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doc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一)》说课稿一、教材分析ﻫ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ﻫ 本课位于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第一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平行线》的重点之一,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
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ﻫ知识与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同位角,能在图中识别出同位角,并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
ﻫ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ﻫ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ﻫ2、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ﻫ 1、在探索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习惯。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八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难点:同位角的寻找以及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二、学情分析ﻫ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ﻫ三、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ﻫ 教法:引导——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ﻫ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反馈应用、拓展新知——互动交流、谈谈收获——布置作业、反思提炼.(设计意图: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节课我以教学流程六个环节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小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简单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四、说教学过程ﻫ (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ﻫ 复习提问1、如图,两条直线a 、b 被第三条直线c 所截,(1)1∠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关系的角?ﻫ ( 2)∠1、∠2的边所在的直线是哪些直线?ﻫ (3)公共直线是哪条?(公共直线就是第三条直线)(4)∠1、∠2可以看成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出的角?ﻫ (5)∠1、∠2在位置上有哪些相同点?重点强调位置关系。
平行线的判定 说课稿
说课稿课题:5.2.2平行线的判定教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第一章第二节。
七年级学过的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几何推理等内内的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与教心理学中智慧技能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层次进行定位,本课属于智慧技能的规则学习。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学生虽然是初中一年级,他们进入初中尚不满一年,接触平面几何知识也是从本学期开始的,所以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够强,语言的表达也不十分规范,这都是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所要强调的.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2、了解得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证明过程3、进一步规范几何推理语言能力目标: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情感目标:体会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几何性质(规律)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四、重难点重点: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难点:灵活运用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证明直线平行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在同一平面内,____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_____或______3.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如图,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填空: ∠4与∠8是__________, ∠3与∠6是__________, ∠4与∠6是__________, 二、平行线的画法(1) 放 (2) 靠 (3) 推 (4) 画 三、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推导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推理格式: ∵∠1=∠2 ∴a ∥b(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如果∠3=∠6,可推出AB ∥CD 吗? 如何推出?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解: ∵∠3=∠2 又∵∠3=∠6 ∴∠2=∠6 ∴AB ∥CD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理格式: ∵∠3=∠6 ∴AB ∥CD(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果∠4+∠6=180°,可推出AB ∥CD 吗?如何推出?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解:∵∠4+∠2=180°87654312FEC DBAHG21b aBA632FE CDBAHG6432FE CDBAHG又∵∠4+∠6=180° ∴∠2=∠6 ∴AB ∥CD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推理格式: ∵∠4+∠6=180° ∴AB ∥CD 四、随堂练习一、填空1、如果∠B=∠1,那么AD ∥ BC2、如果∠D=∠1,那么____∥_____3、如果∠BAD+∠ABC=180°, 那么____∥_____ 二、填空1、如果∠2=∠6,那么____ ∥_____2、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3、如果∠7=________,那么AD ∥BC 如果∠7=________,那么AB ∥CD三、探究:如图, ∠5= ∠CDA=∠ABC, ∠1= ∠4, ∠2= ∠3, ∠BAD+ ∠CDA=180°1、∵ ∠5= ∠CDA, ∴______ ∥_______2、 ∵ ∠5= ∠ABC, ∴______ ∥_______3、 ∵ ∠2= ∠3, ∴______ ∥_______4、 ∵ ∠1= ∠4, ∴______ ∥_______5、 ∵ ∠BAD+∠CDA=180°,∴_____ ∥______6、 ∵ ∠5=∠CDA, ∵ ∠5+∠BCD=180° ∠CDA+______ =180° ∴∠BCD=∠6,∴ _____ ∥______ 五、例题探究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理由如下:1ABCDE7563124ABCD 654312A BCD E21cba1、温故知新如图:因为b ⊥a,c ⊥ a, 所以∠1= ∠2=90° 从而b ∥c 六、综合应用:1、如图,直线AB 、CD 、EF 被直线MN 所截,∠1=∠3,∠1+∠2=180°, CD ∥EF 吗? 解: ∵∠1=∠3 ∴AB ∥EF ∵∠1+∠2=180° ∴AB ∥CD ∴EF ∥CD2、∠1=65°∠2=65°,∠3=115°, 证明(1)DE ∥BC(2)DF ∥AB 解:∵∠1=∠2=65° ∴DE ∥BC ∵∠4=∠1=65° ∴ ∠4+∠3=180° ∴DF ∥AB 七、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5、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八、 布置作业完成试题卷G H 321EM NFA B C D 2143ECB FD A这个部分让学生去回顾前面所学习的“三线八角”,为本堂课平行线的判定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说课稿5.2.2 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5.2.2 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该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基本概念,对数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判定,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克服困难,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实例,引导学生对平行线产生直观的认识。
2.探究新知:a.引导学生观察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直线有什么特点?”b.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几何画板,尝试画出平行线,并总结判定方法。
c.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巩固练习:a.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平行线判定的理解。
b.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予表扬。
4.拓展与应用:a.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b.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定理;–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判定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点和判定方法;•教学难点:平行线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条平行线和一条横穿的直线,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定这两条线是否平行?2. 提出问题(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以下问题: - 如果两条直线之间有交叉的锐角、直角或钝角,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 如果两条直线之间的角度之和是180度,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3. 同位角的学习与探究(20分钟)1.同位角的定义:同位角是指两条直线被一条横穿直线所分,相对于这条直线而言其位置相对应的角。
2.同位角的特点:同位角相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观察和比较同位角的大小关系,并总结出同位角的特点。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同位角的判定方法进行讨论和总结。
4. 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与探究(25分钟)1.内错角的定义:两条直线被一条横穿直线所分,两个相邻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侧,这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2.同旁内角的定义: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穿直线所分,两个同旁内角都在这两条平行线的同侧。
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特点,并总结出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判定方法。
