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垂直模型
(完整版)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t i me an dAl l t h i ng si n如图,AB=12米,CA ⊥AB 于点A ,DB ⊥AB 于点B ,且AC=4米,点P 从B 向A 运动,每分钟走1米,点Q 从B 点向D 运动,每分钟走2米,P 、Q 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CPA 与△PQB 全等?如图①所示,在△ABC 中,∠C=90°,AC=BC ,过点C 在△ABC 外作直线MN ,AM ⊥MN于点M ,BN ⊥MN 于点N .(1)求证:MN=AM +BN .(2)如图②.若过点C 直线MN 与线段AB 相交,AM ⊥MN 于点M ,BN ⊥MN 于N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图① 图②me an dAh i ng si nt he i rb ei n ga re go 如图,已知∠B=∠C=90°,M 是BC 的中点,DM 平分∠ADC.(1)求证:AM 平分∠DAB(2)试说明线段DM 与AM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线段CD 、AB 、AD 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BE ≌△EDC ,E 在BD 上,AB ⊥BD ,垂足为B ,△A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man d【练3】正方形ABCD,E 是BC 上一点,AE EF,交∠DCH 的平分线于点F ,求证AE=EF⊥如图所示,在中,,点D 在边AB 上,使,过点D 作,分ABC Rt ∆ 90=∠ABC AC EF ⊥别交AC 于点E ,CB 的延长线于点F 。
求证:AB=BF 。
(8分)如图(1),已知AB ⊥BD ,ED ⊥BD ,AB=CD ,BC=DE ,(1)试判断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1)问中ACan dAl l t g sgo od fo r与CE 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结论还成立吗?请任选一个说明理由.如图,在△ABC 中,AB=AC ,DE 是过点A 的直线,BD ⊥DE 于D ,CE ⊥DE 于点E ;(2)若B. C 在DE 的两侧(如图所示),其他条件不变,AB 与AC 仍垂直吗?若是请给出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几何经典模型—基本模型法
初中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基本模型法前言个人对数学基本模型法的定义是,从一些复杂的图形中,找出部分简单常见图形的过程,所以后面总结的模型,不一定是题目中完整的图,只是题中部分图形而已。
部分模型的一般情况,在这份讲义没有做练习的整理,另外还有最短路径模型、二倍角模型、补全法等部分模型没有整理,如果全部放在一起内容太多,另外因为部分模型应用较广,可能涉及到初二下和初三的内容,如果是在初二上期中复习用的话,请老师们自行筛选。
一、双垂直模型(角相等)如图:则有:∠ACD=∠B 则有:∠2=∠3练习1、如图所示,AB⊥BC,CD⊥BC,垂足分别为B、C,AB=BC,E为BC的中点,且AE⊥BD于F,若CD=4cm,则AB的长度为()练习2、已知:AB⊥BC于B,EF⊥AC于G, DF⊥BC于D,BC=DF,AC等于EF吗?,说明理由。
二、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一线三等角特殊情况)练习:1、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3、3.5,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2S2+2S3+S4=()A.7.5 B.6.5 C.4.5 D.4 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过直角顶点A,∠D=∠E=9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有()①CD=AE;②∠1=∠2;③∠3=∠4;④AD=BE.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所示,AB⊥BC,CD⊥BC,垂足分别为B、C,AB=BC,E为BC的中点,且AE⊥BD于F,若CD=4cm,则AB的长度为()A.4cm B.8cm C.9cm D.10cm 4、如图①所示,在△ABC中,∠C=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于点M,BN⊥MN于点N.(1)求证:MN=AM+BN.(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 N于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图①图②5、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1)求证:AM平分∠DAB(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举一反三)(含解析版)
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举一反三】【模型1 双垂直模型】【条件】∠B=∠D=∠ACE=90°.【结论】∠BAC=∠DCE,∠ACB=∠CED.【例1】(2019春•润州区校级月考)如图,在△ABC中,∠ACB=90°,F是AC延长线上一点,FD⊥AB,垂足为D,FD与BC相交于点E,∠BED=55°.求∠A的度数.【变式1-1】(2019秋•凉州区校级期中)如图,△ABC中,∠B=∠C,FD⊥BC,DE⊥AB,∠AFD=152°,求∠A的度数.【变式1-2】(2019春•莲湖区期中)如图,在△ACB中,∠ACB=90゜,CD⊥AB于D.(1)求证:∠ACD=∠B;(2)若AF平分∠CAB分别交CD、BC于E、F,求证:∠CEF=∠CFE.【变式1-3】(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D与∠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如图②,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判断△ADE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中,∠C=90°,∠E=90°,AB⊥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A与∠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模型2 A字模型】【结论】∠BDE+∠CED=180°+∠A【例2】(2019春•资中县月考)如图所示,△ABC中,∠C=75°,若沿图中虚线截去∠C,则∠1+∠2等于多少度?【变式2-1】(2019春•长沙县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40°,求∠1+∠2+∠3+∠4的度数.【变式2-2】(2019春•盱眙县期中)我们容易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那么,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Ⅰ.尝试探究:(1)如图1,∠DBC与∠ECB分别为△ABC的两个外角,试探究∠A与∠DBC+∠ECB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Ⅱ.初步应用:(2)如图2,在△ABC纸片中剪去△CED,得到四边形ABDE,∠1=130°,则∠2﹣∠C=;(3)小明联想到了曾经解决的一个问题:如图3,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外角∠DBC、∠ECB,∠P与∠A有何数量关系?请利用上面的结论直接写出答案.【变式2-3】(2019春•盐都区期中)(1)如图1,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A,则∠1+∠2等于A.90°B.135°C.270°D.315°(2)如图2,已知△ABC中,∠A=50°,剪去∠A后成四边形,则∠1+∠2=°.(3)如图2,根据(1)与(2)的求解过程,请你归纳猜想∠1+∠2与∠A的关系是.(4)如图3,若∠A没有剪掉,而是把它折成如图3形状,试探究∠1+∠2与∠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模型3 双内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CP分别为∠ABC、∠ACB的角平分线.1∠A.【结论】∠P=90°+2【例3】(2018秋•开封期中)如图,△ABC中,(1)若∠B=70°,点P是△ABC的∠BAC和∠ACB的平分线的交点,求∠APC的度数.(2)如果把(1)中∠B=70°这个条件去掉,试探索∠APC和∠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变式3-1】(2018秋•徐闻县期中)如图,在△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O . (1)如图1,已知∠ABC =40°,∠ACB =60°,求∠BOC 的度数. (2)如图2,已知∠A =90°,求∠BOC 的度数. (3)如图1,设∠A =m °,求∠BOC 的度数.【变式3-2】(2019春•南岗区期末)已知在△ABC 中,∠A =100°,点D 在△ABC 的内部连接BD ,CD , 且∠ABD =∠CBD ,∠ACD =∠BCD . (1)如图1,求∠BDC 的度数;(2)如图2,延长BD 交AC 于点E ,延长CD 交AB 于点F ,若∠AED ﹣∠AFD =12°,求∠ACF 的度数.【变式3-3】(2019春•东阿县期末)已知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如图1,在△ABC 中, ∠ABC 的角平分线BO 与∠ACB 的角平分线CO 的交点为O (1)若∠A =70°,求∠BOC 的度数; (2)若∠A =a ,求∠BOC 的度数;(3)如图2,若BO 、CO 分别是∠ABC 、∠ACB 的三等分线,也就是∠OBC=31∠ABC ,∠OCB=31∠ACB ,∠A =a ,求∠BOC 的度数.【模型4 内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CP分别为∠ABC、∠ACD的角平分线.1∠P.【结论】∠A=2【例4】(2018秋•江岸区期中)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外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1)已知∠A=60°,求∠E的度数;(2)直接写出∠A与∠E的数量关系:.【变式4-1】(2019秋•卫滨区校级期中)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CP与内角∠ABC平分线BP 交于点P,若∠BPC=40°,求∠CAB的度数.【变式4-2】(2019秋•莆田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已知BD为△ABC的角平分线,CD为△ABC外角∠ACE 的平分线,且与BD交于点D;(1)若∠ABC=60°,∠DCE=70°,则∠D=°;(2)若∠ABC=70°,∠A=80°,则∠D=°;(3)当∠ABC和∠ACB在变化,而∠A始终保持不变,则∠D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含∠A的式子表示∠D)【变式4-3】(2018秋•彭水县校级月考)如图,已知BD是△ABC的角平分线,CD是△ABC的外角∠ACE 的外角平分线,CD与BD交于点D.(1)若∠A=50°,则∠D=;(2)若∠A=80°,则∠D=;(3)若∠A=130°,则∠D=;(4)若∠D=36°,则∠A=;(5)综上所述,你会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的准确性.【模型5 双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 、CP 分别为∠EBC 、∠BCD 的角平分线. 【结论】∠P=90°-21∠A.【例5】(2018秋•鄂伦春自治旗月考)如图,△ABC 中,分别延长△ABC 的边AB 、AC 到D 、E ,∠CBD 与∠BC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爱动脑筋的小明在写作业的时发现如下规律: (1)若∠A =60°,则∠P = °; (2)若∠A =40°,则∠P = °; (3)若∠A =100°,则∠P = °;(4)请你用数学表达式归纳∠A 与∠P 的关系 .【变式5-1】(2019秋•团风县校级月考)BD 、CD 分别是△ABC 的两个外角∠CBE 、∠BCF 的平分线, 求证:∠BDC =90°21∠A .【变式5-2】(2019春•雨城区校级期中)如图,BI,CI分别平分△ABC的外角∠DBC和∠ECB,(1)若∠ABC=40°,∠ACB=36°,求∠BIC的大小;(2)若∠A=96°,试求∠BIC;(3)根据前面问题的求解,请归纳∠BIC和∠A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变式5-3】如图,在△ABC中,BD,CD是内角平分线,BP,CP是∠ABC,∠ACB的外角平分线,分别交于点D,P.(1)若∠A=30°,求∠BDC,∠BPC的度数.(2)若∠A=m°,求∠BDC,∠BPC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说明理由)(3)想一想,∠A的大小变化,对∠D+∠P的值是否有影响,若有影响,请说明理由,若无影响,直接求出其值.【模型6 8字模型】【结论】∠A+∠B=∠D+∠E.【例6】(2019春•辉县市期末)图1,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2)仔细观察,在图2中“8字形”的个数:个;(3)图2中,当∠D=50度,∠B=40度时,求∠P的度数.(4)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变式6-1】(2018春•新泰市期中)已知:如图,AM,CM分别平分∠BAD和∠BCD.①若∠B=32°,∠D=38°,求∠M的度数;②探索∠M与∠B、∠D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变式6-2】(2018秋•南昌期中)如图1,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C 、BD ,则我们把形如这 样的图形称为“8字型”. (1)求证:∠A +∠C =∠B +∠D ;(2)如图2,若∠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点M 、N . ①以线段AC 为边的“8字型”有 个,以点O 为交点的“8字型”有 个; ②若∠B =100°,∠C =120°,求∠P 的度数;③若角平分线中角的关系改为“∠CAP=31∠CAB ,∠CDP=31∠CDB ”,试探究∠P 与∠B 、∠C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理由.