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的文体流变

合集下载

散文的流变

散文的流变

4.竟陵派:反對公安體內容膚淺、貧弱。 代表人物:以籦惺、譚元春為首。 文學主張:A.幽深孤峭(用怪字、押險運、 顛倒文字):以彌補公安派末流的膚淺輕 佻。B.「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受後人之心 目」:在古人詩中求性靈。 影響:因句法特異、抝口難讀、冷僻、不 順,因此文章不及公安派流行。
5.張岱: 調和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小品文大家。 作品取材廣泛,自名山佳水、民風習俗,至人物 論贊、器技雜誌,描寫無不細緻深入,自然成 趣;其筆力高致,方言巷詠、嘻笑瑣屑之事, 略經點染,即成至文。 名篇《湖心亭看雪》寫自然景色,《西湖七月半》 寫人文景觀,無不意韻高妙,兼具公安派的清 新、竟陵派的冷峭而又自成一格。張岱還善用 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人描物,藝人柳敬亭的說書 絕技(《柳敬亭說書》)、妓女王月生的孤潔不俗 (《王月生》 )、酒徒張東谷的嗜酒詼諧(《張東 穀好酒》),美醜妙肖,栩栩如生。
貳、漢朝:政論文 、史傳散文
一、政論文 1.產生背景:漢代繼秦朝練大一統的帝國, 士大夫、文人關懷國際民生,直書政見, 於是政論文乃應運而生。 2.例如:賈誼《過秦論》(以鋪排句法,向 漢文帝陳述鞏固政權要「施仁義」。)、 鼂錯《論貴粟疏》(以質樸的文字闡述 「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
二、史傳散文──史記 1.第一部以「人」為主的紀傳體通史,開創 了紀傳體的史學。(漢書沿用,後世正史 遂皆承續此體。) 2.開創了紀傳文學。 3.善於通過典型事例和戲劇化的情節來塑造 人物。文字優美精練,氣勢雄渾,善用口 語,甚至吸收民間諺語、俗語、歌謠。 4.文學上的影響:古文運動以其為模仿學 習的對象。敘事生動可做小說閱讀,而 書中人物及富傳奇性,也成為後來戲曲取 材的寶庫。
影響:韓愈所領導的古文運動,不僅符合時 代需要,也提出正確主張;加上朋友、門生 們的呼應,終於破除了當時駢文的統治地位, 贏得了「文起八大之衰」(蘇軾語)的讚譽, 並對宋(歐陽脩)、明(歸有光)、清 (桐城派)三代古文運動有深刻的影響。且 因散文寫作較為便利、自由,也帶動了唐代 傳奇小說的勃興,間接影響了後代小說、戲 劇的發展。

古代散文的发展

古代散文的发展

古代散文的发展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早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古代散文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初期散文的发展古代初期的散文着重表现了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这一时期的散文多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形式较为简单朴素。

例如《吴子兵法》中的一些章节,通过对军事策略和兵法的描述,突显了军事家的智慧和勇气。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散文反映了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此时的散文在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不再囿于记叙和描写。

例如《世说新语》通过短小精悍的篇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类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三、唐宋时期的散文进一步发展唐宋时期是中国散文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散文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唐代的散文以文章骨气、严谨精炼为主,注重修辞和格调的调和。

如韩愈的《师说》和刘禹锡的《陋室铭》,都展现了骨气和情感的复合特征。

而宋代的散文则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

苏轼的《东坡志林》以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作品,都体现了宋代散文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四、元明清时期的散文发展特点元代以后,散文逐渐发展为杂剧和小说等其他文学形式的配套剧种和体裁。

明代散文则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更趋于多样化,尤其是清代的散文更加重视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含蓄优美。

清代的散文作品《红楼梦》被誉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总结: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从初期的简单描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感抒发,再到唐宋时期的严谨和细腻,以及元明清时期的多样化发展,古代散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样貌。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章中国散文的文体流变

