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5.《枣儿》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导学案新人教版

15 枣儿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回家”已成“奢望”事
)儿子小时候
他们都盼望亲人回归,彼此安慰。

在自己背上摘枣儿。

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男孩则是年幼
老人的儿
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表现了社会的变迁、一方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对儿子的深爱。

男孩的语言则显得天真活泼,稚嫩可爱。

例如“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表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
[解题技法]
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解释清楚这句话的表面意义,然后从下面的角度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1.注意句中隐含解题信息的关键词,理解它的语境义、比喻义、言外之意等。

2.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含义。

3.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素材积累:
表现亲情、乡情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5课枣儿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3.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提高戏剧品评鉴赏能力。

4.感受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培养热爱、尊重劳动人民,同情弱小的感情。

【知识链接】1.话剧: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

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2•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一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学法指津】《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围绕着“枣儿”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竹匾子()算了一卦()搀()同⑥()揮去()钢盔C )踌躇])红肚兜()翹首])咀嚼()2解释下列词语飾含义.糕耙:津津有味,踌躇;蹑手蹑脚T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品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这些反映出老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

【拓展创新】剧本结束部分告诉我们如果他们真的不认识回家的路,该怎么办呢?请结合故事背景和现代很多农民工进城后的变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看法,并给这些“迷路”了的人指明一条道。

【夯实基础】(6分)2. 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X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蜚的深厚乡情.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门的噩亲情和心灵沟通.C. 居怵中,老人和可滋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接的纯貝D.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冢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 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忌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冢园的追寻,表现了社 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 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3.仿照下列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文组成意义相关的句子。

15课枣儿导学案

15课枣儿导学案

课题 15枣儿孙鸿一、学习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4)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二、学生活动第一课时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生词注音。

蓦.然(mò) 掸.土(dǎn) 囫囵..(chóu chú)..(hú nún)踌躇2、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问题及活动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关于男孩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关于枣儿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第二课时1、问题研究①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②怎样认识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③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④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2、目标检测(1)选择填空。

①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个儿下肚子。

A吐 B咽 C吃②男孩地走过去捡枣儿。

A蹑手蹑脚 B轻手轻脚 C毛手毛脚③这首民歌用清新的诗句人民的生活。

A唱歌 B歌颂 C歌咏④男孩地搀老人坐下。

A温和 B温柔 C温顺(2)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②、怎样认识老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③、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④、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⑤、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3、归纳总结全文4、学后反思5、配餐作业A组题(1)、拼音。

蓦.然( ) 掸.土( ) 囫囵..()..()踌躇(2)、选词填空。

①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个儿下肚子。

A吐 B咽 C吃②男孩地走过去捡枣儿。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15课《枣儿》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15课《枣儿》导学案

第四单元戏剧见人生第15课枣儿【学习要点】1.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2.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课堂探讨☆要点一: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探究活动】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教师释疑】1.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例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

2.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

《枣儿》一剧以情感人。

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讨论明确】【课堂提升】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题最后一个便士①一个穷苦的老人,站在露天寒冷的空气里,往一家商店的玻璃里看着。

他的靴子又脏又破,薄薄的大衣,抵挡不住向他迎面吹来的风雪。

然而一丝慈祥的微笑,却挂在他已经冻僵的脸上。

②商店里有很多人。

这是全镇最好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家店里的甜点心和糕饼是很出色的。

而今天又不同与往常,因为在商店的窗口,又挂出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道:③试一下我们新做的苹果蛋糕吧,谁都能尝,免费供应。

④很多人都来尝新蛋糕了。

老板十分讲信用,任何人一进他的店堂,离开时一定会带走一盒甚至两盒甜点心的。

因为他想:“今天他们不一定会个个都买蛋糕的。

对于几个穷人,免费让他们吃一点,我的心里同样感到快活。

”⑤这时候,他透过另一扇窗户的玻璃,看见了老人的脸,他急忙奔过去,微笑着拉开门,就像迎候一个衣冠楚楚的阔老:“快进来,我的朋友,外面冷。

你不想喝一杯茶吃一些蛋糕吗?我新做的一种苹果蛋糕,看来很受欢迎。

”⑥“非常感谢你,先生,”老人回答,“是的,我很愿意尝尝新蛋糕。

当然,你们另外的蛋糕也不错。

”⑦老人坐在一个角落里,吃着放在前面的每一块蛋糕。

九年级 语文下册15、《枣儿》导学案附答案

九年级 语文下册15、《枣儿》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15、《枣儿》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蓦(mò)然翘(qiáo)首咀嚼(jǔ jué) 囫囵(hú lún)竹匾(biǎn) 掸(dǎn)去踌躇(chóu chú)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3.作者链接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4.背景链接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3.揣摩剧中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一)整体感知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交流点拨】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听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剧情。

