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商与汉口

合集下载

徽商特征分析

徽商特征分析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清代中前期,至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其基本特征乃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

一、宗族特征明显

徽商活动的宗族特征十分明显,他们利用宗族和乡党势力,扩大资本,垄断市场,立足两淮盐业,实行“月折”制度(就是按月补助财力消乏的盐商及其子孙的制度),建立商业会馆,使这支劲旅活跃商界数百年而不衰。

二、贾而好游

爱读书的徽商,既爱读案头之书,亦爱读案外之书,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徽商,雅好旅游,在游历祖国的名胜古迹、秀丽河山的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行万里路”如同“读万卷书”的宗旨。如谱中记载绩溪商人章必泰:“性嗜学,喜吟咏,隐于贾,往来吴越间,凡名山胜迹无不游览,兴至辄吟诗以纪其事。”查阅统宗会谱与西关谱有无异同,并录艺文之未备者以归,详见所撰闽游纪事。”身为一代儒商的章必泰,不仅心系家乡文化教育的发展,更是追求高尚的精神财富。在游历中撰成《闽游纪事》篇。“寄情于江湖”的必泰把游历中的审美享受当作人生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必泰之所以成为“儒商”不仅因为其具备了儒雅的学者风度,更是在游览名山胜迹中通过美的洗礼,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正是这种高尚的审美品格,构成了儒商之“儒”的基本要素,也铸成了徽商“贾而好游”的时代特征。

近代徽商“解体”辨

近代徽商“解体”辨

【专题名称】经济史

【专题号】F7

【复印期号】2010年04期

【原文出处】《黄山学院学报》2010年1期第14~21页

【英文标题】Different Views on the "Disintegration" of Modern Merchants from Anhui Province

【作者简介】冯剑辉(1971-),安徽休宁人,黄山学院社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徽州学,安徽黄山245041

【内容提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徽州外出经商的风气更加浓厚,经商人口所占比例很高,形成了庞大的商人网络,并出现了向近代转型的趋势。无论是徽州本土、徽商经营地、徽商本身还是建国后的人民政府,都认为徽州商帮依然存在,因

此,近代徽商“解体”、“退出商业舞台”的结论值得商榷。

【日期】2009-10-12

【关键词】近代/徽商/解体/存在EE231UU1651251

徽商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商帮,但在道光年间盐法改革、咸同年间战乱的连串打击下,徽商在近代①衰落了,这是学术界

一致的看法。但近代的徽商作为一个商帮是否还存在?较多的看法认为,徽州商帮在近代已经“解体”了:“从道光中叶至清末

的近百年间是徽州商帮的衰落与解体阶段。”[1]14更有学者认为,“到蒋介石统治时期,奄奄一息的徽商,只有完全退出商业

舞台。”[2]受此影响,学术界对近代徽商重视不够,成果也相对有限。但近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应该加强对近代徽商的研

究。②笔者认为,近代徽州经商风气更加浓厚,商人网络庞大,近代徽商是否已经“解体”乃至“退出商业舞台”,值得商榷。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

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萌芽成长

三国时,吴国雄据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东晋建都建业(即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成商贾集中之地。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带动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茶的

运销遍布国中,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里的浮梁就包括祁门西南乡。

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徽州“山多而田少”,山区“植茗,高下无遗土”山民“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税,悉恃此。”但凡茶叶上市,“贾客咸集,逾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繒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踵而至。”

清代徽商

徽墨、歙砚,堪称徽州二绝。徽墨首创于唐末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徽州每年须贡龙凤墨千斤。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

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

20040501

中文摘要

恶劣的自然环境,人多地少矛盾的激化,迫使徽州人为了生存而出外经商。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发商业需求旺盛,为徽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徽人以儒道经商,他们不屈不挠、克勤克俭、知法守法,地理知识丰富、管理体制严密、金融手段先进,特别注意团结协作。

徽商“其货无所不居”,“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其足迹之广、资产之盛、声势之大在中国商业史上实属罕见。他们依靠宗族的力量,控制城镇集市的全部或大部分贸易。

徽商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他们的经营活动促进了城镇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乐善好施,对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贡献较大。徽商积极参加抗倭,在交通史和商业史方面有突出贡献。其消极作用是:“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崇儒鄙商的价值取向,阻碍了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宗族势力粘合紧密,加固了封建统治秩序。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清代嘉(庆)、道(光)之后,徽商在外来资本和民族资本两股潮流的冲击下跌落下来。

Abstract

PeopleinHulhadtoseektheirfortunebecauseoftheadversenaturalcircumstancesandintensificationofcontradictionbetweenlargerpopulationandlessland.Theywereofferedmorechancesasaresultoftheeconomicaldevelopmentandincreasingdemands.TheyowedtheirSUCCESStoseveralfactors,suchas,managementbyContuciusandTaoism,persistence,thriftiness,abidingbylaw,enoughgeographicalknow/edge,thoroughmanagingsystem,advancedfinancialmeansandclosecooperation.TheHuibusinessmenengagedinvarioustrades.esp.insalt.pawn,teaandwood.Theirwidebusinessarea,largeamountsofwealthandgreatinfluencewereseldomseeninthehistory.Theyrelieduponthepatriarchalelantocontrolallormostoftownsbusiness.

