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20200202163832)

合集下载

中考离别诗复习

中考离别诗复习

中考离别诗欣赏专题复习课赤城中学蒋玉英[教学目标]复习初中教材中离别诗,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离别诗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离别诗鉴赏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理解离别诗歌内容和把握离别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悠悠三载情,挥手自兹去,三年的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

请学生说说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景,让学生进入离别的情境。

面对离别,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和欣赏离别诗。

(二)诵离别诗名句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欣赏离别诗1、把握离别诗常用意象。

2、把握离别诗常用思想情感。

(四)实地演练1、展示台州2007中考题,指导学生鉴赏离别诗。

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2007年台州中考试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②浦树:水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边的树。

③含滋:湿润,带着水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气。

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分)楚江、帆、鸟、海门、浦树。

(答对4个给满分)(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写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 “离别的情感”得1分。

)译文:长江笼罩在细雨中,正是建业寺晚钟敲响的时候。

江水茫茫,船在雨中行进得很吃力,天色昏暗,鸟儿也飞得很慢。

海门遥远,无法看到,岸边的树,远远望去,带着水汽。

怀着无限情意为你送行,泪水像雨丝一样沾湿衣襟。

2、(2008年温州中考题)送友人薛涛水团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

中考复习之送别诗汇编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二)峡口①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和。

“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 _ _ 之情。

“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答案:1.(3分)地点季节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3分)惜别司空曙惆怅伤感王勃乐观旷达(三)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分)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分)(四)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2分)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

(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写了凄黯(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五)送人之松江宋·俞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中考语文诗歌复习课——送别诗

中考语文诗歌复习课——送别诗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 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 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示例】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 皇家宫苑。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 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九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送别诗
利津县陈庄镇中学
岳向明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 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 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尤其以赠友送别诗最 为典型和常见。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送别是有哪些特征,我们在考试中如何分辨?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 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 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 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句的手法是设问,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第四句是卒 章显志,把前三句的感情点破,又不尽显露,余味深长。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 “劳歌”等词语;

50首关于古人分别、离别、送别的古诗词

50首关于古人分别、离别、送别的古诗词

古人离别、分别、送别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凝结了古人对别离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多关于离别的诗词,每一首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介绍50首关于古人分别、离别、送别的古诗词,让我们一起品味古人的离别之情。

1.《青青河边草》青青河边草,晴日马蹄香。

2.《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送王十一南游》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长恨歌》短篷酒旗斜,新欢驻马时。

9.《渡荆门送别》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栖息又分明。

1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1.《滕王阁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2.《虞美人》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3.《秋夜月明》天到水浮溪色平,朗然出户无虞心。

1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岛屿唯悲风雨兼,月明风重白波翻。

15.《送梓州李使君》江娥啼竹素,邑子虽文亟。

16.《望洞庭》桂魄初生秋未老,梧桐叶落已分飞。

17.《汾河湾》岁岁年年,无穷不舍。

18.《陇西行》车马辗砂曲,如今旋折来。

19.《秋波·滟滪堆山阴带》山阴朝接渚,俨如经濯日。

20.《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潮平两岸阔。

21.《董大才罢举》欲试关飞绝,应期永典耀。

22.《眼儿媚·昨夜风儿渐紧》楼头飞出刀声乱,感时心此日如年。

23.《望海潮. 燕台风雨凄迷》钗头凤辇伫天账,争知绣面凤凰。

24.《瑶池阙歌》辛勤胥革命永昌,百两膏沐流通房。

25.《琵琶行》玲珑淑女,纤手施朱须。

26.《浪淘沙·北戍扬鞭呼不住》下马鞭相遥,带云欲共来。

27.《观沧海》挟天席谁代,谧了显绩风。

28.《黔之驴行、暮、吟、四首》朱雀移遗简,菱花陨断狄。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送别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系列之送别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

诗歌鉴赏系列之送别抒怀诗(知识点+方法+习题)一、内涵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友人别,或家人别、恋人别,或被贬升任的宦场别,或征战边关的边关别等。

主要内容: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唱歌)、折柳相赠等。

二、标志1.抓题眼诗歌题目常有“赠”“送”“别”等字眼2.找意象①时间:黄昏、月夜、清晨、秋......②地点:如长亭、短亭、古道、驿站;灞陵、渡口、津渡等。

③景物: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杨柳、杨花或柳絮(依依不舍);春草(喻离恨);江边渡头送别:水(抒写别情);子规、猿或猿啼、大雁、孤雁(凄凉、哀伤); 月或月光(委婉忧伤/思乡、思亲、多情) 酒宴饯别:酒(可表达情意,也可排遣愁苦)④行为:折柳、饮酒、唱歌三、写作特点1.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写作手法(1)反衬---诗歌中常见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情衬乐景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安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2)想象联想(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自己或对方行旅中的孤寂和愁苦,更主要的是展示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两句撇开了前面的实景描写,以“忆”字领起,从对方着笔,虚构了一个景象,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湖上,即使睡着了在梦中也能听到凄清长鸣的猿啼声。