【变式6-3】(2018秋•青岛期末)【问题背景】(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理证明∠A +∠B =∠C +∠D【简单应用】(2)如图2,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若∠ABC =20°,∠ADC =26°,求∠P 的度数(可直接使用问题(1)中的结论) 【问题探究】(3)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 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若∠ABC =36°,∠ADC =16°,猜想∠P 的度数为【拓展延伸】(4)在图4中,若设∠C =x ,∠B =y ,∠CAP=31∠CAB ,∠CDP=31∠CDB ,试问∠P 与∠C 、∠B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用x 、y 表示∠P )(5)在图5中,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 【模型7 燕尾模型】【结论】∠BPC=∠A+∠B+∠C.【例7】(2019春•冠县期末)(1)探究:如图1,求证:∠BOC =∠A +∠B +∠C .(2)应用:如图2,∠ABC =100°,∠DEF =130°,求∠A +∠C +∠D +∠F 的度数.【变式7-1】(2019秋•平度市期末)材料阅读:如图①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圆规.我 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 解决问题:(1)观察“规形图”,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Ⅰ.如图②,把一块三角尺DEF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DE,DF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D+∠ACD=°.Ⅱ.如图③,BD平分∠ABP,CD平分∠ACP,若∠A=40°,∠BPC=130°,求∠BDC的度数.【变式7-2】(2019秋•阜阳月考)在数学学习中整体思想与转化思想是我们常用到的数学思想.如图(1)中,求∠A+∠B+∠C+∠D+∠E的度数等于多少时,我们可以连接CD,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则有∠B+∠E =∠ECD+∠BDC,这样∠A、∠B、∠C、∠D、∠E的和就转化到同一个△ACD中,即∠A+∠B+∠C+∠D+∠E=180°.尝试练习:图(2)中∠A+∠B+∠C+∠D+∠E的度数等于.图(3)中∠A+∠B+∠C+∠D+∠E的度数等于.图(4)中∠A+∠B+∠C+∠D+∠E+∠F的度数等于.【变式7-3】(2019秋•襄城区期中)已知:点D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连接AD、CD.(1)如图1,若∠A=28°,∠B=72°,∠C=11°,求∠ADC;(2)如图2,若存在一点P,使得PB平分∠ABC,同时PD平分∠ADC,探究∠A,∠P,∠C的关系并证明;(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将点D移至∠ABC的外部,其它条件不变,探究∠A,∠P,∠C的关系并证明.【模型8 筝型】【结论】∠PBD+∠PCD=∠A+∠P【例8】(2019春•邳州市校级月考)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1)若∠A=75°,则∠1+∠2=.(2)若∠A=n°,则∠1+∠2=.(3)由(1)(2)探索∠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8-1】(2018春•迁安市期末)动手操作:一个三角形的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ˊ处.观察猜想(1)如图1,若∠A=40°,则∠1+∠2=°;若∠A=55°,则∠1+∠2=°;若∠A=n°,则∠1+∠2=°.探索证明:(2)利用图1,探索∠1、∠2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拓展应用:(3)如图2,把△ABC折叠后,BA′平分∠ABC,CA′平分∠ACB,若∠1+∠2=108°,利用(2)中结论求∠BA′C的度数.【变式8-2】(2019春•宿城区校级月考)Rt△ABC中,∠C=90°,点D、E分别是△ABC边AC、BC上的点,点P是一动点.令∠PDA=∠1,∠PEB=∠2,∠DPE=∠α.(1)若点P在线段AB上,如图(1)所示,且∠α=50°,求∠1+∠2的度数;(2)若点P在边AB上运动,如图(2)所示,则∠α、∠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3)若点P运动到边AB的延长线上,如图(3)所示,直接写出∠α、∠1、∠2之间关系为:.(不需说明理由).。
八年级上册数学举一反三系列专题02-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举一反三)(原卷版)
专题02 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举一反三】【模型1 双垂直模型】【条件】∠B=∠D=∠ACE=90°.【结论】∠BAC=∠DCE,∠ACB=∠CED.【例1】(2019春•润州区校级月考)如图,在△ABC中,∠ACB=90°,F是AC延长线上一点,FD⊥AB,垂足为D,FD与BC相交于点E,∠BED=55°.求∠A的度数.【变式1-1】(2019秋•凉州区校级期中)如图,△ABC中,∠B=∠C,FD⊥BC,DE⊥AB,∠AFD=152°,求∠A的度数.【变式1-2】(2019春•莲湖区期中)如图,在△ACB中,∠ACB=90゜,CD⊥AB于D.(1)求证:∠ACD=∠B;(2)若AF平分∠CAB分别交CD、BC于E、F,求证:∠CEF=∠CFE.【变式1-3】(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D与∠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如图②,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判断△ADE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中,∠C=90°,∠E=90°,AB⊥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A与∠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模型2 A字模型】【结论】∠BDE+∠CED=180°+∠A【例2】(2019春•资中县月考)如图所示,△ABC中,∠C=75°,若沿图中虚线截去∠C,则∠1+∠2等于多少度?【变式2-1】(2019春•长沙县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40°,求∠1+∠2+∠3+∠4的度数.【变式2-2】(2019春•盱眙县期中)我们容易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那么,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Ⅰ.尝试探究:(1)如图1,∠DBC与∠ECB分别为△ABC的两个外角,试探究∠A与∠DBC+∠ECB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Ⅱ.初步应用:(2)如图2,在△ABC纸片中剪去△CED,得到四边形ABDE,∠1=130°,则∠2﹣∠C=;(3)小明联想到了曾经解决的一个问题:如图3,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外角∠DBC、∠ECB,∠P与∠A有何数量关系?请利用上面的结论直接写出答案.【变式2-3】(2019春•盐都区期中)(1)如图1,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A,则∠1+∠2等于°°°°(2)如图2,已知△ABC中,∠A=50°,剪去∠A后成四边形,则∠1+∠2=°.(3)如图2,根据(1)与(2)的求解过程,请你归纳猜想∠1+∠2与∠A的关系是.(4)如图3,若∠A没有剪掉,而是把它折成如图3形状,试探究∠1+∠2与∠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模型3 双内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CP分别为∠ABC、∠ACB的角平分线.1∠A.【结论】∠P=90°+2【例3】(2018秋•开封期中)如图,△ABC中,(1)若∠B=70°,点P是△ABC的∠BAC和∠ACB的平分线的交点,求∠APC的度数.(2)如果把(1)中∠B=70°这个条件去掉,试探索∠APC和∠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变式3-1】(2018秋•徐闻县期中)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1)如图1,已知∠ABC=40°,∠ACB=60°,求∠BOC的度数.(2)如图2,已知∠A=90°,求∠BOC的度数.(3)如图1,设∠A=m°,求∠BOC的度数.【变式3-2】(2019春•南岗区期末)已知在△ABC 中,∠A =100°,点D 在△ABC 的内部连接BD ,CD , 且∠ABD =∠CBD ,∠ACD =∠BCD . (1)如图1,求∠BDC 的度数;(2)如图2,延长BD 交AC 于点E ,延长CD 交AB 于点F ,若∠AED ﹣∠AFD =12°,求∠ACF 的度数.【变式3-3】(2019春•东阿县期末)已知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如图1,在△ABC 中, ∠ABC 的角平分线BO 与∠ACB 的角平分线CO 的交点为O (1)若∠A =70°,求∠BOC 的度数; (2)若∠A =a ,求∠BOC 的度数;(3)如图2,若BO 、CO 分别是∠ABC 、∠ACB 的三等分线,也就是∠OBC=31∠ABC ,∠OCB=31∠ACB ,∠A =a ,求∠BOC 的度数.【模型4 内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 、CP 分别为∠ABC 、∠ACD 的角平分线.1∠P.【结论】∠A=2【例4】(2018秋•江岸区期中)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外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1)已知∠A=60°,求∠E的度数;(2)直接写出∠A与∠E的数量关系:.【变式4-1】(2019秋•卫滨区校级期中)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CP与内角∠ABC平分线BP 交于点P,若∠BPC=40°,求∠CAB的度数.【变式4-2】(2019秋•莆田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已知BD为△ABC的角平分线,CD为△ABC外角∠ACE 的平分线,且与BD交于点D;(1)若∠ABC=60°,∠DCE=70°,则∠D=°;(2)若∠ABC=70°,∠A=80°,则∠D=°;(3)当∠ABC和∠ACB在变化,而∠A始终保持不变,则∠D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含∠A的式子表示∠D)【变式4-3】(2018秋•彭水县校级月考)如图,已知BD是△ABC的角平分线,CD是△ABC的外角∠ACE 的外角平分线,CD与BD交于点D.(1)若∠A=50°,则∠D=;(2)若∠A=80°,则∠D=;(3)若∠A=130°,则∠D=;(4)若∠D=36°,则∠A=;(5)综上所述,你会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的准确性.【模型5 双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 、CP 分别为∠EBC 、∠BCD 的角平分线. 【结论】∠P=90°-21∠A.【例5】(2018秋•鄂伦春自治旗月考)如图,△ABC 中,分别延长△ABC 的边AB 、AC 到D 、E ,∠CBD 与∠BC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爱动脑筋的小明在写作业的时发现如下规律: (1)若∠A =60°,则∠P = °; (2)若∠A =40°,则∠P = °; (3)若∠A =100°,则∠P = °;(4)请你用数学表达式归纳∠A 与∠P 的关系 .【变式5-1】(2019秋•团风县校级月考)BD 、CD 分别是△ABC 的两个外角∠CBE 、∠BCF 的平分线, 求证:∠BDC =90°21∠A .【变式5-2】(2019春•雨城区校级期中)如图,BI,CI分别平分△ABC的外角∠DBC和∠ECB,(1)若∠ABC=40°,∠ACB=36°,求∠BIC的大小;(2)若∠A=96°,试求∠BIC;(3)根据前面问题的求解,请归纳∠BIC和∠A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变式5-3】如图,在△ABC中,BD,CD是内角平分线,BP,CP是∠ABC,∠ACB的外角平分线,分别交于点D,P.(1)若∠A=30°,求∠BDC,∠BPC的度数.(2)若∠A=m°,求∠BDC,∠BPC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说明理由)(3)想一想,∠A的大小变化,对∠D+∠P的值是否有影响,若有影响,请说明理由,若无影响,直接求出其值.【模型6 8字模型】【结论】∠A+∠B=∠D+∠E.【例6】(2019春•辉县市期末)图1,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CB ,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 之为“8字形”.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DAB 和∠BCD 的平分线AP 和CP 相交于点P ,并且与CD 、 AB 分别相交于M 、N .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 、∠B 、∠C 、∠D 之间的数量关系: ; (2)仔细观察,在图2中“8字形”的个数: 个; (3)图2中,当∠D =50度,∠B =40度时,求∠P 的度数.(4)图2中∠D 和∠B 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 与∠D 、∠B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变式6-1】(2018春•新泰市期中)已知:如图,AM ,CM 分别平分∠BAD 和∠BCD . ①若∠B =32°,∠D =38°,求∠M 的度数; ②探索∠M 与∠B 、∠D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变式6-2】(2018秋•南昌期中)如图1,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C 、BD ,则我们把形如这 样的图形称为“8字型”.(1)求证:∠A +∠C =∠B +∠D ;(2)如图2,若∠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点M 、N . ①以线段AC 为边的“8字型”有 个,以点O 为交点的“8字型”有 个; ②若∠B =100°,∠C =120°,求∠P 的度数;③若角平分线中角的关系改为“∠CAP=31∠CAB ,∠CDP=31∠CDB ”,试探究∠P 与∠B 、∠C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理由.