过眼红尘——明清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化传统

过眼红尘——明清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化传统

过眼红尘

——明清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化传统(一)

“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

——帕克《城市社会学》

以往明清史的研究总是集中在明清之际思想界的变迁、哲学转向及政治斗争等宏观问题上,而李孝悌先生的《中国的城市生活》一书在新文化史的背景下,将焦点集中在曾经被忽略的城市面相上,将笔触延伸至城市中的文人士大夫、普通民众、商贩和浮纨子弟等人群,详绘城市生活变迁中的细微之物,以期与更宽广的社会历史脉络相联系。

本文以《中国的城市生活》为中心,并结合《恋恋红尘》、《纵乐的困惑》、《品味奢华》和《清初扬州文化》等明清史的著作,纵观明清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化传统,整理出以下文化脉络:一,逸乐:另类的价值观;二,闲雅:一种生活美学;四,感情:迷情和欲望的境地,四,宗教:奇幻的想象;五,传统与现代:文化拼凑的城市图景。由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城市风向发生微妙的转变,形成了明清特有的多元、迷醉、暧昧的城市文化传统,穿透严肃森然的冰冷躯壳,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具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的城市生活。

一逸乐:作为新的价值观

精英思想史的研究,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扁平型的人物,忽略了历史上各阶层人群的复杂丰润的多维面貌。此书文化史与生活史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李孝悌先生主持的“明清的社会与生活”这一课题的研究,呈现了更为立体多维的士与庶、雅与俗、官与商的文化。

纵观明清城市民俗风情和士林文化,“逸乐”二字最能概括当时的生活气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是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念并非一元独尊,明清城市还存在诸多异质文化,在科举和致仕之途外,文人士大夫、学人士子乃至普通民众都极力拓展人生的场域,在追寻逸乐的生活中,将生命和性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个体生命通过逸乐营造自我表现空间,借以安身立命,寻求生命的意义。穿梭的车水马龙中,年轻浪子流连于城市交游,乐此不疲,浸染于尚侠之风;精致的私家园林中,名流儒生近乎招摇,陶醉于歌舞笙箫、声色犬马;暗香浮动的秦淮河畔,名士佳人沉迷于风花雪月,享受迷离的情欲生活。

明清以来徽州的礼生与仪式

明清以来徽州的礼生与仪式
做冬至,办祭仪,猪羊抬盘; 悬山水,系棹围,挂灯结彩; 设三牲,装祭菜,蕴藻囗蘩; 唤鼓手,使乐人,吹弹歌唱; 请礼生,通引赞,读祝叫班; 三奠毕,登场完,搭棹扌表胙; 阿黍多黍多,乱嘈嘈,领胙起身。 …… 此处则是冬至时礼生的活动。一般说来,供孩童阅读的启蒙读物,通常反映一地人群日 常生活的基本状况,因此,在徽州,各类祭祀中礼生的活动颇为常见。以下,再根据族谱、 日记和文书史料分类叙述。
12 章观良日用类书(无题抄本,据内容暂名)“祠祭”。抄本 1 册。 13 [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 12《法制科》,载《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 年版,页 603。 14章观良日用类书。 15 [清]鲍光纯纂修:《棠樾鲍氏三族宗谱》卷 183《祠祭仪礼》,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一本堂刻本, 页 48 下。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收藏。 16 吴永丰纂修:《绩溪眉山吴氏族谱》卷 1《宗祠古训·重礼仪》,页 4 下—5 上。民国十三年(1924 年) 叙伦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藏。因随后的《重订宗祠事仪》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 故此《宗祠古训》的订立时间应当更早。
计开:一通赞,一引赞,一工祝,一主祭,一司樽,一读祝,一执事,一陈设,一 纠仪,一省牲,一涤器。
右榜通知。 关于将礼生名单预先公布的做法,在徽州的族谱中也有不少记载。例如,清代前期歙县 《棠樾鲍氏三族宗谱》卷 183《祠祭仪礼》:“祭前三日,将正献、分献礼生人名书列粉牌, 悬挂祠门,俾各知所司,并将规条内紧要者摘写揭示,使众通知遵守”。除此之外,另有先 期一天的排练:

