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小学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及解析
小学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11小题)1.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光持石击瓮破之.()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足跌没.水中。
()A.没有B.埋没C.淹没4.给下面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田中有株.。
()A.量词,指植物B.露出地面的树根5.给下面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兔走.触株。
()A.跑B.行6.迟.日江山丽()A.迟到B.春天到得太晚C.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7.绿阴.不减来时路()A.树荫B.阴凉C.天气阴沉8.正是河豚欲上时.()A.小时B.时候C.当时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1A.兔/不可复得B.因释/其耒而/守株C.宋人有耕/者10.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人/有耕者B.兔/走触株,折颈/而死C.因/释其耒/而守株D.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1.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A.表示地名B.希望C.非常小心的样子二.填空题(共10小题)12.(《司马光》)根据意思写出课文原句。
其他的小孩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破了缸,水从而涌出,那个小孩得救了。
13.根据意思写出(《司马光》)课文原句。
有个小孩爬到水缸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
1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光持.石击瓮破之。
A.拿着;握着。
B.支持;保持。
15.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滥竽滥竽充数必株走耒翼使16.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南辕.北辙.①车轮轧出的痕迹②车前部用于驾牲畜的两根直木2(2)亡.羊补牢.①死亡②牢固③丢失④养牲畜的圈(3)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①坚固,和“软”相对②坚决或执拗地(做某事)17.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18.解释句中加点的虚词:之至之市至之市,而忘操之而置之其坐反归取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一)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①培养兴趣。
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②读好文言文。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
③读懂文言文。
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
吏系得一夜行人。
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
”吏日:“鞭乎?”王日:“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王安期作东郡太守:(2)释之: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而久之B.置之不理C.君子何之D.井底之蛙3.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猫斗黑白二猫,斗于四屋上,呼呼而呜,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久之,白猫稍退缩,黑猫奋起逐之。
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斗:打斗。
②于:在。
③呜:叫。
④久之:许久。
⑤逐:追。
⑥走:逃跑。
1.根据小古文内容填空。
两只猫打斗,一只是猫,另一只是猫。
它们在上打斗。
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 ,,不相上下。
结果败,胜。
2.两只猫相斗的场面,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3.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黑猫比白猫厉害些。
B.有时只要你能再多坚持一会儿,成功便属于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学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后面的题目。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
请将第一句改为间接引用句,第二句改为直接引用句。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1]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1)谏:____________(2)三旦:____________(3)善哉:____________[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A.习惯早晨锻炼。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执①竿入城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②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③?”遂④依而截之,乃入城.注释:①执:握。
②俄:一会儿。
③何不以锯中截而人: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再入城呢?④遂:于是。
[1]开始的时候这个鲁国人是怎样进城门的?(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鲁国人怎样进了城门?(用自己的话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不符合小古文内容的一项是()A.执竿者不会随机应变,遇事不知变通。
B.老父自作聪明,好为人师。
C.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2. 古诗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1)问其故(______)(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3)孔子不能决也(______)[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学语文初学文言文方法及习题训练
。
3.请你谈一谈对这则寓言寓意的理解。
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贰
《精卫填海》
认读生字
dì s精hào卫填海yuē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
nì fǎn
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
yīn
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 海。
文言断句
请同学们按照下面划分的停顿, 自由朗读小古文,结合文后注释, 想想这篇小古文主要讲什么?
步骤
1.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2.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3.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4.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5.调整至答卷
看图猜成语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
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
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古代的打击乐器。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用背驮东西 跑
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
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2分)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 寻找
(2)楚人有涉江者 者: ......的人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愚蠢的吗?