第一章中国散文的文体流变
8
二、“散文”概念的出现
“散文”一词,宋以前是没有的,只有 “今文”“时文”“古文”“文”“文 章”
唐代古文运动,实际是散文运动,只是 当时没有散文一词。
9
有人认为,南宋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露》 一书中的《文章有体》条,已提出“散文” 这个名词:
1、“山谷(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 颇觉琐碎局促。”;
“自从新时期文学以来,人们已经厌烦了一种假 大空的人为的散文,但随着而起的,则是弥漫了 琐碎之气,把那么一点关于自己的愁感得失翻来 复去的咀嚼咏叹,这当然与整个社会有关,可作 为从事散文的人来说,不能不感到悲哀。”
34
“……那种流行的,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的显意识 和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狭 小了,含义是越来越苍白了,这如同对于月亮的 形容,有银盘的,有玉灯的,有桔的一瓣,有夜 之眼,有冷的美人,有朦胧的一团,最后形容到 谁也不知道月亮为何物了。我们现在是什么形容 也不是,月亮就是月亮。……”
18
(七)小品散文 1、1923年3月,胡适在《申报》发表“五
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章,提出“小品 散文”的概念。 2、1928年,朱自清在《文学周报》第345 期发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一文, 对20年代小品散文进行综论。
19
3、1929年,梁遇春注释本《小品文选·序》 把蒙田创作的散文称为小品。30年代以后, 小品文流行起来。
7
2、散体文与骈体文的关系:
清代罗惇曧《文学源流》阐述的很明确: “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 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魏晋历六朝 而迄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 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 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 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明末逮乎国 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


赋的特点: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 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 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 色赋》等。
魏晋南北朝散文
这个时期的散文具有如下的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 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 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 曹氏父子 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陶渊明 南朝 鲍照
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 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 锵。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 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 者接踵而起。
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 繫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先秦散文
卜辞 (殷商、巫师)
《尚书》 (商周、史官)
诸子散文 (说理)
历史散文 (记事)
(春秋战国 哲学家、史学家)
诸子散文
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 把诸子分为 儒、道、阴阳、法、名、 墨、纵横、杂、农、小说十 家
代表: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 道家有《老子》老子1 老子2、《庄子》; 法家有《韩非子》;墨家有《墨子》; 杂家有《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诗经》、《楚辞》等。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但同时也包含了散文的元素。

然而,真正开始独立发展的散文,要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思想多元。

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开始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探索人生、人伦、政治和宇宙等问题。

其中以《战国策》为代表的战国时期散文,以其具体详实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后世散文作品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秦汉时期,散文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散文注重实用性与宣扬功利主义,如《封禅书》等,强调表达具体、又有实际用途的文字。

而《史记》、《汉书》等纪传体散文,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人物、政治事件的真实记录,不仅字句精确,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叙事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一时期的文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阮籍、陆机等。

他们的作品以字句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其中《赴席论》、《列子》等的伦理散文,深受当时的士人和官僚们的喜爱。

唐代以后,散文更加独立发展。

盛唐时期,散文形成了三大派别:韩愈的古文派、柳宗元的白话派以及《唐人杂说》的骈文派。

这三大派别各有其特点,韩愈主张古文之大道,注重情辞气节;柳宗元提倡白话之优美,嫉妒白话之清新;《唐人杂说》则以骈文之作风,既有古文之叙述多样,又有白话之简明扼要。

宋代以后,散文又经历了几个新的变革。

南宋的周敦颐、陆游等重视气息,强调感觉与情绪表达,注重内心精神的自由和豁达;元代的高启、程垓等则追求形式的变化,提出“章法宜疏丽,言语益形谙”的观点,注重修改与严正;明清时期的杨万里、袁枚等,以微型散文为主,注重细腻描写,以及对自然、农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反思。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战国时期的探索,秦汉的实用主义,魏晋南北朝的深邃与感情表达,盛唐的多样化和变革以及宋代以后的个人化与细节描写。