汉正街金庭公店与汉口巡检司衙门

汉正街金庭公店与汉口巡检司衙门

汉正街金庭公店与汉口巡检司衙门

2016年12月7日清晨,汉正街东片拆迁区工地一片空寂,汉口著名的宝庆码头大部分房屋已经拆除,满地瓦砾残砖。从汉江上刮来的刺骨寒风吹得人透心凉,我背着工具包、拿着探钩,在废墟的残垣断壁中边走边寻找。

头天夜里推挖的渣土堆成了几座山,我围着它上下翻找没什么收获,有些不甘心的又去大水巷东边的那堆渣土看看,总觉得今天该有点发现。转了几圈爬上爬下,翻来翻去,依然一无所获,只得失望离开。

走了几步,忽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大脑中似乎有个声音说“再回来看看”。灵光一闪,我赶紧又回到渣土堆,围着转了几圈,突然眼光停留在一个残破的瓷便器上。

瓷便器破了一个洞,透过破洞看到下面似乎压着一块石头。我从工具包拿出工具,上去清除渣土掀开瓷便器,果然压着一块石条。石条糙面朝上,凭经验感觉是块石碑,翻过来用探铲刮去泥土,取出小铲和刷子清理,上面果然有字迹笔画。我知道有戏,不顾寒风吹得脸和手生疼,蹲在现场仔细清理,个把小时后,“金庭公店地界”六个字一一显现出来,是那么清晰……

一看到“金庭公店”,我就异常兴奋,知道挖到宝了。汉口史料都记载,金庭公店的建筑在清代雍正五年以后,是汉正街行政区划的标志物。我立即向汉正街东片土地储备试点项目建设指挥部文物专班副组长、汉正街文化中心主任邱新涛汇报,将这块碑移送到汉正街博物馆文物库房收藏保存。

◇ 王 光

洞庭商帮两

度兴建

金庭公店的

历史,清《汉口

竹枝词》及《夏

口县志》等文献

资料均有明确记

载。金庭公店也

称金庭会馆,雍

正元年(1723年)

由在汉口经商的

江苏吴县洞庭山

评价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

评价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

评价徽商的特色与历史作用

答: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人之多。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强盛,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的说法。在湖北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而且,还在江滨建设有“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之用。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雄居广大市场。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呢?研究徽商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时,人们就会发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经营理念。

特色

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县人多盐商,绩溪人多菜馆业,休宁人多典当商,祁门、黟县人以经营布匹、杂货为多。

徽商诚信经营文化

徽商诚信经营文化

徽商诚信经营文化

徽商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一支商帮,曾创造了雄踞华夏商界三百年之久的辉煌。据史籍记载:徽商经营之域,"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其地无所不至。徽州六县宋元明清历代致富商人至少有近千人,其中拥资百万的巨贾富商有二百三十多人。在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商品经济颇为发达,徽商云集,势力盛极,故有"盖扬之盛,实徽商开之"之说。在汉口徽商不但建有豪华的同乡会馆,且在江滨开辟"新安码头",专供徽商停泊船只。在沿江其他城市,徽商也是聚集成帮,称雄市场。

那么,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研究徽商这一历史现象时,我们发现其核心就在于"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

徽商在异地他乡的立足发迹和徽商集团整体势力的崛起称雄,虽与徽商本身素有"徽骆驼"之称的吃苦耐劳精神、善于经营理财的精明头脑和某些外在机缘以及聚散网络不无关联,但就经营理念而言,讲道义、重诚信,显然是最核心的因素。徽商在营商活动中,历来看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术饰贾事"。徽商吴南坡表示,"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饰价为欺。"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是徽商一以贯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从根本意义上说,将诚信作为经商从贾的道德规范,正是徽商获得成功的要诀所在。

徽商在经营理念上,坚持“生财有道”的义利观,见利首先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持诚信经营,讲究商业道德,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奉行秤准尺足斗满。并且,做到薄利多销,让利于客。反对强取豪夺,鄙视对顾客欺诈行骗。同时,还热心社会公益,乐善好施。在用人之道上,坚持任用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儒雅之士,并且,注意培养他们学习思考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始终坚持“勤苦、诚实、谦和、忍耐、变通、俭朴、有主见、不忘本、知义理、重身命”的选人思想和用人标准。

