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的文体流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把文体分为“文”和“笔”两 类,“文”指韵文,“笔”指非韵文。
6
(三)散体文的变体——骈体文
魏晋六朝时期,文章趋于骈偶,骈体文蓬勃而 兴。
隋唐五代,文章又由骈趋散。文风复古,渐成 趋势。
宋初骈文盛行,文风浮华颓靡。 晚明小品(明中叶的前后“七子”、“唐宋
派”、“公安派”、“竟陵派”)
4、1932年,李素伯《小品文研究》提出小品 文的特点:作者个性、人格的表现,不受内 容、形式的限制。
21
5、1934年,林语堂创办《人间世》、《论语》专 登小品文,大力提出闲时小品。
6、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引发对小品文的讨论 二、散文文体内涵、外延的探讨 1、1935年,《文学百题》朱自清刊文“什么是散
14
第二节 中国现代散文
一、中国现代散文概念的探究及演变 (一)文学散文 1917年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首次提出“文学的散文”的概念 (二)白话散文 1918年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明确将散文与诗
歌、小说、戏剧并提,归为四大文学样式。 正式确定了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概念,明确了
散文的地位。
4
2、“文”与“学”、“文章”与“文学” 的概念区分
“文”或“文章”指有文采的作品,“学” 或“文学”指学术。 魏晋时期,文学进入了所谓“自觉的时 代”。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
5
陆机《文赋》 萧统《文选》 刘勰《文心雕龙》
(1)对文体的区分很细,仅作为篇 名标示的文体就有33类。
文”,主要观点:散文与诗、小说、戏剧并列, 游记、自传、笔记均属散文。
22
2、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占 了两集,散文一集,周作人编选;散文二集, 郁达夫编选,文体非常广。
■现代散文特点:充分表现作者个性, 内容范围极广,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 和,有幽默味、较活泼。 3、1940年,林慧文《现代散文的道路》, 对现代散文的发展在理论上的总结。把散文 分为四类:小品、杂感、随笔、通讯。
13
结论:
事实上,整个古代都没有产生文学性 “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没有文学与 非文学的区别,没有鉴赏与应用的区分。 中唐古文运动实际上是散文(散体文)运 动,只是当时没有“散文”一词。虽然在 南宋出现了作为文体名称的“散文”,但 并未成为元明清时期通用的术语。元明清 三代称散体文时,通常用“文章”一词。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第一章 中国散文文体流变
主讲人:司马晓雯
第一章 中国散文文体流变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散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指出: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 为文学正宗的,还有另一种文体,即散 文。”
相对韵文(骈体文),泛指句法不整齐的 散行单句的文章。
2
一、中国古代散文概念的形成
(一)散体文章的形成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
戊戌卜,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 最早的散文集《尚书》(含典、谟、训、诰、誓、
命六种)
3Biblioteka Baidu
(二)作为文体的“文章”概念的出 现
两汉时期具有初步的文体意识。表现在: 1、“文章”一词已从先秦时的指代花纹、
文献典籍的解说及其礼法制度,改变为泛 指独立成篇的文字。 公孙弘称赞武帝的诏书:“文章尔雅,训 辞深厚”(《史记·儒林传》)
15
(三)《美文》
周作人对散文内涵解释较为具体,在 《晨报副刊》“美文”提出:“外国文学里 有一种所谓的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 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 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 首次提出“美文”的概念。
16
(四)纯散文 1923年王统照《纯散文》提出“纯散文”
概念。 1924年《散文的分类》,五类:
轻松、随便
19
(七)小品散文 1、1923年3月,胡适在《申报》发表“五
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章,提出“小品 散文”的概念。 2、1928年,朱自清在《文学周报》第345 期发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一文, 对20年代小品散文进行综论。
20
3、1929年,梁遇春注释本《小品文选·序》 把蒙田创作的散文称为小品。30年代以后, 小品文流行起来。
2、书中又引周益公语:“四六句特拘对耳, 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
11
3、洪迈《容斋随笔》也有“散文”词 条出现,也只在“骈”“散”对立的 意义上的有限使用。
4、宋以后,“散文”概念较多出现于 著作,但概念内涵不一致。
12
5、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把散文看作是一 种非常庞杂的文章样式,包括13类:论辨、 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 志、杂志、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多为 应用、学术等非文学性的文种。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
23
文学散文、白话散文、美文、纯散文、随 笔、絮语散文、小品散文强调的均是散文 的文学性和美学效果,其概念内涵、外延 大体相等,基本视为同一品级的术语。同 时因其附加赘语,不简洁、不明晰,故未 能在文坛上流行。
历史类散文、描写类散文、演说类散文、 说明类散文、时代类散文。
17
(五)随笔 1924 年 , 鲁 迅 翻 译 日 本 厨 川 白 村
《出了象牙之塔》,介绍Essay这种文体。 (六)絮语散文
1926年,胡梦华《絮语散文》,把 蒙田的散文称为“絮语散文”
18
絮语散文的特点
从个人主观出发 不规则的 非正式的
9
二、“散文”概念的出现
“散文”一词,宋以前是没有的,只有 “今文”“时文”“古文”“文”“文 章”
唐代古文运动,实际是散文运动,只是 当时没有散文一词。
10
有人认为,南宋罗大经所著的《鹤林玉 露》一书中的《文章有体》条,已提出 “散文”这个名词:
1、“山谷(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 颇觉琐碎局促。”;
7
1、骈体文的特征:
(1)对偶 (2)句式以四、六字为多 (3)辞藻华丽,讲究用典 (4)注意声韵、平仄 经典范文:王勃《滕王阁序》
8
2、散体文与骈体文的关系:
清代罗惇曧《文学源流》阐述的很明确: “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 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魏晋历六朝 而迄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 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 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 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明末逮乎国 朝,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