回 因 化 译文: 女娃去东海 来 此 成 游玩,溺水身亡,
再也没有回来, 因此化为精卫鸟。西 山 之 木 石,以 堙 于 东 海。
译文:经常叼 着西山上的树 枝和石块,用 来填塞东海。
互动课堂
老师提问题,同学们用原文回答。 1.精卫是谁? 炎帝之少女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含答案(全)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必考重点题型练习-含答案(全) 一、阅读理解(一)词义选择题以下文言文句子中,哪个词汇的意思与其它三个不同?1. “人之初,性本善。
”(A.初B.本C.善D.性)答案:D2. “显德章皇,器宇轩昂。
”(A.显B.德C.章D.皇)答案:B3.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A.文B.质C.彬D.然)答案:D4. “执壶长跪,受降者稽首。
”(A.执B.长C.受D.稽)答案:B(二)选词填空题下列文言文中缺少的词汇用给出的选项中适当选出填入。
1. 大风起兮,扶摇直上九万里。
____________。
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D. 凭高楼,当此节答案:D2.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____________。
A.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 德不孤,必有邻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D. 善疑则瑕,善直则无私答案:A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
A.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B. 患者易之,不患者難之C.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D. 人之初,性本善答案:D4.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___________。
A.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C. 善疑则瑕,善直则无私D. 德不孤,必有邻答案:D二、词语搭配(一)搭配填空题下列文言文中,空缺处的词语用给出的选项中适当选出填入。
1.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何以报德?____________。
A.报国B.报仇C.报复D.报答答案:D2. 未之闻而布之于百姓,不亦诈乎?____________。
A.暴虐B.枉法C.蓄意D.欺骗答案:D3.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终身用之,不崇尚也,不厌今也,而能古。
____________。
A.厚德B.淳风C.饮食D.节俭答案:D4. 大器晚成,天下难之。
____________。
A.勤奋B.耐心C.毅力D.才学答案:A一、根据所学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孔雀东南飞》讲的是谁的故事?答:讲的是郑伯克段的故事。
2024年小升初【核心考点集训】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含答案)
【核心考点集训】2024年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文言文阅读。
唾面自干(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①耐事。
弟曰:“有人①唾面,洁之乃已。
”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注释]①耐事:忍耐的品格。
②唾面:痰吐到脸上。
1.以下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B.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
C.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D.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千耳。
2.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教之.耐事B.洁之.C.以子之.矛D.虽与之.俱学3.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事自干耳。
”4.我认为下列选项与这则文言文表达的处事态度不同的是()A.委曲求全B.犯而不校C.针锋相对D.逆来顺受5.《唾面自干》是个典故,是个褒义词,我想为它加上后半句()。
A.以牙还牙B.百忍成金C.狗尾续貂D.沉默是金文言文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本文选自《列子•汤问》)1.我会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辩斗②决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什么启示?请简要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蓝田性急ㅤㅤ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①,以箸①(zhù)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①地。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6)(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
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
甚:很,十分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丽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
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义犬救主华隆好弋[1](yì)猎。
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2]。
隆后[3]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4]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5]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摘自《太平广记》注释:[1]弋:射。
[2]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3]后:后来,以后。
[4]咋:咬。
[5]闷绝:窒息。
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2)犬遂.咋蛇死焉(3)二日乃.苏(4)隆闷绝委.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3.“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为”字的解释:A.因为 B.同“谓”,说 C.是 D.认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________)(2)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的节奏(标三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3]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最好用文言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陶侃惜谷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③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陶侃:东晋名将。
②贼:伤害。
③执:抓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见人持(______)(2)人云(______)[2]以下与“执而鞭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推门而入B.出淤泥而不染C.不约而同D.不劳而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中,陶侃的做法表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言文阅读。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欣赏。
范氏之亡也①,言姓有得钟②者,欲负③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矣!——《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锤:槌子或棒子。
⑤況(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ù):立刻。
⑦恶:害怕。
⑧悖:荒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走: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_____(2)遽掩其耳遽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_(3)恶人闻之恶__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恶人闻之,可也;恐己自闻之,悖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恶己自闻之,悖矣。
”这位盗钟者到底“悖”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成语“掩耳盗铃”就出自这里。
请你写出“掩”字开头的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口:“此是君家果。
小学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练习题