明清徽商与侨寓地的社会救济

明清徽商与侨寓地的社会救济

年, 复运谷数万石 , 使得哺以待麦稔 。是举存活九
万余人 。 于邻 邑之 丹徒 、 化并 输粟 以济 。…… 又 兴 乾 隆三年 , 岁饥 , 捐万 金备 赈 , 公 厂煮赈 。期 首 及 竣, 更独 力展 赈八 厂一 月 , 赈至九 百 六十 四万 一 所
相对而言又比较薄弱 , 于是民间的社会救济就充 当了重要的角色。明清时期 , 拥有雄厚资本的徽 商崛起以后, 他们不惜重金 , 捐助受灾群众 , 他们
1 4
来自百度文库
况下, 灾荒往往会使很多人失去生命 , 受传统的 “ 事死 如事 生 ” 观念 的影 响 , 商 在致 力 于解救 饥 徽 民的同时 , 还通过施棺椁 、 建义冢的方式来归葬 那些在灾荒 中失去生命的人们 。 乾隆四年 , “ 海啸 淹没者无算” 时休 宁西涌人朱允汲 “ , 贸易于上 海 ” 于是 “ 汲首 捐 赀罟尸 棺 殓 , 义冢 掩埋 数 , 允 置 千 余棺 , 上海 令王 通详 制军 尹 , 给额 日 :‘ 暝仁 克 善 ’ I“ 隆十 五年 , 阳大 饥疫 , 。”8 乾 ] 襄 道诠 相望 ” , 岩 镇人 汪之机 时 “ 服贾 襄 樊 间” 见 此情 景 , 施 裒 , “ 数 百具 ” 5婺源商 人俞 焕 客金 陵 , 乾隆 丙子荐 。I ] “ 饥, 施裒置义冢。” l l乾隆戊 申年 ,黟县) g ( 六都易 安 人吴 畅“ 贸易景 德 镇 ” 时“ 发 水涨 , 尝 , 蛟 漂尸遍 野, 畅置 棺掩 埋 以百 数 。”7 歙县 商人 鲍 廷王 , [ ‘ 1 - 与 “ 贾于湖 北之 武穴 镇 … …嘉 庆 十 六年 ,廷玛 倡率 同人立归榇局 , 路费葬资皆取给 , 其死者亲族或 无 男子 , 虽有而 幼稚 者 , 募 人归 其榇 , 以葬 或 则 且 资畀其家。 无主者买地为义冢瘗之 。 并广为劝输 以垂永久。 【光绪十九年 , ”】 ’ 歙人汪守藩等在芜湖 “ 倡捐建屋六楹 , 举办施棺惜字等善事 。” 对 …" 因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物价上涨 , 徽商也充分发挥 自身 的优 势 , 着力 平抑 物价 。乾 隆十六 年 (7 1 15 )

徽商文化

徽商文化

(二)徽商对促进我国城镇繁荣起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
武汉三镇的汉口,明初还是无人居住的沙洲,水涨则一片汪 洋。明中期徽商的“吴楚贸易”使汉口迅速发展起来。清初徽商 在汉口建有新安会馆,辟有新安码头,使汉口成为楚之重地。
江苏外岗镇“因徽商僦居钱鸣塘收买(棉布),遂名塘市。”
江苏灌南县地濒盐河,徽商程鹏等以重金买下该地,“立街立市, 取名新安镇”。沿用至今。
上海徽宁会馆
(三)徽商对推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起了促进作用
1、徽商投资农业,使自给性农业开始演变为 商品性农业。 2、徽商资本投入手工业,使商业资本转化为 产业资本。
– 据《太函集》记载,明初休宁人詹安,“以铁冶起富”, 直到他的第四代人曾孙詹起,还仍然经营冶铁业,积资 甚巨。明嘉靖年间,休宁人汪尚权,“商于湖阳数年, 复大募七,治铁冶。指挥百人,渐渐有序,工罔费 效,……资日丰于旧”。
徽商简介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 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晋书》 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齐梁时, 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 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 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 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3、审时度势的竞争精神
重视商业信息,根据市场来选择经营行业和地域。 熟悉市场,掌握市场信息,是徽商立于不败之地的诀窍。 慎选伙伴、合作经营。徽商经商已趋群体化,充分 利用地缘和血缘关系,形成商帮,有时还吸收伙伴入伙, 成为合伙制,这样有利于筹集更多资金,集中伙伴智慧, 分工协作,共同搞好商事。 注重人际关系,热心公益事业。徽商深知人际关系 重要,在交往中很注重谦让宽容,善解人意,甚至加强 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徽商积累财富后都愿意捐资兴 办公益慈善事业,修桥筑路、建立会馆,办学堂,赈灾 济贫,这等于无形广告,提高知名度,广招生意。

