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数据的分析》整章教案共6个
八下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教案、习题讲解分析教案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教案》课标要求: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单元\章节内容分析:全章共分三节:20.1数据的集中趋势.本节是研究代表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本节中,教科书首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引进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为了突出“权”的作用和意义,教科书通过两个例题,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接下去,教科书对加权平均数进行扩展,包括如何将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统一起来,如何求区间分组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如何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平均数,如何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问题等.对于中位数和众数,教科书通过几个具体实例,研究了它们的统计意义.在本节最后,教科书通过一个具体实例,研究了综合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并对这三种统计量进行了概括总结,突出了它们各自的统计意义和各自的特征.20.2数据的波动本节是研究刻画数据波动程度的统计量:极差和方差.教科书首先利用温差的例子研究了极差的统计意义.方差是统计中常用的一种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教科书对方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首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提出对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的研究,并画出散点图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引进了利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介绍了方差的公式,并从方差公式的结构上分析了方差是如何刻画数据的波动的.随后,又介绍了利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求方差的方法.本节最后,教科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章前言中提出的问题,并研究了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的问题.20.3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科书在最后一节安排了一个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学习”.这个“课题学习”选用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体质健康问题.由于本章是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这个课题学习的综合性比前面两章统计中的课题学习更强。
初中数据分析教案
初中数据分析教案1. 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频数、频率、百分比等。
2. 让学生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等图表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图表分析数据。
3.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中心趋势的指标,并学会计算和应用。
4.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分析基本概念:频数、频率、百分比。
2. 图表绘制方法: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
3. 数据中心趋势描述指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4. 实际问题分析:运用数据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购物等,引出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2. 基本概念讲解:频数、频率、百分比。
3. 图表绘制方法讲解: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
4. 数据中心趋势描述指标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5. 实际问题分析:运用数据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 课堂练习:让学生动手绘制图表,计算数据中心趋势指标,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循序渐进地讲解基本概念、图表绘制方法和数据中心趋势描述指标,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图表绘制方法和数据中心趋势描述指标。
2. 学生能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数据分析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教案、课件。
2. 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实际问题案例。
4. 练习题。
七、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是学生在掌握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数据分析的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使学生能够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掌握数据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处理方法的理解。
2.数据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
2.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实例。
2.准备教学PPT,进行课件的制作。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数据为例,提出如何分析这次考试的成绩分布,找出优秀的学生和需要改进的学生。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处理方法,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表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计算与应用: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强调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尝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有些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讨论和操作的时间有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学生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实例,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学生对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思考。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对于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见解。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极差和方差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并学会计算。
(4)数据分析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数据,提出结论。
举例:分析实际问题,如购物优惠活动的效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突出核心知识,明确学生难点,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章。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有: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其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数据分析的基础,描述是数据分析的手段,分析是数据分析的目的。
本章节的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的介绍,又有大量的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也参差不齐,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如PPT、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心得,进行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和提高。
5.总结提升: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初中数学数据的分析教学案
20。
1.1平均数(1)一、自学教材124—127内容,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研读教材,解读目标:1、解释124页“思考”,理解权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分析讲解例1、例2进一步理解权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讨论讲析127页练习1、2、135页习题1、4。
三、巩固训练,达成目标: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此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5%、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试比较两人谁的成绩好?20.1.1平均数(2)一、自学教材127—130页内容,明确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研读教材,解读目标:1、分析讲解128页探究与思考,2、分析姐姐129页例3、 3、处理教材130页练习 三、巩固训练,达成目标: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165 身高(cm )185175 155 14520.1。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数据分析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常见的数据图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等;3.学会使用数据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数据分析的概念及应用;2.数据图的绘制方法及其解读。