【变式6-3】(2018秋•青岛期末)【问题背景】(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理证明∠A +∠B =∠C +∠D【简单应用】(2)如图2,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若∠ABC =20°,∠ADC =26°,求∠P 的度数(可直接使用问题(1)中的结论) 【问题探究】(3)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 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若∠ABC =36°,∠ADC =16°,猜想∠P 的度数为 【拓展延伸】(4)在图4中,若设∠C =x ,∠B =y ,∠CAP=31∠CAB ,∠CDP=31∠CDB ,试问∠P 与∠C 、∠B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用x 、y 表示∠P )(5)在图5中,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 .【模型7 燕尾模型】【结论】∠BPC=∠A+∠B+∠C.【例7】(2019春•冠县期末)(1)探究:如图1,求证:∠BOC=∠A+∠B+∠C.(2)应用:如图2,∠ABC=100°,∠DEF=130°,求∠A+∠C+∠D+∠F的度数.【变式7-1】(2019秋•平度市期末)材料阅读:如图①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解决问题:(1)观察“规形图”,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Ⅰ.如图②,把一块三角尺DEF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DE,DF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D+∠ACD=°.Ⅱ.如图③,BD平分∠ABP,CD平分∠ACP,若∠A=40°,∠BPC=130°,求∠BDC的度数.【变式7-2】(2019秋•阜阳月考)在数学学习中整体思想与转化思想是我们常用到的数学思想.如图(1)中,求∠A+∠B+∠C+∠D+∠E的度数等于多少时,我们可以连接CD,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则有∠B+∠E =∠ECD+∠BDC,这样∠A、∠B、∠C、∠D、∠E的和就转化到同一个△ACD中,即∠A+∠B+∠C+∠D+∠E=180°.尝试练习:图(2)中∠A+∠B+∠C+∠D+∠E的度数等于.图(3)中∠A+∠B+∠C+∠D+∠E的度数等于.图(4)中∠A+∠B+∠C+∠D+∠E+∠F的度数等于.【变式7-3】(2019秋•襄城区期中)已知:点D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连接AD、CD.(1)如图1,若∠A=28°,∠B=72°,∠C=11°,求∠ADC;(2)如图2,若存在一点P,使得PB平分∠ABC,同时PD平分∠ADC,探究∠A,∠P,∠C的关系并证明;(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将点D移至∠ABC的外部,其它条件不变,探究∠A,∠P,∠C的关系并证明.【模型8 筝型】【结论】∠PBD+∠PCD=∠A+∠P【例8】(2019春•邳州市校级月考)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1)若∠A=75°,则∠1+∠2=.(2)若∠A=n°,则∠1+∠2=.(3)由(1)(2)探索∠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变式8-1】(2018春•迁安市期末)动手操作:一个三角形的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ˊ处.观察猜想(1)如图1,若∠A=40°,则∠1+∠2=°;若∠A=55°,则∠1+∠2=°;若∠A=n°,则∠1+∠2=°.探索证明:(2)利用图1,探索∠1、∠2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拓展应用:(3)如图2,把△ABC折叠后,BA′平分∠ABC,CA′平分∠ACB,若∠1+∠2=108°,利用(2)中结论求∠BA′C的度数.【变式8-2】(2019春•宿城区校级月考)Rt△ABC中,∠C=90°,点D、E分别是△ABC边AC、BC上的点,点P是一动点.令∠PDA=∠1,∠PEB=∠2,∠DPE=∠α.(1)若点P在线段AB上,如图(1)所示,且∠α=50°,求∠1+∠2的度数;(2)若点P在边AB上运动,如图(2)所示,则∠α、∠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3)若点P运动到边AB的延长线上,如图(3)所示,直接写出∠α、∠1、∠2之间关系为:.(不需说明理由).【变式8-3】(2019秋•南漳县校级月考)如图(1),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的纸片,点D、E分别在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若∠A=70°,则∠1+∠2=;如图(2),当点A落在△ABC外部时,那么∠2﹣∠1=.。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如图,AB=12米,CA丄AB于点A, DB丄AB于点B,且AC=4米,点P从B向A运动, 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ACPA与APQB全等?DC //F - fIA p S如图①所示,在△ ABC中,/ C=90 0,AC=BC,过点C在厶ABC外作直线 MN,AM丄MN于点M, BN丄MN于点N .⑴求证:MN=AM + BN .(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丄MN于点M, BN丄MN于N,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图①图②(1)求证:AM平分/ DAB(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如图,AABE 也^DC , E 在 BD 上, AB 丄 BD,垂足为 B , AAEC 什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如图,已知/ B= / C=90 ° M是BC的中点,DM平分/ ADC.【练3】正方形 ABCD,E是BC上一点,AE _ EF,交ZDCH的平分线于点 F ,求证AE=EF如图所示,在Rt ABC中,.ABC =90,点D在边AB上,使,过点 D作EF _ AC,分别交AC于点E,CB的延长线于点 F。
求证:AB=BF。
( 8分)如图(1),已知 AB 丄 BD,ED 丄 BD,AB=CD,BC=DE,⑴试判断AC与C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 (1)问中AC与CE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结论还成立吗?请任选一个说明理由.DE是过点A的直线,BD丄DE于D , CE丄DE于点E ;⑵若B. C在DE的两侧(如图所示),其他条件不变,AB与AC仍垂直吗?若是请给出证明;⑴若B. C在DE的同侧(如图所示)且AD=CE.求证:AB丄AC ;如图,.AOB二90,OA=OB,直线1经过点O,分别过A、B两点作AC —丨交丨于点C,BD — I(6 分)如图,在△ ACB 中,/ ACB=90 °, CD 丄 AB 于 D.⑵如图2,若BE的延长线交AC于点F且BF丄AC,垂足为FZBAC=45。
第八章 双垂直模型
例1 如图(3),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高AD、BE交于点H, 求证:4DH•DA=BC2
第1页共5页
经典练习
1、已知直角三角形△ABC 中,斜边 AB=5cm,BC=2cm,D 为 AC 上的一点,DE AB 交 AB 于 E,且 AD=3.2cm,
则 DE= (
)
A、1.24cm
3
A、
4
4
B、
3
16
C、
9
9
D、
16
4、 ABC 中, A 90 , AD BC 于点 D,AD=6,BD=12,则 CD=
) ,AC=
, AB2 : AC 2 =
。
5、如图 2-1,在 Rt ABC 中, ACB 90 , CD AB ,AC=6,AD=3.6,则 BC=
求证: (1)BE2=EF•EG (2)若过点 B 的射线交 AD\AC 的射线AD、AC的延长线分别于E、F两点,与过 C 平行于AB的 直线交于点G,则()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
第5页共5页
3、如图,在 Rt△ABC 中,CD 是斜边 AB 上的高,点 M 在 CD 上,DH⊥BM 且与 AC 的延长线交于点 E.求证: (1)△AED∽△CBM; (2)AE•CM=AC•CD
.第4页共5页源自4、已知:如图,等腰△ABC 中,AB=AC,AD⊥BC 于 D,过点 B 做射线 BG,交 AD、AC 于 E、F 两 点,与过点 C 平行于 AB 的直线交于点 G。
第八章 双垂直模型
模型 双垂直模型
Rt△ABC 中,∠ACB=9O°,CD AB
(1)勾股定理:AC2+BC2=AB2 ;AD2+CD2=AC2;DC2+BD2=CB2 (2)等级变换:AC*BC=AB*CD (3)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它分斜边所得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且每条直角边都是它在斜 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Rt△ABC 中,若 CD 为高,则有 CD2=BD•AD、BC2=BD•AB 或 AC2=AD•AB。 逆用 如图(1):若△ABC中,CD为高,且有DC2=BD•AD或AC2=AD•AB或BC2=BD•AB, 则有∠DCB=∠A或∠ACD=∠B,均可等到△ABC为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
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
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并且与某一直线的两个垂线互相垂直的模型。
在初中数学中,双垂直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坐标系、勾股定理等知识密切相关。
在学习双垂直模型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垂直,并学会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如何求出两条垂直直线之间的夹角,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双垂直模型常常用于解决建筑、制图、几何学等领域的问题。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掌握双垂直模型的相关知识,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在制图中,双垂直模型则可以用来确定坐标轴的方向和位置;在几何学中,双垂直模型是学习正交投影等重要概念的基础。
总之,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学习坐标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还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个概念,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和应用能力。
- 1 -。
专题9.6 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八大题型】(华东师大版)(解析版)
专题9.6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八大题型】【华东师大版】【题型1双垂直模型】 (1)【题型2A字模型】 (6)【题型38字模型】 (10)【题型4飞镖模型】 (16)【题型5风筝模型】 (23)【题型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 (29)【题型7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 (35)【题型8内外角角平分线模型】 (39)【知识点1双垂直模型】【条件】∠B=∠D=∠ACE=90°.【结论】∠BAC=∠DCE,∠ACB=∠CED.【证明】∵∠B=∠D=∠ACE=90°;∴∠BAC+∠ACB=90°;又∠ECD+∠ACB=90°;∴∠BAC=∠DCE同理,∠ACB+∠DCE=90°,且∠CED+∠DCE=90°;∴∠ACB=∠CED,得证.【题型1双垂直模型】【例1】(2022春•建邺区期末)如图,在Rt△ABC中,∠ACB=90°,D是AB上一点,且∠ACD=∠B.(1)求证:CD⊥AB证明:在Rt△ABC中,∵∠ACB=90°(已知)∴∠A+∠B=9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又∵∠ACD=∠B(已知)∴∠A+∠ACD=90°(等量代换)∴∠ADC =9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D ⊥AB .(2)如图②,若∠BAC 的平分线分别交BC ,CD 于点E ,F ,求证:∠AEC =∠CFE ;(3)如图③,若E 为BC 上一点,AE 交CD 于点F ,BC =3CE ,AB =4AD ,S △ABC =36.①求S △CEF ﹣S △ADF 的值;②四边形BDFE 的面积是21.【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CAE =∠BAE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证明结论;(3)①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求出S △ACD 、S △ACE ,结合图形计算即可;②连接BF ,设S △ADF =x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出方程,求出x ,把x 代入计算得到答案.【解答】(1)证明:在Rt △ABC 中,∵∠ACB =90°(已知)∴∠A +∠B =9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又∵∠ACD =∠B (已知)∴∠A +∠ACD =90°(等量代换)∴∠ADC =9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D ⊥AB .故答案为: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证明:∵AE 平分∠BAC ,∴∠CAE =∠BAE ,∵∠AEC =∠BAE +∠B ,∠CFE =∠ACD +∠CAE ,∴∠AEC =∠CFE ;(3)解:①∵BC =3CE ,AB =4AD ,S △ABC =36,∴S △ACD =14S △ABC =9,S △ACE =13S △ABC =12,∴S △CEF ﹣S △ADF =S △ACE ﹣S △ACD =12﹣9=3;②连接BF ,设S △ADF =x ,则S △CFE =3+x ,∵AB=4AD,=3x,∴S△BDF∵BC=3CE,=2(x+3)=2x+6,∴S△BEF∴x+3+2x+6+3x=34×36,解得,x=3,∴四边形BDFE的面积=3x+2x+6=21,故答案为:21.【变式1-1】(2022春•润州区期末)已知△ABC中,∠ABC=90°,BD是AC边上的高,AE平分∠BAC,分别交BC、BD于点E、F.