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分级诊疗及医联体的建设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第1篇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实际,结合我国医联体建设的发展需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建设目标
1. 实现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 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 推进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三、建设原则
1. 公益性:医联体建设应遵循公益性原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2. 优化配置:按照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3. 分级诊疗: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
4. 共建共享: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 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医联体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内容
1. 组织架构
(1)成立医联体理事会,负责医联体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服务管理等工
作。
(2)设立医联体执行委员会,负责医联体日常运营管理和协调工作。
(3)设立专业业务部门,负责医联体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业务工作。
2. 服务体系
(1)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
(3)推进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
3. 人才队伍
(1)加强医联体内人才流动和交流,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2)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医联体内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
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可发于任何年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未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2 基层医疗机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情况
虽然DXA测量值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通用标准广泛用于各大医院,但据调查显示,基层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认知水平仍不足,脆性骨折史和DXA知晓率分别仅占17%和11%,医生往往是在患者发生骨折就诊时才发现骨质疏松症。目前临床上使用DXA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疗效评估和骨折预测,跟骨定量超声测定法(QUS)易进行社区筛查。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较多,基层抗骨质疏松药物配置和医师对其使用要求掌握迥然不同。
3 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3.1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
(1)不可控因素:包含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其中种族罹患骨质疏松症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2)可控因素: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
3.2 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工具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1. 引言
医联体是指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的组织形式。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医疗协作和共享,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
本文档旨在整理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方案,为医疗机构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参考。
2. 建设目标
医联体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提高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具体目标如下:
•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提高医疗协同工作效率。
•构建多级医疗服务网络,形成分级诊疗制度。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科研和医学教育。
3. 建设内容
3.1 医联体的组成
医联体的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院前急救机构:包括急救中心、120急救站等。
•长期照护机构:包括养老院、福利院等。
•医共体:由医生、护士、药师等组成的患者管理团队。
3.2 医联体的管理机制
医联体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以保障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和顺利运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机制:
•领导机构:设立医联体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负责整体协调和决策。
•组织机构:设立医联体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协议管理:建立医联体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责和合作内容。
•绩效考核:建立医联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医疗机构进行定期考核。
3.3 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
医联体建设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医联体实施方案
建立医联体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医联体需要明确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医联体应当由多家医疗机
构共同组成,包括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构建起以医院为核心,以社区医疗为基础的医疗服务网络。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医联体的领导机构、管理层和各个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确保医联体内部的协调运作。
其次,建立医联体需要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各个医疗机构应当充分
利用医联体的平台,共享医疗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设备、医疗信息等,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还需要建立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准和流程,实现医疗服务的有序衔接和无缝对接,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
再次,建立医联体需要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通,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医疗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安全隐患,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最后,建立医联体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医联体应当建立健全的
医护人员队伍,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医护人员在医联体内部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增强医联体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综上所述,建立医联体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进行医疗资
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方面,才能够有效推动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医联体建设方案
医联体建设方案
1. 引言
医疗资源的分散和不平衡一直是制约中国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联体建设方案应运而生。医联体是指由多个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共享和优化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机制。本文将介绍医联体建设方案的意义、核心要素和实施步骤。
2. 医联体建设方案的意义
医联体建设方案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医联体建设,可以整合和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医联体建设可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医联体建设可以实现患者的一站式服务,减少患者的重复就医和转院机会,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 降低医疗费用: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和治疗,医联体建设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3. 医联体建设的核心要素
医联体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 3.1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医联体建设的基础,包括综合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专科医院等。医联体建设需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特长的医疗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2 信息共享和互通
信息共享和互通是医联体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医联体需要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医疗信息的互通和医疗数据的统一管理。
3.3 诊疗协作机制
诊疗协作机制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远程会诊、病种诊疗协作、医护人员培训等。通过诊疗协作机制,可以实现专家资源的共享,提高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
