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合集下载

世界现代史概况(1917年——20世纪末)

世界现代史概况(1917年——20世纪末)

战后民族 解放运动 的发展
3 、 近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一、苏联(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知识结构: ( 性 质 :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 经济: 战时共 产主义 政策 (直接 过渡的 失败) 政治: 苏维埃 政权的 巩固 (三年 国内战 争的胜 利) 经济: 新经济 政策的 实施 (间接 过渡的 成功) 工 业 化
特点:世界 性的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 来势特别猛 烈,范围特 别广,持续 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 大。
影响: (1)资本主义政治危机。 它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 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大危机对西方社会经济制 度产生深远影响。自由放任的传 统经济政策并不能挽救垄断资本 主义,西方国家纷纷强化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凯恩斯学说应运而 生。(3)大危机加深了帝国主 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速了欧、 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导致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4) 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又激 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民族矛盾。
四、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与反法西斯的斗争
德、意、日 法西斯轴心国
战争性质、结果
中国 埃塞俄比亚 西班牙
积 极 支 援 抗 战
表含 现义绥 、、靖 影实政 响质策 、

英、法、美
试图结盟但失败
苏联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 阶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一场空前规模的世 界战争,其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战按其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初期:1939年——1941年,战争初期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 中立自保,致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猖獗一时,欧亚非三洲笼 罩着战争乌云。中期:1941年——1943年,随着苏德战争、太平洋 战争的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苏联、美国卷入战争,促使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从而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后期: 1943年——1945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二战的转 折点。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标志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5年5月、9月,德国、日本先后战败投降,历时6年的二战最终 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给 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战后世界格局的 形成和时间未来的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

世界近现代史线索

【基本线索】
1、经济方面:
(1) 从14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也逐渐发展起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点统治地位的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但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各国先后完善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政治,资本主义制度进入了成熟,稳定和繁荣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到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了反抗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和民族压迫,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世纪中期形成了亚洲革命风暴。其中,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把一这一风暴推向了顶点。而这时期斗争大都采取以往农民运动的方式,缺乏近代的新内容(即农民阶级的旧式的武装斗争,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
(2) 资产阶级革命放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19世纪历史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1815年欧洲各国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企图恢复欧洲封建主的反动统治,但只是一股难以持久的逆流。19世纪20-30年代,欧洲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已经兴起。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翻了复辟的波帝王朝。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希腊、比利时通过民族解放战争获得独立。1848年欧洲革命更是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又一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其根本任务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它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19世纪60-70年代,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意大利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人教版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世界现代史总复习课件 (共29张PPT)

人教版2020年高三历史高考世界现代史总复习课件 (共29张PPT)

变 1815

巩固:1815
程 崩
动摇:19C初
瓦解:11884488年
调整:1924、1925 瓦解:31、33、35、 36
崩溃法:西19斯39势力的
1946 冲击:20世纪
60、70年代
瓦解东:1欧9剧91变

欧洲革命
崛起和扩张
苏联解体


内 ①阶级矛盾: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 ①资本主义
部 ②民族矛盾:
③国民经济已明显好转 ④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
A.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
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在于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领导
B.为战胜苏维埃的敌人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7、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的发展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据此回答:
1、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
B.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增长
C.是国家直接参与了再生产过程,干预经济生活
A.是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
B.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
C.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D.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4、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
B.恢复工业生产
C.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背景条件的是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二十一: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二十一: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高考历史全程检测二十一: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采取一系列政策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据此回答1—8题。

1 在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条件()①有巩固的工农联盟②国家掌握了一切经济命脉③国民经济已明显恢复④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2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在新经济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实质”内容的是()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实行工资级别制3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过渡时期实施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A.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并进而战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是两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经济策略C.恢复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秩序D.是人民政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标志4 联共(布)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军工企业,抵抗帝国主义的威胁B.使俄国实现由小农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C.使苏联成为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D.满足人民对工业生活用品的需求5 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重点发展重工业B.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6 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的实质是()A.实行农业集体化B.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C.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D.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7 联共(布)“十五大”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根本上是由于()A.1928年,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B.苏联走农业集体化道路C.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认识不完全正确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8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经济为政治所操纵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要结合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一战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内部也充满着矛盾与斗争。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斗争和相互发展和学习的一部历史。

复习近代史注意几条线索:经济(世界市场)、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世界市场)、民族解放运动等,其中要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原理来理解。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世纪至18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产生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A. 14、15——17世纪早: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期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4、15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和西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表现,有力地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瓦解着封建制度。

