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小学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及解析
小学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
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光持石击瓮破之.()
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
C.代词,指石头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足跌没.水中。()
A.没有B.埋没C.淹没4.给下面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田中有株.。()
A.量词,指植物B.露出地面的树根
5.给下面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兔走.触株。()
A.跑B.行
6.迟.日江山丽()
A.迟到
B.春天到得太晚
C.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7.绿阴.不减来时路()
A.树荫B.阴凉C.天气阴沉8.正是河豚欲上时.()
A.小时B.时候C.当时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1
A.兔/不可复得B.因释/其耒而/守株
C.宋人有耕/者
10.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有耕者
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因/释其耒/而守株
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A.表示地名B.希望
C.非常小心的样子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2.(《司马光》)根据意思写出课文原句。
其他的小孩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破了缸,水从而涌出,那个小孩得救了。
13.根据意思写出(《司马光》)课文原句。
有个小孩爬到水缸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
1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光持.石击瓮破之。
A.拿着;握着。B.支持;保持。
15.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滥竽
滥竽充数
必株
走耒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解释下列字词。
(1)恭____________ (2)囊__________
(3)博学____________ (4)练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囊萤夜读____________
则练囊盛数十萤火_____________
(2)以照书_______________
以夜继日你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该向车胤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苦读的故事?举2~3个例子,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中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②,天雨墙坏③。其子曰:“不筑④,必将有盗⑤。”其邻人之父亦云⑥。暮⑦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宋:宋国。②富人:富裕的人。③坏:毁坏,损坏。④筑:修补。
⑤盗:偷盗。⑥亦云:也这样说。⑦暮:晚上。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雨墙坏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
文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
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
注释
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⑥[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
人了。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__________
[注解]
(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3)戴嵩:唐代画家。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摆动,摇。
(11)谬: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12)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文言文阅读方法及练习
第八单元文言文阅读
我国古代保留下来大量典籍、文章,都是用文言写成的,这样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在平常的课外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到中学以后还将大量学习文言文。由于文言文写成的年代比较久远,语言发展到今天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现代人阅读起来困难很多。这里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常识,帮助大家初步阅读和欣赏文言文。
1、先过识字关
文言文中有些字,今天已经很少见到或使用,如“曰(yuē)”“缴(zhuó)”“弈(yì)”等。有些字古今义不同,如“狐假虎威”的“假”字在古代是“借”“凭借”的意思,“亡羊补牢”的“亡”今天解释为“失去生命”,而古代却是“逃跑”或“丢失”的意思。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使用字典、词典,有时还需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专门的工具书。在识字的基础上熟读全文,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2、了解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阅读文言文,常常碰到“之”“乎”“者”“也”“矣”“其”这些字。它们很少能单独表达具体的意思,不过在古文中却很重要。它们有的用在句首句尾表达语气,有的在句中起结构作用,有的则在句中代替某一个实词的意思。比如“之”,它可以当结构助词“的”,可以当动词“往”,还可以作代词,代“他”“她”“它”“这”“这些”“这个”“这样”“那”“那些”“那样”……可以这么说,要读懂古文,光理解句子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虚词的意思。
3、注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形式和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有些句子的形式是不相同的,常常使用倒装的形式或省略句。例如,今天说“颜回是多么有贤德呀”,古代却说成“贤哉回也”;今天说“不欺骗我”,古代却说“不吾欺”;而古代“可与言”就是今天的“可以跟他说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这些。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含答案(全)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含答案(全) 一、阅读理解
(一)词义选择题
以下文言文句子中,哪个词汇的意思与其它三个不同?
