量随机性。因此,如何降低地震预测结果中的不确定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前兆信号解读
对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的几点想法
对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的几点想法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科学任务,为保护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
意义和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将从技术、诱发因素、防范预案几个方面,谈谈我国地震
预报工作的几点看法。
首先,针对技术,我们需要提升国内地震监测能力,建立大型常规监测网络和特殊监
测系统,增强地震触发机制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完
善监测方法的研究,加强监测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增加测震设备的数量,以提高早期发
现地震的准确性。
其次,针对诱发因素,在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质、气象、海洋、生物等多方
位信息,进行聚焦式监测研究,不断完善地震预测理论体系,建立综合多模态信息、矢量
图预测、空间图预测等预报技术,提出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当地震前兆出现信号后,及时
对潜在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识别和分析,促进准确的预测。
第三,在防范预案的方面,需要加强早期预警能力,推行应急救援体系和抢险救灾管
理机制,加强应急指令下发能力,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采取应急措施,实现灾害防御,保
障“减少伤亡,减少损失”。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质量监督,减少地震灾害,制定并实施地震防范行动计划,综合考虑社区耐久性和弹性性等,增强人民群众的地震准
备能力。
总的来说,在针对我国地震预报工作这一方面,我们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预
防为主,防灾为主”的原则,完善科技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提升预警能力,实施灾
害减灾治灾机制,进一步完善防范体系,促进综合协调发展,解决地震灾害,保障地震预
警的及时有效,以及及早发现和缓解地震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
2023年地震应对准备工作方案
2023年地震应对准备工作方案
1. 强化地震预警体系
地震预警系统是地震应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前几秒或几十秒发出警报,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做出应对。在2023年,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震预警体系的建设,包括增加地震监测站点,提高监测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加强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率和及时性。
2. 提高公众地震安全意识
公众地震安全意识的提高对于地震应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包括开展地震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编制地震应急指南,制作地震应对宣传片等。同时,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装备,增强公众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
3.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地震监测和预报是准备工作的基础。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地震监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同时,要加强地震预报与预警的研究,发展更加可靠的地震预报模型和方法,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并且,要加强与国际地震监测和预报机构的合作,共享数据和经验,提升地震监测和预报的整体水平。
4.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和演练
地震应急预案是地震应对的重要依据,必须完善和不断更新。我们需要根据地震风险评估和预测结果,制定不同级别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规定应急响应的程序和措施,形成科学合理的地震应急体系。同时,要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5. 加强地震建筑抗震能力
地震建筑抗震能力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2023年,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建筑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抗震设计规范的更新和完善。对于已经建成的地震建筑,要进行定期的抗震检测和评估,及时进行维修和加固。对于新建的地震建筑,要加强质量监管,确保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同时,要提高公众对地震建筑抗震能力的认知,引导和推动社会各界重视地震建筑安全。
关于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 键 词 :地 震 预 测 ;思 考 ;中 国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7 P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3 7 ( 0 0 0 — 0 10 1 0 — 2 4 2 1 ) 10 0 — 9
l 地 震 预测 预 报 的几 种 不 同分 类
短临预测 预报 。此后 , 经过 长期摸索 , 渐形成 了我 国独具 特 色在 时 间上 逐步 逼近 的长 中 逐
短 临地 震 预 测 预 报 模 式 。 19 9 8年 颁 布 实 施 的 《 震 预 报 管 理 条 例 》 时 间 上 明 确 了 长 中 短 临 各 种 地 震 预 测 预 报 地 从 的 定 义 l 。然 而 在 实 际 工 作 中 ,由于 上 述 历 史 原 因 , 日常 分 析 预 报 的 主 要 工 作 内 容 始 终 集 1 j
第 3 卷 O
第 1 期
地
震
V o . O,N O 13 .1
2l O 0年 1月
EARTHQUAKE
J n ,2 0 a . 01
关 于 我 国地 震 预 测 预 报 发 展 的几 点 思 考
刘桂 萍
( 国地 震 局 监 测 预 报 司 ,北 京 1 0 3 ) 中 0 0 6
*
收 稿 日期 :2 0 — 91 ; 改 回 日期 :2 0 — 9 2 0 90—0 修 0 90 —3
关于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关于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摘要:党和政府要科学地认识当前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职责,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切实推进地震监测体系建设,不
断提高城市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坚持依靠科技、依靠法治、依靠群众,最大限
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为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
靠的安全保障。本文主要对地震监测预报及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推进地震
监测预报体系建设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前言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
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地震给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危害,严重威胁了区域内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如何监测预测地震形
成与发展趋势,降低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全球相关机构研究的热点问题。地震监测预报是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基础,应该作为防震减灾事业
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来抓。特别是监测预报的关键环节――观测技术的发展、台网布局结构调整、地震预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要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切
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把地震监测预报这个基础工作做好,实现监
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有重点的
全面防御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才能最大
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现状
地震监测预报作为防震减灾的基础,自古以来都是地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地震灾害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也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政策支持与发展趋势展望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政策支持与发展趋势展
望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作为地震科学研究和灾害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本文将从政策支持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政策支持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作为承担地震预报任务的单位,在政策层面得到
了积极的支持与关注。首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地震预报
事业单位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加大对地震预报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提高项目经费的保障力度,为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科研工作提供
充分的条件和保障。此外,政府还鼓励地震预报事业单位与高校、科
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其次,政府对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人才支持也非常重视。地震预报
事业单位需要拥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才,以支撑高质量的地震
预报工作。政府通过提供高额的科研项目经费、设立人才培养计划以
及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为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
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政府对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给予了积极
的支持。政府鼓励地震预报事业单位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和预警时间。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政府将加大对地震预报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力度,促进地震预报技术
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二、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地震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预报事业单位在
未来将面临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首先,地震预报事业单位将更加关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分析和预测地震活动规律,提高地震预
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
科学技术创新2019.35
m=1.5kg 时:,可以计算出V=117m 3,窒息效应仍然在模拟指挥室空间范围内假设气体按照球形传播,=3,因此在3米的半径范围内窒息效应较明显。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距离爆心3m 和5m 的地方布设了测试点位,O 2浓度的最小值为20.68%,均大于18%,均不会对人造成窒息伤害。这与上述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再以爆炸坑道的模拟指挥室作为密闭空间进行窒息效应计算,假设药剂产生的气体全部在该室内传播,不扩散至其他空间,模拟指挥室容积为126m 3,云爆药剂的氧平衡OB 取-0.
