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 第二章 药代动力学

合集下载

药理学(第9版)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9版)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1. 简单扩散 (被动扩散)——主要方式 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 特点: • 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 • 顺浓度差,不耗能。 • 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 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 (pKa) 有关。
[HA]
10 pH-pKa =
[ A ] [HA]
碱性药
pKa-pH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H和pKa决定药物分子解离多少
碱性药
Ka =
[ H+ ] [ B ] [BH+ ]
[ BH+ ] pKa -pH= log [B]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正副高等题库都已入库。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主动转运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ntral South University
2. 滤过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 肠黏膜上皮细胞及其他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Å(1Å=1010m),仅水、尿素
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
药理学(第9版)
Institute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2《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Weak selecBiblioteka ivity :唾液分泌 ↓
口干 扩瞳
阿托品
(Atropine)
M受体阻断
抑制瞳孔括约肌
解除迷走神经对 心脏的抑制
心率↑
内脏平滑肌松弛
解痉
疗效, 二. 治疗作用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
—— 临床用药时,符合用药目的并 临床用药时, 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疗效)? 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疗效)?
药理学
2、根据作用部位分: 、根据作用部位分: (1)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局部作用: 在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作用。 在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产生作用。如 口服硫酸镁导泻, 口服硫酸镁导泻,外用酮康唑治皮肤真菌感染 . (2)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吸收作用: 药物被吸收入血之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产 生作用。如口服地高辛被吸收后产生强心作用。 生作用。如口服地高辛被吸收后产生强心作用。
一.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作用 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是分子反应 机制, 具有特异性。 机制 具有特异性。 2.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 .药理效应 机体组织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变化。 机体组织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变化。 药物作用是动因, 药物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结果
最大效应: 最大效应:(maximum efficacy,Emax) ,
在量反应中,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在量反应中,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效价强度: 效价) 效价强度:(potency) (效价) 效价

药理学第二章

药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1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2
药物的体内过程
3
房室模型
4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二章
5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6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7 药物剂量的设计与优化
第二章
❖ 掌握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规律 ❖ 药物的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 ❖ 首关消除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之特点及意义 ❖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 酶的诱导或抑制 ❖ 药物排泄的途径、特点、影响因素。肝肠循环 ❖ 一级消除动力学 ❖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消除半衰期(t1/2)、
第二章
(2)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 收不如口服。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 化道的刺激性。
(3)舌下给药
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 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 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 肾上腺素。
第二章
(4)注射给药
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适用于在胃肠 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 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 的药物(硝酸甘油 )。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都要经过门 静脉进入肝,再进入血液循环。舌下给药或直肠 给药,分别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的粘膜吸收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Fick扩散定律 (Fick’s Law of Diffusi第on二)章
第二章
[CO2]i >[CO2]o
1.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第二章
❖(二)简单扩散
非极性药物分子与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 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 又称
被动扩散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碱化酸化体液和尿液
通过用药可轻微改变pH,如应用碳酸氢钠 可碱化,而用氯化铵可酸化体液和尿液,应用 此原理可使药物吸收或排泄的速度改变,对提 高药物的吸收或促进中毒物质的排泄有临床意 义。
弱酸性药物在pH低的溶液中解离度小,容 易跨膜转运,在酸性胃液中吸收较快;但如用 药碱化尿液pH变大,则解离度增大而妨碍原形 排泄的药物在肾小管中的重吸收,促进药物从 体内排泄。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被动转运(passive diffusion)
特点: 顺浓度梯度转运 不耗能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性、无竞争性
影响因素:分子大小、脂溶性、极性、 两侧浓度差、解离度等
2021年2月9日
中药学专业《药理学》
被动转运(passive diffusion)
1)简单扩散:因为生物膜的脂质特性, 药物的被动扩散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油水 分布系数)与解离度有关。非极性物质、解 离度小或脂溶性强的药物容易通过膜的类脂 相,极性大、解离形式或脂溶性小的药物, 一般不易通过生物膜。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 式属于简单扩散。
(Placental barrier)
是指胎儿胎盘绒毛与孕妇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胎毛细血管内皮对药物转运的选择性
脂溶度、分子大小是主要影响因素 (MW 600易通 过;>1000 不能)
母血pH = 7.44; 胎血pH=7.30。弱碱性药物在胎血内 易离解
胎盘有代谢(如氧化)药物的功能
转运方式和其它细胞相同:简单扩散
二、分布
药物以各种途径给药后自给药部位吸收入血, 随血液转运到组织脏器,称分布。研究药物的分 布对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的产生,发 现新药以及新的用途,均可得到启示。影响分布 的因素主要有:组织血流量及药物与组织细胞的 亲和力、屏障现象及药物与组织蛋白的结合等。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与毒物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因此药 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其本身固有的两 重性作用。
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 (drug induced diseases) 。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变态剂反量应(过al大ler或gic体re内ac蓄tio积n)过
二、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药物和受体的结合: 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形式取决于药物的化
学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对受体的亲和力 (affinity),即药物和受体相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常数 pD2
pD2 = - logKD • pD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激动剂的摩
尔浓度的负对数(EC50的负对数)。与亲和 力成正比。
变态反应 ③③反应一严般重不程度严与重剂;量 成④比例难。以避免。
*特异质反应
反应停所致 海豹儿
畸胎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和药 理 效应成比例。
一、剂量
二、量效曲线
1.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理化反应
参与/干扰细胞代谢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影响酶的活性 作用与离子通道 影响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
◆ 补改充变:pH如值铁、、
◆ ◆ ◆ ◆
锌改、变钙渗、透V压it等 影干响扰如N:新a+斯-K的+、明、 N钠a奥5+通--美H氟道+拉尿交阻唑嘧换滞、啶药卡、 钙钾环托酶通通孢普等道道素利阻开、、滞 放 雷尿药 药 公激、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 学
2019/6/6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简称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 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学专业知识一_药理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_2012年版

