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现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三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案范本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

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探索发现教案

探索发现教案

探索发现教案

教案名称:探索发现教案

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的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激发

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帮助学生了解探索发现的重要性并明白其在学习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 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a. PPT课件或黑板;

b. 与探索发现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等教具;

c. 学生个人或小组尝试探索的任务卡片。

2. 学生准备:

a. 学生需提前做好听课准备,对探索和发现的概念有一定了解。

三、教学过程

引入:

1. 通过引用有关探索和发现的名人名言,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例:探索是智者的游戏,发现是胜利的果实。(罗曼·罗兰)

2. 列出几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 你认为探索和发现在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 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它们是如何通过探索和发现获得的?

探索发现实践: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张任务卡片,任务卡片上有一个问题或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探索和发现。

例: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记录下你们认为最美的一种植物,并说明原因。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地探索,记录自己的发现和观察,包括文字、图片等。

3. 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交流。

总结与展望: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探索发现的价值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发现图形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第四章《有趣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第五章《图形变换》: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变化。

3. 第六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步骤

1. 第四章《有趣的图形》

(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物体的形状。

(2)新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第五章《图形变换》

(1)导入:通过展示图形变换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一、第一章: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

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探索动物的生存方式和习性。

了解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安排学生进行动物观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存方式和习性。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的秘密

2.1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的秘密。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

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探索科学现象。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3 教学活动

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授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三、第三章:发现数学的奥秘

3.1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发现数学的奥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

学习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

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之美。

3.3 教学活动

安排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奥秘。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教授数学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之美。

四、第四章:探索人际关系的艺术

4.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的艺术。

探索与发现 初中教案

探索与发现 初中教案

探索与发现初中教案

课时:1课时

年级:八年级

教材:《物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1. 光的传播特点

2.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实验:小孔成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光的传播现象,如日食、月食、影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2. 教师总结:光在传播过程中,沿直线传播,且光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有所不同。

三、学习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15分钟)

1. 教师讲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学生通过教材插图和实例,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四、实验:小孔成像(15分钟)

1. 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讲解实验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 学生展示课后查找的相关资料,分享光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

1. 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发现与探索教案(六下)

发现与探索教案(六下)

连通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以“连通器原理及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能提高人们生产实践活动水平的体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用连通器原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连通器的道理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并熟悉实验操作。

3.制作“图3”及“实验三”教学视频资料,借以辅助教学,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4.制作“探索延伸”栏目演示装置一套。

5.准备题图中的两把茶壶。(可以不备)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解释应用实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的难点是“实验三”课题的设计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建议教师可以采用直接由两把茶壶(有实物最好)哪个装水多引动讨论导入新课。(2)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连通器原理及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关于连通器的概念说给学生就可以了,不要求严格掌握内容。(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活动准备: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实验一”器材 1 套。(见图 1,由老师组装好)② 做好小组实验分工③ 进行安全操作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设计: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实验与设计研究“连通器原理”,并用所得知识探讨周围物品中对连通器原理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本课安排了三项实验实验一认识连通器通过学生小组里的实验演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连通器最大特点是什么?二是连通器内液面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边实验边研究,求得答案。“小资料”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实验二是研究连通器的原理。 1 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并指导学生研究“思考问题”栏目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在小组里研究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总结出正确答案。问题的核心是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一样高,一定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住这一点。接下来的“讨论”是对“导言”部分的回应。学生自主学习是可以解决的。实验三是用连通器原理进行的实验设计。教师可以先把问题画在黑板上,再提出这交叉处怎么办?指导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画出一份设计图,再进行全班的设计交流。交流后,可以播放视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第一篇: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为什么看错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

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吹泡泡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

兴趣激发

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我们来做一回裁判,看看谁的内角和大。

确定目标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3、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研究方法,感受数学研究方法。

自学群学

一、自学探究

1、分小组测量,比较。寻找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填在书上。

2、你发现了什么?

3、那如果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应该很接近平角了?

这是三角形的一个很隐秘的特征,你记得了吗?

二、讨论质疑

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因为测量有误差。

反馈总结:

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知道其中一个底角是50°,你能知道其它两个角的大小吗?

下节引领

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为什么?