7g/g ,氧气密度为0.3kg/m 3,O 2%<18%,代入公式(1)中,可以推算
出模拟指挥室内对人造成伤害云爆药剂爆炸的药量为1.62kg 。
3结论
结合云爆药剂在模拟指挥室(密闭空间)
内爆炸试验测试结果,对其产生的窒息效应进行评估,
对云爆药剂对人员造成窒息毁伤的毁伤半径进行了计算,
形成了一种云爆药剂在坑道密闭环境下对人产生窒息效应的评估方法,从而为云爆药剂的威力设计、人员防护等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胡岚,刘红妮,任春燕等,某温压弹爆轰气体靶场测试技术[J].含能材料,2010,18(2),196-199.
[2]雍顺宁,徐利娜,
王凤丹等.坑道环境爆轰气体产物的试验方法初探[J].测试技术学报,2013,27(6),547-551.
[3]吴翠香.炸药爆炸的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J]矿业快报,
2003,410(8):42-43.
作者简介:张文雨(1982,1-),女,汉,籍贯:
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
巨大的损失。地震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让人们提前得到
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一、地震预警技术的历史发展
最早的地震预警技术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人们通过对动
物的行为变化和地表现象的观察,来推测地震即将发生,从而采
取相应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预警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逐
渐由传统的经验观测转向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
在20世纪之前,地震预警技术主要依靠地震仪器的监测数据
分析。1920年代,欧洲科学家发明了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为地震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了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形等信息,来预测
地震震级和发生位置的方法,这是当前地震预警技术的基础。
二、地震预警技术的现状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开展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其中,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最成熟的地震预警技术开发国家之一。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采用速报卫星和地震仪器监测数据,实现
快速地震预警。当发现地震波时,会立即通过移动电话、电视和
广播等公共媒体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还可以实现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自动停运,以保证公众的生命安全。
当前,地震预警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除了日本,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国也在积极推广地震预警技术。而我国的地震预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地震预警技术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地震预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地震预警技术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方向的变革。
地震预警预测设防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地震预警预测设防工作面临的
困难问题及建议
地震预警和预测以及地震设防工作面临以下困难问题:
1. 不确定性: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来研究地震,但预测地震的准确性仍然存在挑战。因此,地震预警和预测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困难问题。
2. 时间窗口短:地震的预警和预测通常需要在地震发生之前的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警。这给地震预警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必须在地震波传播到目标地区之前迅速采取行动。
3. 资金和技术限制: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然而,并非所有地区都有足够的资源来进行这样的投入,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
4. 社会认知和响应:地震预警和预测的有效性还依赖于社会的认知和响应。如果公众对地震预警系统缺乏了解或对其不信任,那么即使有预警,也可能无法及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基于以上困难问题,以下是对地震预警和预测设防工作的建议:
1. 加强科研力量:加大对地震预测和预警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预测准确性和预警系统的可靠性。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数据收集、
模型研发和技术创新。
2. 加强国际合作:地震是跨国界的自然灾害,国际合作对于推进地震预警和预测工作非常重要。加强与国际机构、研究机构和国际社区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
3. 提高公众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预警和预测系统的认知和了解,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行动能力。
4.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地震预警和预测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的地震预警管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未来地震预报和防灾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摘要:四川汶川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通过分析该次地震的突然性和成因以及地震发生后中暴露出的建筑物大量倒塌,较高的震亡率等问题等对我国地震预防和防灾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地震预防抗震减灾城市生命线
引言