三、教学难点1.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2.合理使用数据图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数据分析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数据的思考和兴趣。
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0分钟)教师提供一组关于学生课外阅读数量的数据,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排序,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
3.数据图的绘制(15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常见的数据图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并逐步演示如何根据已整理的数据绘制相应的图表。
4.数据图的解读(15分钟)学生根据所绘制的图表,分析数据的特点、规律等,并就不同图表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讨论。
5.数据分析与推理(1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结论,并讨论不同推理方法的优劣处。
6.知识归纳与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数据图表示方法,对一组给定数据进行分析和绘制相应的图表。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数据图的绘制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行数据整理、图表绘制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观察、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重点考察其数据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进行数据分析,如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
数据的分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分析方法3. 实际问题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和分析数据?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要举办一次运动会,需要确定参加跳远、跳绳和跑步三个项目的学生人数。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3.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方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数据分析方法(10分钟)1. 教师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图表分析、概率论等。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实际问题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有50名学生,男生28名,女生22名,请问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例是多少?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3.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分析家中近一个月用电情况,并提出节能建议。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还可以为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教授数据分析知识,制定一份完善的教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教案的制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课程实践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案的制定1.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1.2 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和技术等。
1.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每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二、内容安排2.1 数据分析基础知识: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类型、数据清洗和数据可视化等。
2.2 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介绍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如Python、R等,以及数据分析常用技术,如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
2.3 数据分析实践案例:通过实际案例演练,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3.2 互动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评价方式4.1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考试,测试学生对数据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
4.2 作业评价:布置数据分析作业,评价学生对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的掌握情况。
4.3 项目评价:组织数据分析项目,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据分析的能力。
五、课程实践5.1 实践课程设计:设计数据分析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数据分析技术。
5.2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数据案例,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
5.3 实践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实践成果,让学生展示他们在数据分析领域的成就。
综上所述,一份完善的数据分析教案应该包括教案的制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课程实践五个方面。
初中数学数据与分析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与分析教案1. 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意义,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 数据的描述与分析3. 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难点: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运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与分析。
2. 基本概念: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数据处理的意义。
3.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
4. 方法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一些常用技巧。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结果。
6. 应用拓展: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数据观念进行分析和决策。
7.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评价,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2.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数据案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中等复杂数据案例。
2. 教学软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3. 练习题库:提供一些数据处理的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是否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了解学生对数据处理方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应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数据处理方法的运用能力。
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第三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结构图: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知识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数据分析》教案
《数据分析》教案数据分析是当今社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此,教授数据分析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数据分析教案的设计和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一个成功的教案的关键。
教师需要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1.2 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基础。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需要教授的内容,包括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和技术等。