求证:∠BFE=∠BEF.【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AE=∠CAE,再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求出∠BEF=∠AFD,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BFE=∠AFD,等量代换即可得解.【解答】证明:∵AE平分∠BAC,∴∠BAE=∠CAE,∵BD⊥AC,∠ABC=90°,∴∠BAE+∠BEF=∠CAE+∠AFD=90°,∴∠BEF=∠AFD,∵∠BFE=∠AFD(对顶角相等),∴∠BEF=∠BFE【变式1-2】(2022•绥棱县校级期中)(1)如图①,△ABC是锐角三角形,高BD、CE相交于点H,找出∠BHC和∠A之间存在何种等量关系;(2)如图②,若△ABC是钝角三角形,∠A>90°,高BD、CE所在的直线相交于点H,把图②补充完整,并指出此时(1)中的等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分析】(1)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可得∠BHC与∠EHD的关系,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答案;(2)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可得∠BHC与∠EHD的关系,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答案.【解答】解:(1)由∠BHC与∠EHD是对顶角,得∠BHC=∠EHD.由高BD、CE相交于点H,得∠ADH=∠AEH=90°.由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得∠A+∠AEH+∠EHD+∠HDA=360°,∠A+∠EHD=360°﹣∠AEH﹣∠HDA=360°﹣90°﹣90°=180°,∴∠BHC+∠A=180°;(2)如图,由∠BHC与∠EHD是对顶角,得∠BHC=∠EHD.由高BD、CE相交于点H,得∠ADH=∠AEH=90°.由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得∠H+∠AEH+∠EAD+∠HDA=360°,∠H+∠DAE=360°﹣∠AEH﹣∠HDA=360°﹣90°﹣90°=180°,∴∠BHC+∠BAC=180°.【变式1-3】(2022春•香洲区期末)如图1,线段AB⊥BC于点B,CD⊥BC于点C,点E在线段BC上,且AE⊥DE.(1)求证:∠EAB=∠CED;(2)如图2,AF、DF分别平分∠BAE和∠CDE,EH平分∠DEC交CD于点H,EH的反向延长线交AF于点G.①求证EG⊥AF;②求∠F的度数.【提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分析】(1)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证明;(2)①想办法证明∠EAG+∠AEG=90°即可解决问题;②利用∠DFA=∠DFM+∠AFM=12∠CDE+12∠EAB=12(∠CDE+∠EAB)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1)∵AB⊥BC,∴∠EAB+∠AEB=90°,∵AE⊥ED,∴∠CED+∠AEB=90°,∴∠EAB=∠CED.(2)①∵AF平分∠BAE,∴∠EAG=12∠EAB,∵EH平分∠CED,∴∠HED=12∠CED,∵∠EAB=∠CED,∴∠HED=∠EAG,∴∠HED+∠AEG=90°,∴∠EAG+∠AEG=90°,∴∠EGA=90°,∴EG⊥AF.②作FM∥CD.∵AB⊥BC,CD⊥BC,∴AB∥CD,∴FM∥AB,∴∠DFM=∠CDF=12∠CDE,∠AFM=∠FAB=12∠EAB,∵∠CDE+∠CED=90°,∴∠CDE+∠EAB=90°,∴∠DFA=∠DFM+∠AFM=12∠CDE+12∠EAB=12(∠CDE+∠EAB)=45°.【知识点2A字模型】【条件】△ADE与△ABC.【结论】∠AED+∠ADE=∠B+C.【证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得,∠AED+∠ADE=180°-∠A,∠B+C=180°-∠A,∴∠AED+∠ADE=∠B+C,得证.【题型2A字模型】【例2】(2022•江阴市校级月考)如图是某建筑工地上的人字架.这个人字架夹角∠1=120°,那么∠3﹣∠2的度数为60°.【分析】根据平角的定义求出∠4,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1+∠4=180°,∠1=120°,∴∠4=60°,∵∠3=∠2+∠4,∴∠3﹣∠2=∠4=60°,故答案为60°.【变式2-1】(2022春•道里区期末)如图,△ABC中∠A=115°,若图中沿虚线剪去∠A,则∠1+∠2等于()A.180°B.230°C.290°D.295°【分析】根据题意由三角形内角和可得出∠B+∠C=65°,再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出∠1+∠2.【解答】解:∵∠A=115°,∴∠B+∠C=65°,∵∠1+∠2+∠B+∠C=360°,∴∠1+∠2=360°﹣65°=295°.故选:D.【变式2-2】(2022武功县期末)如图,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连接DC、DE,在CD上取一点F,连接EF,若∠1+∠2=180°,∠3=∠B,求证:DE∥BC.【分析】先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判定AB∥EF,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得到∠3=∠ADE,利用等量代换得到∠B=∠ADE,最后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即可.【解答】证明:∵∠1+∠DFE=180°,∠1+∠2=180°,∴∠2=∠DFE.∴AB∥EF.∴∠3=∠ADE.∵∠3=∠B,∴∠B=∠ADE.∴DE∥BC.故答案为:240°.【变式2-3】(2022春•新野县期末)旧知新意:我们容易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那么,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的和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尝试探究:(1)如图1,∠DBC与∠ECB分别为△ABC的两个外角,试探究∠A与∠DBC+∠ECB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初步应用:(2)如图2,在△ABC纸片中剪去△CDE,得到四边形ABDE,∠1=130°,则∠2﹣∠C=50°;(3)小明联想到了曾经解决的一个问题:如图3,在△ABC中,BP、CP分别平分外角∠DBC、∠ECB,∠P与∠A有何数量关系?请利用上面的结论直接写出答案∠P=90°−12∠A.拓展提升:(4)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BP、CP分别平分外角∠EBC、∠FCB,∠P与∠A、∠D有何数量关系?为什么?(若需要利用上面的结论说明,可直接使用,不需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DBC+∠ECB,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整理即可得解;(2)根据(1)的结论整理计算即可得解;(3)表示出∠DBC+∠ECB,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PBC+∠PCB,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4)延长BA、CD相交于点Q,先用∠Q表示出∠P,再用(1)的结论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解:(1)∠DBC+∠ECB=180°﹣∠ABC+180°﹣∠ACB=360°﹣(∠ABC+∠ACB)=360°﹣(180°﹣∠A)=180°+∠A;(2)∵∠1+∠2=∠180°+∠C,∴130°+∠2=180°+∠C,∴∠2﹣∠C=50°;(3)∠DBC+∠ECB=180°+∠A,∵BP、CP分别平分外角∠DBC、∠ECB,∴∠PBC+∠PCB=12(∠DBC+∠ECB)=12(180°+∠A),在△PBC中,∠P=180°−12(180°+∠A)=90°−12∠A;即∠P=90°−12∠A;故答案为:50°,∠P=90°−12∠A;(4)延长BA、CD于Q,则∠P=90°−12∠Q,∴∠Q=180°﹣2∠P,∴∠BAD+∠CDA=180°+∠Q,=180°+180°﹣2∠P,=360°﹣2∠P.【知识点38字模型】【条件】AD、BC相交于点O.【结论】∠A+∠B=∠C+∠D.(上面两角之和等于下面两角之和)【证明】在△ABO中,由内角和定理:∠A+∠B+∠BOA=180°,在△CDO中,∠C+∠D+∠COD=180°,∴∠A+∠B+∠BOA=180°=∠C+∠D+∠COD,由对顶角相等:∠BOA=∠COD∴∠A+∠B=∠C+∠D,得证.【题型38字模型】【例3】(2022春•叙州区期末)如图,BP平分∠ABC交CD于点F,DP平分∠ADC交AB于点E,若∠A =45°,∠P=40°,则∠C的度数为()A.30°B.35°C.40°D.45°【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ADG=∠C+∠GBC,∠A+∠ADE=∠P+∠PB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GBC=2∠PBE,∠ADG=2∠ADE,进而推断出∠A+∠C=2∠P,从而解决此题.【解答】解:∵∠A+∠ADG+∠AGD=180°,∠ABC+∠C+∠BGC=180°,∴∠A+∠ADG+∠AGD=∠ABC+∠C+∠BGC.又∵∠AGD=∠BGC,∴∠A+∠ADG=∠C+∠GBC.∴∠A﹣∠C=∠GBC﹣∠ADG.同理可得,∠A+∠ADE=∠P+∠PBE.∴∠A﹣∠P=∠PBE﹣∠ADE.∵BP平分∠ABC交CD于点F,DP平分∠ADC交AB于点E,∴∠GBC=2∠PBE,∠ADG=2∠ADE.∴∠A﹣∠C=2(∠A﹣∠P).∴∠A+∠C=2∠P.又∵∠A=45°,∠P=40°,∴∠C=35°.故选:B.【变式3-1】(2022春•靖江市校级月考)已知,如图,线段AD、CB相交于点O,连结AB、CD,∠DAB 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分析】根据“8字形”可得∠OAB+∠B=∠OCD+∠D,∠1+∠P=∠2+∠D,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OAB=2∠1,∠OCD=2∠2,整理可得结论.【解答】解:2∠P=∠B+∠D,理由如下:如图,在△AOB和△COD中,∵∠AOB=∠COD,∴∠OAB+∠B=∠OCD+∠D,在△AEP和△CED中,∵∠AEP=∠CED,∴∠1+∠P=∠2+∠D,∵AP、CP分别是∠DAB和∠BCD的角平分线,∴∠OAB=2∠1,∠OCD=2∠2,∴2∠P﹣∠B=2∠D﹣∠D,整理得,2∠P=∠B+∠D.【变式3-2】(2022春•新野县期末)在学习并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内容后,数学老师安排了自主探究内容一利用平行线有关知识探究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小颖通过探究发现:可以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来解决,也就是可以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其对边的平行线来证明.请将下面(1)中的证明补充完整(1)已知:如图1,三角形ABC,求证:∠BAC+∠B+∠C=180°,证明:过点A作EF∥BC.(2)如图2,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我们把形如图2这样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请利用小颖探究的结论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A+∠D=∠C+∠B;(3)在图2的条件下,∠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得到图3,请判断∠P与∠D、∠B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通过作平行线把三角形的内角转移到同一个顶点,然后利用平角的定义解决问题;(2)利用(1)的结论即可求解;(3)利用(2)的结论即可求解.【解答】(1)证明:过A作EF∥BC,∴∠EAB=∠B,∠FAC=∠C,又∠EAB+∠BAC+∠FAC=180°,∴∠B+∠C+∠BAC=180°;(2)解:根据(1)得∠A+∠D+∠AOD=∠C+∠B+∠COB=180°,又∠AOD=∠BOC,∴∠A+∠D=∠C+∠B;故答案为:∠A+∠D=∠C+∠B;(3)解:2∠P=∠D+∠B.根据(2)∠D+∠DAP=∠P+∠DCP①,∠PAB+∠P=∠B+∠PCB②,∵∠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DAP=∠PAB,∠DCP=∠PCB,∴①﹣②得:∠D﹣∠P=∠P﹣∠B,∴2∠P=∠D+∠B.【变式3-3】(2022春•石家庄期中)如图1至图2,在△ABC中,∠BAC=α°,点D在边AC所在直线上,作DE垂直于直线BC,垂足为点E;BM为△ABC的角平分线,∠ADE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G.特例感悟:(1)如图1,延长AB交DG于点F,若BM∥DG,∠F=30°.解决问题:①∠ABC=60°;②求证:AC⊥AB;深入探究;(2)如图2,当α<90,DG与BM反向延长线交于点H,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HD=45°−12;拓展延伸:(3)当点D在直线AC上移动时,若射线DG与射线BM相交,设交点为N,直接写出∠BND与α的关系式.【分析】(1)①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答案;②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DGC=∠CBM =30°,再根据垂直的定义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结论;(2)由八字模型可得,△BHG和△DEG中,∠BHD=∠EDG+90°﹣∠HBG,再整理可得答案;(3)分情况讨论,分别画出对应图形,再整理即可.【解答】解:(1)①∵BM∥DG,∴∠ABM=∠F=30°,∵BM为△ABC的角平分线,∴∠ABC=2∠ABM=60°,故答案为:60°;②证明:由①得,∠CBM=∠ABM=30°,∵BM∥DG,∴∠DGC=∠CBM=30°,∵DE⊥BC,∴∠EDG=60°,∵DG平分∠ADE,∴∠ADF=60°,∴∠A=180°﹣30°﹣60°=90°,∴AC⊥AB;(2)由八字模型可得,△BHG和△DEG中,∠BHD=∠EDG+90°﹣∠HBG=12∠ADE+90°﹣(180°−12∠ABC)=12(∠ADE+∠ABC)﹣90°=45°−12.故答案为:45°−12;(3)①如图,由八字模型可得,△ABM和△NMD中,∠BND=∠ABN+∠A﹣∠MDN=12∠ABC+α−12(90°﹣∠ACB)=12(∠ABC+∠ACB)+α﹣45°=45°+12;②如图,由四边形的内角和得,∠BND=360°﹣90°−12∠ABC−12∠ADE=270°−12(270°﹣α)=135°+12;③如图,由八字模型可得,∠BND+∠ABM=∠ADG+∠DAB,∴∠BND=12∠ADE+(180°﹣α)−12∠ABC=12(90°﹣∠ACB)+(180°﹣α)−12∠ABC=135°−12;综上,∠BND=45°+12或135°±12.