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案 优质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优质课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学设计——《望天门山》一、教学目标1.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歌的背景、作者和主题;2.掌握生僻字“碧”、“琳”、“落”、“川”、“峦”的读音及意义;3.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4.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诵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作者及主题并分析诗歌结构;2.难点:掌握生僻字的发音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望天门山》的全文,引导学生从标题和字词中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 了解背景和作者(10分钟)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向学生介绍《望天门山》的作者李白、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学生分组阅读、理解并展示幻灯片上相关的历史及文学背景信息。
3. 学习生字(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学习生僻字,掌握生字发音和意义。
提示学生掌握好相关的技巧,包括: * 判断生字的部首及其位置; * 细品生字的结构和意义。
学生通过组内或个人学习方式完成相关练习,鼓励个人表演及组间比拼。
4.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教师给出每个篇章的大意,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发现每章最后一句都是什么?学生自主分组对每一章节进行诗歌梳理、分析和解读呈现。
梳理后的幻灯片展示。
5. 朗读诗歌(10分钟)教师通过讲授韵律及配合课件对每个篇章的韵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韵律及诗歌节奏。
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让学生诵读《望天门山》的每一个篇章,关注节奏和声音,加深诗歌的理解和自然朗读的水平提升。
6. 诗歌图像创作(10分钟)学生自由选择一篇小练习,利用素材学会利用诗歌语言表达图像概念。
画出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对图像的自然表达。
7. 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发问学生是什么让自己感到最有所收获,哪些部分感到最困难,以及希望在之后的教学中能有哪些改进。
四、教学手段1.幻灯片;2.课件;3.组内或个人学习方式完成相关练习;4.朗读、对话、互动形式;5.诗歌图像视频创作。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课文分析1. 作者简介•杨炯杨炯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任过宰相、国子监祭酒等要职,有“杨五郎”之称。
在文学方面,杨炯主要以诗、散文和随笔为主要创作形式,代表作品有《阳关三迭》、《游仙窟》、《吾亦知止》等。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借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简练干净。
2. 课文介绍•《望天门山》(杨炯),节选自《正月十五夜望京师北山王城南轩士兴》。
本篇诗歌以“天门山”为主要景点,描述了作者夜晚望山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山呼”、“露华”、“势拔五峰”等,凸显出作者对山峰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现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恬静、自然的诗意境界。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增强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本诗的主旨意义,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诗的主旨思想,理解诗句中的形象表达和情感意义。
•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运用丰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4.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教师可通过图片、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天门山”,在学生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描述一下这座山的风光和自然景观。
(2)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聆听诗歌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模仿和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学习诗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并结合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思想、韵律表达、意象描绘等方面。
(4)鉴赏诗文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象征、比喻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望天门山》教案(完美版)部编1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学科第()册“五环五立”大课堂单课时导学案主备人:备课时间:2018年月日上课时间:2018年月日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苏轼36岁,担任杭州通判。
一天他和朋友们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苏轼为西湖所陶醉,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又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
此诗是他杭州风景诗中传诵最广的绝唱之一。
学习这首诗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入手,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这样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儿童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表现欲都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这对于感悟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行课外的拓展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①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背诵。
③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①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掌握,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②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读出诗的韵味,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③把描写西湖的相关古诗整合起来,通过相同信息的互补,加强学生对事情的感悟,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验诗句情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②通过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西湖之美,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部编三上语文《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端正、匀称地书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节奏,找出韵脚;借助注释,理解“天门”“楚江”的意思。
(二)采用品读、齐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中画面,感知诗歌大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三)拓展阅读李白的《姑孰十咏·天门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拓展阅读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引题解题1.走近诗人:学生畅谈对李白的了解。
2.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齐读)(2)释“望”。
“望”在诗题中是什么意思?(预设:看,往远处看)连起来说说“望天门山”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1.正确朗读。
(1)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方式:自己读,同桌互读,指名检查读。
2.注意节奏。
(1)找出节奏。
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第一句,引导学生找到节奏)教师小结方法:这首诗按2/2/2/1节拍朗读,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2)多样练习。
(预设:视频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3.发现押韵。
(1)找到韵脚。
这首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读音的秘密?(将“开”“回”“来”三个字显红,引导发现押韵;“回”字古音读“huái”)(2)学生再读古诗。
4.读出景物。
(1)圈画景物。
说说李白望到了什么景物。
借助插图和古诗右边的注释找一找,圈一圈。
(2)交流景物。
(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3)理解景物。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天门”“青山”都指天门山,(播放图片)“楚江”“碧水”都指楚江。
(播放图片)(三)想象品读1.学习第一、二句。
(1)想象画面。
诵读第一、二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听到什么声音。
(2)想象交流。
(3)理解“断”。
学生查字典理解“断”在诗中的意思是截开、裂开。
猜测诗人想象的是谁将天门山从中间截开的。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5篇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5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美景,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古诗,说说了解的诗人。
2.导入新授,检查学生预习《望天门山》的情况。
(1)齐读《望天门山》后,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二、朗读诗歌,感受美景1.再读诗歌,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较容易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忙,较难的、重点的问题留在讲读时再解决)2.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
(抓字眼,明大意)(1)自主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3)播放课件:从中间割断,清清的奔腾东流的长江水,到了天门山时,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4)自主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6)指名说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3.让学生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4.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五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教具准备:
卡片音乐录音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新课标第一网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4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8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3.配音读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2.默写古诗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9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断、楚、孤、帆”等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音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望天门山》,引出课题。