这些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和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内涵,也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散文的发展历史简单概括

散文的发展历史简单概括

散文的发展历史简单概括
散文是一种以故事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简要概括为:
1. 古代典籍时期:散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典籍,比如《尚书》、《诗经》等,这些文献中包含了大量以散文形式记载的文字,如官方命令、祭文、编年纪事等。

2.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散文以《庄子》、《老子》、《孟子》等哲学家的著作为代表。

这段时期的散文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追求言之有物、言简意赅的特点。

3. 汉魏六朝时期:这个时期的散文以《文选》、《齐民要术》等文集为代表,内容涵盖了议论、叙事、文艺批评等多个领域,形式多样化。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的散文达到了高峰,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在表现力和文学价值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了散文的形式和内容。

5. 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散文以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为代表,开始出现了更多叙事性和小说化的特点。

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散文一直以其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刻的思想和广泛的内容而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古代到现代,散文都在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 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__183; 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中国散文的流变

中国散文的流变

魏晋南北朝,文体趋于骈偶,骈文蓬勃而 兴。(文学创作进入自觉时期)。 隋唐五代,文章又由骈趋散。文风复古 (古文运动),渐成趋势。 宋初骈体文盛行,文风浮华。 明朝,风格多样,流派分呈,晚明小品文 的产生:它突破了正宗古文的传统,使古 老的文体出现了新的生机及气象。(七子、 唐宋派、公安派、竟凌派)
学生时代西南联大教授、友人对他的评价: 罗常培:该生素具创作夙慧。 闻一多:你的报告写的比汪曾祺还好。(这报告是汪曾祺 代笔写的) 王了一:自是君身有仙骨,剪裁妙处不须论。(存疑) 皮名举:阁下之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画 马其顿地图) 沈从文:他的小说写的比我好。 朱自清:他连我的课都不来上。(拒绝汪曾祺做他的助教) 朱德熙:曾祺将来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工作后: 老舍:北京作协有两个人写文章写的好,一个是汪曾祺。 黄永玉:我的画只有他最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 难下笔。 江青:汪曾祺可以控制使用。
在20年代应 运而生,并迅速地产生了比较成熟的作品。 eg : 象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叙事性散文进一步繁荣的标志,是30年代出 现了大量报告文学作品。 eg : 柔石的《一 个伟大的印象》
现代散文的代表作——鲁迅《野草》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被许多评论者认为 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颠峰之作。 《野草》是鲁迅融化中西文化的艺术创造, “散文诗”“象征主义”概论手法是新文 化运动初期从国外引进,鲁迅散文诗受波 德莱尔、屠格涅夫等影响,同时,《野草》 中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影响也 是显而易见的,唯其如此,鲁迅才取得艺 术手法,探索手法上的极大成功。
第一组
散文的流变
授课内容

一: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的发展变化
古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

中国散文演变史

中国散文演变史

中国散文演变史中国古代散文演变史?【拟答】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散文的第一个繁荣期:「史传散文」提供后代文学表现手法上的灵感,代表作有《左传》、《战国策》;百家争鸣的「哲理散文」,解决当时社会问题,代表作有《老子》、《庄子》。

而秦代无文学可言,唯李斯一人,其代表作《谏逐客书》。

到了汉朝,「史传散文」是富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的文体,著名的有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政论散文」受先秦哲理及儒道法的影响,产生经世济民思想,代表作有贾谊《过秦论》、鼌错《论贵粟疏》。

两汉在人物叙事以及描写社会方面,较先秦散文进步。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以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玄学佛学盛行,儒、释、道并存,其散文呈现清新活泼的新特点,其代表有注重辞藻的三曹父子及以孔融为首的建安七子;情感细腻的王羲之、陶渊明;描述山水之美的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之后唐代提倡古文运动,全盛期是在中唐着有《师说》的韩愈和着有《捕蛇者说》的柳宗元倡「文以载道」,但晚唐古文衰落,终不能继中唐再盛。

