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大一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大一
中国音乐历史,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
千百年来的民俗习惯、哲学思想以及故土情怀。本文将为大一学
生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关键知识点,以便于大家了解和欣赏我国独
特的音乐文化。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
们开始用骨、石等材料制作乐器。《太平乐府》中收录的古代音
乐记载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曲调,而《风水谱》也是目前为
止最早的音乐乐谱记载。古代音乐的发展受到礼乐观念的影响,
并逐渐形成雅乐和俗乐两大类别。
雅乐是宫廷音乐,常见的乐器包括筑、钟、磬等。其中最重要
的是《礼记·乐记》中记录的九乐,这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基础。与雅乐相对应的是俗乐,它是民间音乐和乡村音乐的代表。民间
音乐以山歌、民谣等为主,乐器种类繁多,如二胡、笛子、琵琶等。
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中国古代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源远流长,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表
达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早在商朝时期,武宫舞就已经开始流行,而周朝的饰舞更是起到了娱乐和助兴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舞蹈逐渐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宫
廷舞蹈以端庄、优雅为主,常见的代表有《杨贵妃》、《十面埋伏》等。而民间舞蹈则更加欢快活泼,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葫芦娃》等。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
古代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五音”和“十二律”。五音是指古代中国乐器发出的五个音域,即宫、商、角、徵、羽。而十二律则是指在五音基础上的变化组合。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还重视模仿自然声音,如鸟鸣、风声等。
中国音乐史考点梳理
中国音乐史考点梳理
不管是在音乐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中国音乐史都是的内容,很多考生在准备这部分内容时显得慌乱无措,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些中国音乐史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行考点的梳理和总结,达到快速备考的效果,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今天中公老师将从古代音乐史总结到进现代音乐史。
(一)重点知识:贾湖骨笛;音乐起源:精神需要说、情感说、模仿说、劳动生产说;《弹歌》放映狩猎生活;《八阙》选自《吕氏春秋·葛天氏之乐》。三大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赞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兽面纹铜鼓是现存最早的铜鼓;虎纹石磬是体积最大的商磬;青铜铙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图片中的乐器,能够加以区分;
(二)礼乐制度是周代建立的等级制度;春宫--第一个礼乐机构;六代乐舞中的《韶》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尽善尽美;尽善未尽美说的是《大武》;小舞等作为了解;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楚辞为第二部诗歌总集。乐器八音也为重点知识;三分损益法;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记》为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著作,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
音乐理论著作。
(三)汉代乐府:汉承秦制;相和歌解释以及伴奏乐器。清商乐:请商三调和清平三调;《声无哀乐论》作者嵇康;何承天的新律已经相当接近十二平均律了。《碣石调·幽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琴谱;
(四)隋代的七部乐,唐代的梨园和教坊;音乐形式为歌舞大曲;变文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其他的乐器以及主要的音乐家作为了解即可;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上学期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
《武》
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
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
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2、用实物驳倒
“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中国音乐史重点
远古时期
1.原始乐舞的概念:诗,歌,舞/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原始乐舞。《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反应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由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伊耆氏之乐》:《蜡辞》是《伊耆氏之乐》中的一首祭歌,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出先民以举行“腊祭”祈求不要发生自然灾害,向神灵祈求丰收的愿望。这一资料记载于《礼记·郊特牲》。(神龙时代)
《箫韶》:舜时乐舞,雅乐,这部乐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为多段体,别名为《九韶》,《九歌》,《九辩》等,于“六乐“中称《九韶》。以鸟为图腾崇拜为主,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益稷》)乐舞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特色。孔子入齐欣赏曾说,“学之,三日不知肉滋味”。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本乐舞体现了远古人民的敬神意识,认为万物有灵,高雅的艺术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
3.我国第一首情歌是什么:《候人兮猗》,被称为南音之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磬又名什么:“石"和"鸣球"/“拊石”
5.目前所知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土类乐器是什么,它大概是距今多少年以前的乐器:陶埙,7000年/3500年
(完整)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推荐文档
中国音乐史为古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金辽—明清(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堂乐歌时期—20年代(1919年到1929年)—30年代—40年代