发现与探索教案六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案六年级

发现与探索教案六年级

教案标题:探索自然世界中的科学奥秘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生将能够掌握运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将培养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精美的图片或一个引人入胜的小视频,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 你对科学探索有什么了解?

- 你认为科学探索有什么重要性?

Step 2:概念解释(10分钟)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推理等。同时,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Step 3:实验探索(20分钟)

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科学探索。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常见的材料和器材,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解决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总结结果。

Step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整个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的应用。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索的理解。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

小学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定小学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如下:

1、教材通过介绍科学和社会的知识背景,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引发思考与研究问题的兴趣。教材的设计,旨在传授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和基本的实践能力。

2、《发现与探索.》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质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通过学生亲身探索和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升华。

3.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引起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并能自主地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4、引导学生接触和了解身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强文化底蕴,并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并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科学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5、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提高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获得对问题的思考与感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六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一、第一章:发现地球的奥秘

1.1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

1.2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气象、地质、生态等

1.3 教学活动: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现象。

1.4 教学评价:

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学生能列举出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第二章:探索宇宙的奥秘

2.1 学习目标:

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宇宙的演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

2.2 教学内容:

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星系、黑洞等

宇宙中的天体:恒星、行星、彗星等

宇宙的演化: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等

2.3 教学活动:

观察星空,了解宇宙中的天体。

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宇宙的演化。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探索宇宙的奥秘。

2.4 教学评价:

学生能准确描述宇宙的基本概念。

学生能列举出宇宙中的主要天体。

学生能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

三、第三章:揭秘生命的奇迹

3.1 学习目标:

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发展以及生命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

3.2 教学内容:

生命的起源:原始生命、生物进化等

生命的发展:胚胎发育、生物成长等

生命的多样性: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3 教学活动:

观察生物标本,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发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

角》教案模板五篇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

量角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生3:我预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小学科学探究教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探究教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探究教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科学知识

一、引言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观察、推理、实验设计等科学方法和技能。

二、活动一:观察与记录

1.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力和记录数据的能力,引发他们对现象的好奇心。

2. 活动过程: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 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比如植物的生长速度、叶片的颜色等。

- 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或现象,并进行讨论。

- 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并展示给全班。

3. 活动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同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三、活动二:实验设计与实践

1.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使他们能

够主动发现科学知识。

2. 活动过程:

- 学生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提出假设。

- 学生设定并进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

- 学生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3. 活动评价: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活动三:科学探究任务

1. 活动目标: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并自主学习科学知识。

2. 活动过程:

- 教师提供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冬天树的叶子会

脱落?”

- 学生小组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使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 学生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3. 活动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现与探索已成

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它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发现与

探索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

操作能力。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验,学生将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规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

1. 实践探索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

实地考察、实验设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发现问题,并通过实

践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 观察与分析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

力和分析能力。

3.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制定实

践方案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发现与探索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察结果,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阶段:教师以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和主题的兴趣。

2. 实践探索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教案

五年级上《发现与探索》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探索与发现(精选篇)

 探索与发现(精选篇)

探索与发现(精选5篇)

正文第一篇: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7~28页。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初步形成猜想-验证-归纳的意识。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且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出示课件两个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锐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它们在争论什么?通过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它们争论谁的内角和大?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揭示课

题:探究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环节二:提出猜想。

先让大家看看自己平常用的三角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再接着利用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沿长方形对角线剪开得到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从这样的特殊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提出是不是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

环节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操作感知。

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自制钝角、锐角、直角三角形,并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写在三角形对应的角上,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时直接让学生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大于180°或小于180°甚至等于180°,只要相对合理(允许一点误差)都给与肯定。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强调在排除测量误差的前提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与发现(4)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4)商不变的规律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谈话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的疑惑吗?

(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

(3)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4) “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128分能行驶多少千米?

师:数学中蕴涵着无数规律,今天,我们再共同来找寻一种新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投影仪出示:

8÷2=4 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

80÷20= 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时……

800÷200= 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8000÷2000=

2、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发现。

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三、体会商不变的规律。

观察75页“试一试”的两种计算方法。

四、尝试运用

出示76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每组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出第二个、第三个算式的得数。

(了解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或缩小了相同倍数,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新课标第一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