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集合》说课稿示例
集合说课稿
集合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数学广角》是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本节课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经历集合产生的过程并学会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策略"重叠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具有浓浓的"生活味".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后,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去达成目标?经过多方面考虑最后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
以"认知冲突设疑导入------探究新知感悟韦恩图-----解决问题运用韦恩图"为结构。
以"冲突-----思考----交流-----验证"为教法,力求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关系,在探究生活中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呢?(2)昨天,郎老师到超市去买东西,在付款的时候,从前往后数我排在第3,从后往前数,我排在第4.这时,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付款?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集合的概念 (说课稿)
授课时间:08 年9 月12 日授课年级、科目、课题: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使用教材:必修1(人教版)说课教师:刘华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集合的概念”,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版),下面我将主要从六个方面介绍我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集合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从教材我归纳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二)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针对现在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计算能力差的特点,第一节课的内容不要求学生太多的计算,通过大量的举例让学生充分掌握集合的基础知识。
四、教法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1)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在一年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作为高一数学老师的你知道怎样写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吗?来写一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吧,它会对你的教学工作起到不菲的帮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希望你喜欢。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育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讨论.(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讨论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讨论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讨论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讨论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讨论.教法建议(1)关于的定义根据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老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开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开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2一、教材分析及处理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说课稿一、引言本文主要以北师大版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教材中的《集合》一章为内容,对该章节进行详细的说课。
该章节是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中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运算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可以基本掌握集合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章从生活中熟悉的集合概念出发,逐步引入集合符号、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介绍了集合的基本定义和常见术语,如元素、空集等。
•集合的表示方法:通过列举法、描述法和区间法等,详细介绍了如何表示一个集合。
•集合的相等与包含关系:讲解了集合相等和包含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集合的运算:介绍了集合的交、并、差和补运算,并给出运算规则和示例。
2. 教材特点分析该章节的内容较为基础,适合高中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集合概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并通过具体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操作。
教材设计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集合的定义和常见术语。
•熟悉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用列举法、描述法和区间法等方法表示给定的集合。
•理解集合的相等与包含关系,能够根据定义和判断方法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或包含关系。
•掌握集合的交、并、差和补运算规则,能够正确应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达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本课还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实际应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高中数学一年级的集合章节,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本章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及运算、集合的关系以及集合的应用。
本节课是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及运算部分,是引入集合章节的第一课,也是比较难易程度较低的一课,意味着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全面理解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及运算,奠定稳固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符号;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并、交、差、补等运算;3.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交、并、差、互补等基本关系。
2. 能力目标1.通过讲解和练习,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概念和符号;2.学生可以运用集合定义进行问题的求解和实际应用;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2.引导学生发掘现实生活中有集合概念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通过举例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集合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集合概念的理解及符号的掌握,以及集合的运算-并、交、差、补。
四、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形式化定义、符号运用及集合运算的操作。
五、教学策略本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式讨论、组内和全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家庭住址、衣物、爱好等实例练习和生活规划等情景编排,让学生身临其境,实践学习,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方式。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5分钟)1.标题:搜寻集合现象2.活动设计:(1)教师设计两个问题在黑板上:“谁中午带了香蕉?谁中午没带香蕉?” (2)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并请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发现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你需要先确定“中午”哪些人、事物是“某物的概念”,而其中的“香蕉”是否应该被划入到概念当中呢?(4)通过提问及举例等方式总结出集合的概念。
《集合的概念》说课稿(精选10篇)
《集合的概念》说课稿(精选10篇)《集合的概念》说课稿 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集合说课稿
集合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集合”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是整个数学体系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具有广泛的地位。
集合论不仅是现代数学的基石,而且它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数学的各个分支中,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作用与地位集合作为数学的基本语言和工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它是学生从具体数学向抽象数学过渡的重要桥梁,是理解函数、数列、几何、概率等数学分支的基础。
此外,集合的概念和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基本运算。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小节:1. 集合的定义: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2. 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包含、相等、不相交等基本关系。
3. 集合的运算:理解并掌握交集、并集、补集等基本运算。
4. 集合的性质:探讨集合的幂集、子集、真子集等概念,以及集合运算的性质。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集合与函数、数列、概率等数学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函数中,集合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在概率中,集合表示样本空间和事件。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集合的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2)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能够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
3. 集合运算的性质。
(2)教学难点1. 集合的抽象概念,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集合的定义。
2. 集合运算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涉及到无限集合的运算。
3. 集合思维的形成,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集合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实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形成扎实的集合基础。
集合说课稿
集合说课稿一、《集合》在《教材》中地位:《集合》是高中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内容,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及运算,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认识并掌握集合的概念及集合的三种运算。
集合作为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是学好函数的必然要求。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内容。
有了集合的语言,可以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
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二、高考考纲对《集合》的要求《2012广东高考理科数学考试大纲》是这样说的: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的具体的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与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交集与并集的含义并会求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补集并会求(3)能用韦恩表示两个简单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三、课标对《集合》的要求理解集合含义,会求交集、并集、子集、补集四、学情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一切都很陌生,特别是对学习环境,教师的上课风格与初中很大程度上不同,因此需要慢慢引入,一开始尽量复习初中内容。
五、考情及典型问题集合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并多出现在高考的前五题中。
下面是前几年高考中出现考题题干。
都是选择题,并且是容易题。
1.设集合A={x|1<x <4},集合B ={x|2x -2x-3≤0}, 则A ∩(C R B )=2.已知集合{1,2,3,4,5}A =,{(,),,}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 的个数为( )3.集合{|lg 0}M x x =>,2{|4}N x x =≤,则M N =4.已知全集{}0,1,2,3,4U =,集合{}{}1,2,3,2,4A B ==,则U C A B 为5.已知全集U={0,1,2,3,4,5,6,7,8,9},集合A={0,1,3,5,8},集合B={2,4,5,6,8},则)()(B C A C U U 为6.若集合A={-1,1},B={0,2},则集合{z ︱z=x+y,x ∈A,y ∈B }中的元素的个数为7.设集合M={-1,0,1},N={x|x2≤x},则M∩N=8.设集合U={1,2,3,4,5,6},M={1,2,4 },则CuM=9.已知集合A={x∈R|3x+2>0} B={x∈R|(x+1)(x-3)>0} 则A∩B=。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高中
集合数学教案范例高中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及符号表示。
2.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
3.能够应用集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集合的基本概念及符号表示。
2.集合的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
1.集合的运算规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实例题。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Step 1:引入
教师向学生解释集合的概念,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小明的朋友集合、各班级的
集合等,引入集合概念。
Step 2:集合符号表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集合的符号表示,如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大括号{}表示集合的元素,
用“∈”表示元素属于集合。
Step 3:集合的运算规则
教师向学生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补集等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