1.3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内容2.1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教师可以介绍不同的数据来源和采集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数据。
2.2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学生处理数据中的错误和缺失值,提高数据质量。
2.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数据分析中展示数据结果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据。
三、教学方法3.1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2 实践操作:数据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评估方式4.1 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可以检验学生对数据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4.2 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一个更加贴近实际的评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3 反馈机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和资料: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新初中数学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教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6.1 平均数 第1课时 平均数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阅读课本P136~138,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1.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如x 1,x 2,…,x n ,那么x =1n (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2.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数值的代表值,它刻画了这组数据整体的平均状态,对于这组数据的个体性质不能作出什么结论.3.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w 1+w 2+w 3+…+w n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4.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二)自学反馈1.一组数据由3,-5,-2,1,0组成,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D) A.34B .-34C.35D .-352.某校在一次书法比赛中,共有7个评委,学生最后得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数,某学生所得分数为9.6,9.4,9.6,9.7,9.7,9.5,9.6,那么这位学生的最后得分为9.6.活动1 小组讨论例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1)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解:(1)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85×3+83×3+78×2+75×23+3+2+2=81(分);乙的平均成绩为73×3+80×3+85×2+82×23+3+2+2=79.3(分).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2)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则甲的平均成绩为85×2+83×2+78×3+75×32+2+3+3=79.5(分);乙的平均成绩为73×2+80×2+85×3+82×32+2+3+3=80.7(分).显然乙的成绩比甲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乙. 活动2 跟踪训练1.若1,3,x ,5,6五个数的平均数为4,则x 的值为(D) A .3B .4C.92D .52.某班在一次物理测试中的成绩为:100分7人,90分14人,80分17人,70分8人,60分2人,50分2人,则该班此次测试的平均成绩为(A)A .82分B .62分C .64分D .75分3.在一次英语测试中,小明的听力成绩为90分,笔试成绩为95分,如果听力和笔试按1∶4计入总成绩,那么小明这次测试的成绩应为94分.4.下表中,若平均数为2,则x5.小红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理卫生7门学科的总成绩是644分,其中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的总成绩是187分,求小红的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理卫生5门学科的平均成绩. 解:由题意可得,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理卫生5门学科的平均成绩x =644-1875=91.4(分).活动3 课堂小结1.平均数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注意公式不要记错.2.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注意理解权值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第2课时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1.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阅读课本P139~140,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加权平均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w 1+w 2+w 3+…+w n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二)自学反馈1.某学校规定学生的数学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中考试成绩占20%,平时作业成绩占10%,李明上述三项成绩分别为85分、90分、80分,则他的数学成绩是(B) A .85分 B .85.5分 C .90分 D .80分2.某段时间,小明连续7天测得日最高温度如下表所示,那么这7天的最高温度的平均温度是26℃.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 10 分)(1)若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解:(1)一班的广播操成绩为9×10%+8×20%+9×30%+8×40%=8.4(分); 二班的广播操成绩为10×10%+9×20%+7×30%+8×40%=8.1(分); 三班的广播操成绩为8×10%+9×20%+8×30%+9×40%=8.6(分). 因此,三班的广播操成绩最高.(2)提示: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得出: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通过计算,自己设计方案和交流,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权”的重要性.例2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 600元,教育支出为1 200元,其他支出为7 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9%,30%,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13×(9%+30%+6%)= 15%;小亮:9%×3 600+30%×1 200+6%×7 2003 600+1 200+7 200=9.3%.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解: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 600,1 200,7 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得出总支出的增长率.因此小亮的解法是对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由于多数情况下,各项的重要性不一定相同(即权数不同),所以应将其视为加权平均.活动2 跟踪训练1.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11人到校外采集植物标本,其中2人每人采集到6件,4人每人采集到3件,5人每人采集到4件,则这个兴趣小组平均每人采集标本(B)A.3件B.4件C.5件D.6件2.某居民小区开展节约用电活动,该小区100户家庭4月份的节电情况如下表所示:那么4月份这100户家庭的节电量(单位:千瓦时)的平均数是(A)A.35 B.26 C.25 D.203.小明参加了某电视台招聘记者的三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采访写作70分,计算机操作60分,创意设计88分. 若采访写作、计算机操作和创意设计的成绩按4∶1∶3计算,则他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为75.5分.4.一个学校举行运动会,按年级设奖,每个项目的第一名得5分,第二名得3分,第三名得2分,第四名得1分.某班派8名同学参加比赛,共得2个第一名,1个第三名,4个第四名,则8名同学的平均得分为2分.5(1)分别计算王老师、张老师三个方面的平均分,并以此判断谁应评为优秀?(2)若工作态度、教学成绩、业务学习分别占20%、60%、20%,分别计算王老师、张老师三个方面的平均分,并以此判断谁应评为优秀?解:(1)王老师的平均分是98+95+963≈96.张老师的平均分是90+99+983≈95.7.王老师的平均分较高,评王老师为优秀.(2)王老师的平均分是98×20%+95×60%+96×20%20%+60%+20%=95.8,张老师的平均分为90×20%+99×60%+98×20%20%+60%+20%=97,张老师的得分高,评张老师为优秀.活动3 课堂小结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6.2 中位数与众数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重点)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难点)阅读课本P142~143,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1.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3.中位数也是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 (二)自学反馈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 2.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 3.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①5 6 2 3 2②2 3 4 4 4 4 5 ③5 6 2 4 3 5 ④3 7 6 8 8 40解:①3,2;②4,4;③4.5,5;④7.5,8.