【交流点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枣儿》导学案 打印版

《枣儿》导学案 打印版

《枣儿》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枣儿〞所起的作用。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二.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

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蓦.然翘.首囫.囵.踌.躇.竹匾.咀.嚼.喃喃:蓦然:翘首:囫囵:喜出望外:津津有味:2.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土,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细读感悟1.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3. 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4. 如何评价老人?5.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五.文本探究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2.“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六.艺术特色1. 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2. “枣儿〞象征什么?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文本写作特色。

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枣儿》导学案第十九课《枣儿》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善良、乐观、积极向上的少年枣儿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做一个善良、乐观、勤奋的人是多么重要,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本文将为该课文编写一份导学案,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的内容。

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枣儿的性格和感悟。

2.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事件及情节,学会总结和归纳。

3.引导学生体会枣儿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醒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师生互动:学生们是否听说过枣子?枣子是哪里的特产?枣子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导入问题:你们是否遇到过生活中的挫折或困难?你们是如何面对的?请谈谈你们的感受。

二、预习课文(10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课文:每个学生阅读一小段,然后大家讨论、解释不理解的地方。

2.请学生们回忆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并简要概括。

三、独立学习(20分钟)让学生们独立阅读课文,并按照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回答:1.枣儿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2.枣儿在养蜜蜂这件事上,是怎么做到“暖蜜人家”、“得到更多蜜”和“哈哈笑”的?3.枣儿一直信奉的理念是什么?他是如何做到“花朵怒放,一麦报百麦”的?4.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四、集体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回答,并进行讨论。

1.让学生们围绕第一个问题回答:枣儿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2.学生们逐个回答第二个问题:枣儿在养蜜蜂这件事上,是怎么做到“暖蜜人家”、“得到更多蜜”和“哈哈笑”的?3.引导学生们回答第三个问题:枣儿一直信奉的理念是什么?他是如何做到“花朵怒放,一麦报百麦”的?4.组织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解释原因。

五、小结(10分钟)在学生分享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1.回顾枣儿的性格特点和对待困难的方式,提醒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枣儿》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枣儿》导学案 新人教版

《枣儿》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所起的作用。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二.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

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蓦.然mò翘.首qiáo 囫.囵.hú lún 踌.躇. chóu chú竹匾.biǎn 咀.嚼.jǔ jué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翘首:抬起头来(望)。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2.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细读感悟1.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全剧共有四个人物两位出场:老人和男孩;两位未出场: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1)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2)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事: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3)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3. 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九年级下册《枣儿》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枣儿》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枣儿》导学案【难点解析】1.剧中的人物形象。

老人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2.“枣儿”在剧中的作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

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枣儿》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枣儿》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5《枣儿》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戏剧表现方法。

2、理解剧本主题,感悟人生,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老人与孩子的孤独寂寞,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小时候对枣儿的美好回忆。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浏览课文,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试分析文章的结构。

以“枣儿”为线索。

开场:经过:闭幕:四、分析人物及文章主题1.思考:老人和小孩各代表了怎样的一代人?有什么性格特点?老人:男孩:2.指出课文中“枣儿”的双重含义。

3.读完全文,你认为“枣儿”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五、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下列几句台词中的象征意义(1)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2)老人: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

(3)男孩:迷路了吧?不会的。

这棵枣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2.有人对本剧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以下看法,你认为有道理吗?试作评论3.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样评价?4. 提问: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这些反映出老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5.作者想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6. 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幕后传来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这个童谣在文中共出现过()次,分别是在()和(),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有什么不同?六、拓展延伸在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七、作业你有过对孤独的感受吗?说说你的经历,并写一写。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9《枣儿》学生版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9《枣儿》学生版导学案

《枣儿》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剧情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领会“枣儿”所起的作用。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3.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二.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

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蓦.然翘.首囫.囵.踌.躇.竹匾.咀.嚼.喃喃:蓦然:翘首:囫囵:喜出望外:津津有味:2. 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四.细读感悟1. 全剧有几个人物?在出场上有何不同?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理解老人的心理?3. 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4. 如何评价老人?5.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6.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五.文本探究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2.“枣儿甜,……留给娃娃过年吃”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从结构内容上说说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六.艺术特色1. 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2. “枣儿”象征什么?3.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四单元15枣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四单元15枣儿