宋初承唐末五代陋习,直至欧阳修与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提倡师法韩柳,才使之兼有「历史散文」之事、「哲理散文」之理以及魏晋南北朝之情,在散文写作史上达到高峰。

明初散文承继元末之文学,而后出现散冗的台阁体,引起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拟古派);但却又走回句模字拟的方式,于是产生反古流派:以归有光为首的唐宋派;接续着是袁宏道的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一派的竟陵派,直到明末小品文出现,影响后来清代的文学发展。

清初学者并不支持小品文,反支持古文运动,即是以方苞、刘大魁及姚鼐为首的桐城派,其支别恽敬、张惠言的阳湖派,再续古文活力的曾国藩发展成湘乡派。

甲午战争后,梁启超以文体浅近、间杂俚语的文体在新民丛报上刊《新民说》,深受读者欢迎。

至民国,胡适和陈独秀等人提倡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正宗,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鲁迅等作家推广后,散文易读易写的特性,使这种文体被运用得极广,可说是人人懂写。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2.史传文 史传文
3. 赋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代表作家
魏——曹氏父子 曹氏父子 魏晋——阮籍 嵇康 魏晋 阮籍 东晋——王羲之 陶渊明 东晋 王羲之 南朝——鲍照 南朝 鲍照 四六 文
骈文——骈体文、骈偶问、骈俪文 骈体文、骈偶问、 骈文 骈体文
徐陵 庾信
四. 唐 宋
唐 宋 八 大 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苏轼 苏洵 苏辙
清代
姚鼐———桐城派 方苞 姚鼐 桐城派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朱熹
五.元明清 元明清
李梦阳——前七子 宋濂 刘基 李梦阳 前七子 王世贞 李攀龙 ——后七子 后七子 归有光————唐宋派 归有光 唐宋派 谭元春——竟陵派 钟惺 谭元春 竟陵派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公安派
明代
明末清初—侯方域 明末清初 侯方域
2. 历史散文
《战国策》 战国策》 国语》 《国语》 左传》 《左传》
3. 诸子散文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 墨子》《庄子》 》《庄子 《墨子》《庄子》 韩非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ຫໍສະໝຸດ 二. 两 汉 1. 政论文
贾谊 晁错 《史记》 史记》 汉书》 《汉书》
枚乘《七发》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上林赋》 司马相如《上林赋》 扬雄《长杨赋》 扬雄《长杨赋》 班固《两都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张衡《二京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 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不同时期

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全文分析

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全文分析

新时期以来散文的文体全文分析在中国散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体的演变与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其轨迹不但清晰明了,而且还体现出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衔接传承的特殊意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分析散文文体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的审视古今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这些脉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理解其表达、叙述、审美、内涵的变化,从中有所借鉴、有所启发,探索其中深蕴的思想内涵和启发价值。

一、五四之后现代散文的文体发展(一)报章体五四运动可谓新旧文学的分水岭。

五四之后中国文坛的文体发展更加蓬勃,其中报章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一体裁的散文又被成为时评体,是当时《新青年》这些新文学的主流体裁。

主要特点表现为篇幅短小,内容写实,内容关系国计民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倡导科学民主,具有很高的思想启蒙价值,是“五四”时期影响广泛的一种散文文体。

在现实批判和思想引导的目标引导下,报章体倡导散文内容要贴近民众,通俗易懂,情感饱满,在讲事说理方面要清晰直白、开门见山,笔锋犀利却带有感情。

当时周作人对报章体的评价是“教高于文”,这就是这些文体具有较高的教育引导价值,但是其文学性不足,所以有“意不在文”的评价。

可以说,报章体的时政、启蒙、引领色彩更加浓厚,但是散文的审美价值相对缺失。

(二)情志体情志体散文富与个性化色彩,在笔调风格的运用上很有特点,与古代小品文的艺术表达有一定相似,注重将抒情与说理、叙事自然融合,文中融合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认知。