明清徽商与汉口

明清徽商与汉口
少商 人 。
收 稿 日期 : 0 5 9一 1 2 0 一O O
作者简 介: 江 丽 (9 9 ) 女 , 北 荆 门 人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 方 经 济 开 发 。 17 一 , 湖 南
12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 丽 : 明清徽 商与 汉 口
盐 源自文库 也是 层层 加码 , 摇 直 上 , 引 了 不 少 坐 商行 贾 扶 吸 聚集 汉 口。淮 盐 的大 额转 运 , 以及 随之 而来 的商 人集
中、 物资集 散 、 易频 繁 , 汉 口成 为商 船 四集 , 物 贸 使 货
纷 华 , 景颇 称繁 庶 的 新 的 贸 易 中 心 , 是 吸 引 了 不 风 更
明 清 时 期 , 有 “ 省 通衢 ” 称 的汉 口造 就 了 素 九 之 “ 贾云集 , 商 五方杂 居”】 ¨ 的天 下名镇 。它 吸引 了来 自 全 国各地 的众 多 商人 , 中徽 商 的 活 动 尤 为 引 人 注 其 目, 人数 之 多 , 营行业 之广 , 当地经 济 和社会 影 响 经 对 之 大 , 其他 商 帮所无 法 比拟的 。本 文试 从 吸引徽 商 是 来 汉 的原 因 、 徽商 在汉 的经 营行业 以及 社 会影 响三 方 面 , 明清 时期汉 口的徽商 略作 一番考 察 和分 析 。 对
中的徽 商则 具 有举足 轻 重 的地位 。在 汉 口盐 商 中 , 徽 州 人 的势力 最大 。对 此 , 适 先 生 曾说 “ 口一 镇 是 胡 汉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论明清时期的徽商与芜湖

王廷元

芜湖地当大江长河汇流之处①,交通便利,商业素称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芜湖进一步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据县志记载,元朝末年,芜湖曾遭到严重的破坏,这里的居民仅剩八十三家,全县岁纳税粮只有十七石②。但经过短期的休养生息,很快就出现了繁荣景象。明初人黄礼说“芜湖附河距麓,舟车之多,货殖之富,殆与州郡埒。今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文彩布帛鱼盐褪至而辐辏,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③。”万历初,已成为“辏五方而府万货”的都会④。逮至乾嘉之际,繁荣更甚往昔。“四方水陆商贾日经其地,阛阓之内百货杂陈,繁华满目,市声若潮。”“阛阓之盛甲于江左”⑤。每逢端午节,这里的商民龙舟竞渡,热闹的场面吸引着南京游客。时人有诗称其盛况云“华灯照水笙歌沸,不枉人呼小建康。”⑥

芜湖在商业上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明清两朝在这里设关征税的情况中得到说明。明成化七年,朝廷始在芜湖设置“工关”万历时,又在工关之外另置“户关”,征收过往商船的船税与货税。泰昌、天启间,芜湖户关虽一度被罢停,但到崇祯初年又重新建立,从此遂为定制⑦。康熙年间,芜湖关已成为全国“税额俱多”的常关之一⑧。乾隆时,芜湖户关每岁征银三十一万余两,工关征银七万余两。其税额在全国常关中名列前茅⑨。关税之多固然表明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但也反映出当时的芜湖确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枢纽。

值得注意的是,芜湖商业的发展并不是当地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结果,而是借助于客籍商人的力量。明初人黄礼说在芜湖“居厚实,操缓急,以权利成富者,多旁郡县人。土著者仅小小兴贩,无西贾秦翟,北贾燕代之俗”⑩。对于这种情形《芜湖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同光以来,邑人以商致富者颇不乏人,较之旧俗,大有进步。然城镇乡各处,,大率业碧坊者居多,此外各业,仍不若客籍之占优势”11。那么这种客籍商人究竟来自何处呢+据县志所载,清末各地商民在芜湖所建的会馆已有十八处之多。这表明,芜湖确是一个“五方杂处”的都会,客籍商人来自四面八方。然而这些商人中,人数最多,资本最雄厚,对芜湖商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则是徽州商人。明末人汪道昆说“吾乡(指徽州)去芜阴四百里而近,乡人贾者,往往居芜阴”12。清初人赵吉士也说“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掣其家属而去。13”可见徽商虽然“足迹几半宇内”,但芜湖却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超越地域的疆界_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

超越地域的疆界_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

超越地域的疆界:

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

唐力行

[摘 要]区域史研究是推动整体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由途径,而在区域史的研究中一方面必须守住疆界,另一方面又必须超越疆界,进行区域的比较。在比较中关注互动区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知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区域的特质,揭示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运动的规律和社会的结构。