思想: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开始兴起。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和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获得民主权利,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这些斗争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世界市场:.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16世纪前,人类生活的各个地域基本上彼此隔绝。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这一状况,使世界各民族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及殖民掠夺和扩张,亚非拉的落后。

高考详细考点:经济+新航路开辟(必修二90):知道资本主义萌芽即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思想:文艺复兴(必修三112面)——实质;核心;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及代表作品、走向高级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意义---解放思想,天主教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宗教改革(必修三114)——原因;实质;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意义。

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

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

如果我们再回到西方极力推崇的普世价值本身,即捆绑在一起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仍然令人疑惑丛生。因为从西方民主国家300多年的历史来看,至少民主和自由、人权、平等并没有天生的必然关系,甚至是毫无关系。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宪政国家。但这个制度建立后却并没有带给人民自由、平等和人权。对内采用残酷的“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同时立法禁止失地的农民乞讨——连乞讨的自由都被剥夺——只能被迫成为新生的工人阶级,在没有任何劳动保障的环境下每日工作12至18个小时,所得甚少。更别说政治上的选举和被选举权。这个时候的英国民众可以说是完全的无人权、无自由状态。对外则通过殖民掠夺、武力扩张、贩卖黑奴积累了庞大的肮脏财富。当爱尔兰被强行并入英国后,发生严重的饥荒,英国不但不救助,而且阻止其他国家的援助。甚至在灾荒最严重的几年间,爱尔兰仍然大量向外输出粮食。在长达200多年的时期,英国人民别说什么人权,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权都受到威胁。随着财富的增加和下层民众的强烈抗争,“民主制度”下的英国才慢慢不得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扩大选举的范围——从过去的贵族、有产者向城市男性劳动者、农村男性劳动者和女性扩展。英国妇女作为最后一个得到选举权利的群体,是在付出暴力、绝食、自杀等代价以及在一战时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后才得到的。瑞士则到上世纪70年代才给予女性投票权,实现了西方所宣扬的普选。
美国独立时喊得最响的就是“人人平等”。然而包括华盛顿在内的众多开国之父们大多是奴隶主,蓄有黑奴。美国内战时,打着废奴旗号的林肯总统,他的夫人家里就是养黑奴的大家,而北方的军队就被拥有众多黑奴的格兰特将军率领(颇为反讽的是,南方军统帅罗伯特·李反而没有黑奴)。在刚开始通过的美国宪法中,居然没有人权条款!而就是在这部宪法中,在南方奴隶主的要求下,在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举议员,南方蓄奴州的黑奴(在当时是按奴隶主的固定资产来看待的,不交税,没有投票权)按3/5的人口数计算。美国独立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英国和法国原始积累的一幕再现美国。这期间,对所有的工人罢工一律镇压。现在的 “八小时工作日”和“五一”劳动节就是芝加哥工人用鲜血换来的。二战后,美国已成为全球头号强国。然而,美国国内仍然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所有的公共场所,甚至教堂、墓地都要分黑人、白人。于是,无法忍受的黑人长达10多年间,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终于在1965年得到了公民权和选举权。而女性记者可以参加白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也是在肯尼迪时代才实现的。

三次世界格局

三次世界格局

【专题四】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0世纪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

国际体系的大变化也反应了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几经转移。

一、三次演变:★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战后力量对比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亚政治版图,调整在欧洲、亚太地区而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和争霸战争的产物,是协约国分赃的产物。

5、存在矛盾: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为一战后初期世界最主要的矛盾)6、评价:①它维持了战后和平,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②该体系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战胜国分赃不均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1、形成背景:是二战以来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形成:雅尔塔会议形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初见端倪;1949年成立的和1955年成立的标志着和对抗的两极格局形成。

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中国古代一、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一万年左右)—耒耜(距今七八千年)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二、奴隶社会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春秋(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道家儒家孔子铁器牛耕出现小农经济产生《诗经》三、封建社会1、战国(前475到前221)百家争鸣孟子荀子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都江堰郑国渠楚辞2、秦(前221到前206)公元前221 秦统一,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文字(小篆隶书)3、西汉(前202到公元8)郡国“中朝”刺史董仲舒盐铁官营五铢钱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耦犁丝绸之路用煤作燃料冶铁纸的发明4、东汉(25到220)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水排鼓风冶铁三国(220到280)西晋(265到316)东晋(317到420)“火药”名出现南北朝(420到589)魏晋以来,在九品中正制等的影响下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田园诗人陶渊明以及民歌等。

