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夫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⑤,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⑨,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①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
②破国:攻破敌国。
③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
④修橹轒辒(fén yū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
⑤距堙(yīn):构筑攻城的土山。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1)是故百战百胜()(2)不战而屈人之兵( ) (3)具器械( )(4)而城不拔者( )2.下列句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战而屈人之兵B.乃记之而去C.而城不拔者D.屈人之兵而非战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4.本文阐述的观点与课文中阐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答:【甲】(见上文)【乙】孟子日:“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至(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 )(4)兽之走圹(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____________,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____________,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____________”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限两个字)。
4.(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如鸣珮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其思想内容与写作技巧都有可借鉴处。
做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文是店铺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文训练题与答案的资料,仅供参考。
训练题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名,是战国时期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反对,主张以统一天下,本文是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得道()寡()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郭()环()城非不高也()池()兵革()委()去()域()固()威()至()畔()顺()以()故()君子()三.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委而去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阅读理解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4.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5.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6.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7.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13.写出文中的两组排比句?答案一.《孟子·公孙丑》轲儒不义之战仁政短论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施行仁政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外城围城墙护城河武器装备放弃离开限制巩固震慑极点通"叛",背叛归顺、服从凭着所以得道者三.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知识点: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现象。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亲戚畔之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委而去之古义:今义:池非不深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以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环而攻之以天下之所顺三里之城多助之至利而天时不如地利环而攻之而不胜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4用原文回答:(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5“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9、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1.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得出了的结论。
1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1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地利不如非不深也,之利。
,亲戚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不战,战必胜矣。
郭 ( ) 兵革 ( ) 亩米粟 ( ) 域 ( ) 畔 ( )1.天时: 。
2.地利: 。
3.人和: 。
4.三里之城: 。
5.郭: 。
6.环(huán): 。
7.城非不高也: 。
8.池: 。
9.兵革: 。
10.坚利: 。
11.米粟(sù):。
12.委: 。
13.去: 。
14.故: 。
15.域: 。
16.以: 。
17.封疆之界: 。
18.固: 。
19.国: 。
20.山溪: 。
21.险: 。
22.威: 。
23.以: 。
24.兵革: 。
25.得道者: 。
26.失道者: 。
27.寡: 。
28.之至: 。
29.畔: 。
30.顺: 。
31.亲戚: 。
32.有: 。
33.胜: 。
1、城 古义: ; 今义: 。
2、池 古义: ; 今义: 。
3、委 古义: ; 今义: 。
4、国 古义: ; 今义: 。
5、亲戚 古义: ; 今义: 。
6、去 古义: ; 今义: 。
7、域 古义: ; 今义: 。
8、是 古义: ; 今义: 。
9、兵 古义: ; 今义: 。
10今义: 。
1、域 民不 以封疆之界 。
2、 固 国不 以 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天时不如地利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四时之景不同 : 。
地利不如人和: 。
春和景明: 。
委而去之: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日出江花胜红火: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以怪之矣: 。
亡羊补牢: 。
国恒亡: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附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附答案)导语:学完一课,应该通过练习来温习课堂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下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
认真阅读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选自《》,《孟子》----------是所作。
--------经典之一。
孟子,名----,字-------,-----人,------家、------家。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2、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环而攻之而不胜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4.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委而去之委:_________ (2)亲戚畔之畔: ______________(3)天时不如地利天时:_________(4)池非不深池:_______(6)地利不如人和地利:___________ 人和: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原文回答)4、(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题精选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题精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儒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行“仁政”而统一天下,从而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2)兵革非不坚利也 ( 武器装备 ) (3)委而去之( 离开 )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 4.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C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原文回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用文中语句填空。
①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得道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②作者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一组排比句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③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全文的主旨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题精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同步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试题共六部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理解性默写、阅读选择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意思为:2.古今异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今义: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的人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2)环.而攻之而不胜环:(3)池.非不深也池:(4)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革:(5)委.而去.之委去:(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7)得道..者多助得道:(8)寡助之至.至:(9)天下顺.之顺:4.一词多义利①天时不如地利.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二、文言虚词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2而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3.之①三里之.城②环而攻之.而不胜③多助之.至④以天下之.所顺三、句子翻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问题探究孟子认为君子“战必胜”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五、理解性默写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由战争类比治国,从反面论述治国需要“人和”句子是:,,。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9、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那句话:,。
六、阅读理解选择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至:(8)故君子..有不战君子: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6.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答:(2分)7.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划二处(2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盂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此空用文中原句作答)。
