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合集下载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年龄年轻化
近年来,肿瘤发病年龄有年轻 化的趋势,可能与不良生活方
式、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03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地域性特点
01 02
地域性差异
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一些地区肿瘤发病率 和死亡率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较低。这可能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 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
02
肿瘤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肿瘤流行病学现状
发病率持续上升
全球范围内,肿瘤发病率不断上 升,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不 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因素。
地域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肿瘤发病率和死 亡率存在明显差异,与当地的经济 水平、卫生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 有关。
性别差异
某些肿瘤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性 激素水平、社会压力等因素有关。
风险。
04
肿瘤预防控制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01
02
03
04
均衡饮食
推广健康饮食习惯,如低盐、 低糖、低脂肪饮食,增加蔬菜 、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适量运动
鼓励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骑自行车等。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有助于降低患癌症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降低 患肺癌、食管癌、肝癌等多种
性别分布
不同性别的肿瘤发病率也存在差 异。例如,乳腺癌和宫颈癌主要 发生在女性,而前列腺癌主要发 生在男性。
病因学特点
多因素影响
肿瘤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具有一定 的影响。一些人可能因为遗传基

肿瘤流行病学

肿瘤流行病学

郎溪县中医院郑孝勇恶性肿瘤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由100多种不同部位肿瘤组成。

近年来,恶性肿瘤总体发病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但其中个别癌种在部分国家和人群中有所下降。

在许多发达国家,恶性肿瘤死亡仅次于心脏病,位居死因顺次前列。

在我国,恶性肿瘤也列入第一、二位死因。

肿瘤是指生长于某种器官但却与该靶器不相协调的组织团块的异常增生,其生长速度远超过正常组织,且在细胞的传代过程中代代相传,造成无法控制的肿瘤细胞增殖和组织生长。

良性肿瘤特点:生长缓慢,肿块的周围有完整的包膜,边界清楚,瘤细胞不会发生“转移”。

显微镜下,这种瘤细胞的形态与正常细胞相似。

一般无症状,只是在肿瘤生长较大时,挤压相邻的器官出现压迫症状,手术切除后,一般不复发,预后较好。

恶性肿瘤恰恰相反。

生长速度快,肿块的外周没有包膜,边界不清。

癌细胞还可伸向周围组织,与邻近正常细胞,紧密粘连,使得手术时很不容易切除干净,残留的癌细胞会东山再起,引起复发、全身转移。

淋巴或血行转移为主。

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人口80亿,恶性肿瘤发病将达到2000万人,死亡将达到1200万人,恶性肿瘤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第一杀手,对人类生存构成最严重的威胁。

美国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变化引人注目,据1992-1998年报告,美国从90年代开始,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2001年开始美国恶性肿瘤死亡总例数亦开始下降。

2000年世界恶性肿瘤发病1,006万人,死亡621万人,现患2241万人。

发病与死亡比10年前增长约22%。

世界不同地区发病率明显不同,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西欧最高,西非最低。

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谱和死因谱中,肺癌和消化系统癌仍主要地位。

但过去在我国高发的食管癌和宫颈癌有了明显下降,胃癌的发病和死亡趋于稳定。

而一些在欧美国家高发的癌种在我国有了明显上升,像: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

总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肿瘤发病率:每10万人中有286人患癌;一生中有22%的概率患癌症。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了解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发病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等方面。

其中,发病率是指在特定人群或特定区域内,特定时间内新发生的恶性肿瘤的数量。

而死亡率则是指由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或特定人群的比例。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方法。

横断面研究通过在特定时间点对人群进行调查,了解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

而队列研究则是对特定人群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评估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这些研究方法能够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数据,帮助人们了解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和预防措施。

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某些类型的恶性肿瘤在某些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例如,肺癌在吸烟者中的发病率较高,这与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另外,乳腺癌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生活方式的改变、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除了性别、年龄和遗传因素等基本特征外,一些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

例如,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工作环境、暴露于致癌物质等都可能增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此外,感染一些病毒和细菌,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也与某些类型的恶性肿瘤有关。

针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吸烟与肺癌的关联被确定后,各国纷纷加强对吸烟的限制和禁止,以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此外,定期体检、健康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也有助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

尽管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但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也在提高。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总之,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对于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癌症)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遗传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复杂多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肿瘤流行病学的一些特点:1.高发性别差异:许多类型的肿瘤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如乳腺癌、宫颈癌等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以及肺癌、胃癌等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性别差异往往与不同性别的激素水平、生理特征、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2.年龄特征:肿瘤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一般来说,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老年人。

但也有一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在儿童或年轻人群中较为常见,如儿童白血病、淋巴瘤等。