药学专业知识一_药理学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_2012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E: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答案:B
2、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正确的是 A:是不可逆的
B: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C:是疏松可逆的
D:促进药物排泄
E:无饱和性和置换现象
答案:C
3、大多数药物经代谢转化
A:极性增加
B:极性减小
C: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
D:药理活性增强
E:药理活性基本不变
答案:A,C。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PT课件

半衰期(T1/2)
总结词
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时间的参数。
详细描述
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T1/2值越短,药物 消除越快。药物的消除途径、代谢速率和排泄速率等因素都会影响T1/2值。
清除率(Cl)
总结词
描述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的参数。
详细描述
清除率是指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它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 数之一。Cl值越大,肾脏清除药物的能力越强。药物的排泄速率 、尿液pH值和尿液流量等因素都会影响Cl值。
二室模型

总结词
二室模型考虑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不均 匀性,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
VS
详细描述
二室模型将身体分为中央室和周边室两个 部分,中央室包括血液和主要的脏器,周 边室包括其他组织。该模型适用于药物在 体内分布不均匀,且在中央室和周边室的 转运速率不同的情况。
微生物模型
总结词
微生物模型是用于描述药物在微生物中的代谢和消除过程的模型,常用于药物制剂的微 生物学质量控制。
0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实际应用
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确保 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和频率,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 减少不良反应。
新药研发与评价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 节,用于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等特性。
疾病状态
疾病状态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药 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需要调 整药物剂量。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优秀课件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优秀课件
❖ 举例: (1)用抗菌药杀灭病原微生物,以控制传染病,是对因治疗。 (2)用解热镇痛药使发热病人体温下降,是对症治疗。
❖ 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 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不良反应
❖ 药物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对机体 不利的反应。
❖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 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 免的,是非期望的药物作用。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 效应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2、熟悉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 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例如:去甲肾上腺素
激动血管平滑肌α受体 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二 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一)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
吸收作用
是指未被吸收的 药物在用药部位 所呈现的作用。
是药物被吸收之后 随血液循环分布到 组织器官所发生的 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
是指药物对其所 接触的器官、 细胞直接产生的 作用。
去甲间肾接上作腺用素
激动血管平滑肌α受体 是由于机体的整 血体管性收而缩通过机体 反射机制或生理 血性压调升节高间接产生 的药物作用。
不良反应
(3)后遗效应:指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 阈浓度(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 理效应。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不良反应
(4)继发性反应: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 良后果,也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 抑制,耐药菌过量增殖,而引起的新的感染。 如伪膜性肠炎等。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 ATP:Na+:K+=1:3:2
当细胞内[Na+]升高或细胞外[K+]升高时,钠泵被激活。 分解ATP供能,将Na+泵出细胞,同时将K+泵入细胞.
(2)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又称二次性主动转运。即不直 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 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 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这种转运使物质 跨膜转运的最普遍方式。
三、代谢(生物转化, metabolism, biotransformation)
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转 化后的大多数药物药物活性降低或失去 药理活性,极性增加,易于排泄。
部位:主要在肝脏,
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简 称“肝药酶”)催化。
药物氧化代谢 (Oxidation) 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CYP)
需特异性载体。
