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设计导则
成都市公园城市智慧综合杆设计导则
6.1 一般要求........................................................................................................15 6.2 结构及防盗设计............................................................................................15 6.3 电气设计........................................................................................................16
2
成都市公园城市智慧综合杆设计导则
3 基本规定
3.1 总体要求 3.1.1 街道设施设计应以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并充分与道路交通、 市政管线、市政照明、绿地系统、景观风貌等相关专项规划衔接。 3.1.2 新建道路街道设施应遵循街道设施一体化理念进行专项设计并同步实 施,改(扩)建道路应进行街道设施整合研究,条件受限时,可分步实施。 3.1.3 街道设施整合应以道路照明杆件作为主要载体,公交站台、人行天桥、 城市家具等设施可视情况作为整合载体。 3.1.4 街道设施整合应以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多缆合一为目标,对各类街道 杆件、箱体、管线、城市家具等设施进行集约化设置,实现共建共享。 3.1.5 街道设施整合应科学合理、集约有效地统筹各类功能和设施,保证设施 安全使用与经济适用。 3.1.6 综合杆、综合机箱及附属设施应考虑远期发展需求,预留相应的荷载、 接口、仓位、管线等。 3.1.7 鼓励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减小综合杆和综合机箱的外观尺寸, 提高设施建设便捷性与使用安全性。 3.1.8 街道设施整合应进行景观美化设计,风格、色彩、造型等应与周围景观 环境相协调。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1目的 (1)1.2作用 (1)1.3适用范围 (1)1.4修改 (1)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控制 (2)2.1总体目标 (2)2.2控制原则 (2)2.3重点控制地区 (2)2.4专项控制要求 (6)2.4.1 城市景观照明 (6)2.4.2 建筑色彩 (8)2.4.3 城市风貌 (10)第三章城市重点地区设计导则 (11)3.1主要滨河地区设计导则 (11)3.1.1 控制对象 (11)3.1.2 总体要求 (11)3.1.3 设计导则 (14)3.2主要公园周边地区设计导则 (17)3.2.1 控制对象 (17)3.2.2 总体要求 (17)3.2.3 设计导则 (19)3.3主要临路地区设计导则 (21)3.3.1 控制对象 (21)3.3.2 总体要求 (22)3.3.3 设计导则 (24)3.4城市核心区设计导则 (27)3.4.1 控制对象 (27)3.4.2 总体要求 (27)3.4.3 设计导则 (31)3.5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设计导则 (33)3.5.1 控制对象 (33)3.5.2 总体要求 (34)3.5.3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 (35)3.5.4 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 (38)3.5.5 文物保护单位控制要求 (39)3.5.6 历史文化风景区控制要求 (40)3.5.7 优秀近现代建筑控制要求 (41)3.6“198”地区设计导则 (42)3.6.1 控制对象 (42)3.6.2 总体要求 (42)3.6.3 设计导则 (45)第四章附则 (47)4.1解释权 (47)4.2生效时间 (47)附表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48)附表二成都市中心城区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一览表 (50)第一章总则1.1目的为塑造人性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城市空间,按照“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的原则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新型城乡形态,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_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纽带
一、城市设计导则的起缘(一)城市设计的产生18世纪下半叶,随着突飞猛进的世界工业化进程,城市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但随之产生了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生活品质恶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弊端,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应运而生。
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城市设计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及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设计取向。
然而,当人们直接以宏观的城市规划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时,则会发现极易造成彼此的脱节,使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管理,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
(二)城市设计导则的产生传统的城市设计主要与美的塑造或城市美化相关。
人们通常认为,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应该是具体的建筑效果图和明确的建筑高度、层数、容积率、建筑面积等数据。
而事实上,现代城市设计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美的范围,而不断孙红雁陈清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纽带702007.11城市扩展到其他方面。
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又是一个庞大而连续渐进的过程:一方面,建设力量来自方方面面,涉及无数的决策者、设计者、开发商与施工人员;另一方面,社会变迁异常迅速,瞬息之间,开发商变了,设计师变了,经济条件变了,建筑思潮也变了,而这些变化因素又必然会引发建筑高度、形状、位置等的变动,所以最终的建成场景与当初的设计图纸相比往往大相径庭。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硬性的指标以及与其相关的终极效果图也就失去了管理的价值,极易使管理者陷入操作盲区。