3.地理分布差异:肿瘤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一点既可以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差异所致,如地理位置、气候、饮食习惯等;也可能与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不均有关。

4.种族差异:不同种族之间的肿瘤发病率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黑人群体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方面的发病率较高,而亚洲人群在肝癌、胃癌等方面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不同种族之间的遗传差异有关。

5.职业暴露:职业环境中接触到的一些致癌物质,如石棉、尼古丁、苯等,与一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发生相关。

职业性肿瘤是一种特殊的肿瘤流行病学类型,需要特别关注。

6.风险因素:许多因素与肿瘤发病率的增加相关,如吸烟、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肥胖、酗酒、阳光暴露等。

这些因素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多因素决定的,且可能相互作用。

7.遗传因素:个体患一些特定类型肿瘤的风险与其家族中有无同类型肿瘤病史密切相关。

遗传突变可能导致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从而增加患者罹患特定肿瘤的风险。

8.预防措施:基于对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可以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减少暴露于致癌物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进行定期筛查等等,以此减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肿瘤生物标志物,用于肿瘤 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药物靶 点开发。
提高肿瘤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
研究更加有效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 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以提 高患者的生存率。
心理支持
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服务,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增强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患者提供经济 和医疗救助,减轻其治疗负担,提高生活质 量。
医疗条件
良好的医疗条件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降低肿瘤 的死亡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 医疗条件。
04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
横断面研究
观察特定时间点不同地区或人群的肿瘤发病 率和分布情况,分析差异及可能影响因素。
纵向研究
追踪同一群体随时间变化的肿瘤发病率和分 布情况,分析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02
有助于了解肿瘤发生的原因和 机制,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方 向和思路。
03
通过研究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 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发现肿瘤 防控的重点和优先领域。
02
肿瘤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肿瘤新发生的病例数。
死亡率
一定时期内,某肿瘤死亡的病例数与总人口的比值。
病程与预后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
01
研究肿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发病率、死亡率、 生存率等指标。
02
探讨肿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研究肿瘤预防和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包括筛查、早期诊断、治
03
疗和康复等。
肿瘤流行病学的重要性
01
提供肿瘤预防和控制的重要依 据,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和措施。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 对肿瘤发病和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和可 视化表达,揭示肿瘤发病与地理环境 因素间的关联。
通过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建立 肿瘤发病和流行的预测模型,为防控 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01
分子分型
02
基因突变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肿瘤进行分 子分型,以更加精确地了解肿瘤的病 因、病理和病程,为个性化治疗提供 依据。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 肿瘤流行病学的病因理论 • 肿瘤流行病学的地域差异 • 肿瘤流行病学的前沿技术 • 肿瘤流行病学的预防和控制
01
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定义与任务
定义
肿瘤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肿瘤在 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因素和预防控制策略,以及制定相应的 防癌指南和政策。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
某些肿瘤具有家族聚集性,如乳Fra bibliotek癌、结直肠癌等。
基因突变
某些基因突变可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如高脂、高热量、低纤维的饮 食习惯可能导致消化道肿瘤的
发生。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可增加肥胖和心 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增加肿
瘤发生的风险。
不良吸烟习惯
吸烟是多种肿瘤发生的重要危 险因素,如肺癌、食管癌等。
预防策略
采取综合性预防策略,包括控制吸烟、合理 饮食、避免过度日晒、减少职业暴露等措施
,以降低肿瘤发病风险。
肿瘤防控政策与实施
政策制定
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如控烟政策、环境 保护政策等,以减少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 。

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

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

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特征,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肿瘤的定义与分类肿瘤是指机体组织细胞的非正常增生。

根据肿瘤的发生类型和组织来源,肿瘤可以被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是指生长缓慢且不具有扩散和转移能力的肿瘤,而恶性肿瘤则是具有扩散和转移能力,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肿瘤。

二、肿瘤的全球发病情况根据全球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肿瘤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每年约有1400万人被诊断为患有癌症,并有900万人因癌症而死亡。

预计到2030年,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的数量将增至约2100万,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将达到1500万。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肿瘤发病率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肿瘤死亡率较高。

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引起的。

另外,肿瘤的类型也因地区和国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肺癌是全球肿瘤死亡率最高的类型,但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死亡率却有很大差异。

三、肿瘤危险因素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研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肿瘤危险因素:1.吸烟:吸烟与肺癌、口腔癌、食道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密切相关。

2.饮食与肥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肥胖是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3.酗酒:酗酒与口腔癌、食道癌、肝癌等多种癌症有关。