小降初语文文止文考面梳理及坚韧训练题之阳早格格创做一、通假字1、子曰:“教而时习之,不亦道乎?”道,通“悦”,舒畅,下兴.《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汇,您(您了解何如教育他人吗?).《论语十则》3、二小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聪慧.谁道您了解的事务多呢《二小女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正在家里拿根绳子量佳自己足的尺寸,便把量佳的尺寸搁正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购履》6、出门瞅火陪“火”通“伙”,伙陪.《木兰诗》7、才好不过睹“睹”通“现”,出现.《马道》8、河直智叟亡以应“亡”通“无”《笨公移山》9、小惠已偏偏,民弗从也. 偏偏通“遍”,广大,一致.《曹刿论战》10、十足黑有. 黑通“无”,不.《山市》二、古今同义.1、绝境古义:取世隔绝的场合.今义:无出路的境天.例句:自云先世躲秦时治,率妻子邑人去此绝境,不复出焉,遂取中人隔断.(《桃花源记》)2、接通古义:接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百般输收战邮电职业.例句:阡陌接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贫古义:贫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止,欲贫其林.(《桃花源记》)4、陈好古义:陈素优好.今义:指(食物)味道佳.例句:芳草陈好,降英绮丽.(《桃花源记》)5、仄民古义:仄民.今义:棉仄民服.例句:臣原仄民,躬耕于北阳.(《出师表》)7、不妨古义:不妨依据.今义:对于某事表赞共.例句:不妨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弛古义:夸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分).例句:诚宜开弛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近离,临表涕整,不知所止.(《出师表》)10、兵古义:刀兵.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乡河.今义:小火塘、池塘.例句:乡非不下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义.今义:止走.例句:扁鹊视桓侯而还走(《扁鹊睹蔡桓公》)15、汤古义:热火.今义:菜或者里干的密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二小女辩日》)16、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尔以日初出时去人近(《二小女辩日》)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饱做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三、罕睹文止真词汇归纳归纳.【之的用法】1、“之”做代词汇的用法最多.教而时习之,不亦道乎? 代词汇,指教过的知识2、“之”做动词汇收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汇“到”3、“之”做结构帮词汇“的”比圆:圣人之道.4、“之”起安排音节效率,不译比圆:暂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汇,指“他、她、它(们)的”比圆:欲知其沉沉,指“它的”,大象.2、“其”用正在句尾,表示期视、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道》)——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做“易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做“恐怕”.【而的用法】用做连词汇,连结词汇取词汇,短语取短语,句子取句子,表示前后二部分的并列、启接、转合、等闭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而是,表转接)2、教而时习之,不亦道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而后,表启接)【罕睹的语气词汇】普遍搁正在句尾,表报告、疑问、叹息等,罕睹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绘斗牛也也,也用正在句终,语气词汇,译做“呀”2、谬矣,矣:语气词汇,了3、教而时习之,不亦道乎?乎,语气词汇,吗四、文止文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于应,又要根据需要举止需要的安排,使译文完备、准确、得体.文止文翻译的要领普遍有:①留.即死存人名、天名、官名或者取新颖汉语意义相共的词汇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汇为单音词汇,或者补出简略身分等.③删.即简略不需要译出的真词汇等.④换.即蓄意义相共的新颖汉语词汇替换古汉语词汇.⑤调.即安排词汇序或者语序,使之合乎新颖汉语习惯.小降初语文文止文针对于性训练及问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道《左氏秋秋》,爱之,退为家人道,即了其大旨.自是脚不释书籍,至不知饥渴热热.群女戏于庭,一女登瓮,足跌出火中,寡皆弃(去),光持石打瓮,(破)之,火迸,女得活.1.阐明括号里的词汇.(1)寡皆弃去()(2)破之()2.翻译底下的句子.自是脚不释书籍,至不知饥渴热热.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警聪颖.机警聪颖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革新思维.革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中不堪罗列.请举一例.(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教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不妨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背《烈女传》)1.阐明下列词汇语.A.嬉:B.贾人:2.那段笔墨源自履历典故:.(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瞅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去,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取婴女戏耳.”曾子曰:“婴女非取戏也.婴女非有智也,待女母而教者也.听女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疑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瞅:回去;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面词汇意义相共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女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瞅反为汝杀彘2.阐明加面的词汇.(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底下的句子译为新颖汉语.婴女非有智也,待女母而教者也,听女母之教.4.读了那个故事后,您认为曾子有需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您死计中的真例做简问.(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合颈而死.果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阐明下列文句中加面词汇的词汇义.①兔走触株走()②果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那个句子.3.出自那个故事的成语是.从漫笔中您得到什么开示?从某一角度简要道道.问: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受袂辑屦,贸贸而去.黔敖左奉食,左执饮,曰:“嗟!去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去之食,以至于斯也!”进而开焉.终不食而死.1.阐明加面词汇的含意:①以至于斯也斯②进而开焉开2.用一句话综合原文的核心(不超出10个字).3.那则故事给您最深刻的体验是什么?问: .。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3)(含参考译文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必考点集训——文言文专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加点的字。
(1)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___(2)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3)吾忘持度._____________(4)反.归取之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2)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支公好鹤支公①好鹤,住剡东②岇山③。
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支意惜之,乃铩④其翮⑤。
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林曰:“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
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
②剡(shàn)东,剡县之东。
③岇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
④铩,摧残,伤残。
⑤翮(hé),禽鸟类羽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
⑥轩翥(zhù),振翅高飞的样子。
⑦姿,通“资”,资质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人遗.其双鹤(2)乃反顾.翅(3)支意惜.之(4)少.时翅长欲飞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3.“支公好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问题。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自——从。
②坠——掉落。
③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完整word版)小学文言文必考知识点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必考知识点练习题文言文阅读(一)废弈向学(选自明·何良俊《何氏语林》)魏甄琛①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②执烛,或时③睡顿,则杖之。
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④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⑤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许⑥,假书研习,闻见⑦日优.【注释】①甄琛:北魏人,字伯思。
文中“赤彪”也是北魏人。
②苍头:仆役,仆人。
③或时:有时。
④即:那就。
⑤向京:来京。
⑥许:处所,地方. ⑦闻见:原指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
(1)解释下列加粗的文言词语举秀才入都________ 至通夜不止________令苍头执烛________ 则杖之________ 假书研习________ 闻见日优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①颇以弈棋废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理解与表达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希望做官的人认真读书,不要弈棋废日。