1. “人之初,性本善。”(A.初B.本C.善D.性)
答案:D
2. “显德章皇,器宇轩昂。”(A.显B.德C.章D.皇)
答案:B
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A.文B.质C.彬D.然)
答案:D
4. “执壶长跪,受降者稽首。”(A.执B.长C.受D.稽)
答案:B
(二)选词填空题
下列文言文中缺少的词汇用给出的选项中适当选出填入。
1. 大风起兮,扶摇直上九万里。____________。
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D. 凭高楼,当此节
答案:D
2.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____________。
A.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 德不孤,必有邻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 善疑则瑕,善直则无私
答案:A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
A.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B. 患者易之,不患者難之
C.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D. 人之初,性本善
答案:D
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
A.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C. 善疑则瑕,善直则无私
D. 德不孤,必有邻
答案:D
二、词语搭配
(一)搭配填空题
下列文言文中,空缺处的词语用给出的选项中适当选出填入。
1.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何以报德?____________。
A.报国
B.报仇
C.报复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部编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部编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1]解释加点字词。
恒:_________ 耻:_________
知:_________ 识:_________
厌:_________ 漫浪:_________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
B. 之乎者也
C. 吾将上下而求索
D. 之于子
答案:B
2.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经典:
A. 《论语》
B. 《孟子》
C. 《大学》
D. 《中庸》
答案:A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哪位古人的名言?
A. 孔子
B. 孟子
C. 庄子
D. 荀子
答案:B
二、填空题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其意思是_______。
答案:在任何三个人中,总有一个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其中“青青子衿”指的
是_______。
答案:青色的衣服。
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
答案:不冒险就无法获得成功。
三、翻译题
1. 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
四、简答题
1.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则。
2. 请解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意思。
答案:这句话比喻说过于清澈的水里没有鱼,过于苛求的人没有朋友,提醒人们在待人接物时不要过于苛求。
五、阅读理解题
阅读以下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少时,其母三迁其居,以就学。孟子不学,其母断机杼以教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滥:虚妄不实,失实的,假的。②竽:乐器名。③充数:凑数,④南郭:姓,⑤处士: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⑥说:同“悦”,高兴。⑦廩(lǐn)食:官府供给粮食。
[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每次必须__________,因此南郭先生请求为他吹等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却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先生便
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宣王说之。______________
[3]“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精彩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在诵读时,“诸儿竞走取之”的语速要________,“唯戎不动”的语速则要________。
[2]“取之,信然”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流露出小朋友们对王戎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3]王戎是根据什么判断路边树上结的李子味道是苦的?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孔子论学》,完成练习。
“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②。”“温故③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④之,不亦说乎⑤。”
——(选自《论语》)
[注释]①行:行走。②焉:在其中。③故:旧的知识。④习:复习⑤说:同“悦”高兴、快乐。
[1]请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说_____(shuō yuè)②矣_____(yǐài)
[2]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时可这样停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用以上句子选自《论语》。《论语》记录的全是孔子说的话。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学过的内容经常练习是愉快的事。
D.孔子通过以上句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读了以上文段,你得到的启示是:学习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平乐( ) 翁媪( )
亡赖( ) 剥莲蓬( )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
(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________口之家的农村生活。他们的家境比较
________,从________就可以看出。
(4)词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家人各具情态的________,借此表现________之美和________之趣。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请用“/”为下面句子标出朗读时的语意停顿。
(1)日初出大如车盖(标一处)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标两处)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1)孔子……问其故(故:_____)
(2)日始出时去人近(去:_____)
(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_____)
(4)孔子不能决也(决:_____)
[3]请把下面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汉语。
原文: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一篇文章,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得到启示而有所感悟的。请说说你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任选一个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课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小学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题库
小学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题库
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篇
1.《论语》
《论语》是古代中国先哲孔子及其学生言行录。它总结了孔子对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请阅读以下段落,根据文意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而亡身可也。巧言取人之善者也,亨而
已矣。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人亦有称巧取人其恶者哉!如有所求而不得,焉可说也?”