4.放射线:长期接触放射线是引起甲状腺癌、肺癌等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5.感染:部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与肝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

四、肿瘤的防治策略针对肿瘤的高发和高死亡率,科学家们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治策略,以减少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预防措施:通过宣传健康知识,推动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大众对肿瘤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年龄别发病率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大多数肿瘤的发病率 在60岁以后达到高峰。
死亡率变化趋势
01
总体趋势
近年来,中国肿瘤的死亡率也呈上升 趋势,但略低于发病率的变化。
02
不同类型肿瘤的死亡 率变化
肺癌、胃癌、肝癌等常见肿瘤的死亡 率均有所下降,但结直肠癌、乳腺癌 、甲状腺癌等肿瘤的死亡率呈上升趋 势。
在中国,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
通过研究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可以了解肿瘤的分布特点、影响因 素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揭示肿瘤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 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死亡率
总体死亡率有所下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防癌抗癌措施的加强,肿瘤总体死亡率有所下降。
死亡率与发病率的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反映出地区和人群的肿瘤负担和风险不同。
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
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曲线:年龄是影响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 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高发年龄段:中国肿瘤高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其中肺癌、胃癌、肝癌等肿瘤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人群差异等特点,需要针对不同地 区、不同人群进行精细化的数据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防癌抗癌措施和政策。
03
中国主要肿瘤类型流行病 学数据
15-44岁年龄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和死 亡率逐渐上升,但在45岁以后,发 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 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 肿瘤危险因素分析 • 肿瘤筛查与预防措施 • 肿瘤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 总结:加强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提高防治水平
01
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流行病学定义与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发 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的科学。
理论性研究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肿瘤 的流行趋势,评估防控策略的
效果。
02
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全球范围内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率
全球范围内,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主要与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不 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死亡率
肿瘤的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但不同 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可能与医 疗水平、治疗手段等因素有关。
当前肿瘤治疗手段概述
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是 早期肿瘤的主要治疗方
法。
放疗
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 ,常用于辅助手术治疗

化疗
通过药物杀死癌细胞, 但副作用较大。
免疫治疗
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 力来攻击癌细胞。
新型治疗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 或蛋白,设计特异性药物 进行治疗。
提高公众对肿瘤防治认识的重要性
增强公众对肿瘤的认识和意识
01
让公众了解肿瘤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02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肿瘤发生
风险。
提高肿瘤防治的依从性和效果
03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肿瘤流行病学特点

提供癌症防控策略的科学依据 ;
为癌症预防和早期筛查提供指 导;
有助于了解癌症的病因和发病 机制;
为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数 据支持。
02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
描述性流行病学是通过收集并整理疾病在人群 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描绘出疾病流行概况的研 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对发病率、死亡率、患病 率等指标的描述,以及疾病在不同人群、地区 、时间等方面的分布特征的描述。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
一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对特定类型肿瘤的易感性,如BRCA1和BRCA2基因与乳腺癌的风险密切相 关。
家族聚集性
某些肿瘤在家族中聚集出现,提示可能存在遗传因素。例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与结 肠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
长期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工业废气等环境 污染物可能增加某些肿瘤的风险,如肺癌和 胃癌。
接种疫苗
接种针对某些肿瘤的疫苗,如HPV疫苗 等,以预防病毒感染并降低肿瘤风险。
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 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去除病灶 并降低复发风险。
综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性 质,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 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疗和化疗 放疗和化疗是常用的辅助治疗方 法,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并控制 肿瘤的生长。
辐射暴露
暴露于电离辐射可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如原 子弹爆炸幸存者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
高。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要点一
吸烟
吸烟是多种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如肺癌、食管癌等。 吸烟可导致致癌物质进入细胞并引起基因突变。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为了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以及研究有效的治疗手段,科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渐发展了肿瘤分子流行病学这一新兴领域。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以分子水平研究肿瘤的遗传变异、环境因素等,并探索这些因素对肿瘤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对肿瘤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一、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概念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和技术研究肿瘤的分子特征以及其与人群之间相关的因素。

与传统流行病学相比,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更加关注致病基因和环境因素对肿瘤发生风险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对个体间肿瘤发生的差异的影响。

二、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基因检测技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芯片等,对肿瘤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以了解特定基因的突变、表达等情况。

2.疫苗研发:通过研发针对肿瘤关键基因或蛋白的疫苗,以提高人体对这些致病因子的免疫抗体水平,达到预防或治疗肿瘤的目的。

3.遗传流行病学:通过家族调查和基因关联研究,探寻肿瘤的遗传易感因素,从而有效预测和干预个体肿瘤的风险。

4.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数学、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大规模基因数据,挖掘潜在的肿瘤相关基因、信号通路和环境因素。