情志体散文的代表作为《荷塘月色》,当时,朱自清、冰心、徐志摩等都善于写作优美而感性的文字,这一类散文逐渐成为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体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闲聊体闲聊体散文脱胎于明代小品,在写作手法上有“絮语”特点,在题材选择上包罗万象,大到世代交替、宇宙洪荒,小至一粥一饭,瞬间感想,这些都能够在闲聊体散文中得到体现。

写作者追求没心的闲适,以自我放松吗、修身养性的态度去创作。

在语体表达上则淡中有味,娓娓而谈,整体风格清新而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当代散文
大陆地区
台湾地区
1949-1966 年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1976年10月 至20世纪末期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当代散文概述
第一阶段1949-1966年
建国十七年 时期散文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第二阶段1976年10月至20世纪末期 一、1976年“文革”结束后,进入新时期
一批作家愤怒地揭露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 给中华民族从肉体到心灵带来的巨大伤痛,形 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伤痕文学”的思潮。
一批作家在与十七年时期陈旧散文观念的矛盾 斗争中,显示了异常复杂的、多元的艺术探索。
他进来了,我们的注意的眼睛并没有看清楚他是怎样进来 的。一身简单的军服,一张朴实的工人的脸,他站在我们 面前显得很高大和年轻。他给我们行了一个军礼,用和善 的眼光望着我们微笑着说:"你们都武装起来了!"就在这 一瞬间,他跟我们中间的距离忽然缩短了消逝了。
我们亲切地跟他握了手,他端了一把椅子在桌子旁边 坐下来,我们也在板凳上坐下了。他拿左手抓住椅背,右 手按住桌沿,象和睦家庭中的亲人谈话似地对我们从容地 谈起来。他开头就说:"朝鲜人是个可尊敬的优秀的民族, 他们勇敢勤劳,吃苦耐劳。我们来朝鲜以前,对这一层了 解得还不够深刻。他们被日本帝国主义压榨了几十年,现 在又遇着象美帝国主义这样残暴的敌人。他们在保卫世界 和平的战斗中已经尽了他们的责任。"
情,语言接近口语。 3、骈文【汪中《哀盐船文》】
中国散文的流变综合优质 精品课件(33张)

古代历代散文发展演变

古代历代散文发展演变

古代历代散文发展演变历代散文发展演变(先秦到清)1.先秦两汉叙事(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说理(诸子)散文:论语、孟、庄、荀、韩非子2.汉(1)西汉说理(论证)散文:贾谊《过秦论》史传(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2)东汉王充《论衡》《潜夫论》、班固《汉书》3.魏晋南北朝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4. 唐:古文运动:韩柳5.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6.元:唐古文运动的继续7. 明:唐宋派、小品文8. 清:桐城派、阳湖派先秦历史散文:春秋:前770 —前475;战国:前475 —前222繁荣的原因①经济方面: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加上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富兵强;②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逐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③文化方面: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纷纷而起。

有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篡历史文献,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

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富强又空前动荡混乱,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汲取史鉴。

于是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以平易文体写成的历史著作,从而也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代表作:A.尚书又称《书经》,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是上古官方文件的汇编。

《尚书》原有一百篇,孔子篇纂,并为之作序。

秦火后,《尚书》暂绝。

汉初,出现了今古文不同的传本。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所记基本上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其中虞书、夏书,盖后人伪托。

艺术特色:1、文字古奥,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2、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质木无文;3、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

