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准考证号:300208200051 指导教师:陈颖作者:何园园

摘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而亲属称谓词则是指称谓人际亲疏、尊卑、长幼关系的词语。本文主要是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洛阳方言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及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概括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使其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引言

(一)有关称谓词语

随着方言称谓词研究的不断增多,其名称也各不统一。《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是以“称呼”解释“称谓”。如:《后汉书·郎顗传》:“改易名号,随事称谓。”唐刘知几《史通·称谓》:“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而本文主要介绍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夫、姑父等)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在现代汉语中,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只有恰当的称谓语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

亲属称谓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类词,也是能深刻反映人们思想、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一类词.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是汉民族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其间富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因此,研究洛阳地区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洛阳地区社会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考察亲属称谓的变化能够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的变迁。由于亲属称谓词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起来的,其中叠置着不同历史时代的成分,所以在语音方面、语义方面都会有所放映,对不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时,这种语音、语义的差异都有所突显,对于揭示方言语音、语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洛阳方言简介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位于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美丽的洛河水悠悠地从城中穿过。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方言为典型的中原官话。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处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科举制度创建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五大都城遗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驾六震惊世界,“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源自洛阳,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豫、晋、

陕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和新能源节约型城市,欧洲人最向往的城市,中国休闲城市榜首。

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一书中说:“中原人民迁移入闽的过程,大概始于秦汉,盛于晋、唐,而以宋为极。”在台湾,人们习惯地称说洛阳话的人为河洛人,称洛阳话为河洛话。河洛人在晋代以前在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这一带简称河洛地区。河洛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当推东晋的“五胡乱华”之际。史书上记载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指的就是这一批人。这次人闽的汉人比较集中地定居在建溪、富屯溪流域,闽江下游和晋江流域。这些汉人带来的汉语(据史载是河南中州一带)便是洛阳方言形成的基础。

河洛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的时间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以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政、陈元光父子为首的123个将领,南下“征蛮”。这批汉人“征蛮”后就定居焉,并开发了漳州(《漳州府志》)。他们带来了7世纪中州话,发展了洛阳方言。

河洛人第三次集体迁闽是唐朝末年,当时中国又陷入封建割据状态,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潮及其弟王审知乘乱起兵,带了大批人马南下人闽,占据福建全境。王潮被册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公元926年,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立闽国称帝。这批人带来10世纪中州话,对洛阳方言产生很大影响。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颜思齐、郑芝龙等开发台湾,招募不少洛阳人到台湾屯垦定居。郑成功于1661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又带去了大批洛阳人移垦台湾,因郑成功是泉州府南安县人,他的左右将士大多是泉州人,他们定居在台南地区。据《台湾省通志》卷二第三章第二节《河洛与客家》中指出:“本省人,系行政上之一种名词。其实均为明清以来大陆闽粤移民即河洛与客家之苗裔”。又连横《台湾语典》自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据《洛阳人》记载:“特别漳泉两府的人,沥血流汗,不仅积极开垦台湾,而且把台湾建成第二个洛阳,他们带去了洛阳话,带去了洛阳的风俗习惯和洛阳人的刻苦耐劳,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气质”。又据《明清两代洛阳人入垦台湾一览表》列举的81个姓氏的祖籍皆是漳州、泉州及其所辖的县。为了纪念祖籍地,台湾许多地方均用漳州、泉州、东山、德化等洛阳地区的名字来做地名,有些地名用“厝、寮”来称呼,如陈厝、何厝、番仔厝、东势寮、海尾寮、火烧寮等。

以上史实说明洛阳话是来自中原的河洛话,洛阳人的根在中原,而台湾人的根又在洛阳,所以闽台地区至今流传着一句话:“人同根,语同根”。闽台同文两岸同根福建洛阳地区和台湾地区通行的方言——洛阳话,又称“河洛话”。据著名的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的研究,河洛话的语音系统与隋朝的陆法言《切韵》基本一致。《切韵》中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活化石”一样保留在中原固始方言和洛阳方言中。

洛阳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它主要分布在福建洛阳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约占台湾全省人口的75%)、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省、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一带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据统计,全球讲洛阳方言的约有5000万人。由于洛阳方言保留较多的古音、古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引起海内外许多学者的重视。在海峡两岸人民交流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透过洛阳方言的研究,不仅能寻觅更多的知音,而且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更有现实意义。

二、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一)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主要是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为主体,很少出现三音节词。如:单音节词:“爷、婆、爸、妈、爹、伯、娘、舅、哥、姐”等。双音节词:“姑爷、姑奶、姨奶、舅爷、老奶、达达”等。

2.从语音上看,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也存在很大共性。普通话由于受双音化的影响,已经没有单音节的亲属称谓语了,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亲属称谓语,而洛阳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