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3936e4671fe910ef02df8c5.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裁:诗题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名字:杜甫年代:唐代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原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译文: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原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译文: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原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喜悦与还乡的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赏析三:语言赏析首句恰当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情感的爆发。
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概括了这一切。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赏析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97c3b4e2bd960591c67710.png)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八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翻译】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
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古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古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12ba8e6c85ec3a87c2c5a3.png)
古诗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朝: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译文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注释⑴闻:听见,看见。
⑵“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
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也做剑南。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
涕:眼泪。
⑷“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
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
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
”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
”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
却看:再看,还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⑹白日:表现时光美好。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
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
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
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7ec31b27284b73f24250b8.png)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译文、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鉴赏(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鉴赏(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4a856bb303d8ce2f006623b8.png)
80首小学必背古诗词鉴赏(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
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
【今译】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古诗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c972a4b1d1f34693daef3eb2.png)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 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 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 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 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背景资料: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诗人“生 平第一快诗”。唐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 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 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一家被迫流落在 剑门关外,日子过十分清苦,他忧国忧民, 整天愁眉苦脸,毫无精神。 • 当他知道官兵收复了河南河北后,往日愁 眉苦脸的样子一下子就没了,他喜极而泣。 于是,杜甫挥笔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 溢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结: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 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首联写初闻 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夸 张的手法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三、 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 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作者用 “忽”、“初”、“却”、“须”等虚 词贯穿全诗,使诗文折转自然,舒缓自 如,生动活泼。那么再让我们来感受那 浓浓的爱国之情。要求:注意诗中重读 的地方,停顿和语速。
释题:
• 闻 :听说。 •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师补充说明: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 叛军的根据地。763年被官军收复。)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 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作业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 许多多的壮丽诗篇。就请同学们课外 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们会 有更多的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badbefa169dc5022aaea0037.png)
思考· 练习 1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的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
“喜欲狂”的心情?用 “ ” 画出来。
示 儿
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祭无忘告乃翁。
七言绝句
学习古诗方法
《示儿》
宋 陆游
作业
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学习古诗方法 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四、诵诗句,背诗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
初闻涕(tì )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
却看妻子愁何在,
回头看
却看妻子愁何在,
夫人和孩子
漫卷诗书喜欲狂
胡乱地卷起
“漫”在字典里有三种意思
①水满了流出来;
②满,遍布; ③随便,不受约束。
漫卷诗书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
欲: 快要
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河 蓟北 北
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 )阳。
注释
jì
蓟北
wū
涕泪
襄阳
xiānɡ
tì
喜欲狂
luò
巫峡
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初闻 却看 漫卷 白日 青春 即从 便下
忽传 涕泪 妻子 诗书 放歌 作伴 巴峡 襄阳
收蓟北, 满衣裳。 愁何在, 喜欲狂。 须纵酒, 好还乡。 穿巫峡, 向洛阳。
河 巴峡 巫峡 南
四 川 长
剑外
洛阳
东 江
襄阳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88dc1f13bb68a98271fefa3f.png)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 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 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 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 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河 北
蓟北
河 南
四 川 剑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 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 落在四川。
同学们,齐读诗题,说说 诗题的意思。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 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 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 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 为杜少陵、杜工部。
tì
wū
luò
涕 巫 洛
鼻涕 巫婆 洛阳
鼻涕
巫婆
洛阳
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 许多多的壮丽诗篇。就请同学们课外 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们会 有更多的收获。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初闻 却看 漫卷 白日 青春 即从 便下
忽传 涕泪 妻子 诗书 放歌 作伴 巴峡 襄阳
收蓟北, 满衣阳。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 之情跃然纸上,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3d272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1.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全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八句。
此诗作于年(代宗广德元年)春。
下面是相关的范文,快来围观吧。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看妻子恨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为从巴峡穿巫峡,便之下襄阳向洛阳。
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就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看:转头看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恨何在:哪除了一点的伤感?恨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唱响:放声高歌。
须:应。
酒色:雀跃欢宴。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沿着巫山闻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剑门外忽录攻占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愁泪淋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亮放声高歌欢宴美酒,芬芳的春光伴着我回到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名句赏析——“青春作伴不好归田。
”这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被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佳作。
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杜甫在这首诗下杂录:“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就是抒发闻知起义已元显恭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欢欣。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ffe95c4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1.png)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至六年级古诗词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八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⑴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⑴涕:眼泪。
⑴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⑴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⑴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⑴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⑴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⑴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翻译】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
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23faa46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3.png)
2.诗中哪个词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喜 诗人听到收复失地后的欣喜和迫切回乡之情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喜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书写了一个[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 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 此刻喜不自禁的感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闻
欢
官
庆
军 收
颔联 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胜 利
河
急
南 河 颈联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
待 还
北
乡
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诗歌中心思想
抒发了对官军胜利的 喜悦 之情,表达了 ____欣__喜__若__狂_______、 渴望归乡 的心理。
名句赏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即将 启程还乡时内心的无比喜悦.