【知识点4飞镖模型】【条件】四边形ABDC如上左图所示.【结论】∠D=∠A+∠B+∠C.(凹四边形凹外角等于三个内角和)【证明】如上右图,连接AD并延长到E,则:∠BDC=∠BDE+∠CDE=(∠B+∠1)+(∠2+∠C)=∠B+∠BAC+∠C.本质为两个三角形外角和定理证明.【题型4飞镖模型】【例4】(2022春•三明期末)探究与思考:(1)如图①,∠BPC是△ABP的一个外角,则有结论:∠BPC=∠A+∠B成立.若点P沿着线段PB向点B运动(不与点B重合),连接PC形成图形②,我们称之为“飞镖”图形,那么请你猜想“飞镖”图形中∠BPC与∠A、∠B、∠C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2)利用(1)的结论,请你求出五角星(如图③)中∠A+∠B+∠C+∠D+∠E的值,说明你的理由;(3)若五角星中的点B向右运动,形成如图④⑤形状,(2)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从图④⑤中任选一个图形说明理由.【分析】(1)连接AP并延长至F,将“飞镖”图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进行解答;(2)两次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C+∠E=∠1,∠B+∠D=∠2,相加即可得到∠A+∠B+∠C+∠D+∠E=180°;(3)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知,在△ACG中,∠AGE=∠A+∠C,在△BDF中,∠DFE=∠DBF+∠D,所以,∠A+∠C+∠DBF+∠D+∠E=180°.【解答】解:(1)如图②,∠BPC=∠A+∠B+∠C,连接AP并延长至F,则有∠B+∠BAP=∠BPF,∠C+∠CAP=∠CPF,所以∠B+∠C+∠CAP+∠BAP=∠BPF+∠CPF=∠BPC,即∠B+∠C+∠A=∠BPC,(2)如图③,∠C+∠E=∠1,∠B+∠D=∠2,则∠A+∠B+∠C+∠D+∠E=∠A+∠1+∠2=180°.(3)如图④,在△ACG中,∠AGE=∠A+∠C,在△BDF中,∠DFE=∠DBF+∠D,所以,∠A+∠C+∠DBF+∠D+∠E=∠AGE+∠DFE+∠E=180°.【变式4-1】(2022春•井研县期末)Rt△ABC中,∠C=90°,点D、E分别是△ABC边AC、BC上的点,点P是一动点.令∠PDA=∠1,∠PEB=∠2,∠DPE=α.(1)若点P在线段AB上,如图(1)所示,且∠α=60°,则∠1+∠2=150°;(2)若点P在线段AB上运动,如图(2)所示,则∠α、∠1、∠2之间的关系为90°+α;(3)若点P运动到边AB的延长线上,如图(3)所示,则∠α、∠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4)若点P运动到△ABC形外,如图(4)所示,则∠α、∠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分析】(1)由平角的定义得出,∠CDP=180﹣∠1,∠CEP=180﹣∠2,最后用四边形CDPE的内角和是360°即可求得∠1+∠2.(2)同(1)的方法.(3)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4)利用外角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由平角的定义知,∠1+∠CDP=180°,∠2+∠CEP=180°,在四边形CDPE中,∠CDP+∠α+∠PEC+∠C=360°,即(180°﹣∠1)+∠α+(180°﹣∠2)+∠C=360°,180°﹣∠1+∠α+180°﹣∠2+90°=360°,∴∠1+∠2=90°+α.当α=60°时,∠1+∠2=150°.故答案为:150°.(2)由(1)知,∠1+∠2=90°+α.故答案为:90°+α.(3)∠1=90°+∠2+∠α.理由如下: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知,∠DMC=∠2+∠α,∠1=∠C+∠DMC,∴∠1=∠C+(∠2+∠α),即∠1=90°+∠2+∠α.(4)∠2=90°+∠1﹣∠α.理由如下: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知,∠2=∠CFE+∠C,∠1=∠PFD+∠α,∵∠CFE=∠PFD,∴∠2﹣∠C=∠1﹣∠α,∴∠2=∠C+∠1﹣∠α,即∠2=90°+∠1﹣∠α.【变式4-2】(2022春•深圳校级期中)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1)已知AB平行于CD,如a图,当点P在AB、CD外部时,∠BPD+∠D=∠B即∠BPD=∠B﹣∠D,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如b图,将点P移动到AB、CD内部,以上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不成立,则∠BPD、∠B、∠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结论;(2)在图b中,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如图c,则∠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不需证明)(3)根据(2)的结论求图d中∠A+∠B+∠C+∠D+∠E+∠F的度数.【分析】(1)①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即可;②利用平行线的特点作出平行线,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2)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即可;(3)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把角转化到四边形CDHM中,用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解答】解:(1)①∵AB∥CD,∴∠B=∠COP,∵∠COP=∠BPD+∠D,∴∠B=∠BPD+∠D,即:∠BPD=∠B﹣∠D,②不成立,结论:∠BPD=∠B+∠D,理由:如图b,过点P作PG∥AB,∴∠B=∠BPG,∵PG∥AB,CD∥AB,∴PG∥CD,∴∠DPG=∠D,∴∠BPD=∠BPG+∠DPG=∠B+∠D;(2)结论:∠DPQ=∠B+∠BQD+∠D,理由:如图c,连接QP并延长,∵∠BP∠G是△BPQ的外角,∴∠BPG=∠B+∠BQP,同理:∠DPG=∠D+∠DQP,∴∠BPD=∠BPG+∠DPG=∠B+∠BQP+∠DQP+∠D=∠B+∠BQD+∠D;(3)如图d,∵∠DHM是△BFH的外角,∴∠DHM=∠B+∠F,同理:∠CMH=∠A+∠E,∴∠A+∠B+∠C+∠D+∠E+∠F=∠DHM+∠CMH+∠C+∠D=360°.【变式4-3】(2022•吉州区期末)探究与发现: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1)观察“规形图”,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A=40°,则∠ABX+∠ACX=50°;②如图3,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40°,∠DBE=130°,求∠DCE的度数;③如图4,∠ABD,∠ACD的10等分线相交于点G1、G2…、G9,若∠BDC=133°,∠BG1C=70°,求∠A的度数.【分析】(1)首先连接AD并延长至点F,然后根据外角的性质,即可判断出∠BDC=∠A+∠B+∠C.(2)①由(1)可得∠ABX+∠ACX+∠A=∠BXC,然后根据∠A=40°,∠BXC=90°,求出∠ABX+∠ACX的值是多少即可.②由(1)可得∠DBE=∠DAE+∠ADB+∠AEB,再根据∠DAE=40°,∠DBE=130°,求出∠ADB+∠AEB的值是多少;然后根据∠DCE=12(∠ADB+∠AEB)+∠DAE,求出∠DCE的度数是多少即可.③根据∠BG1C=110(∠ABD+∠ACD)+∠A,∠BG1C=70°,设∠A为x°,可得∠ABD+∠ACD=133°﹣x°,解方程,求出x的值,即可判断出∠A的度数是多少.【解答】解:(1)如图(1),连接AD并延长至点F,,根据外角的性质,可得∠BDF=∠BAD+∠B,∠CDF=∠C+∠CAD,又∵∠BDC=∠BDF+∠CDF,∠BAC=∠BAD+∠CAD,∴∠BDC=∠A+∠B+∠C;(2)①由(1),可得∠ABX+∠ACX+∠A=∠BXC,∵∠A=40°,∠BXC=90°,∴∠ABX+∠ACX=90°﹣40°=50°,故答案为:50.②由(1),可得∠DBE=∠DAE+∠ADB+∠AEB,∴∠ADB+∠AEB=∠DBE﹣∠DAE=130°﹣40°=90°,∴12(∠ADB+∠AEB)=90°÷2=45°,∴∠DCE=12(∠ADB+∠AEB)+∠DAE=45°+40°=85°;③∠BG1C=110(∠ABD+∠ACD)+∠A,∵∠BG1C=70°,∴设∠A为x°,∵∠ABD+∠ACD=133°﹣x°∴110(133﹣x)+x=70,∴13.3−110x+x=70,解得x=63,即∠A的度数为63°.【知识点5风筝模型】【条件】四边形ABPC,分别延长AB、AC于点D、E,如上左图所示.【结论】∠PBD+∠PCE=∠A+∠P.【证明】如上右图,连接AP,则:∠PBD=∠PAB+∠APB,∠PCE=∠PAC+∠APC,∴∠PBD+∠PCE=∠PAB+∠APB+∠PAC+∠APC=∠BAC+∠BPC,得证.【题型5风筝模型】【例5】(2022春•南通期末)如图所示,把一个三角形纸片ABC的三个顶角向内折叠之后(3个顶点不重合),图中∠1+∠2+∠3+∠4+∠5+∠6=360°.【分析】由折叠可知∠1+∠2+∠3+∠4+∠5+∠6等于六边形的内角和减去(∠B'FG+∠B'GF)以及(∠C'HI+∠C'IH)和(∠A'DE+∠A'ED),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解答】解:由题意知,∠1+∠2+∠3+∠4+∠5+∠6=720°﹣(∠B'FG+∠B'GF)﹣(∠C'HI+∠C'IH)﹣(∠A'DE+∠A'ED)=720°﹣(180°﹣∠B')﹣(180°﹣C')=(180°﹣A')=180°+(∠B'+∠C'+∠A')又∵∠B=∠B',∠C=∠C',∠A=∠A',∠A+∠B+∠C=180°,∴∠1+∠2+∠3+∠4+∠5+∠6=360°.故答案为:360.【变式5-1】(2022春•铜山区期中)(1)如图1,把△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请直接写出∠1+2与∠A的关系:∠1+∠2=2∠A.(2)如图2,把△ABC分别沿DE、FG折叠,使点A落在点A′处,使点B落在点B′处,若∠1+∠2+∠3+∠4=220°,则∠C=70°(3)如图3,在锐角△ABC中,BM⊥AC于点M,CN⊥AB于点N,BM、CN交于点H,把△ABC沿DE折叠使点A和点H重合,则∠BHC与∠1+∠2的关系是A.A.∠BHC=180°−12(∠1+∠2)B.∠BHC=∠1+∠2C.∠BHC=90°+12(∠1+∠2)D.∠BHC=90°+∠1﹣∠2(4)如图4,BH平分∠ABC,CH平分∠ACB,把△ABC沿DE折叠,使点A与点H重合,若∠1+∠2=100°,求∠BHC的度数.【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平角的定义求出即可;(2)根据(1)的结论即可得到结果;(3)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垂线的性质得出,∠AMH+∠ANH=90°+90°=180°,进而求出∠A=12(∠1+∠2),即可得出答案;(4)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HBC+∠HCB=90°−12∠A,得出∠BIC的度数即可;【解答】解:(1)∠1+∠2=2∠A;理由如下:由折叠的性质得:∠1+2∠ADE=180°,∠2+2∠AED=180°,∴∠1+2∠ADE+∠2+2∠AED=360°①,又∵∠A+∠ADE+∠AED=180°,∴2(∠A+∠ADE+∠AED)=360°②,由①②得:∠1+∠2=2∠A;故答案为:∠1+∠2=2∠A;(2)由(1)可得,∠A=12(∠1+∠2),∠B=12(∠3+∠4),∴∠A+∠B=12(∠1+∠2+∠3+∠4)=12×220=110,∴∠C=180°﹣∠A﹣∠B=70°,故答案为:70°;(3)理由:∵BM⊥AC,CN⊥AB,∴∠AMH+∠ANH=90°+90°=180°,∠MHN+∠A=180°,∴∠BHC=∠MHN=180°﹣∠A,由(1)知∠1+∠2=2∠A.∴∠A=12(∠1+∠2).∴∠BHC=180°−12(∠1+∠2).故选A;(4)由(1)得:∠1+∠2=2∠A,得2∠A=100°,∴∠A=50°,∵HB平分∠ABC,HC平分∠ACB,∴∠HBC+∠HCB=12(∠ABC+∠ACB)=12(180°﹣∠A)=90°−12∠A,∴∠BHC=180°﹣(∠HBC+∠HCB)=180°﹣(90°−12∠A)=90°+12∠A=90°+12×50°=115°.【变式5-2】(2022春•常州期中)已知△ABC是一张三角形的纸片.(1)如图①,沿DE折叠,使点A落在边AC上点A′的位置,∠DA′E与∠1的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2)如图②所示,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BCED的内部点A′的位置,∠A、∠1与∠2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3)如图③,沿DE折叠,使点A落在四边形BCED的外部点A′的位置,∠A、∠1与∠2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分析】(1)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A=∠DA′E,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解答即可;(2)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用∠1、∠2表示出∠ADE和∠AED,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即可得解;(3)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A=∠DA′E,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解:(1)∵点A沿DE折叠落在点A′的位置,∴∠A=∠DA′E,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1=∠A+∠DA′E=2∠DA′E,即∠1=2∠DA′E;(2)∵点A沿DE折叠落在点A′的位置,∴∠ADE=∠A′DE,∠AED=∠A′ED,∴∠ADE=12(180°﹣∠1),∠AED=12(180°﹣∠2),在△ADE中,∠A+∠ADE+∠AED=180°,∴∠A+12(180°﹣∠1)+12(180°﹣∠2)=180°,整理得,2∠A=∠1+∠2;(3)如图③,∵点A沿DE折叠落在点A′的位置,∴∠A=∠A′,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3=∠2+∠A′,∠1=∠A+∠3,∴∠1=∠A+∠2+∠A′=∠2+2∠A,即∠1=∠2+2∠A.【变式5-3】(2022春•姜堰市期中)△ABC,直线DE交AB于D,交AC于E,将△ADE沿DE折叠,使A落在同一平面上的A′处,∠A的两边与BD、CE的夹角分别记为∠1,∠2如图①,当A落在四边形BDEC内部时,探索∠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如图②,当A′落在BC下方时,请直接写出∠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图③,当A′落在AC右侧时,探索∠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图①中∠A与∠DA′E是相等的,再结合四边形的内角和及互补角的性质可得结论2∠A=∠1+∠2;(2)与(1)的证明过程完全相同;(3)根据图③中由于折叠∠A与∠A′是相等的,再两次运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结论2∠A=∠1﹣∠2.