孔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言辞的______性。他认为虽然巧妙的言辞和
美丽的表情可以引起他人的好感,但如果只会巧言取悦而无真诚之心,这样的人自己的命运将不可________。他认为仁者能够看到巧言背后
的假意,并不会被欺骗,而智者能识别巧言中的智慧。相反地,善于
欺骗的人往往只会用巧言取人恶的一面,这样的人真诚的人是不会
_________的。
A. 善辩
B. 自由
C. 欺骗
D. 满足
2.《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
峰之作”。它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
展现了封建王朝衰落和社会风貌的变迁。请根据以下描述,填写正确的人物名称。
一个温柔聪明的女子,她是贾宝玉的堂妹,聪明伶俐,就像个小家碧玉。她与贾宝玉情投意合,互生情愫,但最终却因命运的不公而与贾宝玉分离,以命丧黄泉。
这个女子正是《红楼梦》中的__________。
A. 林黛玉
B. 宝钗
C. 袭人
D. 王熙凤
二、文言文阅读篇
1.古文名句
请欣赏以下古文名句,理解其含义,并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含答案(全)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含答案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节选[注释]
甚:非常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 乃: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 曰: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
(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1)诣:拜见乃:于是,就(2)示:给……看曰:说(3)未:没有闻:听见
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5068儿童网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 5068儿
童网
《文言文二则》是六年级下册语文必学科目之一,与之相关的练习题和答案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文言文二则》练习题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②非然也(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词语。
辩斗:_______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日中:__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_________
盘盂:____________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_______
孰:____________________
汝: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二则》练习题答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
度——第一个:_____________ 第二个:_____________
操——_____________
遂——_____________
(3)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①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②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③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④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徙:迁移,移动。②已而:不久。③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④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下令猎于北郊()
(3)民皆徙避之()(4)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出猎时,百姓纷纷离开回避,怕打扰秦王狩猎,表现了百姓们对秦王的崇敬爱戴。
B.韩生之所以能料知秦王此次不会出猎,是因为他在王宫当警卫,熟知秦王的
习惯与性格。
C.本文情节曲折,依次写了:百姓躲避→韩生劝止→秦王将猎→宫卫问故→韩生释疑。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小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一、古文基本知识:
1.古文的定义和特点
2.古文的分类
3.古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古文的语法知识点:
1.古文词类及其特点
2.古文句法结构
3.古文句子成分
4.古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古文的常见词语和表达:
1.古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2.古文的典型句式和表达方式
3.古文中常见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4.古文中的成语和谚语
四、古文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
1.古文阅读中的字词理解和推测
2.古文阅读中的句子理解和推测
3.古文阅读中的篇章结构和逻辑推理
4.古文阅读中的语气、态度和情感的感知
五、常见的古文篇目和典籍:
1.古文中常见的经典篇目和名作
2.古文中常见的典籍和古代文化
3.古文中常见的人物和事件
六、古文鉴赏和批评:
1.古文的鉴赏方法和步骤
2.古文作品的评价标准和评析要点
3.古文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特点
七、古文的应用和拓展:
1.古文在现代文化中的应用和传承
2.古文与古代社会、历史的关系
3.古文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和借鉴
(完整word版)小学文言文必考知识点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必考知识点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一)
废弈向学(选自明·何良俊《何氏语林》)
魏甄琛①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②执烛,或时③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④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⑤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许⑥,假书研习,闻见⑦日优.
【注释】
①甄琛:北魏人,字伯思。文中“赤彪”也是北魏人。②苍头:仆役,仆人。③或时:有时。④即:那就。
⑤向京:来京。⑥许:处所,地方. ⑦闻见:原指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
(1)解释下列加粗的文言词语举秀才入都________ 至通夜不止________
令苍头执烛________ 则杖之________ 假书研习________ 闻见日优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
①颇以弈棋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理解与表达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希望做官的人认真读书,不要弈棋废日。B. 赞扬甄琛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C。称赞甄琛能虚心听取下人的意见,没有官架子。D。讽刺那些做官的人贪图玩乐,不务正业。
文言文阅读(二)
古人铸鉴①(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 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②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③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④所以伤知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