原始社会音乐
原始乐舞:
《葛天氏之乐》: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8支歌,内容为《载民》《玄鸟》《逐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1.《载民》是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
2.《玄鸟》是一首鸟图腾崇拜的歌谣
3.《逐草木》祝愿草木茂盛
4.《奋五谷》祈求五谷丰登
5.《敬天常》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6.《达帝功》歌颂天地的功能
7.《依地德》感谢大地的赐予地神的恩惠
8.《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勾画人类的远古生活图景,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以及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信仰,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作品
《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是说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环境,风沙很大,天气干旱,植物萎枯,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根弦的瑟,用来求雨,咦安定百姓生活。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
《箫韶》:
1.舜时之舞,又名《韶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
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由此可见,《箫韶》内容丰富多变,为多段体乐舞
2.有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从天而降,可见乐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四
贺绿汀《牧童短笛》《晚会》马思聪《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黄自《都市幻想曲》冼星海《中国狂想曲》江文也《台湾舞曲》任光《彩云追月》聂耳《金蛇狂舞》
延安:贺绿汀《森吉德玛》马可《陕北组曲》
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福建南音
华彦钧胡《二泉映月》(双主题变奏)《听松》《寒春风曲》琵《大浪淘沙》《龙船》
评剧:成兆才,30年代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板胡,越剧:“绍兴(女子)文戏”袁雪芬、傅全香改革生腔、板式、伴奏调整(中西乐器)/楚剧:花鼓类戏中共李龙之汉口“血花世界”演出田汉《杀宫》
河南坠子“三弦书”乔清秀(乔派)董桂芝(董派)/四川清音
声乐
学堂乐歌:1903年前后一批流日学生接触到西方音乐,受资本主义文化影响,开始酝酿开乐歌课;1、1912年民国建立后正式在中小学开音乐课,人们称此为“乐歌”2、乐歌创编沈心工《学校唱歌集》(最早教材)《心工修歌集》《女子体操》、《黄河》石更词、辛汉曲《何日醒》;李叔同(1880—1942)《送别》《春游》《西湖》《清凉歌集》1906在日本《音乐小杂志》、
京剧:四旦—梅、程、尚、荀,四生—余、言、高、马/麒派:周信芳,梅派:梅兰芳。“富连成班”叶春善、萧长华,“南通伶工学社”欧阳予倩
广东音乐: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五架头”。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
江南丝竹:二胡、三弦琵琶、、扬琴、笛、箫、板、鼓《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行街》等
中国音乐史笔记 精制整合版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的音乐
1、劳动起源说—[奥]瓦勒谢克 [德]布赫尔“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3、异性求爱说——[英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4、巫术说——[英]爱德华 泰勒 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5、游戏说——[德]席勒
6、信号说——[德]斯顿普夫
7、太一说——[中]《吕氏春秋 仲夏记》有载 8、潜意识说—— [瑞士]荣格
9、情感表达说——[中]《诗序》 [
法]卢梭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内容包括:狩猎: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
肉”表现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狩猎的内容。 与自然斗争——部落战争——宗教——
《咸池》——尧帝
《韶》(箫韶、九歌、九辩)——舜帝
《大濩》《桑林》——商代乐舞,歌颂商汤伐桀 《大武》周代乐舞,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武舞
,埙,角,籥,龢,言 贾湖骨笛: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20余支骨笛,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其中一支骨笛可测音,有七个音孔,吹出完整七声,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年,比河姆渡骨笛时间早,但比后者复杂完善。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
中音史笔记
原始社会概况1.生产力低下,过着氏族公社的群居生活。2.生产资料共有,3.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尚未公开。音乐由全体社员共同创造并为全体社员服务。音乐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2.关于战争3.关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4.关于宗教音乐的起源:模仿说 感情说 劳动说 语言说 性爱说 巫术说 乐舞:《大夏》 《大濩》 《云门》 《萧韶》 ,《咸池》原始社会的音乐形式:1.是一种综合艺术,歌舞乐三位一体。2.节奏是最基础的因素,语言不复杂,歌词也非常简单。3.艺术形式是由某种纯物质的需要联系着的。原始社会的乐器:一.乐器特点:1.打击乐器占主要特点,吹奏乐器其次。2.乐器极为简陋粗糙,乐器一般都用骨 土 石 竹等材料制造。是从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的。3.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途径。不定型到定型 种类少到种类多 不定音到固定音。个别的单音到有一定高低关系的多音的音阶序列。二.乐器种类:鼓 磬 钟 陶铃 陶响器 陶角 骨笛 骨哨 埙 夏商时期的概况:1.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阶级的形成,同时也出现了对立 敌对的音乐文化(世袭制的产生开始了夏商两个奴隶制王朝)2.只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产事业,手工业也有发展。开始进入青铜时代(铁器青铜的冶炼铸造技术)并成为了先秦钟磬乐持续发展的起端。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已分开,出现了脱离体力劳动 掌握占卜的职务的巫。社会巫风盛行。音乐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2.关于婚姻素质3.关于战争4.反应录兼夏商时期的音乐性质:1.随着奴隶阶级社会的形成,两种音乐文化的斗争开始了。奴隶是创造文化的基本力量。2.奴隶主阶级具有音乐艺术,把音乐作为一个享乐的工作,并且利用音乐作为传达自己的意志。巩固自己的传统统治的一种手段。音乐特点:1.酣歌狂舞 漫无节制。2.风格华丽动人 形式多姿多彩。乐器:鼓 大饶 鐏 边饶 特磬 铜铃 埙 缶乐舞:《大夏》 《大濩》 《雩舞》 《魌舞》 《竖舞》 《伐舞》 《 舞》 《勺舞》西周的概況:1. 周武王建立了以封建领土统治下的奴隶社会 从此人类结束了奴隶制进入封建制。2. 为了加强分封诸侯的控制,确立了一套已天子为中心,形成一种以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和根据君臣上下 高低 亲疏的区别又形成了天子 诸侯 卿 大夫。3. 西周音乐具有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特点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高度发展时期的产物。礼乐制度:礼乐