三教并行发展。

民族融合草市5、隋(581到618)科举制三省六部制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6、唐(618到907)627-649贞观之治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唐诗713-741 开元盛世火药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筒车曲辕犁青瓷白瓷7、五代(907到960)8、北宋(960到1127)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城市打破市坊界限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大量用于军事1069王安石开始变法宋词9、南宋(1127到1276)朱熹理学经济中心南移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10、元(1271到1368)中书省行省制元曲转轮排字盘11、明(1368到1644)废丞相设内阁资本主义萌芽海禁商帮会馆出现李贽郑和下西洋(1405—1433)12、清(1636到1911)军机处海禁政策闭关锁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小说京剧康熙帝近代史中国近代史:1840-1949.9中国民主革命:1840-1949.9。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1)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一战后二战前东西方世界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一战后二战前东西方世界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一战后二战前东西方世界有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之一战后二战前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

(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x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x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

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x结合起来。

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

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

)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

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

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

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的“普世价值”

从东西方160年历史看,西方主动式、强迫式地向中国推销的东西确实不少:初期有鸦片、治外法权、租界,现在则有“两房”债券和普世价值。前几样,已证明是毒害或损害中国,只有普世价值还待确认,也许已经吸取了众多经验教训的中国人民,已经不会再给西方一次机会了。
二、从民主与自由、人权、平等的关系看普世价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冷战结束以后,西方的外交工具就以普世价值取代了过去的反共大旗。关于普世价值,就是西方经常挂在嘴上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等。且不说这些是不是公认的普世价值,仅就西方竭力甚至强行在当今世界推销,就十分令人起疑。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更要打一个问号。
一、从东西方关系看普世价值
进入公元后,欧洲陷入中世纪的黑暗时代,民主更成为反面和被抨击的对象。中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奎那就认为:“不义的政治可以由许多人行施,那就叫做民主政治。当平民利用人数上的优势来压迫富人时,这种政治就是暴民统治。”民主政治不过是暴民政治的别称而已。
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尽管掀起了整理、学习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精神遗产的热潮,但民主却依然无法改变被否定的命运。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鼓吹罗马式的“共和政体”和民主的最大区别在于不能让人民当家作主。而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也是认为民主主义不过是“愚民、暴民”统治的代名词。
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革命中诞生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响彻云霄。然而,推翻了王室、僧侣和贵族统治的资产阶级,立即成为新的特权阶层。曾同为第三等级的下层人民转而成为被镇压和盘剥的对象。当然,和英国一样,在100多年过后,随着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的暴力反抗,这些民主国家不得不做出让步,建立保障体系,扩大选举权,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模样。
17世纪,欧洲进入启蒙时代。这些启蒙大师又是如何看待民主的呢?英国伟大的政论家、诗人弥尔顿一方面高呼“对于暴君,人民有权反抗,人民的权利至高无上”,但另一方面他却认为必须由少数开明者强迫多数人接受自由,否则多数人可能出于卑劣的动机迫使少数人成为奴隶。英国的洛克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体权利,但认为人类的未来只能由少数人掌握,只能由开明者掌握。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天赋人权”是财产权!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法等殖民大国强烈反对把民族自觉原则应用到自己的殖民地。威尔逊
转而希望促成国际联盟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的计划来改革当时的欧洲殖民体系
1941年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尊重民族自决权的原则。
1942年,罗斯福总统明确提出,欧洲殖民帝国应该被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国际托管区组成
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是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 人心,战后建立的秩序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 则对战后世界和平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典例精析
应 例: 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和平交织,大国争夺风云多变,一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对峙局面,
考 二战前形成了臭名昭著的轴心国同盟,二战后又出现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局面。这些现象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1、政治方面
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的爆命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存,但也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 资本主义:
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先后受到一战和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影响。一战后初期, 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面对1929年所爆发的空前经济 危机和政治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 ①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美、法坚持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道路 ②英、法、美等国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⑤客观上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主题四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世界大战
爆发 等前双方已做好了充分准备。撒拉热 形式 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责任

