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童年的消逝分类-实用word文档 (18页)

合集下载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逻辑判 断
审美判 断
对于儿童,理解电视播放的内容(包括广告的神学)是毫不费 力的。 它甚至是不要求你专心致志。电视采用叙述的模式,把生活的 每个方面都转变成了娱乐的形式。
由印刷术的发明而兴起的以文字为主宰的“文字说明时代”, 转变成了“叙事时代”,或者说是“娱乐时代”。
正在消失的儿童
• 儿童在对社会的理解方面、在语言和兴趣上与成人是别无二致的。 • 童装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实用意义的童装已经消失。 • 饮食习惯上,成人跟儿童消费一样多的垃圾食品。 • 儿童游戏方面,变得非常职业化,不再是一个脱离了成人世界的游 戏。 • 想法上业同样有日益融合的趋势。对娱乐节目的欣赏趣味大体相近。 • 音乐方面,成年人和年轻人的品味也是不需要区分的。 • 以及犯罪、性活动等方面,也与成人日趋相近。
谢谢观看!
童年的消逝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美]尼尔 波兹曼 著
内容提要
• 这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 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 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 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印刷机的发明创造了一 个崭新的和普遍的自我观念,强化了自我意识。 • 另一方面是“知识差距”的出现。人们可以方 便得获取不同的知识,来成为“文化人”。 • 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 进入印刷排版得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他们必 须接受教育。
•随着书籍和报纸的出现,人类知识分 门别类、由浅入深、井然有序了,识 字和阅读变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一点点普及开来,学习阅读的过 程为儿童和成人拉开了一条分界线。 成人拥有据信是儿童不宜知道的信息。 同时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 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瓦解
它们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正是通过电视,童年 和成年之间界限的历史根基被破坏殆尽。 信息可获得,没有秘密了。因为电视的外在形式, 跟它的符号形式一脉相承,并不具有排他性。
儿童的成人化
尼尔· 波兹曼将儿童精神生态的恶化归罪于媒体和电 子技术,他说:‚至于童年的概念,我相信,长远来看 它一定会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牺牲品。电的发明搅乱了 使童年产生并得到培育的信息环境。
电子媒介时代的技术悲观主义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传播学
黄林静 2010020811
‚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电子媒 介又如何使之消逝。书的主要贡献不在 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 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
在此书中,作者运用大量历史学和人 口学史料,落笔于‚童年‛的社会源起, 勾勒了‚童年‛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 以及面临的即将‚消逝‛的窘境。
成人的反智心态
微型的成人和苍老的儿童。 童年作为一种精神寄托, 显示了一个时代的诗性气质。
成人在电子世界里逐渐褪化。成人又重新回到心理 年龄上的童年。
在《童年的消逝》出版(1982 年)四年之后,波兹曼 发表《娱乐至死》,其副标题是‚演艺时代的公共话语‛, 更为直接而全面地剖析和批判了电视传媒所主导的文化。Βιβλιοθήκη 印刷术发明之前:童年的起源
希腊人并不了解童年和青少年的区别。 虽然希腊人对童年的本质感到迷惑,但十分热衷于教育。 罗马人发展出了不同寻常的年龄意识和羞耻心(最关键)。 罗马帝国灭亡后,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读写能力消失了。
工匠识字文化 社会识字文化
印刷时代:童年的诞生 哈罗德· 英尼斯说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三种结果:改变 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印刷术发 明了。一种新的传播环境形成。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序言
1,五六年级的孩子的思想最值得感兴趣,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不仅会饱受早来的、强加于他们的成年的影响,而且可以对这些影响进行讨论,甚至进行反思。这个年龄的学生也往往行文直率和简练,还没有被鼓励用语言来掩盖思想。
引言
1,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
第一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儿童
1,竞赛节目是对课堂的拙劣模仿。在这个课堂上,孩子气的参赛者因为服从指挥和少年老成而受到相应的奖励,否则就要经受传统上学校对学生索要承受的一切负担。
第九章 六个问题
这本书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儿童概念的消失,其实跟娱乐至死像是姐妹篇,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解读印刷时代和娱乐化时代的异同。印刷时代使得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由于一种知识性的保护而清晰,而电视为代表的娱乐时代,把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门槛降得几乎为零,使得成年人对比于儿童几乎没有什么知识性的优势,所以童年也就不复存在了。还是人们选择太多了,于是开始追求些新东西了,无聊了,再加上,成人的世界比儿童的世界多更多的吸引力,而孩子又都有想要快快长大的心态,所以就积极努力的过早向成人过渡了。
4,图画不同于句子,是不可辨驳的。
5,人们是看电视。人们不阅读电视。人们也不大会去听电视。重要的是看。这对成人和儿童、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傻子和智者都没什么两样。它要求人们去感觉而不是去想象。
6,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第六章 一览无余的媒介
1,各种伪事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电视需要素材,而不是现实需要。电视并不真实记录这些事件,电视制造事件。
2,看电视就好比参加一个聚会,但满座宾朋都是你不认识的。当你在房间里走动时,每隔几秒钟就会被引见给一个新人。一般预期的效果是兴奋,但最终你很难记住客人的名字或者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甚至他们干嘛在那儿。不管怎样,即使你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也无关紧要。反正明天又是另一个聚会。此外,还需要加上一个事实,那就是你仍会被引诱回来,不只因为有可能见到新客人的承诺,还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透露一些引起人们相当兴趣的秘密。换句话说,别走开,明天我们略谈一下乱伦的问题。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思考: 如何评Βιβλιοθήκη 本书中的观点? 你会让你的孩子看电视吗?