三、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意义和应用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早期筛查:通过对特定基因或蛋白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肿瘤患者,有助于及早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

2.个体化治疗:通过对基因变异和表达的检测,可以为每个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3.预测风险:通过分析个体基因遗传背景以及暴露在环境因素中的情况,可以预测患者患上肿瘤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研发新药:通过分析肿瘤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以及开发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

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趋势肿瘤是指人体组织中发生的异常增生,它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肿瘤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成为研究肿瘤发病原因和防控措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趋势。

一、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1. 定义: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进行调查,收集人群中肿瘤发生的相关信息,以揭示肿瘤的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和预后等方面的规律。

2. 调查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采用横断面调查、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

其中,病例对照研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3. 调查内容: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暴露与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

通过调查这些内容,可以发现不同人群中肿瘤发病的差异及其原因。

4.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结果。

例如,可以计算肿瘤的患病率、死亡率和相应的风险因素。

二、肿瘤的流行病学趋势1. 发病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为1,800万,而死亡病例约为900万。

2. 男女差异:不同性别在肿瘤发病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肺癌、肝癌和前列腺癌;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有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

3. 地理差异:不同地理区域的肿瘤发病率也存在差异。

这可以归因于各地区的环境、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等差异。

例如,北方地区辐射较强,肺癌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较高;南方地区饮食结构偏向高油脂、高盐分,胃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较高。

4. 预防控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肿瘤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也在不断加强。

例如,国家针对不同类型肿瘤制定了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指南,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筛查项目,以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

5. 遗传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肿瘤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统计,每年全球新增肿瘤病例超过1,800万人,其中大概有960万人死于肿瘤。

肿瘤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肿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上升。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使得他们对细胞的异常增长和转化更为容易。

肿瘤在男性和女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按性别分析,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肿瘤。

全球范围内,男性的肿瘤发病率约为女性的1.2倍。

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男性的生活方式健康问题,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各地区肿瘤的类型和发病率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高收入国家,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三种癌症类型。

而在低收入国家,子宫颈癌、胃癌和肝癌则是最常见的三种癌症类型。

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地区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基因遗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另外,肿瘤的发病率还受到人口密度、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据统计,全球人口密集的地区,肿瘤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人口密集地区往往存在更多的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如空气污染、饮食结构不合理等,这些因素会增加人们罹患肿瘤的风险。

肿瘤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还显示,肿瘤的预防和早期筛查对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通过大规模筛查和早期治疗,可以使肿瘤的存活率显著提高。

因此,各国政府和卫生机构应该加强肿瘤的预防宣传和筛查工作,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总结而言,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肿瘤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了解肿瘤的流行病学数据对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肿瘤的预防和筛查工作,可以有效减少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和分布的科学领域。

通过对肿瘤相关基因和其在人群中的表达、突变频率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可以深入了解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生机制。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因变异分析、基因表达谱研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复杂遗传规律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等。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发现和解释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潜在机制。

一项重要的研究发现是,许多肿瘤的发生是由多个基因异常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

例如,吸烟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某些基因的突变也会增加吸烟导致肺癌发生的风险。

通过研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可以更好地理解肿瘤的多因素病因学。

此外,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还可以通过识别特定基因变异和表达谱来辅助肿瘤预后和治疗策略的制定。

通过研究肿瘤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可以预测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从而更好地决定治疗方案。

例如,HER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突变被认为是一种预后不良的指标,通过检测HER2基因的表达情况,可以选择更加有效的药物治疗。

此外,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也为靶向治疗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对肿瘤细胞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变异情况的研究,可以发现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的靶点。

这些靶点可以用于开发新的药物,通过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或靶向基因突变来治疗肿瘤。

总之,肿瘤分子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发生和发展机制在人群中的流行趋势和分布的重要科学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肿瘤相关基因和其在人群中的表达、突变频率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生机制,辅助肿瘤预后和治疗策略的制定,并为靶向治疗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肿瘤流行病学 (Cancer Epidemiology)

肿瘤流行病学 (Cancer Epidemiology)