世界近代史阶段分析特征1917-1945

世界近代史阶段分析特征1917-1945
这种政策的最恶劣的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20 世纪 30 年代的国际局势 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尖锐化,导致 30 年代国际 局势风云变幻,危机迭起。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疯狂地扩军备战,逐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1 年日本大举侵华,1937 年日本发动 全面侵华战争等。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世界大战已在局部范围内升级与扩展,数亿人民遭受到法西斯战 火的摧残。 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面对法西斯国家的步步进逼,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社会主义苏联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自身安全,积极呼吁组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向被侵略的人民给 予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站在斗争的前列。资本主义国家的人 民为反对统治阶级的绥靖政策进行了斗争。
②它走的是中心城市起义扩大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③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内有白匪军叛乱,外有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非常情况下实施的一种
非常的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和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
实质
探索过程
影响
原因、目的及时间
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实质及作用
结果:没有被长期坚持下来
过程:
标志: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确立 特征
实质: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
扩展:二战后成立社会主义国家评价

一战影响东西方格局小论文

一战影响东西方格局小论文

一战影响东西方格局小论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30 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历时4 年多,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带了了深重的灾难。

一战削弱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一美国参战时间迟,时间短,战场不在本国,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的金融中心,日本经济开始崛起,上升到世界经济第三的位置。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 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货单,出口的猛烈扩大带动生产的急骤发展。

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

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各国对华输出的商品骤减,同时它们对中国的原料和部分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这就使原来在帝国主义控制下变得十分狭窄的中国市场稍稍出现了一些空隙,客观上为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面粉业的发展。

大战爆发后,各国忙于战争,农业减产,民用工业紧缩,军食需求大增,所以不能像战前那样把面粉源源运来中国。

这样,国内市场上就出现了对国产面粉的迫切需求。

更为有利的是,大战进行期间,各国还反过来向中国购买面粉。

一些原来已有相当基础的轻工业,例如丝织业、毛织业、火柴业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国的民族搪瓷业、玻璃业、橡胶业等也是在此时创立起来的。

民族资本的轻工业门类渐趋齐全,应当说也是“黄金时代”的一个表象。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抗,这一局面持续了1947年至1991年的大约四十年时间。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和冲突,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有所体现,而且影响到了全球范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以及东西方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一、政治上的对立与冲突在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意识形态极为不同的国家,从政治上存在着对立与冲突。

苏联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强调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而美国则坚持资本主义体制,倡导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两国无法在政治上达成共识,进而导致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的划分。

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通过争夺盟友、干预内政和进行间谍活动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斗争。

二、军事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事对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两个国家都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军事力量,并通过核武器的制造与储备来互相威慑。

这种互相威慑的局面一度使得世界陷入核战争的危机之中,如古巴导弹危机就是冷战期间的经典案例。

虽然没有爆发全面核战争,然而通过军备竞赛和军事干预,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经济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时期,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经济体系存在明显的对立和冲突。

苏联坚持计划经济,试图以国家计划来调度和控制生产与分配;而美国发展市场经济,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

这两种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和经济援助来扩大影响力,而美国则通过自由贸易和国际金融机构来推动自己的利益。

经济上的对立与冲突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加剧了冷战期间的紧张局势。

四、科技上的对立与冲突冷战期间,东西方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也是剧烈的。

苏联和美国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来增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0世纪以来政治体系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

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

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第⼀次世界⼤战和第⼆次世界⼤战的对⽐表两次世界⼤战的对⽐1、两次世界⼤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两次世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次世界⼤战同盟国的核⼼,也是第⼆次世界⼤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战主要都在两⼤军事集团间进⾏,第⼀次世界⼤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次世界⼤战在轴⼼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

不同点:(1)性质不同:第⼀次世界⼤战是⼀场⾮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第⼆次世界⼤战是世界⼈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国际和平机构不同: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了国际联盟。

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格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1939年9⽉⼆战的全⾯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背景:⼀战后列强各国实⼒对⽐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次世界⼤战后⾄第⼆次世界⼤战前。

(3)建⽴:第⼀次世界⼤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了该体系,确⽴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凡尔赛体系确⽴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确⽴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历史教学内容:“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考点(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胜利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二)战后欧洲的革命运动1.德国十一月革命2.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3.共产国际的建立(三)印度、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四)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五)二十年代国际关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2.德国的赔款问题3.洛迦诺公约(六)二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

2.分析匈牙利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的历史过程,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3.运用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战后印度、土耳其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

4.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5.掌握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正确认识该体系的性质、作用及隐含的诸多矛盾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6.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论点,分析美国政党政治的变化,美国金元外交的推行。

7.从共性和个性角度,了解二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概况,比较各国政治、经济和内外政策的异同。