B.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按照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先后纪年,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14 年(前481)间鲁国及周王朝、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随韩愈、柳宗元等中唐一批 散文家去世后,古文创作缺乏有力 的后继者,以 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一直到 宋真宗时,形成了风靡一时的骈体——“西昆体”。 • 欧阳修在北宋中叶发起继韩柳之后的再一次古文 运动,欧阳修以他文坛盟主的地位,快速形成了 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三苏在内的文 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了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继 承与发扬。 • 苏轼继欧阳修后领导古文运动并取得完全胜利。 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关于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 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 称“四六文”。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 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作为和散文对举的一种文体, 产生于魏晋,盛行于六朝,中唐古文运 动以后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 清初,作者接踵而起。
魏晋南北朝辞赋代表
• • • • • • 王粲 《登楼赋》 曹植 《洛神赋》 向秀 《思旧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江淹 《恨赋》《别赋》 庾信 《哀江南赋》《小园赋》《枯树 赋》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 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 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 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一、先秦
1.第一部散文集 2.诸子散文 3.历史散文
卜辞
(殷商巫师)
《尚书》
(商周史官)
诸子散文(说理)
历史散文(记事)
(春秋战国哲学家、史学家)
应用阶段
明代
明初:宋濂:“开国文臣之首”,《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卖柑者言》《郁离子》 明中叶:前后七子的复古派
1.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对扫荡八股文 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2.后来的李攀龙、 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中国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散文发展概述中国散文的发展概述中国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展示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散文的发展进行概述,从古代到现代,包括散文的起源、发展、演变和特点。

古代散文的发展中国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楚辞》、《诗经》等文学作品。

《楚辞》中的辞章多为散文性质,以其悲壮、豪放、含蓄而深入人心。

《诗经》中的风、雅、颂也有散文的特点,虽然不如《楚辞》那样华丽,但是内容真实、朴实。

这些古代文献对中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倡导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开始脱离辞章的限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唐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和作品。

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陋室铭》等作品,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

元明时期,受到浪漫主义思潮和宋元散韵的影响,散文呈现出奢华、浪漫的风格。

元代的郑板桥、明代的冯梦龙都是当时的杰出散文家,他们的作品通过奇特的构思、生动的描写和诙谐的笔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一时期的散文具有独立性和艺术性,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想象力,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现代散文的发展近代以来,散文的发展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潮的变幻发展,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学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翻译了许多西方现代散文作品,为中国散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开放以后,中国散文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的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和社会变革的推进,人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个人命运和文化认同等议题,散文逐渐从纯文学范畴扩展到了社会问题的探讨,呈现出思想多元化和风格多样化的特点。