chuanmeiwenhuagx@ 20100915
对电脑充满希望的同时,波兹曼也预 见到了如今的可怕情形:“让大部分半文 盲的百姓用电脑上的视觉游戏来自娱自乐, 让百姓使用电脑并被电脑利用,却无需理 解其中的所以然……” 如今,电脑游戏对人的控制已经成为 一个社会问题。 波兹曼的用意
波兹曼关心童年的自然与纯真能否依 然存在,但就整个文化的走向而言,他深 切的忧虑不仅在于“童年的消逝”,也在 于“成人的儿童化”: 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的 文化里,政治、商业和精神意识都发生了 “孩子气”的蜕化降级,成为娱乐,成为 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使印刷时代形成 的高品质思维以及个性特征面临致命的危 胁。

电视改变了信息的可获得性和信息的编码方式: 学习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人对儿 童的阅读材料进行审查,学校的课程设置给孩子 们提供适合于其年龄阶段的阅读内容。不仅在儿 童和成人之间,在儿童和青少年之间也有不同的 阅读屏障。 电视打破了信息等级制度。电视展示图像不 是语言,人们是看电视不是阅读电视。电视节目 的镜头平均长度是3-4秒,要求观众在瞬间内理解 画面意义而不是延后去分析解码,要求观众感觉 而不是想象 看电视不需要技能。电视侵蚀了成人和儿童 的界限,它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理解电视的形 式不需要任何训练,电视对头脑和行为没有复杂 的要求,电视不能分离观众。电视媒介完全不能 保留任何秘密,没有秘密童年也不存在了。




羞耻的观念被冲淡了,也不再神秘了。羞耻是 各种野蛮行为得以控制的机制,羞耻来源于神秘感 和敬畏感。在印刷文化时代,儿童生活在充满秘密 的世界里,充满神秘和敬畏,成人分阶段的教给他 们如何将羞耻心转化为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秘密变 为公共话题导致羞耻感的消逝,随之而来的是道德 力量的消逝。如果没有了羞耻感和道德力量的约束, 对各种冲动如暴力、性欲、本能和自我等不能控制, 文明也不复存在了。 因为没有秘密,成年的权威和童年的好奇都失 去了存在的依据。儿童被暴露在成人的全部世界面 前:暴力、性、疾病、无能、消费主义。 例子:家庭教育PK传媒教育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浅析动画片对儿童“成人化”的影响【摘要】人类社会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儿童逐渐成为“成人化的儿童”。

本文以时下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通过对动画片文本中成人化的体现,从传播学、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动画片对儿童“成人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童年动画片儿童成人化引言1982年,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一书。

书中提出了这样两个命题:一是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二是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的界限,由此导致了童年的消逝。

书中还提到: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他把“成人化的儿童”定义为“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是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

1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媒介几乎陪伴着儿童成长,是儿童获取信息、学得知识、提供娱乐的主要渠道。

但是,电子革命与图像革命相结合的电视,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利用其形象手段,将成人的世界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儿童面前,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成人化”。

动画片,作为儿童世界特有的产物,却也模糊了儿童和成人的界限,并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世界,导致了儿童的“成人化”。

本文将以正在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分析动画片对儿童的“成人化”影响。

一.动画片中“成人化”的体现1. 语言的成人化语言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主要媒介,也是1〔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1页认识世界和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

正如斯图尔特•霍尔所言:“语言,是具有特权的媒介,我们通过语言理解事物,生产和交流意义。

所以语言对于意义与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它总被看作种种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主要载体。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1.关于题目后的反应与思考反应一:什么是童年呢?联想一下,在我的脑子的模糊定义里,童年好像就是小学和初中时的时光,而初中毕业了,也就渐渐的进入了青春的日子,进入了让人爱让人恼的高中时光。