二、分析流行病学
根据描述流行病学所提出的假设,用分 析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检验,不论接受或 拒绝原先假设,都可以重新提出假设或 对原先假设做补充和修改。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1)病例对照研究( 回顾性研究) 2)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一组某种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寻 找一组或几组未患该肿瘤的可比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比较两组暴露情况,计算病例组与暴露组 的暴露优势,从而估计患病的优势比,用以推 测一个或数个因素为该病的可能病因。 由果到因,又称回顾性研究 病例组诊断必须明确,对照组与病例组选自同 一人群。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对 象、范畴与特点
对象:人群,是社会天然实验室中居住 的人群。
肿瘤流行病的研究范畴 1 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分布规律
掌握肿瘤病情信息和变动规律的基本来源 发病和死亡登记报告 死亡回顾调查 患病调查 病理检查材料 临床病例统计
肿瘤流行病的研究范畴 2 肿瘤流行原因和条件
主要由病因、环境和机体三方面的因素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
宿主 病因 环境
种子 土壤 空气
肿瘤流行病的研究范畴 3肿瘤预防措施
消除或避免致癌因素 保护及改善环境 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 加强肿瘤早期诊断、筛查研究 易感人群发现与处理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
研究对象:群体,包括:临床显性肿瘤 患者、隐性患者和癌前状态者。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宿主、病因与环境的直接、 间接联系
队列研究
在研究开始时,按人群是否暴露于某一 危险因素或不同危险水平,将人群分为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两组随访一定时 间,观察、收集两组肿瘤发生情况,计 算和比较两组发病和死亡率。 由因到果,又称前瞻性研究。

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特点
关注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流行 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 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在肿瘤研究中的重要性
01
描述肿瘤的流行病 学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了解肿瘤的 分布和趋势,揭示潜在的病因和 危险因素。
02
评估预防和控制措 施的效果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评估各 种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医疗记录数据
总结词
医疗记录数据是肿瘤流行病学数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它包含了患者的就诊记录、诊断、治疗和随访 等信息。
详细描述
通过医疗记录数据,可以了解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从而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 疗效和安全性。
实验室检测数据
总结词
实验室检测数据提供了关于肿瘤标志物、病毒、细菌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了解肿瘤的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肿瘤流行病学数据分析
数据清洗与整理
数据清洗
去除重复、错误或不完整的数据,确保数据质 量。
数据整理
将数据整合为统一格式,便于后续分析。
数据转换
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转换,如编码、分类等,以适应分析需求。
描述性统计分析
频数分布
统计各类别数据的频数和占比。
离散程度
计算标准差、方差等指标,反映数据的离散 程度。
肿瘤临床诊疗指导
总结词
肿瘤流行病学数据不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肿瘤,还可 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指
详细描述
通过对大量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了解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治疗 反应和预后情况。这些信息可以为医生在制定诊疗方 案时提供参考,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预测 患者的预后情况,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

2-肿瘤流行病学

2-肿瘤流行病学
地理分布 西方国家:肺癌、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 发展中国家: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 中国: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 北方:肺癌、食管癌、胃癌 南方:肝癌、鼻咽癌
癌症的三间分布
时间分布 总的趋势上升,不同癌种不同 肺癌、肠癌、乳腺癌上升 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下降
OR的假设检验 OR的区间估计
2 n 1ad bc2
n1n0m1m0
Var

ln OR


1
a

1
b

1
c

1
d




lnOR 1.96
Var
ln

OR


11.96 x2
OR
队列研究
又称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 是对不同暴露 水平的对象进行追踪观察,掌握疾病发生情况, 从而分 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因果联系。
开展全人群的肿瘤登记是进行任何肿瘤防治项目 的基础
制定卫生规划的依据、协助社区临床医生诊治、 流行病学意义
为病因研究和干预试验提供现场
描述性统计指标
发病率=新发病例数/平均人口数 死亡率=死亡病例数/平均人口数 患病率=患病病例数/检查人数 性别年龄调整发病(死亡)率 累积发病(死亡)率= 年龄别发病(死亡)率年龄组
加拿大 日本 澳洲 德国 法国 英国 美国 意大利 巴西 韩国 中国 印度
胃 结肠 直肠 24.8 62.8 62.8 54.0 64.4 60.3 27.9 64.2 64.2 31.6 64.6 32.1 27.7 59.8 56.8 18.5 53.8 56.6 29.1 64.7 64.0 32.4 63.2 59.5 24.9 58.2 55.9 57.9 66.0 65.9 31.3 54.6 53.2 18.7 37.3 29.4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基因变异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肿瘤的风险。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
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可能增加呼吸系统肿瘤的患病风 险。
水污染
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增加消化道肿瘤的患病风险。
辐射暴露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电磁辐射,可能增加某些肿瘤的患病风险 。
死亡率
肿瘤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 之一,死亡率相对较高,但不同 地区和人群存在差异。
主要癌症类型发病率与死亡率
肺癌
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主要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肝癌
肝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与肝炎病毒感染、饮食污染 等因素有关。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 中国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 பைடு நூலகம்国肿瘤流行病学趋势 •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影响因素 •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挑战与对策 •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展望
01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肿瘤定义与分类
肿瘤定义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 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肿块,并可对机体产生 各种影响。
死亡率居高不下
尽管医疗水平提高,但肿瘤死亡率仍然较高,与 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
地域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可 能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主要癌症类型趋势
肺癌
01
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
下。
结直肠癌
02
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