如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K+、 Ca2+等)的吸收。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不能逆浓度梯度 转运。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 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上山运动。
主动转运的特点: (1)药物逆浓度差转运 (2)耗能 (3)需要载体 (4)有饱和现象及竞争性抑制
药物跨膜转运速度符合Fick定律
通透量(分子数/min) =(C1-C2)× 膜面积×通透系数
膜厚度
C1-C2 为药物浓度差,通透系数即 药物分子的脂溶度
(二)药物转运体
药物转运体(transporter)是跨膜转运蛋白,是 药物载体的一种。转运体可分为: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少数药物消除形式
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血中积累药物总药量
t1/2数
给药后的
经过半衰期药量
1
100% A0
50% A0
2
150% A0
75% A0
3
175% A0
87.5% A0
4
187.5% A0
93.8% A0
5
193.8% A0
96.9% A0
6
196.9% A0
98.4% A0
7
198.4% A0
99.2% A0
常用药动学参数
1..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in Conc.-Time Curve)
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Half-Lif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rid the body of half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三、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体液pH; 4.组织亲和力; 5.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c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可饱和性(Saturable)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Blood Brain Barrier
四、生物转化 (transformation / metabolism)
又称为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 化学变化,药物经转化后成为极性高的 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药理学第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第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病因,称对症治疗。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措施!
举例:胆结石引起的剧烈疼痛 小儿肺炎引起高热
四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
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出现的与用 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反应等。
3.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 合的物质称配体。是指内源性递质、激 素、自身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
(二)受体特性
(1)特异性 (2)敏感性 (3)饱和性 (4)可逆性 (5)变异性
药物能准确识别并与其 受 而体药分物相 特子-应 定受只的 的体占受 生(细体 理D胞结 效-R的合 应)极,。复微产合小生物部能分够 , 激活一系列生物放大系统,应用 微量的药物即能引起高度生理活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 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 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二 、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 部位直接产生作用。如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 用。
2. 全身作用(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药 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 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临床药物绝大 多数都是吸收后显效的,如对乙酰氨基酚的 解热镇痛作用。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第三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02 药物代谢动力学(人卫九版药理学)

02 药物代谢动力学(人卫九版药理学)

时浓曲线
布 相
Cmin 纵坐标:浓度或对数浓度
维持时间
tmax 时间
横坐标:时间
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
消除:药物代谢与排泄的总和。
• 一级动力学消除 恒比消除,线性消除;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
• 零级动力学消除 恒量消除,非线性消除; 单位时间消除恒量的药物;
一级动力学消除
(机体的消除能力超过剂量)
特点:逆浓度差转运、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 具有饱和性、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例如:青霉素与丙磺舒自肾小管的分泌
3、其他转运方式
胞饮
一些大分子的肽类药物(如胰岛素)通过膜 的内陷形成小泡而进入细胞。
胞吐
又称胞裂外排或者出胞,指大分子物质从细 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定义 特点
应用
被动转运
依赖膜两侧浓度差顺浓度梯 度转运(高→低)
华法林(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保泰松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出血倾向
磺胺类置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导 致新生儿核黄疸症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华法林:99%
华法林结合型型 药物浓度下降

保泰松
游离型药物浓度 上升
2.体内屏障
① 血脑屏障:血液与脑细胞 血液与脑脊液 脑脊液与脑细胞
�脂溶性或小分子药物可通过; �葡萄糖以载体转运方式通过; �可变性,炎症时通透性↑
药物跨膜转运方式
滤过(filtration)
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 分子,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 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一侧到达另一侧, 为被动转运方式。
如:肾小球滤过。
特点:
1. 水溶性物质; 2. 顺浓度差,高低; 3. 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 4. 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5. 无饱和性,无竞争性抑制;