师:这首歌曲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 品味诗歌,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①理解“天门”、“楚江”等词语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出示图片,感受天门山的雄奇壮观。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①理解“碧水”、“至此回”等词语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出示图片,感受长江水的澎湃气势。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①理解“相对出”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出示图片,感受两岸青山的对峙之美。
(4)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①理解“孤帆”、“日边来”等词语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出示图片,感受孤帆的渺小和长江的浩瀚。
4. 再读诗歌,体会情感(1)学生齐读诗歌,思考: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描绘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长江水的澎湃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 拓展延伸(1)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课外搜集李白的其他诗歌,读一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想象等方法,感受诗歌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望天门山》公开课 教学设计 (部编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使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望天门山》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朗读与表达:指导学生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2. 难点:诗句的理解,诗歌情感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句、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笔、绘画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3.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
4. 朗读与表达:指导学生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培养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生字词:天门山、楚江、断、开、流等。
3. 诗意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 朗读与表达: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
作业设计1. 朗读练习:家长监督孩子朗读《望天门山》,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
2. 诗句理解:家长引导孩子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018年秋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优秀说课稿
2018年秋新人教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说课稿教材分析: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希沃助手、智慧课堂平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今天我们就跟着古诗去旅行。
3、出示视频(《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这是我们此次旅行第一站(师板书:天门山)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出示图片)。
3、写作背景。
三、读通诗文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古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利用希沃助手、请生上台操作,划出停顿并大声朗读,要注意正确的读音。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生鼓掌。
)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古诗就是一首古诗,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古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7《望天门山》获奖说课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获奖说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图表等方式,深入理解作者主旨、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2.掌握课文语言知识:认读生字词、识别常见句式、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语文兴趣:通过朗读、背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4.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口语表达等活动,让学生自主表达意见和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意义; 2. 掌握课文语言知识。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意义的深层次内容;2. 掌握和应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观察图片:展示一张天门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品读,引导学生向导游员了解山的特点和历史;2.观看视频:播放旅游视频,介绍天门山旅游资源。
(二)讲授1.朗读课文:老师朗读《望天门山》,重点凸显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2.分段讲解:根据课文内容,分段讲解每一段的意义、内涵和表达手法;3.词语解读:解释生字词、词语的意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探究1.课文概括:让学生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等几个方面概括课文内容;2.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等;3.句子成分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提高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练习1.练习朗读:让学生通过准确的语音、语调等表达方式,朗读出课文内容;2.选择题:出题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加强对生字词的掌握;3.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写下对天门山的评价。
(五)总结和反思1.总结: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以及自己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2.反思: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进行反思。
四、课后延伸1.课文背诵:让学生朗读整篇课文,并背诵一部分或全文;2.精读课文:通过阅读原著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意义和文化内涵;3.互动游戏:通过课文内容或相关知识,设计互动游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李白《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通用7篇)
李白《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通用7篇)李白《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教学过程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板书)4.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
(教师板书:望)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
(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3.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楚江)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 3篇
《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2)“天门山”指什么?(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
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
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宣布下课)《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方案2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部编版《望天门山》教案优秀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这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
教学准备:制作有关西湖的风光课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启发激兴引入新诗1. 激兴引新。
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美丽的土家山城——湖北长阳,那里有著名的百岛湖。
我们省城武汉,也有很多湖泊,如珞珈山旁的东湖,咱们校园边上的沙湖,这些湖呀,我想同学们都游览过多次了。
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道学习一首古诗,从这首诗中带领同学们畅游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你们愿意吗?2. 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要求学生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指示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天气变化、地点、事件),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记住“初”、“睛”的字形,不写错别字。
板书作者:“宋·苏轼”。
3. 介绍作者。
通过课件,要求学生记住要点: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又名苏东坡,号“东坡居士”,享年六十六岁,因与他的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都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今天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诗人任杭州通判官,在一次游览西湖时所写下的。
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 课件切入课文。
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图片差,更是美得独特。
美景看不够,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 教师范读,配乐诵读,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亦”字的写法,解释字意。
3. 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
要求读出节奏、感情,提醒并纠正某些字词的读音。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
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二、合作交流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1、“天门中断楚江开”,“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
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2、碧水东流至此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部编版:《望天门山》优秀教案优质课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雄
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
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