《肿瘤流行病学》课件

《肿瘤流行病学》课件

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在人群中分布、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科学,旨在揭示 肿瘤的整体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肿瘤的发病率是指在特定年龄群体中新发生的肿瘤病例数,在肿瘤防治和卫生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死亡率则 是指肿瘤导致的死亡病例数,反映了肿瘤的严重程度。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肿瘤流行病学》PPT课 件
在这份《肿瘤流行病学》的PPT课件中,我们将探索肿瘤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和 意义,以及常见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这个令人着迷的 领域吧!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研究肿瘤流行病学,我们可以了解肿瘤的发病规律、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科学 依据。
肿瘤流行病学的概念
乳腺癌
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肝癌
与乙肝病毒感染、饮酒等因素密切相关。
肿瘤流行病学的应用价值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肿瘤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公共卫生政策和个体健康管理,降低肿瘤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人民健康。
总结与展望
肿瘤流行病学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深入研究肿瘤的流行规律和影响 因素,我们可以为肿瘤的防治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患过对患病群体和非患病群体进行比较,探索潜在的危险因素。
2
人群队列研究
追踪一组人群的长期变化,观察危险因素与肿瘤发生的关联。
3
生态学研究
通过对群体和环境因素的分析,研究肿瘤的地理分布、时间趋势等。
常见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
肺癌
与吸烟密切相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胃癌
与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地域 差异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一、与种族的关系肿瘤在不同种族的发展有明显差异。

例如鼻咽癌以中国人常见,尤以广州方言区的人群发病率最高,移居海外的华侨也有同样情况。

在美国西海岸定居50年以上的华裔后代患鼻咽癌的发病率仍是当地美国白人的30~40倍。

原发性肝癌是非洲班图族人最多见的恶性肿瘤,而其他非洲人并不高发。

印度人口腔癌发病多,哈萨克族人食管癌较常见。

皮肤癌与不同人种皮肤色素沉着有关。

这些都表明肿瘤在不同种族中分布是不同的。

各族混杂居住的地区,这种差别更显突出。

如马来西亚住着3个种族,调查发现,马来族人淋巴肉瘤发病较多,印度族人口腔癌高发,中国人则以肝癌、鼻咽癌常见。

新加坡的统计也有类似的结果:华侨远较该地的马来西亚人、印尼人、越南人、泰国人多患鼻咽癌。

就华侨而论,以说广州方言者鼻咽癌最高发,说潮州方言者和说客家方言其次,说福建方言者最低,食道癌则刚好相反。

不同种族人群肿瘤的分布特点不同,不一定是种族易感性不同的结果,更可能是生活习惯不同所造成。

二、与经济的关系据报道,波兰城市胃癌残废率较农村低,与社会经济阶层之间呈负相关,即收入高的阶层死亡率低,相关系数男女一致。

波兰认为与吃霉变马铃薯有关,减少摄入马铃薯后胃癌开始减少。

美国胃癌发生率在30年代较高,后一直下降,与其经济增长有关。

日本胃癌一直居世界之首,死亡率约达50/10万(1960年),后逐年下降,与50年代末60年代后经济起飞密切相关。

经济决定饮食构成。

日本癌症研究所所长平山维氏认为,多吃牛奶和新鲜蔬菜,少吃盐腌食物,是胃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经济条件决定上述饮食的选择。

肠癌与胃癌恰恰相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肠癌(主要是结肠癌)死亡率增高,呈正相关。

肝癌死亡率高者为非洲和南亚经济不发达的国家。

可能是由于穷困,饮食选择性不大,从欧美输入大量霉变食物(发霉花生、玉米等),摄入黄曲霉素较多,加之地处热带,食物贮存条件不好,易霉烂等,造成了肝癌高发。

乳腺癌在经济发达国家日渐增多,我国城市发病也与日俱增。

研究表明,与摄入高脂肪有关。

宫体癌多发于富有阶层。

宫颈癌则多见于穷人,与生活卫生条件(如用水)不好,卫生知识水平低,性生活不卫生有关。

有人按经济收入研究口腔、喉、食管和肺癌,发现收入低者上述4种癌症均高,其次为中等收入者,再次为高收入者。

三、与环境的关系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波特首先指出,人类患癌是接触环境的结果。