中国音乐史核心笔记
中国音乐史核心笔记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所以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体现。在无力反抗或反抗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仅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要素;2,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虽然大小相近,但可以用不同的厚度调出不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同音高的技术;3,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2020年音乐学科(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
2020年音乐学科(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
中国音乐史
1
周代按照制作材料将乐器分为“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金类有钟、铙;石类有石磬、玉磬;土类有埙、缶;革类有土鼓、足鼓;丝类有琴、瑟;木类有柷、敔(y u);匏类有簧、笙;竹类有箫、管。考题演练
八音乐器分类法出现在哪个朝代?()
A.夏
B.商
C.周
D.秦
2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今存《诗经》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十五国风,共有160篇。为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等地的民间歌谣,就是各国的民歌;“雅”,共105篇,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共40篇,多半为古老的祭歌和舞曲。
2.《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中国文学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南方音乐文化的代表。它以楚国的历史、风俗、音乐、方言等为其背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3.《成相篇》
我国最早的说唱音乐,应该从《成相篇》算起,其作者是卓越的哲学家荀况(约公元前298—前238)。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他们改
变作风,施行开明的政治。
《成相篇》的音乐形式取材于民间说唱和歌谣。“相”是一种由舂米或筑堤的劳动工具发展而成的打击乐器,用以击节说唱。“成相”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说唱、歌谣形式。
考题演练
《诗经》中属于民间音乐部分的是()。
A.风
B.雅
C.颂
D.赞
3
古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保存于《神奇秘谱》。嵇康擅弹《广陵散》。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点汇总
文武八佾指的就是八佾之舞,分为文舞与武舞两类。文 武持籥、翟,武舞持干(矛)、戚(盾)。而八佾同时也可以 显示出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佾指的就是乐舞的规模,周代
5 / 37
周秦时期
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六,士二。天子八佾指的就 是天子可以享用六十四人的乐舞规模。
周代以后宫廷雅乐开始走向衰亡,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 面,到秦代时只剩下《韶》、《大武》文武各一部乐舞。雅乐 直到唐代才重新焕发他的神采,其无疑是我国极其重要的音 乐文化。
二、 宫廷乐舞 1、 房中乐 房中乐是周代的一种宫廷燕乐,主要为后妃们在宴会时所用 之乐。其以丝竹乐为主,不使用金石乐器,因此并不用于祭 祀仪式,而主要用于侍宴活动。其音乐可以活跃气氛、愉悦 感官,具有较强的娱乐审美作用。 2、 四夷之乐 四夷之乐是周代音乐的一种,指纳入宫廷中之四方少数民族
二、 远古时期的乐器 1、 骨笛 骨笛是一种以动物、飞禽等兽骨为材料制作成的笛子,是迄 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
1 / 37
远古夏商时期
贾湖骨笛便是骨笛中的代表,其由丹顶鹤的尺骨所制。共 35 件,做工精良,可完整的演奏六声、七声音阶,以及若干变 化音。贾湖骨笛距今约 8000-9000 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出土 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乐器之一。 2、 鼓 鼓是由一个共鸣箱两面蒙皮制作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在远古 时期,鼓身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远古时期鼓声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不同的节奏可以传递出不 同的信息符号。 3、 磬 磬由石块打制而成,亦称为石磬。磬在我国的历史上十分悠 久,早期的石磬制作十分粗糙,如山西襄汾出土的距今 4000 多年的石磬,是我国所知最早的石磬。而到了商代时,其制 作工艺已十分成熟,如商代晚期出土的虎纹磬。 4、 埙 埙是汉族特有的一种闭口吹奏乐器,远古时期均为陶埙,外 形呈扁平的圆鱼状,只有上方一个吹孔,可吹奏 4-8 个音。 5、 青铜类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音乐制作的材料也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即青铜乐器。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乐器非钟 莫属,尤其是编钟,其余还有镈、铙、铎、铃、铜鼓等乐器。 青铜乐器不仅大大丰富了音响色彩,乐器上的铭文也为理解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古代史(一)
一.远古时期:
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乐器:
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20支,距今9000年。音孔不一,五、六、七、八。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
磬——石制。虎纹大石磬。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
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
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
中国音乐史笔记1
中国音乐史笔记1
第一部分中国远古音乐史
第一节音乐的起源
一、音乐的起源
1、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2、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端的最初萌芽。