5. 平行线定理的引入与应用(2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平行线的特征,提出平行线定理:若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且直线AC与直线BD相交于点P,则三角形APD与三角形BPC相似。
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平行线定理进行判定,并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初二数学平行线的判断(一)说课稿
初二数学平行线的判断(一)说课稿这篇关于初二数学平行线的判断(一)说课稿,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说课流程。
1、教材分析2、教法选择3、学法指导4、说教学过程5、说应用二、教学内容、地位《平行线的判定(一) 》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六课时。
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学会了用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并在此之前又学习了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课《平行线的判定(一)》是本章的重点,在处理同位角概念及三线八角上也是本章的难点,而且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其它判定方法及平行四边形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简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的能力.情感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得到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说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在我七、八年的几何教学中,学生对“三线八角”很头疼,有的学生到了八年级还区分不清,因此我把同位角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引导——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应用、拓展新知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说明: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本节课我以“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应用、拓展新知”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借助小教具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其空间观念、简单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五、过程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反馈应用、拓展新知、互动交流,谈谈收获兴趣是的老师。
初中数学说课稿:《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说课稿:《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
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
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
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
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人教版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人教版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说课稿】人教版平行线的判定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通过学习平行线的判定,使学生对平行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将其应用到解题中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敢于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判定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板书工具。
3. 平行线的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7分钟)通过展示两条平行线和两条相交的线段,引出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的问题。
教师列举学生的提问,逐一回答并引入下一步。
2. 学习平行线定义(10分钟)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就是平行线。
”并展示相应的板书。
3. 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5分钟)通过示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用板书和课件展示具体的判定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示答案,解释正确方法和错误方法的区别。
5. 拓展与应用(8分钟)通过展示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铁轨、建筑等),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6. 归纳总结(5分钟)学生进行双人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并展示自己的总结。
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板书设计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八、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学会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课题: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人: 白道口镇二中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是“平行线"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平行线的有利工具,是学生们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判定的重要,在整个初中几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难点之一,更在整个初中教学的数学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理解数学证明推理题的基本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方法.2、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并能应用这些判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目标: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推理过程,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在推导过程中的应用.情感目标:让学生历经平行线的判定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在观察,猜想,思考的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意识。
3、重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难点:理解平行线的判定的推理过程,并能熟练应用平行线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因为学生已经在小学的学习里接触过平行线,对于平行线的画法以及含义有了基本掌握。
同时由于上一个课时,我们再一次学习平行线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平行线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说教具:三角板,直尺,多媒体直尺,三角板是画平行线准备的,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形象的将平行线的判定推理过程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不但可以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初一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第2课时
初一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第2 课
时
为大家带来了初一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沪科版七年级下第10 章第2 小节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后进一步探索两直线的另
一种位置关系:平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基础,而平行线定义,平行线基本性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使之尽量靠近学生的思
维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初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教案:平行线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准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
2.难点:推理思维的培养,通过几何性质进行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问题):老师出示一幅图,其中有两条直线,询问学生如何判断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知识讲解:a.定义:简要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即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且不共线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b.平行线的性质:介绍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上的任意两点与给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等。
3.判定方法:a.角度判定法:当两条直线上的对应角、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时,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b.距离判定法:当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点到另一直线的距离相等时,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4.实例演练: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并解释他们的判断过程。
5.归纳总结:请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并与他们一起梳理重要的关键点。
6.拓展应用: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小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堂的观点、体会和疑问。
同时,提醒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辅助手段:黑板、彩色粉笔、教学投影仪、实物模型等。
五、板书设计:*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上,不相交且不共线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判定方法:1.角度判定法:对应角、同位角、内错角相等;2.距离判定法:任意一对对应点到另一直线的距离相等。
六、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澄清。