8.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英美在鲁尔危机中的立场和推行道威斯计划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9.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洛迦诺公约对欧洲安全问题的解决和德国政治地位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①俄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②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③无产阶级及政党的成熟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①二月革命②十月革命3.巩固政权的措施①经济措施②对外政策③军事措施4.十月革命的意义(二)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1.战后初期革命运动的高涨2.德国十一月革命①主要事件②魏玛共和国③性质及失败原因3.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①历史条件②特点4.共产国际(三)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1.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①原因②特点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国大党非暴力不合作计划②内容③评价3.土耳其凯末尔革命①原因②过程③凯末尔改革(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新经济政策①原因②内容③评价2.苏联成立3.高度集中经济和政治体制①苏联新宪法②评价高度集中体制③个人崇拜(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1.巴黎和会①目的②各国争霸世界的企图③凡尔赛体系及评价2.国联3.华盛顿会议①原因②内容③结果(六)二十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二十年代的美法①美经济衰退,政党政治变化及殖民地独立和自治领分离运动加强。

②法国经济困难及对外政策2.意大利法西斯上台①背景②建立3.二十年代的美国和日本①美国经济繁荣、金元外交②日本经济发展、对外扩张政策(七)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主要事件2.德国赔款问题①赔款的确定②各种危机③道威斯计划④结果3.洛迦诺公约①目的②内容③影响【同步达纲练习】四、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分析与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答案是A2.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各战败国因大战带来的灾难特别严重B.战败国国内社会矛盾尤为尖锐C.战胜国同样面临战争带来的灾难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鼓励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个性和共性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答案是D3.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的相同点是( )A.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D.苏维埃共和国被镇压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答案是D4.下列哪项不是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 )A.运动的类型与发展道路多样性B.采取了和平与合法的斗争手段C.中国等国无产阶级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民族解放道路D.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分析与答案: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共性的判断能力。

答案是D5.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全部内含最确切的理解应是:(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统治者C.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自治D.以和平的手段对抗英国殖民当局的压迫分析与答案: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答案是D。

6.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对“相对稳定”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政治上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B.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和平共处”D.在国际关系上,英美之间达成均势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逆向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

答案是C。

7.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同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分析与答案:此题在于考查学生再认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答案是D8.一战后,英国自由党失去执政党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面临空前的经济困难B.放任自由的施政原则已不合时势C.工党在工人中的影响扩大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新发展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的是阶段特征、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是B9.根据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A.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C.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立D.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再认和再现能力。

答案是B10.下列条约使日本地位受到削弱的有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③《四国公约》④《五国公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分析与答案:这是一道组合型的单项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

答案是C。

(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的部分引文:“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①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②任何专利或优越权,可剥夺他国人民在华从事正当商务实业之权利,或他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或任何地方官共同从事于任何公共企业之权利,抑或因其范围之扩张,期限之长久,地域之广阔,致有破坏机会均等原则之实行者”。

引自《国际条约集》(1917-1923年) 请回答:①条约中“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什么?②条约中的“机会均等”对所有缔约国是均等的吗?为什么?③该条约主要调整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为什么这一矛盾需要调整?④引用条约中有关文字,说明这一矛盾是如何调整的?分析与答案:本题第①问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②、③问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④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以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是:(1)除中国外,各缔约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

(2)对中国是不平等的,因为中国是处于被侵略地位。

对其他缔约国来讲,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其实施后果对美国有利,因为美国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排挤其他列强。

(3)主要调整的是美日在中国利益的矛盾。

一战中美国曾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4)条约中明确规定“不得……营得特别权利”,即取消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三)问答题12.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分析与答案: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启示”应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原理去分析归纳。

答案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1927年后,苏联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到30年代中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制约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启示: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追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13.结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分析20世纪20年代的10年间,资本主义出现相对稳定局面的原因,并指出其内在的主要矛盾。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答案是:(一)原因: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的统治秩序,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平衡。

②战后的英法等国家调整了统治政策。

世界大战使英国经济损失惨重,债务增加了10倍,工商业呈现衰退现象。

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战争使法国成为债务国,财政严重恐慌,发达的工业区又在战争中被摧毁。

意大利也是如此。

这些国家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来恢复国内经济。

③在一战中大发横财的美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科技革新,出现了经济繁荣。

美国还扶助德国复兴了经济。

④鲁尔危机说明使用军事手段对双方都不利。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趋向于谈判解决。

⑤各国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

(二)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

战胜国与战败的德国之间关于战争赔款的矛盾与争斗也很激烈。

此外,军国主义的复活,日本在华势力的增长,美国推行的“金元外交”政策都预示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新的矛盾与危机的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