建立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贯彻国家医改精神、促进XX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分级诊疗机制和双向转诊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密切XX关系,实现XX共建共赢,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根据《福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和《福建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由我院主导的松散型医疗联合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2014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探索构建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医疗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依托医联体构建覆盖城乡的分级诊疗体系,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以医保支付为杠杆,以信息化为支撑,完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形成上下联动的接续诊疗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权责明晰。坚持我院作为XX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以及为XX服务完成医疗保障任务的历史使命,落实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注重责权一致,统筹兼顾医联体内的实际利益,实现双赢。
2.循序渐进,积极稳妥。主要以医疗为纽带,以章程为规范,以技术、学术、流程、信息等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以点促面、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平稳启动,逐步向更加紧密的运作模式推进。
3.双方自愿,利益共享。坚持双方自愿,以利益共享为纽带,统筹兼顾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利益,实现利益共享,互惠多赢,充分激发各方支持和参与改革内在动力。
医联体分级诊疗系统建设方案(新)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 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遵循医学科 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 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 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 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 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 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
二、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
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 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 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 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 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 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 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 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 护理服务。
(二)目标任务。
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 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 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 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 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
医联体分级诊疗系统建设方案(新)
5
背景-省政策
加快信息化建设。试点市、县(市、区)要按照《关于 加强和规范全省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通知》(冀卫办规 划〔2018〕1号)要求,规范建立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 信息系统,促进医疗机构间患者就诊信息互认共享和转 诊预约。要统筹区域内全民健康信息化总体建设,标准 统一,突出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创新信息化应用模式, 实施医疗、医保、医药数据联动,逐步实现信息资源集 成与共享。
3
背景-省政策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三级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建不 同模式的医联体,充分利用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优 势,辐射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各市要 积极探索,至少选取1个区或1个县(市、区),在 医疗机构产权归属和财政补助渠道不变的基础上, 开展人财物统一管理的紧密型医疗集团或县乡一体 化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年底前,每个市至少建成 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省卫生计生委将会同有 关部门遴选医疗服务水平高、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市 或县作为省级试点,借鉴先进地区医联体建设模式, 结合我省实际,重点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大财 政投入及人事薪酬制度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打破现 行体制机制约束,将不同级别、不同隶属关系、不 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进行深度融合,推行“总 额管理、结余奖励、超支分担”医保结算机制,待 经验成熟后,逐步推开。 鼓励医联体主体单位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牵头组 建医联体内影像、检验、心电、病理、远程诊断等 中心,建立基层检查、医院诊断服务模式。医联体 内部要成立质量管理控制机构,统一质控标准,加 强质控管理,促进诊疗服务同质化。
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
一、宗旨目标
1.坚持以病患者为中心,建立起综合性、服务型的医疗联合体,加强中西医结合,把医疗质量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实施比较医学和药物安全学等医学转化研究,推动和完善医疗技术标准体系,改进和完善医疗管理体制;
3.确保病患者更安全高效、质量更高的医疗服务;
4.构建信息化的医疗联合体,加强全国医学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学科技和药物研发的水平;
5.通过公共卫生政策、互联网医疗服务等推动全民科学健康,建立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二、建立联合体
1.联合体成员应为质量上乘、水平有保障的市属和县属医院;
2.联合体应拥有完善的医疗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核心技术、多学科协作、医患沟通和医疗质量监控等技术;
3.联合体将实行就诊就医指导、实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优惠政策;
4.联合体应坚持多学科协同、综合治疗服务,改进医药流程,提升医药管理水平,强化医疗安全管理;
5.拟建设完善的医学教育和培训体系,进一步增强医疗团队的技术水平;
6.联合体应定期向社会发布报告,并展示医院的发展情况和成效。
推进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推进分级诊疗实施方案
分级诊疗是指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治疗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将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流,使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为了推进分级诊疗的实施,以下是一份方案:
1.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分级诊疗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分工,保证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
2.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增加其承担的疾病诊疗工作的能力。
3. 建立远程医疗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远程医疗平台,使得患者可以在线上就诊,避免不必要的就医流程,减少对医疗机构的压力,并提高就诊效率。
4. 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加大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降低患者前后就医的重复性检查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5. 加强医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医保体系,将分级诊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逐步实现按疾病诊疗价格的支付方式,鼓励患者就近就医。
6. 发挥医联体作用:建立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尤其是在区域内建立医联体,通过资源共享、人员互动等形式,实现分级诊疗工作的有机衔接。
7. 引导患者就医观念的转变:加大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避免轻微病症不必要地就医到较高级别的医疗机构。
8. 加强监管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分级诊疗的监管机制,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督导,确保其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推进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改善患者就诊体验,并降低医疗费用的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9. 加强医生培训和职业发展:为医生提供分级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对分级诊疗工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优化医生的职业发展机制,提供丰富的晋升和奖励途径,激励其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工作。
医联体解决方案
医联体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存在着分级诊疗不畅、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医联体模式应运而生。医联体是指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卫生机构组成的联合体,通过共享资源、互通信息、优化协作,提供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二、医联体解决方案的目标
