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垂直模型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完整版)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如图,AB=12米,CA ⊥AB 于点A ,DB ⊥AB 于点B ,且AC=4米,点P 从B 向A 运动,每分钟走1米,点Q 从B 点向D 运动,每分钟走2米,P 、Q 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CPA 与△PQB 全等?

如图①所示,在△ABC 中,∠C=90°,AC=BC ,过点C 在△ABC 外作直线MN ,AM ⊥MN

于点M ,BN ⊥MN 于点N .

(1)求证:MN=AM +BN .

(2)如图②.若过点C 直线MN 与线段AB 相交,AM ⊥MN 于点M ,BN ⊥MN 于N ,(1)中的

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图① 图②

m

e a

n d

A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如图,已知∠B=∠C=90°,M 是BC 的中点,DM 平分∠ADC.

(1)求证:AM 平分∠DAB

(2)试说明线段DM 与AM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线段CD 、AB 、AD 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BE ≌△EDC ,E 在BD 上,AB ⊥BD ,垂足为B ,△AE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m

a

n d

【练3】正方形ABCD,E 是BC 上一点,AE EF,交∠DCH 的平分线于点F ,求证AE=EF

⊥如图所示,在中,,点D 在边AB 上,使,过点D 作,分

ABC Rt ∆ 90=∠ABC AC EF ⊥别交AC 于点E ,CB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BF 。(8分)

如图(1),已知AB ⊥BD ,ED ⊥BD ,AB=CD ,BC=DE ,(1)试判断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如图,ABT2米,CA丄AB于点A, DB丄AB于点B,且AC=4米,点P从B向A运动, 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

A CPA与A POB全等?

如图①所示,在A ABC中,ZC=90°, AC=BC,过点C在△ ABC外作直线MN,

AM丄MN于点M, BN丄MN于点N.

⑴求证:MN二AM + BN.

(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丄MN于点M, BN丄MN于N, (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图②图①

B N

如图,已知ZB=ZC=90°, M是BC的中点,DM平分ZADC.

(1)求证:AM平分ZDAB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ZkABE竺Z\EDC, E在BD上,AB丄BD,垂足为B, A 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练3】正方形ABCD,E是BC上一点,AE丄EF,交ZDCH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如图所示,在RtMBC中,ZABC=W,点D在边AB上,使,过点D作刃7丄AC,分别

交AC于点E, CB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BF» (8分)

如图(1),己知AB丄BD, ED丄BD, AB二CD, BC=DE,

(1) 试判断AC与C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 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1)问中AC 与CE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结论还成立吗?请任选一个说明理由.

如图,在ZkABC 中,AB=AC, DE 是过点A 的直线,BD 丄DE 于D, CE 丄DE 于点E : ⑵若B. C 在DE 的两侧(如图所示),其他条件不变,AB 与AC 仍垂直吗?若是请给出证 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几何经典模型—基本模型法

初中数学几何经典模型—基本模型法

初中数学常见几何模型

—基本模型法

前言

个人对数学基本模型法的定义是,从一些复杂的图形中,找出部分简单常见图形的过程,所以后面总结的模型,不一定是题目中完整的图,只是题中部分图形而已。

部分模型的一般情况,在这份讲义没有做练习的整理,另外还有最短路径模型、二倍角模型、补全法等部分模型没有整理,如果全部放在一起内容太多,另外因为部分模型应用较广,可能涉及到初二下和初三的内容,如果是在初二上期中复习用的话,请老师们自行筛选。

一、双垂直模型(角相等)

如图:

则有:∠ACD=∠B 则有:∠2=∠3

练习1、如图所示,AB⊥BC,CD⊥BC,垂足分别为B、C,AB=BC,E为BC的中点,且AE⊥BD于F,若CD=4cm,则AB的长度为()

练习2、已知:AB⊥BC于B,EF⊥AC于G, DF⊥BC于D,BC=DF,AC等于EF吗?,说明理由。

二、三垂直模型(弦图模型、一线三等角特殊情况)

练习:

1、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3、3.5,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

2、S

3、S4,则S1+2S2+2S3+S4=()

A.7.5 B.6.5 C.4.5 D.4 2.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过直角顶点A,∠D=∠E=9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有()

①CD=AE;②∠1=∠2;③∠3=∠4;④AD=BE.

A.1个B.2个C.3个D.4个

3.如图所示,AB⊥BC,CD⊥BC,垂足分别为B、C,AB=BC,E为BC的中点,且AE⊥BD于F,若CD=4cm,则AB的长度为()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如图,AB=12米,CA⊥AB于点A,DB⊥AB于点B,且AC=4米,点P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CPA与△PQB全等?

如图①所示,在△ABC中,∠C=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 于点M,BN⊥MN于点N.

(1)求证:MN=AM+BN.