童年大概是代表的纯真,无忧无虑,抛却一切世俗烦恼,生活在自我发现和人际发展的过程中,而这两者中坏的方面被大人保护着。

童年时光里,大部分的孩子得到长辈无私的爱和关怀,即使是困顿的家庭,孩子也总是尽力的吮吸着爱,完成成长。

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想到的春日里登山游玩,是夏日午后烈日下奔跑,傍晚的火烧云里捉迷藏,是雨后捕蜻蜓,是秋天操场边打乒乓球,骑自行车,是冬日里堆雪人,打雪仗,滑冰。

当然,除了玩,还有其他。

比如第一次在黑夜里行走,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自己睡觉,生活里种种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个美好的年代里生发。

那个时候也是孩子和家长情感上依赖度最高的时候,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我学会了三字经,劝学篇,知道了小熊买糖果的故事。

反应二:真的是消逝?!作者说的消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假若童年时年龄上的区分,那么只要我们拿着刀去割,童年总是有的,消逝不了。

可是我们拿刀割,总得有理由,得区分特征。

而一旦我们以往对于童年的定义中的特征发生了变化,而有没有新的特征来表明成年和童年的区别,那么,我们便可以确切的说,童年在消逝。

可是作者说的消逝到底指的那些方面呢?生理上吗?确实是有很多的新闻报道说是因为激素的原因,许多小孩子早熟,本应该是青苹果的时候成了红苹果。

性?小学生模仿大人?看多了少儿不宜,跃跃欲试?但是古人十三四岁也结婚生子了,有性行为也不坏事吧?还是说,小孩子拥有了某些能够跟权威的成年人“分庭抗礼”的能力,从而童年和成年开始重合,抵消了两个概念的差异?这两个反应基本上和作者的思路是差不多的,作者也是从两个部分来说的,一是童年的产生,一个是童年的消逝。

2.童年所指和概念本身的产生*“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实际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完整版)童年的消逝

(完整版)童年的消逝
•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越来越发达,小孩成人化的现象越来越 明显,我们根本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什么现在。其实,各种观点都是 存在的,在尼尔·波兹曼看来,童年概念的再次出现,需要等待传播 环境发生类似印刷术的出现或者电报、电视的出现这样惊人的重组 ,但是他认为“这也许永远不会发生。”所以尼尔·波兹曼眼里,童 年将一去不返,不再出现。他的童年消逝观点并非畅行天下。与尼 尔·波兹曼认为童年是社会产物不同,拿让·皮亚杰的“遗传认识论” 来说,儿童从一个智力层次进步到另一个智力层次遵循的是一个遗 传的原则。童年的概念不是应运识字能力而发明的,它不过是被发 现了而已,而新的信息环境也并没有使它“消逝”,只不过是压制 它的存在而已。
总结
• 儿童是无辜的,童年是有价值的。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 或者手段,我们没有理由反驳,但是我们可以改善。
• 做每个年龄该做的事情,别再让儿童们的童年消逝了, 一辈子只有一段时光,我们凭什么让他们失去本该有的 经历?
• 多么希望在可能的时间段里享受世界,真正的大自然, 真正的世界,而不是虚拟无边无际的网络媒体空间。多 么希望孩子们是健康的成长,是通过自己双手换取成长, 多看一些书来丰富自己,而不是成天坐在电视电脑前不 知道干些什么。
• P111 直到今天,印刷的文字,尽管看 上去容易接近,实际上掌握起来却足 够困难,要获得适当的阅读态度也并 非易事。这二者造成的结果是,不仅 在儿童和成人之间,甚至在年幼的儿 童和青少年之间,也竖起了屏障。然 而自从有了点时,这个信息等级制度 的基础就崩溃了。
• P130 虽然电视有时候会警告家长“下 面的节目包含成人内容…..”,但这样做 只是会保证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儿 童会观看。
• 不由得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沙堆,小车,每天可以跑来跑去真的很开心, 再或者是弹弹钢琴唱唱歌什么的,最多也就是电视了,喜欢看很多动画片, 至少是没有网络的。然而现在的确不一样了,青少年们被很多类似于人人网 这样的世界吸引着,小学生很早就习惯了每天有电脑的日子,被动了,机械 了,不再那么自然了。真是一种令人难过的感觉。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读书报告这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童年是一个概念,而非儿童本身,而且童年是社会产物而非生物需要……尼尔·波兹曼的这些关于童年和童年消逝的论述是从儿童游戏开始的。

看完最重要的收获,是知道原来童年是人造的,不是天然存在的。

印刷术之前,儿童只是微型成人,是要早早去学徒,去干农活,去生养后代的。

印刷术让识字教育成为必需,于是迈向成年的道路,必要进学堂,进行思维、礼仪的包装,才获准进入成人的秘密大花园。

电子时代来临,媒介被电视垄断,童年与成人的界限又模糊起来——黄金时段放的各种节目,无区别地播映给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便是最浅显,也最有力的证据。