1.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医联体模式,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医联体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协作,实现医疗服务的优化和提升,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3. 加强医患沟通与协作:通过建立医联体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医患关系,推动医疗服务的改善。
三、医联体解决方案的关键步骤
1. 建立医联体组织架构:确定医联体的组织形式和成员单位,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权责关系,建立医联体的决策机构和运行机制。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医联体内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互联,包括患者病历、医疗影像、检验报告等,方便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3. 制定医联体协作机制:制定医联体内部的协作机制,包括转诊制度、会诊制度、病例讨论制度等,确保医联体内部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调配和利用。
4. 建立医联体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医联体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医疗风险管理、不良事件报告等,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5. 加强医患沟通与合作: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活动和建立医患合作机制,加强医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医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医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是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医联体建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医疗服务的全面覆盖和提升。为了有效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总体目标。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连接基层与医院、整合资源与服务的医疗联合体,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构建多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1. 整合资源,充分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资源,建立合理的医疗联合体。
2. 服务协同,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服务的协同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3. 分级诊疗,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就近就医,减轻大医院压力。
4. 质量导向,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建立医疗质量考核机制,推动医疗服务提升。
三、具体举措。
1. 建立医疗联合体,整合各级医疗机构,形成医疗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
2. 完善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病历、远程会诊等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3. 推动分级诊疗,建立健全的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根据病情就近就医,减轻大医院压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4.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医疗质量考核机制,推动医疗机构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医疗安全管理。
5. 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建立多种支付方式,推动医保支付方式向按病种付费和按病组付费转变,引导患者就近就医。
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
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
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人力资源: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实现统一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和诊疗规范,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适宜眼科技术,推进技术资源共享。
2. 整合服务资源:打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方便医联体内转诊。委托第三方进行医联体单位药品、耗材等统一采购、统一配送。
3. 整合信息资源:依托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开发和运用统一信息平台,有效支持医联体内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协同服务。建立医联体内的知识共享系统,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诊疗培训和知识更新。
4. 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医联体内部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根据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结合专科会诊意见,本着急慢分治、治疗连续、科学有序、安全便捷的原则,引导患者自觉自愿配合,实行畅通的双向转诊。医联体内部各单位要明确双向转诊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设立通讯渠道,确保预约转诊优先诊疗、住院。
5.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建立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医联体内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6. 加强绩效考核和监管:建立医联体绩效考核机制,对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确保医联体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医联体内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以上是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具体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8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8〕83号),按照《福建省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闽政办〔2017〕144号)精神,推动我市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服务效能,进一步落实、完善我市分级诊疗制度,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厦门实际,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公益、创新机制,资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的原则,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均衡下沉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为根本目的,建设和发展多种形式医联体,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改造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合理就医秩序,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工作目标
2018年,搭建医联体制度基本框架,全市公立医院全部参
与医联体建设,同安区深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所有公立医院和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每个区均建有至少一个成效明显的医联体。构建覆盖全市多形式、多类型的医联体,建立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
三、工作措施
㈠建设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医联体
1.建设区域紧密型医共体
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是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重要举措。为了有效推进医联体建设,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医联体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明确目标和定位。
医联体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高效运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实施方案中,需要明确医联体的定位,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各方利益均衡。
二、建立组织机制。
在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方案中,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明确医联体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专业委员会等,确保医联体的决策机制科学民主、运行高效。
三、优化资源配置。
医联体建设的实施方案需要重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疗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共用,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四、完善服务体系。
在实施医联体建设方案时,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多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提高群众就医便利性和满意度。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中,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共享,建立健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六、强化人才培养。
在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中,需要强化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
七、加强监督和评估。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中,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医联体建设的监督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医联体建设取得实效。