【解答】解:(1)2∠A=∠1+∠2.理由如下:如图①,∵∠A+∠A′+∠AEA′+∠ADA′=360°,又∵∠1+∠ADA′+∠2+∠AEA′=360°,∴∠A+∠A′=∠1+∠2,又∵∠A=∠A′,∴2∠A=∠1+∠2;(2)2∠A=∠1+∠2.理由:∵∠A+∠A′+∠AEA′+∠ADA′=360°,又∵∠1+∠ADA′+∠2+∠AEA′=360°,∴∠A+∠A′=∠1+∠2,又∵∠A=∠A′,∴2∠A=∠1+∠2;(3)2∠A=∠1﹣∠2.理由如下:如图③,设DA′交AC于点F.∵∠1=∠A+∠DFA,∠DFA=∠A′+∠2,∴∠1=∠A+∠A′+∠2,∴∠A+∠A′=∠1﹣∠2,∵△A′DE是由△ADE沿直线DE折叠而得,∴∠A=∠A′,∴2∠A=∠1﹣∠2.【知识点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条件】△ABC 中,BI 、CI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I.【结论】A I ∠+︒=∠2190【证明】∵BI 是∠ABC 平分线,∴ABC ∠=∠212∵CI 是∠ACB 平分线,∴ACB ∠=∠213由A →B →I →C →A 的飞镖模型可知:∠I =∠A +∠2+∠3=∠A +ABC ∠21+ACB ∠21=∠A +)180(21A ∠-︒=A ∠+︒2190.【题型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例6】(2022春•靖江市校级月考)如图,△ABC 中,∠BAC =50°,∠ABC 的角平分线与∠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 .则∠BOC =115°.【分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先求出∠ABC +∠ACB 的度数,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求解.【解答】解:∵∠BAC =50°,∴∠ABC +∠ACB =180°﹣50°=130°,∵∠ABC 的角平分线与∠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 ,∴∠ABO =∠OBC =12∠ABC ,∠ACO =∠OCB =12∠ACB ,∴∠OBC+∠OCB=12∠ABC+12∠ACB=12(∠ABC+∠ACB)=12×130°=65°,∴∠BOC=180°﹣∠OBC﹣∠OCB=180°﹣65°=115°,故答案为:115°.【变式6-1】(2022春•昌平区校级期中)如图,BD,CE,AF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OH⊥BC于H,试问∠1=∠2?请说明理由.【分析】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ABO=12∠ABC,∠BAO=12∠BAC,∠OCB=12∠ACB,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1=∠ABO+∠BAO,则∠1=12(∠ABC+∠BAC),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BAC+∠ACB=180°,所以∠1=12(180°﹣∠ACB)=90°−12∠ACB;再由OH⊥BC得∠OHC=90°,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2=90°﹣∠OCH=90°−12∠ACB,于是可得到∠1=∠2.【解答】解:∠1=∠2.理由如下:∵BD,CE,AF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ABO=12∠ABC,∠BAO=12∠BAC,∠OCB=12∠ACB,∵∠1=∠ABO+∠BAO,∴∠1=12(∠ABC+∠BAC),∵∠ABC+∠BAC+∠ACB=180°,∴∠1=12(180°﹣∠ACB)=90°−12∠ACB,又∵OH⊥BC,∴∠OHC=90°,∴∠2=90°﹣∠OCH=90°−12∠ACB,∴∠1=∠2.【变式6-2】(2022春•秀英区校级期末)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O.(1)若∠A=60°,求∠BOC的度数;(2)求证:∠BOC=90°+12∠A.【分析】(1)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2+∠4的度数,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便可求出∠BOC;(2)方法同(1).【解答】(1)解:∵∠ABC和∠ACB的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O,∴∠1=∠2,∠3=∠4,∴∠2+∠4=12(180°﹣∠A)=12(180°﹣60°)=60°,故∠BOC=180°﹣(∠2+∠4)=180°﹣60°=120°.(2)证明:∵∠ABC和∠ACB的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O,∴∠1=∠2,∠3=∠4,∴∠2+∠4=12(180°﹣∠A)=90°−12∠A,故∠BOC=180°﹣(∠2+∠4)=180°﹣(90°−12∠A)=90°+12∠A.【变式6-3】(2022春•海淀区校级期中)已知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交于点E、F,点G为落在直线AB和直线CD之间的一个动点.(1)如图1,点G恰为∠BEF和∠DF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EGF=90°;(2)若点G恰为∠BEF和∠DFE的三等分线的交点,有如下结论:①∠EGF一定为钝角;②∠EGF可能为60°;③若∠EGF为直角,则EF⊥CD.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为②③.(3)进一步探索,若EF⊥CD,且点G不在线段EF上,记∠AEG=α,∠CFG=β,EM为∠AEG最接近EG的n等分线,FN是∠CFG最接近CF的n等分线(其中n≥2).直线EM、FN交于点P n,是否存在某一正整数n,使得∠EP n F=90°?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完成.(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另外角的等分来判断.(3)按题意添加辅助线,画出相应的EM、FN、点P n,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的n等分,通过分类别讨论推测出n是否存在,存在的值.【解答】解:(1)∵AB∥CD,∴∠BEF+∠DFE=180°,∵点G恰为∠BEF和∠DF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FEG+∠EFG=12×180°=90°,∴∠EGF=180°﹣90°=90°.故答案为:90°.(2)若点G恰为∠BEF和∠DFE的三等分线的交点,∴∠FEG+∠EFG=13×180°或者∠FEG+∠EFG=23×180°,∠FEG+∠EFG=60°或∠FEG+∠EFG=120°,∴∠EGF=180°﹣60°=120°或∠EGF=180°﹣120°=60°,∴①错误,②正确,当∠EGF为直角,只有13∠BEF+23∠DFE=90°或23∠BEF+13∠DFE=90°,不妨假设13∠BEF+23∠DFE=90°,∴23∠BEF+13∠DFE=90°,∴13(∠BEF﹣∠DFE)+23(∠DFE﹣∠BEF)=0,∴∠BEF=∠DFE,∵∠BEF+∠DFE=180°,∴∠BEF=∠DFE=90°,∴EF⊥CD,故③正确.故答案为:②③.(3)不存在某一整数n,使得∠EP n F=90°,理由如下:∵EM为∠AEG最接近EG的n等分线,FN是∠CFG最接近CF的n等分线(其中n≥2),∴∠AEM=K1α,∠CFM=1β.①当点G在EF的左侧,此时α<90°,β<90°,P n必在EF的左侧,如图2所示,过点P n作P n Q∥AB,∵AB∥CD,∴P n Q∥CD,∴∠EP n F=∠EPnQ+∠FP n Q=∠AEM+∠CFN=K1α+1β<K1×90°+1×90°<90°,②当点G在右侧,此时α>90°,β>90°.若K1α<90°,则P n在EF的左侧,如图3中,同理可得∠EP n F=K1α+1β>90°.若K1α=90°,则P n 与F 重合,不存在∠EP n F ,舍弃.若K1α>90°,则P n 在EF 的右侧,如图4中,过点P n 作P n Q ∥AB ,∵AB ∥CD ,∴P n Q ∥CD ,∴∠EP n F =∠EP n Q ﹣∠FP n Q =∠BEM +∠CFN =(180°−K1α)−1β,∵K1α>90°,1β>0,∴(180°−K1α)−1β<90°,即∠EP n F <90°,综上所述,不存在某一整数n ,使得∠EP n F =90°.【条件】△ABC 中,BI 、CI 分别是△【结论】A O ∠-︒=∠2190.【证明】∵BO 是∠EBC 平分线,∴由△BCO 中内角和定理可【题型7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例7】(2022•平湖市模拟)如图,在△ABC中,∠B,∠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若∠A=74°,则∠O=53度.【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ACB+∠ABC=180°﹣74°=106°;再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两个角的邻补角的和是360°﹣106°=254°;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OCB+∠OBC=127°;最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O=53°.【解答】解:∵∠A=74°,∴∠ACB+∠ABC=180°﹣74°=106°,∴∠BOC=180°−12(360°﹣106°)=180°﹣127°=53°.【变式7-1】(2022春•新北区校级期中)(1)如图①,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OC的度数;(2)如图②,△A′B′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O′C′的度数;(3)上面(1)、(2)两题中的∠BOC与∠B′O′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若∠A=∠A′=n°,∠BOC 与∠B′O′C′是否还具有这样的关系?这个结论你是怎样得到的?【分析】(1)(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定义解答;(3)由前两问提供的思路,进一步推理.【解答】解:(1)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则∠1+∠2=12∠ABC+12∠ACB=12(∠ABC+∠ACB)=12(180°﹣∠A)=12×(180°﹣40°)=70°.故∠BOC=180°﹣70°=110°;(2)因为∠A的外角等于180°﹣40°=140°,△A′B′C′另外的两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所以∠1+∠2=12×(360°﹣140°)=110°,∠B′O′C′=180°﹣110°=70°;(3)∵(1)(2)中∠BOC+∠B′O′C′=110°+70°=180°,∴∠BOC与∠B′O′C′互补;证明:当∠A=n°时,∠BOC=180°﹣[(180°﹣n°)÷2]=90°+U2,∵∠A′=n°,∠B′O′C′=180°﹣[360°﹣(180°﹣n°)]÷2=90°−U2,∴∠A+∠A′=90°+U2+90°−U2=180°,∠BOC与∠B′O′C′互补,所以当∠A=∠A′=n°,∠BOC与∠B′O′C′还具有互补的关系.【变式7-2】(2022春•江夏区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B=∠D,延长BA至E,连接CE交AD于F,∠EAD和∠ECD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若∠E=60°,∠APC=70°,则∠D的度数是()A.80°B.75°C.70°D.60°【分析】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知,∠1=∠2,∠3=∠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E+∠1=∠P+∠3,进而∴∠1﹣∠3=∠P﹣∠E=70°﹣60°=10°=∠2﹣∠4,同理∴∠2﹣∠4=∠D﹣∠P=10°,从而求出∠D的度数.【解答】解:由题意得:∠1=∠2,∠3=∠4,∠E=60°,∠P=70°,在△AME和△PMC中,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E+∠1=∠P+∠3,∴∠1﹣∠3=∠P﹣∠E=70°﹣60°=10°=∠2﹣∠4,同理:∠P+∠2=∠D+∠4,∴∠2﹣∠4=∠D﹣∠P=10°,∴∠D=80°.故选:A.【变式7-3】(2022春•丰县月考)如图,四边形ABCD,BE、DF分别平分四边形的外角∠MBC和∠NDC,若∠BAD=α,∠BCD=β.(1)如图1,若α+β=105°,求∠MBC+∠NDC的度数;(2)如图1,若BE与DF相交于点G,∠BGD=45°,请直接写出α,β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式;(3)如图2,若α=β,判断BE,D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利用四边形的内角和和平角的定义推导即可;(2)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即可;(3)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解答.【解答】解:(1)∵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为360°,∴α+β=∠A+∠BCD=360°﹣(∠ABC+∠ADC),∵∠MBC和∠NDC是四边形ABCD的外角,∴∠MBC=180°﹣∠ABC,∠NDC=180°﹣∠ADC,∴∠MBC+∠NDC=180°﹣∠ABC+180°﹣∠ADC=360°﹣(∠ABC+∠ADC),=α+β=105°;(2)β﹣α=90°(或α﹣β=﹣90°等均正确).理由:如图1,连接BD,由(1)有,∠MBC+∠NDC=α+β,∵BE、DF分别平分四边形的外角∠MBC和∠NDC,∴∠CBG=12∠MBC,∠CDG=12∠NDC,∴∠CBG+∠CDG=12∠MBC+12∠NDC=12(∠MBC+∠NDC)=12(α+β),在△BCD中,∠BDC+∠CBD=180°﹣∠BCD=180°﹣β,在△BDG中,∠BGD=45°,∠GBD+∠GDB+∠BGD=180°,∴∠CBG+∠CBD+∠CDG+∠BDC+∠BGD=180°,∴(∠CBG+∠CDG)+(∠BDC+∠CBD)+∠BGD=180°,∴12(α+β)+180°﹣β+45°=180°,∴β﹣α=90°.(3)BE∥DF.