大人世界有多少以往不应被儿童知晓的丑陋秘密,现在也不再是秘密,也不丑陋,竟成了儿童的日常生活。

波兹曼在书里阐述的“儿童化”的成人,这是伴随“成人化”的儿童而兴起的。

儿童的言行举止因为电视媒体无原则的信息民主,过早地与成人无差别。

而电视这种画面信息读取的形式,使它只能提供“12岁儿童的心智”的节目,并且波兹曼觉得它“不可能设计出其他智力层次的节目”。

尼尔·波兹曼在书中开头就指出,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正在消失,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甚至就连“儿童游戏”这个想法也正从我们鼓掌之间流失。

如果可以用代沟和发展进步来解释今昔儿童玩具的差异和这种差异背后儿童原创性和参与性的减弱乃至丧失,那么,代与代之间在玩具类型和制作方法上的分野对于玩具来说,无疑具有灭绝的意味。

儿童游戏之后,尼尔·波兹曼用很多材料证明儿童概念起源于——确切地说,是初露端倪于——希腊。

而罗马人则发展出了童年意识。

印刷术出现之前,口口相传的传播特征之下,儿童和成年人一样拥有口头传播的本领,儿童和成年人处于同样的信息环境、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和知识世界里,因而没有必要进行区分儿童和成人,因此也就不需要童年概念的存在。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评《童年的消逝》当你环顾四周,你有没有发现身边儿童的服饰与成人服饰的风格趋于相同,小西装、迷你裙;当你去探索现在儿童游戏,你会惊奇的发现,我们小时候的弹弓、纸枪全部由变形金刚、机器人、手枪所取代;当你与儿童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语言和我们的语言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他们表现的比我们更优异;当母女两人同时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不会有一种错觉——区分不了到底谁是母亲,谁是女儿;当你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许多成人化儿童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告诉你,在电子媒介的包围下,我们社会的童年正在逐渐消逝,在不久的将来,“童年”将会永远的从人类社会中消失,它只会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而人生的阶段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而中间是“成人化的儿童”。

你觉得这会是咒语还是现实呢?你或许就会说道“噢,童年真的不见了,他们确实与我们小时候不同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童年的消逝呢?从宏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我们可以认为是后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他从媒介的视角,为我们解析了童年消逝的真正的原因。

尼尔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写作了《童年的消逝》一书,面对当时的美国文化,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而童年为何要“发明”,又如何会“消逝”就成为他在书中所要叙述的核心。

因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希腊人为我们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罗马人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但随着中世纪的到来,一个口语主导的传播环境下,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从而也就没有儿童存在的土壤,儿童跟成年人一样做同样的游戏,玩同样的玩具,听同样的童话故事。

可谁料到,一个来自德国美因兹的金匠,凭借一台破旧的葡萄压榨机的帮助,发明了印刷机,一种新的传播环境在16世纪形成了,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人的意义,即成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的定义,即儿童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我的关注点:
“图画展现的是实物,不容许我们进行反驳,它要求我们诉 诸感情,而不是理智,它们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去思 考。” “提供给观众的是不断变化的视觉图像,这要求观众要在瞬 间理解画面的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观众只需要感觉 不需要去想象。” •在一个瞬时传递瞬时理解的信息世界,当我们接收新鲜的 画面和刺激时,为之激动不已,但当我们关掉电视关掉网页, 我们的大脑依旧只是一片空白。我们嘲笑、讽刺、触动、压 抑着电视节目提供我们的素材,却难以思考一件事情,甚至 是合理的感觉一件事情。我们只是按照电视要唤醒的感觉来 释放自己的感情。 •看电视节目不需要任何的技能和情感准备。在“ 12岁智力 水平”的电视节目的冲击下,我们的感情和思维变得迟钝。
我的关பைடு நூலகம்点:
“羞耻心是人类文明必不可少的要素,它是征服我们本性所要 付出的代价”,“是野蛮行为得以控制的机制”。 “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 象力上的种种约束。” “电视敞开了秘密,使以前秘密的事得以公之于众。” “羞耻的概念被冲淡了,再也不神秘了。” •羞耻感是野蛮行为得到控制的机制,如果对这种冲动没有控 制,尤其是对意在侵犯和即使满足的冲动的控制,文明是不可 能存在的。 •媒介提供的毫无禁忌的娱乐话题,如果每个人都有毫无限制 的获取信息的权利,那不复存在的不只是童年,成年,羞耻感, 甚至是整个历史阶段的文明!
儿童和成年同样获得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甚至一样的玩游 戏都具有成人世界模式和规则。儿童和童年还在衣着、饮食习惯、 语言、趣味上趋于相同,二者不再有区分,只有“成人化”的儿童, 和“儿童化”的成年。
我的关注点:
“电视必须发觉利用文化中每一个现存的禁忌。无 论这个禁忌是在谈话节目中被揭示出来的,作为肥 皂剧和情景剧的主题,还是在商业广告中曝光的, 这些都无关紧要。电视需要素材。” “他们深知电视在观众中激发出一种对新奇事物和 公开揭漏问题的永不满足的欲望。” •电视节目总有永无止境的话题,越来越开放的话 题,甚至一直被认为是不能被公开讨论的话题都 被翻出来,作为娱乐的对象。它们甚至觉得没有 什么是不应该拿出来讨论和娱乐的。