15* 枣儿【导学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3.揣摩剧中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国人民正迈步进入小康社会,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自己家庭走上富裕之路。

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如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蓦(mò)然翘(qiáo)首咀嚼(jǔ jué) 囫囵(hú lún)竹匾(biǎn) 掸(dǎn)去踌躇(chóu chú)(2)词义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2.作者名片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3.背景资料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交流点拨】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枣儿》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枣儿》导学案 新人教版

15.《枣儿》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学习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自主预习案: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biǎn)掸去(dǎn)囫囵(húlún)咀嚼(jiáo)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踌躇:犹豫不决蹑手蹑脚: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蹑手蹑脚蓦然踌躇雕塑4、本文的作者是孙鸿,体裁是戏剧。

课内探究案:一、理解探究我能行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老人留着这些枣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吃。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孩子怀揣枣是为了给自己的爸爸吃。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二、合作释疑我展示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

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

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枣儿》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学习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自主预习案:1、为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竹匾掸去囫囵咀嚼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踌躇:犹豫不决蹑手蹑脚: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蹑手蹑脚蓦然踌躇雕塑4、本文的作者是孙鸿,体裁是戏剧。

课内探究案:一、理解探究我能行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老人留着这些枣为了给自己的儿子吃。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孩子怀揣枣是为了给自己的爸爸吃。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二、合作释疑我展示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

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

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

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

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3、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它在剧在起到什么作用?这样写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4、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以“枣儿”命名?“枣儿”是全文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拓展检测案一、课内精读我练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

老人怎么了?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奥?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老人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

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

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男孩喊喊!我先喊!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13、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14、“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

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5、“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

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16、“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

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拓展迁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

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

、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

、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

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二、课外语段阅读。

寂寞的月亮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

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

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月亮上面,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

月亮上面,有山峰,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广裹地铺展开去的,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而是无尽的荒凉。

月亮上没有风,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

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

月亮,不只是寂寞,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关于月亮,从古到令,有很多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伐桂”,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

那些传说,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

月亮什么也没有。

也许,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

可是,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

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

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

很多年了,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

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为了月亮,我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一篇篇翻开来看,那不是写给月亮的,不是的,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

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然而,那一首首歌,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

是的,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而且,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

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地自私!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数亿万年了,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

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

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

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

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

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

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

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

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

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

她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

也许,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甚至去呼唤……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

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于天空,孤独地洁白于天空。

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作者汪建中,有改动)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①月亮是寂寞的。

她那么孤单地悬在天空,已经有数亿万年了。

②月亮是无私的(或“乐于奉献的”)。

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绘我们;她很大度,很高尚,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

③月亮是孤傲的。

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

2.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①从外部看,星星、地球、太阳都离月亮那么遥远。

②从月亮内部看,月亮上的山峰、峡谷、平原是寂寞的,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没有生命。

③从时间上看,月亮的寂寞是漫长的,已经有数亿万年了。

④从人们对月亮的态度看,她的寂寞与孤独从来没有人想到过。

3.为了月亮,人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

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出任何一首写月亮的诗词并作恰当分析均可。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意思是说人们写月亮并不是为了表达对月亮的某种感情,而是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有阴晴圆缺”一句,苏轼是借月亮的盈亏变化来比况“人有悲欢离合”是自古难全之事,目的在于劝慰人们不必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耿耿于怀,可以说这句诗正是苏轼写给“我们自己”的。

4.从文中看,“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但作者却以“寂寞的月亮”为题,请你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文章以“寂寞的月亮”为题,用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以形象的直觉,即月亮确实是寂寞的。

这样安排意在用月亮的寂寞来衬托她的“不屑于自己的寂寞”,从而赞美月亮心静如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5.文章的结尾说“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

①从结构上看,“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照应题目“寂寞的月亮”,突出了月亮的寂寞;“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与开头“给她光和热的太阳”相呼应,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从内容上看,用“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这一比喻,进一步赞美了月亮的崇高品格,意味深长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6.下面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A.歌颂了月亮淡泊宁静、甘于寂寞的品格,希望人们用一颗宁静、大度、善良的心去对待生活。

B.褒扬月亮在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独步于天庭,拥抱寂寞,把一片光辉洒向人间的崇高精神。

C.赞美月亮飘逸洒脱的风骨和特立独行的风范,启示人们面对喧嚣的世俗要心静如水,摒弃浮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