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课程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0篇)
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安排,包括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利用等,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备课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
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教案
实验1:测量小球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并熟悉使用实验仪器。
实验器材:
•小球
•秒表
•直尺
•计算器
实验步骤:
1.将小球从一定高度释放,并用秒表记录小球自由下落的时间t;
2.重复上述步骤3次,得到3个时间数据t1、t2、t3;
3.使用直尺测量小球自由下落的垂直距离h;
4.计算平均时间和标准差。
•平均时间 T = (t1 + t2 + t3) / 3
•标准差σ = sqrt((〖(t1-T)〗2+〖(t2-T)〗2+〖(t3-T)〗^2 )/2)
5.使用公式 g = 2h/(T^2) 计算重力加速度g。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g将接近于地球表面上普遍认可的值9.8m/s²。如果计算结果与此值相差较大,则可能由于实验误差或实验操作不准确所导致。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时小球的自由下落距离应尽量大,以减小误差。
•操作秒表时要准确记录起始和停止时间。
•重复进行多次实验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2: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
实验目的:
测量给定弹簧的弹性系数,并理解力与形变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
•重物
•尺子
•测力计
实验步骤:
1.将弹簧垂直悬挂,在下方固定一个重物作为负载;
2.使用测力计测量弹簧拉力F;
3.记录相应拉伸长度x;
4.逐渐增加负载,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得到一组拉力与形变数据(F-x 曲
线)。
弹性系数计算:
根据胡克定律,弹性系数k = F/x,其中F为承受载荷产生的拉力,x为负荷造成的形变长度。通过绘制 F-x 曲线并求斜率可得到具体的弹性系数值。
物理初中实验教案:探索机械波的特性
物理初中实验教案:探索机械波的特性
探索机械波的特性
引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探究物理现象,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教案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初中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方法——探索机械波的特性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机械波的传播和特性,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索机械波的特性,包括波的传播、波长和振幅等基本特点。
二、实验器材和材料
1. 弹簧
2. 弹性线
3. 木块
4. 卷尺
5. 振动发生器
6. 示波器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弹簧固定在水平的直线上,固定好振动发生器和示波器。
2. 实验一:测量弹簧波的传播速度
a. 将弹簧的一个端点固定在墙面上。
b. 拉动弹簧的另一端并快速松开,产生弹簧波。
c. 利用示波器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速度。
d. 重复实验几次,计算平均值并记录下来。
3. 实验二:测量弹簧波的波长和振幅
a. 将弹簧的一个端点固定在墙面上。
b. 在弹簧上任意选择一个点作为起点,用弹性线将木块固定在该点上。
c. 拉动木块向下,产生垂直弹簧波。
d. 测量波长:利用卷尺在波峰和波谷之间测量距离,计算平均值并记录下来。
e. 测量振幅:利用卷尺测量波的最大位移,计算平均值并记录下来。
4. 实验三:探索弦上的波传播
a. 准备一条张紧的细弦,并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b. 拨动弦上的一点,产生波动。
c. 利用示波器观察波的传播,记录下弦上波的传播速度。
四、实验结果
1. 实验一:弹簧波的传播速度为x m/s。
2. 实验二:弹簧波的波长为y m,振幅为z m。
初中物理中考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中考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虚像。
三、实验器材
1. 平面镜
2. 蜡烛
3. 火柴
4. 直尺
5. 光具座
6. 白纸
四、实验步骤
1. 让学生将平面镜垂直放在光具座上,调整蜡烛和火柴的位置,使蜡烛的火焰正好映射在
平面镜上。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蜡烛的像与蜡烛的位置关系,测量并记录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蜡烛
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3. 让学生移动蜡烛的位置,重复步骤2,观察并记录多组数据。
4. 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5. 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回答问题:什么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确保平面镜垂直放置,以免影响成像效果。
2. 保持蜡烛和火柴的位置稳定,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移动。
3. 测量距离时,要准确读取尺子的数值。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用火源接触易燃物品。
六、实验拓展
1. 让学生尝试用其他物体代替蜡烛进行实验,观察成像特点是否相同。
2.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平面镜成像特点是虚像?
七、实验评价
1. 学生能正确操作实验设备,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
2. 学生能观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3. 学生能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提高了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2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2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
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
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物理有趣的实验初中教案
物理有趣的实验初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利用。
教学重点:
1.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2. 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步骤。
教学难点:
1. 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2. 太阳能电池的制作。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包括玻璃瓶、二极管、铜片、锌片、盐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PPT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应用。
2. 提问:太阳能电池是如何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
二、探究(15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材料。
2.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盐水中,然后将二极管连接在铜片和锌片之间。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三、解释(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解释太阳能电池的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和感受。
四、制作(15分钟)
1.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制作简易太阳能电池。
2. 学生将制作好的太阳能电池连接在灯泡上,观察灯泡是否亮起来。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在实验中,部分学生对太阳能电池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此外,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实验操作的指导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6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6篇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10篇)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10篇)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二)教具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答略)
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教师: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利用也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天天吃饭,那么生米是如何变成熟饭的?