于是在现代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研究出城市设计导则这一法令型成果形式,并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街道景观、建筑立面、铺装、广告等导则,通过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城市设计的操作工具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
成都 市政 设计导则
成都市政设计导则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成都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背景下,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建设,为了确保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了《成都市政设计导则》。
本文将从市政设计导则的背景、内容、实践应用和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市民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成都市政设计导则概述1.设计导则的编制目的《成都市政设计导则》旨在规范市政工程设计行为,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利益。
通过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严格规范,为成都市政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设计导则的适用范围设计导则适用于成都市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市政工程设计项目。
包括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绿化、环境卫生、照明等市政设施。
3.设计导则的主要内容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与设计:遵循城市发展战略,合理划定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各项基础设施的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市政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3)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民生改善:关注民生需求,切实解决市民出行、居住、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市民福祉。
三、设计导则的核心要素1.城市规划与设计:强调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城市建设符合城市发展战略。
2.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市民需求。
3.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4.民生改善: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问题,努力提升市民生活水平。
四、设计导则的实践应用1.项目审批与实施:依据设计导则,加强对市政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达到规定要求。
2.设计与施工要求: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导则进行设计,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四川(成都)-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的通知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的通知文件号:成建委发[2011]285号五城区建设局、高新区规建局,市质监站,在蓉各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市级有关部门:为提高我市中心城区沥青路面建设质量,规范沥青路面设计工作,由我委组织编写的《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通过相关部门、专家的审查。
现将该导则印发,请各单位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认真执行。
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监督、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工作须严格按照本导则执行。
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各级市政道路的新建、改建沥青路面工程,各区、市、县参照执行。
本导则从2011年7月1日起执行,各单位在执行期间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函告主编单位——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址:西屠场街7号),以利于今后修订时参考和采纳。
本导则有效期为5年。
特此通知。
附件下载:沥青路面设计导则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2011-05-24 发布2011-07-01 实施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前言为提高成都市中心城区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规范沥青路面设计工作,根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了《成都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导则》。
编制组在参阅了相关国家规范、行业标准,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沥青路面建设的实际情况,完成本导则的编制工作。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结构要求和材料要求。
请各有关单位在使用本导则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函告主编单位——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址:西屠场街7号),以便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主要起草人:索奇峰阳晓静达帆文登国谢健鹤杨美龙崔世斌张蓉唐云华王剑平目录1 总则 (1)2 总体要求 (2)2.1 一般规定 (2)2.2 交通等级 (2)2.3 结构组合 (3)2.4 结构厚度 (4)3 土基 (5)3.1 一般规定 (5)3.2 设计要求 (5)3.3 膨胀土路基 (6)4 垫层 (7)4.1 一般规定 (7)4.2 设计要求 (7)5 基层 (8)5.1 一般规定 (8)5.2 半刚性基层 (8)5.3 刚性基层 (9)6 下封层 (10)6.1 一般规定 (10)6.2 材料要求 (10)7 面层 (11)7.1 一般规定 (11)7.2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 (11)7.3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12)8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15)9 改建路面设计 (16)9.1 一般规定 (16)9.2 沥青路面加铺层 (16)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层 (16)用词说明 (20)条文说明 (21)1 总则1.0.1 为提高本市市政道路路面工程的建设质量,统一沥青路面设计标准,特制定本导则。