以上是平行线的判定的说课稿,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定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明本文档是一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说课稿,主要介绍了如何进行平行线的判定。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以下内容:•平行线的含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应用平行线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判定的方法3.能准确应用平行线判定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2.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信心和学习动力3.培养学生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含义•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教学内容一、导入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由于平行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具体事件来引入课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小学奥数题:如图,一个矩形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若动点$P$在矩形内部运动,如何判断$AP$与$BD$是否平行?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引句名言:只有在足够多的实例中才能发现一个定律。
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平行线?平行线有何特点?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平行线的概念与特点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平行线判定的实际应用2.1 平行线的概念与特点先通过图像引导学生想象两条相邻的平行线,然后依次向学生阐述平行线的概念及其特点。
例如:•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特点:平行线的距离在任意两点上都相等。
在讲解概念和特点的过程中,最好不要使用公式,而是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平行线的特点。
2.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之前,建议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下如何画平行线。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铅笔和卡尺在纸上画出两条平行线,然后通过对比线段的长度,引出平行线的特点。
在引出平行线的特点后,我们开始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方法一:同位角判定法•方法二:平行四边形判定法•方法三:利用平移或对称判定法这里介绍其中的一种方法,例如同位角判定法:如果两条直线同时被一条直线所割,且割线与被割线所形成的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1]
殊到一般,从一般到 特殊”是认识客观事 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由教学目标 可确定本节 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 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理.
教学难点:方法的归纳与综合运用;
四、教学内容及教法
1、回顾三
线八角
3、两直线 的平行线判 定方法
2、平行线概 念
4、本课重 难点
5、总结与 练习
教法
一 创设情景激 发求知欲望
二
引导活动揭示 知识产生过程
三
归纳总结
如何判 定平行 线
数学中 平行线
生活中 平行线
观察猜想引导下得 出平行线判定方法
体验推平行线的 过程发现关系 活动一举生活中 的平行线的例子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五、练习设计 (1)如图1,∠C=57°, 当∠ABE= 57 °时,就能使BE∥CD. (2)如图2 , ∠1=120°,∠2=60°. 问a与b的关系? a∥b a A b B 1 3 2 c E C
习题一
习题二
习题三
细节
对平行 线判定 进一步 理解
无需证 明同时 也无法 去证明 的客观 规律
证明格 式书写 规范
理解
公理
格式
伸缩部分
对于后面的 题目,可讲可不 讲属于伸缩部分。
感谢聆听
学生的起点能力 辨别能力 作图能力 简单推理能力
学习条件
三线八角
平行线
推平性线法
能力 目标 知识 目标 情感 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2、理解平行公理及其
推论 3、理解平行线的判定 方法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人教版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证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应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推理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 学生活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解题思路,加深对平行线判定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平行线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讲解新课:首先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然后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与平行线判定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同时,要注重题目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平行线判定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回家进行练习和巩固。
同时,要注重题目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六、板书设计1. 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3. 练习题目和答案解析。
4. 归纳小结和注意事项。
《平行线》说课稿
《平行线》说课稿《平行线》说课稿(精选6篇)《平行线》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八学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平行线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的基础。
从本节课起,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何推理等内容的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四个概念已经了解,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辨别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一定认知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虽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能力目标:会用判定方法1得出判定方法2和3,会用判定方法1,2得出方法3,会用判定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情感目标: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数学思想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平行的判定方法。
难点:会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理解“转化”的思想。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初一数学平行线的判定章节教案.doc
初一数学平行线的判定章节教案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由平行线的画法,引出公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公理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这两个定理.(2)重点、难点分析: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2、教学建议在平行线判定公理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一条主线索:充分实验仔细观察形成猜想实践检验明确条件和结论.教师可演示教材中所示的教具,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出平行线.在此过程中,注意角的变化情况.事实充分,学生可以理解,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一定会平行.公理后,有些同学可能会意识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也会平行.教师可组织学生按所给图形进行讨论.如何利用已知和几何的公理、定理来证明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也可多叫几个同学进行重复.逐步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证明的严谨性.另一个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也与此类似.教学设计示例1一、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2.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3.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2.学生学法:独立思考,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3《平行线的判定》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以及垂线的性质和判定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判定两个直线是否平行,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也已经学习了垂线的性质和判定,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然而,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方式,去发现和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中的直线是否平行。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行线的判定。
2.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去发现和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讲解: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我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判定方法。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定稿
《平行线的判定》说课稿定稿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今天的课题是《平行线的判定》。
一、引入(1)展示一张有关平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出其中的规律及特征。
(2)通过几何知识的串联,与学生建立知识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特性。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掌握平行线与交错线的概念;2)学会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判断是否平行;3)掌握平行线的应用。
二、内容讲解1、基础概念①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没有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有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就是交错线。