[关键词]区域 区域比较 超越疆界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08)06—0166—07

[作者简介]唐力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20023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学者们以整体史的新视野重新审读历史。不再满足于政治史和精英史,而是目光向下,关注长时段的文化、心态、习俗、信仰、仪式、组织、结构、区域、普通人的生活、地方社会对国家的制衡等等。而这些长期被忽略的历史要素大多是沉淀于具体的区域社会中的。因此,社会史的研究必然导向区域史研究。怎样解剖某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这是需要我们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研究中进而思考的。本文拟就笔者在徽州和江南研究实践中的若干思考,诸如守住疆界与超越疆界,超越疆界的区域比较等问题略陈浅见,以就正于同好。

一 守住疆界与超越疆界

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小可至一村、一镇、一县、一城,大可至一省或数省,以至一国、一洲。但是,每一个特定的区域总是有其疆界,而疆界又与区域之自然地理环境大致对应。徽州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以山区为主,“本府万山中,不可舟车,田地少,户口多,土产微,贡赋薄”。①“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焉”。②所以,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二十》中说徽州疆界的特征是,“徽郡保界山谷”。道光《徽州府志》卷1《地理・形势》记述了疆界的四至:“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徽州府下辖的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便在这“险阻四塞”的疆界之内。多山的地理环境赋予徽州区域以特定的气候、物产、交通、经济、乃至人文景观。徽州区域史研究是以该区域的整体历史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因此,举凡该区域曾经出现过的人以及因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事物均属其研究范畴。举其大端则有经济方面的商人、土地制度等;文化方面的方言、文书、教育科举、民居园林、地方戏曲等;社会方面的宗族制度、民间组织、风尚习俗、社会生活、社会分层、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等。那么,是不是我们将区域内所有的人和事一一研究过来,它们的总

明清时期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活动

明清时期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活动

① 本文中的巢湖 流域现 含合 肥 市、 六安 市、 巢湖 市


徽商在 巢 湖流域 的具体 活动范 围
三 个 省辖 市 , 巢 区、 为县 、 江 县 、 山县 、 县 、 居 无 庐 含 和 肥
徽商最早什么时候来到巢湖流域 , 史无记载 , 以考 难
究 。至少在元末 明初 , 一些徽州 人开始迁 至于此 。明嘉 靖年 间, 江三公 乡人卢东 , 先人 卢贞卿从婺源迁至该 庐 其
i g a i e o e n n unf d wh l . i
Ke r sM n n i yatsH i o rhnsC ah k ai;uiesoeao ywod : igadQn D nse ; uz ume a t;houl ebs b s s prtn g i h c a n n i
C a h a e b s St w s h y pa e n i o tn o ei o h o u lk a i o n .T e ly d a n’ mp r trl n c mmu iain b t e n t eu b n a d r r l r k t n e o a n c t ew e r a n u a o h ma e sa d b c m‘
CHE E —u L J n l N n h V u — i
( ea met f ioyadC l rlor m,houC l g ,hou280 , h a D pr n s r n ut a t i t oH t u u s C ah o ee C ah 30 0 C i ) l n A s atI eM n dQn y at s a slo edvlp et f gi l r, epe S u ig gi l r fs b t c: t iga igD n se, s r u fh ee m n o r ut e po l’ tn r ut ei t r nh n i ae t t o a c u p t a c u r adrr yeg ̄ gi cm ec l cit s nC ah k ai, i o ecat a vrh houl e ai e ggd n ae na n o m ri t ie houl ebs Hu hum rhns loe e ah k s nae l n aa vi i a n z l t C a b n

“明清时期的徽商”阅读及答案

“明清时期的徽商”阅读及答案

“明清时期的徽商”阅读及答案

“明清时期的徽商”阅读及答案

明清时期,徽商能够驾驭整个商界,是因为他们具有贾儒结合、官商相联、乡党互助的特点;有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观念;注意学习和总结从商经验,注重职业培训;有灵活多变的经营手段。

中国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为了能使自己的经营活动适应这个社会,徽商贾而好儒,商而兼仕,与封建官僚或合为一体,或相互结托。他们把势力渗透到地方政权,甚至伸向国家中枢。除以“急公议叙”“捐纳”“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

为了能在他乡异地的商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徽商利用地缘和血缘关系形成商帮,互帮互助。全国凡有徽商活动的城镇,几乎都有徽商会馆或徽商公所、义园、旅享堂、思恭堂之类,有的城市甚至不止一处。徽商会馆的主要宗旨就是“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吴江县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