《童年的消逝》书评

《童年的消逝》书评

《童年的消逝》书评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忧患之书,对我们这些往往把童年看作天经地义,最多模糊地感觉到当代许多儿童在日趋早熟的读者,尤其能带来启发,引起一些有益的思索。

作者认为:童年的概念,并不是简单地对生理事实的描述,而是社会的产物,是儿童与成人世界分离的结果;它的历史不到400年;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发明,“也许是最具人性的发明之一”。

在欧洲中世纪,识字是少数人(“抄写一族”)的特权。

社会交往则主要靠口头文化,而不是识字能力。

那时候,孩子到七岁就算进入了成人世界。

至于成人,则非常孩子气:他们与儿童做同样的游戏,玩同样的玩具,听同样的童话故事,不存在需要向儿童隐瞒些什么的羞耻心,没有要教给未成年人的特别的礼仪。

总之,他们的世界是混同的。

生育率和死亡率那么高,也使得父辈不能对小辈投入太多的感情。

印刷术改变了这一切。

随印刷术兴起的,是书面文化的流传。

识字的成人由此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但同时造成了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分离。

识字能力越受重视,这种分离就越明显,越彻底。

因为识字需要学习。

儿童必须入学,才能吸收知识,掌握由印刷术所开启、文艺复兴所创造出来的活跃的个性意识,这个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打上满分:它是天真、纯洁、自发、好奇、快乐、坦率,等等;畸形和邪恶的文明只会压抑它,败坏它,减损它。

关于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纷纭意见最后集中在一点上:如何平衡文明的要求和尊重儿童天性的要求?不言自明的是:我们对孩子如何成长的愿望,是扎根在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愿望之上的。

可是,当童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超越社会和经济阶级的理想的时候——作者把这个顶点定在1950年:儿童走出工厂,进入学校,受到保护并拥有自己的小世界——它的瓦解也同时开始。

或者说,儿童与成年正在趋同。

从现象上看,今天,儿童越来越多地参与了酗酒、吸毒、性活动、犯罪等等;儿童歌曲已经绝种;儿童游戏在消失,代之以不断膨胀的、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少年棒球联合会”之类需要裁判和观众评判、紧张激烈而不能胡闹的运动;过去被认为只适合没有分辨能力的年轻人享用的垃圾食品,比如麦当劳食品,现在成人也消费得一样多了;在娱乐节目和音乐方面,成人与儿童的欣赏趣味在接近;年轻人自如地使用成人们的脏话,成人则吸取了年轻人的习惯用语;作为社会对儿童的普遍态度的反映,在情节剧、肥皂剧或其他流行电视节目里,儿童像微型成人那样出现,在各自的兴趣、语言、服装或性欲上的表现跟成人已经越来越没有什么区别;广告大量地以十一二岁的女孩作为性对象;从1950年到1979年,美国的成人犯罪率上升了3倍,儿童犯罪率则上升了11倍,其频率、残忍程度以及立法机构的反应都在极大地升级,与此相应的则是成人侵犯和虐待儿童的事件不断增多——因为成人越来越不把儿童当作儿童——以及大批儿童离家出走。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作者:王从从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7期《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1982年出版的书,是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知名的批评家和媒体文化研究者,媒体生态学专业的首创者,生前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

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人们对于儿童问题的热切关注。

尼尔·波兹曼运用历史和社会学的方法对童年文化现象进行审视,向我们展示了童年概念的产生、发展、逐渐消逝的过程。

童年的概念,既有生物学上的意义,也有文化学上的意义。

作为文化概念的童年,它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失。

通过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知道当今的文化正处于从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媒介正在对人们的生活尤其儿童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纵观《童年的消逝》这本书,不禁让我想起维维安娜·泽利泽所写的《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

泽利泽所写的这本书描述了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文中细腻的探讨了人们对于儿童死亡的态度的转变、对儿童保险的推行等等,这都表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

一、对《童年的消逝》的文本解读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也就是说,童年期初没有,后来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

第二部分揭示在现代时空中,印刷术、电报、电视机等媒介使得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维持下去并且在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了。