D.[便下襄阳向洛阳],一个[下]字.一个[向]字,生动地表 现了战乱平息后,诗人终于得以还乡,一路游山玩水 的闲适情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 随意卷起来。
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白日放歌须纵酒
纵酒: 纵情饮酒。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 美好的春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爱国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浅析(共9篇)
![爱国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浅析(共9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3cf5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7.png)
爱国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浅析(共9篇)篇1:爱国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浅析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篇2:爱国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八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赏析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赏析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https://img.taocdn.com/s3/m/dcb2f46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1.png)
3 期,当时唐朝面临严 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 危机,杜甫通过诗歌 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 的关切和忧虑。
影响:杜甫的诗歌作 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
2 生了深远的影响,他 被誉为"诗圣",其作 品被广泛传颂,至今 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和历史价值。
作品内容:这首诗以 河南河北的收复为主
4 题,表达了杜甫对国 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 诚,以及对和平生活 的向往。
《
闻
的官
内军
2
容收 解河
析南
河
北
》
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01
主题:反映战乱 中人民的苦难和 渴望和平的心情
02
情感表达:诗人 对国家命运的忧 虑,对百姓生活 的关注,以及对 和平生活的向往 和期待
03
诗歌结构:分为 前后两部分,前 半部分描述战争 带来的灾难,后 半部分表达对和 平的渴望
河赏
南析
河古
北诗
》《
唐闻
杜 甫
官 军 收
目录
壹
杜 甫 及 其 作 品 简 介
貳
的《 内闻 容官 解军 析收
河 南 河 北 》
叁
的《 艺闻 术官 价军 值收
河 南 河 北 》
肆
赏杜 析甫
的 其 他 重 要 作 品
杜 甫 及
1 介其
作 品 简
杜甫的生平
01
出生时间: 712年,唐代
宗时期
02
出生地: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
《
闻
的官
艺军
3
术收 价河
值南
河
北
》
诗歌的历史价值
这首诗是唐朝时期的一首著名诗歌, 0 1 被誉为"诗史"之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57b6fa0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0.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意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描写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期,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情景。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则表达了杜甫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
接着,“功盡名歸去,不與秦塞通人煙”这句话则表达了杜甫对于战争的反感,认为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灾难。
这首诗虽然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但更多的是表达了杜甫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人民幸福的关怀。
他希望人们能够追求更高的理想,摆脱战争的阴影,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痛苦,表达了他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人民的关怀。
(完整)小学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完整)小学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https://img.taocdn.com/s3/m/21eee2eb77232f60dccca144.png)
小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理应。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与解析-5068儿童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与解析-5068儿童网](https://img.taocdn.com/s3/m/bb2c559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c.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与解析 - 5068儿童网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诗意: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赏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诗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诗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58194da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55.png)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诗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八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⑴剑外忽传收蓟北⑵,初闻涕泪满衣裳⑶。
却看妻子愁何在⑷,漫卷诗书喜欲狂⑸。
白日放歌须纵酒⑹,青春作伴好还乡⑺。
即从巴峡穿巫峡⑻,便下襄阳向洛阳⑼。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白话译文】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1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
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诗词赏析:一分钟了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诗词赏析:一分钟了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https://img.taocdn.com/s3/m/f802605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7.png)
诗词赏析:一分钟了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通过对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切。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成为了杜甫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该诗以宏伟的视野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深重痛苦。
诗人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之痛。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厚意,他不仅关注社会变革和战乱的影响,也关注着人民的苦难和生活的困顿。
其次,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对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期望。
诗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向读者展示了国家边境的孤寂和国家命运的沉重。
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对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宁的向往:“望寒城,寒城、思杳然”,这种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待,更加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
同时,诗中还蕴含了杜甫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刻思考。
在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之后,诗人通过对人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通过描绘孤城和万仞山的景象,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人民命运的牵挂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最后,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意象运用也是其艺术之处。
诗中通过描绘风、天气、鸟、山等自然景物,以及黄河、长城、边城等人文景观,创造了宏伟壮丽的艺术形象。
同时,诗中反复出现的“河南”和“河北”二字,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并增强了读者对战乱的关注和对国家民生的关心。
总之,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对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赞美和反思,深刻展现了诗人对战乱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形象描写,诗人将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使这首诗成为了一幅华丽而深邃的诗画。
在当今社会困境下,这首诗也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的思考和呼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
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理应。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
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
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持续七年
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
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
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因为“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
“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
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
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不过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不过,这个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能
够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
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
以概括这个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
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
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
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
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
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
一步抒写。
“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
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
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个联,包涵四
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
(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
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
“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
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
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
“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