目前已知,气象、气候、地理、地质、土壤、水源、地球化学、动植物生态均可影响癌症的发病。

癌自环境来,首先表现在癌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据调查,在干旱的山区和丘陵地区食道癌发病率较高,热带、亚热带沿海潮湿多雨地区肝癌发病率较高,年平均气温低于16℃的一些谷地(非洲)伯基特(Bmkitt)淋巴癌多见;土壤中含镁量较高,胃癌发病率较低;工业区下风地带肺癌发病率较高。

癌症与环境密切相关,又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两百多年前,英国医生已发现长期与防锈剂接触的铁路工人,各部位癌肿发病率都有升高趋势;锡矿职工由于在其工作场所粉尘中和烟尘中有15种无机化学物质可能发生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故肺癌发病率较高;合成染料厂中患膀胱癌的较一般人多;大量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人易患白血病;铀矿工人和石棉矿工人肺癌的发病率都高。

据美国报告,使用石棉的工厂中,吸烟可使患癌率增加8倍。

另据荷兰报道,养鸟是导致肺癌的重要原因,养鸟的危害性比吸烟还大。

养鸟者比不养鸟者肺癌发生率高8倍。

因鸟羽绒中散布的微尘可引起肺癌。

大量的肿瘤流行病学分析研究表明:癌的病因80%~90%是环境因素。

医学家们将环境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的生活方式密切有关的社会因素和行为,如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不规律等;另一类是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因子,如空气及水的化学污染、滥用药物等。

目前学者认为前一种因素更为重要。

根据某些西方学者的估计,不同环境因素在致癌作用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不良饮食约占35%;吸烟约占30%;饮酒约占3%;生育及性行为约占7%;食品添加剂影响约占1%;职业有害因素约占4%;环境污染约占4%;可影响健康的工业产品约占1%多;药物及医疗过程问题约占1%;地球物理因素约占3%;各种感染因素可能为10%。

由此可见,不良饮食、吸烟及饮酒这三项与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因素,在所有环境因素中约占70%,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养成并坚持科学的、良好的习惯,同时积极有效地改善生产、生活和公共环境,那么人类患癌症的机会将会大大降低。

包括空气污染、杀虫剂、农药等污染,伴随工业化都市化程序加速而使癌症死亡率上升。

如汽车废气,家庭煤烟含3,4-苯并芘等致癌物,可致肺癌。

上海肺癌死亡率70年代为50年代的几倍,最高点在闹市区。

我国各大城市及其远近郊县男性肺癌死亡率的差别与环境污染关系密切。

上述致癌因素可概括为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和行为两大方面。

因此,WHO结论:防治癌症主要靠社会和行为措施。

当然,并不否定技术和药物的作用。

但这些往往受社会因素制约,如防治工作能否落实,就与社会制度、防疫网的健全等因素有关,我国林县食管癌的防治工作甚为世界人士称赞四、与饮食结构的关系经过调查发现,女性癌症患者的50%、男性癌症患者的30%可能是由于饮食因素引起的。

因此,“癌从口入”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例如,长期喜食过咸的食物,会破坏胃粘膜的功能,使胃溃疡疾病转化为胃癌。

其他盐腌、烟熏、烤制的食物如咸肉、腊肠、熏鱼、火腿、咸菜等,由于在加工过程中使用过量的色素添加剂和形成亚硝胺等物质,故长期偏食这类食物也易致癌。

日本人患胃癌人多可能与常食腌制食物有关。

其次,癌从口入还与人体摄入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足有关。

例如,如食用含硒量不足的食物,则大肠、乳腺、卵巢、喉、胰腺等癌症的发病率就大大增加。

而摄入维生素不足,因身体的抵抗力低,也容易诱发癌症。

科学研究表明,口腔、咽喉、食道、胃、前列腺、直肠、结肠、肺、乳腺等部位的癌症均与饮食有关,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饮食来防治。

为此,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吃霉变食物。

现已查明,发生霉变的玉米、花生的黄曲霉能产生黄曲霉素B1,这种霉菌可诱发肝癌。

某些霉素滴入气管内可引起致癌,注入皮下可引起纤维肉瘤。

2.不能过量吃高脂肪食物。

脂肪本身不会致癌,但长期多食脂肪食物,会使大肠内的胆酸和中性胆固醇浓度增加,这些物质的蓄积诱发结肠癌。

高脂肪食物还能增加催乳激素的合成,促使发生乳癌。

据调查,美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比非工业化国家高10倍,乳腺癌高5~10倍,均与高脂肪饮食有关。