很多人一谈起徽商,总将徽商同奢侈连在一起。其实除个别商贾较为奢侈外,80%以上的徽商都是勤俭持家,并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徽州人经商多为生计所迫,因此作为第一代徽商,大多一贫如洗,勤俭持家就显得更加重要。婺源人李祖开始贩木时,竹头木屑都舍不得丢,加以充分利用。致富后仍是粗衣淡食,住房极其简陋狭小也不肯新建。光有勤俭思想,并不足以致富,他们还具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歙人江遂志两次经商失败,第三次变卖所有家产一搏,终于成功。徽商经营,以赢利为目的,什么利润大,就经营什么。如徽商习称的盐、典、木、茶四大行业,都是利润极高的。注意商品市场的选择,也是徽商追求利润的手段之一。歙商程澧因苏州等地盛产棉花便经营布业,扬州是盐业集散地便经营盐业,徽州当地贫瘠便经营典当业。在不同的.地方经营不同的行业,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赚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901

作者简介:江 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主要研究方向:南方经济开发。

明清徽商与汉口

江 丽

(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

摘 要:明清时期汉口凭着它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的/纲盐0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批徽

商到此经商。徽商在汉口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徽商促进了汉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对提高汉口的知名度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徽商;汉口;明清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06)01011204

明清时期,素有/九省通衢0之称的汉口造就了/商贾云集,五方杂居0[1]的天下名镇。它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商人,其中徽商的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人数之多,经营行业之广,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影响之大,是其他商帮所无法比拟的。本文试从吸引徽商来汉的原因、徽商在汉的经营行业以及社会影响三方面,对明清时期汉口的徽商略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明清时期,汉口荟萃了全国各地来的商贾,而其中的徽商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口盐商中,徽州人的势力最大。对此,胡适先生曾说/汉口一镇是绩溪胡氏一族开辟,,汉口虽由吾族开辟,而后来亦不限于北乡0[2]。这是说,汉口市场的繁荣,最先是由绩溪的胡氏所开辟的,徽州各邑的商人是继绩溪胡氏之后才来到汉口经商的。过去的汉口流传着这么一句童谣:/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州人要买断汉口的腰0

[3]

,就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明清时期吸引徽商在汉经商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因素较多,但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汉口优越的地理条件。

汉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各地的商人。首先归于汉口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汉口位居长江、汉水交汇处,面水临江,兼长江、汉水之利,长江、汉水又连接众多的支流、湖泊,形成密布的水网,在全国商业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汉口很快成为长江沿线城镇商业贩运的中转站。此外,洞庭湖水系沿岸城镇和鄱

阳湖水系沿岸城镇的商业都与汉口密切关联,通过这两大水系,汉口又与两广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由于汉水航路畅通,联系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都很方便,这些地区的商品也大多通过汉水于汉口集散。其次是汉口四通八达的陆运条件。明清时期汉口通往各地的驿道不断发展。淮南的盐,四川、鄂西北、湘西、黔东的竹木,安徽、江苏、湖北各地区和湖南、江浙的纺织品,汉水流域的棉花,湖南、四川、江西、安徽及鄂南山地的茶叶,湖南、四川、陕西汉中、汉水流域和湖北的粮食,都集聚汉口,通过汉口再转运分销到全国各地。此外,来自各地的桐油、药材、瓷器、果品、木耳、生漆等商品,也在汉口集散。再次,徽州与湖北相邻,距离近,语言容易沟通,也吸引着徽商到此经营。

第二、明清时期/纲盐0政策。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颁布/纲法0,食盐改由商人运销(称为/纲盐0),运销湖广的淮盐也以汉口为转运口岸。作为长江中游淮盐的最大集散地,汉口成了大批盐商、运丁聚居之地。由于两淮盐务主要是由徽商把持,汉口的盐商也大多属于徽商,所以徽商每年要把大批盐引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运往淮盐行销总岸汉口,然后由此再向各地转运。经过转运,盐价也是层层加码,扶摇直上,吸引了不少坐商行贾聚集汉口。淮盐的大额转运,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人集中、物资集散、贸易频繁,使汉口成为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的新的贸易中心,更是吸引了不少商人。

112

第三、明清时期,汉口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汉口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迅速发展及农村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有力地吸引了徽商纷纷来汉大展宏图。首先,汉口地处富饶的长江中游地区,气候适宜,土沃物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饶有渔盐之利,而且颇擅农业之利。有着丰富的土特产可供外销,如棉花、粮食、茶叶、药材、木材等。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的勃兴。汉口百货山积,商贾如云,交易兴旺,来往便利。总之,形成了对商人十分有利的商品贸易环境。在这样的地方,商人们才会感到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故徽商看好汉口来此经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明清时期,汉口地区的大批城镇的兴盛以及其周围农村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无疑为徽州商人的贸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正是由于上述诸因素。明清时期大批徽州商人乐意背井离乡,风尘仆仆,纷纷来汉经商/淘金0。他们中有的则在汉/发迹0成为富埒王侯的巨商大贾。