(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图①图②

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

(1)求证:AM平分∠DAB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BE≌△EDC,E在BD上,AB⊥BD,垂足为B,△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练3】正方形ABCD,E 是BC 上一点,AE ⊥EF ,交∠DCH 的平分线于点F ,求证AE=EF

如图所示,在ABC Rt ∆中, 90=∠ABC ,点D 在边AB 上,使,过点D 作AC EF ⊥,分别交AC 于点E,CB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BF 。(8分)

如图(1),已知AB ⊥BD ,ED ⊥BD,AB=CD ,BC=DE ,

(1)试判断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1)问中AC

与CE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结论还成立吗?请任选一个说明理由.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

(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如图,AB=12米,CA⊥AB于点A,DB⊥AB于点B,且AC=4米,点P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CPA与△PQB全等?

如图①所示,在△ABC中,∠C=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于点M,BN⊥MN于点N.

(1)求证:MN=AM+BN.

(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图①图②

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

(1)求证:AM平分∠DAB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BE≌△EDC,E在BD上,AB⊥BD,垂足为B,△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练3】正方形ABCD,E 是BC 上一点,AE ⊥EF,交∠DCH 的平分线于点F ,求证AE=EF

如图所示,在ABC Rt ∆中, 90=∠ABC ,点D 在边AB 上,使,过点D 作AC EF ⊥,分别交AC 于点E ,CB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BF 。(8分)

如图(1),已知AB ⊥BD ,ED ⊥BD ,AB=CD ,BC=DE ,

(1)试判断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如图,AB=12米,CA⊥AB于点A,DB⊥AB于点B,且AC=4米,点P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CPA与△PQB全等?

如图①所示,在△ABC中,∠C=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于点M,BN⊥MN于点N.

(1)求证:MN=AM+BN.

(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图① 图②

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

(1)求证:AM平分∠DAB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BE≌△EDC,E在BD上,AB⊥BD,垂足为B,△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练3】正方形ABCD,E 是BC 上一点,AE ⊥EF,交∠DCH 的平分线于点F ,求证AE=EF

如图所示,在ABC Rt ∆中, 90=∠ABC ,点D 在边AB 上,使,过点D 作AC EF ⊥,分别交AC 于点E ,CB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BF 。(8分)

如图(1),已知AB⊥BD,ED⊥BD,AB=CD ,BC=DE ,

(1)试判断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1)问中AC与CE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结论还成立吗?请任选一个说明理由.

如图,在△ABC中,AB=AC,DE是过点A的直线,BD⊥DE于D,CE⊥DE于点E;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如图,AB=12米,CA⊥AB于点A,DB⊥AB于点B,且AC=4米,点P从B向A运动,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CPA 与△PQB全等?

如图①所示,在△ABC中,∠C=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于点M,BN⊥MN于点N.

(1)求证:MN=AM+BN.

(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图① 图②

如图,已知∠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

(1)求证:AM平分∠DAB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BE≌△EDC,E在BD上,AB⊥BD,垂足为B,△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练3】正方形ABCD,E是BC上一点,AE⊥EF,交∠DCH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如图所示,在ABC

EF⊥,分别交Rt∆中,

90

∠ABC,点D在边AB上,使,过点D作AC

=

AC于点E,CB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AB=BF。(8分)

如图(1),已知AB⊥BD,ED⊥BD,AB=CD,BC=DE,

(1)试判断AC与C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1)问中AC与CE的位置关系还成立吗?结论还成立吗?请任选一个说明理由.

如图,在△ABC中,AB=AC,DE是过点A的直线,BD⊥DE于D,CE⊥DE于点E;

中考数学 考点系统复习 第四章 三角形 方法技巧突破(三) “角平分线”之五大模型

中考数学 考点系统复习 第四章 三角形 方法技巧突破(三) “角平分线”之五大模型

4.如图,点 P 是∠AOB 的平分线 OC 上一点,PN⊥OB 于点 N,点 M 是线段 ON 上一点.已知 OM=3,ON=5,点 D 为 OA 上一点,若满足 PD=PM,则 OD 的长度为 3 3或或7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模型五:与角平分线有关的三个角度关系
【模型归纳】
已知条件
图形
在△ABC 中,∠ABC 与∠ACB 的
平分线交于点 P
在△ABC 中,∠ABC 与∠ACD 的
平分线交于点 P
在△ABC 中,∠CBD 与∠BCE 的
平分线交于点 P
角度关系 1
∠BPC=90°+2∠A ∠BPC=12∠A
1 ∠BPC=90°-2∠A
5.(2019·大庆)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CE 是外角∠ACM 的平分线,BE 与 CE 相交于点 E,若∠A=60°,则∠BEC 是 ( B ) A.15° B.30° C.45° D.60°
3.如图,在△ABC 中,BD,CD 平分∠ABC 和∠ACB,DE∥AB,DF∥AC.若 BC=6,则△DEF 的周长为__66__.
模型四:利用角平分线作对称轴―构―造→全等三角形 【模型归纳】如图,P 是∠MON 的平分线上一点,点 A 是射线 OM 上任意 一点,在 ON 上截取 OB=OA,连接 PB,则△OPB≌△OPA.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一线三等角模型双垂直模型自己总结

如图,AB=12米,CA丄AB于点A, DB丄AB于点B,且AC=4米,点P从B向A运动, 每分钟走1米,点Q从B点向D运动,每分钟走2米,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几分钟后,ACPA与APQB全等?