我国由于东邻环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地震情况相当复杂,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同时由于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较低,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水平最高、地震灾害最重的国家,震后建筑物和城市生命线遭到严重破坏,火,水,气,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时有发生,人民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地震的预防和采取相应的防震减灾措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属于大陆内部地震,是大型板块的断层活动,为浅源地震,由北川断层的逆冲-右旋错动导致的。同时由于聚集能量巨大,在突然释放时能量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产生挤压,地震破裂尺度较大,导致其他省份也产生明显震感,最终造成数万人死亡,建筑物大量倒塌,同时引发包括堰塞湖,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汶川大地震也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在断层错动时间,地震张量指数,以及地震的强度、烈度上均超过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
地震发生前夕,我国地震监测台网没有做出地震预报,但由于我国防灾应急机制启动迅速,以及各省市对受灾地区的迅速有效支援最大限度的减小了人员伤亡。
1 地震预报的现状和困难
严重的地震灾害及其加速发展的震灾形势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对防震减灾的强烈社会需求。而通过地震预报和在预报基础上的震灾防御是实现地震减灾的最基本途径。
1.1 地震预报的研究现状
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一些地震频繁的国家相继开展有计划的地震预报研究,美国和日本都是多地震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地震预报技术最先进的两个国家,其中美国于1964年组织了一批有声望的地震科学家拟定了地震预报的研究规划,开展了与地震孕育、发生相关的地震活断层调查、地震前兆观测和地震孕育理论等地震预报研究,并于8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名叫帕克菲尔德的地震区建立了地震预报实验场。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推行地震预报研究的第一个5年计划。1994年已进入第7个地震预报5年计划,其重点是地震预报实用化和确定地震预报方法、提高地震预报精度的观测研究,并加强地震预报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前苏联则从60年代初开始,在中亚远东地区建立一系列地震预报实验场,开展地震预报的现场研究和基础性的实验论研究。但从总体上看,30多年的科学进展与实现地震预报的科学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正如美国地震学会会长、地震预报评估委员会主席、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克拉伦斯.艾伦在评定地震预报进展情况时所说:地震预报的进展要比初期预料的缓慢得多,地震预报的科学难度要比原先预料的困难得多。
1.2 困难所在
地震预报由于涉及到大陆地震成因和孕震理论,地震前兆机理,地震前兆探测中的基础性研究问题等因素。考虑到地球的不可入性,以及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显示出的地震孕律的复杂性和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使得当前地震预报工作整体进展不快。当前的地震预报总体水平是很低的。准确的短临预报意见也是非常少的,因此目前世界地震学界最主流的学术观点仍然是地震无法预测。
2我国地震预报取得的成果
我国的地震预报的基本原则是由政府直接组织,在广大地震区内,建立地震台站,发展监测系统,开展分析研究,进行预报实践。90年代初,我国大陆已经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地震观测系统,其中包括400多个测震台站、20个区域遥测台网、1700多项地震前兆观测。此外还有流动重力、地磁和形变观测,测量总线路长度达15万KM。这个系统覆盖面之广,方法手段之多,建设规模之大,都是世界少有的。
国家测震台网台站分布图首都圈测震台网台站分布图在取得大量现场震例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我国逐步发展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报方法,形成了"长、中、短、临"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在实际震例和实验室研究结合的基础上,把地震孕育和相应的预报分为长、中、短、临四个阶段,使预报随地震孕育过程的发展,在空间上由大到小,在时间上由远及近,在危险程度上由粗到细,以逐步逼近的方式,向地震发生的实际时间、地点、强度靠近。
3 关于我国地震预报和防灾措施的几点建议
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目前地震预报理论和技术还不成熟,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不能单靠地震预报这一个环节,应该遵循我国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御"的防震减灾方针,也即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具体可以参考建议如下:
1)依靠地震历史数据对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地震预报理论,了解地震的孕律。包括对基岩地震动的参数估计、地震动时程曲线和土层动力反应分析、场地破坏效应的工程评价、构筑物和生命线系统震害预测、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等方面。
2)在全国范围进一步拓展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强地面运动台网和地震观测台站覆盖范围,建立更完善的国家和省级地震应急相应系统,同时依托GIS技术和GPS系统构筑地方城乡综合防灾系统,实现灾害分布和生态建设的动态规划管理,做好地震快速评估和灾难危险性评价工作。
3)在地震预报和防灾各领域研究和采取最新技术以更好的监测板块运动,预测地震,包括在测震学科,地震形变监测,地震地球物理场监测,地震地下水体的监测中的应用,以便全方位,多角度的量测,核实地震,更好的预测地震,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4)积极做好震灾预防工作。震灾预防主要是指通过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设防,以达到在遭受未来地震灾害时避免工程建筑的破坏和倒塌,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抗震设防措施。此外,还应该通过某些非工程措施,如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以及适时的防震减灾演习等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5)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生命线系统。以前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单一灾种的分析,其对策也都是围绕着各个灾种分别考虑的,虽然也考虑了在某一灾种发生后的次生灾害影响,但还没有对综合成灾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还没有制定城镇综合防灾规划编制模式和指标体系。城镇的总体规划需要协调各种防灾的专业规划,一方面一种灾情的出现常常表现为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