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在一次马拉松长跑比赛中,获得其中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5 146 158 176 165 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 解:(1)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24、129、136、140、145、146、148、154、158、165、176、180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2×(146+148)=147.(2)由(1)中样本数据的结论,可以估计,在这次马拉松比赛的总体成绩中,约有一半的选手的成绩慢于147分,约有一半的选手的成绩快于147分,故成绩为142分钟的选手比一半以上选手的成绩要好. 探讨:1.当一组数据中多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最多时,这几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吗? (当一组数据中多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一样最多时,这几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2.众数的作用?(众数也常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3.一组数据的众数一定出现在这组数据中吗?(一定) 例2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 700元. 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 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 800元.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解:用中位数1 900元或众数1 8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 7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活动2 跟踪训练1.某班开展1分钟仰卧起坐比赛活动,5名同学的成绩如下(单位:个):37,38,40,40,42,这组数据的众数是(C)A.37 B.38 C.40 D.422.皇冠中学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本地区几棵古树的生长年代,记录数据(单位:年)如下:200,240,220,200,21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B)A.200 B.210 C.220 D.2403这些运动员跳高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A)A.1.65,1.70 B.1.70,1.70C.1.70,1.65 D.3,44.某校八年级(2)班6为女生的体重(单位:千克)是:36,42,40,42,42,45,这组数据的众数为42千克.5.为调查七年级某班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的时间,在该班随机抽查了8名学生,他们每天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单位:min)分别为:60,55,75,55,55,43,65,40.(1)求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2)求这8名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如果按照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不能超过60 min,问该班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解:(1)在这8个数据中,55出现了3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55;将这8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其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5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5.(2)这8个数据的平均数为(60+55×3+75+43+65+40)÷8=56(min).所以这8名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为56 min.因为56<60,所以该班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的平均时间符合学校的要求.活动3 课堂小结1.中位数、众数的求法.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6.3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1.能从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2.会求不同情况下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重点)阅读课本P145~146,完成预习内容.自学反馈下图反映了初三(1)班、(2)班的体育成绩.(1)不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65、75、85、95分,分别估算一下,两个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看你估计的结果怎么样?解:(1) 初三(2)班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2)能.(3)甲班的平均成绩为75分,乙班的平均成绩为78分.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为了检查面包的质量是否达标,随机抽取了同种规格的面包10个,这10个面包的质量如图所示.这10个面包质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多少?你能估计出一个这样的面包的平均质量吗?你是怎样估计的?解:根据统计图可发现,在“100”这条线上的点最多,因此可以迅速得到众数是100 g.根据统计图还可以发现,其他7个点都在100 g附近,因此可以估计平均数也应在100 g附近.例2甲、乙、丙三支青年排球队各有12名队员,三队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图:(1)观察三幅图,你能从图中分别看出三支球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吗?中位数呢?(2)根据图表,你能大致估计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哪个大、哪个小吗?你是怎么估计的?与同伴交流.(3)计算出三支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看看你上面的估计是否准确?解:(1)甲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20岁、20岁;乙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19岁、19岁;丙队队员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21岁、21岁.(2)估计平均年龄,丙最大,甲次之,乙最小.估计的方法不唯一,合理即可.例如,甲队的图完全对称,中间值是20(柱子最高,表示人最多,因此众数是20岁),19岁和21岁的人一样多,18岁和22岁的人一样多,这样平均下来就是20岁;乙队的图向左偏了,说明乙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要小一些;丙队的图向右偏了,说明丙队队员年龄的平均数要大一些.(3)甲、乙、丙三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依次是20岁、19.3岁、20.6岁.活动2 跟踪训练1.在一次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对九年级(1)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立定跳远项目的测试,测试所得分数及相应的人数如图所示,则这次测试的平均分为(B)A.53分 B.354分 C.403分 D.8分2.某射击小组有20人,教练根据他们某次射击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C)A.7,7 B.8,7.5C.7,7.5 D.8,63.在一次爱心捐款中,某班有40名学生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有捐5元、10元、20元、50元的,如图反映了不同捐款的人数比例,那么这个班的学生平均每人捐款16元.4.某校八年级(1)班班长统计去年1~8月“校园文化”活动中全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数量(单位:本),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折线统计图,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8.5.济南以“泉水”而闻名,为保护泉水,造福子孙后代,济南市积极开展“节水保泉”活动,宁宁利用课余时间对某小区300户居民的用水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5月份各户居民的用水量比4月份有所下降,宁宁将5月份各户居民的节水量统计整理如下统计图表:(1)300户居民5月份节水量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2.5_m,2.5_m;(2)扇形统计图中2.5 m3立方米对应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度;(3)该小区300户居民5月份平均每户节约用水多少立方米?解:(50×1+80×1.5+2.5×100+3×70)÷300=2.1(m3),故该小区300户居民5月份平均每户节约用水2.1 m3. 活动3 课堂小结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通过从统计图估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有什么认识,有什么经验?(学生交流,教师小结).6.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1.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重点) 2.经历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几个统计量的探索过程,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阅读课本P149~151,完成预习内容. 知识探究1.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2.方差是指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即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3.