成都市城市设计导则
控制要点
设计导则
主要滨河地区
建筑多样性 空间亲水性 绿化渗透性 交通可达性
整体空间形态 建筑退距 建筑布局 公共通道
建筑高度 建筑连续面宽 商业设置
建筑绿化 围墙 视线通廊
主要公园周边地区
建筑协调性 景观均好性 交通可达性
建筑风貌 步行联系 静态交通 地标景物
建筑高度 视线形体 建筑连续面宽
主要临引导
式
专项通则引导
总体目标 控制原则 重点地区
控制要求
设计导则
城市景观照明、建筑色彩、 城市风貌、建筑外立面等
3.3 本次导则框架
以“城市设计编制 的层次和城市重点地区 控制”相结合的思路和 构架简单清晰。
基于“重点受控, 局部放任”的城市设计 思想,能够突出重点, 也赋予城市生长的弹性 空间;既满足城市设计 编制的要求,亦能满足 具体管理的需要。
2.4.1 城市景观照明 2.4.2 建筑色彩 2.4.3 城市风貌总体控制 2.4.4 建筑外立面控制
4 附则
3.4 城市重点地区控制
重点控制和引导区域:
主要滨河地区 主要公园周边地区 主要临路地区 城市核心区 历史文化地区 “198”地区
中心城重点控制地区控制要点一览表
重点控制地区
控制原则
控制要求
建筑风貌 视线通廊
历史文化风景区
建筑风貌 视线通廊 绿化及水体
优秀近现代建筑
建筑风貌 建筑退距
“198”地区
建筑协调性 空间开放性 环境生态性
建筑布局和形体 建筑界面 生态绿地 交通联系
建筑高度 建筑连续面宽 视线通廊
3.5 导则条文
第一章 总 则 1.1 目的 为塑造人性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城市空间,彰显城市魅力,实现现代城 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制定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1.2 作用 在满足《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导则对成都市(以 下简称本市)中心城区城市形态进行引导。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相关规划管理 工作。 在中央商务区、人民南路沿线、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以及规划确定的城市重点地区,宜结合本导则编制单独的修建性详 细规划或城市设计进行引导和管理。 1.4 制定修改 本导则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和现有法定规划的前 提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并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完善。
成都市城市设计与控规转化制图标准
【图片示意】
【使用说明】
适用范围:针对城市设计中为形成连续街道界面,允许裙房拼接建 设的区域;
控制方式:标注裙房可拼接建设的位置。
【图例示意】
以建筑方式拼建
以构筑物方式拼建 25
叁 图例标准化 · 形态类
塔楼落地界面
【注】
高层塔楼直接临街,裙房后退塔楼修建所形成的城市界面。
【使用说明】
适用范围:针对街道两侧需通过塔楼落地界面控制的区域; 控制方式:平行于道路红线标示塔楼来自地界面控制线。【图例示意】
34
叁 图例标准化 · 形态类
建筑控制线
【注】
有关法规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主体外轮廓必须依此线型设计,不得超出或后退的界线。
【使用说明】
适用范围:针对城市设计中除满足《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现行)对建筑控制线的一般规定外,对建筑可修建范围有特殊控制的区域; 控制方式:标示建筑控制线,并标注后退道路红线或用地边界的距离。
【图例示意】
26
叁 图例标准化 · 形态类
塔楼落地界面
【图片示意】
27
叁 图例标准化 · 形态类
骑楼
【注】建筑底层临街部分做成柱廊式,供行人通过。
【使用说明】
适用范围:针对城市设计中沿街界面有骑楼设置需求的区域; 控制方式:标示骑楼控制线,依据城市设计要求标注骑楼距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距离、骑楼进深尺寸和 净空高度。
图1 总体控制原则总表
控制目的
控制元素
功能混合
产业+商业混合使用 商业+居住混合使用
特色形态
总体形态控制 城市界面
绿色出行
公共交通 慢慢行行交交通通
控制要点
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 精品
第一章总则 (1)1.1目的 (1)1.2作用 (1)1.3适用范围 (1)1.4修改 (1)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总体控制 (2)2.1总体目标 (2)2.2控制原则 (2)2.3重点控制地区 (2)2.4专项控制要求 (6)2.4.1 城市景观照明 (6)2.4.2 建筑色彩 (8)2.4.3 城市风貌 (10)第三章城市重点地区设计导则 (11)3.1主要滨河地区设计导则 (11)3.1.1 控制对象 (11)3.1.2 总体要求 (11)3.1.3 设计导则 (14)3.2主要公园周边地区设计导则 (17)3.2.1 控制对象 (17)3.2.2 总体要求 (17)3.2.3 设计导则 (19)3.3主要临路地区设计导则 (21)3.3.1 控制对象 (21)3.3.2 总体要求 (22)3.3.3 设计导则 (24)3.4城市核心区设计导则 (27)3.4.1 控制对象 (27)3.4.2 总体要求 (27)3.4.3 设计导则 (31)3.5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设计导则 (33)3.5.1 控制对象 (33)3.5.2 总体要求 (34)3.5.3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 (35)3.5.4 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要求 (38)3.5.5 文物保护单位控制要求 (39)3.5.6 历史文化风景区控制要求 (40)3.5.7 优秀近现代建筑控制要求 (41)3.6“198”地区设计导则 (42)3.6.1 控制对象 (42)3.6.2 总体要求 (42)3.6.3 设计导则 (45)第四章附则 (47)4.1解释权 (47)4.2生效时间 (47)附表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48)附表二成都市中心城区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一览表 (50)第一章总则1.1目的为塑造人性化、生活化、特色化的城市空间,按照“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的原则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新型城乡形态,制定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本导则)。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