(2分)9.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是什么?(2分)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论(主旨)又是什么?(2分)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0分)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意犹.不足②征求不已.③百姓不堪.④惟.欲清净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4分)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一、选择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A. 人在成功的时候会得到更多帮助B. 失败后,周围的人会离你远去C. 人在成功时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D. 成功后,你会变得更加独立答案:C2.以下哪项不是失道的原因?A. 缺乏诚信B.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C. 缺乏执行力D. 人际关系差答案:D3.失道后,以下哪个方法最不可取?A. 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B. 逃避现实C. 反思自己的错误D. 重新树立信心答案:B4.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是:A.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B. 具有创新精神C. 具有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D. 以上都是答案:D5.“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 成功的道路B. 道德C. 正确的方向D. 知识、技能答案:C二、填空题1.失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_______观。
答案:价值2.失道后,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寻找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3.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_______。
答案:知识4.“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5.失道后,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重新树立_______。
答案:信心三、问答题1.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相反,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变得孤独和无助。
2.失道的原因有哪些?答:失道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缺乏执行力、人际关系差等也是失道的原因。
3.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答: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包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意识等。
同时,成功者还需要具备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和决策,并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四、判断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表达人生哲理的成语。
答案:正确2.失道的原因只有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一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果敌人围攻一个有城墙的城池,即使敌人有得天时的优势,也不一定能打赢,因为城墙高,城池深,兵器锋利,粮食充足,如果城池内部团结一致,那么即使地利不如敌人,也能够获胜。
因此,国家的疆界不是封建王朝的界限,国家的稳固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国家的威望不是靠兵器的利益。
得道者会得到很多帮助,失道者会受到很少的帮助。
当失道者遭到困境时,亲戚会背叛他。
当得道者遇到困难时,天下会支持他。
所以,通过攻击亲戚的弱点,利用天下的支持,君子可以不用战斗就能获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夫环而攻之环:围攻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武器3)委而去之委:放弃4)寡助之至至:到达极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意思是:通过攻击亲戚的弱点,利用天下的支持,君子可以不用战斗就能获胜。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人和。
我认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为这个观点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表明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国,这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放弃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武器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意思是:通过攻击亲戚的弱点,利用天下的支持,君子可以不用战斗就能获胜。
8.文中体现了___怎样的治国主张?___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人民的团结和互助,而不是靠武力和地理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文中表示“道义”?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域民2. 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的“郭”指的是什么?A. 城墙B. 城池C. 护城河D. 城门3. “委而去之”中的“委”字的意思是?A. 扔掉B. 委托C. 放弃D. 委屈4.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字指的是?A. 道路B. 道理C. 道义D. 道德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孟子强调的治国理政要素?A. 封疆之界B. 山溪之险C. 兵革之利D. 人和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2. 地利3. 人和4. 域民5. 威天下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______,地利不如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______之险,威天下不以______之利。
”3. “得道者______,失道者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和治国理念。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阐述孟子的观点。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文中体现出的人物、环境及情感特点。
九、主旨剖析(5分)请阐述本文的主旨,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C. 道义2. B. 外城3. A. 封疆之界4. C. 放弃5. D. 战争胜利取决于民心向背和道德支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指自然气候条件,如晴天、雨天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作业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文化常识1、孟子,名,字。
时期家学派的代人物。
到唐代,将孟子和并称;元明时称为“”。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4、《》、《》、《》与《》并称“四书”。
(二)句读节奏停顿①城非不高也,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三)重点字音字形①米sù非不多也②域民不以封jiāng 之界③寡助之至,亲戚pàn 之..。
....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不战,战必胜矣。
之。
“”同“”,意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委而去.之(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非不深也(5)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破山河在(五)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jiāng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pàn,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六)理解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二段:从攻城方面论证了“”。
3、第三段:从守城方面论证了“”。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
所填句子采用了的修辞方法和句式强调了守城方的有利条件。
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多,但是其结果"委而去之",论证了“”。
4、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5、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6、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7、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8、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经典练习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答案】(1)轲,战国、儒家(2)孟子及其门人2.解释加点的字。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③兵革..非不坚利也()④委.而去之()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七里之郭.()【答案】① 围② 发语词,用在句首不译③泛指武器装备④放弃⑤域,管辖、限制的意思⑥ 震慑⑦ 同叛,背叛⑧ 城[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组词法验证,也可以以课内推课外的方法。
3、文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1)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2)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3)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4)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5)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6) 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意,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成句子。
重点词语“域”“委”“革”4.用文中原句填空(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国内外一致反对&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检测题
班级:姓名: 2016.1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和.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固.国④失道.
⑤池.非不深也⑥委.而去.之
⑦七里之郭.⑧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环.而攻之而不胜⑩所以动.心忍.性
(11)而后作. (12)而后喻.
(13)必先苦.其心志 (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兵.革非不坚利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⑤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5.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
7.“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
是。
8.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对比阅读
(一)【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
使者日:“陈不可伐也。
”庄王日:“何故?”对曰:“其
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
”宁国⑧日:“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
重也,则民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
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是故
..百战百胜 (2) 委而.去之 (3)楚庄王欲伐.陈
(4)民怨.上矣(5)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A夫环而攻之 B委而去之 C亲戚畔之 D用兵之道
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2)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5.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
(二)【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 [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