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活动1 小组讨论例 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 g 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 甲厂:75 74 74 76 73 75 77 77 74 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 76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 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 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2)从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分别是多少?在图中画出纵坐标等于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乙厂呢? (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买哪个厂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解:(1)75 g 左右. (2)都是75 g .图略.(3)甲厂:78 g ,72 g ,6 g ;乙厂:80 g ,71g ,9g.(4)外贸公司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因为甲厂鸡腿质量的极差较小.变式 如果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数据如图:(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分别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其相应平均数的差距.(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解:(1)可以大致估计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为75 g ,能从图中得到极差为79-72=7(g),经过计算平均数为75.1 g.(2)可分别用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差的绝对值刻画;甲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单位:g)依次为0 1 1 1 2 1 0 2 2 1 1 0 0 1 2 1 2 3 2 3 而丙厂相应的数据依次为0.1 1.1 2.1 2.9 3.1 0.9 1.1 0.9 1.1 0.1 1.1 3.1 2.1 3.1 2.9 0.9 1.9 1.9 1.9 3.9(3)甲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这可以从统计图直观地看出,也可以用上面所说的差距的和来说明.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 2=1n[(x 1-x)2+(x 2-x)2+…+(x n -x)2]注:x 是这一组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s 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一般说来,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说明:标准差的单位与已知数据的单位相同,使用时应当标明单位;方差的单位是已知单位的平方,使用时可以不标明单位.变式 (1)分别计算从甲、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 (2)根据计算结果,你认为甲、丙两厂的产品哪个更符合规格? 解:(1)s 2甲=120×[(75-75)2+(74-75)2+…+(76-75)2]=2.5.s 2丙=120×[(75-75.1)2+(74-75.1)2+…+(79-75.1)2]=4.39.(2)因为2.5<4.39,所以甲厂的产品更符合要求. 活动2 跟踪训练1.一组数据2,3,2,3,5的极差是(B)A .6B .3C .1.2D .22.在方差计算公式s 2=110[(x 1-20)2+(x 2-20)2 +…+(x 10-20)2]中,数字10和20分别表示(C)A .数据的个数和方差B .平均数和数据的个数C .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D .数据的方差和平均数3.甲、乙两个样本,甲样本的方差是0.105,乙样本的方差是0.055,那么样本(A) A .甲的波动比乙大 B .乙的波动比甲大 C .甲、乙的波动一样大 D .甲、乙的波动无法确定4.在一次定点投篮训练中,五位同学投中的个数分别为3,4,4,6,8,则关于这组数据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平均数是5 B .中位数是6 C .众数是4 D .方差是3.25.绝对值不超过3的所有整数组成的一组数据的极差是6,方差是4.6.有一组数据如下:2,3,a ,5,6,它们的平均数是4 活动3 课堂小结1.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2.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s 2=1n[(x 1-x)2+(x 2-x)2+…+(x n -x)2]其中,x是x1,x2,…,x n的平均数,s2是方差.3.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均数.4.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第2课时 方差的应用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会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作出判断.(重点)2.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阅读课本P152~153,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1.统计中常采用考察一组数据与它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别的方法,来反映这组数据的波动情况.2.设有n 个数据x 1,x 2,…,x n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 1-x)2,(x 2-x)2,…,(x n -x)2,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s 2=1n [(x 1-x)2+(x 2-x)2+…+(x n -x)2]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3.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就越小.4.若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方差为s 2,则(1)数据x 1±b ,x 2±b ,…,x n ±b 的平均数为x ±b ,方差为s 2;(2)数据ax 1,ax 2,…,ax n 的平均数为ax ,方差为a 2s 2;(3)数据ax 1±b 、ax 2±b 、…、ax n ±b 的平均数为ax ±b ,方差为a 2s 2. (二)自学反馈如图是某一天A 、B 两地的气温变化图,请回答预习内容: (1)这一天A 、B 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2)A 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 地呢? (3)A 、B 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解:(1)A 地的平均气温是20.52 ℃,B 地的平均气温是21.41 ℃.(2)A 地的极差是9.5 ℃,方差是7.76,B 地的极差是6 ℃,方差是2.78. (3)A 、B 两地的平均气温相近,但A 地的日温差较大,B 地的日温差较小.活动1 小组讨论某校从甲、乙两名优秀选手中选一名选手参加全市中学生运动会跳远比赛,该校预先对这两名选手测试了10次,测试成绩如下表:(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2)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3)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 cm就很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5)如果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610 cm就能打破记录,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解:(1)甲的平均成绩是:601.6 cm,乙的平均成绩是599.3 cm.(2)甲的方差是65.84,乙的方差是284.21.(3)答案可多样化.(4)选甲参加.(5)选乙参加.该例旨在消除一种不正确的看法,方差并不是越小越好.要针对具体情况来分析方差对于问题的影响,体会数据的波动是广泛而有特点的.活动2 跟踪训练1.某村引进甲、乙两种水稻良种,各选6块条件相同的试验田,同时播种并核定亩产,结果甲、乙两种水稻的平均产量均为550 kg/亩,方差分别为s2甲=141.7,s2乙=433.3,则产量稳定,适合推广的品种为(B)A.甲、乙均可 B.甲C.乙 D.无法确定2.甲、乙、丙三个旅行团的游客人数都相等且每个团游客的平均年龄都是35岁,这三个团游客年龄的方差分别是s2甲=1.4,s2乙=18,s2丙=25.导游小姐最喜欢带游客年龄相近的团队,若在这三个团中选择一个,则她应选(A) A.甲队B.乙队C.丙队D.都可以3.为了考查两种小麦长势情况,从甲、乙两种小麦中分别抽取5株,测得苗高(单位:厘米)如下:甲:6,8,9,9,9;乙:10,7,7,7,9.则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整齐程度是(A)A.甲比乙整齐 B.乙比甲整齐C.甲、乙整齐程度一样 D.无法比较4.甲、乙两地9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如图所示,则甲、乙两地这10天日平均气温方差大小关系为s2甲>s2乙.(填“>”或“<”)活动3 课堂小结方差越小表示这组数据越稳定,但不是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越好,而是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数学《数据的分析》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你会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吗? 专题问题设计 2、你会求中位数、中数吗?
3、你会用样本平均数来估计总体平均数吗?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 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提供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的现实案例,体会统计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 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 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时描述 每个课时的学习活动设计。请以活动 1、活动 2、活动 3 等的形式, 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 骤。注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应通过对所设计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 完成学习任务)