从史料可以推断,汉口的徽州商帮,至迟在康熙初年就有了一定势力。这种情形,在康熙年间编就的5徽州府志6中可以得到印证:/今则徽之富民尽家于仪(征)、扬(扬州)、苏(苏州)、松(松江)、淮安、芜湖、杭(杭州)、湖(湖州)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甚且舆其祖父骸骨葬于他乡,不少顾惜,而徽之本土仅贫娄而不能出者耳。0

自康熙以后,到汉口经商的徽州人越来越多,经营行业也十分广泛,徽州人将汉口看成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0。[2]100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

盐业:盐业历来是徽商经营的主要行当。由于明清时期,两淮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大,因而成了徽商竞趋逐利的地方。徽商都深谙盐业利厚的道理,从明朝中期起,徽商们皆活跃于汉口地区,从事食盐贸易。汉口是长江中游淮盐的最大集散地,辐射整个湖、广大地。光绪的5两淮盐法志6中有/两湖户口繁殖甲天下,承平时,淮盐引岸,楚省称最0,/汉口商人称盐行为百行之首0。这里说的就是当时汉口盐业贸易的盛况。明清鼎革之际,徽州盐商以湖广商民总代表的身份向清军献策,保护商民利益,维护社会秩序。清代汉口盐商首领也多为徽州人担任,如歙县人江承东/总汉皋匣务0,歙县人江禹治/总司江盐,调剂得当0。[4]就像张海鹏等先生分析指出的,当时由于汉口总岸行销两淮额盐最多,/在汉口承办淮盐分销的徽州商人、总商也不少,在两淮的徽州吴姓、江姓、鲍姓大盐商,在汉口几乎均有他们的同宗代理人0。[5]茶业:汉口商业的繁荣,也催生了茶肆、茶寮的大量出现。徽州多崇山峻岭,气候湿润,利于茶树生长,名茶众多。早在明代,徽州商人已经将各种徽茶运销汉口。清汉口设有徽州茶行、茶号,专售徽州茶叶。后湖是由废襄河改造而成,俗名黄花地,又名潇湘湖,为汉口胜地之一,这里的茶肆、茶寮最多。/后湖之有茶肆,相传自湖心亭始,近若涌金泉、第五泉、翠芗、惠芳、习习亭、丽春轩之名为著,皆在下路雷祖殿、三元殿后。其余尚有数十处,弦歌喧耳,士女杂坐,较上湖游人更盛0。[6]汉口茶肆之盛,也主要是在康熙以后,这与扬州的情形颇为相合,商人特别是徽商所起的引导作用,是此风得以流行的动力。

典当业:汉口也是徽州典商集中之地。典,即典当业,当时通称为质库、解库、解铺或质铺等。典当业具有风险小、获利稳、税额低等特点,能坐享其利,为徽商所看中。早在明中后期,徽州典商已在这里独擅其利了。歙人许承尧称:/典商人多休宁人0。[7]清光绪年间,日本人专门调查沪汉各地商帮的情况时曾说,典当的朝奉(掌柜),大多由徽人担任。这说明在清后期徽州典商几乎垄断了汉口的典业市场。

米粮:入清以后,我国的产粮重心开始西移,湖广经过大开发,竟成了/天下第一出米处0,因而国内的粮食生产格局由原来的/苏湖熟,天下足0变为/湖广熟,天下足0。在这种新形势下,西粮东运成了令人瞩目的现象。每年都有大批粮商从湖广、江西、四川采买无数粮食在汉口集中,沿江东下,再转运各地。盐商利用盐船回空之机,从汉口采买粮食,所谓/徽商载盐而来,载米而去0。¹休宁商人吴鹏翔在汉口做粮食贸易,一次就从四川贩米/数万石0。º所以在西粮东运中徽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此以外,徽商在汉口经营的行业还有木材、药材、布绸、文房四宝、丝线、杂货、漆、铜铁等。例如:徽州药商叶文机明末时从溧水迁来汉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清代中期,叶开泰就成了集批发药材和零售药品于一家的大药店,号称中国四大药店之一。还

113

¹

º

赵文在等,嘉庆#长沙县志,嘉庆十五年刻本。

嘉庆,休宁县志,卷十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