3、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4、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音乐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5、原始艺术的特点(亦即形式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二、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1、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语言扬抑说,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3、模仿自然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4、异性求爱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5、巫术起源说: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三、音乐起源的时间
音乐起源何时,众家不一。
1、李纯一在《山东地区音乐考古研究课题》一文中认为,音乐应该发生在旧石器时代。
2、冯文慈在《漫谈音乐的起源》一文中说,到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第一讲:原始社会音乐文化
一、原始社会音乐(9000余年前——公元前2070年)
四夷之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1、原始乐舞: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音乐的最早形态。
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黄帝时期创作,说明古代人们用竹制的弓,发出泥制的弹丸以追打动物。是反映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为生的歌曲。见于《吴越春秋》。
2)《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译为:三个人拿着牛尾,踏着脚步,唱着八首歌。见于《吕氏春秋》。
3)《朱襄氏之乐》:用来求雨之乐(天旱)。见于《吕氏春秋》
2、原始社会乐器
1、籥(龠yue):一种原始管乐,主要为乐舞《大夏》伴奏,歌颂大禹治水有功。
2、离磬:将几个音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
3、苇籥(龠):伊耆氏时,用芦苇编排成的吹奏乐器。
4、骨笛:1987年5月,在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时代遗地出土的骨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距今约有9000年的历史,将我国原有的
5、陶埙: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土的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吹
奏乐器,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以一空和二空居多。
6、陶响器:是原始乐器中有特使节奏色彩的乐器,以小巧玲珑和多种奇特的形状为
其特征。
远古时期的乐器已有:打击乐器——土鼓、钟管乐器——埙、龠
二、夏商的音乐文化(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
1、六代乐舞
《云门大卷quan》黄帝祭天神
《咸池》(《大咸》)尧祭地神
《韶》《大磬》舜祭四望
《大夏》《夏籥》禹祭山川
《大濩》商汤祭先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学期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
《武》
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
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2、用实物驳倒
“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
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
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
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
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
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
清商乐:中国东晋南北朝间(317—589)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用音乐发展而成的伎乐的总称,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也用于宫廷日朝会,宴飨,祭神等活动。
《碣石调·幽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先保存于文字谱上的唯一所见乐谱,谱钱解题说明此曲传至南朝梁代的丘明(494-—590),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冷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具有纯律特有的三、六、八、十一徽伦上的按音和冷音。
1、唐大曲: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的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霓裳羽衣曲》唐玄宗
唐代大曲兴盛的原因:
第一、唐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大曲。
第二、各族音乐的融合为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三、东汉以来,随着正统经学崩溃和首教佛教日益昌盛。唐代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儒教并重的方针。并以佛、道两教史更为重要,形成唐代中国文化的两大教派。
大曲:(热烈大曲包括法曲)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法曲:(洁雅)又叫法乐,因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并得以更集中地发展,称为当时最重要的歌舞俗乐,专门在梨园演唱。《慈悲心》
大曲、法曲是唐代的大型歌舞曲。
1、曲子的概念: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歌曲部分“曲子词”简称“词”音乐部分称“曲子”或“词调”。
3、代表人物及音乐作品
姜夔和他的音乐作品,(1155—1221)南宋著名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五。
琵琶曲:《海青》与《十面埋伏》
郭沔,与《潇湘水云》是郭沔的代表作。
郭沔=字楚望、浙江水嘉人,南宋后期著名琴家,开启渐派琴家风格的一代大师。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有不断吸收“京脸”“昆腔”“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明清小曲:小曲又称“俗曲”“俚曲”“私”“时曲”是明、清时代一种在各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
丝竹乐:
(云南、广东)云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两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秦之为“丝竹乐”。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天》《四合如意》《行街》
北方:鼓吹乐《醉翁子》
北京的“吹鼓乐”在明代明就设有专业的“吹鼓行”,
我国第一部器乐合奏谱。
《西山琴况》——徐上瀛(明末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