总结中国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变革。

古代散文呈现了诗性、深度和内在的魅力,而现代散文则更关注于个人的思想、感受和社会意义,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第一章 中国散文文体流变
主讲人:司马晓雯
第一章 中国散文文体流变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散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指出: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 为文学正宗的,还有另一种文体,即散 文。”
相对韵文(骈体文),泛指句法不整齐的 散行单句的文章。
2
一、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形成
文”,主要观点:散文与诗、小说、戏剧并列, 游记、自传、笔记均属散文。
22
2、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占 了两集,散文一集,周作人编选;散文二集, 郁达夫编选,文体非常广。
■现代散文特点:充分表现作者个性, 内容范围极广,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 和,有幽默味、较活泼。 3、1940年,林慧文《现代散文的道路》, 对现代散文的发展在理论上的总结。把散文 分为四类:小品、杂感、随笔、通讯。
9
二、“散文”概念的出现
“散文”一词,宋以前是没有的,只有 “今文”“时文”“古文”“文”“文 章”
唐代古文运动,实际是散文运动,只是 当时没有散文一词。
10
有人认为,南宋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 露》一书中的《文章有体》条,已提出 “散文”这个名词:
1、“山谷(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 颇觉琐碎局促。”;
(一)散体文章的形成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
戊戌卜,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 最早的散文集《尚书》(含典、谟、训、诰、誓、
命六种)
3
(二)作为文体的“文章”概念的出 现
两汉时期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表现在: 1、“文章”一词已从先秦时的指代花纹、
文献典籍的解说及其礼法制度,改变为泛 指独立成篇的文字。 公孙弘称赞武帝的诏书:“文章尔雅,训 辞深厚”(《史记·儒林传》)
15
(三)《美文》
周作人对散文内涵解释较为具体,在 《晨报副刊》“美文”提出:“外国文学里 有一种所谓的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 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 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 首次提出“美文”的概念。
16
(四)纯散文 1923年王统照《纯散文》提出“纯散文”
概念。 1924年《散文的分类》,五类:
4
2、“文”与“学”、“文章”与“文学” 的概念区分
“文”或“文章”指有文采的作品,“学” 或“文学”指学术。 魏晋时期,文学进入了所谓“自觉的时 代”。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
5
陆机《文赋》 萧统《文选》 刘勰《文心雕龙》
(1)对文体的区分很细,仅作为篇 名标示的文体就有33类。
2、书中又引周益公语:“四六句特拘对耳, 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
11
3、洪迈《容斋随笔》也有“散文”词 条出现,也只在“骈”“散”对立的 意义上的有限使用。
4、宋以后,“散文”概念较多出现于 著作,但概念内涵不一致。
12
5、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把散文看作是一 种非常庞杂的文章样式,包括13类:论辨、 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 志、杂志、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多为 应用、学术等非文学性的文种。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
历史类散文、描写类散文、演说类散文、 说明类散文、时代类散文。
17
(五)随笔 1924 年 , 鲁 迅 翻 译 日 本 厨 川 白 村
《出了象牙之塔》,介绍Essay这种文体。 (六)絮语散文
1926年,胡梦华《絮语散文》,把 蒙田的散文称为“絮语散文”
18
絮语散文的特点
从个人主观出发 不规则的 非正式的
轻松、随便
19
(七)小品散文 1、1923年3月,胡适在《申报》发表“五
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章,提出“小品 散文”的概念。 2、1928年,朱自清在《文学周报》第345 期发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一文, 对20年代小品散文进行综论。
20
3、1929年,梁遇春注释本《小品文选·序》 把蒙田创作的散文称为小品。30年代以后,1)对偶 (2)句式以四、六字为多 (3)辞藻华丽,讲究用典 (4)注意声韵、平仄 经典范文:王勃《滕王阁序》
8
2、散体文与骈体文的关系:
清代罗惇曧《文学源流》阐述的很明确: “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 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魏晋历六朝 而迄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 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 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 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明末逮乎国 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
13
结论:
事实上,整个古代都没有产生文学性 “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没有文学与 非文学的区别,没有鉴赏与应用的区分。 中唐古文运动实际上是散文(散体文)运 动,只是当时没有“散文”一词。虽然在 南宋出现了作为文体名称的“散文”,但 并未成为元明清时期通用的术语。元明清 三代称散体文时,通常用“文章”一词。
(2)把文体分为“文”和“笔”两 类,“文”指韵文,“笔”指非韵文。
6
(三)散体文的变体——骈体文
魏晋六朝时期,文章趋于骈偶,骈体文蓬勃而 兴。
隋唐五代,文章又由骈趋散。文风复古,渐成 趋势。
宋初骈文盛行,文风浮华颓靡。 晚明小品(明中叶的前后“七子”、“唐宋
派”、“公安派”、“竟陵派”)
14
第二节 中国现代散文
一、中国现代散文概念的探究及演变 (一)文学散文 1917年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首次提出“文学的散文”的概念 (二)白话散文 1918年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明确将散文与诗
歌、小说、戏剧并提,归为四大文学样式。 正式确定了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概念,明确了
散文的地位。
4、1932年,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提出小品 文的特点:作者个性、人格的表现,不受内 容、形式的限制。
21
5、1934年,林语堂创办《人间世》、《论语》专 登小品文,大力提出闲时小品。
6、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引发对小品文的讨论 二、散文文体内涵、外延的探讨 1、1935年,《文学百题》朱自清刊文“什么是散
23
文学散文、白话散文、美文、纯散文、随 笔、絮语散文、小品散文强调的均是散文 的文学性和美学效果,其概念内涵、外延 大体相等,基本视为同一品级的术语。同 时因其附加赘语,不简洁、不明晰,故未 能在文坛上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