学生: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费大。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烧煤等于烧卢布”。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本身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机会。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课外 物理实验教案初中
课外物理实验教案初中
实验目的:
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实验原理: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
质量有关。
实验器材:
1. 木块
2. 小车
3. 尺子
4. 铅笔
5. 毛巾
6. 沙子
实验步骤:
1. 让学生将木块放在小车上,用尺子测量木块与小车之间的距离,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2. 让学生推动小车,使木块在小车上做直线运动。观察并记录木块在运动过程中与小车之
间的距离变化。
3. 让学生用铅笔在木块上做标记,然后将木块从小车上取下,让木块自由落地。观察并记
录木块落地后与原位置的距离。
4. 让学生在毛巾上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让学生在沙子上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惯性现象的原因。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木块与小车之间的接触面光滑,以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推动小车时,要尽量使木块做直线运动,避免碰撞和震动。
3.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木块的自由落地,避免风力等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确保人身安全和实验器材的完好。
实验拓展:
1. 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惯性有关,并进行举例说明。
2. 让学生探讨如何利用惯性现象为生活服务,例如汽车的安全带、运动器材的设计等。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和特点,学会了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实验不仅培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 3 篇)
够智慧你就来'
二、活动理念
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
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 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
四、活动人员
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
五、活动地点
篮球场(物理实验室)
六、活动时间
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
七、活动内容
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课教案集合3篇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课教案集合3篇
【篇1】初中物理综合实践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列举生活中的重力现象,感知重力;(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并描述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力方向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4)了解重力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主动建构知识;(2)通过体验和观察,感知重力方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设问释疑,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2)通过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设计思路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重力”这节课,知识点本身难度不高,但比较琐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置,以知识为载体,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相互启迪、轻松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交流、勇于表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利用大量的、具体的、感性的素材,主动建构与重力有关的知识,使学生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物理课堂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节课,通过设置与学生认知不同或认知匹配的情境,培养学生发问意识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及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从而通过质疑、对比分析等环节,得出结论,提高探究能力;通过“重力方向”的感知、探究及应用,使学生对“重力方向”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第一章:力和运动
1.1 力的概念
介绍力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1.2 重力
介绍重力的概念和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讲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通过实验演示重力的作用
1.3 摩擦力
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通过实验演示摩擦力的作用
第二章:物体与光
2.1 光的传播
介绍光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传播和反射
2.2 光的折射
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讲解光的折射对物体观察的影响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2.3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
讲解平面镜成像和透镜成像的原理
介绍放大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平面镜成像和透镜成像
第三章:声音和波动
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讲解声音的频率、振幅和音调的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2 声音的特征
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和区分讲解声音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特征的变化
3.3 波动的性质
介绍波动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波的传播速度、波长和周期的概念
通过实验演示波的传播和干涉现象
第四章:能量和能源
4.1 能量的概念和分类
介绍能量的定义和分类
讲解不同类型的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通过实验演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现象
4.2 机械能
介绍机械能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现象
4.3 能源的利用和保护
介绍能源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方式通过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三、实验探究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
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
1. 小灯泡一个;
2. 电压表一个;
3. 电流表一个;
4. 滑动变阻器一个;
5. 电源一个;
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
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
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
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
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
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
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
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
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
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
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
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组内讨论)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 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 个因素有关。
二、光反射时的规律
【提出问题】
用激光对平面镜照射,正对着照射、斜着照射,观察反射后的激光亮点,提出以下问 题:
1、射向镜面的光反射后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在同侧、异侧还是重合?
3、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一定相等吗?
4、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猜想或假设】
1、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在正对镜面的身前,表明反射后的光线一定是沿 原路返回。
八年级
11
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八年级
3
12
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八年级
13
探究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八年级
3
14
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八年级
15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八年级
3
16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八年级
17
研究电磁铁
八年级
3
18
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八年级
19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九年级
3
20
测量物质的密度
【提出问题】
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还是实像?
【猜想或假设】
1、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
2、像和物体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
3、像和物体的对应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所成的像是只能用眼睛观测的虚像。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实验次数
伸出桌子边的长度
钢尺振动的快慢
音调的高低
第一次
第二次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 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 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九年级
21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九年级
3
2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九年级
23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九年级
3
24
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九年级
25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年级
3
26
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九年级
27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九年级
3
28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九年级
、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 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 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类型
序号
实验名称
年级
课时
探 究 实 验
1
声音的特性
八年级
3
2
光反射时的规律
八年级
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八年级
3
4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年级
5
固体溶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八年级
3
6
水的沸腾
八年级
7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
八年级
3பைடு நூலகம்
8
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八年级
9
串联电路各点电压的关系
八年级
3
10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B.在A实验基础上,让一束激光沿着纸板斜射向O点,同时把纸板F向后转动,观 察反射光线,重复几次操作。
C•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用激光入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线的位置。
所需器材:平面镜、白纸板、激光笔、直尺、水彩笔、量角器
【进行实验】
1、在纸板上画出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D的径迹,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两次,用 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如图2-2。
2、激光经镜面反射后,红色的亮点位置不固定,表明反射后的光线沿着什么方向射 出,无规律可循。
3、激光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可能与激光向镜面入射的角度有 一定的关系。
4、反射角可能等于入射角。
【设计实验】
A.如图2-1所示,取一个平面镜M一张可以绕轴ON水平转动的纸板EF竖直地立在 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保持纸板E、F在同一平面上。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 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 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 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 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实验次数
音叉发声的响度
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音叉振动的幅度
第一次
第二次
【分析和论证】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评估与交流】
1、在本次探究中,你的猜想与结论是否相同?如有出入,原因何在?
2、还可以利用哪些器材完成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
1、分析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光线 与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分析实验2得出的结论是:光路是可逆的。
【评估与交流】
1、坐在教室前排两侧的同学,常常会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什么原因呢?
2、人为什么能看到并不发光的物体呢?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按上述实验设计中C分别进行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入下表中,如图2-3所示
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
AO
BO
CO
DO
EO
FO
【分析和论证】
由于光在空气中传播我们看不见,无法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我们将激光笔贴
近硬纸板,根据光的反射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从实验记录中可以 看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可以完全重合。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 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 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