数据的分析
适用年级
八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 7 课时,每周 5 课时,课外 2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 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 的关系,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 300-500。)
“数据的分析”是初中代数自成体系的最后一章,主要研究如何收集、 整理、计算、分析数据,既定性又定量地获取总体信息,并在这个基 础上进行科学的推断.本单元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反映数据集中 趋势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极差、方差等.基 本要求是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及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是衡量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的特征 数.通常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了解众数与中位数也是描 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了解方差与极差是衡量样本和总体的 波动大小的特征数. 教学重点:平均数、方差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方差的概念 本单元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数据的代表,专题二数据的波动,专题 三课题学习。前两个专题研究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最后一个 专题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针对教学难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难点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概率实验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概率知识对随机事件进行简单的预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表格、统计软件等,辅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思考并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3.利用概率知识,分析一个随机事件,预测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简要说明预测的依据。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及分析。
4.概率知识在随机事件预测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2.统计量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解读与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困难:首先,对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训练;其次,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加强实践操作的环节;最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索,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初中数据分析单元备课教案
初中数据分析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的描述与展示3. 数据的分析与解读4. 统计量的计算与应用5. 概率初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描述与展示、数据的分析与解读、统计量的计算与应用、概率初步。
2. 教学难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分析与解读、概率初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统计软件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基本概念和方法:讲解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如数据、样本、总体等,以及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分析等。
3. 实例演示:利用计算机软件,展示实际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巩固练习: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数学数据分析》2. 计算机和投影仪3. 统计软件4. 实际数据素材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共安排8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合理判断,培养数据素养和科学态度;
5.培养学生掌握频数分布表、箱线图等数据分析工具,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者不自信而不愿意提问,这就需要我主动去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他们帮助。或许可以尝试在课后设立一个“疑问箱”,让学生们可以匿名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定期解答。
-标准差:强调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离散程度。
(3)频数分布表与箱线图的应用;
-频数分布表:掌握如何制作频数分布表,理解其反映数据分布的作用;
-箱线图:理解箱线图表示数据分布、异常值等信息的意义。
2.教学难点
(1)数据的集中趋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解释:学生在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确定使用哪个指标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分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了解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情况?”比如,我们想知道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分析的奥秘。
1.教学重点
(1)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平均数:强调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要理解其敏感性的特点;
-中位数:理解中位数作为数据中间位置的表示,不受极端值影响;
-众数:掌握众数在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特点。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
一、教案简介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原创)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2. 数据的描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3. 数据的波动:方差、标准差4. 概率的基本概念5.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2. 掌握数据的描述方法,能够求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3. 理解数据的波动概念,学会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了解随机事件与概率的关系。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据分析和概率的概念。
3. 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PPT2. 数据分析和概率的案例材料3. 练习题和答案二、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会整理数据。
2. 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等。
3. 演示:使用PPT展示如何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收集数据并整理成图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说出数据的收集方法。
2. 学生能够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三、第二课时:数据的描述教学目标:1. 了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据的描述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 演示:使用PPT展示如何使用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描述数据的特点。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描述数据的特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说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word)新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分析整章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1课时〕总体说明: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根底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根底: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根底: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开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开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开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开工程,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巩固练习
1.下表是校女子排球队队员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13141516
频数1452
2.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结果取整数).