诗人借此设想之虚境,拓展了想象空间,与前边的送别之实境相烘托,可谓虚实相生,把朋友离别后双方的惆怅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细节描写如柳永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专题04 送别诗-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专题04 送别诗-2022年中考一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

专题四送别诗(一)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所展现的画面。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这首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 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为什么会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句。

2. 古代有许多送别诗,分别写出与这首诗心境相同和相反的诗句及其作者。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 去。

假设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这首词上片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2. 下片连用三个“春”字,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意? 城阙辅三秦, 与君离别意, 海内存知己, 无为在歧路, 风烟望五津。

同是宦游人。

3,这是一首离别词,试分析这首词的情感与其他送别诗词的不同之处。

中考链接(河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参考答案(一)送灵澈上人1.例如:时己黄昏,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

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晖,单独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

2.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情谊和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3.“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单独远去的情景。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诗句的意思是说人世间只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在身边一样。

写送别却无伤感之情,既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又显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

2.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一高适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一岑参3.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

(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上片以比喻写景,构思精巧。

古诗中的离别的诗句

古诗中的离别的诗句

古诗中的离别的诗句: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3、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王维《送别》
4、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诗歌鉴赏之离别诗

诗歌鉴赏之离别诗

(9)慷概悲壮的诀别
陆龟蒙《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请解释颈联的深刻含义。
比喻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 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2)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更不在乎离别)的大无畏精神。
(2)别后对家、国、亲人的思念。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结合全诗分析首句中“冷”字的妙处。
冷: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渲染了萧索的 环境气氛
(2)这首诗的后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 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以景结情,末句写杜陵草青之景,表达了对 诸弟、对故园的怀念。以景结情,显得蕴藉 有味。
安慰与祝愿 ——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离别诗常用的 艺术手法: 赠别 杜牧
1、直抒胸臆
多情却似总无情,
2、 借景抒情、托物寓情、 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3、虚写,想象、对写、虚实结合、替人垂泪到天明。
4、衬托(正衬、反衬)
5、细节描写
6、用典
7、 比喻、拟人、夸张、设问等
(7)表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8)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这里借“玉壶冰”来隐喻、表白自己的志行 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更是诗人以 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谤议攻讦所进行的驳击,充分表现出诗 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送别诗赏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送别诗赏析

回顾旧知
那些年我们学过的送别诗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
方法二:抓意象,抓住典型意象,感受送别意境。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情感1: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如: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情感2:情深谊长的勉励和祝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 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大啊!
指出诗中的意象: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1)时间意象:夕阳(傍晚)、清晨、落日。 (2)空间意象:长亭、古道、歧路。 (3)具体物象: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浊酒、柳絮 (杨花)、子规、浮云、孤蓬、船(舟)。
方法三:品情感,根据关键词句,体会离情别绪。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 是指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 感情寄寓在景物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020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热点题材:送别诗_基知辅导

2020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热点题材:送别诗_基知辅导

2020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热点题材:送别诗_基知辅导
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 送别诗

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 送别诗

诗歌鉴赏复习专题03——送别诗一.鉴赏内容:•意象•内容•情感•手法二.意象类型(一)习俗类意象1.折柳惜别2.饮酒饯别3.唱歌送别1.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

《送别》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饮酒饯别: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二)时空类意象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1.时间意象傍晚: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月夜:1)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2)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3)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春秋时间意象: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2.空间意象: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诗歌鉴赏总复习(二)送别诗

诗歌鉴赏总复习(二)送别诗
犹”字好。(1分)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 朋友。(1分)“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 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2分) “空”字好。(1分)“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 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1分)“空”字侧重表现出作 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 落之情。(2分)
• 一、送别诗的知识点 • 1、常见的意象 • ⑴空间意象:长亭、劳劳亭、灞陵、南浦、津渡、歧路、 古道、阳关等 • ⑵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等; • ⑶景物意象:寒秋、西风、寒蝉、残月、夕阳、孤舟、 孤帆、流水、衰草、杜鹃、大雁、杨柳、柳絮等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 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法?(4分) 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 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诗歌鉴赏总复习(二)
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 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甚至不再相见,故古 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 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 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 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 兼而有之。

初中学习的离别诗

初中学习的离别诗

初中学习的离别诗《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别董大二首》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2020-2021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

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典型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折柳是送别的习俗。

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

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内容及主题倾向】: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

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

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情感基调】: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

此类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情。

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

有开阔的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主要艺术手法】:一、托物寓情:1、《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

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1、《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四、虚实相生。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诗歌鉴赏练习·送别诗】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

(6分)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答案: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用“青山”、“白水”点明送别地点,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及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抓住诗句中的典型意象,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参考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详见讲义“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部分参考答案: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2.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答案: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

(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分)【解析】第1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

参考答案:(久别重逢的)惊喜。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分)【解析】这是赏析诗句,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

参考答案: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色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

②关城:潼关、函谷关。

③御苑:皇家的宫苑。

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