基于EHR对骨质疏松分级诊疗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07347415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和骨脆性增加为表现的疾病,患者易发生骨折,其终点事件——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导致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1]。根据上海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显示,上海市是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7.15%,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不断的增加。据报道,2010年中国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花费已达百亿[1],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骨质疏松作为常见病、慢性病,长期规范化管理最终要依托社区,而我国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并不完善,服务模式并不健全,社区家庭医生的优势未能真正体现。日本一项研究[2]中提出,多数医生对于骨质疏松工作的参与度是远远不足的。有调查显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比例占全部医疗工作的30%以下,其在中国医生中的知晓率、设备的配置和参与的程度上均存在不足[3]。本研究以上海市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质疏松慢性病管理团队为例,依托瑞金—卢湾医联体“全—专门诊”进行分级诊疗,介绍该区域医联体内综合医院专科医师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团队如何开展区域医联体特色的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建立个人电子健康
基于E H R对骨质疏松分级诊疗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杨涛①,聂子淮②,黄雷①,邵丹丹①,周蓉①,滕斌①,许丹丹①,庞小芬③,杨菁①#
摘要目的探讨E H R对骨质疏松分级诊疗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上海市某社区慢性病管理团队为例,依托瑞金-卢湾医联体“全-专门诊”进行分级诊疗,介绍该区域医联体内专科与全科医生团队如何开展区域医联体特色的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建立个人E H R,通过调阅区、市两级E H R查阅患者区域内就诊信息,对签约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管理,分析管理效果。结果研究对象疼痛症状、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和精神心理功能较一年前得分均有下降(P<0.05);骨代谢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防治专科医联体工作方案
为充分发挥**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市**区**医院、**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防治基地)的平台作用,有效利用**省医疗行业协会对骨质疏松防治技术指导的优势,经过**医院的前期探索,**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积极响应,创新性地构建“政府鼓励、学会指导、基地诊治、社区防治、家庭参与、个人重视”的骨质疏松防治专科医联体,以提高对全区广大群众骨质疏松的干预能力和健康服务水平。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主要目标
(一)通过**省医疗行业协会的指导,在**医院建立**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防治基地(以下简称“防治基地”),由其作为牵头单位,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成员单位,构成骨质疏松防治专科联盟,建立有利于提升各成员单位对骨质疏松诊治水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帮扶,提高各成员单位对骨质疏松专科防治的工作水平,大力改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就医习惯。
(二)规范各成员单位对骨质疏松的诊疗秩序,建立标准化的诊治流程,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严控医疗费用。对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做好双向转诊、定期随访等服务,建立分级有序的就医和服务秩序。
(三)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做好骨质疏松的预防,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减少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提高其对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促进广大群众的家庭幸福。
二、组织架构
(一)联盟专委会。成立**区骨质疏松防治专科医联体工作的联盟专委会,由防治基地负责人担任专委会主任委员,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其他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担任专委会常委,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派2名业务骨干担任委员,统筹协调专科医联体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办公室。联盟专委会下设办公室在防治基地,根据工作实际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2名,配备2名工作人员,协助联盟专委会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开展日常业务工作的运行管理,衔接各防治站对口业务部门,起中枢纽带作用。
(三)专家组。由**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委员会委员、骨质疏松防治基地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质疏松防治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会诊、规范化治疗培训、教学查房、带教、指导研究优化运行机制、医联体成员单位专题讲座及业务开展指导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构建联盟。
以**医院骨质疏松防治基地为核心,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并加挂“**区骨质疏松防治站”牌子(以下简称“防治站”),形成**区骨质疏松防治专科医联体,由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委员会组织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定期和不定期地到来指导防治基地和联盟成员单位开展骨质疏松防治技术指导、服务提升等工作。本专科医联体之间没有统一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各方力求友好合作,在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研合作、工作制度完善和服务创新探索,不断推进全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二)资源共享。
防治基地和防治站紧密合作,实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治疗设备共享,通力合作做好骨质疏松疾病筛查、预约诊疗、康复跟踪、健康指导等服务。积极探索研究做好病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服务,逐步增加医务人员可柔性流动、对口支援、教学查房等内容,实行学科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健康的水平。
(三)加强培训。
充分发挥省医疗行业协会专家技术力量支持作用,一是定期和不定期到防治基地、防治站进行专科学术讲座、规范化治疗培训、治疗方案制定、教学查房、手术示范等;二是
设立进修点,优先接受各防治站人员参加进修,提高其专科医疗水平。三是加强防治基地、各防治站医护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四)积极干预。
1. 发挥核心作用,规范诊治制度。一是防治基地牵头制定骨质疏松的规范化诊治制度,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治,有效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二是配齐配好骨质疏松防治所需诊断、治疗设备及治疗药物,提供必要的检验检查条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三是加强对防治站医师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其对骨质疏松的诊治水平,更好地干预广大群众骨质疏松疾病的发生。四是做好双向转诊,防治基地优先诊治防治站转诊的患者,对出院患者及其身体状况及时通报给防治站,让防治站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管理工作。五是统筹加强骨质疏松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骨质疏松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2.抓好基础服务,提高干预能力。一是各防治站配备基础治疗的药物、筛查工具、康复设备。二是做好骨质疏松患者的筛查和首诊,在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参照慢性病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强对骨质疏松患者的跟踪服务管理,做好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三是对经诊断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尊重其自由选择到专科医联体内的防治站就诊,由社区医生接诊后确认有需要转诊至防治基地
的,在患者自愿情况下帮助其及时联系防治基地的指定客服人员进行转诊登记,让其享受检查、治疗等相关便捷服务;防治站收到防治基地转回的康复期患者后,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管理,提高广大群众健康对服务的满意度。
5.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防预意识。一是防治基地和各防治站大力开展骨质疏松防治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主动关注个人的健康。二是防治站的家庭医生团队加大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管理,指导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做好相关防范措施,如装厕所把手、墙边、走廊加装扶手,防止老年人跌倒造成骨折或再次受伤。三是积极开展下沉服务,防治基地、防治站定期和不定期或联合到镇(街道)、村(社区)进行义诊、健康宣教,提高广大群众对骨质疏松防治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四是各防治站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骨质疏松防治的健康讲座,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规范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或通过建立村(社区)骨质疏松预防分享健康小组等形式,指导群众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骨质疏松的规范化治疗,提高群众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增进其自身和家庭的幸福感。
(五)联动促进。
1.医联体内加强工作联动,积极组织开展专家门诊、现场查房、多种形式会诊、学术讲座、村居义诊及健康宣教等活动,并加强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