药理学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3
4
5
6
7
4 5 1mg 0.5mg 0.75mg 0.88mg 0.94mg 0.97mg 1mg
1
2
3
1mg
1m. 选择靶浓度(TC); 2. 参考正常值并根据病人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预 估病人的Vd和CL; 3. 根据TC, Vd, CLTC计算并给予负荷量或维持量;
42
药物消除动力学
1.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 位时间内按恒定比例进行的消除。 2.零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在单 位时间内按恒定量进行的消除。
43
体内药物浓度因不断消除而随时间不断变化
k:消除速率常数
(Rate constant for elimination)
dC/dt = - kCn
一级消除动力学 n=1 dC/dt = - kC
药物通过胎盘的转运方式主要是简单扩 散。 大多数药物均能进入胎儿。
血眼屏障
30
三、药物的代谢(biotransformation)
定义
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
主要部位 肝
意义
药理活性改变 :灭活、活化、增毒、
利排
31
三、药物的代谢(biotransformation)
方式
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反应(结合):葡萄糖醛酸、硫酸、 醋酸、谷胱甘肽等 酶 专一性酶、非专一性酶(肝药酶)
1/2
49
一、消除半衰期(Half-life, T1/2) 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一级消除动力学: t1/2 =0.693/Ke
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与浓度成正比 半衰期不随浓度而变 Slope(斜率) = -Ke/2.303

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其吸收是极其迅速的。
三、局部给药
经皮给药:是指将药物涂擦于皮肤表面,经完整
皮肤吸收的给药方式。
直肠给药: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 直肠内给药的优点仅在于可避免药物对上消化道的 刺激性。
四、舌下给药(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
无首关消除,特别适合口服给药时易于被破坏(如 异丙肾上腺素片等)或首关消除明显(如硝酸甘油 片等)的药物
注射给药的最大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另外,注 射给药也适用于在胃肠中易被破坏(如青霉素 G 等),不易吸收(如庆大霉素等)和在肝脏中首关 消除明显(如硝酸甘油片等)的药物。
Distribution
●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主要取决于药物分布于 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
●而药物消除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药方式,其主要吸收部位为小肠,吸收 方式主要为脂溶扩散。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很 多
饮水量、是否空腹、肠蠕动的快慢、胃肠道 的PH值、药物颗粒的大小、与胃肠道内容物 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首关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首关效 应,first-pass effect)
转运过程:
药物分子和载体在膜一侧结合→形成复合物→转 运到膜的对侧→复合物解离→释放出药物→载体 再返回→重新结合药物。
特点:
① 需载体、耗能
② 饱和性
③ 选择性
④ 竞争抑制现象
易化扩散
载体转运
兼有主动转运(如需载体,有饱和性、竞争
抑制现象)和被动转运(如顺浓度梯度, 不耗能)的特点。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维生素B12从肠道吸 收。
★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制剂和给药途径等。
★其中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最为重要,给药途径 不同,可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

药理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理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分 子要通过各种单层或多层细胞膜。尽管各种细胞 结构不尽相同,但其细胞膜是药物在体内转运的 基本屏障,药物的通过方式和影响因素相似。
药物分子通过 细胞膜的方式
1、滤过(水溶性扩散) 2、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 3、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 易化扩散) 4、膜动转运(包括入胞和出胞)
指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 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lipid diffusion),也是一种 被动转运方式。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影响简单扩 散的因素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膜两侧药物浓度差
离子障(ion trapping)
分子态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而离子型药物 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四、排泄
一、定义:药物在体内经吸收、分布、代谢后, 最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不同途径排出 体外,称为排泄。 二、途径:肾脏、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 泪腺等。
四、排泄
(一)肾脏排泄:
肾小球过滤:肾小球毛细血管膜孔较大,除与血浆蛋白结合的 结合型药物外,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均可经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在近曲小管处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将某些药物主动 转运至尿中。 肾小管重吸收:是指被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在远曲小管时被动 转运回到血液的过程。
四、排泄
影响药物肾排泄的因素:
肾脏排泄药物的多少,与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尿 液的pH和肾血流量有关。
弱酸性药物在尿中非解离型多,重吸收多,排泄慢; 弱碱性药物在尿中非解离型少,重吸收少,排泄快。
四、排泄
(二)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 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进 入体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洋地黄毒苷、地高辛、 地西泮等有明显肝肠循环,其半衰期会延长。