例2: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多少?
归纳:我们可以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独立完成练习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代表展示答案
倾听教师的点拨,记录。
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交流结果,最后由组代表进行板演展示。
学生发言
作业布置课本第122页第7题
板书设计
加权平均数(2)
一、问题引入引例例题习题训练
二、探究新知归纳法则三、应用新知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工作单位姓名
课题20.1.2中位数和众数(1)课时第4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重点难点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法学法导学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情境:下表是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请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
追问:这个平均数能反映出公司全体员工的
月收入水平吗?
学生倾听并作
答
小组讨论,
个别提问
新课教学问题1:该公司员工的中等收入水平大概是
多少元?你是怎样确定的?
问题2:“平均数(6276)”和“中等水平
(3400)”谁更合理地反映了该公司绝大部分
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归纳1: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
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
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
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
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指出:若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中位数比
平均数更合理地反映该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小组讨论,
代表回答,
组内补充
学生倾听并讨
论交流回答
归纳总结
学生倾听,
记录
问题3:如果小李是该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
那么你认为他的月工资最有可能是多少元?问题4:如果小王想到该公司应聘一名普通员工岗位,他最关注的是什么信息?
归纳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所用的时间(单位:min)如下: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 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 min,他的成绩如何?
例2: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为这家鞋店提供进货建议吗?
巩固练习:
1.一组数据5,4,2,5,6的中位数是() 2.某市五天的空气质量指数分别是28,45,30,45,28,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分别反映出数据什么信息?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学生倾听,
作答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互学,倾听教师的点拨,记录。
最后由组代表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抢答
学生纷纷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
作业布置课本第122页第7题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1)
情境:引例例题习题训练探究新知归纳应用新知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工作单位姓名
课题20.2数据的波动程度(1)——方差课时第44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的方差,积累统计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认识数据处理的实际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教法学法复习法、讲解法、启发式(问题设置)、小组探究、练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导入新课
甲,乙两名同学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
⑴请分别计算两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⑵请根据这两名同学的成绩在下图中画出折线统计图;小组讨论,组内完成问题
新课教学问题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
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
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
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
农科院各用10 块自然条件相同的试验
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单位:t)如下表:
根据这些数据估计,农科院应该选择哪种
甜玉米种子呢?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
学生先自已思考,
后师精讲,并给出
具体的步骤
学生用折线图或
散点图反映数据
的分布情况,画出
折线图或散点图
用计算器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 (1)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是多少? (2)如何考察一种甜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呢? 归纳新知:
1.方差的定义:设有n 个数据x 1,x 2,…,x n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 的差的平方
分别是212121)(,,)(,)(x x x x x x ---Λ,
我们用这些值的平均数,即用
])()()[(1
2121212x x x x x x n
s -++-+-=Λ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作这组数据的方差. 例题讲解
例1:在一次芭蕾舞比赛中,甲、乙两个芭蕾舞团都表演了舞剧《天鹅湖》,参加表演的女演员的身高(单位:cm )分别是:
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巩固练习:
1. 一组数据5,2,x ,6,4的平均数是4,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
2. 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___.
后,小组讨论
2.方差的意义 方差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
小(即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
小,数据的波动越
小
学生倾听并作答
独立完成, 学生抢答
作业布置
P128习题,1、2
板书设计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1.方差的意义
2.方差的计算 例题讲解 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