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知识讲解
《醉翁亭记》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作品及理论主张在北宋以及后来的文坛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醉翁亭记》写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知识积累【高清课堂:山水之乐(三)——《醉翁亭记》ppt12—15】
重点实词
1.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2.琅琊
..(1áng yá):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5.意:情趣。
6.林霏.(fēi)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7.暝.(míng):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9.秀:茂盛、繁茂。
10.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1.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2.伛偻
..(yǔlǚ):腰背弯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醉翁亭记》
伛偻 yǔlǚ
佝偻 gōulóu
携 xié
清洌 liè
凛冽 liè
山肴 yáo
野蔌 sù
觥 gōng
翳 yì
6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 美。
7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8
山之僧智仙也山上(名词) 沿山路(名词作状语)
山行六七里从,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写朝暮之景:山间朝暮,晦明变化; 写四时之景:春花,夏木,秋霜,冬景
25
3.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写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
(2)第2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山间 早晚 的景色,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 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 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 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 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 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 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 的政治理想。
46
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9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10
初二语文《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初二语文《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1)词类活用: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名之者谁?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一词多义:
①而:表顺接的连词,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并列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递进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时间的连词,不久,已而夕阳在山。
②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③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④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⑤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⑥乐: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⑦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词语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句意: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靠近。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
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寄托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 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 号 曰醉翁也。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 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翁 去 八 百 年 , 醉 乡 犹 在
北宋 ·欧阳修
山 行 六 七 里 , 亭 影 不 孤
画荻教子
•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 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 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 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 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 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 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 壑尤美,望
环绕 全、都
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
茂盛的样子 在山上,名词作状语 走
幽深秀丽
ຫໍສະໝຸດ Baidu
树林
山谷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拟声词,形容水声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名词作状语
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第20课时】《醉翁亭记》知识清单(20页)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20课时 ┃《醉翁亭记》知识清单
4.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的成语是: __醉翁之意不在酒__。 5.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日出而林霏开__,_云归而岩穴暝_。 6.写春、夏、秋、冬之景的句子是:__野芳发而幽香__,__佳 木秀而繁阴__,__风霜高洁__,__水落而石出者__。 7.表明醉和乐统一的句子是:__醉能同其乐__。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20课时 ┃《醉翁亭记》知识清单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 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核心考点聚焦
第20课时 ┃《醉翁亭记》知识清单
考点二:重要实词
1.蔚然:__草木茂盛的样子。__ 2.翼然:__像鸟展翅的样子。__ 3.林霏:__树林中的雾气。__ 4.晦明:__指天气阴晴明暗。__ 5.秀:__茂盛。__ 6.繁阴:__一片浓密的树荫。__ 7.涂:__通“途”,路途。__ 8.伛偻:__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__ 9.山肴:__野味。__ 10.蔌:__菜蔬。__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课外素材
【欧阳修简介】
早年经历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5] ,已经56岁了。3年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醉翁亭记》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醉翁亭记》|醉翁亭记知识点归
纳》
摘要:环滁(ch)林壑(h)琅琊(lngy)饮少辄醉(zh),岩穴瞑(mng)伛偻(yǚlǚ)酒洌(li)山肴野蔌(s),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搜集了这篇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醉翁亭记》,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林壑(h)琅琊(lngy)饮少辄醉(zh)
岩穴瞑(mng)伛偻(yǚlǚ)酒洌(li)山肴野蔌(s)
觥筹(gōngchu)射者中(zhng)弈者胜(y)颓然(tu)阴翳(y)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学考课课通(教师版)——文言文八下《醉翁亭记》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
八下—《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2、“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
二、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
环:环绕。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别。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随山转。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
作:建造。
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意:这里指情趣。
得:领略。
寓:寄托。
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开:消散,散开。
归:聚拢。
暝:昏暗。
晦:昏暗。
芳:香花。
发:开放。
秀:植物开花结实。滋长的意思。
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渔:捕鱼。
洌:清澄。
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陈:摆开。
酣:尽情地喝酒。
丝: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竹:箫、笛之类的管乐器。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苍颜:脸色苍白,头发花白。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翳:遮盖。
乐:以…为乐。
【一词多义】
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归来。
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临溪而渔:到。
八下语文:28醉翁亭记
•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比较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 记》,都是他们因倡导改革政纪而被贬降职后 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 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尽管这两篇 佳作在主题立意方面相近,但在结构技巧、表 述方式、语言运用 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可谓 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翁去八百载 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
作者简介:
欧 阳 修:北宋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
领袖。字永叔,号醉翁,又号 “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本文 是作者被贬滁州所作。
请解释下列斜体字:
1.翼然临 于泉上