波兹曼在引言中指出,“如果我们把‘儿童’这个词归结为意指一类特殊的人,他们的年龄在7岁到----比如说----17岁之间,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并相信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那么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儿童的存在还不到400年的历史。

”童年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它不同于婴儿期,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

童年的概念既是一种社会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概念。

读书报告2《童年的消逝》

读书报告2《童年的消逝》

读书报告2《童年的消逝》第一篇:读书报告2 《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现实的大学和理想中有着太大的差距,想象中的大学校园是丰富多彩的,是张扬个性的,可是如今的大学让我最深的感受却是孤独——内心的孤独。

这种落差让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回忆着我的童年。

当我看到书单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童年的消逝》。

这本书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虽然已经过去20多年的时间,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书中的大胆预见,如今正在被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现实一一印证,而且“那时所发生的一切,现在仍然在发生。

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包括印刷术、电报、广播、电视在内的媒介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和周围的生活。

作者以“童年”这一诞生历史并不久远的社会概念为考察对象,详细探寻了它的起源、产生、兴盛,及至目前正在消失的历程,其间综合运用了他对语义学、心理学、历史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

全书的主题作者概括为:“美国文化敌视童年的概念。

”《童年的消逝》里作者一方面赞美童年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一方面指出童年是印刷术的一个“发明”,一方面却又哀叹电子媒介的出现如何使这个书本化的童年土崩瓦解。

其中的曲曲折折翻来覆去之处,反映出老先生的矛盾心态,也算是媒介研究者的通病:对待技术、制度、文化,很想三碗水端平——却又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我们的童年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印刷术发明之日起,读书成了一个人的事情,以前一人读而带着大家一起读的景象不存在了,一人在台上说书,台下的人津津有味的听着的景象越来越少。

印刷术的发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波兹曼认为,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人类思维的革命。

在印刷文化下,书本内容的线性有序排列,注重内在逻辑,其结果是训练出人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

印刷文字也要求人的持久的注意力。

而在电视文化时代,作为视觉媒介的电视,每小时播放1200个图像,动感刺激,满足的是人的感官和供人娱乐。

2018-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3页)

2018-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我看的实际上是这样的两本合订在一起的。

现在单说《童年的消逝》这本书。

作者有说,“听者和读者不仅没有对这个观点表示任何异议,而且急不可耐的从自身经验中为我提供经验。

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在迅速模糊,这个观察对于关注它的人平淡无奇;对于不关注它的人,也不可置否。

不甚为人知晓的是,首先童年从哪里来。

至于为什么童年会消逝,就更鲜为人知了。

”作者首先分析了童年的起源。

其实童年的诞生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

在久远的古代,童年并不作为一个概念。

作者说“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就不可能存在”。

“中世纪的孩子身处在一个以语言沟通的世界、生活在跟成人一样的社会范围,没有分离机构加以限制。

他们有机会接触该文化中几乎一切的行为方式。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一个7岁的男性都是一个男人,除了不会做爱,不会发动战争。

”童年的诞生在印刷术之后。

印刷术通过文字而不是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

从而定义了新的成人。

因为成人是具有阅读能力的人,那么在7岁到成人之间就形成了另外的一个年龄层,就是童年。

之后的童年这个概念被作为一个名词和正真被承认。

文字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像印刷术产生了童年的概念一样。

新的媒体,从电报到电视到电脑,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

电视和电脑通过声音和图像来传递信息。

一个人可以在7岁之前或者更早掌握语言,所以,之前通过文字来隔绝成人和儿童的墙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儿童或者是儿童化的成人。

大多数电视节目和电脑网页面向所有的人,特别是电视广告,必须要弱智到儿童也能够懂。

电视和网络让以往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秘密一览无余,性,暴力和成人世界充满的无能,竞争,担忧和混乱。

政治的无能和腐化肯能让他们在童年时候就具备了成年人的态度,从愤世嫉俗到漠不关心。

【2018最新】消逝的童年作文350字-word范文 (1页)

【2018最新】消逝的童年作文350字-word范文 (1页)

【2018最新】消逝的童年作文350字-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消逝的童年作文350字
早已步入初中的我,被学业压地喘不过气来,有些心疲力尽了。

偶尔回忆起那美好的童年时代——那是一段令人遐想的时光。

青葱的岁月里,有我与伙伴们银铃般的笑声。

在充满芬芳的草地上,尽情奔跑。

会到竹林里烧烤。

邻居家的哥哥姐姐领着我踏上“竹林烧烤之路”。

一路上,见着那滚圆的大白菜,金灿灿的油菜花。

明媚的阳光将它们的外衣衬得格外鲜艳。

小狗一路上跟着我们,仿佛在为我们护驾。

前面就是一片竹林了。

踩上松软的竹叶似乎来到仙境。

生了火,搭起了一个小灶。

一朵小小的火花在幽幽竹林中燃起。

火腿肠再慢烤之后,透出阵阵香味。

火腿上泛出油光,耳畔响起动听的劈啪声。

我们举着香肠大口啃着,眼前的食物虽不是什么珍肴,可我们却乐在其中。

昭华已逝,我虽也已不是那个童年时代的自己,可那灿烂的岁月是我的礼物。

西林中学初二:sad丿极限。

2016年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

2016年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

2016年好书推荐:《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是由美国作家波兹曼所创作的一本书籍,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内容简介: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