本导则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根据新的国家技术标准,对设计基准期、交通等级和道路等 级等主要技术指标做了调整。 2、对各结构层的适宜厚度做了适当上调,以满足实际需要。 3、对路面基层的压实度、抗压强度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4、对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的材料要求、试验技术标准 做了详细规定和部分修订。 5、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沥青路面的面层厚度要求。 6、增加了改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本导则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进行管理,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 研究院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执 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 址:西屠场街7号 邮政编码:610000)
9 改建路面设计 ......................................................................................16 9.1 一般规定 ...........................................................................................16 9.2 沥青路面加铺层 ...............................................................................16 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17 附表1 《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考表》..........................................18 附表2《部分城市常用路面结构组合》 ...............................................19 条文说明 .................................................................................................20
成都市2023城市设计导则
成都市2023城市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设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成都市也在加快城市设计的步伐,力图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市制定了2023城市设计导则,旨在规划城市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一、城市发展规划成都市2023城市设计导则首先强调了城市发展规划。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规划师们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同时,导则还鼓励发展绿色低碳的城市建筑,推动可持续发展。
成都市将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合理规划自然资源利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空间布局方面,成都市2023城市设计导则注重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中心区域,打造一个集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心。
同时,导则还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区,如科技创新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促进经济多元发展。
此外,成都市将注重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更多公园、广场和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绿色生态建设成都市2023城市设计导则强调绿色生态建设。
导则鼓励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增加绿化覆盖率,减少水泥化面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同时,导则还鼓励推广低碳出行方式,如鼓励步行和骑行,推广电动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四、城市文化传承成都市2023城市设计导则注重城市文化传承。
导则鼓励保护和传承成都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址公园,让居民和游客能够感受到成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此外,导则还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都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五、社区建设成都市2023城市设计导则还注重社区建设。
导则鼓励发展多样化的社区,提供丰富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体育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导则还鼓励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治,提倡邻里互助和社区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018.01.05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导向系统设计导则》(报批稿)