理由:如图2,过点C作CP∥BE,则∠EBC =∠BCP ,∴∠DCP =∠BCD ﹣∠BCP =β﹣∠EBC ,由(1)知∠MBC +∠NDC =α+β,∵α=β,∴∠MBC +∠NDC =2β,又∵BE 、DF 分别平分∠MBC 和∠NDC ,∴∠EBC +∠FDC =12(∠MBC +∠NDC )=β,∴∠FDC =β﹣∠EBC ,又∵∠DCP =β﹣∠EBC ,∴∠FDC =∠DCP ,∴CP ∥DF ,又CP ∥BE ,∴BE ∥DF .【条件】△ABC 中,BP 、CP 分别是△【结论】A P ∠=∠21【证明】∵BP 是∠ABC 平分线,∴由△ABC 外角定理可知:∠ACE 【题型8内外角角平分线模型】【例8】(2022春•榕城区期末)如图,∠AOB =60°,点M 、N 分别在OA 、OB 上运动(不与点O 重合),ME 平分∠AMN ,ME 的反向延长线与∠MNO 的平分线交于点F ,在M 、N 的运动过程中,∠F 的度数()A.变大B.变小C.等于45°D.等于30°【分析】由∠AMN是△OMN的外角,∠EMN是△FMN的外角,得到∠AMN=∠O+∠ONM,∠EMN=∠F+∠FNM,再由角平分线,得到∠AMN=2∠EMN,∠ONM=2∠FNM,从而得到∠F=12∠O.【解答】解:∵∠AMN是△OMN的外角,∴∠AMN=∠O+∠ONM,∵∠EMN是△FMN的外角,∴∠EMN=∠F+∠FNM,∵ME平分∠AMN,FN平分∠MNO,∴∠AMN=2∠EMN,∠ONM=2∠FNM,∴∠O=2∠F,∴∠F=30°.故选:D.【变式8-1】(2022春•海陵区校级期末)△ABC中,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ODC=∠AOC,交边BC于点D.(1)如图1,求∠BOD的度数;(2)如图2,作∠ABC外角∠ABE的平分线交CO的延长线于点F.①求证:BF∥OD;②若∠F=50°,求∠BAC的度数;③若∠F=∠ABC=50°,将△BOD绕点O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α(0°<α<360°)后得△B'O′D′,B′D′所在直线与FC平行,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旋转角度α的值.【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到答案.(2)①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到答案.②结合角平分线的性质,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③求出∠ODB的度数即可解决【解答】解:(1)∵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OAC+∠OCA=12(∠BAC+∠BCA)=12(180°﹣∠ABC),∵∠OBC=12∠ABC,∴∠AOC=180°﹣(∠OAC+∠OCA)=90°+12∠ABC=90°+∠OBC,∵∠ODC=∠BOD+∠OBC=∠AOC,∴∠BOD=90°;(2)①∵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EBF=12∠ABE=12(180°﹣∠ABC)=90°﹣∠DBO,∵∠ODB=90°﹣∠OBD,∴∠FBE=∠ODB,∴BF∥OD;②∵三个内角的平分线交于点O,∴∠EBF=12∠ABE=12(∠BAC+∠ABC),∴∠FCB=12∠ACB,∵∠F=∠FBE﹣∠BCF=12(∠BAC+∠ACB)−12∠ACB=12∠BAC,∵∠F=50°,∴∠BAC=2∠F=100°;③∠F=∠ABC=50°,由②可知,∠BAC=100°,∠BDO=65°,∠ACB=30°,∠OCD=15°,∠COD=50°,易知△BOD绕点O顺时针旋转15°或195°后得△B'O′D′,B′D′所在直线与FC平行.【变式8-2】(2022•平湖市模拟)如图,在△ABC中,∠A=α,∠ABC的平分线与△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2;∠A1BC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得∠A2;…;∠A2010BC的平分线与∠A2010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011,得∠A2011,则∠A2011=22011.【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12∠ABC,∠A1CD=12∠ACD,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D=∠A+∠ABC,∠A1CD=∠A1BC+∠A1,整理即可求出∠A1的度数,同理求出∠A2,可以发现后一个角等于前一个角的12,根据此规律即可得解.【解答】解:∵A1B是∠ABC的平分线,A1C是∠ACD的平分线,∴∠A1BC=12∠ABC,∠A1CD=12∠ACD,又∵∠ACD=∠A+∠ABC,∠A1CD=∠A1BC+∠A1,∴12(∠A+∠ABC)=12∠ABC+∠A1,∴∠A1=12∠A,∵∠A=α,∴∠A1=2;同理可得∠A2=12∠A1=12•12α=22,∴∠A n=2,∴∠A2011=22011.故答案为:2,22011.【变式8-3】(2022春•东海县期中)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有些具有特殊结构,且结论又具有一般性的数。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如图,AB=12米,CA⊥AB于点A,DB⊥AB于点B,且AC=4米,点P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CPA与△PQB全等?如图①所示,在△ABC中,∠C=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 N于点M,BN⊥MN于点N.(1)求证:MN=AM+BN.(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图①图②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1)求证:AM平分∠DAB(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BE≌△EDC,E在BD上,AB⊥BD,垂足为B,△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练3】正方形ABCD,E 是BC 上一点,AE ⊥EF,交∠DCH 的平分线于点F ,求证AE=EF如图所示,在ABC Rt ∆中,ο90=∠ABC ,点D 在边AB 上,使,过点D 作AC EF ⊥,分别交AC 于点E ,CB 的延长线于点F 。
求证:AB=BF 。
(8分)如图(1),已知AB ⊥BD ,ED ⊥BD ,AB=CD ,BC=DE ,(1)试判断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1)问中AC 与CE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结论还成立吗?请任选一个说明理由.如图,在△ABC中,AB=AC,DE是过点A的直线,BD⊥DE于D,CE⊥DE于点E;(2)若B.C在DE的两侧(如图所示),其他条件不变,AB与AC仍垂直吗?若是请给出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1)若B.C在DE的同侧(如图所示)且AD=CE.求证:AB⊥AC;如图,ο=∠AOB,OA=OB,直线l经过点O,分别过A、B两点作l90BD⊥AC⊥交l于点C,l 交l于点D。
双垂模型证明过程
双垂模型证明过程一、双垂模型简介双垂模型(Double-pendulum model)是一种物理模型,用于研究两个相互垂直的单摆组成的系统。
在这个模型中,两个单摆分别悬挂在同一支架的两端,其中一个摆球沿着水平方向摆动,另一个摆球沿着垂直方向摆动。
该模型在理论物理、工程领域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双垂模型证明过程详解1.动力学方程建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建立双垂模型的动力学方程。
设两个摆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个摆的长度分别为l1和l2,角速度分别为ω1和ω2。
在水平方向上,第一个摆球的受力为重力mg和第二个摆球对其的拉力T1,第二个摆球的受力为重力mg和第一个摆球对其的拉力T2。
根据受力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动力学方程:水平方向:T1 - m1g = m1ω1l1垂直方向:T2 + m2g - m1ω1l1 = m2ω2l22.求解耦合方程将第一个方程中的T1代入第二个方程,得到:m2g + m1g - m1ω1l1 = m2ω2l2进一步整理可得:ω1l1 = (m2g - m1g + m2ω2l2) / m13.稳定条件分析当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两个摆球的角速度之差为常数。
根据上述方程,我们可以得到稳定条件为:m2g - m1g > m1ω2l24.振动特性分析根据动力学方程,我们可以分析双垂模型的振动特性。
当满足稳定条件时,系统将呈现出周期性振动,振动幅度和周期与摆球质量、摆长和角速度有关。
三、双垂模型的应用及优势1.工程领域:双垂模型可用于分析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为工程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生物力学:双垂模型可用于研究人体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如膝关节、踝关节等。
通过分析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有助于了解关节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
3.物理教育:双垂模型作为物理实验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摆动现象、掌握动力学和振动原理。
四、结论与展望双垂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模型,在理论物理、工程领域和生物力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
2024中考数学常见几何模型归纳总结—三角形中的倒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近年来各地考试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倒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高线、角平分线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
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
本专题高分线模型、双垂直模型、子母型双垂直模型(射影定理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高分线模型条件:AD 是高,AE 是角平分线结论:∠DAE=2B C∠∠-例1.(2023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ABC 中,30A ∠=︒,50B ∠=︒,CD 为ACB ∠的平分线,CE AB ⊥于点E ,则ECD ∠度数为()A .5︒B .8︒C .10︒D .12︒【答案】C 【分析】依据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40BCE ∠=︒,再根据30A ∠=︒,CD 平分ACB ∠,即可得到BCD ∠的度数,再根据DCE BCD BCE ∠=∠-∠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50,B CE AB ∠=︒⊥ ,40BCE ∴∠=︒,又30A ∠=︒ ,CD 平分ACB ∠,1118050305022()BCD BCA ∴∠=∠=⨯︒-︒-︒=︒,504010DCE BCD BCE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例2.(2023春·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ABC 中,∠1=∠2,G 为AD 的中点,BG 的延长线交AC 于点E ,F 为AB 上的一点,CF 与AD 垂直,交AD 于点H ,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有()①AD 是△ABE 的角平分线;②BE 是△ABD 的边AD 上的中线;③CH 是△ACD 的边AD 上的高;④AH 是△ACF 的角平分线和高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B【详解】解:①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知AG 是△ABE 的角平分线,故此说法错误;②根据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知BG 是△ABD 的边AD 上的中线,故此说法错误;③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知CH 为△ACD 的边AD 上的高,故此说法正确;④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的概念,知AH 是△ACF 的角平分线和高线,故此说法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且都是顶点和三角形的某条边相交的交点之间的线段.透彻理解定义是解题的关键.例3.(2023·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AD 、AE 分别是Rt △ABC 的高和中线,AB =9cm ,AC =12cm ,BC =15cm ,试求:(1)AD 的长度;(2)△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答案】(1)AD 的长度为365cm ;(2)△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是3cm .【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法来求线段AD 的长度;(2)由于AE 是中线,那么BE =CE ,再表示△ACE 的周长和△ABE 的周长,化简可得△ACE 的周长﹣△ABE 的周长=AC ﹣AB 即可.【详解】解:(1)∵∠BAC =90°,AD 是边BC 上的高,∴S △ACB =12AB•AC =12BC•AD ,∵AB =9cm ,AC =12cm ,BC =15cm ,∴AD =AB AC CB ⋅=91215⨯=365(cm ),即AD 的长度为365cm ;(2)∵AE 为BC 边上的中线,∴BE =CE ,∴△ACE 的周长﹣△ABE 的周长=AC+AE+CE ﹣(AB+BE+AE )=AC ﹣AB =12﹣9=3(cm ),即△ACE 和△ABE 的周长的差是3cm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掌握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例4.(2023·广东东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ABC 中,AD ,A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若30B ∠=︒,50C ∠=︒.(1)求DAE ∠的度数.(2)试写出DAE ∠与C B ∠-∠关系式,并证明.(3)如图,F 为AE 的延长线上的一点,FD BC ⊥于D ,这时AFD ∠与C B ∠-∠的关系式是否变化,说明理由.【答案】(1)10︒(2)()12DAE C B ∠=∠-∠(3)不变,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BAC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50BAE ∠=︒,根据高线的性质得到90ADE ∠=︒,从而求出60BAD ∠=︒,继而根据角的和差得到结果;(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12BAE BAC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119022EAC B C ∠=︒-∠-∠,根据角的和差得到结果;(3)过A 作AG BC ⊥于G ,结合(2)知1()2EAG C B ∠=∠-∠,证明FD AG ∥,得到AFD EAG ∠=∠,即可证明.【详解】(1)解:∵30B ∠=︒,50C ∠=︒,∴1805030100BAC ∠=︒-︒-︒=︒,∵AE 平分BAC ∠,∴1502BAE CAE BAC ∠=∠=∠=︒,∵AD 是高,∴90ADE ∠=︒,∵30B ∠=︒,∴60BAD ∠=︒,∴10DAE BAD BAE ∠=∠-∠=︒;(2)()12DAE C B ∠=∠-∠,证明如下:∵AE 平分BAC ∠,∴12EAC BAC ∠=∠,∵180BAC B C ∠=︒-∠-∠,∴()11101902822B C B C EAC ︒-∠-∠-∠︒-==∠∠,∴EAD EAC DAC ∠=∠-∠()11090922B C C =︒∠---∠︒-∠()12C B =∠-∠;(3)不变,理由是:如图,过A 作AG BC ⊥于G ,由(2)可知:1()2EAG C B ∠=∠-∠,AG BC ⊥ ,90AGB ∠=︒,FD BC ⊥ ,90FDC ∴∠=︒,AGD FDC ∴∠=∠,FD AG ∴∥,AFD EAG ∴∠=∠,1()2AFD C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模型2:双垂直模型结论:①∠A =∠C ;②∠B =∠AFD =∠CFE ;③AB CD AE BC ⋅=⋅。