因此,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

第二部分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那么,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本书将不对此进行探讨。

理由是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这么说,心里既轻松又沮丧。

轻松是因为我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

在我以前写的书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

我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

事实上,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作品目录:维塔奇书局版序言引言第一篇童年的发明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成人第三章童年的摇篮期第四章童年的旅程第二篇童年的消逝第五章结束的开端第六章一览无余的媒介第七章成人化的儿童第八章正在消失的儿童第九章六个问题译名对照表作者简介: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传播系的系主任。

2003年10月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了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的批评。

波兹曼出版过的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拟所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疯狂的谈话,一种保存的活动》、《如何看电视》等,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这是上次发过的《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另一本代表作品,成书1982年,比《娱乐至死》还要早3年。

从书名来看,很像讲儿童教育的,其实依然是波兹曼对电视这种媒介的反思和批判,只不过视角在媒介对成人与儿童的影响。

这里的“童年”在某种意义上仅就概念而言,并非指实体。

所以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童年”?“童年”是自然存在的,还是被发明的?如果是被发明的,何时、因何被发明,又因何面临消亡?这本书基本就是回答了以上问题。

当然,和《娱乐至死》一样,尼尔·波兹曼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他见证了从印刷到电视媒介转换的强大力量,看出人类生活、文化、思想,甚至政治、经济、宗教全方位将受到的巨大影响,但他也不知道,技术还将为我们带来什么,当绝大部分人欢呼跳跃着迎接一个科技新时代时,如何才能劝说他们别高兴得太早了,因为有些东西丢失了,就很难再找回。

在书的第一部分里,尼尔·波兹曼厘清了“童年”这一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又面临着从有到无的。

古希腊没有童年的概念,古罗马也没有,漫长的中世纪更加没有。

波兹曼认为,那时的儿童,只被看作“微型的成人”。

希腊人很少关注儿童;罗马人刚刚认识到,有些话不该在儿童面前说,有些事不该在儿童面前做;中世纪又基本是个群氓的时代,人民失去读书认字的权利,“不论年龄大小,其行为都以幼稚为特征”。

让“童年”这一概念产生的巨大分水岭,是印刷术的诞生,它让“童年”紧跟着文艺复兴在16世纪接踵而来。

印刷术带来了什么?识字文化、教育的观念和羞耻的观念。

与其说这一时期创造了“童年”,不如说它先创造了“成年”。

“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

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

”印刷术发明之后,很快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印刷使人的自恋情结获得解放。

“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8(000)008
【摘要】《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
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

在书中,波兹曼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

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总页数】1页(P43-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8-09
【相关文献】
1.谁来捍卫消逝的童年--读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所想到的 [J], 徐文祥
2.童年的消逝及其影响——基于对《童年的消逝》的阅读 [J], 刘璐
3.中国当下童年的消逝\r——读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J], 张文惠
4.消逝的童年中,我们可以做什么——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J], 毕丽丽;
5.童年:消逝还是建构——对《童年的消逝》和《童年之死》的辩证思考 [J], 姚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笔记之《童年的消逝》

读书笔记之《童年的消逝》

读书笔记之《童年的消逝》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我想想,卢梭是正确的。

如果人们把他的话解释为阅读是永久的童年的结束,那么,阅读就从根本上削弱了口语文化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因为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

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创造了成年。

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包括地图、图表、合同和产权契约,收集并保存了各种有价值的秘密。

因此,在文字世界,做成人意味着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下来的文化秘密。

在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变成成人。

但是,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

第二章印刷术和新成人如果说英尼斯已经洞察到一种新的传播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兴趣结构,那么我们可以说,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和谈话。

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最终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

当然,童年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

它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时间,才成为西方文明中看上去不可逆转的特征。

假如没有每个个人本身都是重要的、人类的心灵和生命从根本上超越公众这一观念,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核心问题在于,印刷导致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爆炸”。

要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成人,人们需要超越习俗和原有的记忆,去探索过去不知道也不曾考虑过的世界。

第三章童年的摇篮期此外,这同时意味着童年的进化发展并不均衡,因为当我们对历史复杂性进行筛选后,一个相当简单的等式便出现了:凡是识字能力受到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的地方,就会有学校;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