B. 赞扬甄琛知错能改,迷途知返. C。
称赞甄琛能虚心听取下人的意见,没有官架子。
D。
讽刺那些做官的人贪图玩乐,不务正业。
文言文阅读(二)古人铸鉴①(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 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②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比③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④所以伤知音也。
【注释】①鉴:镜子。
②纳:获得。
③比:一旦。
④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1)解释下列加粗的文言词语古人铸鉴________ 鉴大则平________ 故令微凸________故令微凸________ 皆刮磨令平________ 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________(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①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小学语文小古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机智勇敢的少年”这类的形象是小学文言文常考的。
文章多通过少年的言行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间或讲述一定的道理。
考点1:评价人物形象、谈启示常考问法:①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答题方法】解答这类问题时候,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等描写,也可以抓住具体事件来评价人物形象。
然后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从人物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收获。
评价机智少年的常用词语冰雪聪明、机智勇敢、闻一知十、伶牙俐齿乖巧懂事、聪明伶俐、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天真烂漫、英勇无畏、持之以恒、大智大勇礼貌待人、博学多才、天真聪颖、能言善辩目录一、杨氏之子二、张衡巧制三、徐孺子赏月四、谢公与人围棋五、杨亿巧对六、文言文二则七、陈元方候袁公八、蒲柳之姿九、陈太丘与友期行/郭假传(节选)十、王右军诈睡十一、日近长安远附:参考答案与解析一、文言文阅读。
(23-24五年级下·湖北孝感·期末)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1.把原文补充完整。
(2分)2.下面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杨氏之.子B.通国之.善弈者也C.一人虽听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3.文中杨氏之子的回答精妙极了,妙在哪里?请简要说明。
(3分)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3分)5.《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一书,下面是书中另一则关于言语智慧的小故事,请认真阅读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小学文言文阅读技巧题7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技巧题70篇含答案第一篇:《孔子曰》题目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请问:1. 请解释“君子”一词的意思。
2. 孔子认为君子在饮食和居住上应该怎样做?3. 孔子认为君子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 “君子”一词的意思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孔子认为君子在饮食上不应该追求饱足,居住上不应该追求安逸。
3. 孔子认为君子的特点是敏于事而慎于言,也就是说他们在处理事情时要迅速敏捷,而在说话时要谨慎。
第二篇:《孝经》题目《孝经》有云:“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请问:1. 请解释“孝经”一词的意思。
2. 《孝经》认为孝顺的本质是什么?3. 《孝经》认为孝顺不应该注重什么?答案1. “孝经”是一部讲述孝顺之道的经典著作。
2. 《孝经》认为孝顺的本质在于质实,也就是真诚实在。
3. 《孝经》认为孝顺不应该注重外表和装饰。
第三篇:《老子》题目《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请问:1. 请解释“老子”一词的意思。
2.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应该如何行事?3. 《老子》认为水具有哪些优点?答案1.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应该像水一样行事,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
3. 《老子》认为水具有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的优点,同时还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品质,因此接近于道。
......第七十篇:《孟子》题目《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请问:1. 请解释“孟子”一词的意思。
2.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哪里?3. 《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做才能称为异于禽兽?答案1.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和理性。
3. 《孟子》认为人应该发挥自己的道德和理性,才能称为异于禽兽。
以上就是70篇小学文言文阅读技巧题的答案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要点及训练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要点及训练题文言文是中国古时候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为大伙精心收拾的内容,欢迎大伙阅读。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注释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⑥[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觉得世上再没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注解](1)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2)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3)戴嵩:唐代画家。
(4)《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5)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6)拊掌:拍手。
(7)搐:抽缩。
(8)股:大腿。
(9)乃:却。
(10)掉:摆动,摇。
(11)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12)然之:觉得他说得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要点生字组词:哉:善哉壮哉怪哉妙哉呜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岿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张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曝:曝书炽曝曝晒一曝十寒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课后习题答案: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解针对练习题人教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1]用一个四字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
值祖父六十寿诞(________)置于寿台之上(_______)母令融分之(_________)融从容对曰(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短文(一)晏子使楚晏子将①使楚。
楚王闻②之,谓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辞者④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⑥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⑦?’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⑧晏子酒。
酒酣⑨,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⑩,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将:将要。
②闻:听说。
③左右:身边的人。
④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
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⑥缚:捆绑。
⑦坐:犯罪。
⑧赐:赏赐,给予。
⑨酒酣: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
⑩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也叫枸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
②钩:衣带上的钩。
③写:摹画。
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
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⑦牖(yǒu):窗户。
⑧施(yì):延伸。
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
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________(hǎo hào)似________(sìshì)[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考点梳理及巩固练习题
一、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 2)遂.烹彘也遂.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
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