2、平行线的性质①同一平面内,若有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平行,则它们的所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角相等称为同位角。
②同一平面内,若有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平行,则它们的同位角互为对应角,即同位角相等;③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分别相交,则交点两侧分别是对应角、内角、供角。
3、平行线的判定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平行,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如果两条直线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②方法一:利用辅助线法,上下平行法;③方法二:利用同位角相等定理。
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平行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路线规划、建筑物设计等,我们要努力学好几何知识,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打好基础。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本P4-P5习题;2、预习下一课“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1、平行线的定义:两条直线没有交点。
2、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内角和等于180度;对应角、供角互为补角。
3、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定理;辅助线法;上下平行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重点讲解了同位角相等定理和辅助线法。
在上课过程中,我加强了教学板书的设计,对于一些关键知识点,用示意图或示例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七年级数学说课.doc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判定》说课文稿学校:陆川县古城镇初级中学姓名:谢剑柱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玉林市陆川县古城镇初级中学七年级的数学教师,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程。
对于这节课,我根据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么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耍内容之一。
平行线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相交线、平行线的基础上,对平面内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坐出判定;另一方面又为下一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难点是: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现实生活的应用,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知识与技能)(2)探索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方法与过程)(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
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二、说教法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的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
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
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
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
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
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
”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
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
究,主动发现.
教学手段上,一开始借用道具“纸带”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边启发引导,边巡视,随时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
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承前启后
如图,直线L1与直线L2、L3相交,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提问:如果∠1=∠5,直线L1与L3又有何位置关系?
此问题旨在复习原来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2、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
因此在复习好旧的知识后马上提出新问题。
问题:如何判断一条纸带的边沿是否平行?
要求:
1、小组合作(每组4人,确定组长、纪录员、汇报员等进行明确分工);
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
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具不做任何限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会使我们的方法多样。
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问其根据,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
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推二画三折。
⑴.推平行线法。
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明。
就比如第2种情况中。
⑵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平行;
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2、∠3、∠4。
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3=∠2,∠4+∠2=1800。
⑶折的方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
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
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高,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
同时在黑板上给出板书。
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只简单地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巩固加深,然后再从开始的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
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到这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
3、初步应用,熟悉新知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意在对平行线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说一说:
1.课本练习: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
⑴若∠1=750,∠2=7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⑵若∠2=750,∠3=10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2.根据下列条件,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图(1)∠1=10,∠2=00,∠3=00;
图(2)∠1=00,∠2=600,∠3=620。
对这2个练习可直接由学生抢答,并说明理由,因为题目简单
又由这样抢答的方式,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此时马上推出范例教学。
例2、如图∠C+∠A=∠AEC,判断AB和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确定例题是难点,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无法解决问题时,要添加辅助线。
2、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例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的三种判定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
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说一说,写一写:
1. 如图,∠1=∠2=∠3。
填空:
⑴ ∵ ∠1=∠2()
∴ ∥ ()
⑵ ∵∠2=∠3()
∴ ∥ ()
2.如图,已知直线L1、L2被直线L3所截,∠1+∠2=1800。
请说明L1与L2平行的理由。
练习的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后再动手。
说明:练习1由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学生更正,教师作注意点补充;练习2由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同练,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在巡视时可做提示,最后集体批阅。
因为我所面向的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总体的素养相比较市直属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我在对练习的选取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课内练习,我想教材之所以为教材总是有他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取性。
当然对于好的学校或者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提高,数学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反过来它又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编排题目的时候我也特意找了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在一种实际的背景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那么对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情况随机来定,课内有时间,可以让同桌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假使时间不够的话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索,但是不作强制要求。
附加题:
⑴小明和小刚分别在河两岸,每人手中各有两根表杠和一个侧角仪,他们应该怎样判断两岸是否平行(设河岸是两条直线)?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⑵一个合格的弯行管道,当∠C=600,∠B= 时,才能在经历两次拐弯后保持平行(AB∥CD)。
请写出理由。
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索本节课的收获
提醒学生在这两方面思考:
⑴在实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
⑵如果要判定两直线平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
6.布置作业:
结合教材上的课外练习与浙教版作业本,选择适当的作业题,避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