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是儿童在社会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学校是为培养有文化的成人而设计的,儿童因此不再被看作是成人的缩影,而被看作是完全不同的一类人,即未发展成型的成人。

学校教育开始认同儿童自身的特殊天性。

当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起来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渐渐开始成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童年的消逝分类
篇一:儿童文学知识点整理(完整)
儿童文学考点
第一章基本原理
1、儿童文学的概念: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作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既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这几个方面。

(1)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那些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性。

(2)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的构成具有共同性。

4、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直觉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情感性原则
5、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6、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1)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
(2)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4)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六章童话寓言
1、
童话是文学中一种特殊艺术形态的题材。

它是以奇异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多
彩的象征色调构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
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

童话的一切虚幻都依附于生活的土壤。

(一)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1).固定的叙事程式(2).鲜明的主题
(二)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1).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2).个性化、多
样化的趣味
和风格(3).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
(一)超人体童话形象(二)拟人体童话形象(三)常人体童话形象
5、寓言的概念: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
里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寓意于言的教训性(二)连类比物的比喻性
(三)犀利幽默的讥刺性(四)精练简洁的概括性
联系:
寓言和童话都来自于民间,受到神话、传说的直接影响,同时又在长期的发展
演变过程中相互渗透、借鉴与融合,所以二者从内容到形式存在不少相近之处。

它们的故事情节都充满幻想色彩,比较广泛地采用拟人、夸张、象征等艺术手

差异:
首先,寓言和童话主题设置的重心有所不同。

寓言的训诫意味十分明确,能够
在实现中找到直接投射的目标。

童话对于现实生活的折射则是间接的。

其次,寓言和童话的虚构、幻想的思维方式不同。

寓言重视的是对现实的讽喻
和影射,多着眼于现实事物与虚构事物中找到某点相同之处,因而其虚构与幻
想的展开经常受到理性逻辑的限制。

而童话的幻想是主题提炼、故事发展、人
物行动的根本驱动力,它根植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具有真幻结合、似真似幻
的特质
再次,主题呈现以及幻想方式的差异,最终造成了寓言和童话在文体特质上的
不同。

寓言情节单纯,叙述简洁凝练,人物形象鲜明而单一,不一定个性丰富,但具有概括性。

而童话的情节比较曲折丰富,结构也复杂多变,更注重细节的
描写,角色性格的刻画。

安徒生童话的出现,标志着作家专为儿童创造童话的意识的觉醒,童话发展由
此进入另一个阶段,开始了艺术实践的现代之路。

真正的把“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幻想故事,并使其成为独立的文体是五四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第七章儿童故事儿童小说
故事是一种叙事述性文学体裁。

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故事的完整性,
连贯性,生动性,趣味性,适合口头讲述。

儿童故事则指具有故事基本特征的
内容单纯、篇幅短小,与儿童的接受相适应,供儿童阅读或聆听的叙事性文学
体裁。

(一)完整连贯(二)生动有趣(三)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
3、儿童故事的类型:
(一)民间故事(二)改编故事(三)生活故事
(四)历史故事(五)谜语故事(六)动物故事
儿童小说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创作并为儿童所
能理解和接受的小说。

5、儿童小说的构成元素:人物、故事、主题。

(一)按篇幅的长短划分:
(1)长篇儿童小说(2)中篇儿童小说(3)短篇儿童小说
(二)按题材内容划分:
(1)生活小说(2)历史小说(3)惊险小说(4)动物小说(5)武侠小说
(三)按体裁样式划分:
(1)传记体儿童小说(2)日记体儿童小说(3)系列儿童小说
联系:
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且两种都有人物、环境、情节等因素区别:
(1)儿童小说的读者是高等年段的少年儿童,与他们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儿童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儿童故事更为复杂;而儿童故事一般供成人对学龄儿童讲述或低学段儿童阅读,更侧重于有完整的事件过程,有起伏的情节。

(2)儿童小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立体表现、人物心理的形象化展示以及人物活动环境的详尽描写;在语言运用上使用小说笔法;而儿童故事在叙述上要求口语化,且淡化对人物的心态、外貌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

第八章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
散文是指那些以自由的笔墨抒写作者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形式活泼、情思精美的文学作品。

儿童散文则是指用生动、凝练、充分生活化的文学语言为少年儿童创作,供少年儿童欣赏,与儿童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相适应的文情并茂的文学载体。

(一)内容的包容性与限定性
(二)多样的儿童情趣
(三)美的和谐统一:
(1)情感美(2)意境美(3)语言美
(一)叙事性
(二)状物写景型
(三)抒情型
(四)议论型
报告文学是将文学和新闻相结合,及时迅速地反映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的文学体裁。

儿童报告文学则是生动及时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与儿童生活联系的人物和事件的报告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