Pharmacology2药代动力学

Pharmacology2药代动力学
谢产物。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药物代谢速率和 代谢产物也存在差异,如新生儿和老 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
饮食因素
某些食物或营养素可能影响药物的代 谢,如维生素C可能影响抗坏血酸药 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外实验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如酶促反 应等。
动物实验
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
药物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以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提高药 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疗效预测
通过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有助于医生为患者选择 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相互作用与药代动力学
联合用药分析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分析不同药 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疗效的 影响,指导合理用药。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肾功能
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速度减慢,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
年龄
新生儿和老年人排泄药物的速度较慢,需根据年龄调整给药剂量和 频率。
疾病状态
肝肾功能障碍、肠道疾病等影响药物排泄的疾病状态,需谨慎用药。
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
胆汁检测
通过胆汁引流或内镜采集胆汁样本,测定药 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
药物代谢酶研究
了解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及其影响 因素,有助于预测药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代谢变化。
药物转运蛋白研究
药物转运蛋白在体内药物的分布 和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其 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预测药 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Pharmacology2药代动力 学
目录 CONTENT
• 药代动力学概述 • 药物吸收 • 药物分布 • 药物代谢 • 药物排泄 • 药代动力学的应用

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和答案

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和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动力学一、最正确选择题1、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要素是A、汲取快慢B、作用强弱C、体散布速度D、体转变速度E、体除去速度2、药时曲线下边积代表A、药物血浆半衰期B、药物的散布容积C、药物汲取速度D、药物排泄量E、生物利用度3、需要保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A、每 4h 给药一次B、每 6h 给药一次C、每 8h 给药一次D、每 12h 给药一次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快速达到稳态血浓度,能够初次剂量A、增添半倍B、增添 1 倍C、增添 2 倍 D 、增添 3 倍 E 、增添 4 倍5、某药的半衰期是 7h,假如按每次 0.3g ,一天给药 3 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 10h B 、 10~ 16h C 、 17~23h D 、 24~ 28h E 、 28~ 36h6、按一级动力学除去的药物,按一准时间间隔连续赐予必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A、剂量大小 B 、给药次数C、汲取速率常数D、表观散布容积 E 、除去速率常数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A、有效血浓度 B 、稳态血药浓度 C 、峰浓度D、阈浓度 E 、中毒浓度8、药物汲取抵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汲取过程已达成C、药物除去过程正开始D、药物的汲取速度与除去速率达到均衡E、药物在体散布达到均衡9、按一级动力学除去的药物相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绘中错误的选项是A、增添剂量能高升稳态血药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抵达时间C、初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快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准时恒量给药一定经4~6 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准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除去率相关10、按一级动力学除去的药物,其除去半衰期A、与用药剂量相关B、与给药门路相关C、与血浆浓度相关D、与给药次数相关E、与上述要素均没关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除去,其血浆半衰期与除去速率常数 k 的关系为A、0.693 /kB、 k/ 0.693C、 2.303/kD、 k/ 2.303E、 k/ 2 血浆药物浓度12、对血浆半衰期( 一级动力学 ) 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是血浆药物浓度降落一半的时间B、能反应体药量的除去速度C、依照其可调理给药间隔时间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相关E、一次给药后经 4~ 5个半衰期就基本除去13、静脉注射1g 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 dl ,其表观散布容积为A、 0.05LB、2LC、5L D 、 10L E 、20L14、在体药量相等时,Vd 小的药物比 Vd 大的药物A、血浆浓度较低 B 、血浆蛋白联合较少 C 、血浆浓度较高D、生物利用度较小 E 、能达到的治疗成效较强15、以下表达中,哪一项与表观散布容积(Vd) 的观点不符A、 Vd 是指体药物达动向均衡时,体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B、 Vd 