双垂模型证明过程
双垂模型证明过程(实用版)目录1.双垂模型简介2.双垂模型的证明过程3.双垂模型的实际应用正文【1.双垂模型简介】双垂模型(Double-Dipole Model)是一种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大气中的光辐射传输过程。
双垂模型因其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优良表现,逐渐成为大气辐射传输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2.双垂模型的证明过程】双垂模型的证明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首先,双垂模型基于大气辐射传输的基本物理原理,利用球谐函数和柱坐标系表示大气辐射传输过程。
(2)其次,通过求解 Maxwell 方程组,得到大气辐射传输的解析解。
Maxwell 方程组描述了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包括电场、磁场和波数等物理量。
(3)然后,利用数值方法对解析解进行离散化处理,将连续的球谐函数和柱坐标系离散为有限个网格点。
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了方便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
(4)最后,通过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求解离散后的方程组,得到大气辐射传输的数值解。
边界条件包括入射边界条件、吸收边界条件和散射边界条件等,初始条件通常是入射辐射的波长分布和强度。
【3.双垂模型的实际应用】双垂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环境监测:双垂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大气污染物的辐射传输过程,从而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2)遥感技术:双垂模型在遥感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模拟地表反射辐射、大气吸收和散射辐射等过程,从而提高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3)气候变化研究:双垂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大气辐射传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双垂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双垂直模型证明过程
双垂直模型证明过程
嘿,咱今天来唠唠双垂直模型的证明过程哈。
你们知道不,就像我上次在家里搭积木的时候。
我那是仔仔细细地一块一块往上搭呀,就想着搭出个特别的造型。
我就发现这积木要想搭得稳,每一块的位置都得放得恰到好处。
那这双垂直模型就跟搭积木差不多。
咱得从各个角度去看,去分析。
就像我搭积木得找好角度才能让它稳稳的。
先找到那两条互相垂直的线,这就好比是积木的根基。
然后呢,通过各种关系,一点点地去推导,去验证。
就好像我搭积木时,不断调整每一块的位置,看看是不是合适。
哎呀,其实仔细想想,生活中好多事情都跟这双垂直模型一样。
都得一步一步来,不能着急,得慢慢找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所以呀,这双垂直模型的证明过程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咱像搭积木一样耐心,肯定能搞明白的啦!嘿嘿!
咋样,我这讲得够通俗易懂吧,就像咱平常聊天一样,可别觉得我啰嗦哟!。
双垂模型证明过程
双垂模型证明过程双垂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模型,用于分析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
以下是双垂模型的基本证明过程。
1. 假设存在总需求 (AD) 函数和总供给 (AS) 函数。
总需求函数表示宏观经济中的总消费和投资支出,总供给函数则表示总产出和总就业量的关系。
2. 假设总供给函数是按照价格水平 (P) 来决定的,即总供给数量 (Y) 是价格 (P) 的函数。
通常假设总供给函数是正斜率的,表示随着价格的升高,总供给数量也会增加。
3. 假设总需求函数也是按照价格水平 (P) 来决定的,即总需求数量 (Y) 是价格 (P) 的函数。
通常假设总需求函数是负斜率的,表示随着价格的升高,总需求数量会减少。
4. 在均衡状态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即 AD = AS。
这意味着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数量相等,没有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的情况。
5. 假设初始价格水平为 P0,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可以求得相应的初始总需求和总供给数量分别为 Y0。
6. 如果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 AD > AS,那么价格水平会上升。
这会导致总供给数量增加,同时总需求数量会减少,直到 AD = AS。
7. 如果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即 AS > AD,那么价格水平会下降。
这会导致总供给数量减少,同时总需求数量会增加,直到 AD = AS。
8. 每次调整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数量会逐渐接近均衡状态,即 AD = AS,并且价格水平会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9. 在均衡状态下,经济将实现全面就业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当总供给和总需求发生变化时,经济可能会出现失业或通货膨胀等问题,需要通过宏观经济来调整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双垂模型证明过程
双垂模型证明过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双垂模型的概念和构成
3.双垂模型的证明过程
4.结论
正文
【引言】
双垂模型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模型,主要用于目标检测和识别任务。
该模型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良的性能而广受研究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双垂模型的证明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双垂模型的概念和构成】
双垂模型,顾名思义,是由两个垂向的卷积核组成的模型。
其中一个卷积核负责提取图像的横向特征,另一个卷积核则负责提取图像的纵向特征。
这两个卷积核的输出结果再通过一系列的运算,最终得到图像的目标检测和识别结果。
【双垂模型的证明过程】
双垂模型的证明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特征提取:首先,通过两个垂向的卷积核对输入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别得到横向特征图和纵向特征图。
2.特征融合:然后,将横向特征图和纵向特征图进行融合,得到一个更为完整的特征图。
这一步通常采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或者跳跃连接等方式实现。
3.检测和识别:最后,利用融合后的特征图进行目标的检测和识别。
这一步通常采用全连接层或者后续的卷积层进行实现。
【结论】
双垂模型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良的性能,在目标检测和识别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相似模型专题05 双垂直型(原卷版)21-22年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基本模型探究(北师大版)
专题05 双垂直型 基本模型:如图,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即△ACD ∽△ABC ∽△CBD .常见的结论有:CA 2=AD ·AB ,BC 2=BD ·BA ,CD 2=DA ·DB .例1.如图,在Rt △ABC 中,∠BAC =90o ,AD ⊥BC 于D .(1)图中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2)求证:AB 2=BD BC ,AC 2=CD CB ,AD 2=BD CD(3)求证:AB AC =BC AD例2.如图所示,在△ABC 中,∠ABC =90°,BD ⊥AC ,DE ⊥BC ,垂足分别为D 、E 两点,则图中与△ABC 相似的三角形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例3.在Rt ABC 中,90,ACB CD AB ∠=︒⊥,垂足为,8,2D AD DB ==,求CD 的长【变式训练1】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B =90°,E 为AB 上一点,分别以ED 、EC 为折痕将D C BA两个角(∠A、∠B)向内折起,点A、B恰好落在CD边的点F处,若AD=3,BC=5,则EF的长是()A.15 B.215 C.17 D.217【变式训练2】如图,矩形ABCD中,M是BC边上且与B、C不重合的点,点P是射线AM上的点,若以A、P、D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M相似,则这样的点有个.【变式训练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的坐标为(0,8),直线y=34x﹣6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点M是直线AB上的一个动点,则PM长的最小值为565.课后训练1.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如果BD=4,CD=6,那么BC:AC是()A .3:2B .2:3C .3:√13D .2:√13.2.如图,AB 是半圆O 的直径,C 是半圆上一点,过C 作CD ⊥AB 于D ,AC =210,AD :DB =4:1.求CD 的长.3.如图所示,在△ABC 中,∠ABC =90°,BD ⊥AC ,DE ⊥BC ,垂足分别为D 、E 两点,则图中与△ABC 相似的三角形有()A .4个B .3个 C .2个 D .1个4.如图,AD ∥BC ,AE 平分∥DAB ,BE 平分∥ABC ,EF ∥AB .证明:∥AEF ∥∥ABE . O C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垂直模型之变形、拓展
授课老师:郑小强
授课目的:
适合学生
1. 中考追求超越的学生; 2. 对双垂直模型原型掌握比较扎实,但创新应用需加强的学生。
课程目的
1. 对双垂直模型应用能够熟练应用; 2. 能够快速的认出双垂直模的变形模型,并熟练的应用; 3. 对于一些问题,能够构造双垂直模型解决。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归纳总结几何模型: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丰南四中欢迎您
授课提要
1. 知识上,攻克双垂直模型的考查方向; 2. 渗透模型的创新应用思想,能够根据题目的特点,构造模型解决 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灵活度。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知识点精:
1 双垂直模型之原型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知识点精:
2 双垂直模型之变形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典例展讲: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典例展讲: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BAC=120°,P为BC中点,小颖拿着含30°角的三角 板,使30°角的顶点落在P点,三角板围绕点P旋转. (1)如图1,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交AB、AC于点E、F时,数学
典例展讲: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BAC=120°,P为BC中点,小颖拿着含30°角的三角 板,使30°角的顶点落在P点,三角板围绕点P旋转. (2)将三角板绕点P旋转到图2的情形时,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交BA的延长线、边 AC于点E、F.探究:△BPE与△CFP还相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