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练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A 5.D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及材料题答案
1A 2C 3B 4C 5D 6A 7C 8A 9D 10D 11B 12B 13B 14 C 15D 16D 17D 18C 19D 20C 21B 22C 23C 24C 25A 26B 27A 28D 29C 30A 31D 32B 33D 34B 35A 36A 37D 38D 39B 40C 41A 42D 43A 44B 45D 46D 47A 48B 49D 50A 51D 52B 53D 54D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后题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
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非常全的马哲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陈先达版课后题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
答: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⑴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⑵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因为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⑴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⑵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⑶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B )。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是(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态度
D.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
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6、马列主义毛泽东东思想的精髓是( C )。
A.对立统一
B.革命性和批判性
C.实事求是
D.理论联系实际
7、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 )。
马哲习题答案 (选择)
参考答案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张衡认为自然是有根源的,这个根源就是“太始”,也即“元”,这个“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什么神创造的。张衡的这种观点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朱熹认为“理”高于物质而存在,这里的“理”是一种规律。朱熹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C项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互相对立的方法论。D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观。
2.A[解析]这句话中的“你”和“大家”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立存在的矛盾关系,但是二者“可以互相帮助”,故二者也是具有统一关系的。故选A。
3.D[解析]在温总理的话中,“一个舰队”与“整个社会”是群体,“航行最慢的船只”与“最困难的群众”是群体中的部分,部分发展的好坏影响了整体的发展状况。故选D。
4.C[解析]书信、电话、短信等通信方式的变迁说明事物是在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选C。
5.C[解析]这句话首先指出在创造性方面右脑比左脑更具优势,接着用转折句指出人类的创造是在左右两脑协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并指出这种协作是由右向左进行的。最后一句指出人类的创造是由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也即指出了意识活动的规律。故选C。
6.D[解析]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类对于“天”要怀着敬畏之心,如果人类不能够敬畏“天”,最终会受到“天”的惩罚,这个时候,即使后悔也是没有用的。在这里,“天”是指脱离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孔子的这种思想承认“天”是客观存在,但脱离了物质世界。因而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D。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2.不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③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
④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④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①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④唯物辩证法
(5)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朴素辩证法
②唯心主义辩证法
③唯物辩证法
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①历史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③主观唯心主义
④先验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①科学之科学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③具体科学的综合
④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⑤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8)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
①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④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钥匙是( A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3、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4、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思想关系
D、法律关系
5、社会存在( C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多要素的总和
7、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B )。
A.它不是引起社会革命的根源
B.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它不是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D.它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E.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国家的职能是由(BE )。
A.民族的特点决定的
B.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D.文化传统决定的
E.国体决定的
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
第一章
1~5:DCBBC 6~10:CBCAB 11~12:CD
13:AC 14:AB 15:BCD 16:BDE 17:AD 18:BDE 19:AD 20:ABC 21:ABC 22:AC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同属于现代哲学,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也有批判,但总体上是维护现有社会的.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现代西方哲学则大都坚持唯心主义立场. 当然,现代西方哲学针对社会与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_习题集(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习题集
【说明】:本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号为01006)共有单选题,论述题,简答题,判断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论述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资本论》的出版
C. 唯物史观的形成
D. 私有制的消失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
A. 革命性和斗争性
B. 先进性和革命性
C. 阶级性和先进性
D. 先进性和科学性
3.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 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 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 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 唯物主义的观点
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马哲课后习题的答案
第二章
1、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56)
答:1、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2、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3、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答: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54-56)
马克思主义哲学_习题集(含答案)
B.直立行走
C.人脑的形成
D.语言的产生
44.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特殊形式
B.唯一形式
C.辅助形式
D.基本形式
45.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54.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是( )。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55.概念、判断、推理是(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5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p3)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后习题答案全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后习题答案全解
<i>很详细...</i>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到第二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
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
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
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
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
马哲答案整理
马哲答案整理
辨析题:
1.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错误。“亲眼所见”属于感性相识,感性相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亲眼所见到的感性相识中,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需用实事求是的看法加以分析,有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才能推断真假,得到事物的正确相识。
该命题夸大了感觉在相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简洁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简洁产生荒谬的推断。
2.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确定社会存在。两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3.“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探讨思想史对于深化相识人类历史与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资料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于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这是由于人的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相识不仅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到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
此题可着重强调两点:其一,人的眼睛与蚂蚁的眼睛存在不同的结构,在感受某些光线方面,人的眼睛确实不如蚂蚁;其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眼睛等生理结构的局限,获取对世界的认识。蚂蚁的活动终究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二、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一次向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为62万;到20XX年7月21日,该中心第16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03亿,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的发展具有两面效应:它既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用来散布种种垃圾文化;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事实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正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参考答案:
此题重在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作为当代信息科技发展和运用的产物,以日益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将人们放在一个开放的信息世界。由于其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它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
马哲参考答案
这些答案都是我自己找的,不是标准答案,不一定对,你们别完全照着抄啊……
1.现实主义是不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实践方式,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和复杂的演变过程。今天在文学和影视等领域,现实主义创作开始重新活跃,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所以,我认为,现实主义就是中国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在当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众所周知,经典现实主义理论包含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与倾向性四点,但其核心理念却是对于社会进步的渴望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乃至于对抗。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刻。当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管成果辉煌、举世瞩目,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可以说,在全球社会和中国现实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以史为鉴的警示与启迪,更需要同步时代,直面现实、聚焦热点和表达民意的现实主义作品。正是在这种时代诉求之下,有关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重新成为新世纪文坛关注、讨论乃至争议的热点。应该承认,这种讨论和争议是必要的,因为只有不断探讨才会给现实主义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力,否则它就会变成固守的教条和陈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只有那些真诚的观察、记录和思考现实问题,真实呈现社会风貌、时代精神并表达大多数人现实诉求的作品才可能流传下来,成为被我们一再重读的经典。相反,那些刻意脱离现实土壤、回避和遮蔽社会问题的作家和作品,无论其标榜什么主义和展现什么技巧,也无论其写作内容是一味高蹈的自吟自唱还是每况愈下的身体欲望,更无论其作家头衔是如何地著名、前卫或者畅销,最终都将会是昙花一现。这也许正是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下昭示给我们的意义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
【绪论】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19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在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指南,是一面指引全人类前进的光辉旗帜。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研究三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基石。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第四,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大学生提高政治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
2. (1)观点评价: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当然要为无产阶级服务,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然而,判断理论或者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归根到底,从真理角度看,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要看它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但它没有停留在像旧阶级一样的狭隘思想里,而是实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
(2)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作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达,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做到与时俱,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进的理论品质。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基于以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实现了阶级性(或者说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把“老祖宗不能丢”和“讲出新话”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这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
1.(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者在对物质概念的探索中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其中,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但实践在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又要求人类善于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3.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其财富经过一定程度量变的积累取得了阶段性成就,能够为后继发展创造条件和机遇,所以说是黄金发展期。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均GDP 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又往往掩盖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均衡,这些不均衡可能诱发和激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使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所以说又是矛盾凸显期。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具有斗争性),又统一(具有同一性),它们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处理好各种矛盾,就能实现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则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们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各类社会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4.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符合历史进步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中,“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体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坚持了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既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它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