的单位为 L 或 L/ kgC、 Vd 大小反应散布程度和组织联合程度D、 Vd 与药物的脂溶性没关E、 Vd 与药物的血浆蛋白联合率相关16、以下对于房室观点的描绘错误的选项是A、它反应药物在体分却速率的快慢B、在体平均散布称一室模型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含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D、血流量少不可以立刻与中央室达均衡者为周边室E、散布均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17、影响药物转运的要素不包含A、药物的脂溶性 B 、药物的解离度 C、体液的 pH 值 D 、药酶的活性 E 、药物与生物膜接触面的大小18、药物除去的零级动力学是指A、除去半衰期与给药剂量相关B、血浆浓度达到稳固水平C、单位时间除去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除去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除去到零的时间19、以下相关一级药动学的描绘,错误的选项是A、血浆药物除去速率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B、单位时间机体药物按恒比除去C、大多半药物在体切合一级动力学除去D、单位时间机体药物除去量恒定E、除去半衰期恒定20、对于一室模型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各组织器官的药物浓度相等B、药物在各组织器官间的转运速率相像C、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药物浓度快速达到均衡D、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可反应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低E、各组织间药物浓度不必定相等21、对药时曲线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可反应血药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B、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血药浓度C、又称为时量曲线D、又称为时效曲线E、血药浓度变化可反应作用部位药物浓度变化22、药物在体的半衰期依靠于A、血药浓度 B 、散布容积C、除去速率 D 、给药门路 E 、给药剂量23、依他尼酸在肾小管的排泄属于A、简单扩散 B 、滤过扩散C、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 E 、膜泡运输24、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A、肾脏 B 、胆管 C、汗腺 D、乳腺 E 、胃肠道25、相关药物排泄的描绘错误的选项是A、极性大、水溶性大的药物在肾小管重汲取少,易排泄B、酸性药在碱性尿中解离少,重汲取多,排泄慢C、脂溶性高的药物在肾小管重汲取多,排泄慢D、解离度大的药物重汲取少,易排泄E、药物自肾小管的重汲取可影响药物在体存留的时间26、以下对于肝微粒体药物代酶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又称混淆功能氧化酶系B、又称单加氧化酶C、又称细胞色素P450 酶系D、肝药物代酶是药物代的主要酶系E、肝药物代专司外源性药物代27、药物的首过除去可能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 B 、吸入给药后 C 、口服给药后 D 、静脉注射后 E 、皮下给药后28、拥有肝药酶活性克制作用的药物是A、酮康唑 B 、苯巴比妥 C 、苯妥英钠 D 、灰黄霉素 E 、地塞米松29、以下对于肝药酶的表达哪项是错误的A、存在于肝及其余很多脏器官B、其作用不限于使底物氧化C、对药物的选择性不高D、肝药酶是肝脏微粒体混淆功能酶系统的简称E、个体差别大,且易受多种要素影响30、以下对于肝药酶引诱剂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使肝药酶的活性增添B、可能加快自己被肝药酶的代C、可加快被肝药酶转变的药物的代D、可使被肝药酶转变的药物血药浓度高升E、可使被肝药酶转变的药物血药浓度降低31、促使药物生物转变的主要酶系统是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 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胆碱酯酶32、以下对于药物体转变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药物的除去方式是体生物转变B、药物体的生物转变主要依靠细胞色素P450C、肝药酶的作用专一性很低D、有些药物可克制肝药酶活性E、有些药物能引诱肝药酶活性33、不切合药物代的表达是A、代和排泄统称为除去B、所有药物在体均经代后排出体外C、肝脏是代的主要器官D、药物经代后极性增添E、 P450 酶系的活性不固定34、药物在体的生物转变是指A、药物的活化 B 、药物的灭活 C 、药物化学构造的变化 D 、药物的除去 E 、药物的汲取35、不影响药物散布的要素有A、肝肠循环 B 、血浆蛋白联合率 C 、膜通透性 D 、体液 pH值 E 、特别生理屏障36、对于药物散布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散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组织间液和细胞转运的过程B、散布多属于被动转运C、散布达均衡时,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相等D、散布速率与药物理化性质相关E、散布速率与组织血流量相关37、影响药物体散布的要素不包含A、组织亲和力B、局部器官血流量C、给药门路D、生理屏障E、药物的脂溶性38、药物经过血液进入组织器官的过程称A、汲取 B 、散布 C、储存 D、再散布 E 、排泄39、药物与血浆蛋白联合A、是不行逆的B、加快药物在体的散布C、是可逆的D、对药物主动转运有影响E、促使药物的排泄40、药物肝肠循环影响药物在体的A、起效快慢 B 、代快慢 C 、散布程度 D 、作用连续时间 E 、血浆蛋白联合率41、以下对于药物汲取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汲取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经过毛细血管壁汲取C、口服给药经过首过除去而使汲取减少D、舌下或直肠给药可因首过除去而降低药效E、皮肤给药大多半药物都不易汲取42、丙磺舒能够增添青霉素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收
✓ 血管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吸入→舌下→直肠→ 肌注→皮下→口服→皮肤
(一)口服——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口服药 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 肠道和肝脏细胞的酶的 灭活代谢,导致进入体 循环的活性药量减少的 现象。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药物的排泄途径
1、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主动分泌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2、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