D

C /

/

F - f

I

A p S

如图①所示,在△ ABC中,/ C=90 0,AC=BC,过点C在厶ABC外作直线 MN,AM丄M

N于点M, BN丄MN于点N .

⑴求证:MN=AM + BN .

(2)如图②.若过点C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丄MN于点M, BN丄MN于N, (1)中的

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图①图②

(1)求证:AM平分/ DAB

(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线段CD、AB、AD间有怎样的关系?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AABE 也^DC , E 在 BD 上, AB 丄 BD,垂足为 B , AAEC 什么?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为如图,已知/ B= / C=90 ° M是BC的中点,DM平分/ ADC.

【练3】正方形 ABCD,E是BC上一点,AE _ EF,交ZDCH的平分线于点 F ,求证AE=EF

如图所示,在Rt ABC中,.ABC =90,点D在边AB上,使,过点 D作EF _ AC,分别

交AC于点E,CB的延长线于点 F。求证:AB=BF。( 8分)

如图(1),已知 AB 丄 BD,ED 丄 BD,AB=CD,BC=DE,

⑴试判断AC与C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将CD沿CB方向平移得到图②③④⑤的情形,其余条件不变,此时第 (1)问中AC与

第八章 双垂直模型

第八章  双垂直模型

B、1.26cm
C、1.28cm
D、1.3cm
2、如图 1-1,在 Rt△ABC 中,CD 是斜别 AB 上的高,在图中六条线段中,你认为只要知道( )线段的
长,就可以求其他线段的长.
A、1
B、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3
D、4
3、在 Rt△ABC 中,∠BAC=90°,AD BC 于点 D,若 AC 3 ,则 BD ( AB 4 CD
第八章 双垂直模型
模型 双垂直模型
Rt△ABC 中,∠ACB=9O°,CD AB
(1)勾股定理:AC2+BC2=AB2 ;AD2+CD2=AC2;DC2+BD2=CB2 (2)等级变换:AC*BC=AB*CD (3)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它分斜边所得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且每条直角边都是它在斜 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Rt△ABC 中,若 CD 为高,则有 CD2=BD•AD、BC2=BD•AB 或 AC2=AD•AB。 逆用 如图(1):若△ABC中,CD为高,且有DC2=BD•AD或AC2=AD•AB或BC2=BD•AB, 则有∠DCB=∠A或∠ACD=∠B,均可等到△ABC为直角三角形。
3、如图,在 Rt△ABC 中,CD 是斜边 AB 上的高,点 M 在 CD 上,DH⊥BM 且与 AC 的延长线交于点 E.求证: (1)△AED∽△CBM; (2)AE•CM=AC•CD

三角形中的导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学生版)

三角形中的导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学生版)

三角形中的导角模型-高分线模型、双(三)垂直模型近年来各地考试中常出现一些几何导角模型,该模型主要涉及高线、角平分线及角度的计算(内角和定理、外角定理等)。熟悉这些模型可以快速得到角的关系,求出所需的角。本专题高分线模型、双垂直模型、子母型双垂直模型(射影定理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高分线模型

条件:AD是高,AE是角平分线结论:∠DAE=∠B-∠C

2

1(2023秋·浙江·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ABC中,∠A=30°,∠B=50°,CD为∠ACB的平分线,CE ⊥AB于点E,则∠ECD度数为()

A.5°

B.8°

C.10°

D.12°

2(2023春·河南南阳·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在△ABC中,∠1=∠2,G为AD的中点,BG的延长线交AC于点E,F为AB上的一点,CF与AD垂直,交AD于点H,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有()

①AD是△ABE的角平分线;②BE是△ABD的边AD上的中线;

③CH是△ACD的边AD上的高;④AH是△ACF的角平分线和高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2023·安徽合肥·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AD、AE分别是Rt△ABC的高和中线,AB=9cm,AC= 12cm,BC=15cm,试求:(1)AD的长度;(2)△ACE和△ABE的周长的差.