靠近 情趣
2.饮少辄 醉
就 遮盖
3.醉翁之意 不在酒 4.树林阴翳 5.名之者谁
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 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 笔,后面有照应。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 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5.“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
主要指被美丽的 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 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6.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跟前一层是平行并列。
7.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 民同乐的旨趣。 8.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 携,往来而不绝” 9.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 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 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 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 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 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 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十三、《醉翁亭记》
十三、醉翁亭记❶欧阳修
【2016年与《桃花源记》对比考查,2010年与《岳阳楼记》对比考查】
环滁❷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一眼望去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❸。
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壑( ℎè ):山谷。琅琊:琅
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
山行六七里,渐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间倾泻下来的,是酿泉。[
山:沿着山路。
泻:倾泻。
]
峰回路
山势回环,路也
转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❺者,醉翁亭也。
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翼然:像鸟张
开翅膀一样。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
[
名:命名,
取名。
]太守自谓也❻。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 )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却总是易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❼不在酒,在乎山水
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水光
之间也。山色。[
乎:
于。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❽。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
得:领会。
寓:寄托。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❾,云 归 而岩穴 暝 ❿, 晦明
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就散开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或暗或明、
变化 ⓫者,山间之朝 暮 也。
变化不一的,正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的景象 )。 [开:消散,散开。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8《酸翁亭记》
授课:童国勇
凤台七中
朗读课文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醉翁亭记
•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 壑尤美,望之蔚 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wenku.baidu.com者谁?太守自谓 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林壑(hè )尤(yó u)美 琅琊(lá ng yá )也 水声潺(chá n)潺 饮少辄(zhé )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 在彼。
“水落石出”:
形容事情真相大白。
作业:
预习以下课文,以便更好的完成教 学。观察自己熟悉的某一处景点,运用 融情入景的手法准备写一篇文章。
欧阳修: 北宋时期政治家、 文学家、史学家和诗 人。字永叔,谥号文 忠,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吾集古 录一千卷,藏书一万 卷,有琴一张,有棋 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吾老於其间,是为六 一)。与(唐朝)韩 愈、柳宗元、(宋朝) 王安石、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合称“唐 宋八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柳,欧,苏(唐 代韩愈、柳宗元和北 宋欧阳修、苏轼)。
山 行 六 七 里 亭 影 不 孤
翁 去 八 百 载 醉 乡 犹 在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醉翁亭记》
文言文答题技巧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常考虚词的运用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常考虚词的运用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常考虚词的运用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虚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欧阳修在他的名篇《醉翁亭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一文中接连使用了21个“也”字,这在“也”字的使用频率上似乎是不多见的。此举可说是创造性使用虚词的一个特例。欧阳修如此“奢侈”地运用“也”字,有什么作用呢?对此,拙笔不揣浅陋试作浅析如下。
阅读课文可以从段落入手。《醉》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自然段具体写了几层内容,这似乎不必多加考虑。因为只要看看每自然段各用了几个“也”字就一清二楚了。《醉》文第二、三、四段各用了3、4、5个“也”字,就分别写了三层、四层、五层内容。一看就非常明白。第一段用了9个“也”字,也就具体可细分为九层内容:①开头一句勾画出滁洲的地理环境;②道出琅琊山之特色及方位所在;③续写酿泉;④“特写”醉翁亭,点题;⑤交待造亭者;⑥交待名亭者;
⑦诠释亭名之由来;⑧点明全篇之核心命意;⑨指出醉乐之关系。不难看出,文中的“也”字,就是全篇各文段的层次标志;“也”字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也”字就一目了然。
阅读课文需要反复地朗读。但在朗读《醉》文时,有无“也”字的参与,留给人的朗读感受是大不一样的。
正是因为文中使用了21个“也”字,在朗读《醉》文时,让人明显地感受到,全文在整体上就显得气韵悠长,不疾不徐,舒畅于怀,怡然于神;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节奏明朗。如果去掉“也”字,则明显地感到急促气短,语句陡然,毫无美读之感可言。因而文中的“也”字,在朗读全文时,极大的凸现出文章的美感,给人听觉上的美感享受。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重点知识点
《醉翁亭记》原文译文及重点知识点
醉翁亭记
宋代: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
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大梳理
一、内容梳理
1、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英逆之交。
2、齐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
①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全文共同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丁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二、原文及词语解释
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在山上)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递进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语文《醉翁亭记》内容高频考点
语文《醉翁亭记》内容高频考点
《醉翁亭记》是一篇千古名篇,历来为学子们所传诵。该文以张
公喝酒的场景来描写古人的文化生活,同时还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尊师重道的敬仰之情。该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高频考点:
第一、张公喝酒的场景。文中传递出古代应酬的仪态,把醉酒的
情景展现得生动淋漓。文章开头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
表达了张公此时正在把酒祝酒,向“青天”咏兴一番冲马酒之情,诉
说对明月的感慨。
第二、张公心慈口温的处世态度。文中,张公坐在酒桌之上,关
怀他的晚辈,勉励他的精神,谆谆善语,旁征博引,分析指正,以告
诫语言传授古代传统文化的理念:“苦吟唐诗三百首,不达杨柳青青意。”
第三、王勃和韩翃的友谊深厚。“都道王孙归不归,萧萧微雨闻
鹧鸪”,王勃和韩翃站在茅屋前,等待着彼此而来,传递出友谊博大、长久、可贵的含义。
第四、智者特有的清高气度。虽然给晚辈勉励,但不奏折,不强求,不重责,起码还有“当下看及安可”的话,表示了智者的清高气度,也树立了智者处世的楷模。
总之,《醉翁亭记》是一篇经久不衰的名篇,考点主要集中在古
人的文化生活、友谊的价值、智者的气度等方面,是学子们备考语文
必看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正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字
环滁林壑琅琊饮少辄醉
岩穴瞑伛偻酒洌山肴野簌
觥筹射者中弈者胜颓然阴翳
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簌:野味野菜。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佢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個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重点语句翻译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 这是
太守喝醉了。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复习知识。
归纳段意
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本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
出下文
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主线是“乐”字。“醉”与“乐” 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例: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
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理解背诵。
“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
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写出《醉翁亭记》中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簌与民同乐
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
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