3、乳腺排泄
4、其他 汗腺、呼吸、唾液、泪水
第三节 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s)
根据药物在体内分布速率的特点对机体进 行抽象进行划分。目前常用房室模型有:
1、开放性一室模型 (open one compartment model )
• (一)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碱度
• (二)药物的浓度差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
面积和厚度
面积×通透系数
通透量(单位时间分子数)=(C1-C2)×
厚度
• (四)血流量 • (五)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Absorption) •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流的过程。 •通常认为,只有吸收的药物,才能发挥预期疗效, •因此,药物吸收的多少与难易,对药物作用有决定 •性的影响。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limination
Pharmacokinetics
Toxicity &/OR Efficacy
Pharmacodynamics
药物的转运和转化
组织器官
吸收
游离型药
排泄
结合型药
SYSTEMIC CIRCULATION
生物转化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体内ADME过程
体内过程的分类
•吸 收 absorption •分 布 distribution •代 谢 metabolism •排 泄 elimination
药物体内过程的意义:
Therapeutic Principles
Diagnosis &
Drug Selection
I N P U T
③有饱和现象 ④有竞争抑制现象 ⑤膜一侧药物转运完毕时转运停止。
• 2、易化扩散:特点:①需载体
②不耗能 ③有饱和现象 ④有竞争抑制现象 ⑤膜两侧浓度达平衡时转运达平衡。
(四)膜动转运
• 大分子物质 • 1.胞饮(pinocytosis) • 2.胞吐(exocytosis)
二、影响药物通过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的体内过程导致在不同 器官、组织、体液间的药物浓度 随时间变化而改变,此动态的药 物转运和转化过程,称为动力学 过程或速率过程。
其他给药途径
• (二)吸入 • (三)局部用药 • (四)舌下给药 • (五)注射给药
药物在血循环中存在的形式:
• 游离型药物* • 结合型药物(药物-蛋白)
二、分布 (Distribution)
影响因素
(一)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结合疏松可逆
血浆蛋白
竞争现象
(二)器官血流量
(三)组织细胞结合
(四)体液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k21
k10
静注一室模型时-量关系曲线
dC dt
keC
积分得:
CC0eket
取对数
lgClgC0
ke 2.303
C
CC0eket
lgC
* *
*
*
t
t
静注二室模型时-量关系曲线
经理论推导得: C A e tB e t
lgc
A B
分布项
cA e t B e t
β α
消除项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2、开放性二室模型 (open two compartment model )
3、开放性多室模型 (open multi-compartment model )
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比较
One compartment model
D0
体内 ke
Two compartment model
k12
D0
中央室
外周室
大家好
1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Chapter 2 Pharmacokinetics
血浆药物浓度 (mg/L)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静脉注射 口服
时间
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 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分布 (distribution)、代谢 (metabolism)和排泄 (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 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 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五)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
3.血眼屏障
三、代谢(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1、转化方式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结合
AChE
2、代谢酶
(1)专一性酶
(2)非专一性酶
↑诱导
肝药酶(P-450)
↓抑制
P-450
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四、排泄 (Excretion)
1 0 pH -pKa=
即 [H A]
[非 离 子 型 ]
•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度减小
[B ] pK a=pH -log
[B H +]
[B H +] pK a-pH =log
[B ]
[B H +]
[离 子 型 ]
1 0 pKa-pH= [B ]
即 [非 离 子 型 ]
•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减
pKa值的概念
• pKa值——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 的pH值。注意:pKa值不是药物自身的pH值。药物离 子化程度受pKa值及所在溶液的pH值决定。
• pH值较高(碱化),酸性药物解离多,碱性药物解 离少。pH值较低(酸化),酸性药物解离少,碱性 药物解离多
(三)载体转运
①需载体
• 1、主动转运:特点:②需耗能
脂质双分子层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药物所在环境的PH值
弱酸性药物
HA
H+ +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 +] [A -]
Ka= [H A]
弱碱性药物
BH+
H+ + B
[H +][B ] K a= [B H +]
[A -] pK a=pH -log
[H A]
[A -] pH -pK a=log
[H A]
[A -] [离 子 型 ]
•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 (一)滤过
• (二)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特点:
①无需载体 ②无需耗能
③无饱和现象
④无竞争抑制现象 ⑤膜两侧浓度达平衡时转 运达平衡
• ——影响转运的主要因素:脂溶性(极性、解离性)
离子障的原理
非离子型药物易于通过生物膜 ,而离子型药物则被限制在膜 的一侧。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