Step 4:应用实例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理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Step 5:归纳总结
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Step 6: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引入、讲解、实例运用等环节,使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集合的运算说课稿
集合的运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运算”。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集合的运算”是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集合的运算则是集合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集合运算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函数、不等式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对集合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集合的运算则是对集合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集合知识,但对于集合的运算还比较陌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集合的运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
(2)能够正确进行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
(3)能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
(2)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
2、教学难点(1)理解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
(2)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集合的说课稿人教版
集合的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集合”这一章节。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集合论作为一个基础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内容概述本章节主要介绍了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以及集合的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集合间的比较和运算,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集合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教学目标明确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集合的定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法,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并集、交集等,并能熟练进行集合的基本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等方法,从具体问题中提炼出集合的概念,训练学生运用集合语言进行数学表达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美学意义。
三、教学方法选择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的图示和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形成对集合概念的直观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集合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集合、喜欢篮球的学生集合等,引出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集合的定义、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和描述法。
3. 知识点讲解:介绍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补集等,并进行相应的符号表示教学。
4. 运算讲解与练习: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2x-1-33x+10的解集。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⑴与⑴,空集⑴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2)若-3{ a-3,2a-1,a2-4},求实数a.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集合的概念说课稿一等奖
集合的概念说课稿一等奖(开场白)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集合的概念的说课。
集合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后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接下来,我将从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详细说明。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集合的基本运算;3. 集合的性质和关系;4. 集合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1. 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抽象概念;2. 让学生正确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和练习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 讲解: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基本运算。
2. 示范:通过例题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集合的操作和运算,加深对集合的认识。
3. 引导: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体验和探索集合的性质和关系。
4. 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 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集合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五、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集合的概念:定义、元素和特点;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补集和差集;4. 集合的性质和关系:包含关系、相等关系和互斥关系;5. 集合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 布置作业:通过布置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检查对集合的掌握程度。
2. 组织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集合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高中数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
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
把集合的初步学问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头,是由于在高中数学中,这些学问与其他内容有着亲密联系,它们是学习、把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根底。
从学问构造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非常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造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把握集合的根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把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提醒课题,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
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会猎取新学问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集合的根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讨论。
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动身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纳“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帮助的方法。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好玩、有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仆人,以学生为主体,制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力量,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一章说课稿范文《集合》
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一章说课稿范文《集合》
集合是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或简称元,是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一数学第一章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数学组的罗治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
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
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最新)
高中数学说课稿集合6篇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
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能力目标(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四、教学方法(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方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具体的思路如下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集合的概念说课稿一等奖
《集合的概念》说课稿一、说教材《集合的概念》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集合运算和函数的基础。
通过学习集合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如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等,但对于集合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以及进行集合的基本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理解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判断。
五、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实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里的学生、图书馆的书籍等,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受集合的含义。
2.新课教学:讲解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交集、并集、补集)。
3.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5.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进行集合的表示和基本运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数学《集合》说课稿示例篇一:《集合》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
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
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有那些概念?(2)有那些符号?(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小组合作探究(1)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所有的正方形;(3)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4)方程的所有实数根;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而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问题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问题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问题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问题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问题7: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问题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a属于集合A,记作a∈A问题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问题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N正整数集:记作 N或 N? 整数集:记作 Z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变式训练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①很小的数②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③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④π的近似值⑤所有无理数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⑤D、②③④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1.必做题课本习题1.1—1、2、3。
2.选做题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集合1.集合的概念 4.范例研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学生板演)3.常见集合的表示?以上,我是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并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篇二: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数学1 集合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必修课程数学1中《集合》的相关内容。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
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能力目标(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四、教学方法(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方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具体的思路如下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正体部分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集合有那些概念?(2)集合有那些符号?(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如何给集合分类?(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1. 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举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 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举例)集合A={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a∈A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