3.不吃已被污染的食物。

例如被农药、化肥、石棉、纤维多环烃化合物和重金属污染的主食和副食,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起组织细胞发生突变而致畸、致癌。

如智利盛产硝石,广泛使用硝酸盐肥料,使粮食中硝酸盐的含量过高,造成了亚硝胺致癌的物理化学因素。

另外,水源污染亦是病从口入的重要原因。

污水中可能包括有致癌的金属离子、苯并芘及黄曲霉素等毒物。

因此,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采用净水装置等提高水质,亦是防止癌从口入的重要环节。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不偏食。

什么是营养?有人会回答说:杂吃就是营养。

为防止体内引起营养素缺乏,就要提倡杂吃。

只要在日常饮食中加以注意,就可把“癌从口入”减少到最低程度。

我国以胃、食管及肝癌多见。

初步研究认为,与喜欢吃发酵霉变食物,吃新鲜蔬菜少有关。

如南方是胃癌低发区,广东人饮食以“生、冷、淡”为特征,居全国低水平,而北方则因气候条件,冬季吃腌菜、咸菜较多,缺少维生素C,不利于阻断致癌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形成。

同时,食管癌高发区(如太行山区四周等),人们喜吃发酵霉变的酸菜。

肝癌高发区江苏启东、海门县,广西扶绥县,人们吃玉米多,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潮湿多雨,粮食易霉变。

所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雷州半岛、北部湾附近,甚至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肝癌都较高发。

胃癌与暴饮暴食、食道癌与营养不平衡有关。

经济发达国家的肠癌、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则与高脂肪饮食密切有关。

日本移民于美国,由于饮食因素改变,很快胃癌下降,肠癌上升,接近于美国白人。

丈夫吸烟危害妻子。

吸烟者妻子的肺癌死亡率比丈夫不吸烟者高一倍。

如果妻子也吸烟,则又高于1倍。

国外对吸烟的危害比较清楚,社会舆论也很重视,健康教育工作较深入,使近年吸烟率有所下降。

我国却相反,吸烟率逐年上升。

建国以来,人口增加1倍,香烟产量增加了10倍,同时所产烟含焦油高,每支超过25mg,危害严重。

吸烟所致肺癌常须十多年或数十年才见后果。

英国牛津大学比图认为:根据上述数据,中国每年有3万男性因吸烟致癌而早死,另外3万死于其他非癌疾病。

预计到2025年,每年肺癌人数增到90万,加上一倍的其他疾病,总计有18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过早死亡,为目前每年死于全国癌症人数的1倍。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据WHO1986年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00万人早死,其中60%肺癌新病例由吸烟引起,预测到2000年每年有200万。

90%肺癌,70%慢性支气管炎和25%心脏病与吸烟有关。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吸烟都成了严重问题,每年850亿美元用于香烟消费,平均每个人(包括男女和儿童)每年抽1000支烟以上。

美国全部死因中25%是由吸烟引起,吸烟可增加20种病的危险性,同时也增加10多种癌症的危险性。

其中与肺癌关系最为密切。

日本新近报道了吸烟支数与肺癌死亡的关系。

五、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患癌症,但是男性和女性在发生各种肿瘤的可能性上,是有差别的。

一般恶性肿瘤男性比女性高发,二者比例为1.4:1。

通常10岁以下男性发病率较高,15~50岁之间则以女性发病率较高,50岁以后,男性的发病率又超过女性。

在各种肿瘤中,上消化道和呼吸道癌,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乳腺癌和生殖器官、胆囊和甲状腺肿瘤以女性多见。

据我国肝癌高发区调查,患肝癌的男女比例将近4:1,不同年龄组所患肿瘤有明显差别,儿童肿瘤患者约50%为急性白血病;中年人以肝癌、胃癌发病率较高;老年人以肺癌、食管癌最多。

六、与婚姻的关系美国新墨西哥基科大学的专家们分析了2800份癌症患者病历,探讨结婚对癌症的诊断、治疗和幸存比率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单身者、离婚者或丧偶的人,在医生诊断患者有癌症之后一般比结婚的人在发现癌症后死得早。

而且结过婚的人在癌症早期作出诊断的可能性也比单身的人多。

更为重要的是在发现患有癌症后5年仍然活着的人的比率,结婚者比单身者高2倍多。

为什么结婚的人会有这些特点呢?专家们认为可能是因为配偶双方互相关心,常常能较早地注意到一些癌症的早期癌候并及时到医院检查,获得早期诊断,而且在确诊后,也可以从配偶对方得到更多的慰藉。

另外,结婚者神经健全程度一般比较高,比单身的人更易经受得住癌症的精神打击。

七、与性生活不洁的关系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