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新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附译文注释》
4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板书教学设计.doc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
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板书教学
设计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
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
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
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 •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J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20
《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⒈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⒈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⒈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⒈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⒈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⒈指名读课文。
⒈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⒈为什么称为“寒山”?
⒈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⒈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⒈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
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导语:
本篇教案针对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三首》这一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教材《古诗三首》是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单元,其中包括《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月下独酌》这三首古诗。这些古诗作者较为著名,内容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阅读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1.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课本封面上的古诗插图,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Step 2:导读课文
1. 依次让学生朗读《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
《月下独酌》。
2. 分别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
远内涵。
Step 3:阅读理解
1. 让学生再次读一遍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1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
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
三首》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情境想象、对比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2.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3.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黑板:用于书写重点词句和段落。
2.投影仪: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资料。
3.教学软件:用于学生朗诵和情境想象。
四、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朗诵、讨论、情境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朗诵、讨论和情境想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朗诵和情境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3.巩固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成果。
六、评价与反馈
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朗诵、小组讨论和情境想象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
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
1.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2.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4.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以及如何运用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创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古诗背景介绍:介绍《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3. 古诗解析:逐句解析《古诗三首》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古诗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
5. 古诗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观点。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导语】在⼩学的语⽂教学中,古诗是⼀部分⾮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法,从⽽使学⽣清晰透彻的理解古⼈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忧考准备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及反思,供⼤家参考!
教案⼀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默写《⼭⾏》。
2.学会本课⽣字认识10个⽣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字“挑”的读⾳和⽤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谈话导⼊。
⼀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起学习三⾸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诗歌《⼭⾏》。
⼆、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字牧之,号樊川居⼠,京兆万年(陕西西安)⼈。晚唐杰出诗⼈,尤以七⾔绝句著称。著有《樊川⽂集》。⼈称“⼩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李杜”。“⼤李杜”指李⽩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等。
2.听《⼭⾏》的朗读,画出⽣字词,读准字⾳、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
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
径()疯()霜()
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
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
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
教案5篇
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熟悉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
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
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
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引导思考,后交流。)(教师)因为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XXX齐名,称“XXX”。XXX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XXX为“XXX”,称XXX 为“XXX”。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
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诗三首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最新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
带领学生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季,金色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一去感受秋天,享受秋天。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秋天,走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学诗之前,我们先来看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课件出示)
这13个生字,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左右结构的字有“径、斜、赠、刘、残、橙、挑”,其中“径、赠、橙、挑”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斜、残”两个字左右等宽;“刘”字左宽右窄;“橙”字右边是“登”,左上角只有一个点,右上角有两条小撇;“斜、刘”两个字的右边部分都要写得稍长一些。上下结构的字中“霜、盖、菊”要写得紧凑。
重点讲解两个难写字的写法。
“盖”字在书写的时候,上边部分一竖不出头,上面三条短横间距匀称,下面的最后一横要写长,托起整个字。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
“残”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左边的“歹”是一点,右半部分斜钩要写得舒展。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
请同学们,课下工工整整地书写这13个生字,写之前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占格,做到心中有数再书写。
(三)学习《山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
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熟读古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香山枫叶的录像)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让诗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2.板书:山行,你们想读一读吗?引导学生自读。
3.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喜欢)我们怎么才能把它学好呢?(学
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先来朗读古诗吧!先自由地读,读好后再读给同桌小朋友听,要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节奏。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朗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把古诗读正确。
二、品读古诗,领悟意境
1.明确目的,交给方法
师:小朋友真棒!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确了!但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还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呢?你们都知道哪些好办法呀?(学生自由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
(4)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
..犹有傲霜
..枝。
...,菊残
..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
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花荷叶图
菊花图
橙黄橘绿图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