ICSDB510100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 510100/T XXX—201X代替 DB 510100/T 083—2012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导向系统设计导则(报批稿)XXXX-XX-XX发布201X-01-01实施目次目次 (I)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2)5 导向标志的分类和载体 (5)6 地铁车站标志 (5)7 特殊线路及多线换乘车站、枢纽车站标志 (13)8 有轨电车车站标志 (14)9 车内标志 (14)10 材料 (15)11 技术要求 (15)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图形符号 (16)附录 B (规范性附录)线路色 (22)附录 C (资料性附录)站外导向标志设计形式 (25)附录 D (资料性附录)进出站流线标志版面 (27)附录 E (资料性附录)补充标志设计原则 (29)附录 F (资料性附录)标志的技术要求 (30)前言本标准代替DB 510100/T 083—2012《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导向系统设计导则》。
本标准与DB 510100/T 083—2012相比主要内容变化如下:——根据GB 50157—2013,GB/T 10001.1—2012,GB/T 20501.1—2013的要求更新;——增加环线线路车站导向标志设置原则;——增加复杂换乘站导向标志设置原则;——增加车站旅游景点标志指引设置原则;——增加有轨电车标志设置原则;——增加列车内标志设置原则;——删除了标志版面设计的细化要求,如版面图形、文字尺寸、间隔等;——删除了二级信息的设置范围及设置数量要求;——删除了车站标志设置案例。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D、E、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中世纵横标识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2020成都市街道设计导则
城市发展新理念
New concepts of urban development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要求
New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 park city in Chengdu
成都城市发展转型的新需要
New Needs in Chengdu Urba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58
2.4 多元复合的活力街道
64
2.5 低碳健康的绿色街道
70
2.6 集约高效的智慧街道
84
三、街道场景分类设计引导
3.1 街道分类
94
Hale Waihona Puke 3.2 街道场景设计引导95
四、设计实施建议
124
4.1 设计工作模式
125
4.2 实施策略建议
126
相关研究
Correlative research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目录
CONTENTS
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
01
国内外街道营造趋势
12
成都街道现状特征及问题
21
导则作用及思路
28
一、总则
1.1 目标与原则
33
1.2 设计范围
34
1.3 设计理念
35
1.4 规划衔接
36
二、公园城市街道目标引导
2.1 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
40
2.2 界面优美的美丽街道
52
2.3 特色鲜明的人文街道
公园城市对成都街道设计提出新的理念要求: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设计街道,满足不同人群的 使用需求。
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新要求。
成都市城市设计规程(技术标准)
成都市城市设计编制规程一、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推进城市设计工作,依据《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以规范成都市各层级城市设计编制的内容要求与成果标准。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区级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及地块详细城市设计。
第三条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
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和审美要求,营造高质量、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2)彰显特色。
在成都特有地域环境特征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
(3)与时俱进。
体现成都当前城市发展理念,采用城市设计前沿方法、技术和理念。
(4)注重实效。
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管理需求,对接实施主体,强调可操作性。
二、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一)编制作用第四条成都市总体城市设计旨在确立城市总体空间格局,是成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下层级城市设计的总纲。
(二)编制内容要求第五条彰显自然山水格局妥善处理城市与自然山水要素(如山脉、水系、森林等)的空间关系,强化自然山水格局在城市中的意象,实现“望山见水”。
第六条优化城市形态格局结合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格局。
合理确定城市形态分区,塑造“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确定城市结构性景观体系。
第七条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依据城市文脉和自然环境,确定城市色彩,划定特色风貌片区,实现历史风貌与现代风貌交相辉映。
第八条明确公共空间体系构建充满社交活力的公共空间体系,制定管控策略以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第九条划定市级城市设计重点地区将能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脉、自然景观、风貌特色或具有特殊价值的地区划定为重点地区,一般包括城市核心区、特色风貌区、新城新区、重要街区、滨水地区、临山地区等。
明确重点地区的功能构成、风貌特色、重点要素控制(指城市总体格局所涉及要素)等内容。
第十条提出一般地区城市设计指引一般地区指引应对重点地区以外的区域,提出空间形态、建筑特色、景观风貌等方面的通则式管控要求。
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
一导则意义二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三剩余空间利用设计总则四剩余空间利用设计总体指引五剩余空间利用设计分类指引六新建项目设计指引七政策保障目录Catalogue1. 挖掘城市价值空间以适应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义2. 探索更加精细的空间治理方式以支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图1-1 纽约著名口袋公园:佩雷公园图1-2 公园社区中的微小空间营造效果图 3. 贯彻人性尺度的设计理念以实现生活空间的连续美好体验图1-3 精细营造后的街角空间4. 营造更加精致的城市品质以迎接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图1-4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pancras 广场定与类型划分1.剩余空间的定义位于城市建成区中,容易被忽视、未被充分利用、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引导的空间。