4(2023·广东东莞·八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ABC中,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若∠B=30°,∠C=50°.(1)求∠DAE的度数.(2)试写出∠DAE与∠C-∠B关系式,并证明.(3)如图,F为AE的延长线上的一点,FD⊥BC于D,这时∠AFD与∠C-∠B的关系式是否变化,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几何综合综合18讲——双垂直与一线三等角

初中数学几何综合综合18讲——双垂直与一线三等角

初中数学几何综合综合18讲——双垂直与一线三等角

目录

一、双垂直模型

“垂直型”主要有双垂直共角型、双垂直共角共边型和三垂直型。涉及的图形主要有全等形和相似形,应用的知识除了全等、相似外,还有“同角的余角相等”等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要点解析

解后反思在求解两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时,若两条线段没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根据已知条件,利用图形的性质将两条线段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中,然后根据这个三角形和已知条件求出这两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借助于“全等或相似”图形来转化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而本题在寻找“全等”时利用了“双垂直”模型。

二、一线三等角模型

由“一线三等角”基本模型搭建桥梁可以得到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这类问题经常是以矩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为图形背景出现,在几何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归纳一些简单的基本模型,学会从复杂的图形里提炼基本模型,并将其作为解决问

题的手段和方法。

要点剖析

例题

例题2

例题3

解析

例题4

例题5

解析

练习

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

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

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

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并且与某一直线的两个垂线互相垂直的模型。在初中数学中,双垂直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坐标系、勾股定理等知识密切相关。

在学习双垂直模型时,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垂直,并学会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如何求出两条垂直直线之间的夹角,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双垂直模型常常用于解决建筑、制图、几何学等领域的问题。例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掌握双垂直模型的相关知识,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稳定;在制图中,双垂直模型则可以用来确定坐标轴的方向和位置;在几何学中,双垂直模型是学习正交投影等重要概念的基础。

总之,初中数学双垂直模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学习坐标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还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个概念,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水平和应用能力。

- 1 -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举一反三)(含解析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举一反三)(含解析版)

角度计算中的经典模型【举一反三】

【模型1 双垂直模型】

【条件】∠B=∠D=∠ACE=90°.

【结论】∠BAC=∠DCE,∠ACB=∠CED.

【例1】(2019春•润州区校级月考)如图,在△ABC中,∠ACB=90°,F是AC延长线上一点,FD⊥AB,垂足为D,FD与BC相交于点E,∠BED=55°.求∠A的度数.

【变式1-1】(2019秋•凉州区校级期中)如图,△ABC中,∠B=∠C,FD⊥BC,DE⊥AB,∠AFD=152°,

求∠A的度数.

【变式1-2】(2019春•莲湖区期中)如图,在△ACB中,∠ACB=90゜,CD⊥AB于D.

(1)求证:∠ACD=∠B;

(2)若AF平分∠CAB分别交CD、BC于E、F,求证:∠CEF=∠CFE.

【变式1-3】(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D与∠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图②,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判断△ADE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

(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中,∠C=90°,∠E=90°,AB⊥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A与∠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模型2 A字模型】

【结论】∠BDE+∠CED=180°+∠A

【例2】(2019春•资中县月考)如图所示,△ABC中,∠C=75°,若沿图中虚线截去∠C,则∠1+∠2等于多少度?

【变式2-1】(2019春•长沙县校级期中)如图,已知∠A=40°,求∠1+∠2+∠3+∠4的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提要
1. 知识上,攻克双垂直模型的考查方向; 2. 渗透模型的创新应用思想,能够根据题目的特点,构造模型解决 问题,增强数学学习的灵活度。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知识点精:
1 双垂直模型之原型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知识点精:
2 双垂直模型之变形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典例展讲: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河北省唐山丰南区第四中学
双垂直模型之变形、拓展
授课老师:郑小强
授课目的:
适合学生
1. 中考追求超越的学生; 2. 对双垂直模型原型掌握比较扎实,但创新应用需加强的学生。
课程目的
1. 对双垂直模型应用能够熟练应用; 2. 能够快速的认出双垂直模的变形模型,并熟练的应用; 3. 对于一些问题,能够构造双垂直模型解决。
快乐数学
典例展讲: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BAC=120°,P为BC中点,小颖拿着含30°角的三角 板,使30°角的顶点落在P点,三角板围绕点P旋转. (1)如图1,当三角板的两边分别交AB、AC于点E、F时,求证:△BPE∽△CFP ;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典例展讲: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BAC=120°,P为BC中点,小颖拿着含30°角的三角 板,使30°角的顶点落在P点,三角板围绕点P旋转. (2)将三角板绕点P旋转到图2的情形时,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交BA的延长线、边 AC于点E、F.探究:△BPE与△CFP还相似吗?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பைடு நூலகம்
快乐数学
归纳总结几何模型:
丰南四中微课交流
快乐数学
丰南四中欢迎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