2. 剩余空间的分类基于学术研究对于空间的类型划分和案例中的主要实践对象,为实现更好的实操指导性,将主要类型提炼为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地下空间、基础设施周边空间、屋顶空间、滨河空间、低效用地等7大类。
桥下空间高架桥下空间在高架桥、跨线桥下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立交桥下空间立交匝道之间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路基隧洞贯穿高速路路基、空间品质较低的隧洞街旁空间街角地块由于用地不规整等原因产生的、位于街道两侧的未充分利用地块建筑退距空间未被充分利用的建筑退距空间道路交叉口道路切角过大,可以进一步挖潜利用的道路交叉口地下空间地下过街通道空间品质不高的地下过街通道单建式人防工程功能复合利用潜力较大、现状利用状况不佳的单建式人防工程基础设施周边空间铁路两侧空间位于路堤式铁路两侧,景观、功能与周边环境缺乏融合的空间邻避设施周边空间由于垃圾转运站、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的邻避效应而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人行天桥空间位于重点区域但景观形象效果不好的人行天桥空间屋顶空间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具备挖潜利用条件但未被充分利用的文体类、商业商务类公共建筑的屋顶空间车辆段上盖空间现状已建成但未进行上盖一体化综合开发的车辆段的上盖空间滨河空间主要河道两岸空间位于城市主要河道两侧,未被合理利用设计的滨河带状公共绿地、点状广场空间一般河渠两岸空间位于城市一般河渠两侧,未被合理利用设计的滨河带状公共绿地、点状广场空间低效用地短期暂不开发土地景观品质较差、维护状态较差的短期暂不开发土地低效工业仓储与规划不符,或产业门类低端,或产出效率不高的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低效商业指城市中需调迁的商品市场、空置率高的商务办公楼、经营不佳的零售商业用地类型细化:将空间进行细分为18小类,并明确各类空间定义。
2020成都市街道设计导则
以上新理念均是本次导则研究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
设计导则 1 PAGE
Design guidelines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要求
New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 park city in Chengdu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推进公园城市街道建设、提升街道环境品质”, 《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明确要建设清新宜人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开展街道一体化 设计是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层面的具体落实。 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 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 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录
CONTENTS
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
01
国内外街道营造趋势
12
成都街道现状特征及问题
21
导则作用及思路
28
一、总则
1.1 目标与原则
33
1.2 设计范围
34
1.3 设计理念
35
1.4 规划衔接
36
二、公园城市街道目标引导
2.1 慢行优先的安全街道
40
2.2 界面优美的美丽街道
52
2.3 特色鲜明的人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道
城市发展新理念
New concepts of urban development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新要求
New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a park city in Chengdu
成都市公园城市智慧综合杆设计导则
成都市公园城市智慧综合杆设计导则智慧综合杆设计导则⽬录1总则 (1)2术语与定义 (2)3基本规定 (3)3.1总体要求 (3)3.2街道设施整合 (4)3.3箱体整合 (5)3.4附属设施整合 (5)4布设要求 (6)4.1⼀般要求 (6)4.2场景设施布设 (9)4.3路⼝综合杆布设 (10)4.4路段综合杆布设 (11)4.5综合机箱布设 (11)5综合杆 (12)5.1⼀般要求 (12)5.2结构设计 (13)5.3电⽓设计 (14)6综合机箱 (15)6.1⼀般要求 (15)6.2结构及防盗设计 (15)6.3电⽓设计 (16)7综合管理平台 (17)7.1平台构架 (17)7.2管理平台开发及维护 (18)8附属设施 (21)8.1供电设施 (21)8.2管线设计 (21)9景观美化 (23)9.1⼀般要求 (23)附录A 综合布设⽰意图 (25)附录B 综合杆横断⾯布设⽰意图 (29)附录C 典型杆件样式⽰意图 (59)附录D 典型路⼝杆件布设⽰意图 (64)附录F 综合机箱及供电⼲线设计图 (67)1总则1.0.1 为加快建设全⾯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城市,适应成都市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要求,建设安全、绿⾊、活⼒、智慧、友好的城市街道,统筹协调街道相关设施集约化建设,编制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于本市快速路、主⼲路、次⼲路、⽀路和街巷在内的城市道路及公园、商业区、绿道等路外城市场景。
1.0.3 新建道路应严格执⾏本导则,改建道路参照执⾏。
1.0.4 街道设施应遵循“宜合则合、共建共享、经济适⽤、服务智能、美观协调”的原则,进⾏“⼀路⼀设计,⼀杆⼀搭配”。
1.0.5 街道设施整合应遵循“减量化”原则,并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意见,满⾜相关需求。
1.0.6 街道设施除应符合本导则要求外,尚应满⾜国家、⾏业与本市现⾏相关规范和标准。
2术语与定义2.1.1街道设施:照明、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牌、交通检测设施、治安监控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指⽰牌、移动通信设施、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城市家具等设置于街道范围的城市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